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10-20 01:16:5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7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品】说课稿7篇

说课稿 篇1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五首诗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采取读读、议议、背背的方法教学。阅读强调整体感知,字面上的意思给予答题解惑,不必逐字逐句讲解;学生看不出的精妙之处要给予点拨,点到为止,不必深挖。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作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个故事进行口述。还要注意各首诗词的写法。

  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和文字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韵律,尤其是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应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

  曹操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全诗,教师订正或强调“骏”“沥”的读法。

  2指名解释下列词语。

  竟时烈士暮年不已盈缩之期养治之福

  二、简介背景。

  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曹操以统~天下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届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二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三、品味、理解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写法。

  1.齐读课文。

  2.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诗的核心句是哪几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为统一中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

  教师补充:诗人写这诗时53岁,故以“老骥”自称,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他认为统一全国符合历史的需要,所以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②学生自读、背诵这四句诗,本诗主要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要写到“神龟”“腾蛇句

  明确:作者先以神龟、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诗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③既然宇宙万物都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那么人的寿命长短是不是全由天来决定呢?请从诗中找答案,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不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恰之福,可得永年”,说明人的寿命长短也不是全由天决定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养治身心,延年益寿,与天争时,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诗人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可爱的。他的千里之志,就是建筑在这一人生态度的基础之上的。

  ④这首咏志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先运用比喻后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3.自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石壕吏

  杜甫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一何前致词新战死长已矣无完裙

  逾墙走语声绝泣幽咽登前途

  ~、检查预习情况。

  二、简介背景:指导学生看注释⑤。

  三、指名朗读课文,教师订正生字读音,注意“逾”、“戍”、“姐?’、“咽”等字读音。

  四、口述故事:将这首叙事诗扩展成一个故事。

  五、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这首叙事诗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开头四句为第一部分,写故事发生。第二部分从老妇致词起到叙家事结束,写故事展开。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是全诗第三部分。

  2.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

  明确: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 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二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德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讲说制造悲愤的气氛。

  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

  明确:是诗人在听。

  5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了侧面的揭露?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

  明确:“三男邮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出入无完裙”———寡娘在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

  6.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LI”,“1”, “en”、“mi四个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通问。实际上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学生对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只要想象合理,都予以肯定。光齐读第二部分,再齐背第二部分。

  7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

  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8“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本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准吗?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9.归纳诗歌的主题。

  一夜之间,这个不幸的家庭又遭受一次沉重的打击,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作者叙述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齐读并背诵第三部分。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二首诗。

  2.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石壕吏》一诗用四幅画描绘出来,在班上开一个小画展大家评议一下,看谁对课文理解最准确。

  板书设计:

  自强不息老当益壮

  一层:以神龟、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

  二层:表达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壮志。

  三层:说明身心修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肯定人的能动作用。

  石壕吏

  差没夜里提人

  老妇哭诉苦难

  吏怒妇啼

  老妇哭诉

  男子俱尽

  孤寡贫苦

  老妇服役

  第二课时

  相见欢

  李煜

  一、解题:引导学生读注释①。

  二、教师指导朗诵后范读课文,学生再自读。

  三、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1.“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明确:“无言”“独上”,让人看到一个子然一身,“斯人独推怀”的孤影。由此可以想见其人处境的孤寂,心境的萧索。

  2.二、三句是摹画词中人所见楼外之景,按什么顺序写景,景中渗透了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从仰望之景、天空之景写到俯视之景、地面之景。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这些词中人眼中之景,无不宠上冷落凄清的浓郁的色彩,虽没写一个“愁”字,但寂寞哀愁之情自见。

  3.第三句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清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寂莫”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锁”者,非“深秋”,亦人也。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是词中人“以我现物,放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象。被锁于深院之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以上三句是词的上闽。指导学生自读,背诵上闭,体会景中愁情。

  4下阂与上闽相比,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

  明确:上闽寓情于景,下阔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5“离愁”是抽象,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明确: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_因“丝”与“思”谐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余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愁,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切感受的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正是由于“离愁”所作的真切、深刻的描写,使这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6结尾句似乎并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但为什么也是写离愁的绝妙之笔呢?

  明确: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急会,不可言传,这正是真正经历高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总结:这首词是李温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词作写情极其深切而自然,语言朴素如同白话,毫无雕琢痕迹,这既出于诗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词中的语句“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常为后人所用。“剪不断,理还乱”,现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现在人们常说“别有滋味”“别有一番滋味”即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而来,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滋味。

  学生自读全文并背诵。

  观书有感

  朱嘉

  一、简介作者,教师指导学生看注释①。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比喻的含义和诗歌寓含的哲理,讨论下列问题。

  1.“半亩方塘”“一鉴开’汾别比喻什么?这一句诗该如何理解?

  明确:“半亩方塘”比喻书,因为书是长方形的。“一鉴开”,以镜子比,形象方塘极其清澈。意思是半亩方塘像~面镜子被打开。

  2.“天光”“云影”又比喻什么?

