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10-14 04:01:5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汇编9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说课稿汇编9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大海”中的一篇主体课文——《我家住在大海边》。

  一、联系实际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小韵文,课文用鲜明生动的词句,描绘出海天一色的美景,创设了宁静、祥和的海边小渔村的生活场景,给人带来无限遐想。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随文识字,熟读背诵诗文;了解大海,培养热爱大海的思想感情。

  二、高效创新说教学目标

  学习本单元时,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生字和小短文的经验,掌握了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认读10个生字,会写5个字,认识笔画“提”“横折钩”,偏旁“单人旁”“提手旁”。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在听读中识字和自主识字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3、德育渗透:激发学生对大海和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科学合理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 快乐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鼓励欣赏法等教学方法。

  学生则运用:自学、合作、探究法;

  读、思、议结合法;

  观察、感悟法,进行学习。

  四、情境互动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乐学兴趣

  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愉悦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学习兴趣浓厚。因此开篇伊始,我设计了“你见过大海吗?能说说你见过的大海什么样吗?”然后遵循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特点,采用声像并茂、视听结合的手段将学生带入课文。我利用电教手段,把课本换了一个面孔。“看!这美丽的大海,就和同学们说的一样,那里天是蓝的,海也是蓝的,放眼望去我们根本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海。”再播放一幅幅电影剪辑,同时用“快瞧,这是海底五颜六色的珊瑚,还有漂亮的小鱼在珊瑚中游来游去,欢快地玩耍、舞蹈……”这样生动的描述把学生的思绪带进了大海中,这新颖、生动的教学情景,先声夺人地吸引了学生的全部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兴趣,使他们愉快地进入学习。然后一边出示画面,一边出示诗句,一边配乐朗诵。一个个的生字从画面中凸显出来,使学生印象深刻,便于记忆,认读起来会更轻松。这种方法为整篇课文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图文对照,品读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给学生充分自我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主要体现在读书中。不仅读书的形式多样,如范读、指导学生自己试读,同桌合作互相读、指名读、集体读等,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更要注重读的面,全班同学都能够从头至尾地读上几遍。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从而感悟了大海的美丽和渔民生活的愉悦。他们会争先恐后地告诉我“我家住在大海边,海边有个月亮湾,湾里有条打渔船,船上有位老爷爷,他的故事说不完。”同时学生在此过程中频繁的与生字见面,对生字有了初步印象,为进一步的识字活动做了良好的铺垫。教师则在学生的读书活动中,始终以表扬鼓励为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积累了语言材料。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节课要认识10个生字,这对于刚刚入学才几个月的孩子来说,识字量是很大的。为了让孩子们学得轻松,我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识字教学。第一,渗透多种识字方法识字,例如:“打”可以用部件组合法,也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再如:“住”“完”“湾”用加偏旁或利用形声字构成规律来识记。第二:游戏中识字,我设计了“开火车”“摘苹果”“找朋友”这些趣味性很强的游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汉字。第三,探究汉字构成规律的识字方法,在认识了“位”“他”“住”这三个生字后,总结带“ィ”的字都与人有关,再将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还认识哪些字也带“ィ”,为学生提供了语文实践的机会,并安排作业:继续认识带“ィ”的字。积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并适机指导写字。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将识字过程与语言训练、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强调在实际运用中学习巩固汉字。(1)照样子说词语,我设计了仿照“说不完”这个短语,说说与它类似的词语。(2)在猜字游戏中有意设置利用参照物表达位置的“我家住在什么地方”和“哪里有谁(什么)”的存在句练习。使学生在学习生字的同时,还积累了语言素材。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在这个环节我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交流“说说大海里还有什么?”“面对美丽、富饶的大海你想说什么?”旨在给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抒发热爱大海的思想感情。这看似简单的话题,既能让学生乐于接受,又把学生导向了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去思考,去探索。让学生逐步养成勤学、好问、多思、善疑的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五、直观简明说板书: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此板书力图全面简明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板书设计:

