【必备】说课稿范文汇总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1、说教材
22课《小白兔和小灰兔》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描述了两只可爱的小兔接受了老山羊不同的礼物白菜和菜子,回家后不同的表现白兔辛勤耕种,灰兔贪图享受,结果也不同白兔种的菜丰收了,灰兔却把菜吃完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懂得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能有所收获。文章共有5节,采用了对比的写法,尤其是第三节和第四节,把小白兔的勤劳和小灰兔的懒惰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课文中配有四幅生动的插图,充满童趣,学生非常喜爱。
2、说学情
通过上半学期的学习,极大多数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根据拼音读准字音,在识记汉字方面也积累了一些方法,如部件分析法、加一加法、减一减法、换一换法等,能有效地帮助识记汉字。在阅读方面,学生逐渐产生了兴趣,在老师的引导、点拨下能读懂一些短小、浅显、有趣的文章,初步尝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大多数学生能做到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基础好一些的学生能读出句子的语气。
3、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见教学设计)
22课是一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中的第二课。这一单元的主要目标是读课文识字。既是对前几个单元识字方法的巩固,又为下一单元读课文识字打基础。这一课要求学生能在语境中认识10个生字,1个部首,一是借助拼音这根拐杖来降低学习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二是在拼读生字的过程中,对拼音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正确区分前后鼻音的发音,对上海地区的学生来讲比较不易,因此在生字教学时应加以重视。不加字,不漏字是朗读课文最起码的.要求,从一年级起就应该重点抓,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抓住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理解、感悟三者互为作用,互相促进,不能为阅读而阅读,重感悟是语文新教材的特点之一,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懂得只有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才有收获。语文能力本质上是实践性的,而不是认识性的,脱离语言运用的实践活动,语文能力的发展将会是一句空话。因此,把根据提示展开想像练说话当作教学目标之一,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安排写字的任务,目的是使学生的写字练习经常化,做到课课写、天天写,描摹生字,做到少而精,既体现了新教材识字分流的原则,也不加重学生负担,不但让学生写好字,而且逐渐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4、说教法
教师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专心致志地去钻研、学习。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板块激发兴趣,揭示课题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设计的。课开始出示两只可爱的小兔动画给学生以形象的感受,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设悬念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产生许多遐想,立刻对学习课文产生了兴趣。最后一环节中,利用游戏来巩固字词,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在课结束时依然兴趣盎然。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第三板块中,主要采用了自学、小组讨论、集体反馈、对比等形式,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借助拼音自学生字新词。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有效的组织者和理智的指导者,当学生思维受阻或遇到困难时,及时启发引导,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㈠.地位、作用:
本节旨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从而达到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二是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三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㈡.目标确定: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工业化对珠三角城市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读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及城市分布特点。
②.运用教材材料和图片,剖析城市化进程,讨论“工业化对珠三角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结合教材“活动” 展开辩论——如何实现珠三角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城市观、发展观与环境观。
㈢.教学重点:
1.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2.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㈣.教学难点:
城市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今后城市应如何发展。
二.说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组织分组学生讨论。
三.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 探究式教学法。分组探究,展示成果;鼓励各组之间相互补充,相互质疑。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说教学过程:
1.整体感知教材并分组:学生分成四大组探究问题。
2.引入:用广州亚运会开幕式场景——“启航”的画面和音乐引入,同时提问:“启航”包含了哪些含义?
