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11-02 06:41:4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品】说课稿范文集锦八篇

说课稿 篇1

  北京是一幅多彩的油画,画里盛开着鲜花,飘动着车流和人群,散发着浓郁的现代气息。从这幅画上,我们能读到高耸的大厦,闪烁的霓虹灯,彩虹似的立交桥,许许多多的建设成就。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着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

  一、 说教学目标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学习有关字词,总结全文。 根据教材特点,单元目标及课时安排,我制定了《北京》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下:

  1、教学目标:

  1,巩固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3、了解首都北京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2、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

  二、说教法

  在课堂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把多媒体计算机合理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生字;掌握词语; 辅助阅读课文,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多媒体计算机多种优越功能,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良好教学情景,多方面地辅助课堂教学,力争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在短短四十分钟内学得有兴趣,学得有效果,学得有收获。

  三、说教程

  1、借助多媒体创设情景,感知全文。 “同学们,大家想去美丽的北京城走一走、看一看吗?”通过简单的导语,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图、文、声三者结合的全文朗读,多层面、多角度地来感知全文,给他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好像真的去北京参观—样。借此既让学生感知了全文,又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指名读第一段后问:读后知道了什么?强调“美丽”一词读重音,齐读。

  3、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本段的主要内容。并指导朗读好:“又庄严、又美丽”,“又“字读重一点。通过朗读要求读出感情来。接下来,学习第三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说说:你又知道了什么?出示课件让学生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两个词语。第四自然段出示课件让学生体验北京的美读后再讨论“你爱北京吗?为什么?再读第五自然段,并要用一种爱北京的语气来读。

  四、不足的地方

  1、是对一些重点的词讲的不够到位,例如:“矗立、庄严、宽阔、绿树成阴、川流不息、高楼大厦”等。

  2、在第二自然段中忘了让学生指出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弄清中央、前面、中间的方位。

  五、努力的方向

不断学习新课程的理念,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方法。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创造性设计教学,创造性的进行教学。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小学数学》58—63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课件,每位学生一张以操场为中心的校园平面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五、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临山公园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

  1、辨别方向

  步骤1: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步骤2: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步骤3: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

  活动(1):老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手。

  活动(2):学生帮助老师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学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 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步骤4:引导学生归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让学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掌握这四个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体验方位的相对性,到操场上辨方向

  由于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由老师带领大家在操场上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小组内合作,看看东、西、南、北各有什么,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相对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

  3、制作校园平面图:利用小组内合作制出以操场为中心的学校平面图,既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建筑布局合理、美观,又让学生认识了学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明确地图上的方位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三)实践运用,发展新知

  通过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二(1)班的王小红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学回家怎么走?二(2)班同学到公园看菊花怎么走?判断胡老师要去的广场或超市;小导游摸拟走风景点。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运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看一看”、“画一画”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是一个立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学生也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 、老师们,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题目是《一双手》

  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双手》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中的第25课,第六单元为自由读写单元,主题是读书动笔,由四篇现代文,一首现代诗和两首古代诗歌构成,从内容来看,本单元四篇课文和艾青的现代诗都围绕着“绿”组材;从读书方法的指导来看,本单元着重培养学生读书动笔,进行圈点批注的习惯;从文体角度来看,其中三篇课文属于散文,一篇说明文。

  本课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普通林业工人张迎善一双手的'细致刻画,塑造了一代林业工人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感人形象。本文主题集中,特点鲜明,行文流畅。

  二、学情分析

  1、知识现状:本文是第六单元散文的第三篇,学生通过对前两篇的学习,已初步温习了散文的知识;第四单元的14课《小说家谈小说》也初步学习了细节描写在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上的重要作用。在本课中进行强调。

  2、学生状况:本年龄段的学生求知欲旺盛。但对于写作往往感觉无从下手,应加以具体的方法指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九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 学习通过多角度细致的描写,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境界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这篇文章,能针对文中所写事物的特点和写法圈点批注。