  我家住在大海边

  海边 月亮湾

  湾里 打渔船

  船上 老爷爷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2

  一、课程信息

  本课程是高中一年级历史课《经济发展史》,属于文化课,美术特色专业的必修课程。包括三部分,分六学期完成,参考学时数每学期60课时。

  二、专业分析

  本课授课班级为8班,该班专业美术特色,是预备参加普通高考的班级,历史是必考科目。该专业对应的几个岗位是:一是升学,参加高考。除对美术专业如素描、色彩等达到与高考同等水平及以上之外,文化课上要求达到高考水平;二是从事美术设计及相关工作。要求学生具有较突出的美术技能,适应相关工作要求。

  本课程在该班专业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一是参加高考的必考课程,二是增强历史素养,增加历史鉴赏力。

  三、目标的制定

  扩大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线索,并掌握认识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在知识能力方面,提高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经验方面,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国情,继承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理解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多样性,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高中历史核心课程包括三部分,即政治文明史、经济发展史和文化与科学技术史。

  根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能力方面,通过图片、材料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树立对外开放意义,认可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四、课的思路

  根据本课内容特点,采用歌曲和文史材料导入,主要采用设问法、对比法及讲授法,其中采用讲授法时应注意条理,注意引申内容的`逻辑性,便于学生理解。

  重难点突破上采用讨论、引导、分析来加以突破。

  依据本课内容与现实比较贴近,学生基本上都对某些史实有所了解,采用歌曲、图片、文史材料等手段辅助教学。

  本课教材结构合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层层递进的方法得出结论,能够使学生了解对外开放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因而本次授课未对教材内容结构进行调整。

  五、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人数24人,班级学风整体状况良好,其中对历史课感兴趣的5-7人,不愿学的3-5人。学生基本处于15-17岁之间,已具备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理论学习能力。但是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探求欲念相对不足,这就要求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同时从目标、兴趣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六、评价方法

  1、习题评价:准备2-3到典型试题,通过测试评价课效;

  2、提问评价:通过复习提问、导入提问、课堂设问方式进行评价;

  3、学生参与课堂程度评价:通过参与课堂活动的人数、精神状态来进行评价。

  七、教学过程

  首先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及相关史料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出本课第一个内容——经济特区的设立,通过图片——深圳成为城经济特区前后的图片对比、史料分析——经济特区发展的数据资料等,使学生了解特区设立的成就和影响,并进入第二个问题,经济开放区的开辟,通过阅读地图,分析沿海城市、沿海开放区的设立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此时,可将本课第一个内容经济特区设立与第二个内容经济开放区的开进行联系、比较,得出对外开放由点、线、面的发展过程。对于本课第三个内容,浦东的开发与开放,突出浦东开发对长江沿岸经济发展的意义,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即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八、课程实施的条件

  教室、教材、挂图等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5课《中彩那天》。本次的说课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

  一、说教材

  《中彩那天》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开篇课文。文章以汽车的得而复失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为线索展开,通过精彩的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一大特色。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根据中年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及本课的特点制定了以下目标):

  1.准确认读“拮、寐”等6个生字,结合具体语境准确理解“拮据、梦寐以求”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习把握主要内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将“初步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词语表达情意的作用。”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而本单元的主题是“以诚待人”,因此体会父亲诚实、讲信用的品质则是本课理解上的重点,理解“道德难题”之难,也就成了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词句的能力,但是把握主要内容和透过词句揣摩人物的心理上还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教师根据学情恰当引导、启发,在难点处巧设疑问,设置梯度,在重点处凸显语言文字训练,并及时总结提升写法。

  四、说学法

  1. 自主学习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 合作学习法。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学生互学互鉴,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

  五、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

  1.自读课文2~3遍。

  2.试着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

  3.想一想每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教师:自制课件。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四年级下学期的课文,一起读课题──(齐读)。析题,“中彩”就是指什么?(生答后)文中的这个“彩”指的就是父亲中的那辆(生:汽车)。围绕着这辆车,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本课由课题导入,通过解释何为中彩来揭开此课的序幕,选择小而巧的切入点,不仅让学生学会关注课题,也很好地利用了课题这一文眼提纲挈领的作用,过渡到课文的整体感知。无痕而有效。】

