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10-17 19:21:5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合集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必备】说课稿合集8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京版)二年级下册的第17《化石鱼》。下面我从教材的特点、设计的理念、教法学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化石鱼》一课是一篇儿童科普短文。通过小金鱼和河公公的对话,介绍了一种化石,就是鱼类的祖先在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化石鱼。课文语言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把读者带入了充满童趣的世界。这是一篇从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入手的好课例。

  针对课文特点,在第一课时教学字、词和进行初步的阅读之后,我把本篇课文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化石鱼是鱼类的祖先,产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2、有语气地朗读课文。注意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附近”、“稀奇”和“有趣”等词语。

  二、说设计理念

  1、调整师与生的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特别是起始年级,就更要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语言特征和价值观念,想儿童之所想,乐儿童之所乐,把学生视为平等的学习伙伴。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本着一个“成为孩子们学习时的伙伴,玩耍时的朋友”的指导思想,从教学程序的设计,到课堂用语和肢体动作的运用,都力求让自己更儿童化。

  2、更新教与学的方法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关键词,怎样让如今的课堂成为充满爱意的课堂,富有诗意的课堂,饱含情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更需要在“教与学”上下功夫。在教的方面,我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游戏活动等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主动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的方面,我则更提倡个性化的学习,遵循先学后教的原则,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三、说教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由于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去讲解分析,因此这节课,我基本选用“自主读书、合作学习、自己感悟”的教学方法。我以一个伙伴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说中训练语言,创造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使全体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学法

  1、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许多客观事物,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一些现象,还能简单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但是,那仅仅是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为了使他们正确理解运用语言,在课堂上必须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创设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帮助他们学习、积累、感悟语言。

  我所执教的班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大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稚嫩的见解。个别学生则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习的主动意识不够,对意愿的表达较为模糊。

  2、定学法

  根据我班学生情况,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认识水平,因此确定运用“自主尝试读——分角色读——自我展示读——创造性的读——师生合作读——分组合作读——表演练习说”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不但能领悟课文的情境和主要内容,而且能培养他们熟读能力、想像力和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合作意识。

  五、说教学程序:

  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1、自然谈话,复习导入。

  通过教师的导入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通过二类字字词的复习巧妙的由词到句,由句入篇。

  师:“课文中的小金鱼在谁的附近游来游去?谁能把这条小金鱼贴在黑板上?”

  生1:把小金鱼挨着化石鱼贴了。

  生2:他贴的不准确,我来贴。(他把小金鱼和化石鱼离开了些距离)

  师又把小金鱼离化石鱼很远,就此说明:附近就是周围,不能很远,也不能挨着。

  师:你能试着用“附近”说一句话吗?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你轻声读课文,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填空:小金鱼开始以为化石鱼是( ),后来知道了化石鱼是( )。

  3、读中有法,读中感悟。

  在细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抓住小金鱼的语言让学生当小金鱼转换角色带着好奇的语气读一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继而指导学生朗读。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体会小金鱼的心情,进一步把读中感悟落到实处。

  师:请你找找小金鱼对化石鱼说什么了?

  师出示小金鱼的话,问:学生读说说知道了什么?

  师:你就是小金鱼,快带着好奇的心情去问一问。

  4、层层深入,探究明理。

  教师以问题:“小金鱼为什么会认为化石鱼是假鱼?”把学生引入新的思考。在学生回答后,

  出示:化石鱼的尾巴一下也不摆,眼睛一下也不动。化石鱼的嘴巴一下也不张。“一下”是什么意思?能把”一下”换个词语吗?抓住重点词帮助学生体会文章内容。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使他们明确了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

  5、品词品句,突破难点。

  读河公公的话,抓住“最老最老的爷爷”,“4四亿多年了”以问题:“为什么是最老最老的爷爷?”“看到这个数字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悟,在感悟后表达。使学生的表达能言之有物。

  6、巧借结尾想象练说。

  想象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些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未完的感觉,因此教学中我们抓住结尾处再次为学生创设想象表达的空间。小金鱼要把这件事告诉所有的朋友们,想想小金鱼的朋友会有谁?它会怎样告诉朋友们?在学生自主表达后,出示:小金鱼对( )说:“这是一条化石鱼,它可不是( ),而是( ),你们说多( )啊!”(引导学生运用“稀奇”、“有趣”练习说话。)

  凸显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表达。

  7、回到整体,再读全文,读出语气。

  8质疑存疑 延伸课外

  (1)学生质疑:河公公帮小金鱼找到了答案。同学们,有关化石鱼的事你们还有什么想问的吗?(生可能会问:化石鱼是怎么形成的?小金鱼和化石鱼怎么不像啊?)

