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10-19 17:21:4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合集7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说课稿合集7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主题是:《多彩的个人理想》。

  一、教材地位:

  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第四单元把理想与使命作为一个重要话题,意义重大。多彩的个人理想是第一节第一框内容,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理想的内涵,从而树立正确而崇高的理想。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想的含义;个人理想的调整;不同的理想可以造就不同人生;理想与幻想、空想的本质区别。

  2、过程与方法:结合“我”的亲身经历,体会理想的真正内涵;比较不同人物的理想,明白不同的理想可以造就不同人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生理想,激励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感受实现自身价值的`喜悦;愿意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全力以赴地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及认知水平,我确定本框题的重点是:对理想的理解及作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树立正确理想。难点是:树立理想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

  本框四个教学内容,都是关于个人理想方面的,理论性不是太强,与学生联系很紧密。为落实教学目标,我主要彩用互动式教学的方式,旨在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和谐氛围,真正把课堂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形成对理想的清晰认识。

  五、学法指导:

  本节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体验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通过这些学习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动口、动手等多种能力。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流程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在轻音乐的伴奏下,我通过现身说法,谈自己的理想导入课题,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与陌生感,容易进入情境。

  2、以学生交流为主,由名人谈理想到凡人谈理想,准确把握理想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描绘自己的理想蓝图。

  3、在准确把握理想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理想是固定不变吗?为什么理想会不断调整,会发生变化呢?安排学生讨论,鼓励学生举例说明。

  4、由于理想的重要性是本框难点,我通过设置课堂活动,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获得对理想的正确认识,从而明确要树立崇高正确的理想。

  5、运用课本材料,阅读感悟,通过本环节让学生认识到,理想与幻想、空想的本质区别,理想应从实际出发,通向理想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脚踏实地、全力以赴、坚持不懈。

  6、课堂小结,我打破了传统的“知识框架图”的总结方式。设置了“反思回顾”: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的学习满意吗?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内容,加深对理想的认识。

  7、在课堂练习这个环节里,鼓励学生自创理想名言或寄语,送给同桌,互相勉励,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8、在《二十年后再相会》音乐声中。我设置了一个活动,作为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学生对理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人生有了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设想,书写自己的理想,装在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梦想瓶里,与学生共享共勉。

  各位评委老师,以上是我对《多彩的个人理想》这一框题内容的整体构思,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高三一轮复习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是在学生了解了细胞的结构、功能、增殖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现了当今细胞生物学的

  3个重要课题——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其中细胞的分化是理解个体发育的基础知识、是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一个铺垫、同时也是对为什么一个多细胞的生物必须要经过受精卵的分裂和分化才能发育成一个新的多细胞个体完整诠释。而细胞的癌变所涉及的癌症是当前威胁人类生命的大敌、至今尚未攻克、治病机理也未完全研究清楚。这部分内容既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渴望、同时也可以激励学生立志攻克这一“绝症”、树立为科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的精神、进而落实本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生活经验使学生对细胞衰老、有初浅了解。但是关于诱发细胞正常与畸形分化、衰老的机理知之甚少。这个过程是个抽象的过程、如何使知识由抽象变具体、变生活体验为内化的知识积累、树立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观点是要解决的问题。

  本节涉及的知识点、如细胞的全能性是细胞生物技术的主要基础、本节涉及的生物学热点问题:如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克隆技术等、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结合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的知识

  2)细胞的全能性(C:理解)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细胞分化知识的探究、提高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培养学生从现象出发探求事物本质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命的产生、发展、衰老和死亡规律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培养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观点;同时也要认识到人类延缓衰老、提高寿命也是可能的、从而努力为人类的健康和幸福做一份贡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在个体发育中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理解个体发育的基础知识、是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的一个铺垫、同时也是对为什么一个多细胞的生物必须要经过受精卵的分裂和分化才能发育成一个新的多细胞个体的完整诠释。

