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汇编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今天我以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科书第4册第二单元《小蜜蜂》一课说说我的教学思想及教学策略。
一、教材分析
《小蜜蜂》是一首德国儿童歌曲,2/4拍,F大调。这首歌仅用五个音写成,共有三个乐句组成。歌曲旋律多为级进和三度音程的小跳,活泼、轻快、节奏简单、有规律。歌曲生动刻画出小蜜蜂为采蜜而繁忙飞舞的形象。
二、设计意图和理念: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感受与鉴赏是主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所以在本课的设计中,注意了:
1、体现课改理念,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教师首先注意尊重学生——这一欣赏主体对音乐的独特体验,然后注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音乐形象与音乐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教学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和获得进步的过程。
2、突出学科特点,着眼于学生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音乐课既要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又要达到促进其发展的目的。
3、由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使用的电脑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坚持以学生主动练习学习方式,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将音乐欣赏与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合在一起,将音乐技能的培养与学生的.学习信心、合作意识、创造意识等培养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对音乐整体感知能力、音乐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说教法
1、听唱法:听老师弹旋律,学生哼唱曲调,给学生以完整、准确的音乐形象。
2、提问启示法:提问上,注重启发性,给予学生更多想象与说的空间,不束缚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有话好说,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
五、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情景导入:多媒体课件播放动物叫声,由学生说出动物的名字,学生带着问题聆听音乐《蜜蜂》,之后讨论交流。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蜜蜂相关知识介绍:嗡嗡声不是蜜蜂叫声,是蜜蜂翅膀与空气摩擦发出的声音,因为蜜蜂没分钟拍打翅膀200-400次。让我们学学小蜜蜂啪嗒翅膀飞一飞。(边唱嗡嗡嗡边飞),教师总结出学生们回答的小动物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会飞。然后从速度出发,引出将要欣赏的音乐《蜜蜂》。
从“你喜欢小蜜蜂吗?你会唱小蜜蜂吗?”入手,请一学生唱一唱他所知道的小蜜蜂的歌曲,从而引出今天所要学唱的歌曲《小蜜蜂》。
(2)学习视唱简谱,并练习2/4拍节奏
为了让大家能更多地了解我们可爱的小蜜蜂辛勤劳动的场面,大家认真倾听歌曲,并根据歌谱提问:同学们喜欢这首歌曲吗?引导学生学习怎样打《小蜜蜂》这首歌曲的节奏,并说明2/4拍第一拍要强,第二拍要弱。最后用欢快的情绪边打节奏边唱。
本课的教育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教师再次播放乐曲伴奏,和学生一起表演蜜蜂劳动的情景。
对这首歌曲基本能够熟练的演唱,我为同学们进行引唱,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学习的知识进行演唱,让我们为《小蜜蜂》的辛勤劳动,为我们有好的生活而尽情歌唱吧!