  明确:比喻书中的内容。这一句诗写清澈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意思是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3.结尾两句是议论,一问~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它暗含了什么哲理?明确:结尾借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四、小结: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锹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最。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景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人生启迪。

  五、朗读、背诵全诗,体会诗作的高之哲理。j

  清平乐

  辛弃疾

  一、题解。

  “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二、范读课文。

  三、指名口述诗歌描绘的意境,学生评议。

  四、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构思、写法,讨论下列问题。

  1.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有何特点?

  明确: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于田园特色。

  2.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为什么这样构思?

  明确:通过翁温打趣闲谈,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利莲查的简单的情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结: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发翁姐,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一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五、学生朗读、背诵。

  六、布置作业。

  1.默写《相见欢))现书有感))(清平乐》。

  2.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清平乐》扩写成300字的短文。

  板书设计:

  相见欢

  上阙:描写孤独身影,凄清的景色。

  下阙:点破题目。直抒离愁。

  抒写亡国哀思

  观书有感

  写景:半亩方塘——喻书

  天光云影——一喻书中内容

  议论:问—一哪得清如许;答——一有源头活水

  借景喻理

  清平乐

  上阙:写景:茅舍;小溪;青草

  清新秀丽的环境

  写老人:相媚好

  下阙:写年轻人

  大儿:锄豆

  中儿:织鸡笼

  小儿:剥莲蓬

  充满田园情趣

  和平安宁的农村生活画面

说课稿 篇2

  教村分析

  《找对称》是一个科学类的数学活动,主要让幼儿理解"对称"的含义。此教学教师并不采用直接讲授的教学方式,而是用看一看、折一折、找一找、做一做的几个环节,引导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列的问题,如,在让孩子们找三角形、花朵、蝴蝶这三张图片左右两边的不同点时,我提出了一个带有误导性的问题:"找一找两边有什么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因此,幼儿就从细微之处找不同,找到了线条不直、圆圈不圆之类,没有一个幼儿从方向上去观察,我也就只能提醒着他们"三角形的角一个在左边,一个在右边。不过,这样说也不是很清晰,为了突出方向,就画了方向明显的图案,让幼儿看得更清楚。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通过各位老师的研讨及商量,对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而得到了解决。在设计活动中,采取了由易到难过程,在设计教案中,刚开始从认识简单图形,让幼儿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来了解对称的图形,接着是"找一找"的环节,即对"对称"含义的理解后的初次应用,让幼儿在认识简单图形对称的基础上,来找一找对称的有趣图案。大多数幼儿对"对称"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还有极少幼儿有些模糊而出现错误,因此就在他们的错误中提出问题并及时帮他们解决了问题,使幼儿更加理解了对称的意思。为了增加一点趣味性,最后是一个"找一找"的环节,主要是让幼儿巩固"对称"的理解,从而更多的发现物体的对称性,由于第一研幼儿操作下来,对于飞机的'图案,幼儿材料书上画的飞机跟现实生活中的飞机有所差异,因此,不能直接看出它是对称图案,必须通过实际去联系,幼儿很难理解,后来,我就在第二研中,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把对称的飞机形象的画出来,当做例题讲解,但在幼儿操作时仍没有好的效果,一直认为是不对称图形,因而,对我的教学带来了困惑,令我不知所措。

  还有一些地方就是:问题设计不妥,带来了误导或多或少的耽误了教学活动的时间。对于数学自己本身了解的不够透彻,教学活动准备前,没有认真去研究一些细微的地方和复杂的图案,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同时,有些地方出现一笔带过的现象,而造成了幼儿的不易理解。

  一课二研活动,对于课前的准备如教师对教案的熟悉,教师的回应能力,还有教具等都需要认真准备,可以说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二研之后,虽然有些地方还存在一些漏洞或不足的地方,但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不免会令自己感到开心。

  设计意图:

  从幼儿经验需求的补助与点拨方面来说,处于大班下学期的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已经不仅仅趋于单一的数字或者是简单的加减法这一模式来套用,他们需求的是多元化数学知识的吸收与灌输,所以在本次大班数学活动的内容选择上,我选用了数学中"对称"这一知识点对大班幼儿在入学前做一简单的数学知识的点拨,没有过多的要求大班幼儿可以完全掌握这一知识点,但至少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可以让他们对数学中"对称"这一知识点不再陌生。

  活动目标:

  一、学习"对称"这一数学知识点,大志了解"对称"这一含义。

  二、操作体验中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学会裁剪简单的对称图形。

  活动难点:侠义理解"对称"的含义,在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运用其知识点,把学以至用放在幼儿的教学课堂。

  活动重点:广义理解"对称",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其学习的乐趣。

  活动流程:

  一、"玩"对称,体验特征

  二、"剪"对称,操作体验

  1.说一说

  定义:什么叫对称?(指图形或物体两对的两边的各部分,在大小,形状和排列上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2.看一看

