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范文锦集五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文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名家之作,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身份人的爱国之情。让学生感受爱国报国的赤子深情。
《钱学森》一课记叙了我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在美国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以及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发射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赞扬了他时时刻刻不忘记祖国的高尚情怀。学习本文,是要让学生们受到爱国主义、人文主义的熏陶。
2、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钱学森爱国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体会钱学森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法、学法:
课文是按照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明线是时间顺序,作者从钱学森1935年留学美国到1955年回归祖国这段经历。暗线是贯穿全文的钱学森眷恋祖国的深情,文中钱学森的两句话是全文的关键句。抓住这两根线索,就理清了课文的结构层次和情感变化。
课堂上我紧紧抓住钱学森“热爱祖国”这一个特点,展开了整堂课的教学。阅读教学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大胆想象。这种想象不是搞“无土栽培”“无根培植”,而是紧扣课文内容,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积极思考,并在讨论交流中,使情感和认识都得到升华。课一开始,我就带领学生回忆课文,让学生对钱学森的热爱祖国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钱学森是一个具有爱国的思想呢?让学生划一划、读一读、想一想,并把体会到的用简洁的语句做批注,学生与文本进行了一次对话。学生阅读文本之后,我并不急于让学生起来交流,而是让学生把找到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阐述他们对于文本的理解,使得他们的体会得到了互济,思维得到了拓展。在此基础之上,再请学生起来集体交流,此时学生的回答显得充实许多,交流也流畅得多。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积极当好组织引导者的角色。
比如在学习钱学森所说的:“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作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时,我先让学生读出钱学森的爱国之情,然后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由于这一句话是体现钱学森爱国精神的重点,因此,我又设计了一个填空习题:钱学森宁愿放弃( ),也不愿放弃( )。他现在所作的一切,都是( )。帮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钱学森的那颗心系祖国的赤子之心。在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下,学生也是一次比一次读得到位,体会得深刻。
又比如,在教学另一句钱学森所说的话:“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这句话的理解,我同样也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谈体会,在这里还设计了一个想象练习:如果你是那位留学生,你听了钱学森的话你会怎么想?这个问题的创设,不仅是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留学生态度的转变也更能体现出钱学森这一颗拳拳报国之心的强烈。没有直接点明,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了情感的'熏陶。
此外,我还通过抓住美国海军高级将领的话中“五个师”和“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这两个点作为“楔子”,直接深入文本的深层,与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五个师”到底有多少人?我用具体数字作了形象的说明,在他准备回国到真正回国的过程中钱学森到底遭到了哪些阻挠,课外资料的搜集再一次使学生对于钱学森坚持回国的心产生了碰撞。
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力主要依靠求异思维。在结尾之处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插图并想像,“现在,满怀壮志的钱学森乘着轮船回家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祖国,想到自己即将踏上热爱的故土时,他是多么激动啊!那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让学生看图想象延伸,不仅练习了学生的说话能力,发展了思维,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了钱学森的浓浓的爱国之情。在此基础上,我又说:“他那浓浓的爱国热情和拳拳的报国壮志深深鼓舞了我们。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学生在表达对钱学森的爱国之情的钦佩之情的同时,其实是与钱学森走得更近了。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春雨的色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是围绕“多彩的春天”这一主题编
写的。俗话说,春天是一幅七彩的画,春天是一首无言的诗,春天是一曲悠扬的歌,春天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春雨的色彩》写的是春雨
的童话故事。故事中,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麻雀说春雨是红色的,小黄莺说春雨是黄色的。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
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在读书中感受到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感受到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和情感,凭借课文展开想
象,并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奥秘。
在完成了第一课时“认识生字,初读课文,分清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说说我对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重、难点】