  2)癌细胞的特征和细胞癌变的.机理。癌症是当前威胁人类生命的大敌、至今尚未攻克、治病机理也未完全研究清楚。这部分内容既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又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渴望。同时也可以激励学生立志攻克这一“绝症”、树立为科学为造福人类而献身的精神、进而落实本节课的情感态度目标。

  2、难点:

  1)细胞分化的概念和分化的原因。因为细胞分化要涉及到初中学过的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而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记忆比较模糊、另一方面分化所呈现出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变化、源于细胞内化学物质的变化、这又涉及到遗传和生化的知识、这些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来处理。

  2)细胞癌变的机理。这部分内容要涉及到遗传中基因突变的问题、学生对于原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始终存在理解困难、需结合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和导致原癌基因被激活的致癌因子的相似之处加以理解。而在新课教学时由于没有学习遗传的知识当时学生掌握的并不到位、所以在这里把它作为难点处理。

  二、说教法

  本节课是高三一轮复习课、故采用的方法主要为提问法、讨论法、还可应用到启发式教学、直观式教学的方法

  1、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

  高三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生物学知识、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驱动式展开探究、通过一个个有层次的问题、由浅到深、步步启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究。

  2、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设置探究问题、启发学生回忆、分析、讨论、并适时运用多媒体直观演示、不仅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材处理:

  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内容: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脉络清晰可逐一复习。但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高中全部知识的基础上、在复习的过程中、我比较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部分多由学生回忆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前后联系、对比、再配合以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

  1、导课:

  由提问引入新课“进行有性生殖的多细胞生物体的个体发育起点是什么?”这是在第五章生物的发育中学到的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在一轮复习中这样提问导课可以使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紧接着追加提问“受精卵经过细胞增殖产生的子细胞的去路子细胞的去路都有哪些?”很自然的带领学生进入到细胞分化子细胞的去路这一课题。

  2、复习细胞的分化

  仍然以提问的方式提出细胞分化这一框题中的基础知识点:概念、发生时间、特征、原因及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若不能准确回答、可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并及时给出精确答案。分化的概念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我结合初中所学的组织、器官、系统的知识并把两张细胞分化的图片形象的展示给学生、这样突破则学生对于细胞分化的概念理解起来就轻松多了。同时对分化的发生时间、特征、原因还要详细加以讲解、从我校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来看、这一部分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我采用实例附带例题的方法加以突破。这样做既使学生理解了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分化的过程以红细胞的分化过程为例、以图片的形式借

  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达到一目了然。分化的机理给学生以简单介绍、再由学生讨论总结得出分化的结果。然后精选题目对这一部分内容加以巩固、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加透彻。

  细胞的全能性在必修和选修课本中都有介绍、而在必修的新课教学中由于没有接触到细胞工程的知识、当时只做了简单的介绍、所以这里要对它详细的复习。对于细胞具有全能性的基础及在生物体中不能表现出全能性的原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我举出实例:甲状腺细胞能合成甲状腺激素、胰岛B细胞能合成胰岛素、而甲状腺细胞则不能合成胰岛素、胰岛B细胞不能合成甲状腺激素、两种细胞都具有全套的遗传物质、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即两种细胞进行了分化、是基因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上选择性表达的结果。这样配合实例学生容易理解。全能性大小的比较我结合习题让学生掌握。当植物细胞具备了表现出全能性的条件则可以培养成一个植物体、这就是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植物组培后面还要复习这里就只简单回忆一下过程即可、不做深入的拓展。精选题目、强化训练。

