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2-10-25 23:29:1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合集8篇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机物结构和性质。烃作为一切有机物的母体,而甲烷又是最简单的有机物,学生对甲烷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今后对各种有机物的理解。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希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有机学习方法。

  2.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新教材特点,结合高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确定了一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自然界中甲烷的存在及储量情况

  ②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认识甲烷的结构特点

  ③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应原理

  ④通过对甲烷结构和性质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从结构角度学习有机物性质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实验、模型、图片、动画等,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②通过讲授、讨论、自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和比较,类比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③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并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②通过甲烷的结构和性质的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甲烷分子的结构和甲烷的取代反应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自主,相互合作,探究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

  三、说学法

  和教法相呼应,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及时对比、和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采用板块教学,分为四个学习板块。即:板块一:甲烷的结构探究;板块二:甲烷的物理性质;板块三:甲烷的氧化反应;板块四:甲烷的取代反应。在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的认知关系。具体的教学流程:

  【引入】随着“西气东输”工程的顺利实施,越来越多的家庭使用上了天然气,请问天然气的成分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它作为能源有哪些优点?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一段并思考以上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回答

  【投影】“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分布图;“西气东输”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开采和使用天然气造成的事故图片

  【过渡】天然气好比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作为一种很好的能源,另一方面在开采和使用的同时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剧,为了防止悲剧再次上演,为了更好地利用天然气,刚才我们已经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了解甲烷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和学习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设计思路:通过自主学习获取天然气成分,存在及作为能源优点等相关信息;展示“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分布图;“西气东输”工程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图片;开采和使用天然气造成的事故图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甲烷的存在和储量境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西气东输工程的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习兴趣,并引出《甲烷》课题。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章教材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的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在高中阶段学生对氧化还原的认识是一个分阶段、螺旋上升的过程:

  水平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性和还原性等基本概念;能够分析哪些化学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说出哪些物质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初步了解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了解化合价与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关系。

  水平2:在Na、Al、Fe、Cl、N、S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中,学会研究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的思路方法,初步体会到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存在强弱关系,如Cl2与Fe3+的氧化性强弱等;学生初步应用电子转移守恒进行一些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如浓、稀硝酸与金属铜的反应配平;学生能够书写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水平3:在周期表周期律的学习中,学生对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建立规律性认识,如同周期和同主族元素得失电子能力的比较,并能够从物质结构(原子结构)的角度预测分析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并对比强弱关系。

  水平4:在电化学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达到电子转移的定量水平,对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认识有进一步提高。在这里可以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

  水平5:高三复习,达到应用氧化还原反应解决分析综合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综合应用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进行定量计算、物质制备、能量转化、实验设计等综合问题,甚至还要跟其他相关的知识联系共同解决问题。

  可见本节内容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为以后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够利用化合价升降,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2 能从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剂、还原剂及被氧化、被还原的概念;

  3能列举中学阶段常用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4能够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现象进行解释说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广泛存在于生活中;通过知识内容类比,学会判断电子转移和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2通过参与探究活动,领悟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材料对比方法获取信息,培养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并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体验探究过程,体验知识生成的愉悦感。

  本节内容的重点

  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以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本节内容的难点

  1用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观点以及电子转移的`观点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2会用“双线桥”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刚进入高中不久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心理状态活跃,易于调动

  2 学生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已初步了解原子结构的组成,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原子结构及离子结构

  3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了简单的分类思想,经过离子反应的学习对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形态理解的比较清楚

  四、教学方法及策略

  1概念教学通常是老师讲授为主,平铺直叙,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学生兴趣不高。为打破这种局面笔者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以探究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原因,主动建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氯化钠、氯化氢入手,让学生从微粒的角度分析反应前后元素的形态是否发生了改变,引出氧化还原反应中原子状态的变换,从而认清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

  3利用课本插图及动画模拟作为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突破难点。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大家是否注意过一个现象:削了皮的苹果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苹果表面变成褐色;但市售的苹果汁不变色,为什么呢?(展示市售苹果汁的成分,提示其中的维生素C起到了防止苹果汁变色的作用)

  提示:在空气中苹果中的Fe2+被氧化成Fe3+而使苹果变色,苹果汁中加的Vc将Fe3+还原为Fe2+而防止变色。这里面涉及到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设计】§2-3氧化还原反应