1、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春雨的形象。
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写三只小鸟讨论的内容。
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也是写春雨的形象。
2、本文重点是对春雨进行感悟:
⑴ 春雨本身的感悟。
⑵ 了解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春雨后的花、草、树木,就可以形象、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到春雨给我们
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3、难点是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并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
【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
2、有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这课时要学的是1~6自然段,为此我制定了2个子目标:
⑴ 会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制定此目标是因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所谓探究性阅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读才能去体验、感悟春雨的形象。
⑵ 了解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欣赏春雨的课件,及一些有关春雨后的图片,并能自己说出春雨的样子:
春雨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学生并不一定留心,通过欣赏课件中的春雨及春雨过后的美丽图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培养他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
歌曲《小雨沙沙》、春雨后大地变化的图片、课文的范读、小燕子、麻雀、小黄莺的头饰
【教学方法】
在阅读课堂教学设计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教育是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是“伟大的事业,人的命运决定于教育。”无疑具有
高度科学性和艺术性,自然也就更应该讲究方法。根据新课程推出基本理念,对小学低段阅读教学的要求“喜欢阅读,感受阅读乐趣”,针
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我选择了一些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教学方法,以下作简略介绍:
1、以题统文法设计:
讲读不仅从课题入手,而且始终抓住课题,统摄全文,使讲读精要,条理清楚,环节紧凑,学生理会深切。学生在激趣导入后,抓住课题进行探究。
2、诵读法设计: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来达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进行语言训练的目的。
3、直观法设计:
根据课文内容,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春雨的色彩”、春雨后的图片,春雨的声音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展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4、表演法设计: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分角色表演,充分从情感上熏陶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效地进行语言训练,培养表演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5、文本扩展法设计: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是借课文中的“例子”,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爱好,从而学生的思维。这篇课文显而易见,是让学生了解春雨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因此,我在课后设计了让学生到外面看一看,并把看的结果画出来,跟大家交流。这样做是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合作学习方式具体地运用。
【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如下的环节:
1、教师活动特征:
导入激趣→导读提示→导引点拨→导情设境→导标反馈→导练拓展
2、学生参与特征:
唤起参与→自读质疑→精读评议→入情表演→放飞想象→升华情感
3、认知动态过程:
认知准备→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情感内化→理性加工→巩固运用
【教学基本流程】
一、讨论揭题,引入新课
每一次学习新的课文,课题其实早已被学生熟知,但是为了让学生对课题产生更多的质疑,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小雨沙沙》,然后谈谈自己想到了什么?再进行板书:春雨。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这时,细心的学生会给老师纠错,应该是:春雨的色彩。老师提出疑问:春雨也有色彩?看图。通过唱歌《小雨沙沙》,读课题后给老师纠错及老师的疑问,再加上对春雨课件的观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遐想,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1、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应用自由读、同桌互读、“我会读”,让学生拼读讨论春雨的样子,春雨的声音。并指导朗读“沙沙沙,沙沙沙”。
2、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进行多种形式朗读,边读边思考: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比如:“大家”指的是谁?大家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呢?等等。在这里,我没有让学生按课文的顺序学习,而是让学生读最后一自然段后质疑,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范读,出示课文第2~5自然段,弄清以上的问题,并在句子中识字。
二、情景感悟,对话朗读
1、看图,说说图中画了哪些鸟。(拿出三种鸟的头饰)
2、分角色朗读,讨论:
⑴ 三种鸟分别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他们的根据是什么呢?(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鸟对春雨颜色的认识)
⑵ 春雨从天上落到不同的植物上,课文用了不同的表示动作的词,能找出来吗?
