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热门】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锦集六篇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1
曹老师上的这一堂课,很有中段课堂的风格和特点,我结合自己的感受,简单地谈谈体会。
1、曹老师的语言非常有感染力,营造了很好的氛围,开课之初就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2、本节课上,老师运用了一些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课文,对于这样的文章我觉得是非常有效的手段,无论是图片的展示还是配乐的朗读都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内容。
3、在课堂上,曹老师让学生通过表演,让课堂妙趣横生,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了一份美妙的生命体。表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恰当运用表演,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和内化,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比如课文中写到:小鹿在溪边散布,他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在品读这些句子时,曹老师将紧张的学习变为愉快的活动,让学生模拟可爱的小动物的动作。在一次次的笑声中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这些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另外值得商榷的地方是,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比较多,让教学的过程有些散碎,可以再精练些,选择一个主问题,再进行拓展。教学的目标还应该更加明确些。教师对朗读的指导还应该再到位些。这篇课文无论是内容还是文字都非常优美。当我第一次看到文本时,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贴切、恰当的.比喻句、拟人句使文章处处充满了感染力。如何组织学生细细品味这些好词佳句,让他们也有所同感呢?我认为朗读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多次的朗读、感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会自然而然由浅入深、由点到面,也会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引起心中的共鸣,这也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初次看到文本,就可以让他们大声朗读,完了之后,让他们说说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这样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有了初步的了解。当然,这仅仅是对课文的一个整体印象,要想对语言的局部把握,还需要从品词、析句入手,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表达出来。这篇课文,作者在描写一年四季美丽景色时,用词十分形象、生动、准确。如:“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一个“葱葱茏茏”、“密密层层”外加一个“封”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夏天树木枝繁叶茂的特点。又如:“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一个“浸”字不仅写出小兴安岭的雾多、雾浓,把整个森林包围其中,而且使人感到一种朦胧美,非常生动。这么美的画面,应该让学生在反反复复的朗读中去感悟。用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我想,肯定会有更喜人的效果。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准时的登陆表演》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冀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学习这课文的目的是体会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和大自然的和谐与神奇,知道大自然的好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懂得尊重大自然。
2.总体目标:
(1)通过阅读理解,建立起仙企鹅登陆的表象,并能用语言表达文章主要内容和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
(2)切实体会到仙企鹅准时登陆的神奇,能从内心对这种登陆感到惊讶和赞叹。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正确认读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小巧玲珑、不厌其烦、秩序井然、如醉如痴、赞叹不已一般词语的意思,和准确无误、奇迹、奇观、绅士、步履蹒跚这些词语的内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之情,对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奇观的由衷赞叹。
(3)了解仙企鹅准时登陆的原因,初步了解生物钟现象。
B、能力目标:
(1)能在老师引导下搜集企鹅、生物钟的资料。
(2)会在学习中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
C、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2)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和谐,懂得尊重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4.教学重点:感悟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之情,对仙企鹅准时登陆奇观的由衷赞叹。
5.教学难点:把对仙企鹅准时登陆表演,感到的神奇、惊叹读出来。
6.课时安排:2课时。
7.教学准备:CAI课件;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企鹅、生物钟的资料。
二、说教法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和合作探究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同时体现老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用了引导法、点拨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通过抓重点段落、词句,组织并引导学生探究和体验仙企鹅准时登陆表演的神奇和作者对仙企鹅的喜爱之情。
在学法指导上,我主要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质疑问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课前搜集有关企鹅、生物钟的资料。质疑问难:有对文章题目的质疑问难:谁做登陆表演?怎样的登陆表演?真的那么准时吗?有随文阅读中的质疑问难:仙企鹅的绝技到底怎么样?它的登陆表演真的是准时无误,一分不差吗?为什么仙企鹅会准时无误的做登陆表演呢?
学生在疑难问难后,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课文,自主探究,解决疑问,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并在自主探究中合作交流阅读获取的知识和感受。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第一个步骤:提示课题,质疑问难,激起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上课开始,我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谁登陆?怎样登陆?)
