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

时间:2022-11-14 01:47:4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大班教案四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大班教案四篇

大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生活与学习中的“该让”与“不该让”

  2、能表现出谦让行为,体验礼貌谦让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准备情境图片。

  2、幼儿操作练习卡、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故事解读

  1、复习故事:小朋友,你们一定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一起来跟着老师讲述一遍。

  2、你同意孔融爸爸对他的.表扬吗?为什么?

  3、你平时吃东西的时候是怎样做的?

  4、你平时有没有与别人争抢过?为什么?

  二、情境设疑

  1、情境图片:乘车

  (1)看图片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2)明明这个时候该不该让呢?为什么?

  (3)教师介绍“弱势群体”的含义,还有那些人也是弱势群体呢?

  2、情境图片:救人

  (1)你觉得图片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2)明明应该谦让吗?为什么?

  三、操作练习

  1、教师简单介绍卡片的内容和做法。(提供幼儿生活中的情景6——8例)

  2、幼儿进行操作练习,给卡片上的“该让”打“√”,“不该让”打“×”。

  3、对幼儿的辨别情况给予统计。

  4、教师展示部分幼儿的操作卡片,让幼儿来介绍。

  5、巩固游戏:根据卡片上的“让与”不让“,让幼儿快速用”yes”或”no”来应答。

  四、行为巩固

  1、练习一:吃糖果。

  2、练习二:跳绳比赛

  3、练习三:超车

大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让孩子们知道仙人掌的样子和特征。

  2、学会用牙签装饰出仙人掌的刺。

  3、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4、养成大胆用色、均匀涂色的良好习惯。

  活动准备

  牙签,剪刀,木工胶

  活动过程

  [导入]

  1、 用猜谜语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仙人掌。

  我是一种长满刺的植物。

  在沙漠里会经常看到我,我是谁呢?

  [展开]

  1、 谈谈仙人掌。

  你见过仙人掌吗?

  你在哪儿见过仙人掌?

  见过仙人掌后你有什么感想?

  2、 谈谈仙人掌的样子和特征。

  仙人掌在哪儿生存呢?

  (仙人掌主要在沙漠里生存。沙漠是动植物生存困难的地方,为了适应沙漠缺水的气候,仙人掌把叶子演化成了刺,以减少水分蒸发。)

  养仙人掌的时候需要浇多少水呢?

  (仙人掌厚厚的皮里可以储存很多水,所以不用浇太多的水。如果像其他的花浇很多水的话它的根就会腐烂,死掉。)

  仙人掌为什么长着刺和细细地绒毛呢?

  (通常植物的叶子会蒸发水蒸气,所以叶子越大蒸发的水蒸气越多。在没有水的沙漠里为了减少水蒸气的蒸发仙人掌把叶子演变成了厚厚的皮和刺,并且仙人掌的刺还可以保护防止受到动物的攻击。)

  3、制作仙人掌并研究制作材料。

  制作仙人掌需要哪些材料呢?

  用牙签怎样制作出仙人掌呢?

  4、用牙签装饰出仙人掌。

  ① 把牙签剪短。

  ② 把剪短的牙签用木工胶粘在仙人掌上,装饰出仙人掌的刺。

  [结尾]

  1、让孩子们把完成的.仙人掌介绍给朋友们

  2、总结活动

  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地提高幼儿的创造力,我让幼儿看了很多变化后的仙人掌图片,幼儿看到后非常激动,原来仙人掌可以变这么多东西呀,活动中幼儿的绘画兴趣也提高了不少。

  当然在活动中我也出示了范画,是仙人掌变形后的熊猫和蛋糕的图片,幼儿对熊猫非常喜爱,我继而说熊猫要过生日了给熊猫送上蛋糕幼儿就更加喜欢了,观察也更仔细入微了。

大班教案 篇3

  一、设计思路:

  小朋友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幼

  儿。在故事中,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曲折经历,使幼儿了解到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解连环画的形式,会区分故事中不同的情节内容,知道其先后顺序,制作成连环画,并且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内容,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2、会区分故事中不同的情节内容,知道其先后顺序,并能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制作成连环画。

  3、与同伴协商,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任务。

  三、活动准备:

  1、白纸裁成32k,数量7倍于幼儿人数。

  2、事先熟悉《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内容。

  3、水彩笔、连环画、动物图片、订书机。

  四、活动过程:

  一、回忆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主要情节。

  1、播放录音,再次欣赏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2、(1)提问:小蝌蚪刚生下来是什么样子?

