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

时间:2022-12-15 07:17:55 教案 我要投稿

【热门】美术教案范文合集五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术教案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门】美术教案范文合集五篇

美术教案 篇1

  教学内容分析

  陀螺是我国民间玩具之一,历史有4千多年,人们对其的喜爱经久不衰,而且经过不断的改进,产生了现在形形色色的陀螺。通过本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陀螺的历史,欣赏其艺术美,感受中国玩具的魅力,形成民族自豪感。本课内容较丰富,集中了绘画、剪贴、设计等,是多方面的训练课。通过学习,学生除了要能完成一个自己设计的玩具,还要得到美术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多种问题,所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另外结合本节课是“玩具”的特殊性,让学生真正快乐地玩,营造快乐的氛围也是很重要的。

  教学目标

  1.了解陀螺的历史和结构,感受陀螺在造型、图案、色彩等方面的美感特征

  2.通过制作纸陀螺及开展活动,与运用多种材料设计制作纸陀螺,并进行简单的装饰

  3.培养对美术设计制作的兴趣,增强创意设计制作的乐趣及审美体验,误会中国玩家的魅力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学生,三年级学生好玩好动,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缺乏自制力,对美术充满浓厚的兴趣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是一堂手工制作课,我将它归类为造型表现,主要采用图片欣赏法、直观演示法等教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制作转面有创意的陀螺

  教学难点:制作时,陀螺面与陀螺轴的连接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激起学习兴趣

  1、小朋友,熊伯伯 的“陀螺收藏室”今天开放啦,为了庆祝,他给我们带来一件精美的小礼物,我们一起打开来看看吧。(播放课件)

  2、在这份礼物(动画片《陀螺战士》)里面都看到哪些陀螺?现在我们就跟着小动物去熊伯伯的“陀螺收藏室”瞧瞧吧!

  二、欣赏古今陀螺

  1、熊伯伯介绍陀螺,讲解陀螺的历史演变故事。 熊伯伯的陀螺收藏品真是多啊,可是熊伯伯却有个遗憾到底是什么呢?请听: 我想把我的收藏室变的更大大,想收集更多,更有创意,现代或者未来的陀螺,小朋友,你们愿意参加我的收藏行动吗?

  三、揭示课题《小陀螺,转啊转》

  太好了,我们就一起加入熊伯伯收藏行动吧!

  四、新课教学

  1、教师玩陀螺

  看了熊伯伯这么多美丽的陀螺,老师现在也忍不住想做做,玩玩了 (教师现场利用废旧品,边讲解边做陀螺)

  你们瞧,简单的陀螺就做好了,我们来看看它能不能转起来,为什么转的这么慢这么不平稳呀?谁来当当老师,帮帮我!

  小结:小棒要在陀螺旋转面的中心位置,而且洞不能太大 那么静态的与动态的'陀螺有哪里不一样呢?

  2、观察比较:

  A 欣赏静态的陀螺,观察其外观,旋转面的颜色

  B 欣赏动态的陀螺,启发、引导学生对陀螺的外观、旋转速度、平稳性、旋转面的色彩变化等进行观察和研究。

  3、现在请小组讨论讨论,说说你们小组准备做怎样的陀螺,怎么做。

  学生反馈,师播放课件

  ① 剪旋转面 ② 装饰陀螺 ③ 在中心点上固定小棒

  五、欣赏同龄人作品(播放课件)

  六、作品创作 作业要求:

  1、从陀螺的外形、图案、色彩、牢固度、转动时又快又稳等几方面思考

  2、小组自由选择材料制作陀螺

  指导要求:

  1、教师及时发现、鼓励学生在材料使用、造型、颜色匹配等方面的新创意。

  2、学生创作,老师巡回指导。老师表扬并展示构思好、有创意的作业,鼓励学生尝试用剪贴的方法,用双面胶、纸杯等不同的工具材料进行表现,并针对性地指导

  3、小组为自己的陀螺取个名

  七、展示评价

  1、学生向熊伯伯介绍自己的作品。 真能干,把你设计的陀螺取个名字告诉熊伯伯,说说你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2、欣赏同伴的作品,学习评价。

  陀螺真多,你们猜猜看,熊伯伯会喜欢哪个陀螺?为什么会喜欢?

