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3-01-20 18:54:4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8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夹竹桃》是著名学者季羡林老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全文在第二教时中,我确立这样的教学目标:

  1、重点品读3、4、5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感受夹竹桃所引起的作者的幻想,感悟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

  2、学习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教学过程如下:

  一、采用变序,提挈中心

  由问题“夹竹桃为什么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最值得回忆的花?”引导学生浏览全文,找出中心句——第6自然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从中提挈出关键词、灵魂词——“韧性幻想”,板书。

  二、围绕中心,直奔重点段。

  ▲学习第4自然段(兼带学习第3自然段)

  第4自然段主要写夹竹桃的韧性,是文章的重点。我抓住中心词“韧性”切入教学。

  先让学生理解“韧性”的内涵——坚韧、顽强不屈。再让学生默读课文,找找夹竹桃的韧性体现在哪里,画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体会。品读三个重点句:

  (1)“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3)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找出自己所找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自己的体会是第一步,认识后两句的句式特点——双重否定句,赞美的语气更强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朗读是第二步,与第3自然段对比朗读是第三步。由“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一句问——院子里的那些花指哪些花?那些花是怎样的?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引至第三自然段。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明白这部分同第四自然段写夹竹桃一样也是按从春到秋的季节变换的顺序写的。然后让学生借助屏幕内容提示,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夹竹桃独有的可贵韧性以及默默无闻、谦虚宁和等品性,明白作者写第三自然段是为了起对比衬托的作用,用其它的花来反衬夹竹桃的韧性。最后回到回归到“韧性可贵”这一中心上来。在学生读懂了“物”的特点后,我让学生读懂物背后的“人”,让学生明白写自己喜欢的物,可以言自己的志,抒自己的情。

  ▲学习第5自然段

  第5自然段写夹竹桃引起作者的许多奇妙的幻想,也是课文的重点段。我引导学生思考两大问题:(1)月光下的夹竹桃有哪些特点?让学生从花香和花影两个方面说说自己的感悟,引领学生体会“袭”字的妙,启发学生调集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想象其景其境,在头脑中丰盈意象。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提挈关键词“地图”、“荇藻”、“墨竹”,让学生喜欢哪一种幻想就读哪一种幻想。师配以音乐,让学生自己读、四人小组读、集体交流读,以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充分地诵读,边读边想象,使学生进入美的意境,读出美的韵味,充分体会作者的那份陶醉、那份忘我、那份愉悦、那份浮想联翩,从中受到感染,获得情趣。

  四、练习写话,习得方法

  作者写夹竹桃,由看到的景抒发自己的情,由真实的描写,写到虚幻的想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月光下的夹竹桃带给自己的幻想。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学完了主要段落,再归拢到文章的中心上,让学生说说作者为什么爱夹竹桃,爱夹竹桃的什么,使中心问题得以解答,使文章的中心进一步强调、突现,使教学始终紧扣中心,完整统一。让学生再读第6自然段,领会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即总结4、5自然段,总结全文,与第一自然段相呼应。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次作文讲评课的内容是《我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习作要求是:把自己想象成大自然中的一员,你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也可以当成一种自然现象;想想它们在大自然中是怎样生活或变化的,想想它们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并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二、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对大自然中的不同事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它们的生活习性等,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在这次习作中,需要学生认真观察,丰富想象。

  三、说目标

  1、通过作文讲评,让学生学习优秀习作中的优点。

  2、通过交流与习作,让学生发现习作的不足,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说重难点

  发现习作中的不足,并学会修改。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习作内容和要求,唤醒学生的回忆,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优秀习作欣赏

  通过阅读优秀习作,引导学生发现习作中优点和总结出好的习作标准,有效的`指导学生习作。

  3、 习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我通过出示学生习作中有问题的句子,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指导改正。如标点病、人称使用不当,想象不合理等。这部分教学对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有着指导意义。

  4、修改习作

  让学生互相修改,发现问题并及时只带同桌改正。这部分教学既能激发学生评改作文的兴趣,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为后面自己修改自己的习作打好基础。

  5、 布置作业

  修改自己的习作。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课文简说:

  《蒙娜丽莎之约》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细致地展现了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天才的想象力。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用精炼而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了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整篇文章文笔洗练,文字浅显流畅,可谓是介绍艺术品的传神之作。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照画面,了解课文中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2、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

  对照插图,把具体描写《蒙娜丽莎》画像的部分找出来,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似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

  四、教学设计意图:

  1、谈话、赏画导入。教学开始向学生介绍《蒙娜丽莎》,通过观赏图画,谈感受,使学生对《蒙娜丽莎》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2、读课文,感受名画。本课是略读课文,所以体现高年级略读课文的特点。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蒙娜丽莎的永恒美。我采用以下教学思路:

  ⑴ 初读课文,粗知大意:

  先让学生速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大致理解有关词语,并了解课文内容,理清叙述顺序。学生提供交流时间,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读书交流,感知文章脉络,为下文学习做铺垫。)

  ⑵ 再读课文,感受名画魅力:

  第二遍布置学生读课文,让学生找到具体描写画像的部分。通过图文对照让学生充分感受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体会她的舒畅温柔、哀伤、亲切和矜持。引导学生重点交流从哪些具体描写中看出了这幅世界名画的魅力,作者看到这幅画想到了什么。学习作者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把蒙娜丽莎描写生动的。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从扶到放的过程,即重点讲解第六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自己学5、7两段。学完画像这部分后,鼓励学生当小小解说员。

  (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是这课的重点,教学设计突出了重点,即:欣赏蒙娜丽莎神秘莫测的美丽神韵和那如梦如幻的妩媚微笑,引导学生从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以及她的坐姿、双手和背景等具体的描写中体会世界名画的魅力。引导学生交流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什么。)

  3、回扣前文,加深感悟。在学完了5-7自然段后,我们再回顾全文,让学生不仅能从具体的描述中感悟蒙娜丽莎的魅力,还让学生体会到从排队等候中也能感受到这幅名画的魅力。

  4、课尾引入达·芬奇的另一幅名画《最后的晚餐》,和制作一个卡片,借此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兴趣和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不足之处:

  一节课上下来觉得还有好多地方做得不到位,对于名画,学生很难从专业的角度去审视,所以应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本课的语言生动,文字流畅,而我在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别挤啦》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主题为“地球家庭”的一首诗歌。它通过对人思想感情上“别挤”和严防把美好心灵挤走两方面的抒写,表达了作者向往人间的美好,追求人间真、善、美,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用宽容、善良、真诚的心去生活的思想感情。 诗虽短小,却给人以道德教育,使读者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

  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并模仿写一节。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

  3、通过朗读、理解诗歌,联系生活拓展思维,感受“真善美”的重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塑造良好的人格。

  说教法学法

  本课语言诙谐、形象生动,每一句话都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由于诗歌跳跃性大,所以学习课文时可以利用诗句间的“留白”进行思维拓展,联系实际理解生动有趣的诗句背后意思,即作家呼吁的道德观。

  说教学设计

  1、联系生活,导入课文。

  2、初读诗歌,把握内容。 为了不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所以在朗读上就要下功夫。学生在联系生活谈自己感受、收获,都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朗读先是“正确、流利”,在细读基础上,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和在自己理解基础上,再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也就是体现了语文课的“读中感悟”。(但教学中学生还是没读好,可能是学生感悟不到位,也与平时朗读技巧指导有关)

  3、精读理解,感悟表达。在揭示课题之前先将第一节的`内容分解导读,通过问题提示、“留白”的方式引导学生分句体会诗句意思,并在理解诗句过程中反复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整个“问题导学”过程里,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为理解本诗做足了铺垫:世界之大,足以容纳所有人的自由。随着作者写作思路的转变,老师跟着将矛盾抛给学生:无拘无束的自由并非真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有条件的,需要做出“保证”的。在矛盾激发的同时,揭示课题“别挤啦”,揭示作者的中心意思“不要挤”,学生对它的接受与体会当然就自然且深入了。 联系生活理解诗歌中的道理,这也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一个亮点。学生们只要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所以在细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把诗歌中的每一句话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说、随心所欲的谈,告诉学生把你读这首诗歌时最先想到的说给大家听,一人说,大家补充。学生们把自己身边的不道德行为、社会中的不道德现象甚至关于对世界的和平问题的看法都谈了出来。学生们自己总结了“真诚”“宽容”“善良”“健康”“和平”“和谐”“平等”等词语,懂得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知道了在生活中自己应该怎样做。

  4、借助背景资料,领悟作者情感。

  5、领悟现实意义,拓展延伸 “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在多元化思维拓展的基础上,当学生对“挤”有了自己的思考,他需要一个表述的机会及交流的平台,所以,就设计了写诗的环节。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表达的需要,又可以锻炼其模仿课文形式进行诗歌创作的能力,还可以使探讨问题的平台延伸到课堂外与教室的墙壁上。但是遗憾的是时间不够没有在课堂上写,只能做为作业回去写。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具体确凿的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教学理念:

  这是一篇议论文,但是议论文课堂也不能偏离语文教学,不能偏离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学这课时,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读多悟,并且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会写“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③、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3、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比较抽象,教学时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相关的图片或资料,以及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六、说教法与学法:

  1、形式多样,自读感知。

  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圈画、思考、批注、交流、汇报、朗读、表达等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诵读领悟,重点研讨。

  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是为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服务的。对这三个事例,引导学生抓住“敏锐地注意到”“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来学习。引导他们发现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点。通过读、议、思、想,让学生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了解议论文的特点:用具体确凿的事例说明道理。

  3、回归整体,能力迁移。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出和本文类似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这些成功的事例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进行仿写,学以致用。

  七、说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真理。

  1、出示几句与科学有关的格言。

  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华罗庚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郭沫若

  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萧伯纳

  2、生读,谈谈从这些格言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发。

  (文章的开始就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就是一个真理,什么是真理,这个词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课的开始可以引领学生读、悟一些格言,让学生理解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进而切入课题,告诉学生,课题就是一个真理。)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在初步感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圈画、批注、朗读、交流等等来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品读感悟,研讨文法。

  1、明确观点。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研读事例。

  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它的?请大家浏览课文,试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第一个事例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第三个事例写的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1)、学习第一个事例。

  学生边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思考:

  ①具体事例中的人物是谁?

  ②发现的现象是什么?

  ③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④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过程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漩涡的方向与

  地球的自转有关

  (2)、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①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②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③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3、了解写法。

  这三个事例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同桌小声讨论。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从具体事例中具体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和学习课文的写法,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对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样一个观点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它,教学中重点研讨:1、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2、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交流,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提高教学效果,形成开放课堂。)

  (四)感悟升华,拓展延伸

  1、句子研读。

  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①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②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2、列举从生活中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

  鲁班根据荷叶发明了伞。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根据鸟的飞行发明了飞机。

  3、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维呈现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的交流。结合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回归整体,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事例,进一步理解问号与真理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随堂练笔,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达到学以致用。)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穷人》是统编六年制小学语文第12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乐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本单元课文侧重于写的训练,重点训练项目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旨在让学生懂得写文章要用朴实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真情实感。这不仅决定了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用朴实的语言表达出真情实感,也为我对本课教学设计提供了依据。

  下面我就从怎样导入课文、教学构思、怎样结束课文三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

  我用设疑激趣的方法导入课文。走上讲台,出示课题后,我问:“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会有怎样的想法?”待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见解,情绪高涨之时,我趁机导入:“本文是被称为‘俄国文学泰斗’的列夫·托勽斯泰的作品……”并在此简介作者,“这位文学巨匠会给我们讲述一个有关穷人的什么故事?会和你想的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的导课设计,目的之一,是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目的之二,由简介作者的文学地位,唤起同学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进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之中。

  二、教学思路及教程设计

  这一内容我分以下三步来谈:

  1.初读课文,自学字词,了解大意,梳理思路。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感知大意,总揽全局,使学生学习全文时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

  2.精讲细读,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由于文章篇幅较长,为了实现长文短教,我先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一步步带入故事情节之中,再用抓重点词句的分析理解,以占带面的导读法,帮助学生读懂全文。

  学习第一段。我先用配有音响效果的'课文录音把学生带入一个海风呼啸的夜晚,一个渔家的小屋。极富感情的朗读,逼真的模拟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我抓住本段的中心词“温暖而舒适”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中体会主人公桑娜的勤劳能干。用对比的方法,体会穷人悲惨的生活。并在此设置疑问:这里的“温暖而舒适”仅仅是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火还没有熄……”这些外在的表象吗?它还有没有更深刻的内涵?这样巧设悬念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第二段篇幅较长,但内容易理解。所以我让学生继续听配乐朗读,了解故事的发展。先抓住本段的重点句,让学生从这朴实的语句中深入领会桑娜那颗善良的心;再引导学生用圈、点、勾、画法找出相互依存对桑娜行为、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并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因此,我细扣其中的每一句话,先教给方法,再让学生学会运用,从而使其明白此时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桑娜此时心理活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我以文中大量使用的省略号为突破口设计问题,说明这样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并指出这正是“真情实感,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现。这样,不但突出了本文的训练重点,而且学以致用,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技巧。

  第三段的故事极富戏剧性,集中表现了渔夫夫妇俩的善良。但从中也流露出一种无奈,一种悲哀。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感情,我抓住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让学生自行品味。

  文章结尾一行,我主要让学生体会这精彩的瞬间,主人公那美好善良的心灵在不谋而合之时迸射出的灿烂光芒!体会这样写言已尽,而意无穷。

  全文教学完毕,在此解决第一段设下的疑问:为什么这间渔家小屋“温暖而舒适”?使学生认识到,是因为主妇桑娜的勤劳能干,更主要的是在这间渔家的小屋里还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温情!

