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10-20 01:04:1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必备】说课稿汇编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齐白石的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齐白石的画最基本的一些特点。作者先对齐白石和他的童年生活做了简单的介绍,强调农村生活的经历对他绘画的深远影响。接着从两个方面具体介绍齐白石的画,一是讲他的画生动亲切,一是讲他对中国画的贡献,把原有的清雅孤高的面貌变得更具有民间的活泼精神。最后总结齐白石的画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欣欣向荣,生活的幸福美好。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和教材实际,依照我区打造“文化课堂”精神,将《齐白石的画》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以下几个方面:

  (1) 读懂课文4——7自然段内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理解“生动亲切”、“微不足道”、“深长的意义”等重点词句的意思。

  (2) 学习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的方法。

  (3) 感受齐白石画中的美好世界,感受齐白石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4——7自然段内容,了解齐白石的画的特点,理解“生动亲切”、“微不足道”、“深长的意义”等重点词句的意思。

  4、 教学难点:

  感受齐白石画中的美好世界,感受齐白石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

  二、说教法

  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正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的过渡阶段,在小学语文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主要任务的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主,遵循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原则,体现“创建文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精神,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实践中加强体验与领悟,激发学生的共鸣,感受到齐白石画中的美好世界和他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同时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文章。

  三、说学法:

  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采用“自主读——品味读——有感情读”的学习方法,主动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关键词句,领悟课文的情感和主要内容,培养他们熟读能力、想像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开课便设置关卡——读对词语才能欣赏到齐白石的画,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复习生词。继而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并用串生词的办法来归纳全文主要内容,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最后提出本课学习要求:了解齐白石画作的特点。

  (二)以读促思,精读悟情。

  课文的4、6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阅读的特点,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理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本。

  在第4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主要围绕“你最喜欢齐白石的哪一幅画?喜欢它什么?”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在学生的回答中引导他们感受小鸡争夺蚯蚓的乐趣;想象蝌蚪嬉戏时的快乐;欣赏蝗虫的美好、灵动,感受劳动气息;感悟小虾的栩栩如生、齐白石绘画技艺的高超。让学生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读出文本的韵味。并学会抓关键词“生动亲切”理解课文,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齐白石画得生动亲切的原因是与童年农村生活有关的。

  在5、6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主要围绕“在这个美丽的世界,齐白石还画了哪些事物?”这一问题展开教学。通过默读、勾画的方式,导入到第6自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说出齐白石画的事物都是和劳动、生活相关的事物,体会到齐白石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顺势回到第5自然段教学让学生了解到齐白石所画内容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物,理解重点词语“微不足道”,并感悟到齐白石画中的深长意义就是对劳动、对生活的热爱。最后再回到第6自然段的重点句,通过欣赏其他名家的画作,体会“清雅孤高”,通过对比,让学生感悟齐白石画作的另一个特点:具有民间活泼精神。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再来读好5、6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首先让学生在欢快的民乐中欣赏齐白石的画作,让他们感受齐白石画作中散发出的民间活泼精神,继而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把最高的评价送给齐白石。接着进行拓展说话练习,再次欣赏齐白石的画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幅,仿照课文第4自然段,用简短的几句话来介绍齐白石的画。在充分了解齐白石画作的基础上,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对齐白石画作进行高度评价。最后寄望学生课后用会发现的眼睛,用充满爱的心灵,收获生活中的快乐,并记录下自己的收获。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分析

  1、本课题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色彩搭配的特点,认识色彩搭配在视觉传达中的作用;能力目标是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培养学生色彩的鉴赏能力,并运用已有知识和本节所得体会与感悟尝试进行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的简单设计;通过色彩搭配的视觉传达作用,让五彩缤纷的色彩感染学生,使之认识多彩的世界,更加热爱多彩的生活。本课教学重点是了解视觉传达中的色彩对人们情感的作用,难点是运用恰当的色彩搭配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2、本节在美术课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视觉形象可以表现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在现代视觉艺术中其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3、对教材的处理:本课教材通过简洁的文字和大量精彩、新颖的图片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进行讲解与引导,为了充分处理好教材,本节采用收集的大量图片,反复进行展示、比较,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发挥多媒体优势,直接对学生进行视觉刺激(视觉传达)。多启发学生分析好的作品最终达到落实教材的目的。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色彩知识,如:色块、色调、色相、明度、纯度、三原色、冷色、暖色等基本知识而且学生已能够用三原色调出一些所需要的基本颜色等,部份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绘画技能和色彩搭配的基本能力,所以要学习此课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赏析、思考,从视觉刺激到情感影响,进而引导分析理解,使学生产生一种尝试动手设计的冲动而表现自己,实现教学目的,给学生具体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从而培养学生的技能。