第二个步骤: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在随文阅读中解决生字的认读和书写,对一般性词语的理解,包括4个小环节。
(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正音,了解学生读课文情况。
(3)检查生字,认读、书写和对一般性词语的理解,培养并提高学生随文认读生字和理解词语的能力。
(4)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教师给出的提示性词语即要求学生理解的那些词语叙述课文的内容,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条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13课《学棋》。这篇课文讲了古时候两个学生向围棋能手“秋”学下棋,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所学结果截然不同,告诉人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的道理。
全文共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秋是古时间一位下棋能手。第二自然段讲两个学生在跟秋下棋时一个用心致志,一个漫不经心。第三自然段讲两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各不雷同。课文中的插图展示了两个学生学习时的差别体现,比拟光显,与重点段的内容相对应,要引导学生视察图画并借助图画明白内容,训练背诵。因识字与朗读是低年级阶段的重点,所讲授目的定为:
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三、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
其中第二自然段两个学生分别是怎么下棋的是全文重点语段,也是学习的重点。根据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理解水平有限,把“究两个学生向同一个师傅学艺,为什么结果各不相同”作为本课学习的难点。
本文可以分三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主要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三个方面:
一、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会本课剩余生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多媒体,缩短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展开丰富的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为此,本篇课文的设计思路如下:
一、读题导入
学生在齐读课题后,谈谈对下棋的'了解,来引入第一段课文的学习。古时候,有一位下围棋的能手,棋艺远近闻名。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能手、棋艺、远近闻名”。
二、指导朗读,探究两个学生学习结果各不相同的真正原因。
课文中两个学生学棋时的表现对比鲜明,教学中可抓住重点词句,通过看图比较、对比朗读等多种方法探究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习要专心的道理。
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出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想一想两位学生是怎么学习的,同桌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联系一位学生在学棋时“一边听一边看老师在棋盘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上几句”的具体表现,通过“看、听、问”三个动作理解“专心致志”的意思:一心一意,集中精神。“一边听一边看……”这个句式表示“听”和“看”这两个动作同时发生,教师可以进行句式的训练,把所学的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然后带领学生朗读,体会他的认真、专心。抓住“走了神儿”、“不由得”这两个词语体会另一位学生学习不专心。此时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再一次感受两个学生学习的不同态度。对比朗读两段话,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这两位学生,一个专心致志,一个心不在焉,表现截然不同。“那两个学的结果怎么样呢?”自然引出第三自然段。抓住“出色”与“一直没有多大长进”进行对比朗读,让学生明辨是非理解学习态度与学习结果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懂得学习要专心的道理。让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悟。
三、课外拓宽
让学生说说两位学生学棋时的想法。可选择其中一位具体讲一讲,发散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深化故事寓意。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四、学习生字
一年级写铅笔字的要求是写正确,二年级要写美观了。因此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字的间架特点,笔画变化,来把字写美观。
最后说说板书:
让学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文中两个学生的学习态度。
一个学生专心致志
另一个学生心不在焉
勉励学生的发散性头脑,预计学生大概会说“同心专心一意”、“三心二意”等等也可相机板书,充实恭敬学生的意见,进步其自鼎力大肆。
那么学习态度导致的效果是什么呢?凭据学生答复相机板书“精彩”、“没有多大上进”,一上一下形成光显比拟。
总之,在本堂课的讲授中,我实验使用多媒体本领,充实变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捉住要害字文句举行情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富厚学生的想象力,表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精力。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争论的故事》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它将清代笑话集《笑林广集》中的一则笑话自然地结合于师生对话的场景中,同时把“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巧妙地蕴含其中,发人深省,寓教于乐。课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盛老师讲的故事:兄弟俩看到大雁不去射,反而争论怎么吃大雁,还找路过的老人评理,最后大雁飞走了,兄弟俩再也射不着了。这一部分在叙事中寓理——兄弟俩因“争论”而错失射雁的时机。第二部分,主要写盛老师启发同学们谈听了故事的感想。这部分借文中的学生之口说理,帮助学生感悟理解并产生共鸣,从而深入领会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讲讲这个故事。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故事所蕴含的“做事应抓住时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课文,能讲讲这个故事。
2、深入理解,感悟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三、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生词卡片(特别指出:不要布置预习)
【说教法学法】
1、从读到讲要达成“讲讲这个故事”的目标,必须让学生将课文语言材料“内化”,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因而。应符合学生从读到讲,由“外”而“内”再发乎“外”的语文学习规律。那么,引领学生实实在在地读通,“批文入情”地读好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
2、从读到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让学生的情感活动伴随读书的全过程。在读这篇蕴含着深刻道理的.文章时,更要促学生之情去感悟,引学生之理而共鸣。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情感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阅读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实践从读到悟的经历,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揭题
1、老师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好吗?师讲《争论的故事》(课文2—3自然段)。
2、故事讲到这儿,老师想请你们来讲下去。这个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的呀?
3、那么,这个故事的原著中结局是怎样的呢?你们想知道吗?到课文《25。争论的故事》中找答案吧!
揭题。
(听故事?好啊!)
