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教案

时间:2023-01-04 07:44:2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马克思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克思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克思教案

  马克思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新旧碰撞风云起”、“破旧与立新铸国魂”、“十月惊雷现曙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同时通过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为救国而勇于探索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勇于担当努力学习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过程:

  课前打出幻灯片:本课标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放歌曲《最美的歌献给你》的旋律。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提前调动学生的情绪,为新课讲授做铺垫。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来回顾一下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探索救国的脚步,然后播放幻灯片,说明辛亥革命后,思想解放依然继续,探索救国还在前行。

  展示课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激昂的旋律、熟悉的图片、激情的语言进行课堂导入,可以渲染气氛,引出本课的主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愿望。 (二)新课讲授:

  教师:有人这样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是这样的吗?我们通过第一个篇章“新旧碰撞风云起”来找到答案

  一、“新旧碰撞风云起”——看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师:请同学阅读教材第一段,结合大屏幕上的图片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的新变化。 学生:……

  教师:这些新变化是否意味着中国就能实现富强吗?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从中概括民国初年中国的社会的政治思想逆流。

  学生:……

  教师: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作为共和国大总统的袁世凯,却也大搞帝制复辟和尊孔复古”,这种倒行逆施,资产阶级会答应吗,他们又会如何的选择呢,于是在新与旧的碰撞中一场风云席卷而来,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

  教师:我们先走进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来明确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本72页第二段明确大屏幕上的表格

  教师:介绍一本激情洋溢的刊物,一所激情四射的学校,一群激情飞扬的人物,感悟他们如此年轻却已经站在时代的前沿,敢于担当。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教材和观看视频,让学生在比较中,更直观、生动地了解辛亥革命后的新旧思想的碰撞和严酷的社会现实,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通过介绍新青年杂志、北京大学和新文化运动的斗士来明确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基地和青年敢于担当的精神。 二、破旧与立新树国魂——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73页,从宏观上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学生活动后,展示幻灯片“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我们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内涵

  1、国家的角度:共和之殇

  教师:共和政体名存实亡,主要是什么思想未清除?那新文化运动人士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材料一“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即民主)并重。”——《敬告青年》

  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

  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

  马克思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特点

  2、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3、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革命所作的巨大贡献

  4、揣摩重要的语句,结合语境分析,品味语言的深层次含义和表达作用,逐步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5、体会演讲词语言感情强烈,高度概括的特点,学习并运用到写作中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

  领悟、品味文中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语言

  三、教学难点

  1、初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政治经济学理论,诠释之中一些名词术语

  2、理解作者贯穿全篇的深沉、含蓄的感情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介绍演讲词

  1、论点鲜明、逻辑性强

  2、内容有针对性、思想性和鼓动性

  3、语言口语化

  4、(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较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悼词

  1、开头:介绍死者逝世前的身份、职务、逝世原因和时间及终年岁数;

  2、主体:追怀死者生平事迹,并充分肯定其社会意义和价值;

  3、结尾:表示对死者的悼念,激励生者。

  4、感情基调沉痛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结合悼词的特点理清思路

  板书:

  逝世情况

  开头不可估量的损失无限痛惜

  巨大损失

  人类发展规律

  理论贡献

  剩余价值规律

  主体伟大贡献、功绩重视发明

  实践功绩

  参加斗争热烈颂扬

  敌人恨他

  伟大影响

  人民爱他

  结尾作者祝愿——————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四)再读文章,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的中心段落是哪一段?

  明确:第二段本段是对马克思一生巨大贡献及他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它是全文的纲。前一个“对于”从马克思对革命实践的角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统领7、8两个自然段;第二个“对于”是从革命理论角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伟大贡献,统领3——6自然段。

  这一段的重要不只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思想感情上。“不可估量”和“空白”两个词,前者高度概括了马克思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后者高度评价了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巨大贡献,无人能及。点明了马克思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极为推崇和逝世后的复杂感情,而这种感情又是贯穿全文的。

  2、自由阅读,把握这篇演讲词结构,体味感情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对马克思生前伟大贡献的高度评价、赞扬

  ②以平静的口吻,细腻地描述寄托作者对马克思逝世的无限痛惜、深切怀念之情,更重要的是教育和鼓舞战斗的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全文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给人以激励、鼓舞。恩格斯发表演讲的主要目的是评述马克思的思想和事业,以便教育和鼓舞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所以对马克思的热烈颂扬才是整个悼词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

  “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这些都是讳饰,沉痛的感情用平静的口吻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强力压抑后的悲痛,更显其悲痛。这些词语同时体现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深刻的理解。