  3、学生和小熊一起玩陀螺游戏,在音乐声中结束活动。

  八、延伸活动

  出示几个用纸杯等不同的工具、材料制作的陀螺并演示,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用多种材料制作,用多种形式、多种装饰美化陀螺的方法。

美术教案 篇2

  德育纲要要求:

  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打下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阶段目标(第三学段)造型·表现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设计·应用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和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和装饰,美化身边的环境。欣赏·评述

  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与讨论扽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能用一些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综合·探索

  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以美术与科学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的关系。

  1、建筑艺术的美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通过欣赏国内外古今建筑;了解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在材质、造型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2、能力目标:运用立体构成的某些技术技法创造具体的造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学习。使学生审美能力不断提高,更新审美观念。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兴趣,引起他们对建筑与人的关系的思考。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认识古代建筑的一些建筑特点及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相比较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了解不同建筑的艺术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宏村月沼》《故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觉得美术有哪些门类?”

  学生根据平时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小组讨论回答。

  2、介绍美术各中门类,引起学生兴趣,形成美术除绘画外还有许多门类的初步认识。

  师:其中我们的中国古代建筑,大家肯定不陌生。德国诗人歌德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具有音乐美感的建筑艺术。

  出示课题建筑艺术的美

  二、讲授新课

  教师:大家肯定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建筑怎么会跟音乐有联系呢?

  (一)、课件出示:欣赏课本扉页《宏村月沼》1、了解宏村历史,村落形态;

  2、宏村民居特征:多为两层,白墙灰瓦;

  3、介绍宏村“承志堂”:宏大精美、题材丰富、技艺高超,被誉为“民间故宫”。

  (二)欣赏课本《故宫》乾清宫、故宫的云龙大石雕等图。提问:1、你知道浮雕上的图案的意思么?(九条游龙;五座浮山——九五之尊)

  2、大门上的门钉、铺手除了装饰作用以外,还有其它的意思么?目前学界没有同意说法,大概得有两种:固定门板的(因为古代的门是两个门板拼在一起的);另一种说法认为主要是装饰和显示地位的(因为古代以单数为阳数,双数为阴数,单数里最大的是九,所以像在故宫——皇帝的居所,门钉都是9×9——81个。)

  3、你留意过古建筑屋檐上的仙人走兽么?你知道他们叫什么呢?(“仙人走兽”——檐角小兽:龙、凤、狮、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犼、行什。)

  三、小组讨论、交流:

  课本扉页《宏村月沼》与《故宫》的建筑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本课小结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

  (一)、欣赏《泰姬陵》《凡尔赛宫》《科隆大教堂》《古罗马大斗兽场》等古建筑。

  (二)、欣赏《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里昂国际机场》《悉尼歌剧院》《鸟巢》《水立方》等现代建筑。

  二、小组讨论、交流

  师:我们了解了中国、外国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的一些知识及造型,看了这些建筑,有什么想法?

  生:“美、颜色好、高级、漂亮。”

  (学生着重表达的是对色彩的感受,这说明色彩对于凡是具有分辨色彩能力的眼睛来说,都能引起反应,它是一种最普遍、最大众化的美感。学生对抽象的线条和体积没有明确的表达。)

  师:“中国古代建筑与外国古代建筑在材质、造型特点上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

  1、建筑与音乐的关系。运用立体构成的某些技术技法创造具体的造型,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具体的建筑分析。

  2、随着时代发展,建筑有了巨大的变化,你认为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相比较,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三、学生作业:

  你家乡最古老的建筑是什么?你最喜欢的建筑是那座?把它画下来或用文字记录下来。

  四、教师点评展示、分析部分学生作业的形式美因素。

美术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作品,体会人物画作品中主题的表现,并能把握常见的人物动态表现绘画。

  方法与过程目标:理解怎样处理利用人物组合关系和画面构图来加深作品情感的表达,并尝试记录和表现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的生活故事。

  情感与态度目标:大胆尝试运用人物画表现手法叙说故事、记录生活、表达愿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人物的面部表情和人物动态的掌握。

  组合人物画的布局和构图空间、人物层次空间和疏密强弱空间等关系。

  教法学法

  欣赏、归纳、尝试表现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感受体验

  欣赏中国岡《童年》。

  教师小结:人物情感的表现可以不需要语言的衬托,利用人物的面部表情和身体的姿势动作即可以反映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

  二、对比研究

  1、欣赏《悄悄话》和《又是一个2分》。

  老师提示:两幅画都描绘了得知考试成绩回到家的小学生及其家人。画家通过家庭成员不同面部表情和身体姿势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表明人物间的关系,使画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氛。

  2、欣赏《祖孙四代》并说说画中四人间的关系,你是从哪些细节知道他们的关系的?

