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06 09:22:3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资料。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很多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必须的难度,异常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可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可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一样,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景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团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样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

  “角的度量”这一内容,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通常,老师把这一内容的教学界定为技能训练课。在这个界定之下,教学时老师先简单介绍度量角的单位——度,然后组织认识量角器的各部分,最后教给量角的方法,即“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在学生熟记量角这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但学生掌握的效果不甚理想。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

  通过对“角的度量”相关资料的学习和对难点成因的深入思考与分析,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学生对量角器的本质认识不到位。无论是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角的度量,本质都是用基本单位与当前所测量的对象进行比较。例如:测量面积就是把被测量对象与面积单位进行比较,被测量对象中含有多少个面积单位,它的面积就是多少。而量角的本质就是看被测量的角中含有多少个单位角。由于量角的基本单位是“1度的角”实在太小,因此在量角器上难以反映。量角器制作者一般把量角器中的1度分割线去掉大部分,只留下沿着圆周的.一些刻度。学生对量角器的结构特点不甚理解,这样难以把握量角的实质。

  二是学生对量角器的两圈刻度用意不明。从本质上说,“尺”、测量面积的方格纸,“量角器”都是测量单位的集合。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测量工具中有的没刻度,有的有刻度,有的只有单向刻度,有的有双向刻度。尺上只有单向刻度,因为尺的摆放与读数比较容易;方格纸上没有刻度,因为稍大一点的面积可以借助计算得到。用量角器量角时,如果只有单向刻度,量不同朝向的角的大小时不方便,因此不得不加上两圈刻度。这样,学生的已有经验与量角器的高度简约化、智慧化之间产生矛盾,使学生对量角的本质的理解产生障碍。

  如何突破教学的难点?追根溯源,关键是引导学生能看到量角器上面许多大小不同的角,明确量角的实质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与所测量的角重合。制定好了目标定位,在教学中就有意识地围绕这两个本质展开。

  一、从角的大小比较引出角的度量。

  二、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构造:中心点、0刻度线、内刻度、外刻度。

  2、找到量角器上各种大小不同的角。

  (1)认识1度角。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就是1度。

  (2)认识量角器上的2度角、3度角、5度角、10度角、20度角、30度角、60度角、90度角、120度角、150度角、180度角。

  (3)在量角器上摆20度角、50度角、90度角、140度角、165度角。

  引导认识量角器上的角(量角器的中心点就是角的定点,0度刻度线是角的一条边,几度刻度线是角的另一条边),什么时候看内刻度,什么时候看外刻度。

  (4)读出量角器角的度数:(65度、145度、40度)

  三、尝试量角,探索量角方法。

  1、自己尝试量一个角的大小。

  2、总结量角的方法。

  四、围绕量角展开技能训练。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始终围绕量角的本质展开,最后让学生自己量角,总结方法也就水到渠成。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

  在《角的度量》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要上好一堂课,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非常重要。布鲁纳说过: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因此我认为在数学的教学设计中更应该先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及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水平。我在执教《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力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

  一、引领自主学习,捕捉观察亮点。

  学习过程是学习环境主体与学习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应当为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创设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得学生能够利用这些环境和条件主动学习获取知识。认识量角器是学习读数和量角的基础,而量角器对学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他们对它充满了好奇心和新鲜感。在此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量角器,给学生一个初步的感知,学生极易发现上面有很多的刻度和刻度线。但中心点学生发现较难。可在课上有一学生发现:“老师我的`量角器上有一个小洞”。又有一个学生发现:“我的量角器上没有小洞,中间有一个相交的点”。此时我及时捕捉学生观察中的亮点,顺着学生的思维及时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个小洞、相交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

  二、利用直观教具,突破知识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两组角让学生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学生很容易看出第一组角的大小关系,而第二组角的大小很接近,学生出现了不同意见,我借此机会引入上边介绍的新课教学,学生掌握了测量方法以后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第一组角的度数,再让学生算一算两个角相差多少度,以此来巩固测量方法。