  (补充背景:《优化设计》1、马克思和恩格斯有很深的友谊,恩格斯为了维持马克思的生活,宁愿经营自己十分厌恶的商业,把挣来的钱源源不断地寄给马克思。他不但在生活上帮助马克思,在事业上更是如此。他们常常一连几个钟头讨论各种问题,彼此交换对政治事件的意见和研究工作的成果。2、在马克思临终前一段时间,一直病危,已经失掉了工作能力,即使无能为力地活下来,难道不是一种更深的痛苦?不如静静地走吧,而且走得如此平静,这体现了恩格斯对革命战友的理解。)

  提示:可结合课后第一题来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揣摩饱含作者感情的字、词、句、段

  方式:学生朗读课文,画出文中能表达作者沉痛悼念、热烈赞颂之情的关键词句,并揣摩它们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

  (可结合课后第三题)

  1、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提示: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不可弥补的`损失,高度颂扬了马克思的巨大贡献。

  2、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提示:这句话中的“豁然开朗”和“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热烈颂扬了马克思发现剩余价值规律的伟大意义,这两个形象可感的词语,把抽象的事理表现得可感可见。

  3、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成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提示:这句话以形象的比喻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

  4、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提示:这句话说明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他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这是对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的热烈赞扬,也是对马克思一生的最好总结。

  完成《优化设计》79页课内阅读语段9——16

  马克思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三提倡,三反对”等;

  (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4)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联系讲解,史料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的能力,培养“论丛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振兴中华、改造黑暗的旧中国而进行的新的探索。

  (2)中国要富强,必须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学习中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表现出的无畏的探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3)引导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和多元价值观看待东西方文化。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和主要内容

  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谈话法,讲述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表格1840年——1912年中国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复习上节课内容,由此提问:以上各派的救国方案结局如何?我们从中能得到哪些启示?——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思想文化方面的探索由此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新课讲授: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问题1:结合以下图片材料思考新文化运动在经济、政治、思想方面兴起的背景分别是什么?

  师:多媒体展示三组老照片由学生归纳背景

  生: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根本原因)

  政治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另一方面,窃国大盗袁世凯则加紧复辟帝制活动,废除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

  思想方面:一方面,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

  师:问提2:多媒体显示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概况(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指导思想、主要阵地、活动基地)

  生:(1)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开始,《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2)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3)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

  (4)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新青年》

  (5)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此处介绍北大发展历史和蔡元培的办学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师:问题3:新文化运动开展后提出了哪些内容?

  生: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

  师:提问: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科学?为什么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救中国?

  生:德先生:民主。指民主思想和民主政治。

  赛先生:科学,主要是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

  (教师讲解:制度落后,即封建专制制度,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危害,如阻碍社会进步、箝制思想、造成中国的落伍等等。科学技术不发达,迷信思想盛行。历代封建统治者大搞封建迷信,给广大人民带上封建的精神枷锁,进行的精神奴役。)

  马克思教案 篇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如《新青年》的创办、新文化运动的“四提倡,四反对”等;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进步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的基础知识。

  (2)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发展;民主与科学的主要含义。

  (3)通过对新文化运动兴起背景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辩证关系。

  (4)探究在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中,新文化运动对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探究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和在中国传播的原因和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

  (1)以历史人物和重要历史地名、刊物为话题,联系讲解,史料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的能力,培养“论丛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一时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比较丰富的,在教学时适当进行补充,引导学生从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及影响。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及全面评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图片《北大钟声》,20世纪初的北大可以看见这样的`画面,这些先生们都是校长蔡元培请来的,你认识谁?

  当时的北京大学各种思想都占有一席之地,北大不仅包容了拖着长辫的旧学代表,更包容了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进步青年教师。正是后者,在百年前掀起了一场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书写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这场运动即新文化运动。

  2新知介绍

  一、新文化运动(1915—1921年):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起于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下限三说,一说1921年,一说1923年,一说1927年,笔者取1921年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般认为,1918年是其分水岭,前期是反对封建旧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新文化,后期是以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为主。

  1、背景:

  (1)政治上:

  ①列强加紧侵略中国:

  如1915年与日本正式签订《民四条约》,以二十一条为基础,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

  ②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5—1916年,建立君主立宪制,反对者政治上有护国运动,思想上有新文化运动。

  ③军阀割据混战:

  1916年袁世凯去世,北洋军阀分裂,地方军阀崛起,进入军阀混战时期。

  以上这种政治局面,外有侵略加剧,内有帝制复辟、军阀混战割据,中国的先进分子力图改变,寻找新的出路。

  (2)经济上:民资进一步发展(“黄金时代”),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马克思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使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并品味文章的语言。

