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2-12-11 16:53:0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幼儿园科学说课稿四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科学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幼儿园科学说课稿四篇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篇1

  1 神奇的纸

  1、课件引题、激发幼儿兴趣

  (1)本环节我首先让幼儿观看“时装表演”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再让幼儿猜想“是怎么做的?” 既让幼儿复习了各种纸的名称,又能激发幼儿想制作服装的兴趣及进行时装表演的欲望。

  (2)交流讨论:“你想做什么样的时装?”“用什么材料制作?”

  2、操作探索,拓展经验

  (1) 自选材料,初步感知

  本环节我请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纸来做服装,并介绍自己的发现:“请你说说你选了哪几种纸,有什么发现?”使幼儿感知到纸除了名字不同,还有厚薄不同、光滑粗糙不同、硬软不同等。

  (2)操作记录,交流分享

  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幼儿互相说说,“想用什么办法来做纸服装?”而后提出要求:“用喜欢的纸边做边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把发现记录在纸上。”这样孩子在探索的过程中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在孩子操作过程中,我针对能力不同的孩子进行不同的指导,鼓励能力强的幼儿能用2种以上的方法进行比较,而且依次记录;而对于能力弱的幼儿用1—2种方法比较纸的特性,最后鼓励幼儿用完整的语言,向同伴交流自己的记录发现,这时,我只充当一名观察者、倾听者,巧妙点拨幼儿活动中的闪光点,并在此基础上,师幼共同小结出纸的共同特性与纸的不同特性。这样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解决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3、联系生活,展开讨论:

  启发幼儿说一说纸在生活中什么用途?我们要注意什么?教育幼儿爱惜纸张和书本,并且注意卫生与安全。

  4、时装表演,体验快乐

  《指南》中指出:“运用整合的思想,根据目标、内容恰当地采用适宜的组织形式,以达到最优化的结合。”本环节中,我充分挖掘本活动的教育价值,将艺术领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幼儿穿着自制的服装,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气氛中展示自我,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5、活动延伸: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应关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类活动,并注意各类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发挥这些活动的互补作用,要做到在生活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因此继续围绕纸的主题开展,如“美术欣赏——纸制品”、“音乐活动——有趣的纸乐器”“体育活动——报纸变变变”区角活动:“科学区——制作纸”“手工区——纸艺制作、纸浆玩具”“科教VCD——纸的燃烧”等。

  2 幼儿园大班科学说课稿:神奇的纸

  一、说教材

  《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纸,有彩色的腊光纸、有薄薄的毛边纸、有光滑的纸、有粗糙的纸……它们有着自己不同的特性,也有着相同的特点:易燃、易撕、易湿、易皱等。正因为纸的品种多样、用处广泛,所以它一直是幼儿最喜欢的物品之一。平常与幼儿的交流与观察中收集到有关幼儿许多关于纸的疑问与话题,如:“为什么在腊光纸上不好画画呢?”“为什么皱纹纸放在水里会退色?”“为什么宣纸放在颜料水会变颜色?”“你们瞧,纸会飞起来!”……这是幼儿的兴趣点。因此这一课题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当前需要——探究纸的秘密,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激发其创造的意识,且其教育资源丰富,有孩子们爱看的图书、有爸爸妈妈爱看的报纸、有色彩鲜艳的包装纸……孩子们喜欢用纸折飞机、做纸球、折扇子、写字、画画等,对纸充满了好奇与探究。

  根据《指南》科学领域水平目标中提出:“尝试运用基本的科学方法探究问题,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以及本班幼儿探索欲望强,喜欢动手操作,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和交流,会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来看,我将《纸》定位为一个系列活动,本次活动《神奇的纸》是系列活动之一,着重让幼儿在玩中体验、感知、发现各种纸的不同特性,寓抽象的知识于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这与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孩子的学习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的情况相吻合的。

  根据以上分析及本班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制定本次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发现纸的不同特性。

  2、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乐意与同伴交流。

  3、培养幼儿探究精神与分享经验的愿望。

  活动中引导幼儿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探究纸的不同特性,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 师生共同布置时装表演的舞台

  2、经验准备:

  (1)教育的整合应该把一日生活看着是一个教育整体,因此,活动前让幼儿了解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并知道各种各样纸的名称、种类。开展了体育活动《扔纸球》《揪尾巴》,美术活动《染纸》《撕纸》等。

  (2)幼儿有记录、操作活动的经验。

  3、物质准备:

  (1)时装表演的VCD

  (2)师生共同收集各种纸、浆糊、钉书机、剪刀、水彩颜料及记录用的笔、纸等。

  三、说教法学法:

  1、课件激趣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活动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以看课件“时装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 “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再让幼儿猜想“身上的服装是怎么做的?”通过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纸服装,让幼儿了解纸时装的材料及制作方法,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及进行时装表演的欲望。