  3.剪一剪

  三"找一找"对称,提高认识

  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东西也是对称的。

说课稿 篇3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尊重他人生命,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

  2.能力目标:初步形成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能力;提高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权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法律保护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权,珍惜生命是我们的义务与责任;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侵害,侵害他人生命与健康的行为要依法受到相应制裁;了解非法侵害他人生命与健康的危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极地行使生命健康权,爱护自身生命健康,重点在于理论与生活实际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树立法律意识,能够推己及人,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方式:本课采用引导式、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首先设计一系列紧密相关的、有层次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通过提问、自主学习探究、班级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于生命健康权的感性认识;其次通过教师设计的案例分析活动,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实际体验,启发学生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树立法律意识,自觉形成爱护生命健康的责任意识,并能够推己及人,以达成教学目标。

  2.教学手段:口头语言、文字、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多媒体网络技术。

  3.技术准备:电子演示文稿、电脑、黑板。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 引入目标

  1.探究活动:音乐之旅

  教师:各位同学,今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春暖花开,风清气爽。我们共同坐在这里,一起看、一起听、一起学,在本节课的伊始,让我们首先走入一场音乐之旅。

  提问:听过这首歌以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聆听音乐、观看视频,体会、感受并回答问题)

  教师:我和大家一样,徜徉在音乐的旋律中,感觉很轻松、很舒服、很快乐,这是此时此刻的我们所感受到的。但是,如果提出一种假设,假设我们并不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假设我们没有健康的双眼和耳朵,这首音乐所带给我们的感受还能和现在一样吗?(学生齐答)──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我们的生命安全没有保障,如果我们没有健康的身体,可能我们就感受不到这种幸福,这份惬意。感受音乐如此,人的生存过程更是如此。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生命是美丽的,对人来说,美丽不可能与人体的正常发育和人体的健康分开”。所以,健康的身体、鲜活的生命是我们感悟幸福生活的源泉,是我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前提,是我们享有其他权利的基础。我们何其有幸,能够感知这样优美的旋律。同学们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吗?你能想象一下她的样子吗?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这首经典歌曲《Sing a song》由美国著名歌手卡伦﹒卡朋特演唱,她是一位拥有天籁之音和甜美笑容的女人。(PPT展示卡朋特照片和简介,过渡到下一环节)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教师自己制作的有关热爱生命、微笑生活的视频,学生能够自觉感悟健康之幸、生命之美、珍惜健康生命之好。意识到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明确健康的身体是我们参与一切生活的前提和基础,从而引入课题)

  (二)新知学习 互助达标

  1.知识要点一:珍爱自己的生命与健康是我们的责任。(通过卡朋特的故事,明确人具有社会责任)

  教师:美国歌星卡伦﹒卡朋特和哥哥理查德﹒卡朋特所组成的卡朋特乐队在1970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风靡一时。人们评价她用歌声治愈了70年代的美国人,那一首首传世名曲,被无数人翻唱。但是,这样一位传奇歌手,却在她事业的巅峰状态永远地离开了,1983年2月4日,32岁的卡朋特在深爱她的父母怀中去世了。大家能够猜想出来她离世的原因吗?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我来为大家揭晓答案,导致卡朋特离世的原因是神经性厌食症(PPT展示)。这是一种由于盲目追求身体的苗条,过度节食而导致的一种进食障碍,会造成心脏衰竭导致死亡。当我们获知这个答案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应该明白导致卡朋特离世的原因是什么了?(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为了追求极致的瘦身效果而盲目节食,导致心脏衰竭。

  提问:(1)卡朋特在32岁时因神经性厌食症而去世,她选择用这样的方式追求“美”,你认同吗?

  (2)她的离世带来了哪些影响?

  (学生:认真思考,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卡朋特的故事是和追求美丽相关的话题,卡朋特追求自身的美丽对不对?──追求美没有错,错在她选择了错误的方式。卡朋特为了追求极致、完美的形象,选择用极端的、放弃健康的方式,因为这样的选择而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回想我们自身,生命中我们一直在追求很多东西,大到名誉、地位、金钱,小到成绩、面子,我们将这些东西看地如此重要,有没有一些时刻,我们为了这些追求而忽视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健康呢?就像卡朋特一样,我们忘记了1与0的关系,如果没有健康这个1,那其他的一切都只是一串0。同时,错误的方式不仅导致了自己生命的消亡,也为他人带来了影响。人活在世,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相反,你总会和其他的人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像水滴落入水里,总会产生涟漪,人具有社会责任,就像卡朋特一样,作为女儿和妹妹,会给爸爸、妈妈、哥哥等亲人带来永久的伤痛;作为公众人物,不仅会增加社会负担,如果选择方式不当,可能还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所以,珍爱自己的生命与健康,不仅是爱护自己的方式,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我们对自己负责、对亲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体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卡朋特的故事,能够深入思考生命健康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能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生命脉络是相互连接的,个人生命健康的变化必然会对周围的人产生影响,从而明确作为一个社会人,对于自己的生命健康所应该承担的责任。)