  (2)存疑:其实有关化石鱼的知识很多课外书上都有,课下你们可以到图书馆去找一找,看一看,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正确答案。

  整堂课下来,学生的兴趣浓,朗读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训练。真正体味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最后说说我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采用贴画配文字的“图文式”板书,此板书图文并茂,色彩鲜艳,内容突出了课文的重点,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能引导、发散学生创造性思维,也为背诵有困难的学生理清了思路。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的笔算乘法。本课时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知道了乘法各部分名称、掌握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估算这一计算技能的基础之上。本课时的内容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也为继续学习多位数乘法打好基础。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精神。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本课的重点是: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

  二、说教法

  为了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知识迁移、情境创设、比较归纳、练习巩固等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分析以及对计算教学的认识,我将教学过程设计成创设情景引出新知、旧知迁移,对比探究获取新知、巩固练习内化新知、总结归纳4个环节进行教学。

  首先,我以主题图为素材创设了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情景。媒体出示信息:3盒水彩笔,每盒12枝,让学生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枝水彩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2×3=?从而引出新知的学习。

  算式出现后,我让学生试着算一算,并能说出算理。这样设计既是对学生起点的把握,同时也能让每个学生能充分暴露自己的想法。

  学生的算法会是多样的,可能会出现书上提及到的算法。我先让口算的学生说一说,要求学生说清口算每一步的算法、算理(同时演示口算过程),我想这是为笔算服务。特别是让学生弄明白10×3的10从哪里来的?便于学生明白口算的算理。

  在此基础为了进一步沟通口算与笔算之间的联系,请学生观察、比较思考老师刚才板书的竖式与学生的口算有什么联系,使学生明白笔算与口算的计算的道理即算理是一样的。

  由于,本堂课作为笔算课,所以为了掌握笔算的计算方法,我将通过让学生指名说计算过程、同桌说、再指名说的形式达到对笔算方法的熟练掌握。

  当然,计算课单有语言思维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行动作思维即大量的动笔练习。所以我先安排了类似例题的3道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乘法,其中一道是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让学生试着用列竖式方法进行计算,并板演反馈,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练习结束后我结合小结让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收获与需要注意的问题,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结构。

  最后,对本节课要掌握的主要内容和注意事项,进一步进行了小结和强调,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

说课稿 篇3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以人为本的教学发展观。

  2、坚持高效课堂的自主性、有效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实现有效学习。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心中那盏灯》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心中那盏灯》选自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是对童年往事的回忆,讲的是一位父亲忍着寒冷为儿子做灯笼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之情。本组教材以亲情关爱为专题,课文富于情感,所流露出的人间真情令人感动。本文是经典之作,内容具体,含义深刻,语言精湛,情感舒缓而真挚,有利于培养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2、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单元目标,学生的年龄特点,高效课堂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中抓住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利用诵读品读学习方法感悟文本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拓展,懂得父亲用爱制作冰灯给儿子的一生留下幸福的回忆,并体会出父亲的爱。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

  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根据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念,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课件,以'直观教学,以读代讲'等方法,极力烘托情感,让孩子们在研讨、合作、反复朗读中感受人间真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关注人文'。

  学法:按照高效课堂模式,首先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品读感悟'的方法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思、议、辩中进行创造性学习。

  说教学流程:

  一、质疑探讨,导入课堂。

  1、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探讨本堂课需要解决的有价值性的问题。

  (1)、心中的那盏灯是什么?

  (2)、为什么说心中的灯?

  (3)、这盏灯什么样?

