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必备】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本课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为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我借助农远资源辅助教学,并结合学生熟识的事物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指面、摸面,比面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正确表象。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通过合作探究,体验成功的快乐。
3、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以上三维目标,我将本课教学重点定为: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二、说教法、学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过程仍然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因此,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和创设矛盾情境,使学习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再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然后将发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这样,不仅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环节一)媒体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呈现动画:聪聪在擦课桌,明明在擦黑板)引出话题:
聪聪和明明在做什么?
他们擦的速度是差不多的,怎么聪聪一会儿就擦完了呢?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一开始,通过农远资源中的动画创设情境,引发课堂互动,使学生在生动的动画中初步感知物体表面有大小之分,为理解面积意义做铺垫。』
(环节二)动态演示、合作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性的学习,根据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下面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1、操作感受,认识面积:
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在面积意义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摸一摸课本的封面、课桌的面,观察黑板的面、窗户玻璃的面,直观体会和发现物体的表面有大小之分,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揭示面积概念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并进行板书)。
在教学第二层含义时,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封闭图形,通过课件展示封闭图形的'“面”,并引导学生比较出它们的大小,使学生充分体会“封闭图形也有大小”,从而揭示面积概念的第二层含义: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板书:封闭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观察,可以使客观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感觉形象,并依赖感知觉进行思维,形成抽象概念,使学生顺利理解面积的概念』
2、制造矛盾,引出面积单位。
课件出示两组图形:一个小圆形和一个大三角形;一个长方形(2×4)和一个正方形(3×3)。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很快的比较出第一组图形面积的大小,却发现无法用眼睛
准确的比较出第二组图形面积的大小,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然后我再问:如何正确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随后安排小组合作,让学生借助提供的学具(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各一张,长方形、圆片、正方形、三角形纸片若干),动手摆一摆,量一量,数一数,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是整节课教学的难点,这里我巧妙的运用农远资源媒体制造矛盾,再放手让学生充分自由发挥。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感悟到用正方形摆的优势。我继续播放课件再次创造矛盾情境:两个平面图形都用了4个正方形摆,为什么面积大小却不同呢?引出要有统一的测量标准——面积单位。
『设计意图:多次感知和矛盾的冲突,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能力。』
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最兴奋的状态,我提出新的问题:常用的面积有哪些呢?引入面积单位的学习。
3、媒体演示,形成面积单位表象。
三个面积单位,我将平方厘米作为教学重点,运用农远资源课件演示,把图象、声音、文字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直观理解1平方厘米。再结合学具,引导学生量一量1平方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摸一摸它的大小,闭眼想一想1平方厘米有多大,找一找面积与它相近的物体。整个过程,有观察、有想象、有联系实际、有动手操作,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平方分米、平方米时,则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在找、看、估等轻松的活动中,建立正确的面积单位表象。
『设计意图:以上利用多种方法教学,由直观演示到抽象概括,促使学生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有关知识,发展其空间观念,并强化了思维能力的训练。』
(环节三)小组竞赛,反馈练习,感悟收获。(多媒体课件展示)
1、基础练习
①课本76页练习十八第1题
②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一块黑板长4()
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教室的面积大约是50()
2、创意大赛
用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你喜欢的图形。想一想,拼出的图形面积是多大?
『设计意图: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将农远资源练习库中的习题以竞赛的形式呈现,既满足了学生的游戏需要,又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学生的新知。这样设计,目的是为学生营造新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新鲜、愉快的氛围中得到了自我表现和发展的机会,享受到做数学的乐趣。』
3、感悟收获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全课小结时采用总结式,在回顾所学知识的同时,也让学生对这节课有完整的认识,并加以延伸。』
四、说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表面
或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封闭图形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设计意图: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板书不仅突出教学重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概念。』
五、农远的应用及教学预测
有了优质的资源,不等于就有了高质量的教学,关键还在于能够把优质的资源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我根据实际需要,对远教资源中的课件素材进行加工、制作,片段截取、格式转换,精心制作成本课教学需要的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动画成功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迁移,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顺利理解面积的含义并建立了常用的面积单位表象。探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学习过程,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设法维持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不断的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理解并掌握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会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2、通过量一量,算一算,议一议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周长。
教学难点: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尺子、长方形纸片、照片、长方形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一件玩具衣服5元,一条玩具裤子3元,买两件衣服两条裤子一共需要多少钱?