(以上5分钟。)
3.新授:
一.位置、范围:
广义的珠三角
泛珠三角
二.城市化的含义
(以上3分钟)
三.分组探究: (看书讨论8分钟,展示成果共12分钟。)
第一组:珠三角城市化进程如何?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第二组:珠三角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哪些;
第四组:如何实现珠三角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
联系张家界市城市发展分组讨论:12分钟
第一组:张家界市城市的发展过程如何;
第二组:张家界市城市发展中哪个产业起到了推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三组:张家界市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哪些;
第四组:如何实现张家界市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总结:
5.课后作业:
如何实现长株潭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就下面三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观点一: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
观点二:寻求最佳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
观点三: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
说课稿 篇3
一、课文内容、特点分析
这是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篇幅很长,也很感人,讲述了接线员苏珊用心灵倾听我的困难,用一颗慈母般的爱心帮助我的真情故事。在这堂课中,我主要紧扣一点:我把苏珊当作自己的母亲,苏珊具有母亲般的爱心。让学生发散,找到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感悟,感悟到她的乐观、耐心善良、温柔、细心、她就像母亲一样在关心我、爱我。从而提升到,苏珊是在用爱心在倾听,用心在歌唱一首爱的歌曲,回归到课题,点题。学生能够紧跟老师思路进入文本,和文中主人公一起欢笑、伤心,有时会有惊喜。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苏珊对死亡的乐观主义态度,她对待鸟儿和自己的死亡都很从容,“到另一个世界唱歌去了。”多么美好的意境,这种态度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称道的。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做一个用心的倾听者。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正确朗读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着迷、耐心、修理”等词语。
2。 能力目标
领会文章的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领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3。 情感目标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教学难点和重点
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领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法运用】
我最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反馈点拨”。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中,再引导学生深入发掘探究,再点拨小结。在点拨引导中,我将尽量多地使用激励性语言。
【学法运用】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标倡导的最主要教学理念。本节课我在让学生 “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反馈所感所得。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揭题
以问讯处图片导入,简单介绍问讯处。今天我们就一起用心去倾听一个与问询处的真实感人的故事,从而导入课题。这样设计导课,主要是让对生活中的问讯处有初步的了解。
(二)、初读感知
提出要求,初读课文。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并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写了儿时的“我”向苏珊寻求了哪些帮助?苏珊又是怎样帮助“我”的?再简洁地概括自己这些求助与帮助,填入表格中。
在试教时,我直接提问:课文写了儿时的“我”向苏珊寻求了哪些帮助?苏珊又是怎样帮助“我”的?这时候,我的发现,让学生简要说说,之后的作业学生半天写不清,后来在有师傅提点下,我降低难度,采用表格,帮助学生理清几件事情脉络。
(三)、精读课文,交流感受最深的地方
品文悟情。在学生交流自己读书体会的环节中,我也很好的领会了略读课文教学的精髓,那就是——突出重点。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感动?”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找到很多感动人的词句。对这么多词句的体会,在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说说感动的地方,抓住重点的几句话来品读:“小精灵用悦耳的声音问我。”、“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苏珊想了想”、“ 随后,她给我读了纸条上的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这是一篇感人的文章,所以我也较注重朗读的指导。例如在品读“我”和苏珊第一次交流中,我采用让学生创编、补全对话,以同桌互补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等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感悟体会两人之间感情的逐渐建立。这样,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达到了训练朗读,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之目的。
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安排了一个读写结合的小练笔。在引导学生深读了课文, 深刻地体会到 “我”与苏珊在交往的过程,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用心灵沟通让他们在交流中彼此感受幸福,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因此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汤米,当你看到苏珊的留言时,你想对她说什么?请在你课本空白的地方写一写你想说的话。我想,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内心一定涌动着许多属于自己的感想,大有不说出来不快的感觉。在学生朗读他们内心的感受时,我再配合感人的音乐,效果会更好。但是那天的课堂上,由于时间的把握非常欠缺,导致这个环节的效果差强人意。