  (2)掌握悼词的一般写法。

  2、过程和方法:阅读课文,运用学到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欣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感受、学习马克思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特点。

  教学难点:议论、抒情相结合,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用鲁迅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导入课文;并让学生简介课前查阅到的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让学生阅读课文并列出结构提纲,教师指导同学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描述马克思的逝世。

  第二部分:评价马克思的功绩。

  1、“不可估量的损失”(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

  2、 革命理论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许多领域有独到发现

  3、革命实践

  注重实践

  参加实践

  第三部分:论述马克思的影响。

  敌人:驱逐他,诽谤他,诅咒他

  战友:尊敬他,爱戴他,悼念他

  第四部分:预见马克思的不朽。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小结:结构严谨而逻辑严密。

  (三)、结合原文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讨论,欣赏体会语言特点

  承递性语句:“这个人的逝世,对于……”

  “不仅如此。”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正因为这样……”

  过渡性段落:第2段,第6段

  总括性段落:第5段,第8段

  小结:语言准确而感情深沉,议论、抒情相结合,议论中饱含着强烈的`感情

  (三)教师提问: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

  学生发言,讨论,老师指导点评。

  小结:课文中体现出马克思的精神有思考一切,勇于创新,注重实践、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等等。对于今天的中学生来讲,特别应该学习马克思志向高远的精神:“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被任何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马克思17岁时所作:《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马克思的青年时代》(尼·拉宾)、《马克思的自白》(瓦·奇金)、《马克思秘史》(沙叶新)、《回忆马克思恩格斯》(保尔·拉法格等)

  (四)让学生结合课文总结悼词的一般写法

  明确:从内容看,悼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所以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原因、时间、地点及其享年,还有死者生前的身份职务;然后追述死者的经历和一生中做出的成就贡献,并做出评价;最后对自者表示哀悼之情,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等等。从表达方式看,有叙述,有议论,兼有抒情,抒情贯穿着全文。

  (五)课外作文:

  写一篇题为《在马克思墓前的思考》的随笔。字数不限。

  马克思教案 篇6

  一、教学课题: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懂得物质和意识的含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对能动作用的理解、“决定作用”和“能动作用”的关系、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能够运用意识反作用原理结合谈谈二者之间关系对当代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启示。

  (3)鼓励学生树立无神论的信念和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三、教学重点:

  (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2)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说明当代大学生拥有正确意识的重要性。

  四、教学难点:

  (1)物质和意识关系并不是谁对谁错的,而是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2)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归纳法、讲授法、教学工具辅助法。

  六、教学过程

  1、物质和意识的含义

  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关于“物质”的性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关于“物质”的地位:辨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3)关于“物质”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

  (4)关于“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5)关于“物质”的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的含义——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4)意识的本质是:意识是客观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性质是第二性的)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⑴物质决定意识。这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科学发展证明,在意识产生以前,物质世界早已存在,而意识只是在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类出现以后才产生的,不是从来就有的。第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没有人脑就不可能产生意识。意识对人脑这一高度发达、高度完善的物质器官的依赖,反映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第三,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人脑固然是产生意识的器官,但人脑并不能自行产生意识,这是因为仅有一个健全的人脑,如果不参加社会实践,完全脱离物质世界,就不能产生意识。

  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首先表现为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它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其次,更突出地表现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们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3、对“意识能动作用”的理解:

  (1)意识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

  一方面人们的意识有正确和错误的差别;另一方面即使都是正确的意识,也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一样的。其原因包括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个方面。客观原因: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主观原因:一是立场不同:从观察自然界事物看,位置不同,视觉反映不同;从阶级社会中人们认识事物看,阶级立场不同,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2)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和理论通过人们的实践,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①意识对客观事物反作用的基本含义: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②对自然界反作用的积极表现和消极表现。意识对自然界的反作用,人类世代都在发挥着、并不断积累下来。其中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正确的意识在人们改造自然界中起着积极作用。错误的意识在人们改造自然界中起着消极作用。

  ③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有利作用和阻碍作用。

  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曾长期处于盲目状态中,但意识的指导作用仍然是存在的,改造社会就是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但由于人们基于不同的利益关系有着不同的思想,因而社会关系的改变就表现为不同意识的冲突。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都以各自的思想意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并试图来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阶级的意识有利于社会购发展,反动阶级的意识则阻碍社会的发展。

  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起着不同的反作用,总之,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对“决定作用”和“能动作用”关系的正确理解

  (1)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两者不能等量齐观。

  (2)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具有辨证的性质。

  (3)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者必须同时承认后者,反之亦然。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唯物主义经历了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