学生独立思考,得出三种方法:
①5+5+3+3=16(元)
②5×2+3×2=16(元)
③(5+3)×2=16(元)
强调第三种算法,5+3就是一套衣服,有两套,所以要乘2。
二、谈话导入。
1、我拍了许多照片,其中有一张老师特别喜欢,想给它加个框保存起来。可是老师遇到了一个小麻烦,不知道该锯多长的木条才能刚好做个框,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2、引导学生说出要求木条的长度,其实就是求长方形照片的周长。
3、师:在生活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多,比如给礼盒加一圈花边,要算花边的长度,用彩带布置教室,要算彩带的长度,这些都要用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方形的周长的知识来解决。
4、板书课题:长方形的周长
三、探究新知。
(一)、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
1、向学生介绍在长方形中较长的边叫长,较短的边叫宽。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
通过改变长方形的`摆放位置,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它所处的位置无关,与长短有关。
2、让学生轮流向同桌摸出手上的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另一个同学判断对错。
(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1、让学生量出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并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它的周长。
2、集体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情况:
①6+4+6+4=20(厘米)
②6×2+4×2=20(厘米)
③(6+4)×2=20(厘米)
第三种方法中6+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
通过与课前准备中的题目的类比,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长相当与衣服,宽相当与裤子,一条长加一条宽就相当与一套衣服,我们可以说是一套长和宽,有这样的两套,所以最后要乘2。
3、对比这三种方法,从中择出最优的方法,并归纳出: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四、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P42做一做第1。
2、完成课本P44第1题的第一个图形。
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有一面靠墙,要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通过看图理解题意,让学生自己得出靠墙的那边不需要围篱笆,所以只要算两条宽和一条长,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计算这个图形的周长。
同桌交流,通过移补,让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看做长方形来计算。
五、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以后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就要灵活运用,这样既能节省材料又避免不够时反工。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有余数的除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课本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第50、51页的例1、例2和51页的“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二的第1、2题。
2、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上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今后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些这部分的知识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让学生学好。有余数的除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来进行学习的,它的内涵发生了新的变化,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和经验,但是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的过程。因此,为了使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教材有意识地注意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来沟通有余数的除法和表内除法的关系,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同时加强学生观察、猜测、想像、操作等活动,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原则并结合学生的学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学会笔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3)进一步巩固除法的意义,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
(2)能用笔算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法
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处理、算法以及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计算的速度和结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以及情感体验,忽略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造成课堂气氛紧张,使计算教学变成枯燥的训练。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的例题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也联系到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编成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直观地得到结果,发现生活中的“余数”,引发学生交流和思考,提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组织教学,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的联系,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引入
1、谈话
学校要开联欢会,你们喜欢吗?
2、出示主题材图,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以情景图引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探究
1、出示教材第50页的例1
(1)让学生观察图画,理解题意。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事物,同时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书写除法式子,利用口诀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表内除法知识先进行计算,明确商应该是多少。]
(3)在老师的引导下,正确书写笔算除法,并懂得竖式里的各部分的名称。
(4)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
2、教学例2
(1)出示图画
让学生观察画面,理解题意。
(2)学生操作学具,通过摆摆看,了解分法,最多能分几组,还剩几盆。
[有余数的除法试商学生还不会,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再得出结果,从形象到抽象,便于学生掌握。]
(3)让学生尝试列横式。检查学生列横式的过程与方法。校正。
(4)学让尝试列竖式计算,把学生的式子展示。
(5)让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笔算的书写方法。
3、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笔算式子,说说有什么不同。引出课题:像这们没有除完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
(三)巩固练习
1、练习第51页“做一做”题。检查,展示学生的练习。课件出示正确的计算。
2、判断练习:课件出示。
3、练习“练习十二”中的第1、2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后检查,指名说说计算过程。课件出示正确的书写过程。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剖析
千米的认识是九年任务教导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84、85页的内容。《千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并且初步懂得了这些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的基础长进行教学的。
《提纲》明白指出:"要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学生会觉得抽象,建立1千米的观念比较困难。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建立千米的观念,在建立千米观念的基础上去正确估计物体的长度又是这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要害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添学生对千米的理性认识。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纪特点,我制订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熟记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化聚。
2、能力目标:在认识千米的进程中,培养学生的视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准确估量物体的长度。
3、感情目标:通过小组合作、交换,使学生在摸索和协作过程中取得胜利的休会。
本节课的课时部署为1课时
二、说教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状态。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且三年级学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长度的生活教训,从基础知识和根本技巧方面来看,预备状况是良好的。但三年级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要建立1千米这么大的一个长度观念,还存在必定的难度,而对长度单位千米认识不深刻,必将导致重量单位使用分歧适,以及估计估计物体长度不准确等过错。介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试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自体验中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触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三、说学法
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学法指点,因为"方法是翻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同教法一样,学法指导也必须根据学生特点与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在分组实验时,指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学汇合作与讨论;在认识千米时,指导他们学会自学与总结。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导入
1、一米大略有多长?