  2、记录比较法

  《纲要》中指出:“通过探索操作,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头脑中有许多刺激、动觉的经验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处于半意识状态东西,通过思考和适当的方式表达(如绘画、记录表等)形成想法。”因此我采用了记录比较法,它可让幼儿把在探索中的发现及时地记录下来,并通过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秘密。活动中,我向幼儿抛出这样的问题“请你们用这些纸边做边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把发现记录在纸上。同时,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我引导能力强的幼儿能用2种以上的方法进行比较,而且依次记录;帮助能力弱的幼儿用1—2种方法比较纸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记录发现,在相互的分享中,师幼共同归纳出纸共同的特点与不同的特性,从而突破活动的重难点。

  3、多感官观察发现法:

  《指南》的科学领域中提出“学习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探索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且大班幼儿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幼儿能主动参与,积极性高,能有效的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我们在整个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探索、实践,如:用眼看看“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用手摸一摸,感知纸材料存在着光滑、厚薄之间的不同,动手折一折、撕一撕发现各种纸之间的差异等。这样幼儿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因自己的成功发现而增强自信心,也激发了幼儿参与下一个活动环节的积极性,从而为突破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打下铺垫。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来源:《我和朋友比高矮》来自于新世纪主题探究课程大班主题活动《温暖的感觉》。

  2.教材内容:比高矮这一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关注了从孩子的的生活经验出发, 通过同伴之间比身高的活动,让孩子认识了高矮、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理解高矮的相对性。由于孩子经历的是对实际量的比较活动,从而可获得直观、具体数学活动经验,充分的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说学情

  1. 认知能力方面:5-6岁幼儿有了初步的任务意识、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求知欲和探索欲强,尤为喜欢使用材料和工具进行操作、做科学实验等。

  2.在社会性方面:大班幼儿有了合作意识,她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几个小朋友开展合作性游戏。

  3.发展现状:前期孩子已经学会了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厚薄的相关知识,幼儿在生活或在幼儿园已经有了比较高矮的经验和认识,下一步是引导孩子探讨比较事物的高矮、长短,理解高矮、长短相对性等相关内容。

  三、说活动目标、重难点与准备

  (一)说目标:在新《纲要》中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乐于参加比较高矮的探究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比高矮的乐趣。

  2.尝试运用不同方法与同伴比较高矮,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3.能大胆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二)说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由于幼儿在生活或在幼儿园已经有了比较高矮的经验和认识,但只停留在目测的水平,方法不够规范化、多样化,所以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尝试运用不同方法与同伴比较高矮。

  活动难点: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知识经验的积累、语言的丰富和发展,5到6岁幼儿的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大班年龄段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通过抽象思维能够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关系,这是一种真正的人类思维方式。但是高矮的相对性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幼儿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次活动的难点确定为:在与同伴合作比较高矮的过程中,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三)说教学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比较高矮的初步经验。

  2.物质材料准备:长木棍、短纸棍、地垫、绳子、黑板、粉笔、大记录表一张;记号笔。

  3.环境准备:在幼儿进场出放置一个幼儿平均身高高度的小拱门。

  四、说教法、说学法

  (一)说教法

  1.提问法:有效的提问可以把幼儿引到问题情景中,启发他们去观察、比较、发现。活动中问题作为促进幼儿发展的`主线,以问引问,以疑引思,帮助幼儿建构知识经验。

  2.图表记录法:帮幼儿提炼梳理正确的比较高矮的方法。

  (二)说学法

  1.体验操作法:前苏联教育家 赞可夫曾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因此,在此次活动中,我以尝试操作法为主,每一个环节注重让幼儿体验感受在前,交流方法在后,让幼儿在充分感受后找到答案。

  2.体验交流法:在每次比较高矮结束后,我都会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生生的互动。

  五、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共分为四个只要环节。

  六、说亮点和特色

  (一)创设一定情境让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我在从拱门进入的不同表现入手,到孩子结合生活中,探索不同的比较高矮的方法去解决比高矮时遇到的问题。让孩子在感知了高和矮的同时更深刻的感受到了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这样有力的激发了幼儿的探究兴趣。

  (二)能采用合作的方式让幼儿主动探索,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我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我在活动中把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幼儿自己来完成。每一位幼儿都能积极进行比较,探讨,而且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出了多种比的方法,既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也增强了幼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为孩子提供"做中学"的机会,放手让孩子探索、充分尊重孩子。

  为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这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本案例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幼儿对高矮有了初步的感受,但对于比较的方法和比较的相对性、可变性缺乏清晰的认识,在活动中无论是目测比较身高、站着画记号比、躺着比等,教师只做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对幼儿进行有序的活动,这样不仅使幼儿心情愉快,而且还能从活动中自觉的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使玩的过程成为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幼儿也在这些活动中兴趣怏然,思维火花会不时闪现。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篇3

  1、 方法背景 本次活动采用了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

  试一试: 这是本活动开始的部分。为了让幼儿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采用了先观察的方法。请幼儿观察教师手中的两种液体——一杯普通的水,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想一想:“把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教师在到红水的时候应在杯子后面放一张白纸以便幼儿观察。在幼儿看到水分成两层后,请幼儿用自己面前的两种水试一试看看能不能分成两层。让幼儿在浓厚的兴趣下自己亲手实验,引起幼儿实验和探索的欲望。

