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10-25 15:20: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说课稿范文集锦六篇

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通过测量胸围差,该书费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3、通过资料分析等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测量胸围差,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2、能动手操作本节实验,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二)情感目标:通过了解自己的胸围差,是学生能对自己的肺部呼吸功能有初步的了解,从而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有好处。

  教学重点: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通过测定胸围差,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互助合作精神。

  4、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观察、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掌握测量胸围差的方法。

  2、通过模拟实验,找出胸廓容积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3、分析设计对照实验的目的。

  教学方法:实验法、综合法、讲解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软尺、模型

  教学过程:

  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让学生用手按住胸部两侧,深深吸气,在呼气,感觉胸廓变化?肋骨是怎样运动的?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缩、舒张使胸腔上、下径发生变化。学生做深呼吸,说出自己的感觉,学生参照课文中的实验方案,分组实验

  1、你的胸围差明显吗?同年龄同性别的同学胸围差有差别吗?如果有原因是什么?

  2、胸围差能完全代表胸腔容积吗?除胸廓前后径、座幽静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容积?让学生说出肋间肌和膈肌是如何运动的?胸廓容积是如何变化的?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引导学生:走到饭店附近为什么就能闻到饭菜的'香味呢?教师及时点评,并展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氧气、二氧化碳的扩散过程。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气体扩散的原理。让学生带着问题分析资料:1、甲、乙两瓶石灰水的混浊程度不同说明了什么?2在实验装置中,为什么要设置甲瓶?

  3、人体呼出的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学生总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教师总结对学生的表现给与评价和鼓励。

说课稿 篇2

  一、设计理念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因此,新时代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不再是以获取知识为重点,开始转向追求个体的自由。人们要求教育提供个体发展的广阔空间,高效率的认知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方法,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效地改进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的途径,使他们达到能在终身学习中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自我、拓展自我,从而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的目标。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一门重要学科,其听说读写领域中含有大量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培养的因素,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这些因素,进行系统训练,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探索的品质。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呢?20xx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qut;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实行语文课程改革以来,笔者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积极开发课外资源的同时,也充分挖掘、利用“书本知识”及“现代网络技术”,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黄山奇石》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所设计出来的一次由“书本知识”走向“综合性学习”的典型课例,力求体现综合性学习的四大特点: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可充分借助网络,让儿童参与收集资料、发现问题、主动学习和思考、独立判断,养成主动性地、创造性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并开始学会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在学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设计思路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内容也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我在课前就让学生与我一起去搜集资料,并整理归类。这样既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兴趣。由于学生没有汇编的能力,在网络教材中也想设计一些新颖的东西,所以第一次由学生们邀请计算机老师协助。

  2、问题是综合性学习的核心,是凝聚、汇集、激活学生知识技能的“触发点”。问题的产生,依赖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把握和理解。语文学科的有些课文内容不是学生能直接面对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在本文中,学生在提问阶段便可通过阅读网络教材,在脑海中再现黄山的真实场景,通过网络技术,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足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3、探究问题阶段,我通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出一个研究的平台,开展伙伴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场所,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构建。在这个环节中,着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资料阅读课文、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要想把自己的想法和作品展示、发表出来,会受到时空和途径的制约。所以我便在最后创造、运用阶段借助信息技术给学生虚拟一个展示自己的生活空间。从而真正展现了综合化学习的风采,也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提高了自我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5、第二次创造性的搜集、整理、汇编作品,我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做,教师只给适当的帮助,与第一次截然不同的原因旨在让学生在一个较长的实践过程中掌握“利用网络搜集、整理资料;将资料进行内化积累;将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搜集的资料进行整合”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教学过程

  (一)收集资料,齐制网络教材

  1、收集阶段:课前,教师与学生共同去搜集有关黄山的各类资料,可以是图片、文字,也可以是影片、录像。

  2、整理阶段:由学生将所集资料进行整理归类,如分成怪石、奇松、云海、温泉、天下第一奇山等。

  3、制作阶段:让孩子们自己去邀请计算机老师帮助汇编资料,协助制成网络教材,根据学生分类,把课文内容与黄山的资料进行链接,只需在分类词上(如怪石)轻松一点,就进入集文字、图片、影片于一体的丰富的网页中。

  (二)浏览教材,提出研究问题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内容。

  2、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

  3、肯定学生所提问题,同时也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

  如:黄山奇石奇在哪儿、为什么会称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为什么黄山松与别处松不一样等。

  ※ 对于学生提出的其它问题,可引导他们在课后进一步研究。

  (三)利用网源,合作深入探究

  1、学生自主选好一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适合自己,并有价值的问题。

  2、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进行“超媒体”阅读,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四)品味课文,交流点拨提高

