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说课稿范文汇编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片段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贾府,和“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在这一见面过程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巧舌如簧、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凤辣子”形象。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三、学习重点、难点:
感受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要求,在本课中,我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
(一)解课题, 初识王熙凤。齐读课题后,我让学生猜测为什么称王熙凤为“凤辣子”?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交流预习收获。让学生根据课前老师下发的预习学案,相互交流自己的预习收获。在交流搜集的有关《红楼梦》的资料时,我重点引导学生理清林黛玉、王熙凤、贾母这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感受王熙凤多变的复杂性格奠定基础。
(三)品读感悟,感受人物性格、形象。教学时,我课件出示导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后,围绕“你心目中的王熙凤是个怎样的人?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描写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进行品读、感悟,引导学生分别从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几方面去分析王熙凤的形象,从课文具体的句子中去感受王熙凤泼辣张狂、巧舌如簧、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的复杂性格。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我还播放了从电视剧《红楼梦》中剪辑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这个片段的视频,让学生欣赏。
(四)课堂检测。为了解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我从字词、描写人物的方法两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课堂检测,并及时进行反馈。
(五)作业布置:为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需求,我进行了二选一的作业设置:
1、积累、背诵本课中的精彩片段。
2、模仿本组课文写一个人物片段。学生可自主选择完成其中的一个作业。
(六)主题阅读,课外延伸。
根据本组课文训练的重点,我向学生推荐了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传神的刻画”这一单元中的《小达子》、《欧也妮葛朗台》两篇课文。同时,还向学生推荐了古典名著《红楼梦》,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继续去感受作品中其他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说课稿 篇2
教材:小学人美版美术第四册第2课《绘画游戏》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人美版美术第四册第2课《绘画游戏》。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绘画游戏》这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了解线的变化,根据线随意变化产生的图形进行联想设计,添画上各种具象或抽象的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让学生在新颖的教学活动中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尝试新的绘画方法。
具体目标为:
1.了解本课绘画游戏的基本方法。
2.会利用随意线条形成的图形,想象添加形象,完成一幅有趣的画。
3.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验美术活动带来的乐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学习利用随意线条形成的图形,想象添加具象或抽象的形象。教学难点定为:巧妙地利用随意形,添加生动有趣的形象。
二、学情分析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就是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体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因此,在设计活动时,我主要通过“形的联想”、“走迷宫”、“迷宫探宝”等游戏环节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探索再到创新这样一个过程。
三、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游戏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我还设计了 “摸奖”的游戏来奖励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充分凸显美术活动的学科特点,同时也让这些图画带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思维空间。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教学。在轻柔的音乐声中,稳定学生情绪,提示学生准备好学习用具,为上课做好准备。
(二)谈话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许多有趣的绘画游戏。想不想一起去玩一玩?”这一谈话直接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三)“形的联想”游戏。在这一游戏环节中,我引导学生从常见的圆形、三角形再到不规则的图形展开联想,并通过添画的方法来创造新形象。使学生在联想添画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图形、不同的方向都会带来不同的联想。为后面学生对“迷宫路线”随意形成的图形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添画服务。
(四)“走迷宫”游戏。在这一游戏环节中,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一幅幅线条随意画,请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伸出手指跟着一起弯弯绕绕地画线,感受线条的连贯性和随意性,同时也为下面的活动作铺垫。
(五)“迷宫探宝”游戏。在这一游戏中,因为学生有了先前对图形的联想、添画经验,我就尝试先让学生来“探宝”,并利用小组探讨、交流、演示的形式来培养和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后再出示教师的范例,使学生感受不同个体联想、添画的内容也是不尽相同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图形可以组合起来联想、添画,感受绘画游戏的神奇、有趣。另外,我设计了一个看图思考的练习,向学生出示四幅“迷宫图”,让学生说说哪张迷宫图最容易让我们添画,从而可以有效地指导学生创作。