  四、说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技法训练。

  五、说教学过程:

  由学生感兴趣的VCD、CD、DVD封面引入课题,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让学生思考和回答选用的颜色及色彩搭配产生的视觉效果,教师总结视觉传达的重要环节。再通过出示几组图片让学生比较最为强烈的视觉效果,在比较过程中,学生思考、教师总结出不同的色相、明度、纯度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在视觉传达中起到不同的情感作用,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加深,通过人们熟知的生活中的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设计,出示一组图片,如车站、马路旁、在橱窗里、在公共汽车上、在地铁、快餐厅、在报刊杂志上、包装、装潢等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普通而又不同寻常的设计,让学生赏析,进一步理解和认识色彩的明度、色相、纯度对比,总结出视觉传达的色彩搭配的特点。多媒体展示的丰富图片本身也是一种视觉传达,不断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同时萌动自己动手尝试的欲望。

  为了引导学生动手创作,进一步介绍冷色、暖色、无彩色表达的情感,赏析一组经典的色彩搭配。让学生体会色彩情感,产生一种自己尝试设计的冲动。

  六、说训练:

  1、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用自己所学、所悟、尝试设计一张CD或VCD、DVD封面,学生设计的形式多样灵活,可用剪纸、拼贴、绘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与情感。教师巡视加以指导,再把学生中较好作品加以展示,让学生感悟,原来自己只要热爱生活、体验生活,也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2、 尽可能地对每一位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评,并且在讲评过程中以鼓励为主。这样学生会感到自己被重视,就有成就感,从而在上课与作业中能更加认真地对待学习。注重学生之间的评论。在评论他人的作品的同时,自己的认识会进一步提高,进而发现自己的不足。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动物儿歌》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介绍了6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教材还配有生动有趣的彩图,展现了动物活动美好快乐的画面。这里的小动物一半是昆虫,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中有6个是虫字旁的字,而且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形声字的特点,有效识记生字。作为识字儿歌,教学时还应在学生熟读儿歌的基础上,联系教材中的彩图和学生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儿歌的特点是有节奏,有韵律,本课儿歌每一句都是以“谁在哪里干什么”的结构组成的,因此应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儿歌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运用形声字的构字方法识记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诵儿歌。

  教学难点:能仿造课文的写法创编动物儿歌。

  三、教学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认识“蜻、蜓”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间、网”2个字。

  2、方法与过程:认识“蜻蜓、蝴蝶、蚯蚓、蝌蚪、蜘蛛”等词语,初步感知形声字的构字方法,能用所学方法自主识字。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体验小动物生活的情趣,并能仿造课文的写法创编动物儿歌。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动物图片、田字格小黑板

  五、教学方法

  在阅读课堂教学设计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我选择了一些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教学方法,以下作简略介绍。

  (一) 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来达到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进行语言训练的目的。

  (二)直观法。

  根据课文内容,借助多媒体课件以及板贴,向学生展示昆虫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展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六、教学基本流程

  一、猜谜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先来猜两个谜语,听清楚哦:谜语一:排队地上跑,身体细又小,做事最勤劳,纪律第一好。谜语二:没有脚,没有手,松土数它最拿手。

  二、识记生字,发现规律

  1.今天,这两个可爱的小动物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图片里你还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点击出示动物名字,随机贴图片,领读,齐读)提醒后鼻音“蜻蜓qīnɡ tínɡ”读正确。

  2.瞧,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一起出现了,你还能认出它们么?(带拼音带图认读)

  3.图片不见了,你能叫出这些动物名称么?(去图片带拼音认读)

  4.拼音宝宝也走了,你还能认出小动物的名字么?(去图去拼音认读)

  5.小游戏,给字宝宝贴上相应的图片。

  6.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这些字的共同点? 预设:

  (1)都有虫字旁;(2)生字与虫子有关。

  7.引导发现形声字的构字规律。

  读一读,想一想字意,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可以同桌之间相互讨论一下。

  8.拓展:原来,今天学的生字中一部分都有“虫”,另一部分跟这个字的读音有很大关系。小朋友,像这种一部分表示意思、一部分表示读音的字,我们叫它“形声字”。我们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形声字。想不想用这种办法来认识其他的字? (出示:我来猜一猜)齐读。

  三、朗读交流,学习儿歌

  1.导入:看看这些小动物都藏到儿歌里面去了,请你把语文书翻到54页,读一读课文。

  2.自由朗读,标一标总共有几句话,再读一读,自己读完之后,听一听同桌读得怎么样。朗读情况检查:2个孩子读一读。

  3.逐句识字。

  (1)蜻蜓半空展翅飞,翅就是翅膀的意思,展翅就是展开翅膀,生做动作;

  (2)“迷藏”生字卡片认读,“迷”,(加一加),藏,是平舌音,我们来读好它(跟师读)

  (3)“造”生字卡片认读,出示宫殿图,非常的雄伟,你觉得我们的小蚯蚓怎么样啊?

  (4)“食粮”生字卡片认读,理解食粮;

  (5)蝌蚪池中游得欢,欢就是高兴的意思,我们的小蝌蚪在池塘中游得很开心,你觉得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呢?

  (6)“网”象形字图片及文字演变识记,有一些字和物体长得很像,我们叫它象形字。我们平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网呢?

  四、朗读韵文,积累语言

  1.这首儿歌真有趣,老师也想和你们一起来读一读。(一组读一句)放下书本,老师把儿歌变成了这个样子,你还会读吗?

  什么半空展翅飞?(课件出示挖空段落,开火车读……)

  蜻蜓哪里展翅飞?(开火车读)

  蜻蜓半空干什么?(开火车读)

  2.合着节拍拍手一起读。

  3.读着读着,老师发现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背了。你们发现这首儿歌又有什么规律吗?红色的是?蓝色的是?紫色的是?(“谁 哪里 干什么”的句式)

  4.我们也来当个小诗人,来写说一说好么?(课件出示图片,句式仿写,交流)

  五、写字。(课件出示“间”“网”)

  1.观察两个字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2.“间”、“网”:结构,组词,书空,范写,横折钩的写法,描一个,写一个,提醒孩子注意写字姿势。展示,指导,修改。正确书写1星,端正1星,漂亮1星。

  六、实践活动,拓展提升

  1.今天学了很多带“虫”的生字,课外去收集带“虫”的字,记录在自己的展示本上,比比谁认识的多。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我将根据我刚才的讲课和我们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语文课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来理解课文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教材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三课。这一单元收录的四篇文章都是小说。小说通过塑造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人性的假恶丑,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它对人物内心活动揭示之深刻,对人物性格刻画之细腻,是其实文学样式所无法比拟的。高尔基说过“文学即人学”。学生通过对小说的阅读,在享受审美愉悦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同时引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思考。本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虽然篇幅短小,但在艺术上却颇多成。他的手法,寓主题于平淡自然之中。他的人物,在语言动作之中有内心世界的表露;他的情节,在平铺直叙之中有波澜起伏;他的描写,在平实朴素之中有锋芒;他的幽默,在轻浅素淡之中有辛辣。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概莫能外。作者用平常的的人物,平常的情节,表现一个普通的主题,可是能表达得深刻,能够给人启发,耐人寻味。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但我们的同学一般阅读都停留在文本的表面,不能深入到更高、更深的层次去理解,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文章的细节入手,从作者所运用的各种描写方法入手,从而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到文本内部。

  三、学习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使全体学生深入文本,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丰富语言积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初中小说的教学,要以培养兴趣为主。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和谐发展。根据这个标准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2、学习并应用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调适自身心态,摒弃虚荣心理,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四、重难点:

  根据这篇小说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深入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做为本节课的重点,把“学习并应用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做为难点来处理。

  五、学习方法:

  我采用的.方法是“理解——品味——感悟”

  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主要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求学生圈划出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词语或句子,进行一定的分析;并且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鼓励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本节课属于第二课时,所以采用复习导入式,先简单的复习小说的主要情节,然后明确本节课的主要任务,自然简洁的导入新课。

  2、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尽快的走入文本、熟悉文本,采取迅速浏览课文,回答两个比较简单的问题(1)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小说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为下一步深入文本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3、合作探讨,深入分析;这部分是本节课的核心与重点环节,是抓住重点与突破难点的关键。由于课文比较长,内容十分丰富,如果采用面面俱到,全面分析的形式,肯定完不成任务。所以我采用分小组分板块来进行,主要分析重点人物的形象以及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在汇报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并且通过对联的运用来揭示文章主题。

  4、拓展链接,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我设计了拓展链接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刻画人物方法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来写一篇小短文,使学生再次深入文本,进一步认识当时社会那种人与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主题。

  5、结束语,教师运用简洁的语言结束,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简单汇报,请各位专家、老师予以指导和帮助。

  谢谢!