上课伊始,教师即投“生”所好,用故事一下吸引学生的注意。接着,故事戛然而止,留下了空白,激起学生放飞想象,任思维天马行空。(故事的原著有结局?就在课文中?快让我读吧!)留下悬疑,让学生自己到文中找答案,这种激发学生读书兴趣的手段虽已没有新意,但使用起来可真的有效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合作学习,读通课文
1。找身边的小伙伴,一起读课文,互相正音。
2。画出自己觉得读起来有困难的词句,互相帮一帮、考一考。
3。检查反馈:(1)哪些小朋友愿意合作读课文,开开小火车呢?其他小朋友注意听,这列小火车开得怎么样。(2)学生评议,教师相机板书学生朗读中读错的词,指出读破的句,引导学生复读。
(二)理清脉络:(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盛老师讲的故事?其余的自然段写了什么呢?(2)交流
阅读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读书。要读懂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是第一步。为了达到激趣效果,课前没布置预习,因此,初读这一关一定要扎实,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但又要注意采用学生喜欢的新颖的形式,避免枯燥、机械重复。让学生乐于阅读,使先前激起的阅读兴趣得到保持。
三、精读课文,感悟道理
(一)学习课文1—5自然段。
1、既然是争论,就应该让故事中的兄弟俩争论起来。同桌分角色朗读,读出争论的语气与样子。指名同桌读。评一评,再分角色读读。读评结合,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几处地方,体会人物争论时的心情,从而更好地把握朗读时的语气、表情等:(1)看插图,启发想象当时的情景;(2)理解“不以为然”的意思;(3)突出几个反问句。(“再好吃的东西,一煮还有什么味道呢?”“烤了吃,烟熏火燎的,能有什么好味道?”“鸭子不是可以靠了吃吗?—— 为什么大雁就不行呢?”)
2、两个人合作能读出争论时的不同语气,那么,谁有更大的本领,一个人也能把人物争论时的不同语气读出来?试一试。
3、兄弟俩的争论分出了胜负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争论不休”的含义。选择“休”的意思。(休:a。停止b。休息c。表示禁止或劝阻)
4、引读第4、5自然段。指点学生理解“两全其美”的意思。
5、你能用上这些词,讲讲这个故事吗?(充饥不以为然大声争辩很不服气争论不休两全其美无影无踪)
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心灵相通。”在精读这一段时,从分角色朗读,到一个人读出不同任务的不同语气,再到讲讲这故事,引导学生不断的深入体验,揣摩人物心理,从而忘我地投入,真情地表达,为理解第二部分课文打下了基础。
若讲故事安排在第二课时,可以让学生听写括号种的词语。
(二)学习课文6—11自然段1。听了这样一个“争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2、课文中的同学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出示句子,自由读一读。你欣赏哪一种想法呢?
3、难怪盛老师不时向同学们投去赞许的目光呢!你知道“赞许”是什么意思吗?盛老师赞赏的是什么?从中,你又悟到了一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既是加深理解,又增强了感受,促使学生领悟到其中的道理。“从中,你又悟到了一些什么?”使学生感受到要像文中的同学一样,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实现“超越文本”。四、总结
1。总结,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现在,你能说说“争论”是什么意思吗?(兄弟俩、同学们都是在争论吗?从比较中领悟“争论”的意思:必须是各执己见,见解不一致才构成争论。)
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是本册的教学目标之一,适时地利用训练点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作业:
(1)在《名言警句录》上添写几个警句,可以用文中的,也可以自己总结概括。
(2)搜集几个蕴含着道理、让人得到启发的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
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在于让学生“内化”课文,还在于引导学生拓展视野,进行语言积累,引导学生善读乐写,以利于语文素养日有寸进,不断提高。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堂课是北师大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春天中的一篇课文。
这首儿歌,通过想像和比喻,以“水田是镜子”一句领起,诗化了插秧的耕作过程,诗化了农民伯伯艰苦的农业劳动,诗化了农民伯伯们辛勤劳动的劳作场面。
这里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和谐,富有诗情画意。读了这首诗,要让学生感受到春天是美的,大自然是美的,人在自然之中是美的,人的劳动是美的!