  2.知识要点二:珍爱自己的生命与健康是我们的权利。(生命健康权作为一项基本的人身权利,受到国际法和各国法律的普遍保护)

  教师:如果让同学们用一句话描绘生命最重要的特质,你会选择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我会选择生命是不可以替代和不可逆转的。生命是人得以存在的体现,是公民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前提和基础,是自然人的最高人格利益。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是一场单程旅行,只有一次机会。因为生命健康如此宝贵,所以作为一项基本的人身权利,它受到国际法和各国法律的普遍保护。我国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严格保障这一权利,我国《民法通则》第98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 生命健康权作为一项基本的人身权利,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我们提供了立法保障,使我们有法可依。

  我们享有生命健康权,那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能够分辨出哪些行为是在正确地行使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吗?我们做一个现象调查,看大家能不能对如何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做一个区分?

  提问:(1)现象调查:下列哪些属于维护自己生命健康权的行为?

  *张某手持铁棍入室抢劫,小王和家人奋起反抗,打伤张某的手臂后制服张某。

  *小林同学骑自行车上学时,闯红灯过马路,险些与正常行驶的汽车相撞。

  (学生:根据设问回答问题)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很正确,其中张某的行为属于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表现。依据《刑法》第二十条: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而小林的行为则不属于正确维护自身生命健康权的表现,会危及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健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三十八条:车辆、行人应当按照交通信号通行;遇有交通警察现场指挥时,应当按照交通警察的指挥通行;在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上,应当在确保安全、畅通的原则下通行。

  通过刚才的两个案例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了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的相关内容,那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珍惜法律所赋予我们的这一权利了吗?我们一起在现场分享一下。老师首先举一个例子,抛砖引玉。都说一天之计在于晨,为了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我每天早上都坚持按时吃早饭,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又是怎样做的呢?

  提问:(2)大家讲堂:法律为我们的生命健康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你在日常生活中做了哪些事来维护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呢?

  (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互相分享了很多珍惜自己生命健康权的好做法,正如大家所说,学校保障我们的体育活动与课间操时间,是因为我们有权珍爱生命,维护健康,积极锻炼身体;我们可以在生病时得到有效的救助与治疗,是因为我们有权在患病时及时医治,恢复健康,增强体质。我们知道法律为我们行使生命健康权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们依法能够维护这一权利;同时,从自身而言,作为社会人,我们也有责任保障自己的生命健康,对自己的生命要有担当。维护权利、担当责任,只有做好这两点,我们才能够真正实现生命的价值。那从自己这个维度出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呢?

  推己:积极行使自己的生命健康权。(本节课重点)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设计,加强学生参与,不断引导其从自己和他人两个角度出发,全面思考问题,不断激发学生的感受,认识生命健康的意义与价值,培养其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积极行使自己的生命健康权;学生能够知道积极行使自己生命健康权的正确方法,并能够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落实到行动中,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

  3.知识要点三:不得侵害他人生命与健康是我们的法定义务。(通过分析案例加强同学们的守法意识)

  教师:威廉·布莱克斯通:“在法律上,生命权是‘不朽的自然法’赋予个人的绝对权利”。此处的个人,既指代我、指代你、也指代她。意为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权都应该受到保护。学习了前两点内容,我们知道了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健康权。接下来,我们开启另一个维度,即如何对待他人的生命健康权。首先,我们走入一个真实的案例。

  他叫李雷

  他是逝者,

  曾经鲜活;

  有过欢乐,

  有过泪水;

  现在

  只留回忆。

  他叫王刚

  他是罪犯,

  曾经自由;

  有过梦想,

  有过追求;

  现在

  只剩懊悔。

  他们两个,

  是这一事件的甲方乙方,

  他们的生命,

  因为对方而改变……

  这是怎样的一个案例?我们一起来展开事件大追踪:李雷和王刚是高二年级学生,都是篮球发烧友。在一次班级篮球赛中,二人因一句话不和而发生了争执,被老师和同学及时劝阻。之后,二人在楼梯平台处偶遇,再次发生口角,王刚情急之下推了一把李雷,造成李雷从二楼楼梯摔下,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提问:(1)事件中,李雷失去了生命;另外一个当事人王刚,等待他的将是什么?

  (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这一学期所学习的法律知识掌握得很好,跟大家说的一样,这个案件最终进入了司法程序。法院审理认为,王刚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法院对王刚依法量刑,并赔偿李雷父母经济损失。王刚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是因为他非法侵害了他人的生命,那法院做出审判的依据是什么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我国的各项法律不仅将公民的权利以法律条文的形式确定下来以提供立法保障;同时也通过法律制裁各种侵权行为,保障公民的权利,为公民行使权利提供了司法保障。

  提问:(2)此事给李雷、王刚和双方家庭造成什么后果?