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本课是高中语文必修5第一单元(小说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力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并力图与高考接轨。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而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揭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常常表现主题,环境描写对主题一般起烘托强化的作用。基于此将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二、 说目标

  1、了解故事大意,梳理主要故事情节。

  2、分析主人公林冲的性格特点。

  3、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三、重难点

  教学重点: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作品主题

  教学难点:分析“风雪”这一景物描写对情节、人物的作用。

  四、说教法

  于漪老师曾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及积极性的调动,本课我主要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

  五、说学法

  全程贯穿探究性学习方式,分为“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分析鉴赏”、“ 迁移运用,提高能力”三个层次。本课以自主探究为主,在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在发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同时,相机诱导,挖掘文本中的“探究点”,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关乎文章精要之点的问题推动学生阅读、思考、合作与探究。以情激情,以诱达思,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给学生尝试的机会,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写作,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一)激趣导入,进入情境。

  学生对《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较感兴趣,因此我让学生说一说都知道哪些人物及绰号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从而引出豹子头林冲,由此导入课文。从而为“自主、合作、探究”做铺垫。

  (二)讲述故事,激发共鸣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么长的文章怎么能让学生在不占用课堂时间的情况下主动积极地读进去,况且只有当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产生共鸣后,才会激发起探求的欲望。我想起暑假期间《新水浒传》热播,课下了解到学生有不少看过的,所以我在讲这课之前诱导他们,比较一下你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和林冲相关的.剧情和教材中的相关情节有哪些不同,哪一种安排好,你们也当把导演进行点评设计。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已经对本文的故事情节进行了主动地探究,从而为下面的故事情节的梳理奠定基础,另外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环节为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及产生顿悟提供前题,同时同学们的讲述也可以激发其他学生的求知欲,为下面的合作探究营造氛围,可谓一石三鸟!

  (三)整体把握,理清情节

  本环节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小标题的形式完成对故事情节的梳理,旨在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精简概括的能力。要内容的能力,也为下文分析人物形象作

  二、合作探究,分析鉴赏。

  (一)赏析人物,把握主旨。

  在前面情节概括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小说精彩的情节都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并且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塑造有血有肉的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那么你眼中的林冲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课件投影】小组讨论,回答下面问题:

  1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人们都称他林教头,上了梁山之后人都呼之“豹子头”,这个绰号展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2、课文选段中林冲的性格与其绰号名副其实吗?

  3、你认为选段中林冲的性格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并说出理由。

  通过三个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出对人物性格的感性认识,通过一系列追问,启发、引诱学生探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在解决中发现新问题。另外赏析林冲时可引入鲁智深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效果能更好一些。

  接下来教师继续进行诱导:当年金圣叹评论林冲,说道:“林冲自然是上上人物,写得只是太狠。看他算得到,熬得住,把得牢,做得彻,都使人怕。这般人在世上,定做得事业来,然琢削元气也不少。”如此能“忍”能“熬”的林教头,怎么也终于“忍”不住了呢?

  【课件投影】请同学们再次回到文本,小组讨论:

  林冲从逆来顺受的林教头到奋起反抗的“豹子头”,性格从“忍”到“狠”, 触发点是什么?“狠”表现在什么地方?

  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对人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变化,为下个问题的解决铺平道路。

  教师小结后【课件投影】请同学们再次回到文本,共同讨论:

  1、林冲由幻想安心服刑到奋起反抗,性格蜕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吗?