  3、复习细胞的癌变

  由细胞的畸形分化导致细胞的癌变引入下一框题。癌细胞的概念请学生回答、再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癌细胞的图片、给学生一个癌细胞的直观形象。关于癌细胞的特征要逐一复习并要求学生掌握。如第一个特征:能够无限增殖、要结合动物细胞培养中讲到的细胞株和细胞系的特点让学生理解记忆。这样做即复习了后面的内容又让学生达到了知识的前后联系、融会贯通。还要分析出此时癌细胞进行的是哪一种分裂方式、遗传物质有没有发生改变等等。这样又及时对有丝分裂方式进行了回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第二个特征: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结合分化了的组织细胞具有的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刚刚出示过的图片)而癌细胞不能正常分化、表现出各种形态、二者相比较使学生理解这一特征。第三个特征: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在此把糖蛋白的功能再全面回忆。对于癌细胞发生的原因及过程我结合第六章中基因突变的知识进行复习、使学生认识到原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就存在但处于抑制状态、癌症是它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被激活发生了基因突变所致、这样可以使知识前挂后连、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指出要想远离癌症最好远离致癌因子。对学生进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教育。

  4、复习细胞的衰老复习细胞的衰老复习细胞的衰老复习细胞的衰老首先指出细胞的衰老和死亡是一种正常的生命现象、都要经过未分化、分化、衰老、死亡这几个阶段。然后设疑细胞的衰老、死亡是否和生物体的衰老、死亡同步、要求学生举例回答。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掌握了知识。对于衰老细胞的五个特征要求学生理解记忆掌握。因为选择题中经常以选项的形式个别考察。对课本中给出的特例: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会导致头发变白、我联系后面第六章中白化病的发生、让学生分析两者致病机理是否相同、分别是什么原因。通过对比学生更易理解掌握。细胞衰老的原因目前尚无定论、可指导学生阅读此段课文、加以了解。再配合随堂练习学生基本上可以全面掌握这部分内容。这样一节课的内容基本进行完毕。然后对主要内容加以回顾。在这一节的教学中我就是如此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通过这样教学方式、基本上可以使学生掌握这一节的知识、并对前面和后面的一些知识进行了系统化、帮助学生构建了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海底世界,是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生活着新奇的生物。它同样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孩子们往往会被这种神秘与新奇所吸引。而作为今天的欣赏名师作品和手工,今天要挖掘的是孩子们观察欣赏的能力和手工技能。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好奇心强,对未知的海底世界充满了好奇,充满了想象和向往。鱼是儿童喜爱表现的对象之一,海底世界深蓝色的海水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鱼类,同时还生长着各种门类的海洋生物,海底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水下世界。

  本次活动《海底世界》以此为内容题材,分别通过剪贴的形式来实施教学活动,引导幼儿认识鱼的形状特征,色彩变化,从而了解海底世界对称形和不对称形之间的差异以及表现时方式方法的'不同,使之在学习和操作的过程中加以区别,并在此基础上促发幼儿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想像的能力,让幼儿通过剪贴的学习活动,用自己的作品来表现自己对马蒂斯作品《海底世界》的理解和对海底世界的美好、丰富的想象。

  二、说活动目标

  这次的活动目标是:

  1、感受马蒂斯剪贴画作品简洁、夸张的造型艺术风格,尝试用概括、夸张的剪影方式表现海底世界

  2、体验创作剪贴的乐趣。

  三、说活动准备

  首先是材料准备:

  工具与材料是美术创作的必要条件。恰当地选择工具将会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创作。本次活动中,我供给了彩纸、剪刀、胶水。

  其次经验准备,在活动前让幼儿知道大海里的各种生物。

  四、说教法:

  在此次活动中,我所用的教学方法有

  1、引导发现法:在活动的开始,老师引导幼儿欣赏海底世界,所用的方法就是引导发现法,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孩子的引领者,要引领孩子主动的去观察、去发现。

  2、观察法: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引导幼儿观察作品的特点。

  3、个别指导法:在幼儿进行创作的时候,老师个别指导一些美工基础较差的幼儿,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对于能力强的孩子,可以引导他们使用多种颜色,达到有层次的教学的目的。

  五、说学法:

  1、观察法

  2、尝试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了解剪影的艺术特征,引发联想

  1、、我首先出示剪影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通过观察、讨论了解剪影的特点。

  2、通过对剪影的认知,初步感知剪影的艺术形式。

  通过让幼儿观察马蒂斯作品的一个片段,从而了解到剪影是用很简单的图形来表现的。

  二、欣赏马蒂斯的剪贴画《海底世界》,感受作品的风格,表达自己的认识

  1、出示画家照片,介绍画家及作品名称。

  2、幼儿分组欣赏、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欣赏自己创作的海底世界,互相说一说自己画的是什么。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人类的“老师”》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收获。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探索自然的强烈欲望。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并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引导提示,继续培养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能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

  3、情感目标:认识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的启发,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学情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巧设教与学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学生害怕的心理,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自信地表现自己。

  三、说教法

  1、读书指导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本节课中,将采用感情朗读进行教学。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齐读、黑读等方式再现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教师引导学生将读——找——说相结合,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2、直观教学法。

  本节课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巧设疑问,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体现了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组织者。

  四、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生充分通读课文的情况下,让他们主动地把自己收集的资料与他人交流、探究、体会,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人类的“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这环节通过创设问题,激起学生参与和探索问题的欲望,为这节课的学习作好了准备)。

  (二)、抓住重点,精读指导。

  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

  1、指导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

  (2)、学生找一找,划一划关键的词句。

  (3)、指名交流。

  (4)、教师适机引导。

  (5)、小结学习方法。

  (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自学第4、5、6自然段做好铺垫作用)。

  2、学生自学第4、5、6自然段。

  (1)运用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4、5、6自然段。

  (2)指名交流。

  (3)教师适机引导。

  (4)小结。

  (这一环节,我为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自主合作主动交流,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互动的学习效果)。

  3、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到这,大家知道为什么把自然界中的生物称为人类的“教师”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全文)。

  (2)自然界中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你还知道哪些?(通过课外延伸,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把探究的问题引向课外)。

  (三)、板书设计。

  7、人类的“老师”

  种种生物----------------受到启发

  鱼类-----------------潜水艇

  鸟儿、蜻蜓-----------------新式飞机

  鲸-----------------轮船

  鸡蛋壳-----------------建筑物

  袋鼠-----------------越野汽车

  贝壳----------------坦克

说课稿 篇5

  新课程改革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也正在努力让我的课堂变得真实而生动,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垂直与平行》。

  一、说教材

  《垂直与平行》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垂直与平行的位置关系。正确认识垂直、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图形的基础。同时,它也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类、比较等环节,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特别要注意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可以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等概念的本质属性。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数学知识的生成特点,设计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分类比较法和观察发现法。即让学生把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不同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再分类,比较再比较,观察再观察,通过动手动脑自主发现垂直与平行概念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经历感知——比较——理解——发现这一认知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一)画图感知,激发兴趣

  以复习直线特点进行导入,接着发挥学生想象力,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一张纸,摸一摸这个平面,想象这个平面变大会是什么样子?接着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在这个无限大的平面上,出现了一条直线,又出现另一条直线,想想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睁开眼睛把它们画在纸上。

  (二)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学生画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之后,老师收集有代表性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并编号,让学生将图形进行初步分类。分类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中,逐步达成分类共识,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这些垂直与平行概念的基本特征,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创造了条件。

  (三)分析比较、感悟属性

  首先探究的是不相交的.一类直线,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白这两条直线延长后是永不相交的。这里要解决的难点是学生对“同一平面内”的理解。随后研究相交的一类图形,让学生观察图形,发现它们相交形成角,引出相交成直角这类特殊情况,得出互相垂直、垂足等概念。

  (四)运用概念、巩固拓展

  本课设计了三种练习,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研究垂直与平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基本练习(说一说、摆一摆),让学生加深对垂直与平行特征的理解;二是理解应用练习,即出示几组图形,让学生运用概念的本质属性找出互相垂直与互相平行的现象;三是拓展延伸练习。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

