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11-30 05:08:1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说课稿模板锦集十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活动设想:

  本活动取材来源于生活,以探索橘子的秘密为主线展开活动。活动有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了解橘子的外部特征,包括它的颜色、形状、质地以及橘子皮的用途;第二环节是了解橘子的内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设置了游戏“猜猜橘子有几瓣”,鼓励幼儿大胆猜测,并探索用多种办法点数橘子的`瓣数,并把结果记录在统计表中。从而让孩子们深入了解橘子!也知道橘子是我们家乡的特产水果。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说——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探索并发现橘子的秘密。

  2、萌发对事物的探究兴趣,并乐于积极地表达探索的结果。

  3、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大胆、主动地寻求帮助。

  4、知道家乡的特产橘子,激发幼儿了解自己的家乡——澉浦。

  三、说——活动过程:

  1.创设导游情境,引发幼儿兴趣。

  开头我以导游身份带领小朋友去一个神秘地方游玩为题展开,让孩子们了解家乡黄沙坞——引出橘子。

  2、每位幼儿一个橘子,通过摸摸、看看、闻闻说说橘子的外部特征。并了解橘子皮的用途,加深对橘子的了解。

  3、以游戏“猜猜橘子有几瓣”引出,让幼儿通过猜测——剥桔子——数橘肉瓣数——了解橘肉上的秘密,加深对橘子内部特征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以让幼儿自己探索为主,尝试用多种方法点数橘子瓣数,并能清除地表达探索的过程与结果。

  4、最后我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点出家乡澉浦,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说课稿 篇2

  一、教学背景:

  本课可以说是我校的校本教学,农村小学,我们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工具,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纸编花篮,即使废旧报纸得到利用,又能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五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组织了本课的教学。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为三项:

  一是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与实践使学生学会编制花篮的方法;二是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三是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纸编花篮》的教学设计,根据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年龄特点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

  三、本课重点、难点。

  学习纸编花篮的方法,学会编制;难点,发挥想象力创造出不同的造型。

  四、教学方法及依据:

  1.直观教学法,为加强教学效果,在教学中通实物演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2.分析法,不仅让学生明白做什么、怎么做,还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创造的源泉和灵感来自实践,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示范法,要在短时间内掌握操作技能、技巧,有效的途径是教师进行示范操作。

  五、指导学法。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从学生角度看,他们做的纸编花篮,成年人认为很简单,但对于他们,就像成年人去做航母一样,一个人很难做到,需要合做,集中大家的智慧形成合力,才能打造出特色的精品。本课中分工明确,从卷纸筒——粘纸边——编纸底——编和帮扶等每一道工序,学生自己分得合理、自然,体现出学生合作意识很强,集中计论研讨,最终设计方案都融入了创新。

  六、教学步骤和过程。

  本课的教学主要为为五个环节:一是创设情导入,板书课题,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二是实物展示,学生观察实物,了解编织的特点,通过观察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引导示范,教师讲解示范制作方法步骤,学生边听边看演示,明确制作的过程和方法;四是制作创新,学生弄清基本方法后,进行编制,同时发挥他们的才智创造出新的样式。这个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的小组出现的问题随时纠正、指导,时在制作过程中各组同学必须发挥团结合作精神;五是展示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明确编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欣赏编制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不会做到会做,首先要对做感兴趣,才能做好,从而在体验与探究的过程中成长,在认识与发展自我中不断完善,本课顺应了这一理念设计了“需要花篮——想做花篮——编制花篮——评价花篮——利用花篮”六大环节,让学生在步步深入中品尝成功,体验快乐。或遭受失败,体验挫折;或改获很小、甚至一无所获,体验平淡;点点滴滴的感悟和体验,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终将会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七、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

  针对本课重点,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的直观演示和过程中的随时纠正指导,另外就是发挥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能力学生自评是本课设计独到之处,学生互评是这节课的亮点,最后应用又像是放入催化剂,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过程和方法都是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所以坚持示范和随时的指导是完成的关键。

  八、渗透德育教育。

  通过观察、实物展示、制作创新、展示评价等环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技术素养,渗透节约资源和利用废旧资源的意识。

  九、板书。

  纸编花篮

  一、 卷纸筒 二、编制

  1、编纸底 压平

  1 、长 2、立柱 方向决定型关

  2 、细 3、收口 整齐美观

  3、紧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进行说课。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简单分析:

  一、教材分析

  1、 这是小学音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学期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一首庄严,肃穆的歌曲原名《义勇军进行曲》。

  3、 歌曲分两部分,由前奏引子,135主调和弦音组成号角式的旋律,歌曲第二部分由四个乐句组成每句相互联系

  4、 激励人们奋勇向前、发奋向上的精神。通过对它的学习,为学生以后欣赏和学唱进行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富有感情地演唱《国歌》

  2、学习三连音、重音记号、渐强记号的正确唱法:休止符及附点音符的演唱,能够连贯歌唱并从中受到相应的思想教育

  结合本课实际,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了更好地突出以上教学重、难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基本唱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且在歌唱中能够体会到《国歌》是国家的象征,是神圣