(四)、说板书
我设计本文的板书的时候目的是要把文章的主题表现出来,表现“我”和苏珊的情谊是如何产生的,这样板书起到了提纲携领的作用。学生对于主人公之间的情谊有更深的理解。
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中的8个生字,其中2个只识不写,理解“衬托”、“生生不息”等词语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情感:对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的赞美。
3.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作者为什么喜爱广玉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4.通过第3自然段的学习,能仿写。
教学重点:课文的第3小节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
1.亲自去观察广玉兰。
2.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
3.文中的图片和文字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图片:
1.今天,许老师给大家上一节课,欢迎吗?准备怎样欢迎呢?我相信肯定能和同学们合作好,大家有信心吗?(广玉兰)
2.我这里有些词语朋友,看看你们还记得吗?(生读)
3.读了这些词语,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呢?(广玉兰),想见一见关玉兰吗?我们一起先来欣赏一下广玉兰(课件播放图片)你能形容
一下广玉兰吗? (洁白、纯净)
二、赏花形
1.广玉兰的幽香纯洁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还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呢?读课文。(板书:旺盛的生命力)
2.用心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字里行间哪些语句表现了它旺盛的生命力请同学们边默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读悟读)
密集油亮的绿叶终年不败,始终透着生气,透着活泼 。指导读好密集油亮、终年不败、始终等词语
秋冬时节,许多树的叶子凋落了,广玉兰却披着一身绿叶,与松柏为伍,装点着自然。
师:秋冬时节,桃树、杏树、梨树的叶子凋谢了,广玉兰却------ 秋冬时节,枫树、杨树、梧桐树的叶子凋谢了,广玉兰------- 秋冬时节,许多树的叶子凋谢了,广玉兰却-------
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 。 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花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 。数世同堂的意思几代人住在一起不分家;生生不息:不断的生长繁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广玉兰一代一代的繁衍,生命力旺盛啊。
3.同学们真不简单,(课件映示: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把一株广玉兰比作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大家族,那肯定人不少了,这个家族里有哪些不同的人或者说形态不同的花呢,默读课文第三小节,边读边用笔画下。
(这个家族成员有的含羞待放,有的刚刚绽放,有的正盛开着,还有的花瓣已凋谢 )(板书:含羞待放 刚刚绽放 正盛开着 已经凋谢)
4.含羞待放的是哪几句?请读一下。有的刚刚绽放是哪几句?读一下盛开着的呢?凋谢的呢?学生读
5.你最喜欢哪个?为什么?放声来读一读,待会儿交流(生读) (学生先找再读然后说理由)
(点拨:A抓住含羞待放,将其与含苞待放做比较,点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广玉兰说成了一个害羞的小姑娘。是啊,多么可爱啊,带着这种情感读一读。
B刚刚绽放的广玉兰,抓住“迫不及待”。师:这段话中有一个词用得太好了,那就是——“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来不及等待,是什么让蜜蜂来不及等待——花香,现在我们就闻着这花香,一起来读一读
C盛开着的广玉兰,抓住婴儿。你见过婴儿的笑脸吗?——嫩嫩的,很柔嫩,很光滑。看到这样的笑脸你会怎样? ——我会忍不住去摸一摸 。师:好,带着这种喜爱的感觉读一读这段文字。
D凋谢的广玉兰,抓住“花蕊一直挺立枝头。”师:花蕊上挺立长出了圆茎,圆茎上有什么?——孕育新生命的种子。那种子的使命是什么?——生命的延续。是啊,同学们,喜欢盛开的花不稀奇,我想喜欢凋谢的花只有作者陈荒煤和我们了你看,就这么一个凋谢的花当中,你仿佛看到了,就像一个大家族中的谁呀?——像老人,虽然把
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别人,他生命的价值却得到了别人的—— 别人的崇敬 。师:是的虽然凋谢了,却用这样的方式把生命继续延续下去也许它今天凋谢了,明天又有一朵花盛开了;也许今年它凋谢了,明年它又有一朵花盛开了就这样,广玉兰花年复一年地开着这就叫—— 生生不息 。)
6.我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数世同堂”是个怎样的大家族啊?——一个家庭和和睦睦的,是一种幸福家庭的象征。同学们,多繁荣的一个大家族啊,在你的眼前,你仿佛就看见了这 个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含羞待放的是—— 可爱的婴儿 ,刚刚绽放的是——小姑娘 ,盛开着的——就像这个家族中的中年人,像爸爸、妈妈 ,凋谢的又像谁呢? 就像这个家族里的老人 。
7.这样多花的形态,这么和谐的大家族是让人羡慕的,让我们来美美的读吧(指明读得好的示范)
8.这里有四幅图描绘了广玉兰的四种不同的形态,你能说说分别是哪四种形态吗?(指名回答),你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并把课文中描绘它的句子背下来吗?(试背,会的就举手)(指名背诵时提醒:这么短的时间内,会背真了不起,如果再带着感情背那就太让老师敬佩了)
三、美仿写
1.大家背的真好,让我们仿佛看到到了不同形态的花,感受到了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感受到作者对广玉兰的那份喜爱,那份
赞美之情。也让我看到了同学们对广玉兰花的喜爱,真不简单啊!给我们自己鼓一次掌吧,把掌声送给自己!不过老师还有更高的要求(出示片段)你能说说作者是怎么写的吗?(指导怎样写作。A、总分总的写法,看看开头,再看看结尾。B、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生动。我相信,如果我们在习作时也能用上修辞手法的话,我们写的这一段话也会很精彩的
C、按一定的顺序来写。顺序能不能对调呢?)(板书:总分总 比喻、拟人 顺序)
师:对!你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学是为了用“光学不用等于零”,上课前老师布置,请你们观赏一种花,你们观察了吗?(真好)能模仿第3自然段写一写吗?让我们拿起笔。用我们的心去感受,用我们的笔去倾吐吧!