(3)最后是主题延伸,结束总结。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粗浅认识,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为大家说课。
这一课时的内容是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等概念,并且能判断哪些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找出它们的对称轴。这是我对教材的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徒刑,了解对称轴,培养学生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动手验证等学习方法,使学生经历认知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想象力。)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为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对称轴。教学难点为能辨别哪些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对称轴。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确定本课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教学。下面我重点说说本课的教学流程及媒体应用效果。
在引入环节,学生凭空想象,难以很快感知对称的特征,进入到学习状态。所以伴随优美的音乐,一幅幅大自然中的漂亮图片展示在学生眼前。观察后,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这些事物的.共同特点是对称”。随后借助枫叶、蝴蝶平面图的动态演示,学生初步感知了对称的内涵 ——左右两侧完全重合。在语文课上经常看到老师进行思想教育,数学课上这种情感目标往往被忽略。因此,借助课件出示由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具有对称美的事物的图片,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和冲击,进而触动学生的内心。在看到这组图片时,学生的自豪感溢于言表,爱国情激荡心胸。在学生情绪高昂之际,教师一句“让我们也来创造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吧!”将大家带到下一个教学环节中。
新授环节,考虑到抽象的概念教学,枯燥无趣,学生很难深入理解。我就把美术课中的手工剪纸和多媒体课件演示结合起来,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化抽象为具体,缩短了认知过程。活动前,我们先交流创作对称图形的方法,然后学生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各有创意地剪出了不同的图案。就在剪纸“玩” 和课件演示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了对称轴,并概括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引导学生以学生小组合作、动手验证、辨别争论等学习方法突破难点。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学过的平面图形名称,让学生在头脑想象每种图形的形状、特征等,大胆猜测哪些属于轴对称图形。此环节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猜测只有通过理论的推理或实验的证明才能加以证实其正确性。随后,每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利用学具验证猜测。交流时,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学生对属于轴对称的那些图形在头脑中划分出清晰的范围。在学生探究这些平面图形的对称轴数目时,利用课件演示这些平面图形的对称轴数目,避免了实物对折不清晰的弊端,使学生一目了然地观察到每种平面图形的对称轴数目,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了其工具性。
练习环节中,常规教学存在练习形式单一、训练容量不大、难以把握交流时间等弊端。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习题,增加训练密度,减少无效时间。因此,我利用课件出示各个国家的国旗、交通标志,再次让学生感受到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然后,巧妙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让学生猜只出示一半的国内外著名的标志,。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课件出示汉字、英文字母,让学生继续寻找轴对称图形。这个过程中,师生共同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共同感受由对称字母组成的单词“MATH”(数学)带给我们的神奇,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在提高环节中,我让学生在由4个小正方形组成的L形图中添上一个小正方形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能力。黑格尔曾说过“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一切事物倘能与美相接便立即会焕发出动人的光彩,引得主体跃跃欲试,产生追求的强烈愿望,这正是美的神奇力量之所在。因此在结尾环节,我利用视频,学生欣赏舞蹈《千手观音》。在形象直观的影像面前,学生感悟对称的美及不对称的美,体会正是有了对称的美和不对称的美,这个世界才变得完美。至此,学生的认识得到提高、升华!
以下是我的教学反思,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这是人教版三下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的是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同学们懂得了看问题或做事情的时候,不能凭空想象,要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要轻下结论。
二、说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等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三、说方法
1.直观教学法:揭题时,运用图片、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朗读体会法:本课的对话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思想变化,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想、品、写”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过程
(一) 揭题
出示学生课前美术课杨桃的写生画,欣赏引出课题。
(由于学生对杨桃并不十分熟悉,因此课前结合美术课对杨桃进行写生,一方面是对这种水果的熟悉,另一方面也了解杨桃在不同角度的样子,为学习、理解课文作铺垫。)
(二)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自觉标出小节号、生字、词语等。
2.指名读读得好或难以读好的段落,随机正音,指导学习生字。
(本课的生字并不多,不独立安排识字,在朗读中结合学习生字词。)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画杨桃”是哪部分?在书上标出。
(三) 想象朗读,理解内容
1.“我”是怎样画杨桃的?在书上找出词语。教师板书。
2.看了“我”的画,同学们有什么反应?分角色朗读课文。
(这是对文本的'情景再现,使学生对人物的心理有更深的了解。)
3.出示句子: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的五角星吧!”
这些话是谁说的?说的时候神态会是怎样呢?多媒体出示对话的补充。
(文章的对话没有交代说话对象的神态。让学生想象补充,既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是为学生写好人物打下基础。)
(四)对比写话,领会中心
1.老师的态度是怎样的?划出词语,教师板书:严肃、半晌、和颜悦色
老师的态度为什么会有变化呢?当时他会想些什么?
2.出示老师说的那段话,齐读。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启示?你印象最身的是哪句话?
4.读最后一段马夫亲的教诲是怎样的?读第一段。
出示老师和父亲的两段话,对比读:有什么共同点?