  而庄严的。每个人都应唱好国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看影片和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能体会《国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加深对国歌的喜爱,力求在每次对国歌的歌唱中都能有所进步,培养歌唱能力。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国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及歌曲原名、作者生平;在歌唱中基本掌握弱起的歌唱和渐强力度的歌唱。知道三连音、重音符号和渐强记号等。

  二、教法

  音乐教学充分贯彻: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在教学中各个环节中,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采用激趣诱导、引导感受和体验学习等方法。师生互动,合作参与,在教学中组织有效的课堂,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四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聆听和对歌曲的感受能力,让学生通过在在观看、聆听、演唱一系列音乐活动过程中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美好情感,从而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学法

  音乐新课标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展、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学法指导时,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自悟探究、自主练习、自信表演等学习方式,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 根据以学定教,因材施教的原则,我确定了以下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感情。

  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入做为前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开始上课时我将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时都会放什么歌吗?学生回答,之后我揭示课题。一开始我并没有让学生聆听歌曲,而是通过观看图片,听聂耳的简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后,创设一定情景,扩大学生对歌曲的理解,从而引入本课内容,力求达到未成曲,先有情的效果。

  2、感受音乐,学唱歌曲。

  新课标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会听,引导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逐步拥有音乐的耳朵是我们音乐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初听全曲,整体感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引导学生从歌词和旋律两个方面来感受歌曲的风格,揭示其进行曲的特点。

  (2)深入聆听,体会感知。

  我将带领学生合着《国歌》的背景音乐有节奏的朗诵歌词,并组织简短的讨论让学生理解歌词内容,领悟《国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琴声引导,学唱歌曲。

  因为学生对《国歌》的旋律、歌词已经比较熟悉,所以我让学生跟琴分句唱词,运用听唱法来完成歌曲的学唱。在这歌环节我将解决我的教学难点:如我会用“切蛋糕”的小游戏解释三连音。用“火车来了”

  和“打锤子”的形象比喻启发学生渐强记号和重音记号的演唱方法。我还将让学生自主讨论探索和模仿掌握付点音符和休止符。

  在学生掌握这些难点后,我要求他们小声跟伴奏演唱整曲,并及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小错误。最后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演唱《国歌》这样,我又带领着学生一起来到了我们的第4个教学环节。

  (4)创设情景,创编表演。

  播放北京天安门广场升国旗奏国歌的场景和奥运会上运动健儿在获得冠军时升国旗,奏国歌的视频。让学生跟着体育健儿一起演唱国歌。让学生体会此情此境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兴奋和骄傲。

  通过师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创编活动表演《国歌》在创编表演这一环节,通过师生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创编活动,让学生用节奏创编歌曲,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如为《国歌》伴奏,用简单的舞蹈动作表演《国歌》等。在这个环节无论学生表演的好与坏,只要符《国歌》的情感表达,都会得到我的肯定和点评。因为这是学生创造力的表现。

  归纳小结:我将把学生的目光引向世界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通过学习学会演唱咱们中国的《国歌》了,但是世界有很多国家他们也有自己的国歌,我想请你们下课后去找一找,听一听,比一比,看看其他国家的国歌与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有什么不同,有时间和老师一起分享,好吗?

  4、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能将授课内容清晰直观的传递给学生,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根据板书的直观性和重要性我把板书分为三个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词曲、作者简介

  总结:音乐给人的远远超过音乐本身!人们常说:音乐是滋润心灵的雨露,是哺育情感的乳汁,是启迪智慧的钥匙。今天,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5、作业布置

  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聂耳的作品,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说课稿 篇4

  (一)

  1.教材分析:

  我说的是苏少版小学美术第六册第十课《鸟的纹样》,本课是在认识〈鸟与家禽〉的基础上的一堂图案课。属于“造型表现、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内容。通过夸张、简化、添加、装饰等手段使鸟的形象比现实生活中的鸟更加美丽、可爱,成为学生理想中、想象中的鸟,也通过变化、装饰使学生对鸟的外行特征有更多的了解。

  在写生或记忆画上,或夸张鸟的羽毛,或变化鸟的外行,或重新用纹样装饰鸟的身体等,使之适合于一种几何形状。教师在提供多种鸟的图案的欣赏图片下,进行一定的示范引领,使学生学会鸟的图案变化。

  2.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9-10岁的儿童,这一时期的孩子对造型有了明显的认识,能初步刻画出某些细节,也具有了一定的创新意识。

  3.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图案画的基础知识,并学会装饰、变化鸟的形象。

  (2)操作目标:学会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法表现鸟的`图案。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感受现实中的鸟在变化、装饰后的图案美,体验创造的乐趣。

  4.教学重点:学会用图案知识绘制鸟或利用废旧材料拼贴、创作鸟的图案。

  教学难点:抓住鸟的外行特征,变化,装饰,创作出更美的鸟的图案。

  5.课前准备:基础图案知识及资料,图片,绘画工具、剪刀、胶水,废旧材料(偏于纸制材料)、教学挂图、学生的图案画作品。

  6.课时:一课时。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学法: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育思想。

  1.运用欣赏演示法-----通过教师的师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观察比较法、引导发现法、游戏连连看法,让学生理解掌握写生鸟与图案鸟的表现装饰方法。(夸张、变化、添加。。。。)

  3.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动手尝试练习的学习方法。

  (二)说教学程序:

  为了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设计教学程序的:

  (1)。激发兴趣,谈话导入新课

  上课使,教师与同学交流谈话,出示几张上节课画的写生鸟的作品或几张拍的鸟的照片,让学生观察其外行特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如夸张其嘴巴的特征、略微缩小其眼睛以突出嘴巴的大;整体勾勒鸟的外行轮廓,并使之适合于一种几何行;用纹样填充鸟的身体等。

  (通过观看教师演示,来引起对这节课的学习探索兴趣。

  (2)。对比原有的写生鸟与变化的鸟之间的区别,变,变在哪儿?还有什么地方可以变一变?拿出写生的鸟图对比观察,变化后的鸟你还能认出来吗。其特征改变没有?