师行间巡视,交流,点评
2.学生写,交流,评析。
3.总结:今天我们欣赏了广玉兰的花的各种形态,有含羞待放的花、有刚刚绽放的花、有盛开着的花、有凋谢了的花,我们感到了花的鲜嫩可爱、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同时还似乎闻到了花香,感悟了生命延续的美丽。真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啊。这种幸福还会继续延续下去,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欣赏课文的第二小节和第四小节,去感受广玉兰花的花色的色彩美和质感美,好,下课。
四、勤练习
作业是将第3自然段完整的背给身边的人听。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画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塑造的是三个敢想敢问、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所以编者将本课安排在“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单元之中。
与以往所学课文相比,本文人物多,对话多,又是三个人的相互交流,学生不易理清课文中人物的态度、观点、做法。因此,第一课时中,我重点进行识字写字教学,并引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弄清三个小朋友分别是怎么画风的,为第二课时理解课文、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同时考虑课文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画风》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能力目标: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设定“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为教学重点;“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法的选择
语文教学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语文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掌握学法,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此,我设立了“读——悟——说——画”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
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以及动口说、动手画,在读中积累了语言,说中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又在画中培养创新精神。同时还创造出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
三、教学行为策略的运用
(一)复习旧知,巩固识字。
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本课要求认识的7个生字中有6个出现在课文人物的姓名中。为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通过课件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及名字,让学生与他们打招呼。如果喊对了,小伙伴就会回应。就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打招呼,交朋友”的过程中巩固了对生字的记忆。
(二)深入理解,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我提出问题:“三个小朋友动脑筋,想办法,用不同的方式画出了风。他们到底是怎么画风的呢?请大家用笔把他们画风的句子勾画出来”以此来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得通读全文,了解每个小朋友的态度、观点;再动笔勾画三个小朋友画风的不同做法,并引起思索:为什么他们画风的方法不一样却都画出了风了呢?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感受。
然后我再采用实物展示、现场画画等方式和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和交流。并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找出“风藏在哪里?”让学生以“风来了,风把_____吹____了,风藏在___________里”这样的句式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朗朗上口的句式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而老师“小诗人”的夸奖,让学生在表达上越来越来棒。当几个句式连在一起以后,就成了一首饶有诗意的小诗。我让学生给自己作的小诗加上题目,再一起朗诵自己的大作,学生的成就感是非凡的。
(三)驰骋想象,描绘美景。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大语文观”,提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把绘画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直观事物感兴趣,喜欢艳丽的色彩,喜欢每天拿着笔描描画画。可以说,小小画笔倾注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稚嫩的画面,一颗颗创新的种子在萌芽。
《画风》一文中,三个小朋友画了风,为什么我们不能画画风呢?“三个好朋友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竟然将原本看不见、摸不着的风画了出来,你能画风吗?你想怎么画?”我们可以想象,这简简单单的一“问”,将激起多少层浪。也许,孩子们的笔法不那么高明,色彩也不一定很和谐,但在这愉悦的气氛中,他们求新求异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特别是在经过了前面的铺垫后,学生再用这种“诗人”般的话去猜猜别的画的风在哪里,更是进一步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总结延伸,拓展认识。
展示了自己画的风以后,老师再引导学生动脑筋想办法画出声音、气味,对学生的思维将是更好的训练。
四、板书程序设计。
板书设计很简单,就是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的“小诗”组成。这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理解总结,更是学生思维的一个升华和感悟。
《风来了》
风来了,
风把小树吹弯了,
风藏在摆动(跳舞)(飘舞)的小树里。
风来了,
风把旗子吹动了,
风藏在飘扬(舒展)的旗子里。
风来了,
风把风车吹转了,
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
说课稿 篇6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通过电子教室向学生播放一段Flash动画《小猪兄妹的故事》,通过动画,学生知道了比传统写信方式更方便、快捷、电效的电子邮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我们本节课的主题就是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邮箱并学会在Web方式使用电子邮件与人交流信息。
设计思路:通过Flash动画引发学生对电子邮件的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课堂走位,发现学生们是否使用过电子邮件,并让使用过的同学做“小老师”,引导大家探究。
(二)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教师:根据刚才的动画flash,提问学生,并且得出
1、 电子邮件的定义
2、 电子邮件与传统邮件相比的优点
教师:在幻灯片上展示问题,判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E_mail地址:
A、pepole.163.com B、@sina.com.cn
C、people@163.com D、teacher@sina
并指出用户名和邮件服务器名,他们是否唯一?从而得出电子邮件地址的格式。
3、申请免费电子邮箱
教师:我们小组成员非常聪明,下面,我们进入最关键的一步,注册免费的电子邮箱,并在其上收发邮件,若有邮箱的同学可直接收发,并当小老师,教教不太会的同学。请同学们结合视频动画来进行探究,同学们进行申请电子邮箱和电子邮件的收发操作。(屏幕上提示怎样操作动画和帮助文档)
结合课本和老师下发至每台学生机上的申请邮箱动画进行自学探究。
教师:关注注册情况及收发情况。
(若存在较大的问题,请同学演示,若没有什么问题,则不需要演示。)
教师:屏幕上强调注册免费邮箱之时,一般情况下用什么作为用户名和密码较好?
