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说课稿

时间:2022-10-20 22:38:4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分类》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分类》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分类》说课稿

《分类》说课稿1

  《物体分类》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内容虽然不多,但很重要,对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起着重要作用。

  其内容编排,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发展规律。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类知识,并且在生活中对几何形体有一定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实物、模型的分类引出对物体形状的认识。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立足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眼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实现,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加以识别。

  2、情感性目标:创设师生互动情境,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乐于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的个性。

  3、过程性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根据新课改的思想理念,为了有效地促进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我在课堂中展开发展性的教学活动,让课堂充分焕发生命活力。我本着设计新、处理活的原则,从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特点和年龄特征考虑,尝试对本课教学做了如下设计:

  一、设境激趣,导入新课。

  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教学活动能否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我充分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由儿童喜闻乐见的机器人引入,抓住童心,让学生通过机器人这一中介来认识球、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物体分类》这一新知的学习过程中。

  二、动手分类,体验形体。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这是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让学生认真观察,和小组同学合作,把带来的学具进行分类。让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中"做数学",体验"再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大胆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分类,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并在交流过程中,伺机引入对各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的认识。

  三、观察操作,构建新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合作,通过看、摸、比、想、滚一系列的操作,认识长方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认识的物体进行操作,和小组的同学进行交流,建立表象,构建新知。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想,将"做"中感受到的体验"数学化",使教师"教"的内容变成了学生学的活动,"教数学"也变成了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静止呆板"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学生自己构建的数学,体现知识形态的过程性。

  四、联系生活,玩中求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的。在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我开放课堂时空,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找出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是正方体,哪些是圆柱体和球,并通过课件让学生欣赏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因此,本节课我设计"猜猜看"、"找朋友""小小设计师"等多项游戏,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玩中,在玩中探求、合作,体验和巩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五、拓展延伸,促进内化。

  新的教学方法是从塑造人的角度考虑。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本课知识的教学,而应创设机会,促进知识的内化,拓展学生的思维。正因为深知这一点,本节课我设计了"小小设计师"这一拓展练习,让学生用各类物体搭成自己喜欢的作品。这一活动既加深了学生对各类物体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内化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合作创新的能力,起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众所周知,再好的设计,再美的想法都应该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去检验。在本课教学实践中,既产生了我所意想不到的惊喜,如:学生思维灵活开放,在"小小设计师"这一环节里,搭出的作品可多啦!有车,有房,有人,有楼,有塔等等。这节课同时也留下了几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好课堂"动"与"静"的有机结合?真正让学生活起来,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这不仅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也是新课程改革实验急需解决的问题。

《分类》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四边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教材给出的三组图形是根据两组对边是否平行来进行分类的,教材主要是对A组和B组进行研究。教学分类方法后,教材还适时安排了一些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2、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63名,有三分之一都是农民工子弟,这个班整体素质比较好,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对于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四年级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也较难掌握。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边形进行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会给四边形分类;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本节课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并能按照四边形边的特点给四边形分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会按边的`特征给四边形分类。难点是区别掌握各类四边形的特征。

  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发现每个四边形边的特征,进而根据边的特征为四边形分类。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几个学生大概能说出他们的分类依据,只是还不够完整。虽然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但是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教学用具

  教师课前准备: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图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剪刀、课件等。

  学生课前准备:自制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图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剪刀、胶棒、直尺。

  三、教法

  本节课设计理念为:

  1、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新课程改革中,要让学生成为学生的真正主人,教师要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四、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图形的特征,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复习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复习导课。

  通过三角形的分类,引入各种四边形,大屏幕显示主题情境图。

  师: 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分一分类吗?这节课咱们根据四边形各自的特点给它们分分类。(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四边形分类)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分类和学习四边形的定义,为本节课铺垫了基础。让学生在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而来研究四边形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

  (1)分一分。观察课前准备好的四边形。观察-比较是现代科学探索中常用方法。让学生观察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再进行比较。

  (2)说一说。学生到前面黑板上演示分法,并说出每一组四边形的特点,再给每一组四边形起一个名字。

  (3)议一议。为什么要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到平行四边形里面呢?

  (4)用集合图来表示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分类摆放,再说一说你他们小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正确或错误的分类方法。师生共同概括分类的方法,同时利用集合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但是学生在概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时,语言还不够准确、简练。所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火眼金晴(分类、小小魔术师(剪一剪)、谁是拼图高手(拼一拼)三个练习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进行小小魔术师(剪一剪)中,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块让学生说的太少,一味的让学生去剪,有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剪?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组织教学的能力,能够很好的驾驭课堂。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把四边形分类的?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特别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时的体现。

  六、说板书设计

  四边形分类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用集合图展示几个图形的关系。

《分类》说课稿3

  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类统计》,它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分类统计安排在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体系中,总体目标是: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一、说教材

  本节课教学教材94页的例题,完成第95页“想想做做”第1、2题。例题呈现了学生感兴趣的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场景图蕴含了可以分类统计的诸多信息。图中的动物有狗、兔、猴三种,这些动物参加的比赛项目有长跑和跳高。教材呈现了两张统计表,一张是按运动项目统计的,另一张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让学生自己从图中收集信息,分类整理后填写在统计表里。学生经历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后,教材又让学生自己比较两次统计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体会是按不同标准将动物进行分类的,感受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分析从每个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既学会简单分析数据的方法,又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过程与方法方面:1、在具体统计的过程中,体会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 2、在交流讨论中,自主发现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计算结果的一致性。

  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形成合作探究意识,体会合作的快乐。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统计活动过程,体验不同分类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是: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并整理数据。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多种情景让学生经历操作、实践、感知的过程,选择了“谈话法、观察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学法可归纳为: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2、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五、说教学准备:

  根据教学进程的不断进行,我准备教学,黑板上事先画好两张空白的统计表并遮住,用于奖励学生的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智慧树手势卡片若干张贴在一块可移动的大黑板上,大黑板的另一面画上三棵大树的简笔画,学生6人一组。

  六、说教学环节和设计意图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合作探究,经历统计过程;3、拓展应用,在活动中加深体验;4、课堂总结,在生活中用数学。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前我先跟小朋友们一起表演唱少儿电视节目《智慧树》的主题歌:我发现了。师生一起来唱一唱,演一演,并告诉他们:今天举手回答问题的小朋友有机会获得一张智慧树手势卡片,每人最多只领一次。设计意图是: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爱玩好动的特点,利用学生喜欢的少儿电视节目,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也为下面学习统计埋下伏笔。

  接着由“激烈紧张的2008北京奥运会刚刚结束,小动物们兴奋起来了,他们也在进行动物运动会呢!瞧,它们的比赛真热闹啊!”再通过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入到主题图的学习。在学生说出图上的信息时,按学生提到的先后顺序贴出跳高、长跑、狗、兔、猴等的词卡,然后揭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行“统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上课伊始,从北京奥运会引入,多媒体播放动物举行运动会的场景,立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为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经历统计过程。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把信息分类、整理和统计,完成书上的统计表。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在黑板上移动词卡、填写数据完成统计表。用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充分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使学生亲历了统计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统计的认识。

  接着组织学生比较两张统计表的相同与不同,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让学生交流两次统计活动的体会,丰富了认识,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同一件事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进一步发展了数学思考能力。

  然后提出“这时,大会的裁判员小熊,厨师小猪来了,它们是为运动员服务的。你能根据他们的工作向他们推荐一张最合适的统计表吗?并说明理由。小组讨论,交流。”这一设计,重在让学生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渗透统计的实用性。

  第三个环节:拓展应用,在活动中加深体验。

  这一环节由“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有些小动物得奖了。奖品是漂亮的杯子。”引出课本“想想做做”的第1题。提问:仔细看这些杯子,可以怎样分类统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完成两张统计表,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完成统计表,并比较两次统计的结果。

  接着以“不仅为小动物们准备了漂亮的奖品,还为他们准备了精美的奖牌呢!”引出课本“想想做做”第2题的学习。这一题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引导学生做事要有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统计的素材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统计自己熟悉的且感兴趣的奖品、奖牌、等物,由易到难,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统计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活动中去,进一步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再由“小动物们的奖品发完了,让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们的奖品。请有智慧树手势卡片的小朋友挥挥手。要是老师想知道有多少小朋友拥有卡片,该怎么统计呢?”引出,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分类统计的方法,引导得出可按性别和卡片的颜色等分类标准进行统计,接着师生一起收集、统计出数据,并在上完成统计表。这一设计,从学生的身边出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统计知识,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多样化,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用途,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在收集按卡片颜色分类数据时,让持有同一种颜色卡片的学生把卡片贴在大黑板同一棵树上,在贴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收集数据并完成统计表。三棵树上分别贴上不同颜色的卡片,贴完后便形成了少儿节目《智慧树》的节目标志。这一设计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美,让学生感觉到数学课也可以这么生动有趣,原来数学是那么亲切,总是陪伴在自己身边,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热爱数学。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在生活中用数学

  这一环节在进行课堂总结后让学生课后找一找感兴趣的话题和好朋友或者家长一起进行统计,提醒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带着数学的眼光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养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的习惯。

《分类》说课稿4

  一、本节课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里的一个内容:三角形的分类。这是在学生认识了各种角及三角形的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本节课的设计我分为两个层次:按角分为三类,主要引导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为三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二、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

  1、会根据三角形角、边的特点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2、认识各种三角形。

  能力目标是:经历观察与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能够按三角形角的不同和边的不同给三角形分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四、本节课设计理念和施教措施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本组小专题“精心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同桌合作等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并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和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你能按三角形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吗?这是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就知识为新知识做铺垫,通过采取两次同桌合作的方式是学生会按角、边的特点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是有效实施数学教学的方法之一,因此,我在让学生按角分类之后,抛出了又一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三类三角形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是为了让学生清楚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两个锐角,也为如何正确的判断三角形打好基础。

  此外,自学能力是教学中的一部分,因此,我根据教材内容的设置,安排让学生自学,以问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又是怎样的呢?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学生自学课本内容来认识这两种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对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和理解,我又以问题:你认为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为导向,让学生对比、理解等腰三角形包含等边三角形,也就是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总之,整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设置,设计不同层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有效学习,从而掌握知识。

《分类》说课稿5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四边形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意图在于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能把四边形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过程与方法方面: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探索的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活动,了解梯形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知道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学生处于从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转化阶段,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大部分学生思维灵活、动手能力强。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空间观念,但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也较难掌握。 因此,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 做中悟,悟中创,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边形进行分类,概括出特征。

  三、说教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形式的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我将运用直观的教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将情景教学法、小组探究法、直观演示法和快乐教学法等有机地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动眼以及密室闯关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益、有效。

  四、说学法

  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这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为主,通过师生交流、合作探究、生生交流等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指导学生运用动手操作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比较法、交流法来学习知识,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合,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探究新知识的过程。

  五、说教具准备和学具准备

  课标强调: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因此,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突破了难点,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益。

  另外,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又准备了本节课所需要的12个图形、表示图形之间关系的集合图和学生练习环节所需的图形和剪刀,为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做了充分的准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

  六、说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课标理念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成 激趣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激趣导课