  (通过对比,观察比较,学生总结出图案鸟的表现方法:夸张、简化、添加、装饰。用点线面等要素来装饰)

  (3)。连线练习,把图案鸟与写生鸟分贴黑板,问:

  1.这只鸟是在哪只鸟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

  2.你又是抓住什么特征,快速找到了鸟的写生图?

  3.找出写生鸟、图案鸟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通过采用游戏连连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真知兴趣。为进一步画鸟的图案画作铺垫,也是本课解决难点的关键)

  (4)欣赏各种形状各异,表现形式各异的鸟的图案,引领学生从夸张、变化等装饰手法分析。(通过欣赏。评述,让学生去探索发现表现的方法:夸张、变化,简化,添加等手法,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探求真知的创新精神。)

  (四)作业:

  1.学生用绘画工具或剪贴方法做一个鸟的图案作业。

  (通过动脑、动手,将理想变为现实)。

  (五)评价:用所学图案知识进行分析。(通过展评活动使学生体验创造美的乐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六)课题拓展:用图案鸟作业布置自然教室或自己的班级。

  (鼓励学生把自己亲手画的作品用来美化我们的生活。)

说课稿 篇5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对应的条目是“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概述”属于理解水平,首先要理解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要达成新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的知识目标为:“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能力目标: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考虑到认同生命的物质性对于树立唯物主义观点具有重要意义,而本节内容恰好说明了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的重要方面──许多生命活动是靠蛋白质来完成的,因此,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就确定了“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诞生,是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史上创造的奇迹。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的又一项大规模的国际性科技工程,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领衔国际重大科研协作计划。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分别介绍了这两项重大科研成果,让学生在了解蛋白质研究有关的科学史和前沿进展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了解,应建立在了解细胞的物质组成的基础之上。本节关于组成细胞的重要物质蛋白质的内容,是学习本书其他章节的基础,也是学习高中生物课程其他模块的基础。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特点:

  (1)教材中并没有直接给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而是让学生观察4种氨基酸的结构,通过思考与讨论,找出氨基酸的共同特点,加深对氨基酸结构的理解。这种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得出结论的处理方式,是新教材的特点之一,是落实探究性学习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2)关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教材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在获取形象、丰富的信息内容的同时,培养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教材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教材编入了一些联系生活的内容。

  重点: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难点:

  (1)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三)教学对象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高一学生还没有学习有机化学,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而细胞的分子组成是微观、抽象的内容。教材考虑到分子水平的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加强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教材编入了联系生活的内容。如:为什么食物中应添加必需氨基酸?为什么吃熟鸡蛋比吃生鸡蛋容易消化?有关这些内容学生都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如果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有助于增加教学内容的亲和力。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蛋白质的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内容比较多。在学习时按照一条主线来进行,即组成元素(C、H、O、N)→基本单位(氨基酸)→肽链→蛋白质分子,再由结构到功能循序渐进,从而逐步理解掌握。

  3.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四)教学策略

  1、教学设计思路

  由于学生缺乏有关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化学知识,细胞的分子组成又是微观的内容,比较抽象,所以在教学时,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图解、课件和游戏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2.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利用图解、多媒体课件和游戏等直观教学法。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利用图解、多媒体课件和游戏等。

  4.教学流程

  在本节教学中,我们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一个个有趣的游戏,模拟氨基酸的结构和肽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轻松地学习抽象、微观的化学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等科学知识。通过游戏模拟活动去突破本节课“蛋白质的结构”的教学难点的。这次说课主要说说这方面的问题,其他内容略。

  1.课前预习与准备

  尽管学生听说过蛋白质这一名词,但并不知道其化学结构和功能。因此,课前布置预习是非常必要的,通过预习学生能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会遇到一些问题,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认识蛋白质的兴趣,为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1)让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页的关于邹承鲁等人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及本节的科学史话和科学前沿。

  (2)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初步了解氨基酸的结构,并制作氨基酸的结构模型。这样可增强学生的积极性。

  2.利用问题探讨引入课题

  给出问题探讨旁边的图片,然后提问:

  (1)除此之外,同学们知道还有哪些食品中富含蛋白质?

  (2)氨基酸与蛋白质有何关系?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要添加某些氨基酸?

  评价学生回答,引入研究主题: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3.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结构

  高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太强,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能以形象具体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比较好。所以在这部分的教学中采用了这种方式进行。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先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完成书中P20页的思考与讨论。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各组代表回答下列问题:

  A.这些氨基酸的结构具有什么共同特点?