  2、作者塑造林冲这个典型形象,对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人物有了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且知道任何小说人物塑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表现主题反映社会,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如何去鉴赏小说。

  (二)精读体味,重点赏析

  教师诱导:《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我们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英雄形象,有人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水浒传》中写得最好的一回。写得好得益于人物的塑造,人物塑造得好得益于细节描写

  【课件投影】1、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请在文本中划出相关段落,独立完成之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进行艺术鉴赏,让学生了解古典小说中人物塑造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认识规律,总结经验,形成能力。

  下面是难点环境描写作用的突破:首先我认为学生对风雪在情节上的作用能最感兴趣所以我以此为突破点进行引导,于是我问他们:好好的草料厅,为什么塌了呢?林冲为什么掇石将庙门掩上?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一定很感兴趣,主动走入文本去探寻,再给出一个关于风雪在情节上的作用的简图,从而得出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另外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作品的艺术魅力。既然学生已经进入风雪这一氛围,趁热打铁激发他们来探究对塑造人物的作用,我想问题会更好的解决。

  教师小结:风雪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及进一步拓展环境描写的作用。

  最后总结明确:塑造人物的手法包括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

  三、迁移运用,提高能力

  【课件投影】写一个你熟悉的人,要运用细节描写或环境烘托的手法。

  【设计意图】本题旨在让学生在探究文本的写作技巧之后学会写作,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来塑造人物,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读写结合。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2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列表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课知识,将为以后学习用列表等方法来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的实际问题奠定知识、思维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列表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列表整理数据信息策略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①通过创设生活情景,借助生动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研究内容,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还会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②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③通过对类似归一、归总的实际问题的探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列表整理、分析数量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列式解决问题,体会列表这一分析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并能运用该方法、决策、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教具学具:图书,字典若干本及多媒体课件等。

  二、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3部分展开学习。

  (一)联系生活,激趣引新:

  课始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新学期购买文具用品的情况,了解学生购买的物品数量、价钱等信息,并出示如书上65页主题图中的相关条件。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类似归一的实际问题生活中素材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有购物的经验,用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入新知,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二)合作探索,

  领悟内涵:

  1、感知列表整理的方法

  (1)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并交流从上述情景中得到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自主提可以解决的问题。借助学生可能提到的“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随即整理条件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生成如书本65页上的表格,并合作填写。

  (2)引导学生观察所填表格,小组交流表里有些什么,体会个人买的本数与用去的钱数是紧密联系的数量,寻求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初步感知用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对问题解决的作用。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经历列表整理的全过程,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并使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是为了积累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经验。】

  2、感受列表的价值

  (1)围绕“小华用去多少元”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结合表格所整理的信息,独立思考解题方法,并在小组中讨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反馈。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可能从买3本用去18元这组数量,求出每本笔记本的价钱,从而求出小华买5本用去的价钱;或直接从小华买5本需要的钱中反推出要先求出每本的价钱。结合这些反馈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列式计算出问题,并组织学生交流反馈,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通过不同检验方法的交流反馈,使学生进一步认定正确的解题思路,结合学生反馈,教师随即板书本题解法。

  (3)教师提出“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能买多少本”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前面列表整理的方法将这题里的有关条件和问题独立整理成表格。并再组织反馈,结合学生可能出现的不同的整理方法,(可能有同学根据小华的有关信息来整理列表;也可能根据小明的相关信息来整理。)组织学生辨析,判别;再组织学生利用表格所得信息独立解答,小组交流展示思维过程。教师板书不同的解法。

  (4)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点。在学生充分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班反馈,并组织学生独立填出66页括号里的数,(即数量和价钱的对应图)然后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针对学生呈现的各种信息,组织学生及时评价,教师引导学生随即小结解题规律。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经历两次“填表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设计意图: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1、把书本66页的“想想做做”

  第1题通过具体情景呈现出来,练习时,教师先出示5本一模一样的字典,组织学生测量出5本的具体高度;再出示15本摞在一起的这种字典,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可以解决的实际问题,接着用多媒体出示一摞显示具体高度的这样的字典,引导学生自主提可以解决的问题,并在小组中交流反馈。根据所提问题组织学生独立列表整理条件,自主解答并组织小组交流是如何依据列出的表格进行思考的。

  通过这样一个生成性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从中也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2、准备安排书本“想想做做”

  第2题,书上的这题,是在归一问题的基础上带出的归总问题,对于类似归总类的实际问题,教材并没有安排例题,而是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价值。

  练习时,考虑到填表可能发生的问题,先组织学生观察画面,并带领学生到情境图里寻找数学信息:有哪几种球,哪些球的单价已知,哪些球的单价未知;老师带的钱正好够买什么球,可以买几个等。然后再组织学生独立填表整理,探究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小组交流反馈信息后组织学生独立解答,板演校对解题思路。