  多媒体显示四根不同长度的线段,问学生:用这四根线段你能围成一个什么图形?从而引出四边形的概念。紧接着出示各种四边形,让学生说出各个图形的名称,并且指出,无论是平行四边形还是梯形,都是四边形。告诉学生在四边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各有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四边形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这节课咱们就根据四边形边的特点给它们分类。(板书:四边形分类)

  这样,赋于数学知识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

  2、探究新知

  (1)观察课前准备好的12个四边形。观察-比较是现代科学探索中常用方法。让学生观察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再进行比较。使学生从具体的实物中建立了丰富的表象。

  (2)小组合作。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分类摆放,再说一说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样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正确或错误的分类方法。

  (3)反思评价。多媒体展示将12个图形分为三类的方法,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一组图形的对边的特点,从而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引导学生明白长方形和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师生共同概括分类的方法,同时利用集合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4)欣赏生活中的四边形,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思维,我将练习环节与综艺节目疯狂的麦咭联系起来,带领学生进入密室闯关,设计了抢答密室(问学生下面的图形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哪个是梯形?);拼图密室(下面哪两个图形能拼成长方形?哪两个图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哪两个图形能拼成梯形?)和魔术密室(让学生用剪刀动手操作,只剪一刀,将告诉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剪成不同的两个图形),这三个习题的设计,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的理念。

  4、课堂总结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总结本节课你所学到的知识。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2)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如何?让学生学会评价,激励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的信心。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吧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意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来,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教学内容的体现,为了突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将标题《四边形分类》醒目的写在黑板上方的正中间,在标题的下方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准确的书写出来,并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用集合图的形式展示在定义的下面。整个板书的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给人直观、醒目的感觉。

《分类》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谈谈我的设计构想。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各类群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以及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中的各类生物的回顾、总结,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中学习科学的分类方法,同时也对后面将要学习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教材中并未全面而系统地介绍生物分类的方法,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并介绍了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本节的重点之一是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调查,走进大自然实地考察。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在尝试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2.能力:在尝试分类活动中,对动物和植物的主要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分类的意识。

  三、教学思路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植物和动物的类群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在设计本节课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体验基本的分类方法上,通过学生的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的方法,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组内互助,共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按任何一个器官都可以对植物进行分类,进行科学分类主要是根据生殖器官进行分类。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是否产生种子将植物分为有种子和无种子。根据有无花分为有花植物和无花植物。

  四、板书设计:

  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一.生物分类

  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二.植物的分类

  三.动物的分类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一.生物分类

  二.植物的分类

  三.动物的分类

  学生通过猜物游戏,体验分类的方法。

  学生发表观点。

  学生看书81页。小组讨论,复习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

  小组看图讨论,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小组交流。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图片,小组合作对动物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比图片上的动物,进行分析,得出多种分类方法:知道动物分类除了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

  1、脊椎动物分为: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学生完成表1。

  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演示课件示各种书,设疑:有一张非常漂亮的滇金丝猴图片,藏在其中的一本书里。请你猜猜,最有可能在哪本书中?

  提问:你根据什么选择这本书?

  演示图片。

  全世界生物种类繁多,要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都需要对生物进行分类。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指导学生看书81页。观察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

  出示讨论题:

  1、菜豆、玉米种子的子叶片数一样吗?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如何区别?

  2、所有的植物都有种子吗?

  3、所有植物都有根、茎、叶的分化吗?

  4、假根有什么作用?

  5、平行脉和网状脉有什么特点?

  6、种子外面都有果皮包被吗?

  组织学生讨论,看图根据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完成填空。

  在分类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是如何解决的?

  除了这些分类方法和依据,还有根据其他的方法分类的吗?

  出示思考题:

  1、有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

  2、无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那些类群?

  3、能否把这些植物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排列?

  4、把种子植物排在最高等的依据是什么?

  5、通过分类活动,你认为植物分类应考虑植物的哪些特征?

  演示图片示不同种类的动物,引导学生观察,组织小组讨论:如何对这些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

  看起来分类的方法有多种多样,目前生物学家普遍采用的是根据生物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将生物归入不同的类群,即通常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进行分类。

  出示思考题:

  1、对动物进行分类。

  将不同的动物类群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2、弹涂鱼、蝾螈和蜥蜴都是外型相似的生物,可是弹涂鱼是鱼类、蝾螈是两栖类、蜥蜴是爬行类。请用你所学过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学家是根据哪些特征把弹涂鱼归为鱼类;蝾螈归为两栖类而蜥蜴归为爬行类?

  小结:科学家们按照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依据外部形态结构、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已经发现和命名的动物有150万种。

  作业:下节课室外观察植物,进行分类。要求认真观察,作好记录。科代表分组。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然后通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正确性和练习的准确程度来反馈信息进行评价与调节,针对反馈不理想的信息,教师再做启发性指导。

  总之,我的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解决,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分析、发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启发、诱导、点拔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分析和说明,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分类》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角的分类》。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借助两把折扇的实物素材认识平角和周角,通过观察、动手实践、探究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从而体会“学数学”、“做数学”的乐趣。基于对教材的以上认识,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平角、周角。通过观察掌握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分类的探索过程。体会到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平角、周角,掌握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周角。

  三、教学设计:

  前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节课我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应当是生动的、有趣的。所以我从猜谜语入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我来考考你们“一件东西手中握,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夏季摇来乐陶陶。”打—生活用品。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我的说是陀螺,有的说是风车,有的说是扇子。对了,就是一把扇子。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把扇子!这时我出示三幅图,看一看,它们都是什么角,请看大屏幕。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适度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也为本节课后续学习做了铺垫。

  2、演示操作、明确概念:

  同学们,除了刚才找到的锐角、钝角和直角外,这把折扇中还有特殊的角。(课件演示:平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演示。请学生描述平角形成,然后板演平角的画法。)

  现在老师又给同学们带来一把扇子,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然后抽象出图形,周角的顶点,两条边在哪?(板演周角的画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同具体的实物结合起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

  活动一:动手实践、感悟数学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认识的基础,为此我为学生提供了操作机会。

  首先动手操作,用活动角感受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然后再动手操作,研究平角、周角的度数。

  这一环节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实践,为学习角的分类作了铺垫。

  活动二:小组合作、探究分类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个万宝囊,快去找一找里面有什么,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量出角的度数,并标明度数,小组研究怎样分类。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锐角小于90

  直角等于90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

  平角等于180

  周角等于360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吗?学生情绪又一次高涨,纷纷举手说:

  1个平角=2个直角

  一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提高量角的技能。然后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了学生合作的意识,为学生亲身经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3、课堂练习:

  (1)、排一排:(明白五种角的有序排列)

  ()角()角()角()角()角

  (2)、在46、130、90、270、25、107、180、360这些角中( )是锐角,( )是直角、 ( )是钝角,( )是平角( )是周角。

  (3)、时钟在十点时,时针与分针成()度角。

  4、将一张圆形纸对折三次后展开,可以得到哪些度数的角?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道习题,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让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总之,这节课我本着以兴趣为先导,以活动为载体,以三维目标的落实为目的,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实验、推理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分类》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吸管是孩子们生活当中最常见的东西,孩子们喝奶粉、喝水、喝饮料都离不开这根小小的吸管。喝的东西多了,吸管的种类也形形色色的,它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与方便,同时我们借用这些不同的吸管让孩子们来观察它的不同,利用它的不同来进行分类。我们利用透明杯子,创设环境隔成两个家,让孩子们有空间让管子入住。孩子们在游戏的情景中学习分类,孩子们利用自己已有经验进行颜色分类,长短分类。教师在孩子们也有经验的基础上出示标识图,让孩子们认识标示图,记录标示图,教师做一下适当的梳理和调整。生活中的数学教育随处都有,而这些活动也是适合小班年龄段的孩子们。因此,我设计了活动《吸管分类》,让孩子们在触手可及的食品、玩具按不同的'颜色、种类、大小、长短分类,积累分类经验,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二、活动目标:

  根据孩子们的已有经验,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

  (1)能排除颜色的干扰,按长、短分类标记对吸管进行分类(知识),积累分类的经验(能力)。

  (2)乐意参与吸管分类的探索活动(情感)。

  三、说难点、重点:

  难点:小班孩子好玩,注意力不集中,爱被任何东西所干扰,所以我在准备材料时清晰、明了,就选用两种颜色分明的吸管,让孩子们作为操作材料,同时选用的杯子也是透明的,教师做好标示图让孩子们认识、了解其含义,从而学会按长、短分类标记对吸管进行分类,提示孩子们长短分类的正确方法:(把两根放在一起比一比)"比的时候,要把两根吸管靠在一起,下端对齐,这样就能看出哪根长,哪根短了。"认识正反面标记图。让孩子们掌握方法了解标记图是本次活动的难点。

  重点:调动孩子们学习兴趣,乐意参与吸管分类的探索活动(情感)。因此,有了这个活动,孩子们对分类有了一定了解和感兴趣,为今后的分类活动打好基础。

  四、说活动准备:

  教师的准备工作:(1)红绿各长短不同的吸管每人5根。了解5以内的数。(2)橡皮泥罐人手一盒,橡皮泥罐里用硬纸中间隔开,两边各表有标记长短的标记、分类标记图。

  幼儿的准备工作:幼儿认识5以内数数。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纲要》中要求,让孩子们在情景中学习,在探索中学习。围绕教学目标,本次活动采用了情景学习法,观察法,操作法,游戏法等。

  1、情景学习法:把幼儿收集来的各种吸管放在教室区域内,形成一个有趣的"吸管分类"。

  2、观察法:通过幼儿观察他们带来的吸管,理解吸管的不同,并引起幼儿的思考。

  3、操作法:通过幼儿带来的多种吸管,加深幼儿对颜色、长短分类。理解长短的概念。

  4、游戏法:在本次活动中,游戏是一条主线,通过幼儿"看吸管""分家""认标记""分长短"等小游戏来达到预设的活动目标。

  六、说教学过程:

  本次活动我将分成:观察吸管、分家、认标记、分长短,这四个环节来进行。

  一、观察,发现吸管不同的特征。(颜色、长短)

  1、出示长短颜色不一的吸管,引导幼儿发现吸管的不同。"这些吸管宝宝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出示橡皮泥罐,介绍罐子,给吸管分分家。

  二、第一次分类,初步建立分类概念。

  吸管宝宝有两个家,要请你们来帮帮忙,把它们分在两个家里。你会怎么分呢?快去试试吧。

  1.幼儿操作。(呈现原有分类经验)2.交流与梳理分类经验。

  你把哪些吸管宝宝分在一个家了?交流操作结果。教师:你是怎么给吸管宝宝分的家?

  还有谁有不一样的分法?根据幼儿回答出示分类标记图:颜色不同分类、长短不同分类。

  三、第二次分类,排除颜色干扰按长短对吸管进行分类。

  1.出示长、短、标记,交代新任务:

  你们的吸管宝宝的家也有这样的长、短标记。请你看牢标记,让短吸管宝宝住到自己的家里,长吸管宝宝也住到自己的家里。

  这里有什么?它们有什么不同?哪根是长的?哪根是短的?用什么办法证明你说的是对的呢?"(把两根放在一起比一比)"比的时候,要把两根吸管靠在一起,下端对齐,这样就能看出哪根长,哪根短了。"出示正反面标记图。

  2.幼儿操作。(根据长短标记,排除颜色干扰进行分类)

  3.交流与梳理分类新经验。你是怎么分的?