  (学生:小组讨论,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李雷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给自己的家庭带来了沉痛的打击,留下了无法磨灭的伤痛;王刚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必然要依法受到相应的制裁,既损害了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也伤害了自己的家庭。

  设问:(3)认真思考,这样的结果能否避免?

  (学生:小组讨论,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同学们都能够从积极正面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能够认识到这样的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因故发生了争执,我们首先要控制情绪、宽容他人,三思而行,不发生像案例中的悲剧,不能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不做让自己追悔莫及的事。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也就是任何人不得故意或者过失造成他人受伤、生病,因为这是侵害健康权的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任何人不得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因为这是侵害生命权的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所以不得侵害他人生命与健康是每个公民的法定义务。

  设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怎样履行这一义务的呢?你能够列举关爱他人生命健康权的事例吗?(PPT展示──大家讲堂:请你列举关爱他人生命健康权的事例?)

  (学生: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的法律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如走楼梯时右行礼让、遵守交通信号灯等都是我们履行不得侵害他人生命与健康这一法定义务的体现,这是我们每位同学在生活中的正能量。接下来,我们共同走进一位老爷爷的故事,去看看他的故事又会让我们对生命健康有什么样的感悟呢?(过渡到下一环节)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案例,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在这个案例中,有人失去了生命、留下了伤痛,有人伤害了自己,伤害了他人。这样的悲剧在生活中是可以避免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发生争执要学会控制情绪、宽容他人、三思而行。法律保障每个人的生命健康权,认识到关爱他人生命和健康是我们的法定义务,凡是违反法律的行为都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从而树立法律的权威意识和自觉的守法意识。)

  4.知识要点四: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是我们的道德体现。(通过卖花老爷爷的故事,使同学们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的美好)

  教师:“三里屯太古里附近有个老爷爷,为了给儿子做开颅手术在卖花,希望有路过的人帮他买买花吧,举手之劳。”3月14日左右,这则消息附带着老人和盆栽车的照片被一位市民发到了微信朋友圈中,很快,这一消息蔓延到了微博、百度贴吧等多个网站上。此后,“三里屯卖花爷爷”的摊位成了三里屯的一大景点,老人只要推着车一出现,立刻就会被路人团团围住,有人拍照、有人询问,花也很快被买光。面对这样的现象,大家对这个老爷爷是不是更好奇了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看一段视频,去听听老爷爷自己是怎么说的,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希望大家能思考一下,在老爷爷的故事和他的自述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设问:(1)现场采访:在老爷爷的故事和他的自述中,最打动你的是什么?(PPT展示)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

  教师总结:现场采访了同学们的感受,老师很受触动。听了你们的答案,我感受到了同学们的善良与真诚。我们为卖花爷爷的爱子之心点赞,为了救助养子的生命,他选择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他说自己是遇到了贵人,但其实贵人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好人,我们同样也为这些尊重生命、关爱他人的好人点赞。关爱有很多种,我们会因亲情而关爱,因感动而关爱,还有因责任而关爱,小爱、大爱,在卖花爷爷的生活中结合到了一起,它唱响的是生命的力量。生活,需要我们尊重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个生命的闪光。只有人人这样做,我们才能够真正建立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法律是底线,道德也要占领高地,关爱他人生命与健康,就是我们的道德体现。那从他人这个维度出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呢?

  及人: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本节课重点)

  (设计意图:观看视频以后,学生会被老爷爷的故事所感动,抓住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现场采访,通过对其答案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是底线,建设一个和谐友善的社会,需要我们做到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这是道德意识的升华,也是每个人自觉行动的助力。)

  (三)课堂小结 强化目标

  教师总结: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一个同字,似乎是对生命健康权最合适的解释。每个人都拥有,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每个人都应该被珍惜。我们从卡朋特开始,感受到了尊重自己生命健康的责任;从李雷和王刚的案例中认识到了尊重他人生命健康的法定义务;从卖花老爷爷的故事中认识到,当自我的尊重与他人的尊重相结合时,生命会在大爱中得到保护。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希望我们能够谨记,遵守法律,珍爱自己,关爱他人!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1.本节课教学以单一教材——耐久跑为练习内容;是以复习或练习形式展开;

  2.在体育教材中,耐久中内容贯穿学生在中学体育教学的始终;

  3.本节课教学目标设定分别:

  认知目标:体验耐久跑练习的新方法,了解自身的耐久跑能力;

  技能目标:通过练习,体会跑程中不同的节奏及不同节奏下自身生理的反应,锻炼和发展学生耐力素质;

  情感目标:培养和增进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品质,提高学生对耐久跑的信心,并能在课后交流此项锻炼的感受。

  4.本次课的重点为体会跑程中不同的节奏及不同节奏下自身生理的反应,难点为跑程中对意志和品质的锻炼

  学情分析:

  1.本次课以高一学生行政班教学形式进行,男女生各20名;