⑶ 识生字“淋、洒、滴、油”。
⑷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鸟们在争论?该怎样读出争论的词语。
为了增强训练过程的趣味性,我运用了多种朗读方式:
自由朗读。分角色戴上头饰表演读。
⑸ 创设情景演一演:
在多次的读以后,我问:“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学生就会把自己读书所体会到的东西一一作出陈述。(春雨是无色的,但它却给我们带来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这里,我又让学生欣赏了春雨后的图片,培养他们的美感,感受到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并领略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欣赏了图片之后,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春天里还有哪些小动物,他们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小朋友,你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
我认为春雨不能只是无色的这一种答案,只要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驰骋在想象世界里,春雨的色彩是五彩斑斓的。好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图片展示的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使学生引起对春雨的色彩的兴趣,激发查找资料的愿望。所以布置作业时,我设计了一个关于看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的作业。这个作业我分成了几种形式:
1、画一副关于春雨的画;
2、讲一个关于春雨的故事;
3、唱一首关于春雨的歌;
4、写几句关于春雨的话。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做作业,可多选。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长城》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使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语文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拟订“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现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教学准备:长城远、近景图的课件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凸显学生的感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本节课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识的深度;以情为重点,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
三、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教学中准备采用“读中感悟法”“想象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流程:
(一) 展示资料,在历史情境中激情
于漪老师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
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所以课文教学我以交流资料为起点。请各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长城的资料与信息,交流完之后,把它贴在后黑板的读书角。学生可能搜集到的资料有:“盂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好汉坡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碑刻、曾有宇航员说,从月球俯瞰地表,惟有两处建筑遥遥可见,其中之一就是我们中国的万里长城!长城经过的省市、修长城的目的、时间……齐读大屏幕长城背景图上老师搜集的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强烈期待,为本堂课的学习打下情感和价值取向方面的铺垫。激发学生探究氏城文化的兴趣。
(二)品词析句在文本语言中动情
学生们的读书兴趣被激发起来之后,让他们带着定的知识储备进入读书过程。首先让学生带着老师的温馨提示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这一遍读,重点放在读正确、读流利,有不认识的字,鼓励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或查字典解决,养成良好的利用工具书的习惯。接着,同桌互相检查读生词,并将自己认为需要给大家提醒字、词交流交流。如“血汗”中血的读音,“堡垒”的垒,3个撇着点要写均匀,“屯兵”、“堡垒”的意思。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读,就是让他读自己最拿手的一段,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我能行的信心。最后要学生说说读书知道了哪些内容,在学生的汇报中,我删繁就简,集中目标,理请课文的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在精读全文时,我以学生品读、感悟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1、抓品读,促感悟
读,是学牛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纽带。在教学长城远景一段时,我就准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长城万里雄姿之美。长城“有十万三干多里”,一万三干多里到底有多长,学生未必能体会出来,因此,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加入具体实例:二十年前,有一个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里,用了整整508天。以此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借助图画,理解“蜿蜒盘旋”“崇山峻岭” 。在理解感悟之上我再进行朗读牵引,读出长城的长和气势雄伟。
2、抓词语,说感悟