  (二)整体把握,学习生字词。

  1.学习生字词。

  (预设难读的:拮据 梦寐以求 馈赠)

  2.把握主要内容。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个别练说,指导方法。引导学生明白叙事性的课文可以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同桌练说。

  (4)小结。

  【设计意图: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四年级的阅读训练重点,四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词句的能力,但是把握主要内容还存在难度,所以在此设计了一个问题梯度,教师根据学生已知的内容随机点拨,指导方法,使“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项训练落到实处。】

  (三)细读课文,探究“道德难题”之难。

  1.探究: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难呢?文章又是怎么写出父亲“难”的表现的?

  【设计意图:“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抓住了这一牵动全文的问题,则省去了许多不必要的提问,使教路、文路、学路三线合一。定准了这一阅读的靶心,学生的探究阅读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导向。】

  2.自读自悟,圈画有关词句。

  【设计意图:此环节安排学生默读课文,圈画重点词句,体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默读是四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要通过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学会默读。课中保证学生有比较充裕的时间默读,独立思考,阅读圈画,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交流汇报。

  (1)抓相关词句,探寻“难”的原因

  ◆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父亲不知道是留下车,还是将车还给库伯。)

  ◆ 是留还是还?如果你就是文中的父亲,你有哪些理由为自己留下这辆车呢?先

  别忙着举手,请同学们再仔细地默读一下课文,想想父亲留车的理由。用波浪线

  划出相关的语句,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只有深入了解到父亲留车的种种理由,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父亲还车时的抉择之难。】

  举例:

  句子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重点品读“拮据”)

  句子二: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重点品读“梦寐以求”)

  【设计意图:学习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方法,并通过品读词语,体会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也为体会下文父亲艰难抉择的表现作铺垫。】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侧重指导语气、语调、节奏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扣重点词句,品析“难”的表现。

  句子一:“不一会儿,我看见父亲开着车从拥挤的人群中缓缓驶过。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重点扣住描写神态的词:“神情严肃”) 句子二: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重点扣住描写动作的词: “赶”)

  句子三:母亲让我仔细辨别两张彩票有什么不同。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

  (重点扣住“擦”字,进一步体会父亲的抉择之难。)

  【设计意图:通过品析父亲神态和动作描写的语句,体会父亲抉择之难的心理,并领悟作者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活动的表达方法。】

  (四)学习表达 ,深化理解(视时间机动)。

  “我看了又看,终于看到中彩的那张右上角有铅笔写的淡淡的K字。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从这一个“擦”字,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现在咱们反过来想一想,在擦去K字的时候,父亲会是一种什么样的表情?什么样的动作呢?心里想些什么呢?咱们试着写一写。

  父亲终于拿起了橡皮,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明白课文写了什么,还要明白课文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领悟和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本环节抓住文段的空白之处,引导想象父亲当时的动作和神态,并迁移练笔,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来表达心理的方法。由说到写循序渐进,进一步领悟父亲的抉择之难。

  (五)总结存疑。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作者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表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体会到了父亲面临道德难题的抉择之难。那么是什么让父亲作出还车的最后决定呢?下节课再探讨。

  【设计意图:教学内容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求全、不违真。本节课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围绕着父亲的抉择之难有所悟、有所得,然后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明确了下节课的学习重点。】

  六、说板书设计: 中彩那天

  道德难题

  留 还

  诚信

说课稿 篇4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小学语文课本第——册第——训练组的课文《》(板书题目)

  (一) 首先我来说一下教材。本篇课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内容) 密切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本科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定的:

  (1) 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使学生受到最基本的语文基本功训练。

  (2)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教育方面) 本课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课的难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说教法

  结合教学目标,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同时为了贯彻性课程标准的精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自主学习法、小组和做法、点拨法。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得到进一步提高。