  3、安排“想想做做3、4”两题。

  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列表整理只是其中的一种。书上的这两题没有提供表格,

  练习时,先组织独立审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然后组织小组交流不同的整理方法。如学生可能把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看在眼里,想在脑里,在无形的思维活动中整理;可能在题目上勾勾画画进行整理;也可以通过摘录信息或列表进行整理。教师针对上述信息,及时小结反馈,从中凸现出列表整理这一基本整理信息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借助自己喜欢的整理方法列式进行解答。

  此题通过反馈不同的整理方法,举一反三,逐渐提升学生整理信息的水平,引领学生逐渐进入无形整理的境界。

  三、教法、学法

  以上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1、课文地位及作用:本篇在单元中属阅读课文,以学生自我分析为主,教师辅导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记人为主的记叙文

  能力目标:实用阅读能力

  语言目标:领会文章思想内容,感受作为纯真美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一、导入新课(以下是课件教学)

  1、运用媒体播放《漂亮妈妈》电影片段

  2、问:同学们见过大海吗?知道大海吗?

  答:播放的大海画面,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大海如此广和深。这深、广的大海、远古孕育了生命,养育了生命。

  3、问:平常人们常以海喻什么?

  答:常以海喻:知识的海洋生活的海洋......

  4、问:设悬念:

  本文写沙子见到了大海,将意味着什么?

  答“通过学完全文,明确本文题目含义。

  二、1、这单元:通过不同文章的学习,了解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记人为主的记叙文,记事为主的记叙文的一般要求。了解记叙文为何和抒情、议论相集合,明记叙文的写作。

  2、范读或学生集体朗读:

  问:这是一篇以什么为主的记叙文?

  答:以记人为主的记叙文。

  2、记叙文人称有那些?

  答:有第三人称,本文采用第一人称。

  3、本文用第一人称写发的好处?

  答:令人感到亲切,可信。

  4、记叙文表现手法?

  答:记叙文是记叙描写的表现手法为主,此外,抒情、议论、说明的表现手法为辅。

  强调本文是以记叙和抒情统一于一体,深深的情感蕴含在娓娓的记叙之中。

  5、记叙文中以记人为主、势必有对人物的描写。任务描写法有那些?

  答:人物描写法: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强调侧重在心理描写。写得精练、传神。

  重点:本文通过写“我”—一个身体畸形的女孩,在继父的鼓励下,出了家门,战胜了自卑,成了一个能自立于世的人。

  四:段落分析

  分析:全文分三部分:

  一(1):介绍“我”是个畸形的'女孩,八岁前,没迈出过大门一步。

  本段:简洁而形象的几句话,读后令人无限同情。她的童年,没有自由,没有游戏,没有欢乐,也缺少父母的慈爱。

  二(2—25)“我”在继父的鼓励、教育、帮助下,掌握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继父鼓励、教育、帮助下——战胜自卑独立于世界过程:

  一层:(2段-12段):在继父鼓励下,跟继父上街了。

  这层有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都很贴切儿童的特点。(指的课文那些句子?)

  沙子由害怕、羞怯—高兴地与孩子们一起去玩。

  二层(13—17):大海的故事使沙子确立了生活的信念,有了奋斗的目标。

  强调:这是沙子的童年生活中重要一次。

  分析:沙子和别的儿童一样,特别爱听故事、而其继父当过海员、最熟悉大海了。写其继父给沙子讲大海的故事、一定很心动、令人感到自然、真实。所以沙子:“我听得着了迷”--对大海产生了无限向往,继而向继父发问:“我能看见海吗?”,继你说:“能、等你再长大些,等到15岁,我就带你去看大海。”--“我的眼前豁然亮了”。

  为什么会这样?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沙子想去看大海,到15岁继父会带她去看大海。沙子幼小的心灵中有了一个信念、生活中有了一个目标、精神上产生了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生活也就立刻感到有了意义,有了乐趣,自然“我的眼前豁然亮了”。