  四、展示与检验,巩固分类经验。

  1.小结与梳理两种分类方法(按颜色、长短)

  2.小结评价,提出下次分类活动的任务。

  出示绕了彩线的吸管。看,这些吸管宝宝除了颜色不一样,长短不一样,你还能发现有什么不一样?(有的穿了衣服,有的没穿衣服。)我把它们放到区角,你们可以帮帮忙再去帮它们分分家。

《分类》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分类思想是一种基本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划分和组织的过程。分类活动包含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分类能力的发展,反映了儿童的思维发展,特别是概括能力的发展水平。儿童分类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以下趋势: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个别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的)进行分类,最后,能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儿童能够自己提出分类依据。

  所以,在评价儿童分类时,重点是观察儿童能否独自按照一定的标准分类,而不是由教师提出分类依据。分类能力既是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促进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行分类时,首先要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通过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点与本质属性。而这一系列认识活动,都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类也是将零散的、个别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从而形成有关客观世界概念的`过程,因此,分类的发展对于将来理解、接收和掌握系统化知识,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益处。在实际生活中,分类思想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商店里的物品分类摆放,便于顾客很快找到想要买的东西;学生也要学会对学生用品和生活用品分类整理,学习和生活才会有规律等等。实际上,在本册教材的有关内容中,已经渗透了分类的思想。

  例如,在教学认数时,我们说“有5个学生”已经运用了分类的方法,因为这些人之所以能说成“5个”,是因为他们都是同一类的,其标准就是他们都是学生,“学生”是他们的共同属性。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要求学生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就是要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把“形状”作为分类的标准,把不同形状的物体划归为不同的类。本单元把分类列为一个单元教学,是为了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初步的方法。

  2.教学目标:

  (1)让每个学生亲自经历分类的过程,理解分类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类有一定的标准。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整理事物的好习惯。 3.教学重难点:不同的事物按单一标准分类的方法。

  二、说教法、

  学法教材由易到难分别安排了单一标准的分类和不同标准的分类两部分内容。以不同事物之间共有的某一种属性作为标准,把它们划归为一类,就是单一标准的分类。如果这些事物之间有几个相同的属性,我们可以分别以这些属性作为标准进行不同的分类,就是不同的分类标准。单一标准下的分类结果是既定的,不可改变的。而不同标准的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本节课主要完成单一标准的分类。结合我校正在着手研究的“探究性学习”,我把教学安排为以下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把教材中文具商店的情景图改为老师家的房间图,因为宝宝没有养成好习惯,而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让学生首先产生亲切感,呀!老师家的房间被宝宝弄乱了,今天由我们来整理老师的家!真有意思!无形之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2、创设时空、自主探究探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究和创新的积极欲望。探究性学习的过程通常围绕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实际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就这一过程而言,需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在问题的情境中培养学生自主、自动收集和加工处理信息能力。这一过程也就是学生激活已有的知识储存、学习和运用一些研究方法,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生有迫切希望想整理老师的家的欲望指引下,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时,老师先让孩子们冷静下来,找到整理房间的最佳方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把小组合作的成果进行展示。我给每个小组分了一套和老师一样的学具,让学生充分的动手、动脑、动口。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把同类的物品放在一起,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物品,使学生体会到分类的意义和必要性。另一方面,这是一个用单一标准进行分类的例子,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为什么要把某些物品放在一起的原因,找出分类的标准,学会单一标准下分类的方法。

  3、应用拓展、自主构建过去的教学一般定向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技能,靠程式化和技能方法解决问题多,思维方式单一。探究性学习强调,以实践为主的开放问题,为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空间,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得到发展。在寻求解答的过程中收集处理信息,寻找恰当的解题策略,追求优化和方法迁移等,其认知结构不断得以完善。本环节中,首先让学生联系实际,想想我们周围还有哪些应用?把孩子们的思维再一次带到生活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然后通过课本中的两道题(从不同中找相同;从相同中找不同,并用一定的符号表示)的练习,又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了。

  通过蓝蓝的天空、宽阔的草地、潺潺的小河作为背景,老师带来一群可爱的小伙伴,把孩子们积极性再次推到顶峰。学生闭眼等老师送一份惊喜,化动为静,符合低年级学生心理。当学生睁开眼睛的时候,教室里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分类。通过引导,让孩子们把小动物们送回大自然,给孩子们进行了一次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

  4、评价反思、自我体验 “你今天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还有什么遗憾?”这样的评价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不是给出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不仅关注知识技能,也关注其他目标。方式除了老师对学生评价外,还包括学生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反思和自我评价。

《分类》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27页至29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题。

  2、教材简析

  “三角形分类”是新课程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和边的不同角度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三角形角和边的特征,会给三角形分类,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③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依据《三角形分类》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课设计的“观察、操作、比较、小组讨论”等教学环节都是为了使学生能按角和边的特征给三角形分类,因此这是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这是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一个质的飞跃,因而我认为“三角形分类”的教学难点是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5、教学准备

  多媒课件、彩色卡纸、三角形平面图 、固体胶、剪刀等。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观察、动手操作、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在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在教学中,首先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由三角形的认识,引出课题“三角形分类”。接着引导学生自学课本,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寻找三角形分类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归纳出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复习铺垫

  1、师:同学们,你们说说以前学过哪些图形?三角形是什么样的?谁想上黑板画给大家看一看?