  另外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和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我注意了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三) 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中难点,本篇课文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1. 第一个环节:接题导入,激发兴趣

  为了引发学生学兴趣,我是这样导入课题的。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呢?这样设疑激趣,引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第二个环节:自主学习提出疑问

  现有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是:(1)读准每一个生字的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找出自己读不懂得地方。

  这样做,即起到了正音的作用。而且使学生大致了解了课文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自主提出了疑问,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也为下一步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

  3. 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既要培养学生自助质疑的意识,更要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也以缓解我的主要做法是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不明白的问题,把简单的问题在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记录下来在班上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也为下一步突出重难点有针对性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4. 第四个环节: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结合课文理解的重难点,我认为以下几个问题需要重点解决。 第一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更好解决以上几个问题,我采用的主要做法是:

  (1) 县把发言权教给学生,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汇报对这几个问题的讨论情况,鼓励学生用于质疑别人的见解,大胆发表自己的主张。

  (2) 理解词句是理解篇章的基础和关键,所以应结合问题,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而本篇课文来说,我认为以下词句是学习的重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理解这些词句时,我运用结合语言环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直观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带领学生深入体会,以点带面,较好地把握了这篇课文。

  (3) 古人云,熟读百遍,其意自现。指导学生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反复指导学生诵读重点句段,读中悟情,读中感义。

  本环节结合学生提出的质疑问题,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运用交流、诵读的方法,抓住有关重点词句段,达到了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5. 第五个环节: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为了加强对学生课文内容的整体认识,这一环节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指导学生概括本篇课文内容且谈出本科的收获或质疑,这样不但加紧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训练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

  二是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这一步的安排力求达到三个目的:一是诵读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在背中有所悟,有所感,无意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三是鼓励学生善于积累写作的语言,提高学生的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是本文用语精辟、构思巧妙是一片指导学生写作的好文章,所以我带领学生一起深入分析学习作者的表达手法,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6. 写作

  课本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凭借,课堂也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为了培养学生课下求知的自觉性和巩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我给学生留了数量的作业,作业是这样布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教育家杜威强调“教育即生活”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从社会实践中拓展语文的学习资源。所以这个作业密切加强了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巩固有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做到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同时培养了学生课下求知的能力,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我的课就说到这里,不当之处,请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

  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津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步计算和应用》中的相遇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析教材,理清思路。优选教法,注重学法。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一、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推理能力及探索创新、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本内容和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是:创设情境、实践探究、巩固深化、课后小节。

  (一)创设情境

  1、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学生们会很快地说出:车多、人多)

  2、播放录像:注意观察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实践探究

  1、理解意义

  (1)揭示课题——相遇问题

  (2)制定目标——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研究哪些内容?

  (教师依学生所说归纳出学习目标并板书:意义、规律、应用)

  (3)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4)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5)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2、实践操作。

  小组合作:

  (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从两端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3)观察表中的数据,研讨发现了什么?

  设计这一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做”中感受两物体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的运动规律。

  ①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直至为0,即相遇了。

  ②相遇时,两者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各自所行路程之和等于总路程。

  ③因为速度有快有慢,所以,在相遇时,各自所行路程有多有少。学生在活动中把直接经验内化为知识能力,更好地去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规律。

  3、应用规律

  例:(媒体出示)90页,例3

  (1)自己选择学习方式。

  A独立完成(鼓励用多种解法)

  B借助教材(依据小标题列式解答)

  C请教同学。

  (2)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让学生借助实践经验解决问题。屏弃了过去的整齐划一的教法,对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对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让他们向同学请教。对乐于借助教材的学生,让他们看书,依提示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巩固深化

  1、口答:

  先说说解答思路,再列式计算——目的是巩固新知

  小明和小芳同时从自己家出发相向而行。小明每分走42米,小芳每分走48米。经过4。5分两人在学校相遇(学校在两家位置之间)两家相距多少米?