  1、学生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心中也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之后,让他们互相间进行一下交流。

  2、自由汇报,充分展示探究成果。

  如学生在汇报“黄山奇石奇在哪儿?”这个问题时,完全可让学生充当讲解员的角色,先把有关的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再借助大屏展示的各种资料进行随机演示解说。这样通过图、文、声对照,让大家体会到语言的生动传神,情感也得到充分渲染,问题也在一种美的享受中自然解决了。

  3、教师借助网络教材进行激情渲染,学生再次品味朗读,尽情表达出自己对该问题的理解、感悟和情感。

  (五)整理素材,自主创造积淀

  1、让学生点击“网络教材”中的“创造天地”一栏,激起创造意向。

  在点击之后,会出现这样的激励语:通过我们自制的网络教材《黄山奇石》的学习,你是否已被这丰富的内容、精美的图片、生动的影片、秀美的文字打动了呢?你是否已经按捺不住心中的冲动,产生一种强烈的创作激情了呢?我们的家乡新登也有很多景点,把自己的亲身体验与网络提供的资料结合起来,先向别人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历史、典故、传说、习俗等),也可以结合身边的特色事件,如我校的百年校庆,再把它写下来。并在网络上发表,让世界各地的朋友了解我们的家乡----新登。

  2、教师启发:学习《黄山奇石》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我们不仅要感受美,还要学会像这位作者那样去创造美。请你根据“创造天地”的提示,去研究,去完成。

  3、请计算机教师将学生所要研究的内容-----“新登风光”模拟网站和网络教材链接起来。

  4、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搜集与整理资料,从而让慢慢学会这类方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1)确定自己研究的主题,即研究家乡的哪一个景点,根据主题去广泛地阅读有关资料。

  (2)搜集自己需要的有关资料,并做必要的记录,可以摘录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加概括、整理。

  (3)根据自己研究的主题,把描写家乡景点的自然景观与搜集整理的人文景观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六)架设平台,鼓励充分展示

  1、学生自行设计出一个能充分展示自己成果的方式,加以准备。

  2、教师为学生的交流提供机会与必要的帮助,架设出较好的一个平台,使得这种交流不再局限于面对面,而可以是跨越时空的。

  如:用E-ail将自己的作品发送给朋友,将作品在网络上发表,制成电脑小报在校内外发行,也可刻成光盘提交给老师、父母欣赏。

说课稿 篇3

  我的示范课说课稿分五个模块(即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资源应用、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山谷中的谜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语文教科书第十二册的一片讲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两位旅行者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条山谷中旅行,发现了山古里的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之谜而揭示的人生哲理。不仅表现了人们在大自然面前勇于探索的精神,而且展示了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初步领悟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揭示了“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活和更好的发展”这一人生哲理。

  根据新课标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品析推敲重点词句。

  2、理解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3、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六年级学生已具有初步阅读理解的能力,视野较宽,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利用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经验,巧妙结合远程丰富的资源,通过直观展示,以读促悟,扶放结合的方法,抓住谜底为切入口,直奔谜底所揭示的人生哲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学法

  根据学生实际,结合教法,采用“读——找——品——悟——论”的方法学习课文。

  三、说资源巧用

  本节课我应用了以下几个资源:

  1、本节课生字、词语幻灯片

  2、雪松的'直观图片

  3、重点句子品析幻灯片

  4、《卧薪尝胆》动画资料展示

  5、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资源材料

  6、同步拓展训练题

  [新课标明确要求:“课堂教学要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而农远资源运用于课堂教学恰能更好的倡导新课标理念,优化了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促进直观感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向着“同在蓝天下,共享好资源”的目标阔步前进。]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 导入课文

  1、复习生字和有关词语

  (幻灯展示有关词语)指名读读再任意选词造句。

  2、导入课文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可知道山谷中有什么迷?(幻灯展示图片资源)

  生: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这一奇异的自然景观就是一个谜。

  (展示雪松直观图片)

  师:看吧,雪松经受着风欺血压,可它依然傲骨挺立,看着它们,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赞美它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用一首诗,有的用一个成语,有的用一句优美的句子赞美了雪松的坚强品质。

  [及时温故,学以自用,同时通过直观展示,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想象的空间里自由驰骋,培养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细读课文 深刻领悟

  教学时,围绕“为什么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长雪松?”以这个谜面直奔谜底,组织读读,找找,画出有关句子细细品析,再进行小组讨论

  谜底是什么?是谁发现的?学生默读课文第二段,找出谜底。

  (出示课文揭示谜底的句子)引导学生读出“东坡只长雪松”的关键在于“东坡雪大”以及“雪松的本领和顽强的生命力”接着我趁热打铁:那么雪松到底有什么本领呢?课文又是怎样描述的呢?学生再读课文第二段,找出描写雪松特点和品质的词语,画出雪松与大雪做抗争的语句。

