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11-26 01:01: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六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六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安全教育活动课《火灾来了 你准备好了吗》 下面我将从活动分析、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活动分析

  安全,在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中小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学校必须把保护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学生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也就是说学生的安全是一切发展的保障。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一起又一起学生惨案让我们震惊和哀痛,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火灾在学生生活中时常发生,如果在火灾事故中学生不会保护自己,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火灾发生的几种原因,知道在平时生活中不能随意玩火,培养学生的防火意识,学习拔打119火警电话的正确方法及几种火场逃生的方法和技能。

  《火灾来了 你准备好了吗》是一堂综合性较强的火灾灭火和自救教育课,常识性的知识比较多,对于四年级小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接触到安全意识的教育,因此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满足学生认知,能力,情感的需要,我确定本次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了解基本的消防知识,学习火灾中简单的自救方法。

  2、能力目标:学习几种火场逃生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品质,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根据目标,我把本次活动的重点定位于了解基本的消防知识,学习火灾中简单的自救方法。而难点则是学习几种火场逃生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准备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使这堂课取得理想的效果,要做好以下教学准备。

  1、学生知识经验的准备:在上课前,请家长和学生一起搜集一些火灾的相关图片、资料等,让学生对安全方面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物质准备:多媒体给学生创设火灾情境,提供电话、水、桶、毛巾等生活用品来帮助自己逃离火场。

  四、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要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本次活动中,我除了以自己亲切的形象,饱满的情绪感染孩子,还适宜地采用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活动需要,有目的的引入一些多媒体画面,形成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师生就在此情此境之中进行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

  五、说学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在活动中,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来保护自己,通过尝试、商量使学生得到技能的提高。

  六、说教学流程

  本课常识性的知识比较多,但是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如果上的成功,会对学生的健康与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如果处理不当,就可能是纸上谈兵,泛泛而谈,缺少实际的指导意义。我将较为枯燥的内容情境化、生活化、现场化。

  本课我采用的是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程序设定为:案例再现,创设情境――讨论交流,提出问题――模拟演练,解决问题 ―――拓展延伸,升华主题四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1、案例再现,创设情境

  从听一听消防车鸣叫声开始,播放观看火灾录像,大火中,人们纷纷选择跳楼逃生,以及火灾发生后的各种废墟,人们伤心欲绝的场景。从而导入新课课题《火灾来了 你准备好了吗》。这样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我们要学习正确的逃生知识的欲望”。

  2、讨论交流,提出问题

  生活是源泉,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表演、模拟等活动,让学生处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体验、判断、选择、感悟,多样的活动方式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消防认知,还能形成灵敏的消防意识。基于以上考虑,我向学生抛出一个活动情景——小明单独在家写作业,突然发现棉花公司里已经烟雾弥漫。他该怎么办呢?让我们来帮帮小明吧。由于学生大都具备多维度思考的能力,再加上上课前他们和家长一起搜集了相关资料。因此,在问题提出之后,我就让学生和同伴相互讨论交流保护自己的办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相互谈想法,形成合作学习机制。学生在讨论中统一认识:在大声呼叫和自己灭火之前先拨打119报警。在学生讨论之后,老师先通过作个简短的'小结:刚才同学们说的很多方法都很好,如:拨打119呼救。老师相机引出问题:如何拨打119呼救电话?作为小学生,在遇到大火时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自己尽快逃离现场吗?在学生汇报交流后,顺势导入下一环节 “逃生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实施自己的好办法。

  3、模拟演练,解决问题

  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能很快地激起学生的兴趣。在这一环节,安排几个学生头戴大火面具饰演大火,大火挥舞着手臂叫嚷着要烧毁一切,制造紧张气氛,我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教室一角布置“家”的场景,提供桌子,电话、水桶、水、毛巾等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学生分组来参与游戏,尝试用所提供的物品来保护自己,尽快逃离现场,不被火烧伤。在游戏中,教师始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及时地给予支持、引导、帮助,同时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这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的体验是深刻的,应该能够做到灵活应对火情,学会火灾逃生的常用方法,从而提高自救能力。

  4、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在学生亲身体验了之后,先让学生分组交流,说说在游戏中自己是怎么做的,然后请个别做得对的学生来做小老师,回顾自己火灾演练中的逃生方法,进一步巩固学生火灾逃生技能。之后,老师结合多媒体作个小结,告诉学生:在遇到大火时,要当机立断披上浸湿的衣物、被褥等向安全出口方向冲去。穿过浓烟逃生时,要尽量使身体贴近地面,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随后,我以总结性话语引发学生共鸣:“远离火灾,创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关爱生命,更加关注消防安全,为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平安幸福而共同努力!最后,以一首孩子喜闻乐见的拍手歌结束新课,进一步巩固消防知识。达到“玩中学,做中学”的目标。