  【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对学生进行读书方法的训练,从整体入手,有助于让学生很快抓住文章要点,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感悟文本。】

  二、确立目标,立体教学。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父亲用爱制作冰灯给儿子的一生留下幸福的回忆,并体会出父亲的爱。

  2、学习抓住人物行动、语言等写人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为学生呈现学习目标,是为了引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目的地学习。】

  三、自主学习,体会父爱。

  出示自学菜单,学生自学。

  1、默读课文,思考,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语句?用横线画出。

  【抓住重点问题,全文阅读,尊重学生感受,从情感入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汇报交流,抓重点词句品读父爱。

  课件出示学生所说的语句,进行感悟朗读。

  (1)父亲每打磨一阵,就停下来在衣襟上擦擦手,再把双手捂在自己的脖子上暖和一会儿。

  引导学生抓住'打磨、停、擦、捂'这些动词想像当时的情景,感受父亲的`对儿子的爱。

  (2)父亲疾步走过来,帮我掖好被子,连连说:'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别冻着你……'

  引导学生通过'疾步'、'连连'、'我不冷,我不冷,小心别冻着你……'的理解感受父亲当时的心情。

  (3)父亲刚才给我掖被子的时候,我分明感到,他的手真凉啊!

  此处以读代讲:评议'分明'、'真凉'该如何读。

  【这一环节的教学,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感悟。在感悟、朗读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感悟亲情。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父与子的对话,理解词语'尴尬',体会人物感情。

  【重点用字理知识让学生理解'尴尬'一词,'尢',象形字,像曲足或跛脚的人,而后出示一位正常人走路的姿势图,再让学生发挥想象:一位正常人和一位跛脚的人并排走路,会怎么样?这时,学生就会说出跛脚的人会觉得处境很无奈、为难、不好意思等答案,我顺势点拨,尴尬就是形容处境困难,难为情、无奈、不好处理等意思。那文中指的是谁无奈呢?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答案了。】

  2、小组内合作讨论:品读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我的心里却一直珍藏着那盏灯,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在此处我特意设计了为文本补白的环节,叫孩子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1)、设计问题。

  那是一盏用冰做成的灯,是父亲用心打磨的灯,所以这也是一盏用做成的灯。(心)

  那是一盏用冰做成的灯,凝聚着父亲对孩子的爱,所以这也是一盏用做成的灯。(爱)

  那是一盏用冰做成的灯,凝聚着父亲对孩子的情,所以这也是一盏用做成的灯。(情)

  (2)、师生联读:

  师:那是一盏用''(情)做成的灯,所以我觉得(生)'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师:那是一盏用''(爱)做成的灯,所以我觉得(生)'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师:那是一盏用''(心)做成的灯,所以我觉得(生)'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通过分角色读、师生联读,实现了语文课'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教学理念,更能体会到这是一盏凝聚着父爱子、子爱父的浓浓亲情的灯,这种创造性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五、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展示冰灯,升华父爱。

  【将伙伴的灯与自己的这盏冰灯进行比较,再次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进一步将父爱成灯这一主题显现而升华。作者多年后在另一篇文章中写到:对于您,我的父亲,我有太多的感激,那如山的父爱将是我此生都无以回报的。有太多的话,太多的爱我想对父亲来倾诉。然而此时此刻,我只想说:'父亲,您是我永远的骄傲!'】

  2、品读名句,升华情感。

  '爱,永不熄灭的灯!'以此为契机,激发孩子们心底的感动。

  3、拓展交流,再现亲情。

  你生活中有这样的感人事例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通过文本拓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生活,对渗透人文教育达到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六、课堂达标,当堂检测。

  1、用'尴尬'说话。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没过几天,冰灯就化了。但是,我的心里却一直珍藏着那盏冰灯,那是一盏最美的灯。

  '珍藏'的意思是,说'那是一盏最美的灯'的原因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外实践

  对爸爸妈妈进行一次专题采访,请父母讲一讲对自己感人的爱的故事。

  【既突出了重点,又实现了文路、教路和学路的有机统一,深化文本内涵。】

  说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教学评价:

  课堂结束前,由小组长负责总结评价,从学生的参与度、展示、质疑的精彩度等方面表扬本节课的优秀学生,评出优秀学习小组和学习之星。

  二、教学反思:

  1、课堂伊始,让学生根据课题自主质疑,鼓励学生'想问、会问、善问',使质疑成为学生的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质疑,目的是让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产生思维的兴奋点和认知冲突,培养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本。'以读代讲,读中悟情'的诵读品读法让学生感悟到了文中浓浓的亲情。课堂上学生的兴趣浓厚,表现积极,实现了有效学习。

  3、充分挖掘教材,进行补白的创造性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升华了情感,体现了高效课堂的有效性与发展性原则。

  不足之处:

  要求学生讲述自己和亲人之间发生的感人事迹时,学生要么无话可说,要么说出的事例非常平淡,没有代表性。如果当时我能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那学生就能在讨论中想到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了。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最后一头战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3课。这是一篇悲壮,感人的动物小说。课文记述了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在生命终结前,再次披挂象鞍,凭吊战场,庄严的埋葬自己的故事。赞颂了战象嘎羧的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也表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了独立学习的能力,他们会凭借自己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来认识了解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促成学生在知识上,能力上,思想上,情感上的生成和升华。

  三.说教学目标

  1、选择令人感动的场景,并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讲述;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

  3.抓住文章重点段落,聆听战象嘎羧的心声,感悟战象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深厚友情;

  4.拓展写话,为战象嘎羧题写碑文,倾诉自己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读课文,感受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战象的高尚情怀;

  难点:通过朗读感悟,领略作者的表达方法,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五.说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将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转换成同战象嘎羧对话的过程,辅以音乐,图像等课程资源,给学生的内心以猛烈的撞击,深深的震撼,进而学生必然读出情感,诉出情感,写出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讲述战象嘎羧的故事

  以打字机的声音逐字出示字幕:“西双版纳曾经有过这样一头战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回到了曾经浴血拼杀的战场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读后,教师质疑:“读了这样的文字,你的心情怎样?”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曾经”一词启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为后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在学生进入情境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较快速度选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自己感受最深的片断。这一训练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培养了表达能力,又提高了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娓娓道来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继续浸润在情意浓浓的学习环境中。

  2、聆听心声,感悟战象嘎羧的情怀

  阅读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教师与学生展开谈话:“学习课文就是与文中人物、动物、景物交流、谈话,在这里我们就是同谁交谈呢?(嘎羧)使学生意识到战象嘎羧就是一个有高尚情怀的“人”,它也和我们一样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师适时抛出一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快速读文,看看哪拨动了你心弦,在这样的文字下划出真挚的情感线,用心听听战象嘎所在和你说什么呢?“这一问题,直接文章主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片断,重点词句来感悟战象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中配合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学生畅所欲言,由感而发,由感而读。教师或情感诱导,或方法指导,或鼓励肯定,保证学生的动态生成,“对话也就成为一种思维碰撞,心灵共振的过程。

  3.倾诉真情,体协战象嘎羧的碑文

  再以打字机的声音逐子出示字幕:“西双版纳没有了那头叫嘎羧的战象但它那双凝望清波荡漾的眼神,和那只睁得老大的眼睛却久久令人回味,令人深思……“与课前的导入遥相呼应,形成强烈的对比,近一步突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

  此时学生的情感之潮,奔涌而来,达到了“不吐不快,非吐不可”的状态,教师适时为学生提供一个情感宣泄的平台:“村民们为了纪念战象嘎羧,为它立了一个墓碑,请你以村民的身份,为战象嘎羧写一段碑文。”

  4、拓展阅读,深化单元的主题思想

  语文的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的结尾,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动物小说家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如《第七条猎狗》、《一只猎雕的遭遇》、《斑羚飞渡》等优秀作品。既全面、深刻的了解动物的内心世界,又培养了学生好读书,读好书的阅读习惯。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 教材简析

  《始终眷恋着祖国》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苏教版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祖国意味着大地、江河、语言、文化、民族、同胞等等。热爱祖国,就是热爱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始终眷恋着祖国》选自人物通讯《钱学森----中国我民的骄傲》,课文节选的是记述钱学森无限热爱祖国的那部分文字。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感情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根据本课的特点及教学实际,我确定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理解文章,感受作品中富有个性的人物和特定的事件。 技能目标:学习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人记事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钱学森对祖国的深情,增强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2、 重点、难点 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爱国热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 我之所以把体会深深的爱国情定为教学重点,是因为如今学生在方方面面的影响下,情感淡漠,自私者较多,尤其是有次我组织本班学生看电视《长征》,看到红军倒下有些学生竟然会笑起来,因此,我觉得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身为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而且还要育好人,要教学生做人,做怎样的人。 难点: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人记事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写好关于人物的文章,所以学习本文的'取材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二、说学情