(六)作品欣赏。在“作品欣赏”过程中,我分别引导学生从画家的作品和学生的作品中感受画面的神奇、有趣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了解线描装饰和涂色装饰的两种方法,拓宽学生的创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七)学生练习。在这一环节中我鼓励学生用走迷宫、联想、添画的方法自己来创作一幅神奇而有趣的画,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作能力。我首先引导学生根据提示说说画画时要注意什么?然后在学生创作的同时,展示一些配有音乐的图片、作品等,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作,体验绘画游戏带来的快乐。
(八)活动评价。在这一过程中首先通过展示学生作业,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感受不同作品丰富的想象力和趣味性。然后教师再总结、评价,鼓励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积极想象,大胆创新,实现美术活动的价值。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课文。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不同景象。全文按作者游览的顺序记叙的,先写了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然后写了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象;接着写了作者和朋友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象;最后写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大榕树的特点、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法;进一步提高阅读感悟能力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大榕树的奇特与美丽,体会大榕树上众鸟纷飞的景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整体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受到大榕树美的熏陶,感受南国风光的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2)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3)进一步增强自主、合作、探究意识。
三、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文中描写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幸福欢乐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1)理解:“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2)理解“鸟的天堂”为什么的确是鸟的天堂,体会两个“鸟的天堂”的不同含义。
四、说教学方法
1、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设想:
在教学形式上,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依。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我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和多媒体录像,设置了以下三处情境:情境
(1):学习课文前让学生欣赏鸟的天堂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
(2)伴随着音乐的录音,播放大榕树的录像片断,使学生进入“我”欣赏大榕树的情境中。情境
(3):伴随着音乐的录音,播放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录像,使学生进入“我”欣赏鸟儿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2、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在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读、思、议,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词语训练中,用解释、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让学生把词语置于具体语境中,体会其内涵。把词语教学与对课文的理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有利于今后迁移运用。
五、说教学过
(一):引入课题
欣赏《鸟的天堂》的风景。
留在你心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全文。
1、请自由的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读生字词和难读的句子。
1、了解课文大意。
师:我们回到课文中来,请默读课文,看你能按下面的要求说话吗?
作者______次来到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_____ ,第二次看到了什么_____ ,(自由练说,指名说,全班说)
(三)、品读感悟。
1、作者在文章中是怎样描写榕树的?
在学习中,教师借助投影让学生理解“枝干又生根,有许多根垂到地上”的景象, 弄清 “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体会榕树的茂盛。想象树叶绿得耀眼。绿得发亮。充满活力,从而感受榕树的蓬勃生机。在学习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之所以会有的这样的景象。
(1)你读懂了那些描写榕树的词或句?
(2)这些词句都说明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出示图画投影片,让学生看榕树近景,再出示描写榕树的词句投影片,引导学生体会榕树之“大”,说明生长年代已久远。在教学中,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并及时指导朗读。
(二)品读鸟的部分
1、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才见到鸟,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自由读课文,12、13自然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哪儿体会到的?
用我读到--------仿佛看到(听到、想到)-----------------------。的句子说话。
3、课件出示:白鸟翻飞的景象
此时,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鸟儿在这里生活的幸福快乐。
4、理解: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什么? 第二个鸟的天堂指什么?
(四)、小结全文。
亲爱的同学们,这里不仅有树的奇美,有鸟的欢乐之美,更有人与自然、与动物的和谐之美,所以这里才是真正的天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企盼——这样的鸟的天堂、人间天堂多一些,再多一些吧!
六、教学预设
我设计这节课的教学理念不新颖,就是一节普通的常规课,预计学生基本都能参加的学习活动中来,着中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自主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作者以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
二、说学情
大一新生,数控、汽修、物流等专业的学生。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的象征意义。
②培养、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展开”为平台,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和个性发展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正确领会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初步领悟“爱”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意象的表现手法。