  (2)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形式。

  (3)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6、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正确的意识对人的活动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人的活动具有阻碍作用。而人的理想即是人的意识的一种,也可以说是一种延伸。每个人都会有意识,当然每个人也会有理想,理想也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中,包括一些精神病患者。正确的理想在人们生活当中起到莫大的作用,小至关系到每天的生活,大至关系到人的一生。有理想的人就如同黑夜里有灯的行人,黑暗中也能够走向远方;也就如海岸上的灯塔,为海船指引方向。所以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意识,才能树立好正确的理想。

  大学生与大学生的价值观,一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大学生作为客观合理性的存在,决定了价值观的真实性。将辩证思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我,便在人生的矛盾与多样的心路历程撷取一段,解读自己的哲学,探寻我之为我的价值落点,为宇宙的多彩增加渺小又真实的一个相素。这就是当代大学生要积极认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因。

  7、课后思考

  是否可以认为,宗教观念中有上帝鬼神,客观世界中也一定有上帝鬼神呢?为什么?

  马克思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语言中悲痛深沉的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揣摩在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场合,以特定的身份发表讲话时所用的词句,理解其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1、课文第一段文字

  2、练习中的关键词语

  教学设想:

  本文是阅读篇目,课时少,主要是把握重点,让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加以适当引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文体介绍: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在其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不过,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悼词性质的'演说辞。哪位同学试着给我们说说悼词的特点。

  学生答,教师补充:

  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对死者的悼念。

  2、课文有关内容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

  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二、投影展示教学目标

  三、课文整体感知

  马克思教案 篇8

  教学重点:

  1、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表达作用。

  3、体会演说词的论辩思路。

  教学难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词语的表达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领悟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科学的发展是经历了很漫长的时期的,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总会出现一些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以超人的智慧发现了许多客观规律,以卓越的理论去推动科学向前发展。在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正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总结了资产主义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这就是卡尔·马克思。马克思以其卓越的功绩,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歌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恩格斯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并悼念这位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的导师。

  二、预习检测:

  1、纠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A、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霍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摩索。(豁、摸)

  B、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膛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腔)

  C、只能感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误蔑的人。(诬)

  2、选词填空,并区别这些近义词:

  A、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安心、安静)

  B、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发现、发明)

  C、但是马克思在他们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独特、独到)

  (区别略,以上词语很容易区别,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同义词的区别方法分析辨别。)

  三、分析第一段:

  1、作者为什么要在开头点明马克思逝世的具体时间?

  明确:第一处详细点明逝世的时间,表达了一种庄重的意味;第二处极言时间之短,既表现了“我”的痛苦和惋惜,又揭示和赞颂了马克思忘我工作的精神。

  2、本段写马克思的死何以用“停止思想”“安静地睡着了”“永远地睡着了”这些短语来表达?

  明确:在这里作者采用了讳饰的手法(所谓讳饰,就是因为某个原因,不便直接说出某个意思,而是以比较委婉而又含蓄的语言表达意思),既表现了作者对马克思的敬重,又表现了自己的悲痛之情。

  小结:本段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四、分析二~五段:

  1、第二段是从哪些角度来评说马克思逝世造成的损失的?

  明确:一是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一是从程度(不可估量);一是从后果(空白);一是从时间(不久)。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2、从后文内容看,第二段起何作用?它与后两层在内容上是何关系?结构上又是什么关系?

  明确:从后文看,第二段起总纲作用,与后面两层是因果关系;结构上是总分关系。

  3、第三段一共有几个句子,试讨论其句型结构。

  明确:这是一个复杂单句。“正像……一样”是前置状语;“马克思”是主语;“发现”是谓语中心词;“规律……做得相反”是宾语中心语;“人类……发展”是定语。

  4、第三段冒号后面的文字是一个复句,试分析这个复句。

  明确:①||(条件)②|(因果)③|||(并列)④||(因果)⑤|||(并列)⑥

  5、“不仅如此”中的“此”指什么?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此”指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第四段和第三段在结构上是递进关系。

  6、第四段中最能体现马克思第二个发现的作用的词是哪一个词?试具体解释这个词语的含义?

  明确:豁然开朗。剩余价值的发现揭开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为人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并解决这一社会的根本矛盾开辟了正确道路,对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7、第五段中“这样两个发现”指什么?

  明确: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

  8、第五段第3句中的“很多”“不是浅尝辄止”各是从什么角度去叙说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的?