  2、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准确细致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崇高精神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四、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法,体会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能在反复诵读中,体验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感情。

  【二】说教法

  1、本课的教学方法:

  (一)对话式教学

  课堂上创设特定的话题情境,引发学生讨论,让学生在群体的交流中思维交互碰击,产生新思想的火花。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增强直观感,生动形象。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地位作用

  本课是中华书局版中国历史七年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朝”部分的第七课《隋唐的文化艺术》,是隋唐文化的第二部分,侧重介绍隋唐时期取得的文学和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本课讲述的隋唐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灿烂的发展阶段之一,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子目,第一个子目“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第二子目是“颜筋柳骨”,第三子目是“吴带当风”,分别介绍了隋唐时期的诗歌绘画和书法名家名作。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隋唐政治经济科技成就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唐朝文化对世界文化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隋唐时期在文化艺术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包括唐朝的诗歌和负盛名的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颜筋柳骨”和“画圣”吴道子等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图片和自制课件向学生展示隋唐时期丰富多彩、绚丽无比的文化,通过学生研讨了解认识最出色的诗人、最有特点的书法和绘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对书法和绘画的兴趣和爱好,以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初步认识隋唐文学艺术的创造性和永不衰竭的魅力,认识到伟大成就的取得都源于生活实践。

  通过经济繁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唐诗的盛行,了解盛唐的社会气象。

  本课重点:唐诗

  本课难点:颜真卿和柳公权的书法和吴道子的绘画

  二、 说学生——说教法学法

  教学面对的是七年级的新生,他们身上虽带着未经风雨的稚嫩,对初中学习生活的`好奇,但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没有初中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所以我积极引导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规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总结,思路让他们自己去探索,问题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学生成为探究者,研究者,体验者,表达者,创造者,成功者,我则做好角色转变,成为引导者,策划者,参与者,追问者,合作者。在学生入学后,班级教室即是方阵式排位,四、五人一组,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没有散兵游勇,没有孤兵作战,没有思维溜号的,并且平行分组,均衡搭配,每小组共同捆绑学习,形成共同体,学生在帮与被帮中实现成绩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共同进步。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认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是一个有一定生活经验、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巧、有一定知识和能力的学习者。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和应用的过程,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发现规律,获得经验。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

  因此本节课,在教法和学法上力求体现以下两方面:

  1、老师重在创设情境和点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

  2、学生重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自行归纳,合作交流。

  三、说教学设计

  本课是新授课,用一课时完成本课内容。以下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具体过程:

  情境导入环节:展示视频《唐之韵》,宏观介绍唐诗前所未有、后所不及的成就,然后介绍著名诗人诗歌特点,使学生对唐朝诗歌的总体发展脉络及水平、著名诗人及作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真正认识唐代诗歌的光耀千古。

  其次是预习环节。上课之初提出预习要求和预习方法,展示预习提纲学生自学课文,在书中做好勾画标记,将课外获得的信息整理在书上,对于预习中发现的疑难问题组内开展激烈的讨论解决。组内出现重大意见分歧,由小组向教师反馈,教师汇总后,由全体同学和老师在展示环节共同讨论完成。

  接下来是展示环节。

  第一小组展示的内容是“人们为什么称李白为诗仙?”学生介绍李白的生平情况、诗歌特点、诗歌内容、代表作品,并组织学生考虑为什么李白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激励学生发奋读书,立志有所作为,达到情感教育目的,由此突出重点。

  第二小组展示的内容是“为什么杜甫被称为诗圣?”学生结合自制的幻灯片从杜甫生平说起,谈到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谈到杜诗与历史的关系,多层面多角度的认识“诗史”,最后学生形成了杜甫的诗与唐朝由盛转衰关系的总体认识,从而突破了本课重点。