  (2)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自己的妈妈了?

  (3)小蝌蚪去找妈妈,先碰到了谁?后来又碰到了谁?最后它找到自己

  的妈妈了吗?

  教师小结:小蝌蚪遇到了鸭妈妈,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在大家的帮助

  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二、讨论:怎样制作连环画?

  1、师:小朋友知道什么是连环画吗?(连环画就是由一张张连续的画面,

  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按次序装订起来,就成了一本连环画。)

  2、怎样来做连环画呢?

  ①.画故事。每张纸画一个故事情节,有几个情节就画几张纸。

  ②.把画好的故事内容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并写上页码。

  ③.装饰封面。利用故事的名字《小蝌蚪找妈妈》,画在封面上,让别人

  一看就知道这本连环画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故事。

  ④.装订。

  三、请幼儿欣赏图画书,边思考边讨论绘画方法。

  教师:这么长的故事我们可以怎么画?(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时怎么分

  工?一共要画几张?有哪几张?

  四、播放故事,幼儿绘画,制作连环画,老师巡回指导,给予及时的帮助。

  教师注意提醒幼儿根据情节的发展表现完整的画面。

  难点:与同伴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五、幼儿之间互相欣赏、交流。

大班教案 篇4

  设计思路:

  《春天在哪里》这首诗是以歌词的形式出现的,但这首诗歌格式整齐,讲究压韵,读来朗朗上口,颇含诗意。春天在那里?以这个问题引头的诗歌,展开了广阔的画面,也给幼儿提供了无限的想象余地。诗歌以明快的节奏,营造出轻松欢快的格调,与春天的景色融合一体,给幼儿以美好的向上的精神启迪。在教学中老师为幼儿提供大量的物质准备,让幼儿在看、听、闻、摸等亲身体验中感受春天,描述春天。整个教学过程遵循先感知,再创作;先集体学习,再分组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帮助幼儿学会观察生活、学会“共同学习”。

  教育目标:

  1、学习诗歌《春天在那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幼儿用多种感官感觉春天,学习仿编诗《春天在哪里》,体验成功的乐趣。

  3、培养幼儿主动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准备:

  1、春天图片一幅、诗歌格式图一幅。《春天在哪里》歌曲磁带及伴奏带。

  2、录音机、磁带(录有青蛙、春雨、溪水、蜜蜂、鸽子、鸟叫、小鸡、小鸭等声音)

  3、蝌蚪、小鱼、蚕、青蛙、迎春花、桃花、发芽的各种植物等。

  教育过程:

  一、欣赏诗歌《春天在哪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1、放《春天在哪里》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老师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2、出示挂图,第二遍朗诵诗歌。讨论:诗歌里每一段的头一句是什么?为什么说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诗歌听上去感觉怎么样?

  3、带领幼儿将诗歌念一遍。

  二、听录音仿编诗歌。

  1、出示诗歌格式图,朗诵诗歌。

  2、听录音,感受春天,学习仿编诗歌。

  ⑴幼儿听录音,说说自己找到了什么。

  ⑵根据幼儿叙述的内容与幼儿边讨论边定下这段诗的内容。

  ⑶与幼儿一起朗诵仿编地诗歌。

  ⑷讨论:除了可以听到春天,还可以怎样知道春天来了?

  三、幼儿分组感觉春天,仿编诗歌。

  1、将幼儿分组:一组用眼睛看春天;一组用鼻子闻春天;一组用手摸春天;一组用耳朵听春天。

  2、各组幼儿讨论仿编诗歌。

  3、各组选一至几名幼儿朗诵仿编的诗歌,其他组幼儿学习。

  四、放伴奏带,幼儿表演自己仿编的诗歌。老师用赞赏的态度来激发幼儿的自豪感,鼓励幼儿的创新精神。教学提示:《春天在哪里》这首诗内容难度不大,欣赏诗歌的重点可放在诗的形式特点上。仿编诗歌时,为了帮助幼儿把握诗歌的结构,教师可以提醒幼儿注意这首诗的格式图,仿照格式改变内容。贴在黑板上的格式图可为这样: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春天在……教师应注意在仿编诗歌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将个人的诗歌仿编内容纳入一定格式,强调某一种感觉所获得的内容。但不过分强调字数完全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