  说一说: 本环节大大激发了幼儿的语言表达欲望。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亲手的实验和教师倒的水进行比较,教师应该尽可能的让幼儿把自己想说的事说出来,并提出一些让幼儿既感兴趣又能回答的问题以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小朋友倒的水和老师到的水一样吗?那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教师可以在幼儿急切的期盼下说出答案“把许多白糖放到红色的水里,使劲的搅,一直到化不开为止。”让幼儿明白,红色的水能沉到水底是因为里面有许多的糖,水就变重了,重的东西自然就沉到了水底。

  做一做: 本环节是采取了幼儿自己动手实验的方法。在幼儿实验时知道什么样的液体可以沉到水底,用什么方法制作这样的液体。让幼儿和第一杯水比较,知道两杯水的不同。

  一、本次活动完成的《纲要》和国家《科学》课程的目标有: 1、通过幼儿的观察和实验等方法,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能力。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鼓励幼儿运用恰当的方法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一) 活动目标: 1、 通过不同的水的变化,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的兴趣并萌发初步的探索欲望。 2、 在幼儿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 乐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所看到的现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二) 活动准备: 两杯红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三) 活动流程:

  (四) 活动过程: 1、 看一看,想一想 谈话导题:“小朋友看看,老师手里有什么?请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师把手里的红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呢?” (教师把事先调好的红色的饱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有什么现象?为了让幼儿观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衬上一张白纸。幼儿可以看见红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两层,非常好看。) 2、试一试: 导语:“小朋友,那么你们想做这样好看的水吗?现在请你们用桌上的水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做出这样奇妙的水来。”(教师给幼儿分别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红色的水,请幼儿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两层的水来。) 3、 说一说: 导语:小朋友,你们好看的水做出来了吗?和老师做的水一样吗? (教师请幼儿大胆说出自己实验的方法和结果) 导语:“小朋友知道为什么你们的水不能象老师的一样好看吗?请小朋友看一看老师的

  红水和小朋友的红色的水有什么不一样的。”请幼儿仔细观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师的水很浓,象是蜂蜜一样,粘粘的。告诉幼儿:“因为老师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这么多的糖在水里化了,水就变重了。而重的东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红色的水会在下面,透明的水就变成了两层。” 4. 做一做: 请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东西(一杯红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制作奇妙的水。教师指导幼儿将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强调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为止。将放有白糖的红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请幼儿仔细观察,奇妙的水做出来了吗?

  (五) 活动评价: 科学活动《奇妙的水》很适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也很想自己有机会动手制做出他们自己喜欢的东西。本活动难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结果,使孩子们通过成功的结果加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本活动使幼儿在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也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幼儿园科学说课稿 篇4

  气球

  活动的设计意图:

  气球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也是幼儿较喜欢的玩具之一。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中班段幼儿,基于他们的年龄特点:

  活泼、好玩,同时他们对新奇、有趣的事物有了一定的好奇心,常常看到他们三五成群地围着一样东西在观察。作为教师,我们除了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要限度的满足幼儿的求知欲,还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生成新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幼儿对事物与现象的探索欲。

  新纲要指出,教育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传授的过程,而是要幼儿通过自身主动地观察、发现、感知、探索,从而在实践的过程中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经验。本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为什么气球被突然放飞会到处乱窜等等。

  教学目标:

  1、知道气球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

  2、从气流吹在脸上的感觉,感知空气的存在。

  3、感知空气从气球中突然冲出的有趣现象。

  教学准备:

  1、没充气的气球若干,充足气的气球一只。

  2、打气筒若干。

  教学过程:

  一、气球喜欢吃什么

  ——分别出示未充足气的气球和充足气的气球。

  这是什么?有什么不一样?

  ——再出示未充足气的气球,引出故事《气球吃什么》

  1、气球喜欢吃饼干、馒头、糖果吗?

  2、气球究竟吃什么才能鼓起来,变得胖胖的?(气球喜欢吃空气)

  ——感受气球轻轻吹在脸上和快速吹在脸上的不同感觉

  二、我帮气球吃空气

  ——空气有个怪脾气,很喜欢从气球的肚子里溜出来,怎么样让气球吃得饱饱的,又不让空气溜掉呢?(幼儿个别回答)

  ——教师示范,重点是如何抓住气球的嘴。

  ——幼儿操作,教师引导幼儿可以两两合作。

  ——玩气球:摸摸气球胖乎乎的肚子、和气球碰一碰(身体的各个部位),说说有什么感觉。

  三、放飞气球

  ——猜猜:气球突然放飞会怎样?

  ——请个别幼儿模仿气球乱窜的样子

  ——为什么气球放飞后会到处乱窜?是谁给了气球力量?

  四、游戏:流星球大战

  ——组织幼儿来到空地

  ——游戏:听到教师喊“放射”的口令,全部幼儿放飞气球,表现流星球大战的情形。

  延伸活动:

  请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流星球大战的情形。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