五、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情景创设法
3、交互式教学法
(因此将教学步骤设置为导入——诵读——讨论——欣赏四个环节。)
六、 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讨论式学习法、表演试学习法。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建立在互动、对话、共享基础之上的共同赏鉴,师生共同成为学习者,以朗读、探究、品味、抒发为主要方式。
七、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扩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
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 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教师寄语:爱是无私、爱是奉献,但爱更有自尊、更有平等。对中职生而言,爱还有等待。“面对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我们应该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大树,是否已拥有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能够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十五分钟)
附:板书设计: 痴恋式爱情
一味奉献式爱情
致 崭
橡 新
树共同语言、心有灵犀的
各具特色、形象鲜明爱
同甘共苦、命运与共情
说课稿 篇5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图片激趣。计划用时5分钟。
首先,我会让学生观察幻灯片上的图片,图片的内容是一个抱着球的小男孩看着远处一群嬉笑打闹的小男孩。这时,我会问学生:“因为小男孩是背对着我们的,我们看不见小男孩的表情,你们愿意猜猜他的表情和他心里的想法吗?”我预设到,学生在这样明显的画面下可能会猜测小男孩的内心是孤独,他想去加入远处那群孩子的游戏但犹豫着要不要去;他也可能是和远处的那群孩子吵架了,内心很悲伤,想去和好但又下不了决心。然后,我会为学生播放下一张图片,图片的内容是小男孩与远处的孩子们开心地在一起玩耍。这时,我会对学生说:“正如你们所猜测的那样,画中的小男孩很渴望加入那个集体,你们看,当他加入到这个集体中,他是多么的快乐啊!小男孩感受到了集体生活的愉快,你们感受到了吗?”在学生肯定的目光下,顺利进入本节课的主题《集体生活真愉快》。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直观地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愉快,巧妙地指引学生走进本节课的主题。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感受友谊的快乐。计划用时10分钟。
首先,我会带领学生制作一份“朋友圈”。第一步,请每位学生拿出一张白纸,第二步,指导学生在白纸上画两个一样大的大圆圈,并在每个圆圈的中间位置写上自己的名字,第三步,在左边的圆圈写一年前的好朋友的名字,在右边的圆圈写现在好朋友的名字。学生完成后,请学生自愿上前展示、分享自己一年前的朋友和现在的朋友都是谁。由此使学生提高了介绍自己朋友的能力。这时,我会引发学生思考,当自己的朋友数量增多或减少时,心情是怎样的?随着学生的思考与回答,使其进一步感受到朋友和集体生活的重要。
第三环节:交流讨论,集体生活快乐多。
我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班级中发生过的'另其印象最深刻的事,如有趣的,难忘的事情等等。学生讨论后,自愿来和全班进行交流分享。同时,我会有意识地启发儿童讲述因生病而短暂离开班集体时的感受,引导儿童体验与老师同学在一起的快乐。通过这样一个环节,不仅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愉快,还能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同学共同学习、劳动、游戏,和睦相处,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第四环节:感悟运用,升华主题。计划用时10分钟。
首先,我会对学生说:“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刚上课看的那两张图片吗?其实在那两张图片之前还有一张图片,你们看。”同时,我用幻灯片播放第一张图片,图片内容为:小男孩因那群孩子弄脏了他的衣服而大发脾气,那群孩子则在低头表示歉意。
然后,我对学生抛出问题:“看了这张图片,你有什么话想对小男孩说?”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前说清讨论要求:1.每个组员都要参与讨论发表观点,2.当一位组员发言时,其他组员必须认真倾听,发言后要给予评价 3.记录员应做好记录。在学生讨论时,我会下到学生中间认真聆听他们的观点和思路,并给予适当的指点和引导。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上前来进行发言,然后全班举手表决,评选出一位最佳发言者,并用热烈的掌声给予鼓励。
最后,我会给予恰当的总结:“听了你们对小男孩说的话,老师相信,小男孩一定会谨记你们的话语,宽容地对待同学。老师希望,当你们与同学发生矛盾,或者看到其他同学发生矛盾时,能够像刚才那样冷静思考解决矛盾的方法,多回忆对方的优点,勇敢地主动认错,宽容地对待他人。”通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增添了关于集体生活的规则及交往的相关知识,习得了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还提高了同学之间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
说课稿 篇6
我说的课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型为诵读课,内容分为说大纲和课标,说文本和位置,说思路和教法三个部分。
一、 说大纲和课标
20xx年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时,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得法,将不仅能 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 说文本及位置
1、先说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若此。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的粉饰太平的文字。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只好日日花钱买醉,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后因醉酒得罪权贵,招致排挤,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名义逐出京城。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朽,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第二年,他借离开东鲁之机,写下这首离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与宫廷生活彻底决裂的态度。
2、再说抒情特点: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和大多数寄托感情寻求解脱的诗歌一样,《梦》的抒情结构大致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所以文中既有直抒胸臆,也有托物言志。作者先站在千里之外的东鲁借越人之口,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神奇,用五岳、赤城、天台与之相比,烘托其雄伟巍峨,以抒发其对天姥的无限神往。此为“物我相对”。神奇的天姥强烈地诱惑着他,于是,由多情湖月相伴,一夜飞渡万水千山,目睹渌水荡漾,耳闻清猿长鸣;于是乎,登青云,赏山花,倚奇石,既而电闪雷鸣,乌云四合,云气弥漫,天崩地裂,神仙洞府,尽现眼前:神仙如麻,仙乐阵阵。此时,作者完全融入其中,远离万丈红尘,摆脱世俗的羁绊,“人生在世不称意”的烦恼,已随风而散,此时的作者以与天姥融为一体,此为托梦言志、“物我相融”。然而美妙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高潮就意味着结局,魂悸魄动之后,作者重回现实,不禁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为“直抒胸臆”。通读全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章以梦游为线索,借写游历天姥来抒写心志。