  B.“氨基酸”这一名词与其分子结构有对应关系吗?

  学生自己通过探究总结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检查学生所做模型,给予恰当的评价。然后请一位学生上讲台,伸开双手,两脚并拢,面向同学。问:为什么让他做这个姿势?

  学生与他们所做模型或书中的通式进行比较可说出:“他的两只手相当于氨基和羧基,他的脚相当于氢基,头相当于R基,躯干就相当于连接这四个基团的碳原子。”

  我给出课件中的图形,让学生填入相应结构,对照刚才同学的姿势。

  最后让学生把思考与讨论中的四种氨基酸按通式的形式把各部分用方框画出来。标出各种氨基酸的R来。(1分钟)

  问:什么的不同会导致氨基酸的不同?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

  通过这种预习加课堂上的模拟形式,学生很容易就可理解和掌握氨基酸结构通式这一重点内容。

  (2)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反应及有关计算,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样利用学生的动作模拟及动态课件来帮助学生进行学习。

  请同桌的两位同学注意,问:“假设你们就是两个氨基酸分子,要形成一种物质应该怎样连接起来呢?”

  学生思考后都手拉手。

  问:两只手分别代表什么?学生答:一个是氨基,另一个是羧基。

  这两个基团怎样连接起来的?答:通过脱水缩合反应结合的。

  握住的手的位置相当于什么?肽键。

  对于学生正确的回答,要及时地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的内容,加深理解。

  后提问:什么是二肽、多肽、肽链?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氨基酸形成肽链过程的理解,对此过程中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分子数目和形成肽键的数目的计算,做如下游戏:

  请一列七个学生起立,先两个同学握手,问:两个氨基酸结合脱去多少分子水?形成的肽键有多少个?(都是1个。)如果是三个、四个、……七个呢?(2个、3个……六个。)肽键数和失去的水分子数有什么关系?(相等。)同时让学生一个接一个握手,学生可形象地进行观察,并容易得出结论。

  要求学生用归纳法总结出如果是n个氨基酸连成一条肽链要脱去多少分子水和形成多少个肽键?学生很快说出:(n-1)个。

  问:刚才几个同学连成的这个队伍叫什么?老师做手势划一条线。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是一条多肽链。

  强调这是多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的情况,如果是几条肽链又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再请出另两列共十四个学生,分别让他们自由地排列成两排、三排、四排(每排至少两人),分别握手。用m代表肽链的数目,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总结出计算水分子数与肽键数的公式。(n-m)个。

  通过形象直观的模拟,学生们非常容易地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和规律,最后给出练习,给予及时的巩固。

  结论:蛋白质是细胞和生物体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是一切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多样性是形形色色生物和绚丽多彩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五)教学评价

  由于只有一节课时间,课堂上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解析还不能做到举一反三的深度,因此尽管学生课堂反应热烈,对知识点的接受程度也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但在做课后练习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传统的讲练结合还是要结合起来运用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为此本节内容需要2课时来完成。

  二、教学反思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氛围和机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可以是实验探究、课外调查、阅读教材、看电影或录像、游戏、制作模型或者小组讨论等形式。我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这一教学理念,并且强调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应该符合他们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和学习兴趣,应该让学生感到心情愉快,这样思维才能活跃,就能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即让他们进行“愉快学习”。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在这种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针对本节课内容比较微观、抽象,知识理解较为困难的特点,相应的教学方法也以“形象教学”为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但教学过程中还要重视用抽象的方式再现和解释知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进入到“抽象——具体——抽象”的学习方法。对于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的教学,要多与日常生活、现代相关科学相联系,了解蛋白质的应用价值,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天的盛会》.

  一、 说教材

  《春天的盛会》属于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来了”主题中的一个话题。本单元内容是为学生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大自然的美而设计编写的。本单元总体目标是:通过一系列亲近自然的活动,感受自然的美,培养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的情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展示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培养探究自然的兴趣,增强好奇心,养成爱问“为什么”的习惯。本单元共包含四个小话题:1、春天在哪里;2、我们播种春天;3、和春风一起玩;4、春天的盛会。《春天的盛会》这节课的主题思想是:通过讨论、展示自己观察看到的以及欣赏课件中春天的美丽,丰富情感体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增强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材图文并茂,精选了很多精美的图片,图中小朋友的言谈举止、面目表情非常贴近教室中的学生的生活,学生非常爱看,都愿意与课本中的小朋友交朋友;文字很少,大多以卡通小动物或小朋友提出的问题为呈现方式,这些问题贴近儿童生活,富有启发性,对儿童有很强的感染力。新课程从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来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二、 说学习目标

  基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我是这样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的。

  1、 通过展示、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活动,梳理春天的变化,抓住春天的特点。

  2、 通过春天小剧场的演唱,充分感受春天的美好,体验春天带来的欢乐,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3、通过春天作品展和游戏坊活动, 增强爱护植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难点是体验春天带来的欢乐。

  我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充分认识到,要想很好的达成学习目标,必须要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

  1.课前让小朋友们搜集一些有关反映春天的资料。

  2.教师准备反映春天美丽景色的资料。

  3.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

  三、 说教学方法

  制订了主体学习目标,做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后,关键的问题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教法与学法来达成学习目标。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该课程强调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体验性。所以,在组织本课教学时,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对春天进行观察,充分感受春天的美,体验春天带来的欢乐,同时体验不爱护环境对生活、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从而,让学生懂得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做到的。教学的主要形式为:创设情境,组织活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从而实现学习目标。

  关于学法,本节课,我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必要的具体指导。

  四、 说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 去年冬天,雪地里来了许多小动物。小朋友们想一想,都谁来了?(回忆人教版 一年级上册语文《下雪了》一课内容)

  (随着学生的回答,课件依次出示:小鸡、小鸭、小狗。)

  2、谁没有来呢?(青蛙)

  3、青蛙为什么没有来? (它在山洞里冬眠呢!)

