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空中花朵--降落伞》是北师大版课改教材第五册第九单元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空中花朵--降落伞的发明过程。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观看跳伞表演十分有趣,引出降落伞是怎样发明的故事。第二部分介绍了卢诺尔曼发明降伞的故事。这一部分一样可分为两层,第一层讲卢诺尔曼从小就富于幻想,常和小伙伴们到附近的一座高塔上玩,幻想着能像小鸟一样飞上蓝天,从而产生了想飞的愿望。第二层写卢诺尔曼长大后发挥想像,敢于实践,终于发明了降落伞。
教材中有一副插图,描绘的是卢诺尔曼从高塔上往下跳进行试验的情景,教学中若能图文并茂,可增强教学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材安排,本人从三维角度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读懂这个有趣的故事,掌握文中的12个生字的书写,以及"兴、系、降、喝、禁"这五个多音字在文中的用法与读法。
2、学会用"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说一句话。掌握"沉浸、聚集、广泛、不可思议"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继续学习使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大致掌握文中内容并会复述故事、讲故事,并能说说降落伞的用处。
4、培养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
5、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品质。
6、从小培养学生大胆想象的创新品质。
教学重点:卢诺尔曼为什么能够发明降落伞。
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本课我安排用两课时教完,今天侧重说第一课时。
三、说教法
1、以题统文法: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读完课题后,接着说说你对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想知道些什么,可以提出什么疑问,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为习作的学习作铺垫。
2、诵读法: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因此我安排了指导学生对文章的2--5自然进行多次的品读,引导学生体会、想像在卢诺尔曼脑海中出现的意境、及其心境,品读感叹句"要是我能像小鸟那样,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多好呀!那我就可以飞上蓝天了。"和"不要说飞上蓝天,像麻雀那样从塔上飞到地面也行啊!"对这两句的教学,我将采用比较法、换词法、缺词对比读等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卢诺尔曼心中的美好幻想,并不着痕迹地让学生体会感叹句的读法与用法。
3、举一反三法(文本扩展法):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是不有。因此,我抓住文中的"要是我能像小鸟那样,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多好呀!"和几个比喻句进行文本扩展。如教学"要是"一句时,可以出示该句,而后引导学生思考补充说完"要是我能像小鸟那样,用翅膀在天空中飞翔多好呀!就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再过渡到"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让学生的学习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在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的两个比喻句时,也是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语言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4、表演法:本文是一篇科普小故事,字里行间并不是很难以理解,所以第二段的后一部分的教学,我将采用表演法,让学生自己动手,用橡皮和纸张、手帕等材料,模仿制作小降落伞,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说学法
1、快速阅读法。在过完生字关后再读课文,指导学生用默读的方法,较快地把课文读一遍,而后说说文讲了什么故事,能简单复述作品的大意,这也是课标在第二学段提出的一个技能目标。
2、继续学习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文中"沉浸、不可思议、聚集、幻想"等词语的教学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教学。
3、采用"读读、画画、想想、问问、议议、练练"的学习方法,在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中理解课文,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五、说教学程序
1、故事引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充分发挥本人语言特长,为学生讲意大利囚犯拉文用雨伞越狱的故事引入,也可以用课件引入,课件的画面应是降落伞从空中落下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
2、揭题。板书课题,读题后,引导学生说说你对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想知道些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而后直接切入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引导学生自读该段,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哪些句子好,有什么疑问。之后引导学习第一句"观看跳伞十分有趣,降落伞从空中缓缓飘落,好像是一朵朵盛开的鲜花,特别美丽。",并进行文本扩展练习,让学生模仿该句说一句话。
3、学生借助课后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并画下自己不懂的字词,可以请教同学、教师或字典。
4、检查自学情况,过关课文生字的读音及部分生字的书写。
A、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相机在黑板上写下文中多音字而后进行教学。
B、词语多种形式的过关读。
C、教学生字的书写。
难字:幻与幼进行比较。
系统字:演、沉、浸: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他们都是左右结构中含上下结构,而且都有一个"冖"。在教师示范书写后,让学生当堂进行书写练习,每字写两遍。
5、让学生用默读的方法,较快地把课文读一遍,而后说说文讲了什么故事,能简单复述作品的大意。
6、深入学习课文第二段的第一层。出示第一层的材料,而后指导学生带问题读书,"卢诺尔曼为什么能够发明降落伞?"做到读读、想想、画画、议议、问问。
交流时结合学生的自学情况结合问,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卢诺尔曼小时候有什么特点?他们的想法在当时能实现吗?文中用了什么词来写?"叽叽喳喳"是什么意思,小伙伴们在议论什么,他们都会说些什么,这么热闹的`感觉像什么感觉?从"沉浸在美好的幻想中"你读懂了什么?