  2.作为高一学生(15、16岁左右),在经过中考体育的锻炼,学生耐力素质总体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对耐久跑项目的艰苦应该说都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但正因为了解也造成了学生心理上对耐久跑练习的畏惧和恐慌。现在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和毅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及自我意识的突显,思想汇报专题极易产生在耐力练习中出现消极乃至抵触的状况。这也是导致高中学生耐力素质逐步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设计思路:

  1.鉴于以上学情分析,本次课力求打破原来的教学方法,通过形式新颖的“莱格尔”跑对学生进行教学。“莱格尔”跑是篮球裁判员体能测试内容之一。是一种通过控制跑的节奏和节奏跑的时间的来锻炼和提高人体耐力素质的跑法,在教学中可通过设定不同短距离跑距、练习过程中调整跑距或截取音乐不同起止点进行练习。练习的始终贯穿音乐和语音的提示。这对学生了解自身耐久跑能力高低有较直接的帮助。

  2.“莱格尔”跑有助于调整学生心理状态,转移学生心理畏惧感。长距离练习,对于所有的学生来说都有畏惧心理。“莱格尔”跑中通过短距离12米、15米、18米乃至20米的随音乐节奏进行折返跑相对于以往400米跑道上4~6圈的各种变速跑、匀速跑、追逐跑来说,距离数字的`暗示功能让男女学生在心理上起到一种微妙的变化,加之练习过程中音乐的介入、英语的提示能让学生注意力得以转移,在跑动次数不断的突破中又给学生带来实力的体现和自信心的增强。而且在此练习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忽略了时间的要求和音乐节奏的控制。通过教师适时恰当的语言激励和调动,学生内心对自身能力、实力的了解、知晓,能让学生较容易接受和投入到此项练习中去。

  3.此方法由于场地要求相对较低,且相对集中,因此在教学中增加了教师近距离的观察和调控。在练习过程中能有针对性对能力较低或生理产生不适的学生通过调整跑距来进行调控。

  4.练习的强度和负荷得到有效保证。运动训练学告诉我们,耐久跑练习的最佳练习强度是每分钟心率控制在120次—160次之间。笔者通过练习发现,在不进行任何准备活动下,直接进行15米间距的“莱格尔”跑,经过8—10分钟左右学生心率基本上可以达到120—140次/分钟,再经过3—5分钟的持续的节奏跑,心率可以达到140—160次/分钟。完全可以达到练习的效果。

  教学流程:

  1.为了集中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气势,初步了解学生跑程中的状态和反应,本课开始部分设计了队列操练中改“稍息”为“开立”部分以改进学生姿态、提升学生气势的内容。准备部分通过小场地图形跑和相对复杂的徒手操的练习,观察学生状况,锻炼学生协调性,提高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播放“莱格尔”跑音乐,让学生认知。

  2.通过适当讲解,让学生了解“莱格尔”跑及练习过程中的要点,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斗志和探究自身能力的欲望。并在练习间歇中讲解耐久跑练习的实质。通过“莱格尔”跑二的练习,加强锻炼效果,磨练学生意志。

  3.在舒缓的音乐声中,通过呼吸放松和静力性拉伸,从学生心理和生理进行调整、放松。

  4.通过对过程中学生心率和跑程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能力和实力,增加对耐久跑的信心。

  5.本次课练习密度和强度较大,预计平均心率在130次/分左右,最高心率可达150—160次/分左右。本次课在场地上需要四片相连的排球场(利用场地上的标志线)及录音机、自制光盘和50米电源连接线。

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1.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本框所学习的物质资料生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的决定性环节, 在《经济生活》全书中承接第一单元的“消费”,并引出为何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及如何发展的问题,与后面几单元内容一脉相乘,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学习本框还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工作中心,增强学生投身现代化建设的工作热情。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理解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意义及如何发展生产力;能运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解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经济现象。

  ②能力目标:本框重点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察分析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确立理由:学生只有正确把握这对关系,才能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什么是发展生产力、我们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基本问题。

  重点2: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要求

  确立理由:让学生了解这一知识,有利于他们了解国情,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增强爱国情感及民族责任感。

  ②难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确立理由:生产与消费的概念比较抽象,对其关系不易理解。

  关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将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具体说明。

  4.教材的处理

  ① 充分利用书上的漫画,坚持“一图多用”的原则。理由是:这样既直观,又体现例子典型性、精练性。

  ② 有选择性地利用书中的5个探究活动。由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进行讨论,并能联系初中已学知识,提炼观点。理由是: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懂得知识迁移,使教学更具启发性。

  二、 说教法

  常言道“教无定法”,这更是新课改形势下不变的真理。针对本框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将采用如下方法:

  1.探究讨论法

  理由:这体现新课改精神,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案例分析法

  理由:用案例更加通俗易懂,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3.多媒体演示法

  理由:利用多媒体设备,能更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课堂教与学的效率。

  三、 说学生

  总体上,高一年学生面临“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转折”,尤其要注重初高中知识及学法的共性与个性。同时,学生素质整体上呈现“两头尖、中间大”的多层次特点,要求因材施教。