  2、师:从同学们画的三角形中我们可以看出三角形可能存在这三个角。(课件出示)

  ①叫角。

  ②三角形有三个特点,(课件出示)

  有边,角,顶点。

  让学生复习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是为学习新知识做好迁移铺垫,为突破难点打下基础。

  揭示课题

  在三角形这个大家族里,你若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的角和边各有特点,这节课咱们根据三角形角和边的特点给它们分类,好不好?

  (板书:三角形分类) 揭示课题的同时让学生明确了新课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学有目标,克服了盲目性。

  探究新知

  动手操作,探讨三角形分类方法

  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给每小组学生分一张彩色卡纸,让学生把附页上的三角形剪出进行分类,分类的结果贴在彩色卡纸上,让学生选代表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并说说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分类,然后:

  ①学生代表自评作品

  ②学生互评

  ③老师点评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探索出三角形分类方法这一话动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真正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自评、互评、老师的点评体现了课程标准中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环节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探究新知

  按角分类的三角形

  按照教材顺序依次展示第一类锐角三角形,第二类直角三形,第三类钝角三角,并出示相应的课件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这三种三角形的特征。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 有一个角是直角

  钝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

  在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归纳出按角分类的三角形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探究新知 按边分类的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引入

  展示学生以边分类的彩色卡纸。问:学们有什么新发现?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 、探究出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2、等边三角形的教学

  问: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等腰三角形都只是两条边相等吗?看不出可以拿尺子量一量。

  学生归纳:(课件展示)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等腰三角形,并大胆猜想,动手测量探索、实践。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更大程度上的发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较大的发展。

  巩固运用 深化理解

  1、教材28页上的第一道练习题,请个别学生到视频展台做此题,

  2、游戏巩固

  老师左手拿一个三角形,右手拿一张卡纸遮住三角形的两个角,只露出一个角,让学生猜这会是什么样的三角形? 设计第一道练习题目的在于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培养学生联系新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感到有些疲劳时,这时我就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练习方式,增加题目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课小结

  大家谈收获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谈谈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发现的三角形分类方法及各种三角形特征,不仅及时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训练学生 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中感受、体验到一个探索者的成功乐趣,从而增强学习动力与信心。

  四、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习重点,解决知识难点,整个黑板主要用于展示学生按角和边进行三角形分类的彩色卡纸作品。这样安排既便于学生观察,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分类》说课稿11

  内容如下:

  课程介绍:

  各位老师,各位领导,上午好。我叫赵艳,来自于镇江市第四中学。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的分类》。生物分类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历来是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对该部分要求“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意在让学生体验分类的方法,而不是对生物进行属或种水平上的鉴定。如何让教学重点从掌握生物分类的具体知识和技能,改变为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我选择了它作为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希望能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

  对于生物的分类,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程序、综述”这样7个方面进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 本节内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类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类”的第2节,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整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是对各类生物特征的复习,也是对生物类群的整理和归纳。学好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了解,并学习到科学的分类方法。

  2、 重点、难点的确定

  在本节课中,各类生物的特征在前面都已经学习过,学生应能很(比较)好的理解和应用。而且新课标将具体内容标准定为“尝试根据一定的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

  3、 课时的安排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又是初次尝试分类的基本方法,所以本节内容将分成3课时进行。第1课时为尝试分类和科学的分类,第2课时为给动物分类,第3课时为给植物分类。本节课我主要讲的是第2课时。

  ㈡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 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② 知道脊椎动物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

  2、 能力目标:

  ① 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②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4、如何达到:

  a、利用学生前面学过的动物知识为基础,以及书87页的表格练习,让学生知道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又分成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各类的主要特征。再通过拖动动物图片,强化学生的认识。

  b、通过有无脊柱这个简单的特征,使学生初步尝试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填写表格和拖动图片,并且讲出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通过为生物标本室的脊椎动物归类,使学生亲身体验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c、通过分组对脊椎动物标本分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过对生物标本室里各种动物标本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与b点结合介绍:同时~~;并~~)

  ㈢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本节课中,使学生自主的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真正学会分类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2个活动,第一个是借助多媒体的动画功能,让学生拖动动物图片,为动物进行分类,活动很有趣,但是要求学生讲出拖动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征);第二个是走出课堂,让学生参观标本室,参观很精彩,但是要将脊椎动物归类(同样是根据主要特征)。这样的2个活动,学生很乐于参与,而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生就主动的学会了分类的思想方法。

  ㈣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我大胆的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了“课堂——标本室——课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标本资源,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探索设计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㈤学习方法

  “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

《分类》说课稿12

  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类》

  教学目标: 1.让每个学生亲自经历分类的过程,理解分类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类有一定的标准。 3.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整理事物的好习惯。教学重点:不同的事物按单一标准分类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挂图、文具图片、服装图片、玩具图片、动物图片、实物投影学具准备: 1.房间图、文具图片、服装图片、玩具图片(每小组一份) 2.学具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小朋友在家里一定能帮妈妈做做很多事情,谁愿意告诉大家你都会做些什么呢? 2.看来同学们都是热爱劳动的好孩子!可是呀,老师家的宝宝林林,一回家就把房间弄成这个样子了,你们看看(出示房间图)。你们有什么想法?(好乱)

  二、创设时空、自主探究

  1.说说房间里有些什么呢?

  2.你们都是她的哥哥姐姐了,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3.师:这么多东西要收拾,好麻烦哦!你们准备怎么收拾呢?(同桌说一说)

  4.讨论:一窝蜂的上来会有什么后果呢?我们怎么避免呢?(分工合作)我们怎么分工呢?强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注意不能乱抢。比一比,看哪一组合作得最好!老师给这个小组奖一颗合作星!