  (出示有关句子)学生反复悟读,读出雪松是在尽可能的去承受大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住的情况下才选择弯曲。雪松之所以能在逆境中存活,是因为它学会了“弯曲”。我在诠释“弯曲”这个词时,不是狭隘的定义为一种斗争的行为策略,而是拓宽“弯曲”的内涵。“弯曲” 不是懦弱,只是暂时的退让,为的是寻找机会“反弹”以退为进。读到这里,我们都被雪松什么样的精神所折服呢?(不屈不挠,能屈能伸)

  是啊!雪松虽然暂时的弯曲了,但这里蕴藏着抗争的力量。。

  [这部分的设计依据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课堂上我充分让学生阅读感悟,紧扣文中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并不失时机的组织交流,让学生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语言领悟释放出来,达到培养学生朗读、分析、理解和感悟能力。]

  (出示两位旅行者启示的话)重点品悟第二个旅行者的启示,交流讨论从第二个旅行者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想到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什么时候该正面抗争,什么时候该适时退让,以及古今中外有哪些人具有雪松这种精神的?让学生自由谈感受。

  (出示越王勾践和司马迁的课件资源)说说画面的人物和主要事迹,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一人生哲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把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书面哲理通过学生的讨论,感悟,又重新回到了学生的生活中去,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的生活经验,为每个学生创造富有个性的发展空间] (三)、总结课文 加深感悟

  1、指着板书总结课文内容

  2、(出示远程同步练习)加深对生活中事例的理解和感受

  五、说板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

  东坡雪大 西坡雪小

  只长雪松 长满杂树

  积压 弯曲 滑落 反弹

  暂时退让 以退为进

  能屈能伸

  [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概括主要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Lesson 12:Happy New Year!》。第二课时 Christmas Day。

  一.说教材

  《Lesson 12 Happy New Year!》是陕西旅游版三年级第一册的内容。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单词:happy new New Year;

  新年祝福语:Happy New Year!

  新年歌曲学唱

  2. 熟练掌握单词:merry ,Christmas, Father Christmas, a Christmas tree;

  句型:Merry Christmas!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

  感情目标:让学生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词句 Merry Christmas! Father Christmas, Christmas tree等。

  难点: merry与happy的用法。

  二.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本课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采用“兴趣引导法”,“创设情景法”,“对比教学法则”这三种方法。

  2.说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通过自主学习,课堂交流,相互合作等方式,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完成知识的迁移,完成和融合。

  三.说煤体应用

  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其中包括图片的下载,课文录音的录入,图象的.插入,插入一段音乐等。我的幻灯片一共是28片,其中2—5张是对上节学的单词和新年祝福语的复习,这几张幻灯片的图片都是我从互联网上下载的精美图片,单词是自己从录音机上寻找的标准发音;接下来,我插入一段动画片让孩子们观看学习新年快乐歌并跟着音乐边唱边做动作,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图片5介绍中国新年人们吃的、图片6介绍孩子过年玩鞭炮的风俗习贯;图片8介绍圣诞的时间和单词;图片9介绍西方国家的饮食习惯、图片10和11介绍圣诞人们互送礼物和装扮圣诞树的风俗习惯;图片12-14学习新单词;图片15学习圣诞祝福语;图片15是中国新年和西方圣诞节的时间对比;让孩子明确后,出示图片17-22练习两个祝福语;因为这节课主要掌握的就是Merry Christmas!这个祝福语及情景对话,所以我把课文录音做成了一个单独的幻灯片23,这样的话就方便了许多,不用带录音机和磁带,需要重复的话只要再次单击鼠标就可以了;孩子们练熟后进行图片24游戏环节;第25至26张幻灯片是课后练习,都是我自己做的,这样把练习题展示在大屏幕上,同学们做练习的时候就非常直观了,对句子印象也比较深刻了;大半节课都过去了,有些同学就开始有些疲劳了,为了能让同学们稍微休息片刻,我在第26张幻灯片中插入了一段鼓励、表扬的音乐稍作调整,接下来是图片27家庭作业,最后,图片28放一首优美的圣诞歌曲来结束本课教学

说课稿 篇5

  (板书图示是直观教学的一种手段,是一种科学,但同时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再创造,是引发学生兴趣、加深学习印象的一个重要手段。以此为课堂主线,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悟美,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获得无限的美的享受。)