  在测量第二组角的时候,因为这组角边的长度悬殊大开口方向不同,也就出现不同的测量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灵活掌握角的测量方法。经测量学生发现这组角的大小是相等的,在此我设计了思考填空:角的大小与()无关。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为了加深学生对此结论的印象,我拿出自己用电视天线做成的“活动角”,先延长角的一条边问学生角的大小怎样,再使另一条边更长让学生再次观察,然后又依此缩短两条边,使学生更直观的体会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不仅如此,我通过追问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为什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提示学生从角的定义考虑。学生茅塞顿开:角的两条边不就是两条射线吗,它是可以无限延长的。当学生正处于发现的快乐当中时,我又问学生:那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这一问题又引起学生的沉思,学生利用“活动角”这个教具很快就发现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老师的问题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思维开阔了、思考深入了,完全沉浸在探索新知的乐趣中,难点被不知不觉地突破了。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了很多收获,还找到了自身的不足。

  一、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孩子比较拘谨。没有平时上课表现那么活跃,原因有二,一是到了四年级,学生没有了在低段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精神。敢说的他们变得害怕说错。课后和孩子们聊天,我开玩笑地说,你们今天在课上怎么没有平时那么“疯狂”啊?小A说:老师,我的后面就坐着王健老师,本来我很想说,可是我怕说错。小B说:我看见陆老师走来走去看我们的草稿纸,我以为我们都写错了,所以我都不敢大声说。小才说:王老师,你今天的笑容没有平时那么好,我们以为自己表现不够好……孩子们的表述可以看出,他们没有放开,可能我的设计没有充分、渲染气氛,导致孩子们太拘谨,没有放开,没有做到敢说敢做。公开课主题彰显力度不够。

  二、本节课涉及到的数学概念比较多,作为老师,担心学生没有充分掌握,担心学生不会量角,担心学生不会总结量角的方法太多的“不放心”促使老师始终“扶着”学生走,学生没有自由学习空间。

  三、在以后的课堂上,作为老师,我要始终提醒自己,这群学生很棒,相信他们吧!他们会有超强的自学能力,老师可以“省省心”了。老师更多的思考如何让自己的语言更受学生欢迎?将深奥难懂的知识分解在有趣轻松的谈话中。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4

  角部测量本课程基于对角度的理解。同时,它也是一个操作类。我们应该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因为这部分数据中有很多数学概念和知识点,所以对运算的要求比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与角度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度的一侧重合,度是取决于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新课的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有序操作的良好习惯,又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两个地方:一个是量角器的放置,另一个是如何看内外圆的刻度并正确读出角度。

  为了突出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以下特点:

  第一,在活动中感受知识,构建新知识

  首先,我展示了两个自制的活动角供学生观察。一方面,我复习了角的知识,为这门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观察,角度的大小与角度的长度无关,从而自然地引出了这个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然后我还展示了教师的教学三角形和学生的三角尺来比较相同的角度。让学生触摸并比较这两个角度的大小。经过学生们的动手操作,他们感受到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

  在学习过程中,中学生更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新知识。知识的获取不仅仅是用耳朵去听,更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知识的构成过程,让他们印象更深刻。

  第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在理解量角器环节,我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思维,然后与同桌合作交流,让学生独立探索量角器相关知识。如果学生发现量角器中有两个刻度圈和两条0刻度线,那么学生自己发现知识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要重要得多。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尊重学生的思想,多巡视指导,发现问题,与学生讨论。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反复强调教师在课堂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我们应该不断思考如何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本课程教学结束后,我认为我取得成功的地方有:

  首先,在介绍新课程的过程中,我用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引出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喜欢自己操作。

  第三,在总结量角器的使用步骤时,我总结了学生容易阅读和记忆的短句子(点对点、线到边,然后再看另一面),这样学生就可以阅读,记住它,并为以后的角画打下基础。然而,也存在许多不足:

  1、少数学生不了解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因此给测量角度带来了致命的漏洞。

  2、由于角度图的转换和量角器放置的不确定性,一些学生阅读错误的数字。

  3、讲解时间过长,实际操作训练时间不足,学生对测角过程不完全熟悉。

  4、学生对情况的掌握不全面。基础差的学生要个别指导。

  5、由于学生综合素质较低,自主学习的使用导致后期知识的教学时间不足,部分拓展训练练习未完成。

  最后,针对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实事求是地对待它,并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重新学习和实践。我相信我能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5

  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

  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

  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老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直读到180度.接着,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活动三:

  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一定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6

  《角的度量》一课一直是我感到难以教学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感知角的`度量的必要性。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

  第二层是结合之前所学的度量知识,发现度量其实就是找到需要度量的对象含有多少个“度量单位”,那么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呢?从而引出后续内容。

  第三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较好的观察、总结能力的。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面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面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

  第四层是实际动手测量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出现问题较多的是,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明明量对了却读错读数。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我要求学生量角前先观察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这样就能很多程度上避免这类错误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7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生活化

  本课教学,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当学生通过操作体会到用对折的方法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有一定的误差,比较麻烦,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能总是用对折、撕等方法进行比较,我就提出:要知道生活中的角的大小都能用刚才所说的对折、撕开的方法去比较去度量吗?因此,就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数学

  以往教学这一内容时,从度的引入到量角器的认识,教师必然有一大段的介绍与陈述,而且字字精练,讲究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从教师的角度讲,这说明教师对知识理解透彻,语言表述能力较强。但再看看学生吧,什么度、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老师还没讲完已经要张冠李戴了。本节课是从学生的认识角度去教学概念的:先由比较角的大小着手,当两个类似大小的角出现时,形成了第一个认知冲突,由此学生想出了很多比较大小的方案,从教师的角度,这些方案很平常甚至稚嫩,但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想,这些方案就很有创意了。第二个认知冲突便是学生提出问题“很小很小的角到底是多小?学生想出的方法更奇特了,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虽然语言不如教材那般准确。本课所采用的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习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案”的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学习效果显然优于后者。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8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在认识了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这也是一节操作课应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本事。因为这部分资料数学概念多,知识点多,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0度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以及度数是看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都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在讲授新课时注重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观察和有序操作的良好习惯,同时也激发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本事。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发此刻两个地方学生理解掌握比较困难: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怎样看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为突出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在教学设计时凸显以下特点:

  一、在活动中感受知识,构建新知

  首先我出示了两个自制的活动角让学生观察,一方面复习角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另一方面经过观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从而顺其自然的引出本节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的进取性。然后我还出示了教师的教学三角板与学生的三角尺比较同一个角,让学生摸一摸、比一比这两个角的大小,经过学生动手操作感受我们生活中的角,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更喜欢自我动手操作,发现新知识。知识的获取不仅仅用耳朵去听,要让学生自我去感受体会知识的.构成过程,这样的印象才会更加深刻。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认识量角器的环节中,我让学生先观察自我思考,再与同桌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究量角器的相关知识。如学生发现量角器中有两圈刻度,有两个0刻度线,让学生自我发现知识比教师直接告诉他知识要重要得多。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尊重学生的想法,多巡视,多引导,与学生一齐发现讨论问题。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次教研活动中教研组长也多次强调教师在课堂中是起主导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我们要不断的反思怎样才能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自我做的比较成功的地方有:

  一、首先我在导入新课部分利用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作比较引出新知,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更喜欢自我动手操作。

  二、在归纳量角器的使用步骤时,我总结概括出学生更容易读记的短句(点对点、线对边、再看另一边)让学生读起来郎朗上口,记起来印象深刻,为后续画角奠定基础。但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少数学生对于内圈刻度、外圈刻度不理解,所以就给量角带来致命的漏洞。