  具体地说,学生学习了第一单元有关消费的知识,对消费的作用有初步了解,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问题他们在初三也初步接触过,但对生产和消费的辨证关系的几个层面、如何发展生产力等问题他们并未深入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

  四、 说学法

  教与学是相通的,教师的教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如下学法:

  1.案例分析法

  理由: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有效阅读法

  理由:这是为了克服以前那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不科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巧妙记忆、巧妙阅读。

  3.知识迁移法

  理由:初高中知识联系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五、 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教师:

  展示一组生活中的商品和服务的图片 人们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从何而来? 幻灯片

  现场实物(课桌、多媒体设备、风扇等) 让学生能够巩固已学的消费类型的知识;初步懂得消费不是由主观决定,而是由客观物质状况决定。做到“温故而知新”。

  学生小结:(略)

  教师总结:商品和服务不能凭空想象,必须通过生产创造出来。

  学生:分类说明

  2. 实施教学任务一: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学生:

  多角度解读标题“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第一目内容) 幻灯片

  (展示漫画、图片) a.通过漫画的讨论分析及几组相关问题的解决,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启发式教学,激活学生内在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得出正确结论,掌握“生产决定消费”的观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的。

  b.通过形象比喻及相关图片的展示,调动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讨论分析:(略)

  教师提问:

  ① 漫画“今非昔比”中,坐拥江山和美人的皇帝为何坐不上飞机、吹不了空调?

  (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② 在出行方面,皇帝只能坐马车,,现代普通人却能坐上飞机,说明了什么问题?

  (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 飞机比马车快得多,高档得多,说明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得益于什么?

  (为得出“生产决定消费是质量和水平”)

  ④ 假设莱特兄弟没有发明飞机,人们会不会有飞上蓝天的冲动或向往?这种向往能否实现?

  (为得出“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教师:侧重于标题的逻辑关系

  学生思考解答:(略)

  附加:回答①后,教师给出形象比喻:种瓜→得瓜→吃瓜。

  回答②后,展示一组说明消费方式变化的对比图片。

  回答③后,展示漫画“济公新传”。

  教师总结: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人类的历史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师生共同分析探究活动2: “以上消费观念,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什么联系?” 学生小结:(略) c.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探究活动的问题,可以巩固知识点的学习。

  教师总结:

  生产力水平落后,消费水平低,说明生产决定消费。

  3. 实施教学任务二: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学生:

  解读探究活动3:(见p33)

  “消费对生产有什么影响?”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幻灯片

  (展示文字材料) 通过对文字材料的分析,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能力,学会分析案例,掌握“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的观点,再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学生分析:(略)

  教师总结:(演绎法)

  ①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

  ② 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如:人们消费黑白电视时,希望能看彩色图象,刺激生产者调整生产,并实现升级)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新的产业的出现和成长。(如:彩电消费成为热点时,带动了彩电业的发展)

  ③ 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为生产离不开人的作用,要发挥人的生产作用就必须让其进行消费,提高各方面素质)

  教师:

  参与学生的讨论分析

  4. 实施教学任务三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教师提问:

  从整个社会来看,是否生产出的产品一次性提供给人们消费,这个过程就简单地停止了呢? “社会再生产”的概念及其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 幻灯片

  (展示问题、图示) 通过图示,可以将社会再生产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记忆深刻。

  学生小结:(略)

  教师总结: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是决定性环节,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分配和交换是桥梁和纽带。(这组关系用图示表示)

  学生思考

  5. 实施教学任务四

  活 动 内 容 引 出 话 题 使 用 手 段 预 期 效 果

  (根据“生产决定消费”观点)教师

  提问:

  要想提高消费水平该怎么办? 大力发展生产力

  (第二目内容) 幻灯片(展示图片、 播放视频) a.通过学生的有效阅读,学会挖掘分析问题的角度,归纳知识点,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并能用政治语言分析问题,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把握知识间的联系,掌握“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要求”,突出这一重点。

  b.小组抢答、视频播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视听效果,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感受“快乐式学习”。

  教师提示: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及要求

  学生阅读抢答: (略)

  教师归纳:

  ① 必要性: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

  b.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决定

  c.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d.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② 如何发展(要求):

  a.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都应服从服务于该中心。

  b.通过改革,调整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培养人才,尊重知识。(播放视频,联系初中所学知识)

  a.学生讨论并解读思考探究活动5:(p35)

  b.实施小组抢答

  6. 课堂小结(用图示方式展现)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大力发展生产力

  (要求)

  生产 消费

  设计意图:直观明了,高度概括。

  7. 课后作业:探究活动4(参见教材p34)

  (要求:让学生搜集材料,进行必要调查,以小论文形式展现)

  六、 说板书设计

  一、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2.大力发展生产力

  (1)原因/必要性

  (2)如何发展/要求

  (板书设计追求结构清晰,内容明确)

说课稿 篇6

  一路颠簸,一路迷雾,车至新坝中心学校,顿觉亲切:鼓乐阵阵是同学们热忱的心,问好声声是学生们尊师的情。四节文化之餐,如秋阳拨去路途之迷雾。回味这四节课,我感触颇深,现在就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首先谈谈语文课,两节语文课各有秋千,是两盘不同风味的佳肴。檀艳萍老师所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开头就以声光电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唤醒了学生的情感积淀。在她涓涓如细流的诱导下,学生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整节课情在流淌,爱在升华。尽管在这节课中檀老师有些教学设计没有完成,但并不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也是一种教学的“留白”吗?