在对卢诺尔曼小时候的特点有了深刻了解之后,对描写其想象的两个句子进行有表情的朗读,接着进行"要是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训练;接着让学生模仿卢诺尔曼这两句话的语气,说说如果你是他,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幻想,不要求用文中的句,不着痕迹地进行口语训练。而后过渡到对第一层的朗读。
7、最后小结本段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卢诺尔曼小时候就富于幻想,从而为长大后设计第一顶降落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8、作业
A:向同学、家长说说自己曾有过的幻想。
B:收集自己所了解的发明、创造及小科学家的故事,在班级学习园地上交流。
C:熟读课文,向家长讲讲降落伞的故事。
D:抄写已教生字各三遍,并组词。
第二课时将进行以下教学:
1、继续完成卢诺尔曼为什么能够发明降落伞的原因之二:大胆实践。
2、说说降落伞的用处。
3、完成余下生字的教学。
4、动手实践,制作一个小降落伞,体验过程。
5、复述故事。
第一课时板书:
空中花朵--降落伞
语文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主要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和卓越的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根据教材建议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引导学生利用专题网页进行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
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设计理念:
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
3、建构主义理论作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以及新课改的重要理论,特别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体验,重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教学思想
基于以上教学理论,设计本课教学时我力求突出创新:一方面整合拓展课程资源,课前教师为学生制作专题性页,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提供学生个性化学习条件;另一方面组织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专题网页的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真正理解课文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而达到获取知识,激发情感,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资源整合说明:
为了有效地整合资源,提高学习效率,课前,我除了要求学生上网查找有关詹天佑和当时社会历史背景资料外,自己结合课文的重难点和有关资料,为学生制作了本课专题性页课件,内容包括:詹天佑的个人资料、历史背景、读读画画、难点突破、课外拓展五个模块,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信息资源平台。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新课伊始,我出示詹天佑铜像课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当我们坐火车去八达岭,途中路过青龙桥车站时,会看到这样一座铜像,他正视前方,目光炯炯,神情刚毅自若,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这样导入新课,直入课题,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检查学生对詹天佑的了解情况,我让学生把课前查找的资料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进行汇报交流。这样学生不仅要学会搜集信息,而且要学会把网络中繁多的信息进行筛选、整理,为自己所学所用。
二、合作交流,共享收获。
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直接的体验和感受。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我紧紧围绕课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抓住关键词“爱国”、“杰出”,提出本节课探究的主要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为感受爱国精神和感受杰出才干两大组进行小组协作学习。
在感悟“爱国”方面,学生根据课前上网查找有关詹天佑的资料,结合网页课件中教师补充的詹天佑的个人资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资料(出示网页课件),通过读课文抓重点词句,感受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壮举,体会他强烈的爱国热情。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且使学生学会学习。
詹天佑的“杰出”主要表现在“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而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是本课的难点,我在网页课件中设计了“读读画画”、“难点突破”两个栏目(出示网页课件),学生通过边读课文边画示意图,再结合“难点突破”中的三个小动画来自主学习(出示网页课件)、动手操作,小组交流,感悟詹天佑因地制宜,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最后,我设计了“拓展延伸”,为学生提供相关网站(出示网页课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百年铁路的发展状况,感受祖国铁路建设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学生打开更为广阔的窗口,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信息、处理积累信息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写了《公输》、《孟子》两章、《鱼我所欲也》、《庄子》故事两则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
(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
(3)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
《蒲公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取了三个有趣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分别告诉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己,怎样理智看待别人,怎样拿出实际行动。《蒲公英》是一则寓言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有不同,从而揭示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这篇课文在本单元中取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对本组课文的学习方法起着示范作用,我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基础上,依据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方法性目标: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和运用词语;通过理解关键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读好人物对话;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