  明确:广度和深度。

  小结:这一部分主要叙说马克思在科学(历史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赞扬了马克思卓越的见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附板书内容: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补充作业:印发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第一课时内容,处理课后练习一。

  二、分析第6、7段:

  1、“他作为一个科学家就是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上文所说的马克思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而且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都很深入。

  2、为什么“每一个新发现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明确:因为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些新发现必然能带来历史的发展、革命的发展。

  3、两个“密切注视”体现了马克思怎样的科学观?

  明确:他是通过了解科学的发展来了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发展的。

  4.作为一个革命家,马克思具有怎样的品质?

  明确:对革命满腔热情,对无产阶级事业坚忍不拔,对工作卓有成效。

  5.第7段和第6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前者谈革命成就,后者谈科学研究,内容上是并列关系,逻辑上是因果关系。

  6.为什么说“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明确:因为马克思无论研究科学或是从事革命活动,都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7.第7段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明确:分三层。首句为一层,点明马克思首先是一位革命家;2~4句为二层,概括马克思革命的一生;5句为三层,简述马克思的革命活动。

  小结:这两段叙说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事业中的伟大精神。

  三.分析第8、9段:

  1.“正因为这样”中“这样”指什么?

  明确:指前一段所说的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卓绝表现和成就。

  2.“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中“这一切”又指什么?

  明确:指资产者“诽谤他,诅咒他”。

  3.“敌人”和“私敌”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敌人”指无产阶级的共同的敌人;“私敌”指与马克思的个人利益相冲突的人。

  4.第8段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评价马克思?

  明确:对比。把资产者和无产者对马克思的态度作对比,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阶级立场和崇高地位。

  5.第9段“永垂不朽”是什么意思?

  明确:本义是永远流传,不可磨灭。这里指马克思的精神和他开辟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万古长存。

  小结:这两段高度评价马克思的地位,并对马克思表达最深切的哀悼之情。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补充作业:印刷资料。

  五.教学后记:

  附录:

  [教学目的]

  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献身于革命与科学的精神。

  理解本文的论述特点--严密的逻辑性(严谨的结构;高度精练、概括的语言);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水乳交融的特点。(重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幻灯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简介马克思生平;把握全文结构;分析1-3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生平)

  今天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恩格斯。(板书)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的任务是:(板书)

  伟大贡献

  论述特点:

  严密的逻辑性

  高度的概括性

  浓烈的抒情性

  关于马克思的事迹,课文里有一些介绍,除此之外,你还能说出多少?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德国)。他25岁时迁居法国巴黎。在大学里研究法学、历史和哲学。大学毕业后,就开始了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他与恩格斯一起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直到1883年3月14日他因病逝世。

  马克思教案 篇9

  学生交流课后练习一的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

  明确: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

  第二小节是主体部分的总纲,两个“对于”突出了马克思在革命实践和革命理论两个方面的贡献,主要是在革命实践领域的贡献(请学生找出依据)--“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

  四、揣摩语言,体会重点词语表达的情感

  (学生讨论体会)

  1、课文第一小节

  学生齐读这一小节,体会悲痛的情感。

  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明确:

  “不到两分钟”:让人深感惋惜、痛心、遗憾

  避讳手法加深了沉重悲痛的内涵,如:

  “停止思想了”:伟人逝世,思想家停止思想,深感痛惜。

  “安静地睡着了”:“安静”指很安祥,用这个词也是对生者的一种安慰。

  “永远地睡着了”:“永远”一词悲痛之情强烈。

  再读第一小节

  2、请学生找出课文第七小节对马克思高度、热情赞扬的词句。

  明确: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

  “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卓有成效”三个词语感情色彩强烈,

  3、学生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二 (体会句中重点词语)

  五、补充练习

  1、课文中一些代词的指代内容

  ①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

  ②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③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④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2、破折号的.用法

  第1小节“安静的睡着了--但已经永远的睡着了”。(转折或补充说明,有潜台词的作用)

  第8小节“各国政府--无论……资产者--无论保守派……”

  (解释说明:马克思不是为个人而战,而是为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3、注意第五小节的关联词对颂扬马克思伟大贡献所起的作用。

  六、学生再读课文

  七、总结

  教师:通过阅读全文,大家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答,教师小结:

  沉痛悲伤而又平静深沉,悲伤却不消沉,沉痛却不压抑,激励人鼓舞人。这完全得益于恩格斯语言艺术的高超精当,准确而又富于感情。

  八、布置作业

  1、字词归纳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3、课课练

  附:板书设计

  一、悼念(1) -- 伟人的逝世 -- 悲痛

  理论

  二、评价(2-7)-- 伟大的贡献 -- 不可估量

  实践

  三、悼念(8-9)-- 敌人的忌恨 -- 崇高的品质

  人民的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