  3、欣赏《我们要去捉狗熊》。

  小结:画面的人物组合形式,人物与背景的.相互衬托,构图的运用都可以丰富和加深画面情感的表达。

  三、教师演示

  利用线骨架和体块连接描绘动态。

  要点提示:重点讲解平衡、重心线、动作和姿态。学生讨论并临摹老师示范的动态形象。

  四、活动体验

  学习活动一:仔细观察你的家人,试着画面他们在不同姿态下的草图。

  五、作品展评

  展示学生作品,教师总结。

  学生尝试从表情、姿态来分析作品主题。

  请同学们分析并填写下表:作品、人物组合、神情、姿态。

  分析从相貌、姿态的处理表现家庭人物的地位和关系。

  学生分析画面中不同人物在行走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并上台模仿动作演练。

  尝试创作体验。

  学生自评互评。

  教学反思

美术教案 篇4

  教师:蔡xx

  班级:(美术多媒体教室)

  时间:*年*月*日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美术版初中《美术》教材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课型是欣赏课,安排两课时。本单元要点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中国画的艺术特色。而《对景创造》的学习,是为学生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欣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

  二.学生学习情况

  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学生对美术的特点已有初步了解,但如何通过欣赏来体会画家的情感还是比较难于理解。而且学生主动性不强,特别需要老师的引导.

  三.设计思想

  我们的学生对画画并不陌生,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欣赏、讲解。搜集关于对景创造性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来感受、体验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情感。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本课教学,学生通过欣赏了解对景创造艺术特点,初步了解对景创造技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收集一些对景创造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2.启发式教学法、讨论交流法、观赏、探究、归纳等教学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丰富了艺术情感的表现能力以及提高了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在愉悦中接受美的教育,增强从生活中发现美和认识美的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赏析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

  2.难点:通过欣赏,评述,能初步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在生活中发现美和认识美。

  六.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我们很多同学心里常常会有一种疑惑?这么美丽景色,画家是怎么把它搬到画面上呢?

  为什么我就不会呢?

  唉!人家是天才,是画家……

  自我安慰,天生我材必有用。

  那么,我们今天就把这个时常盘旋在我们脑海深处里的疑团?做个简单地分析。

  因此,我们这节课的课题——《对景创造》

  二. 分析作品

  1.《芒种》

  看——问——回答(感想)

  总结:画面中呈现,好像我们曾经去过某个地方,我们村或我们村的某一处。

  画中的小桥,清晨上学时,我刚从这桥上走过,池塘上还飘浮着嫩绿的浮萍。画面中一切都是那么平静、淡泊、亲切。是的,它就是我们生活中身边的景色。

  大自然中总是蕴含着美的生机。

  古人所谓的“造化为师”,就是在写生的过程中活用传统表现技法,并从中生发出适时的新技法。

  对景写生与对景创造成了历代画家的必修课。因此,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2.李可染——《苏州拙政园》

  这是一幅水墨写生佳作。

  顺着场景的特点构图造境,形成了一个倒置的“v”字形,具有随景推进的幽深之感。

  平淡之景通过水墨画技法的发挥与意境的营造,使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李可染——《灵隐茶座》

  画家以层层积累表现层林掩映下的光感效果,寺庙通道旁的茶座场景呈现出光影闪烁的清凉景趣。

  假如没有这些光影,那么整个画面也就平淡了。而这些光感表现也是作者李家山水的一大特色——“光感效果”,西为中用的水墨效果。

  4.傅抱石——《四季山水——冬》

  近代山水画家傅抱石一张册页山水画。

  画中生动感人的原因在于何处?