  七、说评价

  评价是学生学习的前进动力,即时评价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课中,我时时注意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在交流过程中,不断运用我的眼神、手势给学生鼓励。在活动中,我还注意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生生评价为课堂推波助澜,人人得到发展。在课尾,我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表现进行整体性评价,让学生以良好的心态迎接生活中的挑战。

  以上是我对本次消防安全课的初次解读,有不正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2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最后一课》,它是初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一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

  一、 大纲对初中阅读的要求

  大纲对初中阶段在文学作品方面的阅读要求主要有:

  1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2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二、 教材分析

  《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以及法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文章在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的同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行动描写结合起来塑造人物,而且还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把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了。

  三、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 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发展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四、 教学重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传播新知识的同时,应考虑到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基础,有针对性确立重难点。对刚上初一的学生来说,整体感悟一篇较长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这个情况,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的重点、难点。

  1、 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 《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五、 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就要制定合适的科学的教法、学法。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

  1、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

  2、重视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其次采取以下的方法:第一,文献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第三,为了加大课堂容量,我将使用投影和录音等多媒体教学手段。

  下面是我的具体的教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将分为三个环节,三个课时来完成。由于本篇是教读课文,在每个教学环节里,我都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导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知识的积累。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新课的: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我将播放北京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让学生感受申奥成功后全国上下欢庆的景象,引入什么是爱国主义精神,然后说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爱国主义题材的文章。

  第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投影,给生词注音,初一的学生还处于识字认字过程,这一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

  第三:提问学生,了解他们课后查阅资料的情况 :作者的情况,故事发生的背景。

  完成了以上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后,将进入第一个教学环节:听读——整体感知课文,理请文章思路。

  (1) 听读课文,感知主要人物。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2) 默读全文,讨论文章思路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老师要明确全文按情节分为三部分:1-6为第一部分、7-23为第二部分、24-29为第三部分。

  在这个环节里,完成了知识目标的第一点。

  第二课时:进行第二个教学环节:品读课文——体味语言,感悟思想。这个环节把学习方法的传授落实到具体的课文分析中,使学生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

  教学要点: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教室中异常情景的描写;,小弗郎士心理反应和思想感情变化的描写。

  如何在这一步里突破重难点呢,我把握的方法是讨论,交流对话,给学生搭知识的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

  首先先让学生阅读第一、第二部分,,从以下几个话题入手:

  1、小弗郎士在上课如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教师在这个话题中需要明确: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的气氛,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第二个话题是:《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日上课时大不一样,你能从文中找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这种不一样说明了什么?教师要向学生明确以下几点:首先是气氛不一样、学生不一样、老师不一样,这种种不同为最后医科渲染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为下文蓄足了气势。第三个话题是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明显变化,你能丛冢找出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吗?并说说变化的的原因吗?在与学生讨论以上话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用笔勾画出一些重要的句子。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交流的同时,也对作品进行了品读,我们突破了重点,把握了小弗郎士这个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个课时,继续第二个环节的主题——品读课文。但是教学要点是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形象。在这步里,我把握的方法是朗读法和讨论法。

  让同学接力读11-19段,引导同学对下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1)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2)韩麦尔先生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3)“小弗郎士每次胎气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象把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让同学猜想他此刻在想些什么?

  (4)他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字时,为什么要使出全身的力量?以上几个问题分别从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进行分析的,解决了这几个问日,也就突破了重点的第一点。

  然后请译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象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教师在小结时要指出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在分析完主要人物形象之后,要对这篇文章的中新思想和写作特点进行归纳,和进行创新写作,这是我的第三个教学环节——运用,激活思想,创新写作。归纳本文通过典型的环境,如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见到了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广告牌等等,这些描写实际上是告诉我们故事的背景,运用语言、表情、动作等的描写,突出典型任务的性格的写法。这些在写作上都要会学习和运用。布置作文,题目设计为《最后一课》之后,要求学生展开合情的想象,紧承文末的一句话进行续写。

  以上的教学中,我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这个设计是符合学生认识的规律的,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同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说课稿 篇3

  设计意图: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小班幼儿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或集中的时间短,做事没有毅力,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提高,并且有了科学探究的初步意识。《三只小猪盖房子》这一故事既有探究房子结实的原因,知道做事不图省力,又有幼儿喜欢的.人物和对话,适合表演。所以选择了这节活动。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记清主要情节,初步学习人物的简单对话。

  2、乐于探究房子结实的原因,知道做事不图省力。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实物稻草、木头、砖。

  2、操作图一张,小黑猪、小白猪、小花猪、大灰狼、草房、木房、砖房图片各一张。

  3、师用大图书《小猪盖房子》

  活动过程:

  1、师出示实物与幼儿谈话。

  (1)让幼儿说出实物名称:“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

  (2)猜一猜:“这三种材料如果拿来盖房子,哪种材料盖的房子最结实?”