  初读课文以后,同学们对狼的主观印象有了初步的改善。接着让同学们欣赏一组有关狼的温情图片,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家对狼的固有的认识与评价:狼以个体的形式出现无处不透显出一种孤独美,而狼群的出现则体现出不为人们熟知的另一面:团结、友爱。音乐和图片的.结合具有不可思议的艺术魅力,很容易打动学生纯真的心灵,本环节利用音乐和图片来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陶醉其中,进一步理解狼温情的一面。

  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再次深情回顾课文中感人肺腑的句子或语段,要求大家细细品位其中的韵味,并尝试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向大家阐述你对此的理解。于师生交流中教师指导朗读,在真情朗读中,使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特设的气氛中并为之感动,真正随着文章情节的推动与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对伟大母爱的无比赞叹!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程标准对生活所蕴涵的语文教育价值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予以了相当的重视和关注,深刻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想。因此,在同学们领悟文中崇高的母爱之后,我又将课堂的重点转移到结合生活实际、感悟世间真情中来。让出讲台,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情怀和创新意识,真情讲述动人的世间真爱。要求同学们由本篇课文所讴歌的伟大母爱,拓展延伸到他们的生活实际,父爱、母爱、兄弟姐妹之爱、友人之爱等等。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我将对那些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富有魅力的学生予以鼓励,并在学生讲完故事以后让演讲者自我评价,也可以是生生之间的互评和教师点评,从而使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真正体现新课标的评价体系。本环节注重熏陶同学们的情感,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分析评价以及生活感悟能力,使大家知道人间处处有真情,人间处处有真爱!

  最后请同学们欣赏歌曲《爱的奉献》,再结合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图片,使学生对“爱”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让他们懂得在接受爱的同时也必须学会付出爱,这才是爱的真谛。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课文上到这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都能完全实现,基本达到设计效果。我的设计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一、对教材的分析:

  《付饭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快乐读书六的第二篇文章,这是一篇短小的民间故事,讲的是一个穷人在地主开的饭馆门前站了一会儿,地主就以他吃了饭菜的香味为借口逼他付钱。阿凡提摇钱袋让地主听钱的声音后说,帐两清了。这个故事表现了阿凡提的聪明与智慧,挫败了地主的贪婪与蛮横。

  课文第二节穷人的话比较长。可分三层意思来理解。先是感叹穷人日子艰难,“哎!咱们穷人的日子真难啊!”接着简述事情的起因和经过。“我在巴依开的一家饭馆门口站了一站,巴依说我吃了他饭菜的香味,逼我付饭钱。”这是起因。“我不给,巴依就到卡子那里告我。卡子决定今天判决。”这是事情的经过。最后,提出要求:请您为我说几句公道话。由于层次、条理清楚,因此,能把较复杂的事情,明确地表达出来。

  阿凡提为穷人付饭钱的经过,主要是抓住阿凡提与卡子的对话以及本身的动作来写的。课文先写卡子先声夺人,蛮不讲理,不让穷人说话就叫起来:“快把钱付给巴依!”再写阿凡提彬彬有礼,表示愿意付钱给巴依。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这样初步显示出阿凡提的智慧——讲究策略。然后阿凡提“掏”出钱袋,“举”到巴依耳边摇了几下,问:“你听见钱袋里的响亮的声音了吗?”这是阿凡提精心设计的圈套,目的是让巴依自己说:“听到了”这句话,表明“他吃了你饭菜的香味,我付给你钱的'声音,咱们的帐算清了”,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战胜了巴依,充分体现了阿凡提的超常智慧。

  这个小故事以对话为主,语言形象生动,人物角色活灵活现,学生对阿凡提的故事也不陌生,因此本课采用“以读为主,表演为辅,读演感悟”的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亲身实验,体会人物特点。教学时,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理念,整体感知求略,重点感悟求精,精略交互;在拓展延伸时,引导学生赏析文章,体现“一篇带多篇,一点带一片”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策略:

  精略交互,感悟阿凡提的聪明与机智,地主的贪婪与蛮横。

  (一)精读阿凡提对巴依说要代穷人付饭钱,他把钱袋举到巴依耳边摇几下,读一读相关课文,汇报读书感受。巴依心理在想什么?读出你的感受!阿凡提是怎么做的?学生读出为阿凡提的智慧而叫好;读出为正义取得胜利而开怀大笑。读穷人的话和阿凡提的话进行感悟,感受地主、富人对穷人的剥削;阿凡提这个智者采取的策略,“以牙还牙”、又让巴依哑口无言。体现阿凡提的爱憎分明、刚直不阿,用智慧无情地嘲弄、抨击丑恶人物与丑恶事物。

  (二)略读课文中出现的其他人物如卡子等,读一读,说出你感受。

  (三)拓展延伸,教师小结

  这一部分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体会人物的思想化为日后的行动,把帮助他人成为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