  4、小朋友们看,今天谁来了。

  ( 课件出示:青蛙)

  (二)、创设情境,组织活动。

  活动一:春天作品展

  1、 课件出示青蛙:呱呱,嗨!小朋友们,你们好,我睡了整整一个冬天。春天来了,春姑娘把我叫醒了,让我来看看美丽的春天。你们能告诉我,美丽的春天都在哪吗?

  2、启发儿童将收集、整理好的有关春天的图片及动植物的观察记录,制作的春天的花、树和蝴蝶等展示在教室的墙面上布置“我和春天”作品展。

  3、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和欣赏春天的作品,感受春天的气息,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二:春天小剧场

  引导儿童分组在教师里布置各种游戏角,开展各种与春天有关的游戏。通过唱歌、跳舞、表演等节目表演,体验春天的愉悦。

  1、 课件出示青蛙:这么美丽的春天,让我们一块儿来唱春天的歌、跳春天的舞吧!

  2、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春天的歌曲和儿歌?

  3、 生生互动:小组的几个同学想一想、唱一唱、跳一跳。

  4、 师生互动:老师带领全班小朋友边唱边跳。

  5、 试着用肢体语言表现植物的生长过程,模拟春天动植物的变化。

  活动三:通过沙尘暴的到来,让学生增强爱护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1、 课件出示:大风的声音、荒凉的景物。(师在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偷偷点击鼠标)

  2、 师:美丽的春天去哪啦!是谁把美丽的春天带走了?(使学生明白乱砍乱伐、乱丢白色垃圾等一些破坏环境的不良行为使春天变得不再美丽)

  3、 小组讨论,教师可分组加以引导。

  4、 让个别小朋友发言。

  5、 师:怎样才能把美丽的春天找回来呢?

  6、 小组讨论,教师可分组加以引导。

  7、 让个别小朋友发言。

  8、 师:小朋友们想的办法真多!我们一块儿来看看美丽的春天回来了没有。

  活动四:春季小画坊

  1、 课件出示美丽春天的图片。

  2、 师:这么美丽的春天,让我们用彩笔把美丽的春天画下来吧!留住春天,再次体验春天的快乐。

  (三)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装扮春姑娘

  启发儿童用画笔绘或用彩纸、植物、废旧物品等做成各种春天的景象,来为春姑娘打扮、装饰。

  五、说板书设计 春天的盛会

  如黑板所示,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图文并茂,孩子们非常喜欢。

  总之,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解放孩子的手,让孩子多做一做;解放孩子的脑,让孩子多想一想;解放孩子的嘴,让孩子多说一说,在这些理念支撑下,整节课我努力营造让儿童在做中学的氛围。让班上的学生与课本中的小朋友一起面对生活中的幸福与快乐,一起感受大自然中美丽春天给孩子们带来的无穷乐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内容是《小学体育课程标准》水平二技巧《跪跳起》单元(共4课时)的第二次课,搭配教材是身体素质课课练。

  一、教学指导思想与预期效果

  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核心、以先进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体育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是我在体育教学中恪守的基本原则。

  本节课从优化教学过程入手,立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努力把体育课程标准的先进教学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为每一位学生学练目标的达成创设良好的教、学、练环境。在教学中力求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发展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关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评价、学会合作的好习惯,进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充分利用本节课的教学资源,注意场地器材的合理运用。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技能时注重“精讲多练”,在保证适宜练习密度的前提下适当增大课的运动量,以确保教学效益。学练过程中,融入多种评价方式、方法、手段,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力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二、教材分析及注意事项

  跪跳起是国家课程(水平二)技巧教材的.主要学习内容之一。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从技术动作方法即用力部位分析,经常做该项练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腰腹肌力量和身体协调性,提高跪跳起能力。依据该项动作特点,学生持续练习会产生较大的运动负荷和厌学情绪,因此在教、学、练中,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要注意方法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同时加强对学生学练积极性的调动及密度和强度的控制。

  三、学情分析及应对措施

  水平二的学生正处于身体发展的敏感阶段,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且善于模仿,运动中有较强的参与欲和表现欲。但由于他们身体的协调性不强,掌握这项技术具有一定困难,因此教、学、练过程及方法的运用要有一定的坡度和梯度,不同方法的运用要体现明确的指向性。通过引导性、过渡性、定向性、巩固性的练习,使学生把握好重点,解决好难点,较好地掌握跪跳起的技术动作方法。