  2、由于角的画法的变换性以及量角器的摆放的不确定性,导致部分学生读错数。

  3、讲解时间过多,实际操作训练时间不足,学生没有充分熟悉量角的过程。

  4、对于学生的掌握情景不能面面俱到,异常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当个别指导。

  5、由于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运用自主学习造成后面知识教学时间不足,拓展训练部分练习没有完成。

  最终,应对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我能够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9

  有人说 “有教育就必然有公开课”,而教育家于漪先生却说过:公开课永远是一件遗憾的艺术。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角的度量》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以及主动探究的意识。有以下靓点

  1、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带着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进行学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使学习过程成为问题解决的过程;

  2、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呈现学习内容,使学生经历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以及一定程度的`创造。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题材,也可以创设更符合学生现实的、有趣的情境,使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3、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初步学习将简单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隐含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思想 的“躯体”,思想是知识是“灵魂”。所以对学生而言是不能从教材的字里行间读到的,要在教师引领、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感悟中慢慢体会。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在本节课中,线段知识类比角的度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

  感悟:

  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间,学生间以及学生主题与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积极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会唤发学生学习热情。需以后做好以下几点

  1.抓基础:以教材为主,领悟编者意图,注重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对教材中新增设的栏目给予重视。

  2.抓规律:注重对相近知识的整理,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自己总结规律,而不是教师代替其整理。

  3.抓典型:通过典型事例的讲解,培养学生掌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方法。

  4.抓方法:注意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搞题海战术。

  5.抓学生: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学法的指导,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做到及时检查、反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将尽自己所能,引领学生加强思维训练, 注重方法引领,让课堂成为学生喜欢的乐园。

  点评:

  整个课堂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现了“和谐”的数学课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的已有水平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注重了学生探究过程,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以个合适的思维空间。课堂中不仅仅是教师的教,而是更多的学的场面,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场面。

  注重小组互助合作交流、共同探究。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效的发挥了他们的学习主体作用。

  另外,又设计复习提示和预习指导的作业,阅读课本4.2节课文并与4.3.第二节课文对比,思考怎样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走出课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探究。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致力启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中,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0

  这是一堂练习课,主要是巩固昨天学习的度量角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用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鉴于此,本堂练习课,我摒弃了简单重复的量角练习。从量角的基本方法复习、重现,到量不同方位角时量角器的摆放,以及内圈、外圈度数的确认,每个环节,力图解决学生实际量角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巩固量角的方法。

  本堂课练习形式多样,动手操作与理性辨析相结合,个人练习与他人合作,集体交流相结合。尤其是竞赛量角和分工量角,学生表现积极。避免了练习课的枯燥,课堂教学环节顺畅,气氛活跃。本节课教学既注重对获取知识过程的探究,又把握住对探究结果的理解。每个环节的教学活动,都有针对性,训练落到实处。教学时,书中的每道习题都深入挖掘,将其价值最大化。虽然时间稍多些,但效果明显。本堂课练习题目层次分明,从最基础的量角器摆放、读刻度的练习,到灵活量角训练,再到拓展练习,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力求提升学生的能力。通过练习,绝大部分同学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并且熟悉了量角的一些技巧,比如有选择的确定始边,适当的延长所量角的边的长度。

  教学中,仍然存在少数学生对量角器的摆放不够熟练,练习时还有个别学生对读内外圈刻度把握不准的问题。学生量角时由于重合顶点与边不够精准,量出的角会出现些许误差。解决这些问题,还需在后面的复习和作业时跟进,个别学生需课后辅导。

  综观这堂练习课,总体上达到了预设的效果。大多数学生真正掌握了量角的方法。由于容量较大,学生速度还不够快,后面拓展部分练习时间不够充分。P20第7题可考虑分工合作,为后面教学留出时间。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1

  《角的度量》一课一向是我感到难以教学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必须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四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感知角的度量的必要性。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

  第二层是结合之前所学的度量知识,发现度量其实就是找到需要度量的对象包含多少个“度量单位”,那么角的度量单位是什么呢从而引出后续资料。

  第三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我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较好的观察、总结本事的。学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个从左往右,一个从右往左,中间正好都是90”;“我发现量角器上90这个刻度与量角器上最下头这个刻度交叉在一个小点上”;“我从最大的刻度数是180这个数上猜测到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我发现下头有一个小半圆,最中间有一个点”。你看学生研究得多认真,观察得多仔细!