说课稿 篇6

  一、导语

  现代著名学者林语堂曾经评价过中国古代的一位文人,请大家猜一猜他是谁?(展示课件1,逐一让学生猜想说的是谁)不错,这位文人就是北宋的大文豪苏轼。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文艺通才,他在诗词文等各方面都开风气之先,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与黄庭紧并称“苏黄”,其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尤其是他的词,打破了传统婉约的靡丽词风,开创了壮丽雄劲的豪放派词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豪放词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展示课件2,题目),感受一下他豪放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

  学习这一课,我们要注意三个问题(展示课件3,目标),一是带着感情去朗诵苏轼的词作,二是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三是了解苏轼豪放词的特点。在下面学习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这几个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

  1、听朗诵。(展示课件4)这首词很短,文字上没有多少障碍,我们直接看词的内容。首先,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这首词,请大家认真体会,并注意纠正个别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请大家自己自由地朗读,注意放慢速度,体会其中的感情。

  (学生在读课文时,师板书题目)

  3、齐读课文。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尽可能慢下来,要注意抑扬顿挫。

  (二)分析题目

  通过刚才的诵读,我们基本上感知到了苏轼这首词的美。大家看一下这首词的题目,有两个部分组成。

  1、“念奴娇”是什么?(词牌名,只要词牌确定了,每句话的字数也就确定了)

  2、“赤壁怀古”是什么?(题目,告诉读者词的内容)

  3、我们知道中国古代诗词的题材有很多种,比如送别啊,边塞啊,田园啊,这首词你觉得应该属于什么类型的诗歌?题目中有两个字已经提醒我们了!是怀古诗!它也是一种很典型的诗歌类型,这一类诗词有很多,下面我们会陆续遇见。

  (三)总括怀古诗特点

  这样的诗词,一般是由眼前所见到的景物,引起与之相关的历史人事的联想,进而抒发自己的感慨或者胸怀。这样大体我们可以概括为:(展示课件5)观眼前之景、怀历史人事、抒一己之怀。今天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不是也大约有这么三个部分组成。

  (四)分析眼前之景

  1、请大家速读上阕,思考一个问题,看是不是写了眼前之景?如果是,请大家找一个短语(用原话就可以)对所见到的'景做一个概括。学生读完后请学生回答——江山如画。

  2、既然是“江山如画”,能不能找到比较典型的反应“如画”特点的句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我们再深挖一下,有没有哪几个词更加凸显了它的画面感?——穿、拍、卷。

  4、欣赏诗词,既要从整体上感知,也要从它细小的环节上去揣摩、玩味,去咬文嚼字。我们看看这几句话好在哪里呢?

  ①把这三句话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陡峭的山崖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博击着江岸,滚滚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

  ②这几句话好在哪里?——从不同的角度诉诸不同感觉,“穿”“惊”“拍”都是比拟,“雪”借喻,“千堆”是数量上的夸张。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

  5、景的特点

  大家看一下,苏轼笔下的景物美不美?能不能在“美”之前再加一个字,能够更好地概括苏轼景物的特点?——壮美!

  6、重读上阕,体会壮美特点

  所以,在上阕,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壮美的如画江山图景!现在我们一起读一下这三句话,要读出“穿”“拍”“卷”的气势来!——学生齐读。

  (五)分析历史人事

  1、引出历史人事。上阕写完了眼前之景,看看有没有对历史人事的联想?文中哪个词已经明显地告诉我们联想到历史人物了?——遥想公瑾当年!

  2、上阕中哪一句话把眼前之景和历史人事自然地串联起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3、“一时”是什么时候?——三国。

  说到三国时,你的脑海里都想到了哪些三国人物?——(选择一排,每人说一个三国人物。)

  4、苏轼想到的是谁?——周瑜。

  请找出一个既点出了时代有点出了他名字的短语——三国周郎。

  5、读下阕,找出作者联想到周瑜的哪些事情?用文中的话概括。——小乔初嫁,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这几句话看出周瑜什么样的特点?年轻、英俊潇洒、儒雅风度、指挥若定。

  6、总结填表。

  7、用原文中一个词概括周瑜的特点。(周瑜很雄姿?周瑜很豪杰?周瑜很风流?)