  【探究活动一】请学生写出可以制取NaCl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分析各反应中的化合价如何变化。

  学生有的写出来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有的写出了钠与氯气的反应……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从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将这些化学反应分类: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和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我们就将有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重点分析钠和氯气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

  【探究活动二】请大家阅读课本36页,图2-11,用自己的话描述氯化钠形成过程中微粒的变化,分析形成氯化钠的过程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并归纳化合价与电子得失的关系。。

  【通过讨论让学生初步感知化合价变化与电子得失的关系,由于钠和氯原子间电子的得失而使两元素分别显示+1、—1】

  【活动三】若参加反应的物质中的元素都不容易得失电子化合价变化又是如何产生的?请大家看课本37页第一段,然后观看动画氯化氢形成的过程及电子对的形成和偏移情况。

  【小结】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该物质即为氧化剂;失去电子(或电对偏离)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该物质为还原剂。

  【小结】有电子转移的(得失或者偏移)的反应即为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决定了了化合价的升降。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有化合价的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

  【活动四,回扣情景】削了皮的苹果在空气中放置颜色变为褐色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加入Vc起到了什么作用?

  【我们如何用电子转移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

  六 板书设计

  §2-3 氧化还原反应

  一、氧化还原反应

  特征:有化合价变化

  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3

  大家好,我要讲的这节课是《*****》。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部分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 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简要说明本说课的内容来自哪一学科、哪一册书、哪一

  章节)

  (二)、本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按照《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为贯彻实施《****教学法》,结合校学生实际学情确立如下三维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根据教学大纲和本节教材的特点,我设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或者这样衔接: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难点 ***********是本节课的难点

  3、确立依据

  二、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

  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或这样衔接: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我通过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掌握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二)、教学手段

  (三)、教学媒体的运用

  (根据教学内容和采取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做到授之于渔)

  三、说学法

  (一)、学习方法

  (二)、能力培养

  四、说教学程序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结合化学新教材的编写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或者这样衔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中应以让学生掌握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反应为主,不宜把问题向纵深引申。我对本节课的安排如下:)

  (或者这样衔接:教与学有机结合而对立统一。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体现,教师必须善于驾驭教法,指导学法,完成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愉快地、顺利地、认真地、科学地接受知识。

  本节课教学设计、意图如下:)

  (一)、新课导入

  熟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呈现给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这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新知识的学习

  (三)、检测训练

  (四)、总结巩固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说课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方式和方法,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4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化学选修二《化学反应热的计算》。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能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本章通过化学能与热能转化规律的研究帮助学生认识热化学原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实际意义。

  在必修化学2中,学生初步学习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知识,对于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本章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与提高。引入了焓变的概念,使学生认识到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变化的物质为基础的,二者密不可分,但以物质为主。而能量的多少则是以反应物和产物的物质的量为基础。把对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定性分析变成了定量分析。解决了各种热效应的测量和计算的问题。在这一节里,我们将进一步讨论在特定条件下,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以热效应表现时的“质”“能”关系,这既是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规律和特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重点,因为热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应热效应的计算。反应热的计算对于燃料燃烧和反应条件的控制、热工和化工设备的设计都具有重要意义。

  (2)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反应途径与反应体系。

  2、 理解盖斯定律的涵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3、能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从途径角度、能量守恒角度分析和论证盖斯定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盖斯定律的有关计算,培养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盖斯定律的发现过程及其应用的学习,感受化学科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时养成深入细致的思考习惯。

  2、通过加强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学习重难点

  1、盖斯定律的涵义和根据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进行反应热的计算。

  (4)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二 、说教法

  a、类比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途径角度理解盖斯定律。

  b、推理法-从能量守恒角度理解盖斯定律。

  c、言语传递法—适时引导。

  d.实践训练法—例题分析、当堂训练。

  教学中还要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反应热、燃烧热、盖斯定律等理论概念,熟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重视概念和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2、进行有关燃烧热计算时,要强调以1mol纯物质为标准,因此须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和反应的△H相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出现分数形式)。同时还要注意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之间的.换算关系,但还要强调是以1mol纯物质完全燃作标准来进行的。

  3、有关反应热的计算与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联系很紧密,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4、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习题,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发生燃烧的反应为例,不仅巩固、落实了知识和计算能力,还能通过计算的结果说明这些物质燃烧时,其△H的数值都很大,进一步认识煤、石油、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燃料。唤起学生资源利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5、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解题模式:审题→分析→求解(2)有关热化学