阅读不是被动地接受,而应成为主动的探索过程。学习长城的近景,先让学生勾画课文介绍了长城的哪些地方,再结合“近景,,图,了解“垛子”“射口”“了望口”的位置、样子及其作用,试着画出长城的结构示意图,学生由此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这样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全班同学都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
3、抓句子,淡感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联想”这部分教学,我先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交流,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个人的阅读感受。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家可以一边读,一边在文中勾勾画画,读到动情之处可以批注点自己的感受。没有“牵引”和“指导”,而是让学生以“哪些地方你感受最深”的汇报方式,使学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可以让学牛比较下,大概相当于五、六十个同学的总重量。“才”表示长城的建成不容易,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学生通过交流汇报,经历了作者的情感历程后,便产生了表达情感的欲望。而朗读无疑是最好的表达方法一这是最基奉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情感的脉搏与历史文化的脉搏、与文本语言的脉搏形成强烈的共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语文
素养。
文章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抓住“气魄雄伟”引导学生读出无比自豪之感。长城是世界历史卜的一个伟大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足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此时此刻,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出来。此时,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会在笔下流淌,学生的情感将会得以提升。
(三)拓展延伸,在心灵倾吐中移情
课堂结尾不应只画句号,课虽终,情未了。我“追踪’’学生的课后动态,设计了自选作业:
1、20xx年,奥运会将在首都北京举行,那时,会有很多的外国人参观我们的万里长城,如果你正好是位小导游,你会怎样把长城介绍给他们呢?请创作一篇解说词。
1、出一期以“长城”为刊名的手抄报或电脑小报,自己进行设计、编辑,
举办.个小型展览。
2、读一读“资料袋”,激发学生探究“世界遗产”之旅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
远景:气势雄伟
长城 近景:高大坚固 血汗和智慧
联想:站在……踏着……扶着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锉削是钳工的一项基本的操作技能。本课题是在实习学生掌握锉削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锉削姿势和锉削的熟练程度,并掌握有关量具的使用和测量的技能,掌握长方体的加工方法。
教学大纲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
1、提高并熟练平面锉削的技能,达到一定的锉削精度。
2、掌握游标卡尺的测量使用,并熟练用外卡钳对尺寸公差及尺寸差的测量技能。
3、掌握刀口尺的使用。
4、掌握用250mm(10英寸)细板锉锉削加工,表面粗糙度达到Ra≤3.2um。
根据以上大纲要求,结合课题内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巩固锉削姿势,提高锉削熟练程度;
2、正确使用量具,掌握测量方法;
3、掌握长方体加工方法及加工精度。
(二)教学重点--更多资料在
相关量具的测量方法及技能,如何提高锉削的熟练程度;
(三)教学难点
长方体的精加工方法及测量尺寸的准确性。
二、教材处理
根据本课题的.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1、组织教学;
2、入门指导:操作要领讲解及操作难点演示。
3、巡回指导:学生练习,针对操作中出现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4、结束指导:验收工件,并总结一天工作。
三、教学方法
教法:主要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教师重点在巡回指导中进行纠正。
学法:学生通过操作练习,领导量具的测法技能和加工技巧。--更多资料在
四、教学手段:讲解+示范操作
五、教学时数:6小时
六、教学环节
1、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成品样件一件、实习卡片、10寸、8寸平锉若把,高度游标卡尺、游标卡尺、角尺、刀口尺、厚薄规格各10把。
2、组织教学:5分钟
清点人数,检查学生两穿一戴,检查出勤情况、宣布上课。
3、入门指导:
1)介绍相关工艺知识:
①游标卡尺的读法;
②游标卡尺测量尺寸的方法;
③细板锉的握法,清除锉齿内的锉屑方法。
2)简明工艺分析:
①加工线的划法及注意事项;
②加工顺序:粗锉→半精锉→精锉;
③如何达到尺寸、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要求;
3)操作要领讲解:
① 加工垂直面,必须在平面、平行面加工好以后进行; ②如何用细锉精加工达到 Ra3.2粗糙度;
③操作姿势正确,两手用力方向、大小变化正确熟练。
4)操作难点演示:
①细锉精加工方法;
② 工件中凸产生的原因:锉削力不平平衡;
③测量工件尺寸的准确性及注意事项。
5)长方体加工步骤:
①检查工件是否有加工余量,确认基准面和加工面。
②划线:分别以A、B、C面为基准,划出28mm、68 mm、88 mm的尺寸平行线,四周都应划出,打上样冲眼。
③加工顺序:先粗精锉A的平行面:面1;再粗精锉B的平行面:面2;最后粗精锉C的平行面:面3
粗锉加工:使用10寸锉刀进行锉削。它分两个阶段,单纯锉削阶段,锉削与测量结合运用阶段。
粗加工时:使用8寸的细齿锉刀进行,精锉时,不断地检查尺寸,形位公差,并注意表面粗糙度情况,使各项精度均符合图纸要求,即可完成。
④面2和面3的粗精加工与面1相同。
⑤全面精度复检:
检查尺寸,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6)有关工艺知识及注意事项:
①细锉精修法(重点演示)
锉刀的握法;
清除锉齿内的锉屑方法;
锉法,结合演示左右手握法讲解;
锉刀放置要轻,感觉贴平压力要小,速度稍慢,平行平回两次一看,不断测量,胸中有数。
②用细锉如何达到Ra3.2的粗糙度?
涂粉笔灰(演示)
清除锉刀齿内的铁屑(演示)
③ 锉削中产生平面中凸,怎样消除?