  第三小组展示的内容是“思考与讨论题:根据李白和杜甫各自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背景,想一想,他们的诗歌为什么有不同的风格?” 本小组学生讲述李白与杜甫家境不同经历不同导致其诗歌风格截然相反,一为浪漫巨匠,一为现实大师,个人经历决定了其作品风格。由此得出结论:艺术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实践,就没有辉煌的文化成就。

  第四小组展示的题目是“白居易的诗歌为什么能广泛流传?”本小组学生讲述白居易的诗歌流传广泛原因,白居易幼年刻苦求学的的故事,从中学习他努力、豁达和坚强的性格,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由此突出重点。

  第五小组展示的题目是“隋唐时期有哪些书法名家名作?”介绍书法的发展过程,名家名作,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相应的书法作品,加深直观印象,从而突破难点。

  第六小组展示的题目是“隋唐时期在绘画方面取得哪些成就?”讲述青绿山水之祖展子虔,唐初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了解吴道子成为“画圣”的原因、及其绘画特点、代表作等,从而突破难点。并组织学生探究我们能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什么,从学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通过准备、展示、说感想,使学生确立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学史态度,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展示培养学生能力,展示了学生才能,树立了学生自信,达到了当堂提高的目的。

  展示后,进入总结评价环节:学生针对本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进行课堂总结,巩固升华,互相评价,促进提高,教师展示知识结构,进行知识梳理,强调重难点。

  当堂训练:学生做练习,书写在练习册上,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因材施教,达到巩固基础提升能力的目的。

  四、说板书设计

  根据视觉习惯和认知规律设计,把重要内容放在中间,涉及的问题、方法放在右边,既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和认知规律,又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和小结。力争恰到好处的体现讲述内容,是落实教学要求的艺术再创造。

  成就

  朝代

  人物

  作品

  诗歌

  唐朝

  李白“诗仙”

  《静夜思》《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杜甫“诗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白居易

  《新乐府》《长恨歌》《琵琶行》《卖碳翁》

  书法

  唐朝

  颜真卿“颜体”

  《多宝塔碑》

  柳公权“柳体”

  《玄秘塔碑》

  绘画

  隋朝

  展子虔

  《游春图》

  唐朝

  阎立本

  《步辇图》

  吴道子“画圣”

  《送子天王图》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六章《光的折射》第一节,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光的反射说课稿教学设计 —— 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生从小崇尚科学,立志献身科学。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所以本节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2、 教学目标

  根据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总体目标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4)德育目标:

  通过对日常光现象的分析,破除迷信,热爱科学,进行唯物主义教育。

  3、 难点和重点

  根据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1)重点:光的折射规律;光路可逆。

  (2)难点:光线进入不同介质中,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用光的折射解释自然现象。

  (3)关键:对入射角和折射角的确定。

  二、选用的教具及设备

  1、 选择教具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2、 教具:

  光的折射演示仪;碗;适量的水;筷子;多媒体课件;录像剪辑。

  三、教材处理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光的折射规律的认识,宜先提出问题及研究方法,通过学生猜想,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知识的'应用,让学生遵循认识的规律: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法、学法

  1、 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上下承接关系,学生刚学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已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的一些物理量已有初步的了解,如入射角、法线等。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 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毅力、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采用观察、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通过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应用折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

  一、复习提问:

  光在均匀介质中如何传播?

  什么是光的反射定律?

  二、新课引入:

  【演示一】:

  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刚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录像重放)

  【演示二】:

  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直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

  请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

  三、新课教学:

  1、光的折射现象

  【演示三】:

  光的折射,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玻璃中。(录像演示)

  学生可观察到进入玻璃中的光线在界面处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特别强调:折射光线和折射角。

  2、研究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物理规律

  〖提出问题〗:

  ①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② 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③ 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

  ④ 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

  【演示四】:

  利用光的折射仪演示:

  ① 光线斜射入水中;

  ② 让入射角先发生变化;

  ③ 光线垂直射水中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并思考规律,得出结论。

  ①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三线共面);

  ②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 (光线从空气斜射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④ 光线垂直射入水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教师补充]:如果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水晶等透明物质时,折射情况与上述相同。

  【演示五】:

  ①电脑课件模拟演示光的折射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

  改变入射角度,在电脑上直观显示及折射角度随入射角度的变化关系。

  复习:光在反射中光路可逆。

  教师指出:光在折射中光路也可逆。

  〖提问〗:如果光线从水中到空气中,那折射角是否小于入射角?