  该年龄段学生的有意注意不稳定,但对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比较在意,因此,恰当地运用评价手段,通过做一做、比一比、评一评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充分满足其表现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稳定在对技术动作掌握与提高的练习过程中,激发学练的兴趣,进而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85%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跪跳起的技术动作,15%的学生能在帮助下完成技术动作。

  2、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态,掌握腿部、腰腹肌肉群力量等素质练习的简单方法,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和动作灵敏性。

  3、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运动的良好习惯,提高团结互助关爱他人的优良品质。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脚背和小腿压垫有力,动作连贯、协调

  难点:跳起有一定高度,收腿快,身体重心迅速上提

  六、教学过程与教法、学法运用:

  教学流程:养成训练(队列)→热身练习(健美操)→专门性练习(垫上操)→导入性练习(小游戏跪跳前行)→主教材教、学、练、展(跪跳起的系列辅助练习、集体展示)→身体素质练习(身体素质课课练)→放松活动(英语操)

  教法:本课围绕跪跳起技术的重难点,采用了引导法,巡回指导法,讲解示范法,分层渐进教学法,激励法,评价法等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每一个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意在指向一个技术重点和难点的突破。(见学法)

  学法:根据教法的运用选择了游戏法、条件作业法、练习法、评价法、对比法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与练。为了能够使学生尽快掌握跪跳起的技术动作,选择如下学练方法:

  1、采用两人一组将两块垫子折起来,在同伴的保护帮助下,从高处向下做跪跳下练习,。解决的问题:降低跪跳起的难度,便于学生掌握摆臂制动与脚面、小腿压垫跳起方法,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意识。

  2、在各自折起的垫子上进行跪跳下练习。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重点体会脚面、小腿压垫、提腿动作连贯、协调,收腿要快的动作和独立完成跪跳起动作的感受。

  3、观察示范 、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练习。要解决的问题:练中想,想中练,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强化脚背和小腿压垫动作。

  4、积极练习,相互帮助,比较评价。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甄别能力,评价能力。

  5、从低处向高处做跪跳练习,并思考:如何提高弹跳高度。要解决的问题:跳起有一定高度。体会“快收腿,迅速上提身体重心,向上用力跪跳起”动作。

  6、根据个体需要选择练习,鼓励部分学生自由选择简单的动作组合。边练边体会各种方式方法对学习跪跳起的作用。要解决的问题:体现区别对待,强化提高动作质量。鼓励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

  7、小组展示、小组间互相评价。集体展示,教师即时点评。要解决的问题:检查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完成动作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8、在课课练的环节中选择了能够提高腰腹及腿部力量的循环练习,立卧撑、仰卧起坐、 跳深(利用2—4块折叠起来的小垫子)。这些内容在该单元教学前就有所安排,目的是为该单元和下一单元学习的顺利实施,奠定必要的身体素质基础。

  七、运动负荷预计:

  最高心率预计:165 次/分出现在课的 34—37分 身体素质课课练时段。

  平均心率预计:110 ±10次/分 。全课练习密度预计60%±5。

  八、教学特色:

  本课教学采用条件作业、分层递进的学练方法,突出了学生的学练过程的有序与有效性,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与点拨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九、教学反馈:

  在本次课的教学中发现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下观察同伴跪跳起的技术动作完成情况,并从中发现问题,主动解决问题,对于解决不了的难题能及时地请教老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进步较慢的学生经教师的鼓励、启发,基本掌握了技术要领,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8

  一、 教材分析

  1、种子是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器官之一,而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总是由种子发育成幼苗,再依次长出其它器官,所以教材把《种子植物》安排在学习了植物体结构层次之后学习,既为学习种子的萌发打下基础,又对学好后面各章节内容有重要作用。

  2、本节教材的编写是两个内容“实验观察种子的结构”和“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安排两个课时。所以种子的结构教学,我安排一个课时,以“学习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比较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归纳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植物的概念”为线索。按此线索授课,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较易地掌握本节的知识。

  3、本节是本章的重点。本节内容分三部分:①菜豆种子的结构; ② 玉米种子的结构;③ 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异同点比较。本节的教学重点是:① 观察认识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作用;②教学难点为:① 玉米种子的胚观察; ②描述菜豆、玉米种子的异同点。因为观察玉米种子的胚(胚根、胚芽、胚轴、子叶)均较难。

  4、本节教学目标可确定是:① 理解有关种子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②通过对种子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④ 通过对比与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5、通过学习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

  二、说教法

  在教学设计中,为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节课采取同步教学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观察实物菜豆、玉米种子,边观察边听讲解,这样所得到的印象是深刻。我采用了以实验、观察为主线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

  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心理,以本节教材内容来创设问题情镜,即用问题“一粒小小的种子萌发后为什么能够长成一株新的植物体?”来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激发起学生探求种子结构的欲。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获得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而学生的认识规律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在这种积极参加的求知状态下安排“观察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实验,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探究种子的结构,这样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指导学生按从外到内的顺序解剖和观察菜豆种子,对照课本自学,大致了解菜豆种子的结构。要求学生在出示幻灯 “菜豆种子的`外形和结构示意图”,让学生辨认出菜豆种子的各个结构的名称。接着让学生观看“菜豆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观看后学生思考,总结出菜豆种子各部分结构的功能。