产生原因,锉削力不平衡。
消除方法:找出并使用锉刀的凸面段;
在工件表面涂示剂;
锉削时压力小,行程短。(演示)
④测量时注意的几个问题:
a、检验游标卡尺;
b、卡尺的测量爪及工件被测表面擦试干净;
c、测量垂直度时锐边要倒棱,角尺、刀口尺测量时不要拖动; d、垫好钳口衬铁,以免工件表面损伤,出现凸凹不平现象。 ⑤安全文明要求:
a、工具摆放整齐,量具要轻拿轻放;
b、勿挥舞锉刀,防止脱柄伤人;
c、锉屑应用毛刷清除,勿用嘴吹;
d、工件夹牢防掉下伤人;
⑥本题的实习要求:
a、工时:6小时;
b、只使用10寸粗齿和8寸细齿平锉;
c、粗锉时可采用交叉锉,精加工时采用顺向锉。
⑦本课题讲授完毕,抽查学生听课情况,抽查题目: a、加工工件分为几个加工步骤?
b、测量工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c、怎样消除中凸现象。
4、巡回指导:5小时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最后一分钟》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以“振兴中华、勿忘国耻”为主题展开。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怀抱前的最后一分钟,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特殊时刻曾经让千万中国人激情澎湃。作者用这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全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整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作者那沸腾的热血与奔涌的豪情都融入在诗句的每一个词句当中。
二、说教法、学法“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促进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本课是阅读课,我准备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课文特点,结合高年级学生的特征,我预设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2以读为本,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来感悟课文,并运用收集资料的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在诵读诗歌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由于本首诗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感情真挚强烈,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诵读诗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因为学生对香港回归、虎门硝烟这些历史事件不是很熟悉,理解诗歌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我将本课教学难点确定为: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一些含义深刻、感情强烈的诗句。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环节一:歌曲导入,激发兴趣开场播放歌曲《东方之珠》,把学生带到创设的情境当中,音乐既渲染了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接着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1997年6月30日,是无数中国人彻夜难眠的日子,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无数颗心在期盼着一个庄严时刻。香港维多利亚湾畔,中英两国要进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与祖国分离了150年的香港,将重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这是多少年,多少代人热切期盼的时刻啊!所有中国人都急切盼望着这最后一分钟的到来。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最后一分钟》,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环节二:自由读诗,感知内容1.首先我让学生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对读通,遇到不熟悉或者容易读错的字借助拼音多读一遍。2.接下来指名读诗歌把感觉热血澎湃的诗句读给同学听,读出奔涌的豪情,说出内心的感动。学生边读老师边评价及时正音。(以上是初读课文,主旨是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3接下来老师让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文章脉络:第一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前;第二三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时;第四小节写庄严时刻来临后。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题地位,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环节三品读诗歌,读中感悟这部分分三个环节进行:一是感受仪式前的激动;二是体验仪式中的自豪;三是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下面我将详细地说一说这三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1)感受仪式前的激动先指名读这一小节,思考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手法?然后重点理解“叩问”的意思,想一想在这最后的时刻所有的中国人会叩问些什么?这
的“多元解读”给了学生更广阔的空间,扩展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丰富了文本的内涵。最后让学生思考,还有最后一分钟,香港就要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此时此刻,所有中国人的.情感是怎样的?让学生体会并读出这种激动无比的情感。
(2)体验仪式中的自豪先指名朗读第二小节,让其他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借助文字再现香港回归时的场景。体会当时人们激动自豪的爱国情感。教师出示相关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找出这节诗里最能表现人们激动自豪的诗句反复读,读中升华感情。教师接着再设计问题:在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特区区旗冉冉升起的时候,诗人又想到什么了呢?结合搜集到的“虎门硝烟”的故事和香港的历史,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诵读中体会刻骨铭心的伤痛,感受扬眉吐气后欢欣鼓舞的心情,从而感悟那喷薄而出的爱国热情。这一部分的教学主要是在诵读中交流感受,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感悟香港回归祖国那一时刻中国人内心的激动与自豪。
(3)读中感悟仪式后的畅想这一小节采用多种读书方法,如指名读、齐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抑扬顿挫地读,读出全中国人民对香港回归祖国的热情欢迎和对香港美好未来的深情祝福。环节四读中升华情境表演(1)全班参与,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在诵读中升华感情。(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让学生深入体验:如果你是参加交接仪式中的一员(身份可由学生定)或者你在街道上、在电视机前亲眼目睹这一过程,你想说什么?教师扮演香港凤凰卫视的记者随机采访。这个活动的设计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本节课有效适度的拓展。
四说板书设计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全面而简明地将学习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美观。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