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小学

时间:2022-11-20 10:41: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小学3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3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小学3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

  方程说课

  说课的是内容为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P88——P89页方程的含义及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

  说教材

  一、说教材分析及构思

  本节知识,是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方程是表示等量关系的一种模式,学习方程最重要的方面是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材编排时,创设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对多个实例的讨论,发现了方程能刻画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从而体会到方程的作用,并产生积极的学习愿望。这对于学生学习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设计预案时,基本遵从教材体系。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所以,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但等式是方程的生长点,为了有利于方程概念的建立,教学时适当借助天平加深对天平的理解是必要的。天平两臂平衡,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材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认识方程。处理时,对于第三幅情境图,是一个重点,根据学生认识的深入程度,可适当让学生体会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并允许学生根据不同的认识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但主张学生根据明显的数量关系列方程。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抽象出方程的含义。练习强调学生在按照“数量关系--等量关系—方程”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等不同的形式学会用方程来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会到方程的作用,为以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以上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认识特征而确定的。

  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那么教师只能通过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平等交流各自对数学的'理解,并通过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我设计了如下三个方面的教学手段:

  1、用直观的操作和演示,让每位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和归结出结论。

  2、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努力促进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3、充分利用身边的事物,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围中理解、掌握知识。

  说学法

  为了使学生获取“方程的意义”这部分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自信心。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

  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借助生活经验,感悟等量关系

  1.从跷跷板感受平衡

  师:大家都玩过跷跷板吧?这儿有一个简易的跷跷板(展示图)现在老师坐在左边,A同学坐在右边,会出现什么情况?沈老师坐在左边,请篮球名星姚明坐到右边,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我还坐在左边,让啊啊老师坐右边,结果跷跷板平衡了,说明了什么?如果用一个数学符号来表示这种情况,你用哪个?

  设计意图是从学生熟悉的游戏引入,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平衡”,又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从天平感受等量关系

  师:这是我们在科学课里用到的天平,(展示一天平图)我在右边放了一个300克的砝码,请你们在右边放你喜欢的东西,要让天平平衡,你会放什么东西?(学生自由说,师引导学生体会到只要放上的东西的质量是300克都行)展示天平图(左右一样重):看看这幅图,谁能说一说这两种东西的质量关系。

  设计意图是,学生自由放东西的过程中能较自主的体会到等式的“值等”

  二、探究学习,发现方程。

  (一)具体情景中感受方程

  1.展示天平图四(一平衡天平,左放一小砝码和一草莓,右放一大砝码):这里面有相等关系吗?谁来把这个相等关系说出来?(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接下来我告诉你这两个砝码的质量,现在只有草莓的质量是未知的了,我们选一个字母来表示。左边的质量可以怎么表示?(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右边的质量呢?(出示)这两个质量?(相等)(板书x+20=30),我们就得出了这样一个表示两边相等的数学算式,可以简单的叫它等式。学生借助天平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找到一个等量关系,在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2.出示88页的月饼图:(另处的内容不出现)

  你从图中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4块月饼的的质量一共是380克)

  你所说的“是”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相等、等于)

  那这里有没有一个象前面那样的相等关系?(有)

  老师可不明白了,这里可只有月饼这一种东西,谁和谁等啊?学生回答,出示:4块月饼的质量=380克

  等号的左边是什么?右边的380克表示什么?(出示4块月饼的质量),哦,原来两边表示的是同一个意思!非常聪明的4、2班。如果用字母y表示一个月饼的质量,各位高手,你能写出一个等式来吗?(板书)

  如果我说5个月饼的质量是475克,你还能写吗?厉害厉害。借助月饼图让学生体会到等量关系其实是值的相等和意义的相等。

  3.出示88页水壶图的左半幅:

  夏天来了,天热了,各位高手也要多喝水了。看看,东西挺多的,有水壶,有杯子,有热水瓶,它们都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的盛水量之间还有这样的关系。你发现这里面的相等关系了吗?(同桌互相说)把你找到的相等关系在纸上写出来。如果每个热水瓶能装z毫升的水,你能根据你找到的相等关系写出等式来吗?试一试,在纸上写一写。(师巡视)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相等量关系是什么,你写的等式又是什么。指出z在数学里为了和2相区分,一般要在中间加一点。这道题的相等关系很多,把你认为最好找的找出就可以了。(估计学生中的情况有:2z+200=xxxx;2z=xxxx-200;xxxx-2z=200)让学生找最直接的等量关系,写最直接的方程,不提倡学生掌握多种方程,但要求每个学生清楚自己是依据哪一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作好几种特殊情况的处理:如形如x=……类型。)借助这一较复杂的情景图,让学生体会到如寻找相等关系,如何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示生活中的相等关系。