二.学生的分析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对于感性的知识接受的很快,思维活跃、想象力强、知识面广及有初步的空间概念,喜欢动手动脑,并有个别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见解。
让学生通过对儿歌的学习,来感受春天,感受自然,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儿歌,认读学习生字,能流利正确的朗读、背诵课文,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内涵。
2.能力目标:
朗读、背诵、独立识字、想像力及看图说话能力的培养。
3.德育目标:
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来来感受春天,感受自然,并能体会到劳动的创造力和劳动创造美这一道理。结合学校进行的小种植活动,来教育学生对劳动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过程
(一)看图
1.看图观察,说一说图上的内容,引导学生结合图来记忆课文。
2.出示课题,动态的表现出“插秧”。
(二)课文
1.过渡到对课文的学习,配乐听教师范读,标记出不认识的生词。
2.自由读课文,学习字词。
(三)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选择要学习的字词,并能根据提示拼读,组词,理解。
2.学习完生字后,进行词语的抽读巩固复习。
(四)在课文中识字
1.学完字词后,返回到课文中,在文中通过朗读来加深记忆。
2.请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全班评议。
3.对于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教师板书到黑板上。
(五)难点理解
“插秧”怎么会插到蓝天上、白云上、青山上、绿树上?
通过演示课件演示来解释现象,并请学生上来尝试。
(六)色彩的内涵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色彩,并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春天的颜色
(七)有感情的读课文
回到课文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色彩和美丽的境界。
(八)课文的引申
1.再学生充分领会到课文(包括图、音、语句和韵律)的美之后。进行德育教育,出示学生的美术画、长高了的水稻等图片来发现人们生活中创造的美。
2.出示学校小种植活动的图片,让学生们体会到,“人们在劳动中创造了美,在劳动中的人才是最美的。”这也是本堂课的主旨所在。
小学语文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并以“黄河的主人”的美誉来赞美他。
文章开篇并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险情重重,为下文描写黄河的主人的品格作铺垫。
汹涌奔流的黄河足以让作者惊叹不已,然而更使作者惊讶的是在湍急的黄河上还有羊皮筏子贴浪前进,如履平地,而且还载着六七个人,文章到此,场面惊心动魄,行文跌宕起伏,处处充满惊奇,扣人心弦,易于引起读者的高度注意。
羊皮筏子的乘客在急流中谈笑风生,勇敢大胆,羊皮筏子的艄公沉着稳健、从容不迫的气质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震撼了读者的心,让人感到人类的伟大与不平凡。因而作者由衷地称艄公为“黄河的主人”。
综观全文,课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层层渲染,中心突出,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通过对课文的品读,读懂课文内容。熟读成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评价能力。通过观看录象,感受黄河的磅礴气势。
3、情感态度目标:在朗读中感受黄河风浪的险恶和艄公的勇敢、沉着和智慧,进而体会人类征服自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本质力量。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即“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教学的难点是对黄河的认识,因为黄河离孩子很远很远,要借助媒体来突破这一难点,帮助学生弄清课文各部分和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也是难点。
二、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把她分为五大板块
一、 诗文导入,感受黄河的壮美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有关黄河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讲出黄河在自己心中的印象,教师相机板书(黄河)。接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观看黄河的视频,一边欣赏,一边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词句赞美眼前的黄河 。
之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作者心中的黄河,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气势,读出黄河的壮观 。(简评:这一个环节设计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利用学生积累的古诗文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初步感悟黄河惊险壮观的气势,从而达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二、紧扣中心句展开学习
(投影出示中心句)
1.上节课同学们找出了全文中心句,并抓住重点词“如履平地”等对该句作了初步理解,还记得吗?
(A.黄河水汹涌澎湃,令人生畏,十分危险。B.艄公凭着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在黄河上如履平地,所以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
2.齐读。
三、交流学习
第2-7节(体会艄公的品质和感受羊皮筏子的险与小
1.体会艄公的品质
(1)建议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2-7节,想想: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艄公勇敢、智慧、镇静、机敏?
2.组织讨论(随机指导理解并读好句子)
(1.)写羊皮筏子上乘客的神情——谈笑风生、指指点点、从容等,一方面说明乘客勇敢,其实更说明艄公的——,筏子撑得好。(引导联系实际,坐车……)
(2)坐过羊皮筏子人的体会很重要。
(3)文中作者的所见所感。(兴奋、惊异“像突然……”)
(4)羊皮筏子上艄公的神态和动作
(5)描述羊皮筏子特点. 羊皮筏子那么小,那么轻,这就
(2)感受羊皮筏子的险与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会)
1.从第二节中的“小、轻、小小、整个儿吞没”等词来 体会。
2)从第二节中的“鼓浪前进”的场面来 感受
4、从第三节中:作者在刚刚看到羊皮筏子上有人时的惊讶的
四、突出、巩固中心
1。再来读一读中心句加深理解
2。学习第8节,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五,扩展训练
让学生交流手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资料,并推荐学生读书《大森林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