  第四层是实际动手测量角的大小。这个环节出现问题较多的是,学生会把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明明量对了却读错读数。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我要求学生量角前先观察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这样就能很多程度上避免这类错误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2

  又教《角的度量》这一课了,回想起上次上这一课的得失,感触颇深:许多动手实践课上看起来热闹,实际有部分学生掌握的并不好。这一次应该首先从思想认识上调整方法:指导具体,大胆放手,注重交流。

  1.磨刀不误砍柴工

  对小学生来讲,量角的方法其实就是用量角器上知道度数的角与要量的这个角重合,读出的量角器上角的度数就是要量的这个角的度数了。而怎样进行重合学生是容易理解的,所以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认识量角器,找大小不同的角,并能很快地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的度数。

  认识量角器时,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同一条刻度线为什么标明了两种刻度数?刻度数排列有什么规律?然后问:什么是1°角?你能在量角器上指出一个角(从0刻度线开始)并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同一刻度线上你能根据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读出两个角的度数并指出这两个角的位置吗?学生通过对这两个角的认读,深有体会地说:读角时要注意起始边(0刻度)从哪边开始的,还要再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才能正确地读出角的度数来。

  2.该放手时则放手

  有了上面的经验积累,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我先演示了一题之后,学生就开始了尝试练习,因为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第一题量60°角,全班只有一个学生出错,写成了120°。我让同学们谈谈有什么好办法能发现错误。

  生1:一看是锐角,怎么可能是120°!

  生2:钝角就读刻度线上指的那个大刻度数。

  生3:要先看起始边指的0刻度是内圈还是外圈,再确定读哪个数。

  真是理不辩不明,经验不介绍可惜啊。

  3.吃一堑自然会长一智

  通过刚才探索交流量角的经验,学生们似乎热情高涨,信心百倍,接下来我让他们量一个135°的角,结果答案就有不同了,有的量出是135°,有的'量出是125°,问题再次出现,我让一个量出是125°的学生上来边演示边介绍自己的度量方法。原来他是先找到了130,他又习惯向右推延5小格,就变成了125°,岂不知140°在左边,应该向左推延才是!

  4.交流是悟的升华

  这还不够,接下来我让他们交流总结自己的度量角的方法和感受,学生们侃侃而谈:

  生1:首先要把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对齐,0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再读出另一边所指的刻度数。

  生2:重点是读度数时要搞清楚是看外圈还是内圈。

  生3:这就要看角的起始边从哪边开始的,来确定究竟是读外圈的刻度还是内圈的刻度。

  生4:如果不是整十数时的刻度,还要斟酌一下找到整十刻度数后再注意注意顺延的方向……

  原来教学也是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有一种爱叫作放手,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到主动探究中,放开我们的手,让他们去做、去说、去发现。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有效学习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3

  角的度量,一直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知识盲点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一次关于手与脑的挑战。跟以前相比,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度量不同方位角时更是如此),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尤其是反向旋转的和不同方位的角)。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应出的问题。

  课后反思,发现是教学设计不够合理、完善,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知识经验的差别。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那些歌谣也没能指导学生形成技能,只不过是比传统教法多一些花样,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课后反思的结果是: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识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为此,我重新设定了教学环节,决心让学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最后一个环节指导量角——有了以上的铺垫,在量角时,学生自然会自觉将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读数时也会顺着旋转方向不难找到对应刻度,也避免刻意区分内外刻度而引起的困惑。不知不觉中掌握量角的方法,形成了技能。只有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无形中也教会了他们学习的方法。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4