  三层(18-22):在继父的鼓励、教育、帮助下,沙子独自商店、做家务、学文化,最终能自立于社会。

  分析:沙子的继父:退休海员--年近60--哮喘严重--经济条件差--沙子母亲离开了他们。

  沙子--不是他亲生女儿---还有残疾。

  沙子继父却以顽强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中的一切困难。以博大的胸怀爱护沙子、关怀沙子的成长、帮助她战胜自卑、树立生活信念、指导她学文化,督促她学会料理生活中各种事务、鼓励她的点滴进步,使沙子终于自立于社会。

  沙子继父在文中只是作为一个陪衬人物来写、但其极普通人身上闪射出耀眼的光辉、感人到深。

  四层:(23-25)沙子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但继父却因病去世了。

  分析:“我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

  ----原来一个“怕极了”“羞怯”“见人”,现在“在镇子上穿街走巷、为继父请医生、买药、做各种各样的事情。我独立承担了全部家务。”继父在弥留之际,向沙子承认“我对你撒谎”,从中可看出什么?

  答:1、看出继父是个诚实的仍

  2、继明知过敏性哮喘、必须远离大海、但又答应带沙子去看海,完全是为沙子考虑、用心良苦。他撒谎,但无愧于心。

  3、临终前勇敢承认自己不对,相信沙子最终会理解他一番苦心的。

  三(25)沙子终于领悟到“看大海”的真正意义---继父把沙子领进了生活的海洋。

  分析:这段来在全文中的重要地位。

  如果文章不写这一段、全方就成了一个不幸孩子的故事。

  沙子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沉浸在失望委屈和伤心之中。文章的基调就变得哀怨、感伤和低沉。而且文章前面所写的沙子的一切努力,在失望之中也变得毫无意义了。

  有了这一部分“带我去看大海”,就不仅是字面上的意思,面是有了深刻的内涵,文章前面的所写沙子的一切努力到此就完美地表现为沙子真正成长为一个自立于社会的有用之人了。使全文具有一种催人奋进不力量、基调显得积极健康了。从面深化了主题。

  这一段有与无,是有质的区别的。

  结尾是画龙点睛之笔,极为成功。

说课稿 篇8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下面我向大家谈谈我对《高山流水》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传说:俞伯牙琴艺高超却难觅知音,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知音钟子期,两人相约来年再聚,不料俞伯牙等来的是钟子期病逝的不幸消息,俞伯牙痛失知音,碎琴祭友,后人为了纪念这段“知音”友谊,将伯牙碎琴所在的小山命名为“碎琴山”,并将“高山流水”这个乐曲的名称固化为成语,象征友谊。这段流传几千年的佳话让我们认识了一对忠贞不二、相互敬重的知己,也明白了“千金易得,知音难觅”的道理,教育我们要珍惜友谊,真心对待身边的朋友。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是训练学生快速读文、概括文章大意的好素材;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细致入微,是抓住这些内容感悟人物内心情感、培养写作方法的好范文。

  二、说教学目标

  除了常规的自学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两个教学目标之外,我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和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团结同学作为另一个教学目标。其中,教学重点是体会伯牙的惜友之情;教学难点是理解伯牙碎琴的内涵。

  三、说教学方法

  本文多以人物神态、言行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我准备“以读代讲”,学生做到读句子,想画面,用心感受,用情朗读,边读边思,划词句批感悟。

  四、说教学流程

  本文的教学准备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通过自学完成生字词掌握、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分段、文章大意的概括以及初步实现感情朗读等目标。

  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有:自学检测、导入新课,精读课文、感悟真情,把握主旨、拓展延伸。

  第一步自学检测、导入新课

  此环节准备检测学生生字、词的掌握以及熟读课文的情况。

  1、听写“磅礴”、“渺”、“捺”四个字,检查学生书写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2、老师说出词语的意思,学生说出相应的词语,设计检测“一见如故”、“心急如焚”、“如泣如诉”等;

  3、按小节轮流读文,教师适时帮助学生读准、读通课文;也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4、回顾文章大意,并板书文章的`四个小标题——难觅知音、偶遇知音、凭吊知音、纪念“知音”。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步骤既检测了生字、词的掌握,以及读文和整体感知课文的情况,又过渡到本课时的教学,同时基础知识的落实也为精读课文、感悟文本奠定了基础。

  第二步精读课文、感悟真情

  设计初衷:“偶遇知音”和“凭吊知音”是文章最重要的两个部分,两者一个表现出兴奋,另一个表现出悲痛,在情感上又形成了对比和反差。考虑到学生学习思路的自然衔接和有意注意的有效利用,我准备在板书小标题后,直奔文章重点。

  (一)偶遇知音激动万分

  我设计这样的过渡语导学课文第二部分:一曲《高山流水》架起心灵相通的桥梁,让伯牙和子期相见恨晚,那么“伯牙为什么说子期是他的知音呢?”