  方程式及有关单位书写正确。(3)计算准确(4)反思解题关键处(燃烧热的标准、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及错误易发处

  三、 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法指导使课堂教学进入素质教育领域的重要方面,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本节课进行以下学法指导:1、自主学习能力。2、实验探究能力。 3、运用化学知识能力。

  四、 教学过程

  环节一 知识铺垫: 与旧知识“燃烧热”相衔接,减少学生的陌生感,且为学生设计测定“H2(g)+1/2O2(g)==H2O(g) △H1=-241.8kJ/mol, H2O(g)==H2O(l) △H2=-44kJ/mol。那么,H2的燃烧热△H应该是多少?做好知识与理解的铺垫 复习燃烧热的概念及其计算,从旧知出发能把学生的认知情绪激发起来,并为新知的掌握做铺垫。

  环节二 创设情景 如何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C(s)+1/2O2(g)==CO(g) ΔH1=?

  引入新课

  思考并回答:①能直接测出吗?如何测?

  ②若不能直接测出,怎么办?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

  环节三 盖斯定律的引出 分析教材中的插图1-9,在进行类比,得出盖斯定律,并从能量守恒角度加以理解,培养阅读自学能力和自我检查的意识。

  环节四 盖斯定律 适当练习,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练习,

  的应用 加深对概念本身的理解盖斯定律和加强概念的应用。

  检测学习效果,巩固所学知识

  环节五 小结盖斯定律、作业、 归纳小结 、突出重点 ,促使学生的知识条理化 、系统化。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一 盖斯定律

  1.盖斯定律的内容:

  ΔH3=ΔH1+ΔH2

  2.盖斯定律的应用:

  可计算出难以直接测定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如反应慢、副反应多等

  二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放在金属和非金属的之后构成氧化还原与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氧化—还原原理对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节课在初中的基础上,对硫的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H2so4的性质作进一步的认识。作为三大强酸之一的硫酸,从性质上来说,不但具有酸的通性,还具有自己的特性,这就让学生在已往知识的基础上对酸的性质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间的关系。另外,硫酸的通性和特性,尤其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为接下来HNo3性质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3、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4、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已知的硫酸的性质;掌握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2)能力目标:分为以下三点:

  ①、通过浓硫酸性质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理论问题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回归理论的良好化学学习习惯。

  ③、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思路、方法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掌握浓硫酸和稀硫酸性质的差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从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原有认知情况:对酸的通性比较了解,了解浓硫酸的脱水性和稀释的方法。但在课堂上对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无接触。

  2、学生认知特点:对物质的性质停留在表面的识记,未养成通过实验、逻辑思维分析物质性质的习惯。

  3、探究能力:在前期的学习中做过几个探究实验,有一定的经验。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设计: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此,我采用了学生实验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分为创设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归纳结论五个阶段,进行开放式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等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索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以激发学生主题性学习的兴趣,开拓思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新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获得新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知,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独创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时事新闻导出问题:

  ①播放宜昌硫酸泄露事故新闻

  ②观看录象后提出问题:

  A、为什么现场烟雾腾腾?

  B、为什么浓硫酸会造成人员伤亡?

  C、为什么浓硫酸会造成空气污染?现场刺鼻的气味是由什么物质引起的?

  D、为什么消防队员要用水稀释浓硫酸?

  2、解决问题复习性质

  ①解决问题A并复习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②解决问题B并复习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浓硫酸为什么会造成空气污染呢?

  3、进行假设展开探究

  ①探究实验

  A、目的:浓硫酸泄漏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B、硬件:烧杯、试管、试管夹、酒精灯、浓硫酸、PH试纸、品红试纸、铁钉、铜片、氧化铜、水泥路面碎块。

  C、由学生进行假设,边假设边讨论验证假设的方案:

  (A)浓硫酸是一种挥发性酸,挥发出硫酸气体。

  (B)硫酸和路面上复杂的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了一种。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讲解:可见浓度的变化,有时也会引起性质的变化。

  过渡:那有的同学可能有疑问了,既然浓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强。那为什么稀硫酸常温下可以和铁发生反应,而浓硫酸和铁在常温下混合却没有明显现象呢?