5.现在,同学们又会说些什么呢?写话练习。
(这个环节,写出反应不同学生的内心想法,其实是学生在学完课文后的体会内化和交流。)
(五)总结课文,体会升华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示?
(这个环节体现的是本组课文编排时的训练点:读故事,说启示。)
说课稿 篇4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的这一课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品德第四单元的第二课《环球旅行去》。
一、说教材
《环球旅行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漫游世界第二课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课书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和了解人类文化的多彩与奇妙,产生对人类多样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认识世界多种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并建立理解和尊重的态度。本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神游埃及金字塔、探秘古玛雅、追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游览艺术之都——巴黎、漫步国际大都会——纽约、瞭望台——城市花絮等。本课书分两课时完成,根据内容可分为世界古老文明之旅、现代文化魅力之旅。第一课时世界古老文明之旅就包括“神游埃及金字塔、探秘古玛雅、追溯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有关埃及金字塔、古玛雅、希腊的知识很多,学生也非常感兴趣,但教材介绍的比较简单,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在课上展示交流搜集到的资料,感兴趣的内容,课后进一步上网查找学习,甚至研究。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阅历,能够自己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获取知识,本设计希望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这种能力继续深入学习,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在感受快乐的同时,增加对世界的了解。
三、说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世界主要的文化遗产,感受人类文明及其所蕴含的聪明智慧。它们有的反映了世界古代悠久的文明,有的体现了浓重的现代文明,旨在让学生对多彩的.世界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并为他们今后进一步了解世界、认识世界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与欣赏的态度。
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世界主要的文化遗产,感受人类文明及其所蕴含的聪明智慧。 难点:
让学生对多彩的世界有更为全面的认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世界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多媒体直观教学,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法
小组合作、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小组交流、自主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二、走进埃及,知识大闯关。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埃及金字塔,感受世界古文化的魅力。】
三、探秘古玛雅,资料大搜索。 四、观看图片,总结活动。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古玛雅的文明,感受古玛雅人的聪明才智。】
一、导入活动,激发兴趣。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多彩的世界,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不了解世界历史,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你想不想放眼全球呢?让我们一起来漫游世界吧。
二、走进埃及,知识大闯关。 本环节分为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关,必答题。闯关规则:以小组为单位,答对一题就算过关,两种求助方式:1求助课本2求助组员。
第一小组:埃及最有名的金字塔是哪座?有多高? 第二小组:修建胡夫金字塔动用了多少人、历时多久?
第三小组:建造金字塔的材料是什么?如果用现代火车运送将会怎样?
集体进入第二关,抢答题。知识闯关题的答案就在于这段录像中,看大屏幕。
录像看完后本轮闯关规则:在我喊出开始抢答之后,举手有效。若未答出,其他组继续举手抢答。 第一题、金字塔里藏着什么
第二题、胡夫金字塔用了多少块巨石?每块巨石有多重?
第三题、埃及还有一个标志性建筑录像中没有提到,课本里是怎样介绍它的?
第三关,想象题,看狮身人面像的视频介绍
想象一下,建造金字塔都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你能作出怎样的猜测?
你觉得“狮身”和“人面”都代表了什么?猜猜看,为什么把“狮身”和“人面”结合在一起?