  5.生汇报,并说一说为什么都愿意把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

  6.师小结:把同一类的东西放在一起,在数学里叫做分类。(板书:分类)衣服放在——柜子里;文具放在——书桌里;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间现在怎么样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学习了,上哪找? 7.现在的房间变得怎么样了?

  看来,我们要学会把各种物体按照它们各自的特性进行分类,这样就能使乱七八糟的东西变得整齐起来。

  三、应用拓展、自主构建

  1.分类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呢?你能说说吗?

  2.把同类的圈起来。(找相同) 先说说分别是些什么物体,再进行分类。

  3.每行中不同的是什么?(找不同)

  4.给动物分类

  (1)教室里这么热闹,可把一群小伙伴可急坏了,它们好想和大家一起玩啊!想知道他们是谁呢?闭上你的眼睛,千万别睁开,你会得到一份惊喜!(师分发动物图给学生,并出示挂图)

  (2)睁开眼睛看看,你们看到了什么?(生说)师:蓝蓝的天空,宽阔的草地,潺潺的小河……多美的大自然呀!

  (3)想想你手中的小动物该回到哪里呢?(回到大自然!)那么这些可爱的动物该放回到大自然的哪个地方呢?你能把它贴到合适的地方吗?(生有序地上台贴动物)

  (5)谁能说说你是怎么分的呢?会飞的——天上;会跑的——草地上;会游泳的——水里。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分类》说课稿、教案

  (6)同学们把小动物们送回来了大自然,真是爱护动物的好孩子!老师还听到这些动物们悄悄地对老师说:谢谢你送我回家,我愿意和你们做朋友!你们想对小动物说什么呢?

  5.整理学具盒

  (1)看来呀,大家都是有收获的!下面一轮把学具盒打开,看看你们的学具盒整齐吗?如果不整齐,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分类的方法把学具盒整理好吗?如果整齐,你能帮帮你身边的同学吗?

  (2)汇报:你是怎样整理的?

  (3)把学具有序地进行整理,放到学具盒里。

  四、评价反思、自我体验你今天有哪些收获和感受?还有什么遗憾?

  五、板书设计 分 类

  《分 类》教学反思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能够自己提出分类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整理既是方便我们的生活,又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根据数学课堂教学“有趣、有序、有用”的新思想,组织系列教学活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画一画、贴一贴、摆一摆,在数学活动中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从中体会分类的结果在不同的标准下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分类、有序整理事物的能力。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利用十一长假休息期间,带孩子去北京旅游,恰逢北京新鸿儒教材教法研究所举办全国四市十二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交流研讨会。带孩子玩了两天后,放弃了游玩时间,和孩子一起听课了。

  因此,有幸听到了吉林市船营区实验小学的张秋菊上的一节课《分类》,所不同的是这是北师大教材的。张老师的教学中,通过几个活动——整理房间、分水果和蔬菜、贴动物、分卡片、整理书包,体会了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后,听取了湖北省特级教师梅安妮老师的指点,整节课虽然体现了分类的思想——按标准分类,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但是新课程倡导的生活问题数学化,几乎没有类似于给同类物体画圈等练习,是本节课的一个缺憾。在张老师这节课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上完课后,感觉比较舒心。但是,美中有很多不足。例如,什么是类?什么是分类?这个重点突出不够,学生尽管已经会分类了,但是还没弄清楚什么是类。在学生整理完房间后,还有个小结:“衣服放在——柜子里;文具放在——书桌里;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间现在怎么样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学习了,上哪找?”这部分其实就是突出类和分类的,这只有下一节课中强化了。

  又如,给动物分类,还欠考虑。学生出现了“狮子老虎放远点!”的呼喊,是我史料不及的。看来我对学生的了解还是欠缺,低估了学生的思维方向。还有对学生的组织还不够,课堂虽然活,但是感觉有点乱。努力做到活而不乱,是我们所有老师共同的祈望。因为活,导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不重要,学生已经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听了贺老师的评课,我更清楚该怎么上好这节课了。

  《分 类》评课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数学方法。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事物的用途、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也就是单一标准。那么,学生应该掌握什么呢?什么是类?什么是分类?是本节课学生所要感受的重点。

  本节课,教师做了充分地准备,情境的创设起到了教育价值作用。从整理房间开始,“你在家都帮家里做些什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了解孩子们是否有劳动观念,教师及时用语言进行激励“你真能干!”“真厉害!”给学生树立了爱劳动的信心。整节课,教师教态自然,不急不躁,每进行一个环节都给学生信号,停顿、等待,环视学生。从凌乱的房间让学生产生一个问题,该怎么办呢?孩子们就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渗透了良好生活习惯。在实施设想之前,先统一意见再动手操作。

  可以这样调整:第一、学生手上拿到的是和黑板上一样的房间图,对学生来说难度大了,可以给学生一个房间平面图,图上标出衣柜、玩具柜、书桌的方位,贴上标签,学生就知道把分好类的衣服、玩具、文具放到哪些地方了。

  第二、小组代表说你们是怎么放的,三个人分好工,谁整理衣服,谁整理玩具,谁整理文具,不需要再找人上台,避免迂回。

  第三、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要多花语言说。因为,衣服都是穿的,玩具都是玩的,文具是用来学习的。用途相同的东西可以看作是同类,比如我们是人类,还有肉类、鸟类等等。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的这样一项工作,在数学中就叫分类。这里要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类,什么是分类。第四、生活中的分类实例?在本节课出现太早,学生还没有弄明白分类的真正含义,可放在后面体现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同时把练习提前,课本第40页的第一题,通过感知内化,要求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案用途来分的。第五、风景图出现后,让学生谈感受——“太空了!”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美感”,“你感觉美不美?如果你生活在这个美丽的环境下,你感觉怎么样?学生在拿到动物后,应该分批上去贴,并说出理由,不要一窝蜂上去贴,以免影响效果。注意提醒学生先想好放哪里美些,再放,不要放了再进行调整,浪费时间。学生迸发出的“狮子、老虎放远点!” 的呼喊,体现了学生善与美的判断,是学生的真实想法的体现。此时的分类标准可按动物的生活习性来分类,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其实,还可以在背景图中加上远处的山,让狮子、老虎远离这里。第七、此时再让学生谈谈“你觉得分类是怎么回事?你会分类了吗?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情景属于分类呢?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他们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他们所了解,所见过的分类了,这样就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了。那么,下一节课就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了。