  5、引出问题继续探究

  ①目的:浓硫酸和铁钉混合后无明显现象的原因;

  ②归纳的出钝化,及浓硫酸的保存和运输。

  6、总结性质引出用途

  ①总结浓硫酸的性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D;

  ②性质决定用途,通过性质的复习引出浓硫酸的多种用途,并用投影展示浓硫酸的用途。

  7、思考巩固

  ①演示蔗糖和浓硫酸的反应;

  ②问下面几个问题:

  A、蔗糖和浓硫酸的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B、为什么反应中蔗糖的体积会膨胀?

  C、请设计实验验证蔗糖和浓硫酸反应后的产物(装置图以及涉及的反应方程式)?

  8、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硫酸

  一、浓硫酸的性质

  1、溶于水放热;

  2、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

  3、脱水性按2:1夺取有机物中的H、o使有机物碳化;

  4、氧化性。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之中。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

  ②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能对自己探究原电池概念及形成条件的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生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②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能源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能源观。

  3、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学生在生活中对电池也有所了解。学生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学生对本节课会有所期待。

  二、教法分析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开了实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课主要采用了实验探究法、再结合问题探讨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更好地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还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便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需要,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在实验→观察→讨论→推测→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和构成条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并学会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教与学是有机结合而又对立统一的,良好的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程序的。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建立新思维

  我邀请学生一起动手利用西红柿,苹果让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在这个现象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1)引导学生复习金属锌和稀硫酸的反应,提出问题:

  锌和稀硫酸反应的类型属于哪一类?

  这个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用双线桥法表示锌和稀硫酸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以及数目?

  (2)通过分析锌和稀硫酸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作出大胆的假设:如果让锌失去的电子在闭合回路中发生定向移动,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出电子定向移动的闭合回路,得到铜锌原电池的装置图。

  (3)通过分析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因势利导提出问题: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产生电能,依据能量守恒原则,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那么电能到底是什么能转化而来的呢?和学生一起分析从而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这种通过问题情景的引入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又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进入学习主题,避免思维的盲目性。

  (二)师生互动,传授新知

  这部分的教学内容分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部分。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分组探究,再结合设疑法,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1、原电池形成条件的教学:

  教材中“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我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依据之前设计出的铜锌原电池装置提出问题:如果更换铜锌原电池中的部分电极材料,那么电流计的指针依旧会发生偏转吗?得到实验方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设计的实验方案,我把学生分为四大组,共八个实验,通过分组对比实验,根据实验现象的不同,分析可能的原因,交流讨论,得出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教学:

  原电池原理教学时,我采用问题引导,动画演示,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微观示意图,使学生直观的观察到原电池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变化,如电子的定向移动,电流的流向以及阴阳离子的定向移动。引导学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在初中物理已有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通过电流的方向来确定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总结判断正负极的其他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大脑中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最后利用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解释在新课之前的实验现象,说明苹果,西红柿中含有电解质溶液,和铜片,锌片以及导线共同构成了一个原电池装置,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使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通过这个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三)练习巩固内化新知(见学案)

  (四)学生小结升华新知

  课堂小结,让学生在学案中自己小结,能使学生体会到一堂课中的乐趣和收获,老师做要点补充。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课本44页1题、2题

  2、(选做题)制作水果电池。

  五、板书设计(略)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学生感觉亲切、熟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必修模块的乙醇应该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学生借助乙醇这种熟悉的有机物,了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对象之——烃的含氧衍生物,认识到有机物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说明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和物质用途;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打下最基本的知识基础,了解有机化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初步认识官能团与有机物性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知道了乙醇的组成、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一些用途,但是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表象阶段,只是在烯烃的学习中开始从微观结构认识物质。因此在乙醇的教学设计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与乙醇分子、氢氧化钠和乙醇钠的对比,渗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科学分析方法。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1)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列举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能完成乙醇与氧气、与钠反应的实验操作,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师生共同归纳,初步学习羟基、官能团等概念,并能解释羟基对乙醇化学性质的影响;

  (4)通过阅读、交流加深对酒驾、乙醇汽油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的认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2.教学重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3.教学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四、教学指导思想

  新教材特别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为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借鉴了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主要采用认知同化的学习模式,即先探明学生已经了解了什么,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知识进行拓展、加深。