2、出示米尺,让学生说说米尺的作用。
3、当我们测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盒的厚度时,是不是还用米来丈量?当米尺测量这些物体显得太长时,我们是引入了分米、厘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来测量,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怎么的?
4、如果我们要测量一下梧埏镇核心小学到温州动物园的路程到底有多长?你有没有措施?根据学生的回答收拾,当测量行程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比米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板书课题)。当初我们就来认识千米。
(这种导入方法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设疑提问,巧设悬念,可以激发学生自动探究新知识的愿望,并了解了千米这种单位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千米
(1)意识10米。
在学校的操场上用卷尺量出10米,在两头插两根标枪,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后每10米挪动一下标枪,同时让学生观察,走步,了解几十米,举例说说什么物体的长度大概是10米?
(2)认识100米。通过测量得到10个10米是100米,观察,然后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长度。举例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长度大约是100米?
(3)认识1000米。
上此课的前几天体育老师已经应用体育课组织学生绕操场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需跑完,跑慢不要紧。学生先说说赛跑的'感想,然后告知学生跑道为250米,问实际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单位间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书千米、米关联),
千米有时也叫公里。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亲自体验,跑完艰难的1千米,此时"千米"在学生的心中已经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将是长远的,冲破了建破1千米的观念的难点)
(2)教学例1
以前我们学过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互化,现在你能不能根据1千米=1000米,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请大家试一试,有艰苦的同学可以与同桌磋商一下。
计算2千米=()米
学生计算成果,然后说说是怎样想的。
再练习: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练习后说说主意。
(3)教学例2
尝试训练
4000米=()千米
并说说练习过程的根据?
再训练
10000米=()千米
尝试练习: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试一试: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归纳整理长度单位
经由这个单元的学习,咱们已经把长度单位全体学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划一下各长度单位(千米除外)的长度。谁能按从小到大的次序给它们排排位?
答: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共有五个,依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顺次是: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都雷同吗?不同在哪里?
答:基础的进率关系式有四个,分离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在此基础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进率关系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厘米=1000000毫米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导学生对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其进率进行整顿和演绎,使学生认识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知识系统。)
小结: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播种?还有哪些问题?你是用哪些办法学会这些知识的?
三、坚固应用
学了这些知识你感到能解决哪些问题?
那么多实际问题,课后你们可以抉择自己最爱好的问题想方法加以解决。这里老师也收集了几个问题,你们能用今天学到的本事加以解决吗?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根拔河绳长12()
小冬肩宽30()
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
一本数学书厚8()
北京到温州之间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间相距367()
学校到温州动物园相距12()
(这道题跟生涯接洽最严密,能够增强学生对长度单位千米与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对照,培育学生正确应用长度单位的才能。)
2、在○里填上"〉"、"〈"、或"="号。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厘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种物体,它们的长度分辨如下。那么最长的一种物体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厘米
(支配这道题的目标是在学生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基础上,会进行单位换算,并比较大小。又通过取舍合适的数目,建立实际长度的观念。)
4、你能说出一些详细例子吗?
(1)约6分米长的物体(举出5个例子)。
(2)用千米作单位最适合(举出5个例子)。
(在纯熟认识长度单位的基本上,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利用题,并能联系生活实际举例阐明,进步运用长度单位的能力。)
板书设计:
千米(公里)的认识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这样的板书设计一是有利于领导学生观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书设计和教学思路协调同一,能扼要凸起地浮现本课知识点,看上去高深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