  2、自选——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

  (1)练习十八1、2。

  (2)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编题: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后小结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们的动物朋友》,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我们的动物朋友》是小学科学大象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动物家族》第三课。学生通过三年级的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昆虫、鱼类、两栖和爬行动物的零散知识,同时提出了许多有关动物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随着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不断积累,特别是认知能力的发展,本课把学生引导到探究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学习中来。哺乳动物胎生,以乳汁喂养幼儿,感觉器官发达,尤其表现在高度灵敏的嗅觉和听觉;鸟类是整个动物世界中唯一体表长着羽毛、能翱翔蓝天、体温恒定的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分布广泛,遍及全球,与人类关系极为密切。教材编排合理,生动有趣,对学生观察了解动物特征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结合教材特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哺乳动物的特征。

  (2)、归纳鸟类的共同特征。

  (3)、培养同学们合作意识;爱护动物,保持生态平衡。

  这三个目标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注重了科学素养的整体提高,其中目标1、2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哺乳动物、鸟类的特征,并设计了“游戏热身---哺乳动物---鸟类---知识拓展”四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完成教学目标,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其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上课,我首先播放一小段视频画面,画面中活波可爱,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很快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科学源于生活,这样的导入既自然、得体,引人入胜,又贴近课文内容和主题,自然使学生产生兴趣,达到让学生迅速走进“动物朋友”的'目的。

  (二)游戏热身

  教师出谜语,请学生来猜猜看,对正确答案予以肯定和赞扬。此环节孩子们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新课标指出“注意选择儿童比较熟悉的、难度适当的,能够操作的、易于引起他们直接兴趣的活动。” 这样设计,使学生从游戏中学会了确定某一种动物的特征。

  (三)哺乳动物的特征

  首先,我出示了一张图片,画面上两只憨态可掬的小狗让学生倍感喜爱和亲切。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孩子们也很熟悉,这样精心设计,学生很容易产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学习,同时以此为切入点,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学生归纳哺乳动物的特征“身体表面有毛”也显得自然而然,可以避免目标表述由于抽象、空洞而难以把握、无法交流的弊端。

  接着,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充满温情的画面:牛妈妈和牛宝宝在草地上悠闲地散步,这一环节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教师课堂巡视。在充分的思考之后,组织交流。学生的发现不外乎以下几处:

  *胎生

  *小牛宝宝刚出生时吃妈妈的奶长大

  *牛也和小狗一样身体表面有毛

  *牛妈妈很爱自己的孩子。

  组织交流时,我首先放手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珍视学生的汇报结果,及时进行点拨和引导,充分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科学课程的育人潜能。

  当哺乳动物特征的轮廓已经凸显时,归纳总结也顺理成章了,这时,强化知识点更是至关重要。“熊猫、老虎、袋鼠”动物图片的展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总结哺乳动物的特征,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哺乳动物---身体表面有毛、胎生、靠吃妈妈的奶长大。

  (四)、鸟类的特征

  我谈话导入:同学们认识这些鸟吗?随着画面的切入,学生惊奇了,多么美丽的精灵啊!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学生通过细心观察,初步了解鸟类的特征---身体表面长着羽毛,用翅膀飞翔。这个过程,就是在认知基础上的“放”的过程,也是科学探究中的升华过程。

  下一幅图片中刚刚出壳的小鸡,展现了鸟类的另一特征---卵生,由于学生对这一现象很熟悉,经验思维使得学习过程顺利进行,教师请学生来总结归纳鸟类的特征---身体表面长着羽毛,用翅膀飞翔,用卵繁殖。

  (五)、知识拓展

  首先,请同学们介绍一些自己熟悉的哺乳动物和鸟类,这一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注重事实,说话要有依据的重要性。从而大大激发了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兴趣,成功地兼顾了由课程总目标分解而来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分目标。