三、探秘古玛雅,资料大搜索。
告别埃及,来到美洲中部墨西哥附近的密林中,这儿的古玛雅遗迹,被誉为丛林中的神殿,让我们跟随录像去探寻一番。
(一)(播放录像)观看录像,初识玛雅。
课本上介绍了古玛雅的哪些文明成果?谁来说说。
(二)深入讨论,集体交流。
就请大家像刚才研究金字塔未解之谜那样探讨一下古玛雅之谜,小组内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讨论,并加以凝炼,最后由代表上来交
流你们的收获或疑问。
四、总结活动 故事续编
展示埃及国宝图片
故事续编“密林深处的秘密”。让学生结合教材或资料库中的相关资料整理成小故事,把玛雅人的消失作为一个开放的结尾,让学生思考失踪的原因,按照自己的猜想将故事续说。
七 说板书
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以下板书:
环球旅行去
神游埃及金字塔 探秘古玛雅
无穷的智慧 非凡的创造力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滕王阁序》这篇文章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古代抒情散文 。通过高一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所以本单元的主要要求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领略文言作品在抒情、叙事中显示出来的艺术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
(一)、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二)、赏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语言之美;
(三)、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感情,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
赏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和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
把本课的难点确定为:
会赏析景物描写,掌握一定的赏析技巧。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诵读法。(文章属骈文,句式整齐,便于诵读。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不断培养他们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2、讨论法。(对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如作者抒发怀才不遇的情感、融情于景的特点可通过师生讨论寻找解决的途径)
对于文言文教学,必须以诵读为突破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所以,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诵读和讨论这两种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计划分三课时
布置课前预习:借助课文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在完成了以上的准备工作后,我对本课的教学过程作以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祖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积淀了五千多年的文化遗产,宫殿园林,楼阁庙宇,比比皆是。在这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江南三大名楼”因其精美的建筑流传千古,更因为名人的游历题诗而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名扬天下。大家知道是哪三楼吗?
生答: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
古代文人墨客对这三大名楼都有题诗。大家都知道哪些?
生答: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
同时设计一组图片让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学习兴趣。
(二)相关内容介绍
1、解题:介绍序,序是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2、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王勃(649-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才华早露,六岁即善写文章,十四岁便科举中第。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援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声,邀请他作王府侍读,两年后因一篇《檄英王鸡》的游戏文章触怒了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后因擅杀官奴而犯罪,父亲也受连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王勃前往交趾省亲,途径南昌,正赶上当地都督阎某在滕王客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在宴会上赋诗并写了这篇著名的《滕王客序》。两个月后,王勃渡海溺水,英年早逝。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及作者背景,促进学生对课
文内容的理解。
(三)诵读品析,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
1、听flash朗读,明确断句和读音,把握句子的节奏,体会骈文在句式和音韵上的特点。
2、初步感知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遇到问题,小组内协作解决,老师在旁指导明确。)
3、在下列提示下将文章划分层次,明晰文章思路。
【提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标题往往是文章展开的依据。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大家速读课文,看文章各段是怎样扣住题目层层展开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写作思路,从而尽快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理清文章思路
先由学生齐读课文,并让学生思考问题:本文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成的?(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思考。)
通过学生回答,师生共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本文先写洪州之美。接着介绍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滕王阁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富庶祥和的生活场景。并由此写到宴会的盛况,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即仕途坎坷却依然积极乐观的情怀,最后述说身世,谢主引宾。
本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扣“洪府”,概写洪州的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会的人物 第二部分(2、3):扣“秋日登阁”,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以及自然人文景观。
第三部分(4、5):扣“饯”,写宴会的盛况,抒发人生的感慨
第四部分(6、7):扣“别”,述说自己的身世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感叹盛宴难再。
? 设计说明:本文词语丰富而生疏,典故繁多,学生理解确实有难度,但教材注解十分详细,教师不宜讲读,因此让学生在课前借助注释通读全文十分必要。同时,将此问题放到课堂上,提供了学生间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也方便了教师对解答过程的必要监控与及时指导,增强了学习效果。
(五)赏析重点段落(2、3段)
1、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写滕王阁的壮丽及其周围的风光。
2、学生先朗读这两段,划出描写滕王阁的宏伟构筑及周围美丽秋景的句子。然后讨论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
3、学生仔细品味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所选景象的特点及所描写的意境的特色,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注意语言要有文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法和讨论法,赏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语言之美。
(六)探究重点段落(4、5段)
1、找出文中表现王勃情感变化的句子。
2、这是设在胜地的一次盛会,这是有胜景助兴的一次盛宴,此情此景之下,作者却兴尽悲来,他悲什么?