3、说位置
《梦》作为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故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把握意境,明了手法,结合背景理解梦境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三、 说教学思路和方法
根据大纲、课标的要求及诗歌教学的特点,我确定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诵读为主,点拨为辅,同时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具体教学流程为:
1、导入,创设情境。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带到特定的氛围中。为此,我制作了一幅天姥山风景图片,意在上课伊始,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神游天姥的梦幻般的`感觉,同时拟就几句导语,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来激发他们的诗情。
2、美读,体会感情:诗歌的语言是形象可感的语言,因而诵读显得犹为重要,因为不读就不能身临作者所描的境界,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不能品味布局谋篇的精巧和谴辞造句的妙处。可以说诵读是将读者过度到诗歌王国的必然之舟。因而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因是美读,故而讲究诵读方式的多样。先是个别朗读,既而集体评议并在此基础上小结本诗的诵读要点,再分声部朗读,如:以女声的清丽表现天姥的神奇美丽,以男声的雄浑来表现天姥的高大巍峨;第三段齐读,以读出其与权贵彻底决裂的决心;还有,老师配乐朗读,以感染学生,激发起竞背的热情等。这样,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获得读者之心猝然相遇、冥然契合的独特感受。
3、品读,揣摩语言。我注意到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欣赏是个人的活动人的说教不能代替个人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应有自己体验,诗歌教学一贯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因此,,我设计了一个个性化的鉴赏内容:找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把它改成散文片段的练习。通过这种方式来品味语言内化诗境。这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抓住了诗歌鉴赏意境的特点。
4、研读、明了手法: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因而分析诗歌只要能抓住感情,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故而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倒嚼甘蔗法”,首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思考:本文采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样,他们能很快在文章第三段中找到直抒胸臆的手法表明作者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精神。然后,再让他们思考:既是要表明心志,为何又要描绘梦境?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同时,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播放一段李白在长安的音像资料,并引导他们回顾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及苏轼的《江城子、乙卯记梦》,从而温故知新,明了本文托梦言志的写法。最后,再问,既是记梦,中国的名山大川数不胜数,为何偏要游历天姥?这样引导他们归纳文中的对比、衬托的手法。这样,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他们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达到另一主要学习目标:明了手法。
5、扩读、比较异同。投影《西上莲花山》,比较二诗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设计这一题,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检验他们能否学以致用,及早把握高考的脉搏、链接高考。
6、学海导航:正如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学习中让同学们自己总结方法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这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另外,诗歌鉴赏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故而在这一环节中引导他们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从而获举一反三的效果。
7、探究练习:作业布置也应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巩固所学的有效的手段,也是拓展教学内容的渠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改写题,选取梦游的一个片段,把它改写成散文;另外李白作为自屈原之后,我国文史上又一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浪漫的诗风是由他的浪漫的个性决定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中对这一环节涉及较少故安排这一练习以弥补不足。
除上述内容外,我认为本文的教学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感情投入,以请激情。当代诗人海子曾说:“诗是抒情,抒情是血。”如果说“情”是诗歌的生命,那么,“情”也是诗歌教学的生命。教学中,我们只有投入真情,设身处地的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融入诗人的情感空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感染学生畅游诗的海洋。
二、语文课应有语文味,诗歌教学犹应如此。在教学实践中,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点燃学生诗情的最佳的方法,我认为,这堂课,不仅要书声朗朗,还要诗意盎然,故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过度。如学习“梦境”的内容之后,我们可以这样小节:仙人如麻,仙乐阵阵,祥风庆云,融融怡怡,可这毕竟只是一个梦,魂悸魄动之后,梦醒了,梦断了,梦碎了,重回浊世的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再如,结束可以这样小结:一代诗仙早已作古,但他那如庐山瀑布水一泻千里的激情,放鹿青崖间、散发弄扁舟的仙风道骨,乘风破浪、横渡沧海的自信洒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做一个无愧我心的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