  接着,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特殊的哺乳动物和鸟类(如蝙蝠、鲸、企鹅、鸵鸟等),这一环节不但拓宽了知识面,也能使学生感受到动物的多样性。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我再次出示视频,保护动物宣传片。激发学生保护动物,爱护动物的激情,此时邀请同学们一起来制定《动物保护计划》,通过小组互相合作,将探究与记录融为一体,完成一个由“学”到“会”的内化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动物保护和宣传意识。

  (设计意图:把和动物交朋友提升到保护动物的层面,眼界开阔了,心胸开阔了,情感升华了,理解更深入了。同时体验情感与知识应用的有机融合,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延伸。)

  最后,教师布置作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动物保护宣传活动,和身边的朋友交流有关动物的小知识。这样的作业体现了文本的社会价值,同时通过孩子不同的方式,把保持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社会的心声传播得更远。

  四、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教师抓住哺乳动物和鸟类特点,简明扼要地归纳了这两类动物的特征,起到了突破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正确总结记录的作用。

  本节课我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使科学课教学成为孩子们开启科学殿堂的一把金钥匙。

  板书设计:

  我们的动物朋友

  哺乳动物:胎生、靠吃妈妈的奶长大、身体表面有毛

  鸟类:卵生、身体表面长有羽毛、用翅膀飞翔

  保护动物 和谐相处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简析: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五年级的一篇新课文。文章以清新优美的笔调,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料这件小事,描述了父母之间相濡与沫的关爱如平淡无奇的茉莉,洁白纯净,素雅温馨。全文字里行间弥漫着真情,充盈着真爱,是一篇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扎扎实实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通过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从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具体语境中感受 “爱如茉莉”。

  难点是: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四、教法与学法:

  “生活有真爱,细节见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本课教学拟摒弃按部就班的程序和繁琐的分析,遵循“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对内容大胆取舍,整合三个板块:①朗读词语,感受茉莉;②读悟课文,品味爱心;③仿写练习,提炼升华。从而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现语文课的原汁原味。

  五、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增强体验,拓宽延展。

  (一)朗读词语,感受茉莉。

  1、板书课题:《爱如茉莉》

  2、三读课题,导入情场:

  ①这是一个温暖的词,让我们齐读课题;

  ②这是一个博大的词,让我们大声地读;

  ③这是一个深情的词,让我们深情地读。

  3、出示词语,读词品味。

  (1)老师这儿有4个词语,哪位同学来读?

  出示: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清香 弥漫诗意

  (2)这4个词概括了茉莉的特征,茉莉是什么样儿的?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说一句话→说两句话。

  (3)小结:学课文时可以看到、学到很多词语,不但要会记,还要会运用,要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我认为这样设计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会读并能够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二是说话训练,说学生在理解词语包含的意思的同时学习运用。从而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引领学生在不断的尝试运用中,深层次地品味语文,培养对语言独特的感受能力。]

  (二)自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生活中有茉莉花,我们学习的.是《爱如茉莉》,文中爸爸妈妈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同学们要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语文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词表现出来的。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板书:生活有真爱,细节见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让我们静静地去朗读课文第6小节到最后的文字。

  2、要求:划出能表现爱的细节的词句。如果是词语用着重号在下面标出。在旁边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受,写写批语。

  [这一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细节处来体会字词的冷暖,教给学生具体的学法,让语文的最佳目的和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学习行为上。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知道做什么与怎样做,长期以往,必将有利于促发学生真正学到语文,并且具备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体验感悟,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

  从哪些细节,哪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在小组内,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语句,请你先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师巡视)

  2、班级交流(预设):

  预设1 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① 在妈妈心里,生病与饺子哪一个重要?练习读。妈妈为什么不让爸爸马上来看自己?

  ②“爸爸直奔医院”,ben和ben有区别吗?从“直奔”这个词可以读出什么?看到这个词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练习读。

  [从语音入手抓住对“奔”字的感受,从语义的理解感受当时父亲的心情。引导学生关注、感悟文字的温度。]

  预设2 第9自然段表述了一幅画面,有没有特别留意?大声读,读完后谈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①谈谈对这段话的总体感受。

  ②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看出什么?