  继续演示:

  ②光线从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

  〖结论〗:

  ①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偏离法线。

  ②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让学生动笔画出光折射的光路图,并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3、用光的折射解释现象

  〖现象一〗: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弯折?[学生讨论,代表回答]〔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现象二〗:原来碗底的硬币看不见,倒入水后却能看到硬币? [学生讨论,代表回答]

  〔利用电脑课件解释〕

  〔问〕:我们看到河水的深度(视深)跟河水的实际深度那个大? [利用电脑课件解释河底变浅的原因]

  〔讲述故事〕:在清澈见底的池塘,常有小孩下水戏耍而溺死,有的老人说,这是水中有鬼迷惑小孩。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小孩溺水可能的原因。[学生分组讨论,请代表发言]

  [提问]:若从水中看岸边的物体位置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

  4、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1)下图那个能正确表示光从空气射向水中。( )

  (2)请画出光经过三角形玻璃柱的折射光路图。

  5、复习小结:

  利用电脑多媒体小结

  6、布置作业

  (1)课本p72阅读材料《海市蜃楼》

  (2)学习指导与训练p31

  (3)小实验:观察压在厚玻璃板下的图像文字有何变化?并用折射规律加以解释。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光的折射

  1、折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折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3、光的折射规律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

  ①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 平面上;

  ②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③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④ 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

  ⑤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2)光从水或其它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4、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5、人从空气看到水中的物体是看到物体的虚像。

说课稿 篇6

  本课教材为五年级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为第一教时,共分五教时完成。

  一. 设计指导思想

  1.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建立在学生自我归纳、演绎、实践的过程之中。因此,学校教育应把握这根主线强化对学生进行知识运用与实践的培养。

  2. 体育教学的内容根本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活动或生活,并通过体育教学达到提高生产劳动或生活效率的目的。因此,体育教学除应强化以上这根主线的培养外,还应与受教者的生活劳动紧密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其生活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还可以调动受教者以往的生活劳动积淀促进其体育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对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教材的再认识

  基于以上的认识,不禁产生了对传统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教材的反思,认为有必要对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教材进行再认识。

  认识之一: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教材为什么要教?除了传统的生理效能外,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过越障碍的能力。那么,生活中的障碍是否都需要从障碍物的'上方一跃而过呢?是否不论高低一律都需要费力越过呢?回答肯定是否定的。既然如此,体育教学就有必要发展学生多种越障能力,根据不同障碍选择不同越障方式的本领。这样的培养,另一作用恐怕就是启发、激励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思维习惯,就是学生一次次的归纳、演绎、实践的过程。

  认识之二:如何看待本教时的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从教材分类来看,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属于跳跃教材,它与其它跳跃教材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传统教学往往忽视了这种联系,仅以教会为目的,不能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迁移通道,因此每次学习都是废旧而立新,教者费力、学者费劲。那么,侧向助跑直腿摆动跳高与其它跳跃教材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呢?笔者以为,至少在落地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相同之处,而落地方法的自然养成则是整个小学阶段跳跃教材的重点,所谓“不求攻彼,先求自保”,体育教学的一个目的就是学会自我保护。