  4.出示图片,(一大杯水和一小杯水,小杯水质量已知,总量已知)请仔细观察这幅图,然后按要求独立完成。谁来把你的等式说给大家听一听。你是怎么想的?放手让学生经历分析数量关系——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的过程。

  (二)总结抽象,认识方程

  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列的几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都有一个未知数(板),都是等式)像上面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

  方程,在我们国家有悠久的历史,请看短片。既然方程在我们国家有这么悠久的历史,那老师要考考大家,看你是不是真的认识它了。展示。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数学朋友——方程(板课)接下来,老师要考考大家,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认识方程了。设计意图是,认识方程,并了解方程的历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行思想教育。

  (三)及时练习,辨析方程

  1.认方程(出示),辨析方程,并说理由,较深入认识方程的特点。

  2.写方程。(看来大家和方程还真的很熟了,你能写出一个方程吗?写在纸上,谁来说一说。大家都说得很好。)变式训练,多角度强化对方程的认识。

  三、解决问题,运用方程。

  在我们生活学习中,会遇到很多的数量,用我们今天学的方程(板课)可以很轻松的表示它们之间的相等关系。

  1、看图列方程:

  展示(1)题,这个方程怎么写,在纸上写出来。x+20表示什么?50+20又表示什么?两边相等,不错。

  展示(2)题:这道题的等量关系是怎样的?怎么列方程?很能干,列方程就是先找等量关系,再写方程。

  展示(3)(4)题,学生独立思考,做题。完成的可下位与同学交流。指名说结果。

  2.根据题意列方程。树上原来有x只小鸟,飞走了6只,又飞来了8只,树上现在一共有23只小鸟。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运用方程,体会方程。

  3.根据方程编数学情景。X+5=12,x÷8=6(大家都有能够根据数学情景写方程了,反过来,你能根据我的方程编数学情景吗?同桌相互说来听听。现在我请一位勇士来说一说。)逆向训练,有助于学生开阔数学视野。

  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觉得方程在数学里、在生活里有什么用?老师觉得今天大家很能干,其中,有46个孩子表现超级棒,有X个孩子还如果再认真一点,全班50个孩子就都超级厉害了。请大家根据我们班今天的表现情况写一个方程。准备好了,跟老师一起说:x加……为我们自己的精彩鼓掌。这样,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学生易于接受。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

  一、说教材。

  这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四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根据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要求,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数的方法,会数1000以内的数,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认识计数单位:"百""千" 初步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景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意识;经历观察、猜想、操作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使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其中正确数1000以内的数,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用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鸟巢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测的基础上,将"到底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现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交流: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最后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机会。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奥运福娃带来的挑战,让他们在挑战中学得轻松愉快又积极主动。

  三、说学法。

  从学法来说,本节课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我先让小组成员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交流,达成共识,最后小组成员一齐动手操作。然后是小组议一议的活动,老师先引导学生: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共同促进。组与组之间也有交流。学生合作过程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

  四、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活动组成:

  活动一:猜一猜

  课件出示鸟巢体育馆图片,引导学生:猜猜看,这儿可坐多少人?意在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估计意识和能力。并由此导入课题:1000以内数的认识。

  活动二:数一数

  活动前,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挑战情境:小朋友,福娃带来了一些题目,小朋友每答对一道题,就可以得到一个福娃,全部完成,将得到一组福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接下来学生满怀信心地进入数小棒的活动。

  (1)数老师手中的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明确"10个一是十";

  (2)数一小捆的小棒:十根十根地数,明确"10个十是一百"; 复习已有旧知

  (3)小组合作数更多的小棒。

  晶晶带来挑战:怎样数更大的数?

  数之前,先让学生猜一猜:每盘大约多少根?