3、兴和悲哪种情感才是王勃真实的内心世界?
4、有人说:这篇文章表达了王勃强颜欢笑的无奈,你认为呢?除了悲情之外文章还流露了什么情感?请从文中找依据。
5、这篇序文如果没有四、五两段,会不会流传千古?
以上问题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解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法和讨论法,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感情,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七)写作特点分析
分析下列四句,分析骈文的写作特点。
①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②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③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句式错落,音韵和谐
2、骈俪藻饰,文辞华美
3、多用典故,简练含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句子,把握骈文的写作特点。
(八)、总结全文,感受不同层面的审美
《滕王阁序》是一篇优美的骈文,作者用富丽华美的辞藻,记述盛宴,描写滕王阁壮丽的山川美景,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愤懑悲凉而又不甘沉沦的思想情感。
1.物质层面(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怀)
2.文字层面(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语言的内容和情势美)
3.哲理层面(让同学们对王勃作出评价,与同学们一路探究人生未来) ? 设计意图:通过对全文的总结,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审美层次,从而实现新课标对学生的更高要求。
(九)、拓展延伸
人生难免失意,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遭遇过失意,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你如何评价?如何选择?
设计意图:利用文章本身蕴涵的情操之美感染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达到教文育人的目的。这是个开放性的题目,能让学生发散思维,是对学生迁移、整合和探究能力的拓展延伸。
六、说板书设计
滕王阁序
王勃
(1):扣“洪府” ——赞地之灵秀,述宾主之美
(2-3):扣“秋日登阁”——绘山川美景,叙人烟富庶
(4-5):扣“饯”——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
(6-7):扣“别”——感知己难遇,叹盛宴难再
设计说明:紧扣题目《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洁直观,便于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文章内容。
说课稿 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五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主要内容是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是在学习百以内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以“买票”这一活动,让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根据教材的设计意图,我设计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同时使学生学会简单的迁移、类比和推理。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估算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算法的多样性及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的培养
本课教学时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课件的制作采用幻灯片编制,它以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在教法和学法的选择上,本课以开放式教学为主,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经历运算,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进行学习,让学生初步体验除法运算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意识,是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思考的.问题。教学要立足于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课在设计时,我是这样考虑的:
在本课的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部分,我利用谈话勾起学生对游乐场的向往,同时导入新课。这样的设计自然、和谐,能引起学的共鸣。
在“合作学习,探究新知”部分,我将教材的主题图做了一些处理,把书中提出的问题“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改为“我们去做太空船吧”,让学生从图中发现并利用有关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学生基于一二年级的学习基础,完全能提出“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这类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体现了学生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当学生迫切想解决问题时,我适时的将本课又一学习目标估算引入课堂,要求学生在计算之前,先估计一下“16人坐太空船大约要花多少钱?”,让学生感受到估算的作用,并逐步养成估算的习惯和技能。
当进入本课的重点,算法的探讨时,我将主动权交于学生,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探讨出多种算法,体现算法的多样性,同时重点讲解乘法竖式计算,而竖式的讲解并不是由教师包办代替,而是学生自主讲解、主动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当解决了书本上的问题后,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两种算法,此时,我让学生计算自己班级同学去游乐场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充分感受到当进入本课的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拓展提高”时,学生已经有些倦怠,因此,我设计了参观海洋馆这一情境,让学生先欣赏一段美丽的海洋生物图片,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紧绷的神经得到舒缓,为后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这个片段也为后面的书本第四题的出现埋下伏笔。这样的设计能愉悦了学生的身心,又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本课最后一个环节“引导自结,拓展延伸”部分,我引导学生自主评价自己与他人,并畅谈感受,不仅重视知识的整理与总结,同时也注重情感态度的总结与提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做是并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