  认识之三:可否“浪费”一小部分教时,对以上的一些反思进行一些探索呢?哪怕结果是无意义的,笔者以为值得做一次尝试。首先,现行体育教材重复性大,“浪费”的这一部分教时不值一提。更重要的是,若尝试成功,则可重新开辟出一片广阔的空间供我们继续探索,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一次彻底的革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本课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架设知识迁移通道,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以巩固跳跃能力的发展。

  2. 训练学生思维力,以发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培养交流探索、互助合作的练习习惯。

  4. 发展学生力量素质,提高弹跳能力。

  四.目标落实与教学过程

  1. 导入学练

  教师提示跳跃落地要求,学生分散复习已学过的跳跃方式,体会落地轻巧的要求。教师巡视指导,帮差补缺。

  2. 揭示课题

  提出本课学习内容与要求(合理过越障碍),出示第一高度(低),启发学生交流、思考过越方法,并分组尝试。教师巡视启发、激励。

  3. 引入跳过障碍概念

  教师集中介绍学生的一些方式,强调根据障碍情况合理选择过越方式。

  出示第二高度(较高),师生共同筛选过越方式,得出结论(较高障碍跳过)。

  激励想象跳过方式,组织小组交流尝试,教师参与学生讨论尝试。

  集中展示,学生演示,教师讲评,得出结论(只要不触标志,任何跳跃方法都值得尝试,但要注意落地轻巧)。

  出示第三高度(高),激励学生尝试用已有方法跳过(预计绝大多数学生将失礼)。

  4.导入侧向直腿摆动跳高

  集中提出失利原因,再次筛选过越方式(双脚蹦越已无可能,必须单脚跳起跨过)。

  组织分组尝试单脚跳起跨过动作,教师巡视。

  集中组织好差生对比演示,学生对比观察分析成败原因(两腿总是钩到标志)。

  启发思考解决两腿总是钩到标志的矛盾,小组交流提出假设、分组尝试假设。教师巡视启发。

  集中交流演示,得出结论(直腿跨过)。

  分组尝试,验证。教师个别辅导。

  5.游戏:过越障碍

  集中,出示第四高度(很高),激励学生自告奋勇尝试直腿跨越(估计

  将会全军覆没)。

  提出问题:如何过越?学生假设、个别尝试(又是全军覆没)。

  教师示范(从下钻过)。揭示根据障碍选择过越方法的道理。

  讲解游戏方法规则,学生分组自设障碍,自行设法过越,师生共同参与游戏。

  五. 小结讲评

  本课只是对笔者一些“奇谈怪论”的尝试,可能有思考不周之处,恳请诸位同行帮助出谋划策,以便不断修正完善。甚至也可能是“痴人说梦”,也请众位同仁“当头棒喝”,以免“走火入魔”、“不可自拔”。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说课的内容是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颗《个人小档案》。这是一堂基础课,关系着以后教学中技能的掌握程度。与原来教材相比,新教材以完成任务为过程,更注重授之以“渔”,教育学生学会拿工具做事情,正如这节中以完成输入个人小档案为教学任务,从中学会在记事本中使用键盘输入以及保存文件,主要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素养,锻炼学生信息运用能力,发挥学生充分想象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不同的知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记事本和键盘。

  技能目标:使用记事本和键盘输入,基本掌握正确的指法/。

  情感目标:通过输入符号,让学生体验在电脑上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键盘输入字符和保存文件。

  难点:功能键的使用。

  二、 说教法

  三、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布置任务,在老师引导下,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完成知识学习的内化。本节课主要设计层次递进的三个任务:

  任务一:对照网上邻居的范例,打开记事本中输入个人小档案。

  设计意图:是本课的基本任务,不仅是为了掌握键盘输入技巧,同时这个个人小档案是具有个性特色的,也是以后课程任务中所需的。考虑到学生键盘熟悉程度不同,速度有异,安排约15分钟操作时间。

  任务二: 记事本保存在网上邻居教师机“学生档案”,注意保存三要素。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计算机操作的关键,设置任务来检验巩固学生掌握情况,今后的课中还会不断强化这项操作直到学生熟练无误,安排大约5分钟操作时间/