(三)第二轮任务
教师:前面,我们各个小组已成功地解决了发E-MAIL的工作,现在请我们同学看第三个课堂任务,大屏幕展示任务书:
完成探索思考的三个小题,将答案写在问题后面,该文档保存至桌面,将课堂任务以附件形式发送至老师邮箱.
收件人:scjhzyq@sohu.com
主题:<自己姓名>
正文内容:<不填>
插入附件:C:课堂任务.txt
探 究 思 考
1、如果对方不在线,邮件能发送出去吗?
2、我能自己给自己发邮件吗?(只有一个邮箱)
3、电子邮件的工作原理是怎样的?
教师:碰到不会的难题,可以运用我们上学期学过的搜索引擎去寻找。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我相信同学们做的都很好。(运用课件自己讲解三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如何将这个课堂任务一附件形式发送呢?
利用教学控制系统,先把学生机进行控制,以便使所有学生都能看到操作过程。在操作中边讲解,边演示,目的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让学生理解、领会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操作。
学生:看完演示,认真完成任务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解决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
(四)延伸课外
教师:强调电子邮件网络社会公德
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养成健康、安全的自我防范意识,形成主动、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习惯。
说课稿 篇7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综合活动《漂亮的蔬菜彩虹》,这是我们班主题活动“蔬菜朋友”当中的一个活动。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此次活动来自生活。在秋天这个季节里,蔬菜随处可见,我们取材也非常的方便。蔬菜的品种非常的多,营养价值也非常的丰富,吃法繁多,可以清炒、可以煮汤、可以凉拌、还可以腌着吃,总之,我们的生活里离不开蔬菜。然而,幼儿虽然知道很多的蔬菜,但对蔬菜的种类、用途、营养价值等还不是相当的了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幼儿不爱吃青菜的现象也是很严重的,加深幼儿对蔬菜的认识,激发幼儿对蔬菜的兴趣,引导幼儿多吃蔬菜是很有必要的。就如《纲要》中所说的,“既符合幼儿园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的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赶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此次的活动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服务幼儿的生活。
2.目标定位:活动的目标是一个教育活动的起点和最终的结果,对活动和老师的教学起着引导的作用。以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依据,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
A、幼儿在感知蔬菜不同颜色的基础上,尝试不同颜色的搭配。
B、掌握蔬菜由条切成丁的技能。
C、在活动过程当中,体验自己动手劳作的乐趣,产生对蔬菜的喜爱之情。
根据我制定的目标,我把活动的重点定位于:感知蔬菜的不同颜色,知道颜色的搭配(学会根据不同的颜色进行排列)。通过幼儿的自主操作,使活动得到深化。活动的难点是:幼儿的自主操作,掌握蔬菜由条切成丁的技能,并根据蔬菜颜色的不同,把蔬菜分层装进玻璃罐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总之我们的活动有一定的趣味性、综合性和活动性,让教育溶入生活当中。为此,我们作了如下的活动准备:
A、空间准备:操作台6张呈长方形两张两张摆布成3张长桌。
B、物质准备:已做好的“蔬菜彩虹”;黄瓜、白萝卜、胡萝卜、包菜、红辣椒、青辣椒等蔬菜切成条;小盘子、塑料刀、一次性桌布、花椒、八角、高粱酒、白醋、盐巴、糖等分成三桌摆放;
C、经验准备:幼儿对蔬菜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吃过或看过)全方位的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可能。
二、说教法:
本次的活动,老师提供的主题,一定要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主动的参与到活动当中,还要挖掘此次活动的活动价值,所以我们采用了适宜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的方法有:
1.操作法:所谓操作法就是幼儿动手操作,幼儿在操作的过程当中进行自主的探索发现,可以得到相应的知识经验。在本次活动当中,我安排了幼儿的两次操作。第一次是引起幼儿兴趣后的操作,主要是让幼儿探索蔬菜彩虹的色彩,知道颜色有层次的搭配。让幼儿在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中获取感知。为后面的操作做好铺垫。第二次的操作活动是让幼儿自己亲手制作“蔬菜彩虹”,有层次的把切好的蔬菜装进玻璃瓶里作成泡菜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2.演示法:本次活动的演示法是老师说明怎样把已经切成条的蔬菜切成丁,并且演示如何把已切好的蔬菜根据颜色有层次的装进瓶子当中,在瓶子当中除了装进蔬菜还要怎样把各种配料给装进去,让幼儿对“蔬菜彩虹”的具体制作过程有一个直观的理解,直接的演示让幼儿得到浓厚的兴趣,使其对制作的理解和认识更加的透彻。
此外,我们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赏识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对话活动等把活动加以整合,使幼儿获得对劳作多样性的理解和体验,达到了科学性、艺术性、健康性、愉悦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学法:
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性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不仅提高和锻炼了能力,更加升华了孩子的情感。
本次活动我们采取的学法有:
1.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科学领域当中目标名明确的指出:(幼儿)“能用多种的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在活动当中,我们引导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知不觉就对此次的活动产生了兴趣。
2.尝试法:在第二次的操作活动当中,我们鼓励幼儿自己尝试着用老师准备的材料根据老师的演示,制作“蔬菜彩虹”。在这一过程当中
幼儿通过自主操作、观察同伴或是同伴协作尝试着自己制作。当然,孩子不一定一次就能够做得非常的好,他们通过不断的尝试,会想尽办法把自己的蔬菜彩虹做得最好看、最美味!
与此同时,我们还通过幼儿之间的互补学习,师幼合作等方法,表达着各自丰富的、多样性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此次活动的流程为:
激发兴趣——自由探索——自由劳作——品尝交流——活动延伸
(一)激发兴趣(品尝美味的蔬菜彩虹)
活动的一开始,老师就拿出事先做好的“蔬菜彩虹”,请幼儿品尝,让他们猜猜看老师是拿什么蔬菜做的?引发幼儿观察“蔬菜彩虹”的.兴趣。
(二)自由探索(观察蔬菜彩虹)
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在第二个环节我就安排幼儿自由的观察。我们为每组的幼儿准备了用大玻璃瓶装好的蔬菜彩虹,供幼儿观察。在这一过程当中,老师是引导者,在轻松的活动氛围当中,幼儿摸摸、看看、说说各自看到的。在这一过程当中,幼儿得到的知识经验是零散的,为了能够加工整理,再幼儿自由探索后,我们就通过幼儿介绍,集体讲评的方式,整理幼儿获取的知识经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预设幼儿将得到以下的知识经验:在玻璃瓶当中的是各种各样的蔬菜,切的一小块一小块的,老师根据蔬菜的不同颜色的把他们分层的放在玻璃瓶当中,看上去就像七彩的彩虹很漂亮!些黑黑的东西(一些八角、花椒等)。
(三)自主操作(制作蔬菜彩虹)
中班综合活动(漂亮的蔬菜彩虹)说课稿,
具体说,我们的这次活动主要是劳作活动。幼儿在通过大家的自由探索和老师示范当中,已经产生了对
活动的好奇和兴趣,于是我们就乘热打铁,安排幼儿自由操作,制作“蔬菜彩虹”。因此我们要求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和相互之间的交流,来尝试制作。在这个环节,我们主要的要求是要孩子把切成丁的蔬菜,根据蔬菜颜色分层次的放进玻璃瓶子当中。因此,只要是幼儿看见自己制作的“蔬菜彩虹”和老师做的一样漂亮,他们就能够很高兴,就有了成功的体验。
(四)品尝交流
刚刚制作好的“蔬菜彩虹”是不能马上食用的,所以我们在上课的前两天预先制作好一些好吃的“蔬菜彩虹”,让刚刚自己做好了“蔬菜彩虹”的孩子们品尝!这样不仅增添了孩子的喜悦之情,更是增添了孩子对自己制作的期待之情。他们将会带着“我的‘蔬菜彩虹’也能向老师做的一样好吃吗”的疑问,继续保持着对其的兴趣。
(五)活动延伸
活动结束,我们并不能告一个段落。接下来还有孩子对自己制作成果的期待,他们希望自己的“蔬菜彩虹”能够很美味,能够让大家都喜欢。接着,我们可以让孩子把自己的制作带回家里,请爸爸妈妈品尝,到时候,孩子不仅仅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可以得到家长对他们的赞许!我们也可以请家长配合,在家和孩子一起做“蔬菜彩虹”,让孩子从中体会另一种乐趣!