  这一环节教学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了全文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写作特色,并强化了重点训练项目。

  3.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这一环节旨在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再头昏脑胀感受文中核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行文思路和独具匠心的写作特色。

  三、结束课文

  我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定‘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这样结束课文,能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

  【说板书设计】

  穷人

  等待丈夫:温暖而舒适的家 (勤劳)

  探望生病的邻居

  抱回孤儿:抱回可怜的孩子 (善良)

  忐忑不安的心情

  丈夫归来:严肃-忧虑-能熬过去 (关心他人)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教学背景:

  《森林中绅士》是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六年级上学期一篇课文。这是茅盾在抗战后期所写一篇动物小品。它不仅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豪猪绅士式外在特征和生活方式,还借此讽刺了当时社会中所谓“绅士”们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生活态度。教学这篇文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豪猪生活习性,还要体会由此反映出作者思想感情,而这些,都要通过指导学生细致品味本文细腻而丰富语言来达成。

  二、学生基础:

  由于我面对是六年级学生,豪猪是他们所不了解动物,当时时代背景对他们来说更是陌生。他们阅读理解能力与思想深度有限,只有通过深入文本,抓牢字词句品读赏析才能使他们有所感受。通过反复读课文,学生可以从文章中感受到作者对豪猪拟人化描写是多么生动形象,了解到豪猪与绅士相同之处。通过步步深入地启发,也能从部分语句中初步感受到作者有言外之意,但是还是缺乏深度,需要进一步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语言大师茅盾才能真正对作者思想感情有所认识。

  三、教学过程及反思:

  因此,我在教学时就把“学习作者对豪猪拟人化描写,感受本文细腻而生动有趣语言”作为教学重点。而把“通过对豪猪形象分析,体会作者对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生活态度讽刺”作为教学难点。这也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

  根据教学重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秉持育才八字教学法传统,为本课拟订了三个层次教学环节。

  第一层次,从导入部分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描述动物特征。对课文整体感知中明确豪猪绅士特点。

  第二层次,则是在细读中理清结构,对豪猪与绅士相似处通过圈画、品读、交流读出感情甚至好恶,抓住拟人化写法中修辞手法和人物描写巧妙运用,引导学生读出滋味,讲出感受。

  第三层次,由浅入深,有了前面细致分析铺垫,引导学生在精读中读出作者深意。作为难点,这里安排了“议”环节。因为补充介绍了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是教给学生“知人论世”新学法。在协作中,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如何体会作者言外之意方法。使本来难点成了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最后拓展延伸中对于题目成功改动也充分证明了学生学会了这一方法。

  总之,在教学中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传承育才八字教法理念,在读读讲讲中夯实语文知识点,在协作议论中提高文本阅读能力,以画龙点睛练习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力求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作出有益尝试。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

  一汪翠绿的湖水边,一个普通的老人和一群快乐的海鸥相依相随,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的图画。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有一天老人与世长辞,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这是何等悲壮的场面,更是一份令人震撼的情,让我读过之后不得不为人和动物之间有这样真挚的情感而动容。《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所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两幅动人的画面,更是那无限的真情和真情背后的感动。

  为此,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在情感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情,了解真情是文章的灵魂。

  2、学习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海鸥动作的词句,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份感情,都能得到他们的加倍回报。

  3、通过学习课文的细节描写,学会如何真实具体地表达感情,并进行语言积累。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和同情等感受”。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感受人与动物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教学过程】

  因为本课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首先我请同学们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填空,从而引出新课。

  分析课文主要由两个问题出发:找一找老人爱海鸥的句子进行体会;走进海鸥不舍老人的片段。分别感悟老人对海鸥的爱和海鸥怀念老人的深深情谊。

  在感悟中,注重读议结合,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让学生在老人看似平常的举动和谈吐中,感受老人对海鸥的一片真情。例如: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 “只为个海鸥送餐”;老人一声呼唤,海鸥“应声而来”,在老人边走边放的节奏中“起起落落”……要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悟和理解,让学生真切地体会老人对海鸥的情感。

  在学生充分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情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读、悟课文的第二部分,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情义。重点抓住描写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肃立不动”“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等句子,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从海鸥的动作中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厚情义。

  在教学中我还搜集了一些课外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海鸥老人的做法感触更深,进一步体会课文中的感情。

  总之,本课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促进学生个性化阅读。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获得初步的阅读体验。在设计和实施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领导、老师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