  (3)我们一起来听听下面这个故事就明白了。

  2、教师结合大图书讲述故事,通过提问,帮助儿理解故事主要情节,重点突出大灰狼三次撞房的不同结果。

  (1)三只小猪各选用哪种材料来盖房子?(在操作图上插入小猪与相应房子图片)

  (2)一撞草房:大灰狼最先要吃掉哪只小猪?小黑猪不肯开门,大灰狼怎样做?(在操作图上画出一个箭号)结果怎样?

  (3)二撞木房:小黑猪逃出草房边跑边喊:大灰狼来了,大灰狼来了(让全体幼儿跟读)小黑猪跑哪去了呀?(小白猪的木房里)小白猪不肯开门,大灰狼怎样做?(重点突出撞两次,并在操作图上标出两个箭号)结果怎样?

  (4)三撞砖房:小黑猪、小白猪逃出了木房时边跑边喊:大灰狼来了,大灰狼来了(让幼儿说),两只小猪跑哪去了?(小花猪的砖房)小花猪不肯开门,大灰狼怎样做?(重点突出撞了三次,并在操作图上画出三个箭号来表示)结果怎样?(头上撞出了三个疙瘩。)

  (5)消灭大灰狼:大灰狼很狡猾,它看到房顶上有一个什么?大灰狼接下来怎样做?三只小猪怎样对付大灰狼。

  3、分析房子所用材料,帮助幼儿寻找砖房结实的原因。

  (1)师生共同数一数大灰狼三次撞房所使用的次数和结果。师问:为什么草房一撞就倒,砖房撞了三次也不倒?幼儿园的房子也是砖房,我们一起来推推看,(师生一起推墙,师再问:“难道在这三种材料里藏着什么秘密吗?

  (2)分析实物稻草、木头、砖。

  请幼儿上台来摸一摸、捏一捏、掂一掂,并说出感受,教师演示:折断稻草,用钉钉木头和砖,分清三种实物的硬度,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小结:“在这三种材料里,稻草最轻,木头较重,砖最重;稻草又细又软容易折断,木头虽不易折断,但是较软,砖头最硬最结实,所以,用结实的材料盖出来的房子才结实。”

  (3)教育幼儿做事不图省力。

  小猪在盖房子前曾问猪妈妈:用什么东西盖房子?妈妈是怎么回答的?从猪妈妈的话中,小猪知道砖房是最结实的,但为什么小黑猪、小白猪没有选择砖来盖房子(稻草木头轻图力气),这样做的结果是:险些被大灰狼吃掉,看来做事老想着怎么省力是不行的,小朋友想一想,如果幼儿园是用稻草或木头建成的,那样会怎样呢?

  (4)如果你要盖房子,你将选用哪种材料?记得小花猪是怎样盖砖房吗?我们一起来学一学(音乐:盖房子)。

说课稿 篇4

  山羊分腿腾跃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学生也比较好奇,容易产生运动兴趣,这项活动对于那些胆子较小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挑战,所以我在设计课的时候把整个分腿腾跃动作分成四课,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感,我把教学目标确定的稍低一些,只要求同学们掌握助跑和双脚踏跳的紧密结合,能连贯的完成助跑、踏跳和支撑分腿动作即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递进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然后再到山羊上进行实践,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品质。

  本节课,我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情境,围绕争当快乐勇敢的喜羊羊展开学习,同学们自由自主的学习,掌握了助跑与踏跳的动作技术,完成了教学重点目标。在课上我采用了“先教后练”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逐步递进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本课的重点——助跑与起跳的紧密结合,同时也使学生在练习中逐步树立了自信心,为后面的实物(肉羊)练习做好了心理准备。其次,本节课整体的课堂氛围较好,同学们始终都在关注如何才能跳好山羊这一中心问题中练习,态度认真,积极性很高,在尝试跳山羊的过程中同学们的笑声和掌声此起彼伏。另外,本节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能够积极认真的学练,并在体验后和同组队员互相讨论交流,使学、练、思较好的结合在了一起。