  ③轻轻柔柔的,阳光是悄悄地“探”了进来,有没有温度? “探”字有温度吗?“探”和“照”有什么不同?“照”和“射”都可以啊!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阳光也不愿破坏这美好的画面,阳光也是多情的。)

  [语文课是教师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挥”字与“照”的比较,感受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接近语言的真象]

  预设3 这幅美景让作者怔住了,下面的两句话,会怔住我们的同学们。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妈妈说:“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①从这两句话中,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②这一夜,爸爸睡得沉吗?从哪儿看出?爸爸为什么睡得不沉?

  ③妈妈睡得沉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④他们彼此都想着对方,实际上没有睡好,却想告诉对方睡得很沉,这是为什么?

  A:分角色朗读。

  B:引读17小节:

  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为什么会钻到心里去呢?说说你是怎样体会的。

  小结: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无私的爱;“爱”温暖彼此的心,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通过具体文字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的含义。教师的小结,延伸了学生的理解,并通过教师的话语向学生传递教师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未曾感受或感受不深的。]

  预设4 齐读最后一句,“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为什么 用了两个“爱如茉莉”?为什么不用三个?

  一开始作者赞同这一说法吗?为什么后来不但赞同还写出来了?

  [加深对文本意图的理解]

  (四)个性理解,提炼升华。

  1、写: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在现在的年龄,如果让你打一个比方,你认为爱如什么?用一句话,写出你对爱的理解,爱如 ,

  ……

  2、说:交流。

  3、读:让我们一起朗诵老师写的《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

  爱是妈妈辛劳的身影,

  爱是爸爸轻轻的叮咛,

  爱是恬静的微笑,

  爱是美丽的谎言。

  爱是真诚理解,

  爱是沟通无限,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清香弥漫。

  4、总结: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待爱的看法也不同。生活中要爱,同学之爱,老师之爱,父母之爱,让我们该爱就爱。

  [写感受的过程,就是梳理自己思想和思考学习所得的时间,以这样的方式,把文本中的语言温度转化为自己的文字温度。]

  板书:

  爱如茉莉

  平淡无奇

  清香弥漫

  洁白纯净

说课稿 篇8

  我说课的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艺术课本第八册第九单元课题四《三毛之父》。

  我准备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五方面加以说明。

  一、 说教学设计

  我将本课设计为以美术为切入点的综合性艺术课,借助美术作品欣赏、动画片欣赏、表演三毛、即兴绘画等手段,设想将艺术领域里的绘画和音乐、表演等进行自然的融合,探索艺术课的教学方法,获得艺术课的教学实践经验。

  二、 说教材

  1、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三毛之父——张乐平爷爷和他的漫画。漫画作为独特的艺术门类,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人们把漫画称之为没有国界的世界语,并被西方艺术评论家们誉为 “ 第九艺术 ” ,漫画艺术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漫画具有引人开怀;发人深思;启人心智的三大特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审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由欣赏29位画家为张乐平老人所做的不同的漫画肖像作品入手,了解不同的漫画表现形式及其表现的思想和主题,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漫画创作。感受张乐平老人的连环漫画艺术作品,对作品进行描述、表演,能够对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不同的漫画形式,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尝试进行漫画创作。能够了解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内涵是人文主题的体现,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表现了一定的思想和主题。

  通过以上的教材分析,才能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用下列教学方法。

  三、 说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法”,从参观艺术小屋中的`29位画家作品到了解三毛的故事,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欣赏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课件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多法并用,既培养了他们感受漫画艺术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2)“演示法”,根据心理学原理,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的描述和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因此,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具,展示教学相关资料和课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使全班学生都能用多种感官感知到演示对象。演示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和漫画作品交替使用,把演示与讲授有机的结合,更好的引导学生边看、边听、边思考、边讨论,以获得最佳效果。

  (3)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在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总之本课程的全过程就是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