  任务三:模仿、设计表情符号、字符图形添加到“个人小档案”中。

  设计意图:实现分层教学,对于技能熟练的学生不仅可以增强兴趣,进一步了解网上交流的习惯表示方法,同时发挥学生创造能力,个性得到发展。根据课本“随堂练习4”,以模仿提供的图示为主,对与技能一般的学生要求输入表情符号,技能熟练的学生要求输入字符图形,时间大约安排7分钟左右。

  1、操作演示法: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印象深刻的概念,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以及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2、情景创设法:设置情景,导出课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重难点。

  三、说学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1、自主学习法:在教师的任务驱动下,学生自主学习,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掌握知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课中的“小帮手”给学生遇到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解决途径 。

  2、尝试操作法:学生通过自己尝试摸索,经过自己的理解,虽然获得的技能未必完全正确,但由教师纠正演示后更能掌握牢固,同时也锻炼学生综合能力。

  3、自我检查法:针对计算机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来检验自己掌握知识情况,不仅方便老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更是学生一种独立的表现,新教材中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在每课后的“随堂练习”中都设置了自我检查这项。

  四、 说教学过程:

  围绕重点难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情景创设,导入知识

  通过网上邻居打开学习范例中的个人小档案,将本节课的任务成品展示给学生,直接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2、建构新知,驱动任务

  (1) 键盘输入:由于键盘输入内容大部分学生在小学里以有学到,这部分内容就带有复习的性质,把键盘输入包括指法等内容融合在一起,通过演示操作一个例子来完成任务教学任务。通过图示、现场视频等效果来给学生一个整体形象了解,再利用输入有误的简单例句,然后通过一些功能键修改,与此同时,学生在同屏幕上又能看到我键盘的指法输入。紧接着,布置任务一让学生熟悉强化操作。

  (2) 文件保存:保存操作是本课的重点,是一项时常使用到的技能,同样演示操作并利用任务二掌握保存技能,同时注重细节的点述(修改后再次保存文件时只需直接保存)。当然,接下来的几节课保存操作将会反复出现,通过重复的操练达到技能的熟练,这也是新教材的又一特点,并不讲究一步到位,注重在不同任务中反复这一技能操作达到教学目的。

  3、熟练运用,能力培养

  最后的符号表情和字符图形是本节中最有趣的内容,学生的兴趣相对比较高,利用任务三,让学生模仿这些表情添加到记事本,强化保存操作。同时鼓励能力好的学生尝试类似表情符号,在课的末尾让学生放松心情,发挥充分想象力,增加课堂的愉悦气氛。

  本节课中没有设置学生作品评价这个环节,这堂课教学量比较大,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差异教大,因而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完成任务为主,可以在以后的课中进行学生的自评,集体互评和教师点评。

  原教材是以知识体系结构来安排章节,新教材打破了这个知识体系,一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为目标,在这节课中以完成任务为主要目的,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学会操作。

说课稿 篇8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一)本课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本课是第五课的第一框题,第五课三个框题是按照了解自我到发现自我、再到设计自我这样的构思来安排的,因此能够准确的认识自我是前提和基础。

  作用:初中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但往往又不能很好的客观的评价自己,这就需要正确认识自我,而本课的学习恰恰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说是遵循了初中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的。

  (二)本课教学目标(分三个层次)

  1、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评价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1)能够全面、客观、发展的认识自己,通过不断改正缺点来完善自己。

  (2)掌握认识自我的途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自觉的形成较清晰的自我整体形象。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因此形成发展、全面看待自己的观点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的难点在于对内在美和外在美的讨论,也许学生会一味追求外在美,或者为了突出内在美,而盲目否定外在美,这些都需加以探讨和引导的。