  我所任教的初二班级学生,语文基础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活泼好动,加之初中生形象思维占优势,而注意的持久性较差,对文章的理解浮于表面,品读语言也较为粗糙,表达能力较差。 针对这个情况,在教学中,我注意从研讨课文和激发学生兴趣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查找资料,在课外资料中发掘兴趣点,充实课堂内容,并利用多媒体播放影音文件,设计各种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面,注意采用合作-学习-探究的方式,引入讨论式、启发式教学,结合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从文内涵,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蕴含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出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这些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教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说教学程序

  (一) 导入新课 1955年中秋,天安门广场沐浴在旭日朝阳的辉煌中,一位远离故乡的游子海外归来,面对巍峨的天安门城楼深深弯下了腰,透过泪水,他无限感慨地自言自语道 :我终于回来了,我一定要把全部力量贡献给新中国。他就是后来成为“导弹之父”的钱学森。他的名字哏中国的航天事业联系在一起。多媒体展示出近程导弹和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图片和钱学森的简介,引出课题。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形像生动,增强直观感受,能调动学生的情感活跃性,让学生处在积极的心情绪下展开自主学习。

  (二) 学习课文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并且试着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分组讨论后学生个别发言,其他同学点评。 这篇文章文字较为浅显,学生阅读后基本能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的内容。这一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对语言的组织和概括能力,完成知识目标。

  2、 学生再次快速阅读课文,采用学过的圈点批注法,用自己的话归纳出课文选取了钱学森的哪些事情?大家讨论,然后我给学生展示我的板书。接下来就是要学生理解一些重要的词语和语句。(多媒体展示一些语句和词语) 3、 课文给我们展现了钱老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作者对于选取的事情中花笔墨最多的是哪件?请同学们示范朗读。讨论一下,为什么这件事写得那么详细? 本环节可以使学生了解课文选材与材料详略的处理。完成目标2

  4、 从刚才同学的朗读中,大家看到了美国对于钱学森回国的恐慌和他们为了阻止事情的发生而对钱学森的迫害,请大家就此展开辩论:钱教授该不该回国? 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5、 钱学森被美国聘为“终身教授”,享受优厚的待遇,可他始终眷恋着祖国,不顾百般阻挠毅然回国。根据现在的统计显示,我国目前留学生的回国率却是百分之三十,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假如你出国留学了你会怎样? 前面的环节是让中学生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之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自身的体会中去感悟钱学森的爱国之举。这个环节是对上个环节的拓展延伸,教学生增强对故土对祖国的感情,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重点的任务。

  6、 拓展延伸 前段时间,以“赞颂祖国 共享感动”为主题的第二届全国青少年网络短信作品大赛中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作品,假如你去参赛,你会对祖国说些什么?请写出来,大家一起共享。(如:我们可以用鲜花来庆贺你的生日,我们可以用心灵来歌唱你繁荣,但我更愿用一片赤子之心来建设您----我的中国!)

  7、 小结:钱学森教授对祖国的无限眷恋让我们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我们虽然现在没有做出轰轰烈烈的业绩,但我们现在应该在日常生活当中,时刻想着我们的祖国,把爱表现在细微之处。尊敬我们的父母,热爱我们的朋友,珍爱身边的一点一滴----这都是爱国。我们不敢想像,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会爱国,也不敢想像,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会热爱我们的祖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要继承我们前辈的优良传统,要让我们的心永远是一颗中国心,要让我们的血管中永远流淌我们作为中国人的血液!最后,让学生欣赏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在优美而深情感人的旋律中结束全文的教学。

  谢谢!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美丽的田园》是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加减法(二)第13页—14页的内容。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有所体验的容易理解的现实问题为素材,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家知识的含义,主动构筑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为此我设计了如下三维目标:

  (一)情感目标:

  1.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自然、爱护动物、保护环境方面的教育。

  (二)能力目标:

  1.综合复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达到计算正确与熟练。

  2.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知识目标:

  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发现、思考、提出问题,并正确运用2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相关的问题。

  (四)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20以内的加减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数学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熟练地进行20以内退位减法的计算。

  二、说教学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了同桌合作学习,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美丽的田园》时,引导学生先观察数据(如:树上有5只小鸟,天上有12只小鸟)。再让学生尝试提出问题,独立试着解决,并给予充分的时间和同桌交流的机会。然后结合学生的信息反馈,教会学生用合并或者是比较的方法,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如

  ①树上有5只小鸟,天上有11只小鸟,一共有几只小鸟?

  ②树上有5只小鸟,天上有11只小鸟,树上的比空中的少几只?

  ③树上有5只小鸟,天上有11只小鸟,空中的比树上的多几只?

  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根据第一个问题提出

  ④一共有16只小鸟,天上有11只,树上有几只小鸟?

  ⑤一共有16只小鸟,

  树上有5只小鸟,天上有几只小鸟?让学生以此为基础,同桌互说出其它物体的这类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帮助学生掌握了学法,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做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复习旧知

  以开小火车的形式复习旧知,然后通过音频资料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然后设一个悬念,你想不想看一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1.观察“美丽的田园”,说一说田园里都有什么,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2.再次观察“美丽的`田园”,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通过搜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汇报并列式计算。学生提什么问题都可以,只要合情合理即可。教师小结,教会学生按顺序来观察图片,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三)练一练

  1.完成书上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2.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美丽的田园》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综合课,主要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也利用这一载体,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2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知识,使学生的计算能达到正确与熟练地要求。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何况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很难长时间地集中在一起,因而在教学中我把小动物做成了卡片,插入游戏、声音等环节,使课堂富有童趣,上课效果也会好一点。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地位

  本节是在:“电生磁”和“电动机”后进行的教学,使学生对“电与磁相互作用的内容”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具有承前的作用,是知识的自然延续;同时,这一节发电机的内容为以后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提供前置知识,具有启后的作用。

  2、本节课的特点和作用:

  本节教材安排了一个探究实验“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探究实验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而且更加注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物理规律的得出过程,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规律,亲自感知获得知识过程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也是提高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好素材。演示实验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从而培养为社会做贡献的意识。

  3、对教材的处理:

  本节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包括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发电机的原理与应用、磁记录等,如果要面面俱到去讲述,时间安排上肯定比较紧张,所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究电磁感应上面,其中,包括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至于发电机的内容放在了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电磁感应现象是法拉第发现。

  2、能描述电磁感应现象,分析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了解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导体切割方向有关

  能力目标:

  1、培养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能力。

  2、培养团结合作的能力,发扬协作精神。

  3、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学习法拉第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学习他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3、感受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电磁感应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难点:切割磁感应线的理解

  二、说教法

  1、变原有课本的演示实验为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猜想、设计、验证、交流、归纳总结。所以在课时安排上把发电机的内容放在第二课时

  2、利用多媒体辅助解决教学难点。

  3、具体把本节教学设计分为九个环节①创设情景②提出问题③假设猜想④实验验证⑤交流归纳⑥再次验证⑦得出结论⑧巩固练习⑨学后反思

  三、说学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是为了不教”。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要学会自主学习、自主获得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应积极地思考、分析,主动地去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

  四、教具

  1、教具:灵敏电流表 蹄形磁铁(大、小不同的两种) 矩形线圈 导线 小灯泡 单刀开关 干电池

  2、学具:灵敏电流表 蹄形磁铁(大、小不同的两种) 矩形线圈 导线 小灯泡 单刀开关 干电池 (学生每组一套)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采用以下的教学程序:复习实验引入——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提出新问题——再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具体做法如下:

  引入新课

  利用重现奥斯特实验。提问:奥斯特实验说明了什么?待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1)磁能生电吗?

(2)怎样才能使磁生电?

(3)要研究这个问题需要用到那些器材?