  在观察完菜豆的种子后,我提出问题“所有的种子结构都一样吗?”“有一样的结构吗?又不同的吗?”激发学生兴趣引导观察玉米种子的结构,然后强调注意事项与方法步骤,再组织学生进行解剖观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作巡视指导,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观察完菜豆和玉米种子后,我提出问题:“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主要部分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异同点?”“不同点从子叶的数目和营养物质储存在哪里”等方面思考,引导学生获得答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再作简单明了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两种种子的异同,最后出示几种植物的种子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得出单、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名称和概念。

  通过检测练习,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巩固新知识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矫正遗漏问题。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自已阅读课文,尝试观察、解剖种子,围绕提纲思考与回答问题,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如指导学生解剖菜豆种子时,可问:如何观察菜豆种子呢?如何解剖菜豆种子呢?通过学生思考与老师点拔,使学生认识从外到内的观察方法和从上到下的纵剖方法。

  3、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思考能力。如学生 对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运用分组讨论法来比较两类种子的异同点。

  4、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抓住关键。如指导学生抓住种子的结构这一重点和双子叶植物的种子都具有二片子叶的这一关键。

  四、教学安排

  下面就本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问题提出的处理思路与程序:(1)让学生围绕思考题,自学菜豆种子(或玉米种子)的结构,然后老师提问 中下层生回答,加以鼓励性评价。(2) 组织观看“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结构 ”的电脑动画。(3)利用模型配合手势进行解剖演示。(4)指导学生进行解剖观察实验。(5)组织同学分组讨论菜豆和玉米种子的结构的异同点,并指定小组代表回答。(6)为使学生理解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概念, 特别强调此分类是根据种子中子叶数目的不同来划分的,且通过思考题:①如何识别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②列举几个分别属于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例子,来加深对这二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3、组织达标测试,进行课堂小结。

说课稿 篇9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根据这一理念,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将以教材为基础,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带出教室,带进生活,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下面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及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几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中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第一课时,此前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计算方法,教材中结合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估计和直观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今后学习和探索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当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当以知识技能为主线,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两点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基于此,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区别周长和面积的不同,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经历比较平面图形大小的过程中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探索中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比较平面图形大小。

  难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

  关键:理解面积的含义,建立面积概念的表象。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是为学服务的,在设计中我主要采用:

  ①观察法:通过学生观察身边物体的面,体会面积的含义。

  ②比较法:通过对不同物体的面或平面图形的比较,认识面积是有大小的,在比较中理解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③直观演示法: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学生用的例2中的纸片、纸条、透明方格纸等,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演示平面图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方法。

  学法: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我在设计中是这样预设:

  ①自主探究:凡是学生能够独立自主解决的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

  ②合作交流:如果自主不能解决的,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让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小组内解决不了教师再进行适当点拔指导。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摸、比、说3个方面活动来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

  摸:让学生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桌面等身边物体体会物体面的存在。

  比:比一比数学书封面和黑板面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桌面与教室的地面呢?手掌之间呢?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物体的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从而揭示课题。(板书:物体的面大小)

  说: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较它们的大小。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摸、比、说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看到的物体都有面每个面的大小就是这个面的面积,从而使学生形成初步的面积概念。

  (二)动手操作比较大小

  1、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由具体物体的面的大小过渡到平面图形的大小我是这样处理的。我出示一个长方体把它的某一个面画下来就得到一个平面图形长方形,这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这样学生对面积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及平面图形的大小)的理解就更全面了。我还通过把这个正方形涂色和画边线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进一步深化面积的含义。

  2、比较平面图形的面积大小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教学难点,在设计时本着放手给学生,教师出示例2中的两个图形,提了2个问题:

  ①你们看一看,猜一猜谁的面积比较大?

  ②你有没有其它办法能验证你的猜想呢?

  在这我通过提出这个问题来打开学生思路,把探究的时间和过程还给学生,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学具袋中提供的材料,也可利用自己身边其它材料探索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

  在组织学生汇报时让学生带着材料到讲台上来,把自己比较的方法直观地演示给大家看。

  我预设了以下几种方法:

  1、重叠。

  2、长方形纸条。

  3、用尺子量。

  4、透明方格纸测量测量等。

  当然也可能会有其它的方法,只要学生演示的方法合理都给予肯定表扬。基中用透明纸数格子的方法我还进行了拓展。让学生说说数格子的不同方法。通过比较让学生发现横数的个数×竖数的个数最简便,这也为今后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埋下了伏笔。

  随后我对学生比较方法进行小结并用课件演示,进一步体会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三)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想想做做

  1、第2题:这一题的处理上,我尊重教材,同时又在教材基础上稍作改动。

说课稿 篇10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与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指导思想,结合教材特点和初中学生心理、生理特点,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充分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探讨、互相合作和克服困难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竹竿舞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舞蹈风格,舞步简单大方,舞蹈形式能够有效的增加学生艺术美感及身体协调性,竹竿舞音乐动感十足,充满激情,能够吸引学生的持久兴趣。