  (四)课时安排

  本课由于容量较大,因此分两课时来上,第一课时“为自我新认识”这一标题的内容,学会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第二课时为“认识自我的途径”这一标题内容,掌握三个认识自己的途径,两课时的内容还是很整齐的。

  第二部分:教学方法

  1、这套人教版的《思想品德》课本主要是以学生“学”的角度编写的,可以称作“学本”,有关本课的教材上设置了一系列图文材料及活动,因此应组织学生很好的利用。

  2、本课的内容宜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内实践活动,如小品表演、辩论、小组讨论交流、竞赛、调查采访等。

  3、在教学中辅以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增强感官效果,充分展现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第三部分:教学程序

  1、导入

  如何导入新课呢?我是这样考虑的:我在上课首先会让学生做一个补充句子的活动。待补充的句子是这样的:----------原先---------,后来经过---------,变得---- --。这里的主语可以是一个人、一种物,一个事件。例如:小A同学原先上课非常沉默,后来经过老师的启发和自己的多次锻炼,变得积极举手发言了。从这个活动让学生以自己观察注意或亲身经历的详情补充句子,明白事物是不断变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同样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自我,用全新的目光来审视自己。

  2、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后引入教材开展课堂活动。让学生通过交流来探究自己在两个多月的初中生活中,在学识方面、对待事物方面、性格方面、能力方面、学习品质方面等其他方面的新变化。此活动应在课前布置,并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上分小组交流,然后再请同学在班级演讲。

  3、正确认识自己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还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自己,这个全面有两个含义,一是要明白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二是要正确对待优缺点。

  (1)在讲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时,我将教材P46-47材料的内容让学生编排成小品进行表演,通过小品表演引起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的兴趣。讨论问题是你是否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更注重那个,为什么?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的提出一些问题:例如如何对待盲目追求崇拜偶像问题?是否过分追求外在美,赶时髦、穿名牌?将这些问题深入探讨让学生有个清醒的认识,这也是作为思想品德课,提高学生思想认识觉悟,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应达到的目标。

  (2)对于全面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给学生时间用于回忆、反思、对照、总结自身情况,让学生从亲身经历中提高认识,在审视自身中不断建构对自己的新认识。教材p47-48通过经验找优点和通过教训找缺点的两个表格以及改正缺点的补充句子练习可以完成此环节教学任务。

  4、对于认识自我的三个途径可以单独用一课时来完成。

  途径一: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其实在上面自我总结优缺点时已经是在运用这个途径。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知道这个途径,而且要知道如何能够让自己做个有心人,经常反省观察自己。可以教给学生一些方法:比如写日记,睡前静思,事后冷静分析等。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平时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途径二:通过他人了解自己。在上前面的教学内容时,有的学生讲到自己的座右铭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有些学生会认为这比较有个性或因此而我行我素,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所以在这里可以加以引导和澄清,同时也是正确理解此途径的要求。因此我首先设问:“通过他人了解自己”这个途径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是否矛盾?通过讨论分析回答得出结论:这就是冷静分析他人评价,既不能盲从,也不能忽视。相关活动可参照《伴你成长》P45“朋友赠言”,通过此活动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师生沟通、亲子沟通,让他人成为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从而更清楚的认识自我。

  途径三:通过集体了解自己,这个集体可以包括小组、班级、各种团队等。这个途径可以使学生通过比较清楚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承担的责任,对自己形成更加客观、全面的评价,同时增强作为集体一分子的集体荣誉感。相关活动参照《伴你成长》P46“班级之最”。

  5、本课出现的古语古训较多。每条都与知识点密切相连。所以最后通过竞赛抢答形式,提问古语让学生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这样既能巩固本课的知识,也能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6、板书设计

  日新又新我常新

  一、正确认识自己的涵义

  1、发展的眼光

  2、全面的眼光

  ①如何看待内在美和外在美

  ②如何看待优点和缺点

  二、正确认识自己的途径

  1、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

  2、通过他人了解自己

  3、通过集体了解自己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