  (二)进行新课

  1、利用课本84页所示的实验来探究“什么情况下磁可以生电”

  实验前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需要的'器材及实验的设计思路,使学生明白实验的目的。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请同学们选择器材,分组实验。(四个人一组)。

要求:

(1)各成员分工合作;

(2)各小组长做好实验记录。

  学生实验时老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对学生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给以点拨。学生实验完毕,请几个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本组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对于不同的观点允许各组之间辩论,在学生辩论的基础上老师进行演示实验,再现实验过程,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予以解释。对于在实验过程中有创新的学生要给予表扬。

  归纳实验条件和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请同学填写下面的实验记录表格:(利用幻灯片打出)

  磁体的强弱

  导线的运动情况

  电流表有无示数

  根据以上记录的实验现象提出问题:电流表的指针偏转说明了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自由发言,最终老师要给出确切的答案。

  根据实验现象启发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

  上述实验说明了磁能生电吗?

  在什么条件下磁能生电?

  展示相关的,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规律(用幻灯片打出):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是一种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做感应电流。

  提出问题: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请同学们充分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闭合电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介绍法拉弟等科学家探索科学奥秘的艰辛与曲折,使同学们受到启迪。

  这个实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是:

(1)选择器材时可能有的组认为可以利用小灯泡是否发光来检验电路中有没有电流,就用小灯泡代替了电流表,结果看不到小灯泡发光。对于这个问题,老师在巡回指导时就要引导学生改善方法,避免学生白白地浪费时间,同时还应给学生讲清灯泡不发光的原因。

(2)学生只意识到了让导体动,而忽略了导体不动而让磁体动这种情况。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这种情况进行探究,并引导学生利用相对运动的知识来解释。

  2、引导学生继续实验探究: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实验前先提出问题: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请同学们利用桌上器材继续探究。

  学生实验时老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对有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以帮助和指导。

  实验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只注意到了导体的运动方向与感应电流方向的关系。这时教师要及时提醒,引导学生改变磁感线的方向再探究一次。

  学生实验完毕,请某个小组选派代表根据实验现象来填写下面的实验记录表格。(用幻灯片打出)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正比例的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西南师大版第十二册第3单元的内容。本节教科书安排的是正比例,其内容主要是正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图像,并通过例1和例2介绍这些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分数和比的知识等的基础上教学的,是本套教材的一个重点内容。教材通过实例说明: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两种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另外从具体的数据中看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扩大、缩小的变化规律是它们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商)总是一定的,写成关系式就是:y/x=k(一定)。引导学生学习正比例的图像,并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通过正比例意义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初步的函数思想。

  二、说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实例,并进行交流。

  2.通过探索正比例意义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3.通过观察、交流、归纳、推断等教学活动,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义,并能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难点: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感受事物中充满着运动、变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四、说学情

  学生在前面已经初步接触了正比例的变化规律,学习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等。学生最容易掌握的是判断有具体数据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最难掌握的是离开具体数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五、说教法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利用旧知构建新知的方法、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小结的方法等等。例1利用小区收水费的事件,引导学生体会在单价一定的前提下水费随用水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根据这种规律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为了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用表格分户把用水量和水费对应起来,使学生一看就容易发现“用水量扩大几倍,水费就扩大几倍”的变化规律。例2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正比例的图像,并利用正比例图像解决问题,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科书相比较,这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教科书仍然用实际问题引入,通过小麦和面粉之间的正比例关系引出图像,教科书只作了在方格纸上描小麦质量和面粉质量对应点,并连线表示两者之间正比例关系的方法提示,而正比例图像包括描点、连线等步骤都由学生自己完成。重要的结论教科书都没有将结果写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方式去概括出来。教学过程中我给学生也留下了自主探索的空间。首先是正比例的意义,我让学生根据两个具体事例通过讨论交流,从三个方面得出概念的内涵。其次,正比例图像教科书不仅让学生在方格纸上作图,同时还通过问题“观察上图,你发现了什么?”向学生提出探究任务,让学生根据其图像去探究正比例中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趋势。

  六、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会小组合作交流。具体表现在学会思考,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学会思考教师要设计好问题,学会观察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表格和图像,学会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说,并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乐于说,善于说。

  七、说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导入新课

  二、引导观察,探究新知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升

  四、全课小结教师:这节课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用了哪些学习方法?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五、板书设计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