说课稿 篇8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9课《两只鸟蛋》。下面我从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情况、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两只鸟蛋》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开篇之作,是一首清新流畅的儿童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小朋友从取下两只鸟蛋到送还鸟蛋的故事。在这首洋溢着童真、童趣的小诗里,我们能看到孩子在母亲的启发下,幼小的心灵里萌生出的对小鸟的关爱,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当孩子“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时,孩子看到了小鸟的明天,我们看到了人类的希望??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通过本课及本单元的学习,能让我们感受肩负的环保责任,让环保意识逐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萌生发芽。
诗歌语言优美流畅,在反复诵读中,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音韵美和意境美,从而逐渐熟识诗歌,热爱诗歌。通过本文的感情朗读,落实大纲中提出的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任务。同时进行听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认识“蛋、取”等12个生字,会写“听、唱”6个字。
(2)语感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喜欢朗读诗歌。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表演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4)情感目标:懂得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有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3、教学重点:
(1)本课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力求做到在读中体会,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2)识字教学。
4、教学难点:
“焦急、仿佛”词语的理解,“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 这句话的理解,培养学生爱鸟的意识和情感。
5、整课计划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读中感悟,学习课文,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拓展延伸,背诵课文,指导书写。
6、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音乐(鸟鸣声、配乐朗读)、大树贴图、鸟蛋实物、小鸟破壳的图片(小鸟贴图)、鸟妈妈头饰、生字卡片(果子)、词语卡片。
二、说学生。
1、知识背景:
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之前,已经对学生进行了两个课时的单元集中识字教学,因此学生对生字的学习比较轻松。而且,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在课前预习时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对照“我会认”圈出生字、认识自然段的能力。初步掌握了用加偏旁、去偏旁、换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
2、情感背景:
一年级的孩子都具有“真、善、美”的美德,知道保护鸟类是好事。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懂得养鸟、爱鸟。鸟是宠物,观赏物,靠人来喂养。但也免不了吃鸟蛋。对大自然的“鸟捉虫--虫迫害庄稼--从而鸟保护庄稼”的知识链不甚了解。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语文课程改革的四个基本理念,为具体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原则,为了使语文教学更富活力,让儿童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注重多种方法自主识字。
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师不以零为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打破以往传统的老师教读学生跟读的做法,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生通过半年多的学习、积累,已掌握了不少识字方法,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识字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通过“摘果子”、“开火车”“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等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通过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记忆生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效率。同时遵循新课标的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的要求,采取了“识字与读文整合的'方法”。
2、注重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从一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采用了演示法、表演法、游戏法、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快乐识字、主动探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表演,发展性创造能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3、注重学生积极参与、以读为本、主动获取知识、体会情感。
学习语言的过程,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一起去感悟、去探索、去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和富有童趣的活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议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语言、感悟语境;在说中训练语言学会表达;在评价中激活思维。创设一种言、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学法。
学习方法是学习活动规律的理性总结。
1、为了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用发现法、比较法、探究法、表演法的学习方式来学习,通过学法指导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去观察、思考、学习。