  1、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

  2、师生交流。(择机板书“激动万分”)

  ①简要回答上述问题“伯牙为什么说子期是他的知音呢?”。

  ②抓住“啧啧赞叹”、“意味深长”以及钟子期的两句话,体会钟子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

  ③抓住俞伯牙听到钟子期的评价后的言行举动,来体会俞伯牙偶遇知音的兴奋;

  ④为什么伯牙遇到能听得懂自己音乐之人竟如此兴奋?引导学生回头体会课文第二段的内容。指导学生读出“琴艺高超”的自豪和“始终”的遗憾。

  ⑤抓住“一见如故”进行拓展。什么叫“一见如故”?结识后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在伯牙和子期共处了日子里,他们会做些什么?

  ⑥总结学法:抓重点词句,品读赏析。

  设计意图:对一见如故的拓展是想加深对“知音”内涵的理解,“知音”不仅是听懂音乐,更是“知心朋友”;对学法的总结,为下一环节自学提供方法。

  (二)人散曲终重情重义

  俞伯牙琴艺高超,然曲高和寡,知音难觅,满怀的志向得不到赏识,伯牙的心无人能懂,与子期邂逅自然喜出望外,一见如故。但“月无常圆”,当伯牙第二年如约来到汉阳江边的时候看到的却是子期的坟墓,听到的是子期病逝的不幸消息。接下来导学课文第三部分——“凭吊知音”。

  这部分的学习让学生依据提示自学。

  自学提示:

  1、自读文章8—12小节,用“——”画出伯牙的语言,在描写伯牙神态的词语下面加上“△”符合,在描写伯牙动作的词语下面加上“·”。

  2、想想伯牙得知子期病逝后是什么样的变现?为什么会这样?

  1、学生自学汇报……

  2、教师点拨、补充:

  我准备这样设计,处理伯牙摔琴这个句子:

  ①学生试读,通过读好“忽然”、“站”、“摔”、“粉碎”,体会伯牙此刻的心情;

  ②把“摔”字换做“扔”或“丢”行吗,换一下读读看;

  ③加上导语,导读此句。a、千金易得,知音难求,上天安排给我的知音为什么又不辞而别呢?伯牙——(示意学生齐读)伯牙弹着弹着,忽然站起来,接着长叹一声,把瑶琴朝地上一块青石摔去,顿时琴被摔得粉碎。b、是呀,去年今日,子期与我弹琴论道,共话人生,如今子期却舍我而去,伯牙——(示意学生齐读)……c、从此再也没有人能听懂我的琴声,要琴何用呢?——(示意学生齐读)……

  ④为什么伯牙在得知子期死讯后会摔碎瑶琴呢?连个反问句道出了其中缘由。请大家齐读——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间了,我这琴还弹给谁听呢?有谁能了解我伯牙的心呢?通过改写成陈述句,对比体验,并理解伯牙碎琴的原因。

  3、教师小结:从此,伯牙的琴无人能懂,伯牙的心无人能解,伯牙碎琴既是对知音失去的惋惜,又是对知音的敬重。岂止伯牙如此,子期对这段友情也是敬重的。(板书“重情重义”)(指引学生找出相关句子)

  设计意图:伯牙对子期的敬重和对子期病逝的惋惜之情,在上述的朗读和交流中学生一定会充分感悟,教学目标也就顺利完成。伯牙敬重子期,子期敬重伯牙,二人重情重义,结局虽悲,但友情至真至纯,永存人间。

  第三步把握主旨、拓展延伸

  1、“珍惜友谊、团结同学、真心待人”是学习本文的首要收获,为了准确把握这一主旨,我让学生学文后立即整理、交流自己的收获;

  2、但是,千百年来,对伯牙摔琴之举的意义有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学生会有怎样的看法呢?我让学生尽情地发表见解。针对伯牙摔琴,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或批评、或劝慰,既能体现自己对伯牙的理解,又学生情感的完善和情商的培养。

  如上是本文第二课时的主要流程设计,下面说说板书设计。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