  本节课从学生的掌握情况来看,教学情况不太理想,有学生没有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和技能,经过反思,问题主要是:准备不充分。

  本节课需要学生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度数,课前布置学生购买量角器时,没有强调量角器的质量、规格等要求,课后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所使用的量角器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量角器对学生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一定的阻碍。教学方法上,没有充分估计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测量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想得不够全面,因而在教学中尽管老师演示量角的方法并示范,量角过程也用歌谣的形式如“点对点,边以边, 找0度,认刻度”教给学生。

  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仍是那么艰难: 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要把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却非易事,内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难。这些都是教学完新授后学生所反映出的问题。看来,课前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切实可行教学方法。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新课都上完后,关于用量角器量角,学生出现形形色色的错误。几次量角和画角练习后,分析了下大致的原因。

  中心与定点的重合(点点重合)和一边与零刻度线的重合(边线重合),做得不够到位。除了学生自身没牢固掌握量角的方法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市面上很多量角器不适合初学量角的四年级学生用。在巡视学生量角时发现,有些量角器的中心点是个不小的圆孔,很难对到正中心点,因此这样的量角器量出来的度数可以偏差5度左右;还有一种量角器,居然只有一圈的刻度,对于初学的四年级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来说,一边重合的180刻度线的话,她一时难以准确度数,要想换个方向量角,又摆来摆去无从下手;还有很多量角器中间是空的或者刻度线很短,没养成延长边后再量角的习惯的学生遇到边比较短的角,又懒于延长角的边,用眼睛随便瞄上一眼大致对出一条刻度线,这样量出来的角的度数,往往相差2、3度。让我后悔在让学生准备购买量角器前,没有做具体要求,导致买来的不合适的量角器影响正确量角和画角。五花八门的量角器已买来,不能再要求学生再去买中心点明显,刻度线长而明显的量角器,加重家长负担。只能对于有这样那样的量角器的学生进行个别的指导和加强,学会如何用好自己手中的量角器。

  内外刻度线不分,也是量角何画角出错的一个主要原因。总有学生时不时把内圈和外圈的刻度读错。虽然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看准角的开口方向,看准对准角的`一边的是中心点左边的还是右边的零刻度线,但是每次都难免有几个学生出现这样的错误。在几次练习后,我干脆组织学生观察内圈和外圈的刻度,让学生把同一刻度上的内圈和外圈度数一起读出来,读出几组后,让他们发现有什么规律。最后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刻度上的内外刻度的和是180度,进一步认识了量角器。针对于这个易错的原因,我提示学生在每次量角前先估计一下这个角的度数,再量。画角前先确定这个角是钝角还是锐角后再画。方法和对策想了很多,效果有一些,但是总有那么几个人经常出现类似的错误。

  遇到不是整十数度数时,还会出现多读了10度或少读了10度这样的错误,而且也很普遍。在量或画105度角时,学生会马上找到100度或110读的角,然后会出现不分清方向,找个5度的地方就读数或画角了。遇到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先找到105度相邻的两个整十数度数,再在两度数的中间的5度的位置找点画角。读数时先找边所对的5度线的两旁的整十数度数中小的那个整十数再加5度后读出。

  接下来,计划抽空让学生一个一个得当面过关量角和画角。要求学生:必须把角的一边尽可能地和量角器的零刻度线完全重合,准确地将零刻度线骑在边的中间线上;要注意将长度没达到量角器外圈刻度线的较短的边进行适当的延长,不能偷工减料,短边没到达微分刻度不延长,自蒙一个似是而非的度数;读数时还要要认真细致,不要非往整十或几十五德度数上靠。

  经过几次加强后,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量角画角,还能正确用三角尺上的角拼角,并能画出拼角过程,写出相应的算式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