  四、 说学法指导

  要画漫画像,就必须抓住神态、表情、特征进行夸张、变形,这样才能画出有趣的漫画像。但漫画并不是丑化,而是夸张、变形了的脸部特征,使变形后的形象有另外一种美感。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运用这些理念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本课利用大量漫画作品和教师演示过程,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和感受漫画的表现特征。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五、 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由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分析、讲解、欣赏演示——学生自主创作——互评作品、小结几个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根据教育学原理:直观性教学能显示事物的内容结构、发展过程,使肉眼感知不到或短时看不见的现象或事实出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充分观察和思考事物的变化。因此,在课堂教学之初创设一种真实的问题情境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学生喜欢看喜欢看动画片,喜欢看漫画,从这一点切入主题,提高学生对本课的兴趣。教学开始部分,通过欣赏29位画家作品导入,引导学生观察,29位画家画的都是同一个主题,同一个人。虽然画家用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方法进行人物刻画,但是画家都是抓住了典型形象的特征,并将其适当夸张,所以能看出来29位画家共同的主题。再欣赏漫画形式的动画片《三毛流浪记》片段,引出今天的主题——三毛之父。

  2、分析、讲解、演示过程

  (1) 三毛的故事,老师快速画出“三毛”,请学生认识这个老朋友。

  (2) 课件演示漫画《三毛流浪记》,小组讨论这些画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故事。

  (3) 小组合作自由选择其中任意一副进行创编表演。

  (4) 我们也来画漫画。再次仔细的观察漫画,讨论漫画的特点,就是夸张、变形、幽默……

  (5) 学习并选用29位画家中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尝试为自己最熟悉的同学进行漫画式的绘画表现。要画漫画像,首先要了解脸部的特征,然后再用夸张、变形的方法画出漫画像。(这时候学生是初次尝试漫画,表现的不够大胆仔细)

  (6) 请一名脸部很有明显特征的同学到讲台上来。请大家说出他的脸部特征,老师根据特征,用夸张变形的方法示范画出他的漫画像。

  (7) 小结:要画漫画像,就必须抓住神态、表情、特征进行夸张、变形,这样才能画出有趣的漫画像。但漫画并不是丑化,而是夸张、变形了的脸部特征,使变形后的形象有另外一种美感。

  (8) 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进行加工,老师巡回辅导。(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播放轻音乐)

  3、互评作品,小结

  (1) 请完成里作业的同学把自己的漫画作品防在展示台上展示介绍,并猜猜他(她)是谁。请别画的同学上台来与作品进行比较。

  (2)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三毛和三毛之父——张乐平爷爷,并学会了怎么样观察分析人脸的特征,使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为好朋友画出一副漫画像,我想大家以后一定会画出更多更好的漫画作品,成为一名真正的漫画家。

  (3)结束授课,师生互相道别。

  板书设计:漫画特点:夸张、变形、幽默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字形与字体》是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四册第六课中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它是教材关于word的文本编辑的延伸,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word的练习之一。教材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字形与字体的编辑设置,实现文档的美化。新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教学的动力,基于此点,我设计了这一课时,目的在让学生掌握字形与字体的设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单就内容而言,对已掌握字体的部分设置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因此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重难点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或教师作适当个别指导帮助解决。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初步掌握字形与字体的变化以及特殊符号的输入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创新、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

  三、教法阐述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因此在上课时先让学生打开前两节课写的作文,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自己动手,完成对作文的再次编辑、排版。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四、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独立操练——思考讨论”。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因此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实际操作,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五、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首先,谈话引入,由学生所看过的涉及字形变化的报刊、杂志发问学生,这些特殊字形是怎样编辑的?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再告诉学生这堂课探讨的问题就是使用word给我们提供的工具美化自己的作文。

  接下来布置任务,让学生翻开课本15页,自己先认识一下这些工具。然后再打开第三课写的作文,利用这此工具再次编辑作文。让学生独立操练,遇到困难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个别指导,再利用广播教学规范操作,最后再由学生操作。利用同样的教学方法继续认识字体设置,以及学会插入符号的两种方法,并思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