  8、集体读一下,要读出周瑜的风流倜傥,潇洒儒雅,指挥若定。“遥想”轻一点,飘渺一点,“小乔初嫁”轻一点,“羽扇纶巾”儒雅风度,“谈笑间”指挥若定,“灰飞烟灭”有蔑视之感!

  9、三国历史人物众多,苏轼为什么要写周瑜?(从作者的遭遇经历的角度思考)(展示课件——介绍苏轼黄州状况)

  10、对比人物形象。

  周瑜是怎样的形象?自己是怎样的状态?看看人家,想想自己,无论哪一个方面自己都是和周瑜相差甚远啊!

  (六)分析一己之怀

  1、集体读“故国神游”至最后。

  2、文中找出一个短语,精炼地概括他的感怀。——人生如梦

  3、哪一个词体现了他的失意?——多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壮志难酬的感叹)

  4、除了失意,还有什么情感?哪里体现出来?——笑,嘲笑,自我解嘲,释怀,表达出旷达乐观的情感。

  (七)回顾总结苏词——豪放词的词风。

  景是壮美之景,人是风流之人,情是旷达之情,苏词把写景、咏史、抒情完美地融合在一首词之中!总的来说,苏轼的词气象阔大,境界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情旷达而不哀伤。这就是苏词。

  (八)我们一起朗诵一下课文,最后体会一下苏轼词的豪放风格。

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懂得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方法,能分清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的不同计算,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初步的归纳能力。

  说教学重点:

  本课教学重点主要能让学生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说教具:

  为了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我准备了磁性小黑板,和小木棒,(有磁性的)10捆和9根,这小木棒是针对学生已熟悉且用过的教具做准备的用它来进行操作,演示帮助学生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不同。

  说教学方法:

  本课我采用演示操作小木棒的过程,一道学生观察、并进行比较,找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理,让学生懂得十位加十位的初步认识,为今后的二年级学习前大下基础。在授课过程中我不仅演示操作,让学生观察,了解两位数加以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启发学生根据动手摆小棒的过程,归纳、总结出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规律,掌握它的计算方法。

  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按照新课程要求来进行,首先是复习,安排一道口算题,并且口算题的内容应和授课内容有紧密的联系,悄悄地给新课的教学埋下伏垫。然后出示新的'内容供学生思考、讨论,比较其有什么不同,引起学生共鸣,产生欲望。接下来根据学生的欲望,组织学生探索,利用磁性黑板和小木棒,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例题中32+5和32+50的算法。在这个环节中,为了能使学生能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获得新知,我除了让学生动手操作例1中的计算题外,还列出相类似的计算题,如46+246+20和53+4与53+40,同样让学生摆一摆,使学生感悟出53+4与53+40在计算有不同之处,感受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同。最后我组织学生观察和比较诸如32=546=253+4和32+5046+20xx+40在计算时不同在哪里,从而的出结论;两位数加一位数先用两位数的个位加一位数再加整十数;而两位数加整十数是先用两位数的十位加整十数再加两位数的个位数。整个教学过程我按照从感知---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获得结论---应用的过程进行授课,尊重学生学习为主人教师为组织、引导的教学方法。

  说练习设计:

  为了使学生领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我共设计三道题,第一道是判断题,主要帮助学生理解算法,如设计:4+45=85()5+23=28()等。通过这样练习加强学生对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不同之处与必须注意的地方。第二道是比较大小,如47+2○47+203+45○45+30这道题的布置也能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感受其计算的不同。第三道是检查学生接受新知情况,也为学生巩固新知创造条件。总之练习方面我也遵循小学生认知的规律,由浅到深,由感知认识到理性认识来安排的。

  以上是本人的说课过程,当然授课中缺点再所难免,还望有经验的老师多多提出宝贵的意见。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