  三、学情分析

  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天性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我将学生的情况分析如下:初中学生,体育的运动技能虽然有差异,但学生总体身体素质都比较好,同学之间团结合作,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性高,上进心强,平时活泼、好动。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很强,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善于学习,本课采用了讲解、示范、游戏、等教学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的理解,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说出竹竿舞的`节奏特点,能够完成一段简单的竹竿舞。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跳跃性练习掌握蹲踞式跳远,发展弹跳能力和身体的协调性、灵敏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学练和思考中体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快乐,培养良好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为了课堂教学能够达到最优化,我将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掌握基本竹竿舞的动作,能顺利完成一段竹竿舞。

  【难点】动作协调优美,具有美感。

  六、教学方法

  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法为:纠正错误法、观察评价法,学法为观察法,分组练习法。

  七、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开始部分

  首先我会进行课堂常规,内容如下: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简要介绍教学内容,在导入部分我会采用视频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同学们,今天我们所学习的项目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而且还需要我们大家互相合作才能做好,大家想不想知道?我马上揭晓谜底,我们大家一起看一段视频,答案就在视频之中,视频播放完了,相信大家都有知道了对吧,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项目就是—竹竿舞。

  (二)准备部分

  为了降低肌肉粘滞性,防止运动中损伤,我将带领学生进行以下热身活动:

  1、游戏“螃蟹赛跑”

  方法:两人一组背对夹球,通过20米的赛道,先到达终点的为获胜者,途中不允许用手扶球,掉球者必须在原地将球捡起继续比赛。

  2、配乐韵律操:伸展运动、下蹲运动、体侧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全身运动、跳跃运动、整理运动,促进体温升高,提高机体兴奋性与灵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徒手操配上音乐,乐与律的结合,造成艺术的氛围,给学生以美的感受。

  3、专项准备活动

  方法:练习前确定起点和终点,四列横队依次进行跑跳步练习,老师统一指挥,强调在练习中注意动作的协调用力。

  (三)基本部分;

  基本部分是一堂课的关键环节,接下来我说说这部分的设计:

  1、节奏感的培养。

  (1)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原地击掌;听音乐、口令进行击掌或比划打竿动作;听音乐并伴有跺脚和跳跃动作,从而为掌握打竿和跳竿节奏打下基础。

  (2)打竿练习:打竿者一般为8人,分两排蹲着或坐着,按要求打相应的节奏,其他学生站在一旁跟着节奏击掌或跳跃。

  节奏训练是竹竿舞的基础,一定有具有一定的节奏感才能完成竹竿舞的练习,利用简单的击掌和听节奏感较强的音乐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从而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

  2、下肢动作练习。

  (1)在地面上画若干相距50厘米的平行线,或者将每根竹竿相距50厘米平行摆在地上,根据口令、击掌声和节奏明快的音乐节奏等在平行线或平行竹竿之间进行各种跳跃,如:弹踢腿跳、后踢腿跳、分腿跳、单双腿交换跳、单脚连跳等。

  (2)将每根竹竿相距50厘米平行分开,在规定节奏下打原地不开合的竹竿,学生在不开合的竹竿中有节奏的进行以上各种跳跃练习,提高竿间感觉。

  (3)教师示范并讲解跳开合竿的时机把握:在闭合的两竹竿即将分开的一刹那,脚跳进,并在其间跳相应的节拍,以下按同样的方法继续跳跃。切不可把脚跳进已分开的并即将闭合的两竿间,否则脚将被两竿“咬”住而终止。

  (4)跳一组(两根)慢节奏开合的竹竿,待熟练后,再逐渐加快节奏和竹竿组数(一般最多为四组8根)。教师可带领学生一起跳,从而提高学生自信心和练习的积极性。

  脚步动作时竹竿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竹竿舞的核心技术环节,所以在本次课中我花费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对下肢动作的练习,同时用语言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且提倡大家积极的讨论,尽快掌握动作技术动作。

  3、增加上肢动作。

  等跳跃娴熟后,再结合上肢动作进行练习。

  在完成了基础动作后,逐渐的增加上肢动作,同时在这个环节要区别对待,分层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并积极鼓励大家创新,打造出属于自己风格。

  4、练习

  教师带领基础比较好的学生开始尝试完整练习,并鼓励大家积极的参与。

  教师的参与可以有效的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起到引领的作用,学生的参与热情会得到一定的提高,运动兴趣也会相应的增加。

  5、学生实践

  学生自由结组,尝试完成一段竹竿舞的练习,其他的学生为他们打节奏,每组依次完成练习。

  在欢快的音乐中,学生尽情享受运动带给大家的快乐。

  6、优生展示。

  检验本次课的教学效果,也是大家相互交流的相互学习的一个过程。

  (四)结束部分

  本堂课的最后部分是结束部分,包含的内容有:

  1、放松活动:随音乐的拉伸练习

  2、教师小结:梳理归纳课堂教学内容,对教学过程、情义与合作进行评价

  3、回收整理器材

  4、宣布下课

  5、师生再见

  这样的安排的目的是通过放松环节帮助学生恢复疲劳,为下节课做好身心准备。教师对学练情况进行针对性总结,给予学生鼓励、肯定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并为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和要求。

  八、预计负荷

  本课的练习密度:35%~45%;平均心率:120~140次/分;学生表现良好,积极主动参与,达成我的教学目标。

  九、场地器材

  本课所采用的场地是:田径场,器材有:录音机1台、磁带1盒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各位考官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