  学生自由猜测后,老师问:怎样能准确地知道小棒的根数?学生将自发地要求数。老师把小棒和橡皮筋分给各组,请小组合作数一数,并提出数的要求:

  (一)数的速度要快;

  (二)数的数量要准;

  (三)数出的小棒要捆扎好,让别人很快就能看明白。

  出示要求后,不是马上让他们数,而让他们先独立思考:该怎样数?再组内讨论:我们组怎样数?统一意见,达成共识。然后组内一起动手数小棒。

  数完后,分小组汇报:你们组有多少根?怎样数的?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这时,将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数法:可能有10根一小捆,10小捆扎成一大捆的;也可能有20根一小捆的,或50根捆的,两小捆捆成一捆的等等。

  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么多的数法中,你最喜欢哪种,说说你的理由。并说一说里面有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这样从感知入手,注意了数和形的结合学生很自然地得出:10个一百是一千。 这部分是重点知识。

  学生在紧张有趣的数小棒活动中,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将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整个活动中,教师不作过多的启发、引导,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活动三:指千在计数器上的位置。

  这样,在已有体验的基础上,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相邻数位间的十进制关系,让生指具体位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再让生用手写一下如何写一千。

  活动四、感受"一千":

  看一看,摸一摸,感受100页纸的厚度,()并用手势演示一下;根据100页纸的厚度估计200页,400页纸的厚度,同桌、小组同学进行验证;估计1000页纸的厚度,师出示1000页纸,比一比谁估计的准确;

  接着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纸教育。

  活动五、出示卡片199,它后面的数字是谁?师详细讲解,为何是200,接着问生209后面是?

  你能接着数吗?

  89-- 189-- 379-- 699-- 509-- 999--

  接近整十、整百拐弯处数的数法是学生数数中的难点,这一活动是为突破难点而设计的。

  活动六、1、(1)填一填。

  10个1是 10里面有 个1

  10个10是 100里面有 个10

  10个百是 1000里面有 个100

  (2)、 数一数。

  从198数到206

  从985数到1000

  这里,让学生找同伴互数,再个别展示,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2、 填一填: ----、---、800、--、--

  这是一个开放性练习,学生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十个十个或百个百个地数……可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数,也可以反过来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数,只要学生说得有道理,都给予充分肯定,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的意识。)

  3、 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1000以内数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最后进入总结的环节: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我们顺利完成挑战,同学也得到福娃(课件出示福娃图片)恭喜你们!以此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77页内容

  二、教材分析

  《中括号》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小括号意义,会用小括号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了游戏,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体会中括号的意义,中括号的运算顺序。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认识运算顺序打下知识基础。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喜欢在活动中学习;并且每个同学都有一些动手操作的经验和合作学习的基础,这对他们学好《中括号》一课的内容有很大帮助。

  四、教学策略

  1、教学方式:

  为了突破"中括号"在学生头脑中抽象性,我充分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小组互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深刻体验"中括号"的意义.

  2、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新课改的显著特征,本节课我们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五、评价方式

  新理念强调对数学学习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中,评价伴随着学习活动的始终,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六、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设计与实施,是一段艰难的过程,同时更是一段充满创造与激情的过程,我们针对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流程.

  (一)好奇中创造

  授课伊始,通过几个数字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接着的数字符号游戏,通过小括号引出本节课的中括号.这一情节巧妙地.不流痕迹的引入新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热情,激发了学习兴趣,为顺利传授新课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二)讨论中理解

  360÷(12 + 6 )×5

  360÷[(12 + 6 )×5]

  通过学生的计算,发现了相同的数字,相同的符号,因为有了小括号和中括号,所以运算顺序不一样了,计算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在学生动手动脑亲自体验的过程中,理解了中括号的'在运算过程中的作用.

  (三)尝试中规范

  我们有时在计算中会遇到比较大的数,有的计算比较复杂,那就需要我们有步骤、有层次地把它算出来,怎么办?

  240÷[3×(17-7)]

  脱式计算怎么做?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在教师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错误和学生一起改正错误,规范中括号在混合运算时的解答过程.

  (四)质疑中发展

  120÷(8+4)×2 400÷(51-46)×8

  120÷[(8+4)×2] 400÷[(51-46)×8]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两组共四道算式,看看在有中括号和没有中括号的情况下,算式发生了哪些改变?进一步体会中括号的作用

  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生命的历程,师生本是相依为命的。相得益彰当是理想境界。如果教师能促成这种理想境界的达成,那么教师当然是成功的、能干的、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