2、特别重视朗读感悟法。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因此,淡化教师的讲,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合作读、赏读、表演读、个别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感悟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教师通过图画、音乐和文学语言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就会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较快地把学生带入智力最近发展区。情境法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唤起他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能力,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既观察感受,又思维表达,使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为充分挖掘大脑潜力创造了条件。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我在课堂开始安排了以下几个步骤:
1、欣赏音乐,展开想象。播放《百鸟朝凤》片段,学生欣赏各种模拟的鸟叫声,展开想象的翅膀,并说说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进行说话训练。
2、欣赏图片,创设情景。播放课件,教师同时用语言描述:在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中,鸟类可是一个繁盛的大家族,无论是陆地、海洋还是天空,到处都有鸟类的身影。教师趁机提问:那么鸟妈妈是怎样把他的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呢?从而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新课。
3、出示实物,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愿望,整体感知的教学设计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1、欣赏课件(配动画课文朗读),激发朗读的兴趣。
2、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说说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4、同桌互读,互相检查,互相正音,互帮互学。
(三)细读课文,促进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这样做就使得学生的认知不断得到完善和升华,最后对课文内容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因此,对课文的理解只需要多读,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积累语言,领悟情境,增强语感。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感知后,我安排学生分段细读课文,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情感。
1、学习第一段:(感受实物)
本段描述的是事情的起因,男孩从树上取下两只鸟蛋,爱不释手。引导学生体会男孩对鸟蛋的喜爱之情,才能感受后来他送还鸟蛋的爱鸟之心。所以,在教学本段时,主要通过让学生感受实物,观察鸟蛋“小小的”、“凉凉的”的特点,激发学生对鸟蛋的喜爱,随后进行感情朗读。同时,在教学中学习词组的比较,促使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积累语言。
2、学习第二段:(启发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教材,借助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本段中男孩在妈妈的启发下,懂得了珍视生命。为什么“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却让学生有些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第二段时,我及时地引发学生想像:“鸟妈妈的鸟蛋被拿走了会怎样?鸟妈妈焦急不安是什么样?鸟妈妈会怎么说?”这样的话题,有利于调动学生和生活积累,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然后进行表演,自然水到渠成。
3、学习第三段:(表演朗读)
表演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表演读使学生通过理解课文的文字符号,借助教材的直观在大脑中建立鲜明的表像联系,而且实现表像的外化,那就是把头脑中的表像运用外显的形体动作和语调音色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从而引起共鸣。在教学第三段时,我引导学生表演读,在表演中,紧扣三个动作:“小心地捧”、“连忙走”、“轻轻地送还”,体会男孩的爱鸟之心,从而达到了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4、学习第四段:
通过前几段的学习,学生的心灵已经萌发出对小鸟的关爱,对大自然的热爱。此时,教师抓住时机,层层追问:“鸟蛋又回来了,鸟妈妈会想什么?过几天这两只鸟蛋会怎样?到时候会怎样?”“假如你就是文中的我,听到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当你抬头仰望蓝天时会看见什么?”从而为学生留出拓展的空间。最后,教师以优美的语言给予总结和激励。
(四)借助想象,升华感情。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此时进行配乐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把朗读、理解、感悟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自由、充分的读,在读中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并且打破教材的束缚,把学习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整个地球、整个世界、整个人类。
(五)多种方法,趣味识字。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是重新确定了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教学重点,要求语文识字课要多认少写,识写分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本学期我在教学识字教学中进行了改革,在每个单元学习课文之前,先进行集中识字教学。而在课文的学习中,通过反复地、不同形式的朗读,识字与读文相整合,生字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重现了很多次了。因此,在学完课文后,再次进行的识字教学,是以巩固为目的。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游戏:“摘果子”、“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开火车”、“找朋友”。在游戏中,学生学会了识字、组词、释义、找反义词、看部首想意思、积累词语。学生识字的兴趣大、积极性高、效果好。
整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一层进一层,一环扣一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较好的感悟课文的内容,真正体味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六)作业超市。
1、收集资料:收集有关鸟的介绍和图片,了解一些鸟儿的生活习性,和同学交流。
2、谈谈收获:这节课你一定有很多收获,课后请把你的收获说给你的家人或好朋友听。
3、诗歌表演:和好朋友一起边表演边背诵诗歌,还要加上动作,可以一人扮演妈妈,一人扮小男孩。
六、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好的板书更应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的板书力求显示这些,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
(附)板书设计:
两只鸟蛋
(大树贴图) 取
拿 (爱鸟)
捧
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