2、情感性目标:
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白做人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也看到蒲公英种子的探索精神,但不提倡无谓的`牺牲。
3、能力性目标:
以初读、精读、赏读、活读为主线,在不同方式朗读训练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多读多想、读懂课文,读书感悟”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教学难点:深刻体会寓言的含义。
教学突破: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敢想敢说。
二、灵活多样,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有关蒲公英传播种子、发芽生长等方面的资料进行阅读了解,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情趣盎然法
语文说课稿 篇5
《老人与海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章。本组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
感世界,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读来令人难以忘怀。
学习本组课文,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本课教学重点是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本节课上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三个主要环节:分别是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2、品读课文,感悟深情 ;
3、回顾全文,揣摩写法。 下面具体谈一谈这一课的设计思路:
一、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和交流的时间,问题设计整合,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时,我没有用琐碎的问题牵制学生,而是用较为整合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的时机,让学生与文本、与学习伙伴亲密接触,直接对话。交流时,仍然把自主权交还给学生,教师只是在学生交流时相机点拨、引导,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虽然本课时重点教学15-17自然段,品味海鸥对老人超乎寻常的深情。但海鸥对老人的“情”不是无缘无故的,要深入理解,必须结合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所以,我设计的学法提示中强调“……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和查阅的资料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学生要想理解重点语句,就必须对课文全盘掌握于心,对资料进行筛选、整合。老师在学生汇报、交流时,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资料来理解重点语句、品味感情,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觉。分页标题#e#
二、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文章表达方式的把握
自主不等于放任自流,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不能大撒把,要给予适时的帮助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15-17自然段前,我出示了学习提示,“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15—17自然段,想一想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结合课文内容和查阅的资料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批注”。这段提示教给了学生理解语句、品悟感情的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默读”“ 想一想”“画出”“ 抓住关键词语” “结合课文内容和查阅的资料说说”“ 在感受最深的地方作上批注”等都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学习方法,而且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本课,还适用于日常学习。在学生品读感悟课文时,教师相机在学法上进行指导,使学生在本课学习时知识和能力有所提升。
三、以读代讲,以读悟情
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读占熬头”,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如果离开了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是理解内容,那样的阅读教学是残缺的。阅读教学一定要要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课文中描写海鸥的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传神,也十分感人。教学中我会将朗读和体会结合起来,在学生品味理解课文后适时指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引导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告别时的场面,来引导学生体会海鸥为什么为老人守灵,理解文中为什么用“扑”而不用“飞”。文本与生活的结合,会使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海鸥对老人那深厚的情谊,很自然地通过朗读流露出来,加上采取不同方式的读(范读、指名读、引读、男生读、女生读、师生赛读,齐读)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 真正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
四、注重读写结合
写应成为阅读教学中不该淡出的环节,读写应有机结合。因此,我在教学中趁热打铁,顺势迁移,注重读写结合,在学生充分品读感悟的基础上,安排学生想象海鸥的鸣叫在诉说什么,特别是让学生假设自己是那群海鸥中的一个(“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设身处地的想像海鸥在倾诉些什么。想一想,再写下来。写话的过程,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对文章感情的体会和升华的过程。
在很多情况下,当我们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感悟交流时,学生的语言往往是零碎的,不完整的,甚至是词不达意的,思想是肤浅的。而写,可以凭借有形的文字,作深入地思考、推敲、揣摩,可以对原有文字的进行删减、补充、调整、完善,引领思维走向深刻和有序。参赛课上,我拿出一整块的时间让学生书写内心的情感,是下了很大决心的。我相信,届时的教学效果会给读写结合的理论以有力的佐证,也给了我坚持读写结合的信心。分页标题#e#
五、恰当使用多媒体,让媒体为教学服务