  平实的'景致一经其巧妙运作,使得画面楚楚动人而有鲜活的生命内涵,充满着意境。

  画中意境营造一种冬季气氛。

  在画中只呈现四种物品:枯木、远山、小溪、山里人赶着牲口、雾。

  疏叶将尽

  远岫蒙胧

  寒气袭人

  山里人着牲口缘溪而行

  萧疏之境

  在中国画中,意境营造回绕冬季气氛所作的艺术化处理,其表现手法的精妙与严谨确乎已至增一分太多,减一分则少的程度。

  5.《樟树下》

  先看景色照片——再看画

  借助樟树与周边环境关系,营造树阴下的休憩小景,强化了静谧恬淡的意境。

  意境总是有诗意,让我们想起古人的诗句,将画境定格在“芳树无人鸟空啼”的虚境中。

  6.《泊舟塘栖》

  先看景色照片——再看画

  就取景而言,笔直的河道不宜入画。因此,强化河道的弯曲处理,突出泊舟岸边的生活气息。树枝、船相互交织为构图赢得了拓展画境空间。

  画中一群鸭了让画面更加增添生活气息,生动描绘泊舟岸边的情形。并且让画面动了起来。

  三. 欣赏作品

  1. 微雨云林

  2. 农闲季节

  3. 东风吹绿又一年

  4. 秋阳渐高

  5. 溪出幽篁

  6. 夏至

  7. 荷风徐来

  8. 家在画屏中

  四. 讲解写生步骤

  照片《古桥旁的老梧桐》

  梧桐的美丽在于内在的丰富与外表的苍凉,经过严冬的风霜一叶不剩,呈现了一份凄美,加上古桥的凝重与沉默。让我们有一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审美感受。

  画法要领:

  1.顺着构图框架,从形体结构的关键处着笔生发干枝。

  2.边勾边皴,由主干及枝叉地生发形体结构。

  3.由树及桥地完整画境,把握布局上的虚实关系。

  4.于勾勒与皴擦间施以淡墨擦染以衔接浑然的方式强化形体结构和体面关系。

  总结:对景创造不仅要有发现美的眼光,也要善于调动积极因素,创造富有美感的构成关系。

  五. 视频:云山深处——溪山行旅图

  宋元山水画堪称台北故宫宝藏中的极品。从北宋的巨碑型风格到南宋诗意的小景,再到元朝的心灵山水,古代画家用不变的笔墨线条,勾勒渲染出千般世貌,万种情怀。一幅幅旷古世制,依然延续着“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禅思。

  六. 教学小结:

  诚然,对我们在座的中学生而言,美术课的主要意义在于同学们接受美的教育,从而增强生活中发现美和认识美的能力。

  罗丹:“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因此,如何在对景写生的过程中,培养发现美,认识美的知觉度,成了我们中学生写生课的主要目的,也是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写生,才能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步入对景创造的佳境。

  吴冠中说:“培养慧眼比锻炼巧手重要!”

美术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绿三种颜色。

  2. 学习用手掌、手指印画小树。

  活动准备:

  与幼儿人数相等的画纸。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

  1.出示风婆婆,和幼儿打招呼,激发幼儿兴趣。

  2. 风婆婆最喜欢在树林里飞来飞去的。有一天,风婆婆经过一个树林,忽然,听到一阵哭的声音,是谁在哭呀?(出示一棵没有树叶的小树),原来是小树在哭。风婆婆停下来问小树:“小树,小树,你为什么哭呀?”小树说:“我的好朋友都穿上漂亮的新衣服了,只有我没有,我好羡慕他们。”风婆婆笑着说:“别着急,让我来帮助你。”风婆婆对着小树吹了口气(教师作吹气状),小树马上就穿上了漂亮的花衣服。

  3.旁边的小树可高兴啦,他们也要风婆婆给他们穿上漂亮的花衣服。可是风婆婆太忙了,她想了想,哎,幼儿园里小朋友的.小手很能干的,请他们来帮忙吧。今天老师把小树请到了幼儿园里,一会儿就请小朋友帮小树穿上漂亮的花衣服。

  二、示范和讲解。

  1.师:那我们用什么给小树做衣服呢?老师这里有红、黄、绿三种颜色, 用手掌印颜料印出树叶,用手指点出树干。

  三、幼儿操作活动,教师指导。

  1.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2.鼓励幼儿用各种颜色的树叶粘贴。

  四、作品展示

  请幼儿把作品贴在展板上展示。

  五、结束

  出示风婆婆,称赞幼儿,请幼儿一起去外面玩。(带幼儿出活动室)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