  五、教学过程

  教学第一环节——讨论、交流,激活已有知识

  学生依据学案,分组(4-6人)交流关于乙醇的分子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的已有知识,最早完成学案的小组到展示台展示,之后其他小组的同学提出质疑和和补充,教师参与总结。对于乙醇的分子结构,大部分学生正确写出了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不规范的加以纠正,在此引导学生:乙醇属于烃吗?并与乙烷的分子结构作对此,引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对于乙醇的物理性质,学生总结的比较全面,而乙醇的化学性质,学生只能写出乙醇燃烧的方程式;对于乙醇的用途,学生知道的还是相当多,在此基础上,借助两个新闻标题为学生介绍了乙醇汽油的利与弊,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节约了石油资源,解决了我国的能源危机,然而乙醇汽油的生产消耗了大量玉米,从而出现了汽车与人争粮食的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警醒,培养学生的辩证意识。

  教学第二环节——关注生活现象,提出新问题

  由3名学生到讲台表演我准备好的台词,也可以课前演练一下。

  甲:你买新车了,请客!

  乙:当然!

  甲:干一杯!

  乙:我开车,不能喝酒。

  甲:你酒量那么大,喝一杯没问题。

  乙:三杯五杯也没问题!

  (甲、乙喝酒状)

  甲:喝多了吗?还能开车吗?

  乙:没事。再喝几杯也没问题!

  丙(上):酒精测试!喝了这么多酒还开车,扣车,罚款!

  乙:时代不同了,汽车还喝酒呢!我喝点酒不算什么。

  甲:警察同志,他酒量大着呢,没喝多。

  通过表演,我提出了以下问题:1、你对甲、乙二人的行为有何评价?2、从这段对话中找出涉及乙醇性质的关键词,提出你想进一步了解的涉及乙醇性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酒驾的危害,珍爱生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的发言非常踊跃,主要观点有饮酒不能驾车,不应该劝开车的人喝酒,酒后驾车是对生命的漠视,是不负责任的表现等等。但也有的同学提出:只喝一杯啤酒能开车吗之类的问题,我对学生的发言充分肯定,然后为学生出示我国关于酒驾的界定标准和处理规定,学生对酒驾的认识更加全面。

  对第二个问题,经过学生的互相启发和教师的点拨,提出的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是:

  (1)饮酒后,乙醇在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2)交警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原理是什么?我把这两个问题写在黑板上,然后进行逐一解决。

  教学第三环节——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学生最为陌生的,是乙醇在人体内的变化。我为学生提供了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图,乙醇进入人体后,绝大部分在乙醇脱氢酶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因此饮酒的人很快出现面红耳赤的现象。乙醛的毒性是乙醇的10倍,能麻痹大脑的中枢神经,随之出现心悸、恶心、呕吐、四肢不协调等症状,因此乙醛就是造成司机酒后肇事的罪魁祸首。一段时间后,乙醛又被氧化为乙酸,最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酒醉到酒醒。乙醇生成乙醛的这种变化在人体外用铜或银作催化剂就能实现,接下来我为学生示范了操作过程,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我对课本中的的实验做了简单改进:将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改为了小烧杯。改进之后的实验:一是对学生来说插入铜丝更容易,防止插入过慢铜丝变冷,对学生来讲也更安全;二是降低了容器的高度,便于闻到乙醛的刺激性气味。

  学生观察铜丝表面颜色的变化,并对比实验前后液体气味的变化。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铜是催化剂,实质是乙醇和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有刺激性气味的乙醛,并给出乙醛的结构,学生通过对比乙醇和乙醛的分子结构,从原子守恒的'角度书写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方程式。这一过程,学生对乙醇的催化氧化有了更深的体验。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学生在描述现象的时候会发现做过催化剂的铜丝更新、更亮了(如果学生发现不了就需要老师点拨一下),那么如果想把旧铜器变新,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我为学生展示了铜银在焊接时的图片,对于银器表面生成的黑色氧化膜,工匠说,可以把银器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就会光亮如初。如果你家有一件旧银器,你会如何处理呢?学生的情绪又变得高涨起来,他们一定在想象有什么机会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了。