  虽然本节课的大体思路清晰,但有很多细节处理的不够合理有效,仍需改进。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虽然完成了,但教学难点——顶肩提臀的动作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在有的同学出现这一问题时没有抓住时机讲解示范正确的动作要领,只是简单的纠正了一下,效果很不明显,我认为这是这节课中最不成功的地方,应当抓住时机,找两名同学(一个正确的动作,一个错误的动作)进行示范,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出哪个动作正确,错误的动作应该怎样改正,从而得出顶肩提臀这一要点,就能很好的解决难点,同时也为下节课的分腿腾跃山羊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本节课的时间安排不够紧凑,后面的游戏时间相对较短,从而使得整节课的运动强度不够高,平均运动心率稍低些。另外,整节课中不管是老师的评价还是学生间的互评都显得不够,并且评的不够具体,要在今后的课中多引导学生进行互评并能找到和解决错误动作的方法,以使学生逐步向会学、会练、会教、会评的方向转变。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依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时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发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时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身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时的画卷,沉溺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同学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假如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布置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丰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同学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同学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同学体会出来了;D、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干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干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平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身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同学已经掌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同学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小朋友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

  (1)这小节分几层写?

  (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4)反复诵读。

  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同学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习,现在用这样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同学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置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同学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同学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和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同学听后谈自身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同学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同学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身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同学自身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同学入境,让同学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发生共鸣,抒发自身的感情。

  4、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天下,表达了自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他人。

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是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丰收的喜悦》中的第1课时《采金秋》。《采金秋》是一首欢快活泼、富有朝气的乡村儿童歌曲,它的旋律给学生们勾画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秋天景象。本课时就是以学习这首歌曲为主,让学生充分感受秋天的美景。

  教学目标:

  包括对学生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创编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教育。通过对歌曲《采金秋》的学习,让学生能用轻快明朗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秋天、热爱丰收的良好情感,从中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歌曲中的节奏练习以及大跳音程的学习。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提问导入法、互动学习法、分组游戏法等等,同时运用现代信息。音乐课应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所以在学习歌曲后,让学生用各种打击乐器给歌曲配上自己创编的节奏,同时分组进行表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展现秋天的.美,从而使学生对歌曲的学习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过程由节奏训练、歌曲学习、创编表演三个环节组成。

  首先,采用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愉快的暑假,同时也度过了一个炎热的夏天,现在我们即将进入什么季节呢?”这个问题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很紧密,所以学生肯定会回答“秋季”;而后我接着提问:“那你们喜欢秋天吗?”这时大多数学生应该回答“喜欢”;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说出一系列喜欢秋天的原因,比如“景色迷人、气候凉爽”等等;与此同时,我借助学生的回答继续引导:“秋天是凉爽的,秋天是金色的,秋天不光景色美,而且秋天的声音更美!不信,你们听:淅沥沥沥沥沥淅沥沥沥!”这样,我就顺利引出了这节课的第一条节奏训练,同时大屏幕上也出示了这条节奏,然后我让学生跟我一起模仿秋雨的声音来朗读节奏。接着,大屏幕上出现歌词,我让学生根据刚才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今年又是大丰收喂!”并且要突出强弱,这样促使学生对歌词的旋律产生兴趣;随即大屏幕出现旋律,学生随着琴声演唱这一乐句,在演唱中即时纠正学生在音准或节奏方面的错误,从而顺利解决了大跳音程这个难点,也让学生对歌曲有了初步了解。接下来,我采用同样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第二条节奏训练以及乐句演唱,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节奏难点,也让学生对整首歌曲的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节奏训练结束后,本课进入了第二个环节:歌曲学习。由于前面已经进行了两条节奏训练以及乐句演唱,所以学生对整首歌曲的学习不会感到很陌生。大屏幕出现《采金秋》的完整歌谱,我首先采用童声的演唱方法给学生范唱了一遍歌曲,同时让学生想象这首歌曲描绘的情景;接着,又让学生听一遍教学磁带中学生演唱的这首歌曲,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并顺势鼓励学生:“现在我们也来唱一唱这首歌曲,我相信我们班的同学们会比他们唱得更好!”接着,由我弹伴奏,并带着学生演唱《采金秋》,在演唱的同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如此反复几遍,学生对这首歌曲逐渐熟悉,最后要求学生富有感情地演唱全曲。

  最后,进入本课的第三环节:创编节奏。学习完歌曲后,我拿出准备好的三角铁、双响筒、铃鼓等打击乐器,把学生分成五组,每组学生领取一部分打击乐器,要求学生利用乐器为歌曲创编节奏,同时完整地进行歌唱表演。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充分体现,由于有了多种打击乐器的加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提高,学生在歌唱中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从而更加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

  这就是整个课堂设计思路,不足之处敬请指教!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