  如果说檀老师的课是涓涓细流的话,那么李群老师所执教的《开国大典》则是激情澎湃。上课伊始,李老师就直奔主题,这种导入既经济又实惠,为正文的学习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课的行进过程中,李老师始终以饱满的情绪与学生“共舞”,舞出的是课堂的精彩,舞出的是学生思维的火花,舞出的是那一颗颗为新中国成了而自豪的心。纵观这两节课,我觉得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对词句的品读,特别是关键词句的品读,如檀艳萍老师对文中“再”字的品读,学生品出的是父亲那份执着与爱,品出的是对文本的深层体认,可谓“一字激起千层浪,浪花催出文本情。”还有李群老师和学生们对句的品读,莫不是师情、学情、文情的共振与升华。借用郑燮的一句诗,我想檀李二位老师风格之精华在于:“咬定词句不放松,立根原在文本中。”这是我获益之处,也是我钦佩之点。

  如果说两节语文课是“爱”、“激动”、“自豪”的主题流淌的话,那么吴应兵老师所执教的《鸡兔同笼》的数学课,更是以严谨而动静结合的课堂让我们大开眼界。对于这节课,我不想谈别的,我只是想说一个教学细节,那就是吴老师巡视时发现有一个学生忘了给单位加括号,吴老师认真地指出并教育学生们要养成数学学习的习惯。这是多么细心而认真的态度啊!在吴老师的这节课中,既有思维静静流泻的'静,也有学生发言时积极的动,动静和谐构成了这节课美丽的风景。

  谈到英语课,我最大的感触是这节课充满了“英语味”,且不说檀老师那纯正的口语与恰当而得体的肢体语言,单就学生的表现足以窥见这节课的成功,这是一节师生共同Painting的beautiful picture.

  语言的贫乏描不出我诸多的感触与收获,我唯有以与时俱进的心态以及一颗热爱教育之心去面对我的课堂,我的学生,执着且幸福着。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动物的行为》是苏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第二节内容。自然界中的动物,它们每时每刻都要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这些反应的表现形式就是动物的行为,而动物完成某种行为需要一定的结构基础。对于人和动物体而言,许多行为的产生都需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运动系统来完成,所以本章节内容安排在生命活动调节的后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动物的运动突出人体的支持和运动,因此,本节知识安排在学习“人体的支持与运动”之后,使学生先从自己熟悉的人作为实例,再到有关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知识,对学生认识动物的本质特征非常重要。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和行为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是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对自身的生存和种族的繁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动物的行为是目前生物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动物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动物的行为及其类型,另一就是生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再呈现图分析讨论,归纳总结。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越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能力目标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2)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建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认识到只有人类和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和谐相处,才能使整个地球表现出盎然生机。

  (2)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观察描述“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是重点又是难点;

  2、“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活动是重点也是难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动物的行为特点和意义。

  2.本节“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后进行,课上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一般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并视频播放“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示范实验,引导学生少走弯路。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后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鹅在水中游”的情景,引导学生联想骆宾王在七岁时就写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优美诗句,使学生在诗情画意中感受动物行为的美。继而转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壮丽景观,各种动物的体形、体色、行为丰富多样,使人着迷。从而激发学生的对生物奥秘探究的兴趣,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动物的行为

  “观察描述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和课件的图片,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先对动物的行为概念和类型(例如:觅食行为、争斗行为、繁殖行为、社群行为等)有个粗略的了解。

  第二步:再通过指导学生观看每一段视频介绍后,让学生讨论动物的这种行为的特点和动机,进一步认识各种动物表现的行为类型的特点和对生存繁衍的意义。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三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其他动物行为类型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2.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第一步:引导学生总结上面列举的动物行为的实例以及视频的解说,从行为获得过程来看,动物的行为又分为哪几类。

  第二步:通过“资料分析1—5”,进一步讨论分析获得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在引导学生学习分析上述有关动物行为实例类型的基础上,趁热打铁、顺理成章地指导学生从动物行为的动态过程、与环境的关系、行为的结构基础等方面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4. “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活动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就是倡导学生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本节探究活动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在本节课堂上,通过演示“蚂蚁的觅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作出的假设最合理?制定的探究计划最周详可行?”,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步:播放视频“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实验范例,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

  第三步:让学生课后再对探究方案进一步讨论完善并实施。

  第四步:选择适当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表达交流和展示学生研究成果的机会。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

  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

  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学生的假设,有利于认识动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和课件)

  作业练习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使学有所用。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