老人的照片、海鸥纷飞的图片适时出现,补充了学生经验的不足,能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品味感情;因为学法指导包括的因素比较多,如果教师只说一遍,学生仅凭记忆是无法操作的,而用大屏幕出示出来,学生在自学、交流时可以反复查看,对比学法指导要点,不断校正、完善自学和交流情况;在指导读两次“鸣叫”的语句时,在写话前和学生读自己的写话内容时,使用悲伤的音乐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入到的适当的感情基调中,利于学生准确把握情感,品出情,写出情,读出情。
除了运用多媒体以外,我还运用了挂图、海鸥图片等传统教具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在学生写话时挂上了老人的遗像,在学生朗读写话内容后将海鸥贴在老人的遗像周围,连缀成一幅飞翔的鸥群。遗像、鸥群、音乐,加上学生声情并茂的诉说,相信会将师生的情感引向深入,将教学推向高潮。
语文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 教学内容
《夏夜多美》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四组的课文。这是一个童话故事,写了一个夏天的夜晚,一只小蚂蚁掉进池塘,朋友们帮助它回到了家。作者的用意是让孩子感悟夏夜的自然美而助人为乐的精神更美。
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连"、"哭"等13个生字,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童话故事,感悟助人为乐的精神之美。
3. 重点、难点
重点:读准生字的音;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理解作者不仅仅是写夏夜的自然环境美,更是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美。
二、说教法、学法
1. 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借助课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有了感悟后再由教师点拔,学生想像,然后再朗读,加深体会。
2. 教法、学法
在上述理念指导之下,我采用以下教法:朗读感悟和多媒体促悟。
学生则主要是用自读自悟和相互探讨的学法。
师生结合起来,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最后还要按照课文的场景和角色,开展一次模拟童话场景的娱乐、表演活动,以加深理解。
三、教学过程
1. 联系生活,激情导入
先引导学生回忆、讲述他们所经历过的'夏夜情景,然后播放课件中的夏夜情景:星空,树梢的弯月,灯光,朦胧的树影,远山,荷塘。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夏夜多美》,教师略带神秘地说道:在一个个美丽的夏夜,发生了多少更美丽的故事……造成悬念,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 初读课文
导入课文后,我设计让学生同桌合作学习,读准生字,读懂课文。然后,用一起汇报的方式,认读生字;再提名选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读,同桌一起读)读喜欢的段落、句子,来检查他的读音、识字情况。
3. 朗读感悟
(1)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整体感知故事情节,了解课文所描绘的场景和"人物";
(2)重点评析课文中的一些重要段落(最后4个自然段),使学生感悟夏夜美。
教师给学生提一些问题,如朋友们是怎样把小蚂蚁送回家的?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夏夜的自然、环境的美,更主要的是要告诉我们,通过助人为乐构造的人际关系的和谐美。这两种美是结合在一起的。
让学生体会:自然的环境美--飞呀飞的萤火虫、亮晶晶的小灯笼、青青的草地、绿绿的草坪……
让学生感悟:人际的和谐美--大家关注蚂蚁的危险,并且一起来帮助它,使它安全地回到了家。使我们感觉到这个夏夜确实很美,因为大家做了一件很美的事情,营造了美好幸福的人际关系。
4. 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
通过分角色表演式的朗读,把学生的想像带入到夏夜的场景当中,使其身临其境。特别要安排朗读水平高的学生朗读"飞呀飞"这一段,因为这是整个故事最精彩、动人的部分。
师:夏夜美景,是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我们来演一演这个童话好不好?
指导分角色:
(1)课文中有哪几个角色?分好角色。
(2)模拟角色朗读,配合动作。
五人一组,分头准备。教师巡视指导。小组上台表演。
播放课件,引导学生讲出:夏夜的景美,情更美。
齐读最后一段:多美的夏夜呀!
5. 课外延伸
布置学生观察美丽的春夜,看看它与夏夜有什么不同,把感受写出来或画出来。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文章描写一男子对心爱姑娘的思念和追求过程,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内心深处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在艺术表现上,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和重章叠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二、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尽管诗歌中有些诗句人们耳熟能详,但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真正理解起来却并非易事。再者九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初中生活,已有了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形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有自己的见解,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敢于创新,敢于展现自我,有朦胧的情感体验。
三、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读诗歌要“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依据本单元教学重点,要求通过“品味,感悟,欣赏”来完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设想:
因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到《诗经》,首先应该让学生对我国最早的这部诗歌总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诗经》“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而后进入文本的学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歌内容,这次课堂教学我结合一些充满趣味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情景。教学步骤分为“吟诵、叹读、译文,赏析”等步骤,为达到每一步的要求,分别设计相关小问题。
重点放在诗的“诗情画意”上,完成“诗中有画”,培养学生学诗在遵循原文大意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联想与想像以丰富形象的良好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以及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的表达能力。在给学生一定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