  教学第四环节——验证乙醇被强氧化剂氧化

  交警是如何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呢?鉴于重铬酸钾氧化乙醇的应用价值,高锰酸钾作为有机化学常用氧化剂的重要地位,再加上这两个实验易于操作,现象明显,我把教材中的资料卡片给为学生分组实验,学生亲身体验乙醇的还原性,不仅能与氧气发生反应,还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为乙酸。

  教学第五环节——探究乙醇与钠的反应

  乙醇的氧化反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生想了解乙醇的更多知识可以借助于网络平台。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百度百科中搜集到的“乙醇钠”的相关信息,乙醇钠是制造二十余种西药的原料,之后我提出问题:水可以与金属钠发生反应,生成氢氧化钠,那么由乙醇如何获得乙醇钠呢?学生观察发现水和乙醇中均有相同的组成部分,很容易想到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我顺势抛出另一问题:乙醇与金属钠反应的另一种产物是什么?如何验证?学生想到氢气的验纯、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并提出了与教材相同的实验方案。但是以往实验中,由于教师考虑到学生的安全,切取的钠块较小,大试管中的空气很难全部排出,氢气的验纯需要较长的时间,钠块太小产生的氢气量较少则导致实验失败,因此我对本实验也做了改进:取一支注射器,拔下注射器活塞,将一块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放入其中,再将注射器活塞装上,之后轻拉活塞,使乙醇进入注射器中,可以观察到钠与乙醇发生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将注射器内不纯净的气体排出,迅速倒转注射器,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将乙醇排出,待钠消失后再排出多余的乙醇,轻推活塞,点燃产生的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改进之后的实验减少了钠的用量,无需验纯,点燃时现象明显。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验证了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并对比了钠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之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书写方程式。

  归纳整理:总结了乙醇的化学性质,通过对乙醇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情况的分析引出羟基、官能团的概念,初步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课本上的知识都是源于生活的,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途径有很多,要善于从化学视角留心生活中的问题,并想办法加以解释或解决。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醇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二、乙醇的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1)催化氧化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2)与强氧化剂的反应

  -----被直接氧化为乙酸

  (3)燃烧反应

  2.乙醇与钠的反应CH3CH2OH+3O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教材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氯气》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课本知识结合实验的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以下就是我构造这节课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全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氯不仅是卤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而且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对氯气的性质、用途、制法等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以后学习和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氯气的化学性质也是第一章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巩固;在教材中对氯气性质的认识,是以实验验证的方法完成的,这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等提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

  2。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氯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难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目标分析:

  卤素是一族元素,通过对氯气的学习使学生通过联系和思考,更好的掌握整一族的元素。

  知识目标: 知道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氯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形成科学的观察、思维、分析问题和总结归纳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巩固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以及严谨求实、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

  三。过程分析

  1。 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

  首先让学生观察一瓶氯气的`颜色及其状态,再向瓶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振荡后,在瓶后衬一张白纸,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出氯气的物理性质。

  2。 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

  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推理验证法。引导学生由氯的原子结构分析,推测它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实验来验证,最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概括出氯气是化学性质很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1。设问激疑:根据氯的原子结构,请学生分析氯气的化学性质应该如何?如何验证?培养学生由原子结构推断性质的化学思想。

  2。实验验证:

  (1)与金属的反应:做好两个演示实验①铜在氯气中燃烧。 ②铁在氯气中燃烧。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注意反应条件,写出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应用第一章所学知识)。在做铜在氯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时,教师一面演示一面提出问题。为什么要灼热铜,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不活泼金属铜能与氯气反应?把产物溶于水又有什么现象?进一步加水又有什么现象呢?铁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的现象?

  氯气能与金属反应,那它能不能与非金属反应呢?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与非金属的反应

  做好书上的氢气与氯气反应的两个演示实验,⑴氢气在氯气中安静地燃烧。⑵氢气和氯气的混和气体见光爆炸。特别是第二个实验,当学生听尖锐的爆鸣声时,会全班鼓掌表示祝贺!这种成功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自来水能不能直接用来养金鱼?为什么?通过这一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生活问题引出氯气与水的反应,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以及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3。学法分析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氯气有一定的认识,掌握氯气的物理性质,通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和归纳氯气的化学性质。很多活泼金属和不活泼金属极其非金属能在氯气中燃烧,并且会写化学方程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动机。

  4。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1) 氯气的性质为什么这么活泼?其电子结构排布?

  (2) 氯气能与水反应吗?会反应又生成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