《分类》说课稿13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分类与整理》。

  本节课我将从学习目标的制定、教学评价的设计、学习流程的安排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本节课我依据以下三个方面来制定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有关本课的要求是:

  1. 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或数据进行分类,感受分类与分类标准的关系。

  2.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收集数据的简单方法,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

  基于教材

  分类与整理这节课属于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知识,本节课位于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会了按一定的.标准分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也是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中第一次提出“分类”这个概念,它是今后学习统计表,统计图的基础。

  基于学情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学习形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简单调查,我发现由平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已有一定的分类能力。如可以区分水果和蔬菜,可以根据事物的表面的特征(如颜色)进行分类。但发展到根据概念,即客观事物抽象的、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1、学生通过摆一摆、分一分活动,能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整理。

  2、学生根据统计的结果,会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经历分一分的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分类的结果。

  教学难点:学会按不同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二、评价设计:

  1、学生通过同桌合作摆一摆、分一分,涂一涂,会借助学具正确地按不同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并会根据分得的结果进行统计。

  2、通过师生互动和练习反馈,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分类》说课稿14

  一、本节内容的地位与重要性

  “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是《高中数学》一节独特内容。这一节课与排列、组合的基本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接受、理解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还为日后排列、组合和二项式定理的教学做好准备,起到奠基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两个基本原理的地位和作用,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正确理解两个基本原理的概念;

  (2)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两个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树立“由个别到一般,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观点。

  三、关于教学重点、难点的选择和处理

  中学数学课程中引进的关于排列、组合的计算公式都是以两个计数原理为基础的,而一些较复杂的排列、组合应用题的求解,更是离不开两个基本原理,所以正确理解两个基本原理并能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本章的重点内容。

  正确使用两个基本原理的.前提是要学生清楚两个基本原理使用的条件.而原理中提到的分步和分类,学生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深刻的,面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分类和分步的选择容易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的准确应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必需使学生认清两个基本原理的实质就是完成一件事需要分类还是分步,才能使学生接受概念并对如何运用这两个基本原理有正确清楚的认识。教学中两个基本问题的引用及引伸,就是为突破难点做准备。

  四、关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并充分发挥电脑多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启发引导式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动手操作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进而完成知识的内化,使书本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

  电脑多媒体以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观的刺激,这一点是粉笔和黑板所不能比拟的,采取这种形式,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目标更完美地体现。另外,电脑软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可以将教师的思路和策略以软件的形式来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五、关于学法的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自我发现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类比推理,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难的方法。整个过程贯穿“设疑”——“思索”——“发现”——“解惑”四个环节,学生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思想上经历了从肯定到否定、又从否定到肯定的辨证思维过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培养了学习能力。

  六、关于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课题导入

  这是本章的第一节课,是起始课,讲起始课时,把这一学科的内容作一个大概的介绍,能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为下面的学习打下思想基础。所以,首先阅读引言,明确任务,激发兴趣。由学生感兴趣的乒乓球比赛提出问题,引出学习本节的必要性,明确研究计数方法是本章内容的独特性,从应用的广泛看学习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同时板书课题(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这样做,能使学生明白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激发其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二)新课讲授

  通过幻灯片给出问题,配图分析,讲清坐火车与坐汽车两类方法均可,每类中任一种办法都可以独立地把从甲地到乙地这件事办好。

  紧跟着给出:

  引申1:若甲地到乙地一天中还有4班轮船可乘,那么一天中,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一点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引伸2:若完成一件事,有 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 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方法,每一类中的每一种方法均可完成这件事,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多少种不同方法?

  这个问题的两个引申由渐入深、循序渐进为学生接受分类计数原理做好了准备。

  板书分类计数原理内容:

  完成一件事,有 类办法.在第1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方法,在第2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 类办法中有 种不同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种不同的方法.(也称加法原理)

  此时,趁学生对于原理有了一个较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分类计数原理内容,启发总结得下面三点注意:(出示幻灯片)

  (1)各分类之间相互独立,都能完成这件事;

  (2)根据问题的特点在确定的分类标准下进行分类;

  (3)完成这件事的任何一种方法必属于某一类,并且分别属于不同两类的两种方法都是不同的方法。

  这样做加深学生对分类计数原理的正确理解,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接下来给出问题2:(出示幻灯片)

  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条(见图9-1),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提出问题:问题1与问题2同是研究从甲地到乙地的不同走法,请找出这两个问题的不之处?学生会发现问题1中采用乘火车或乘汽车都可以从甲地到乙地,而问题2中必須经过先乘火车后乘汽车两个步骤才能完成从甲地到乙地这件事。

  问题2的讲授采用给出问题,配图分析,组织讨论,强调分步。用多媒体配不同的颜色闪现出六种不同的走法,让学生列式求出不同走法数,并列举所有走法。

《分类》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分类》。

  一、说教材

  《分类》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较少的相关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能从根据事物的非本质的、表面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发展到根据事物的功用进行分类,最后能够根据客观事物抽象、本质的特征进行分类的能力,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教材是以文具店的情境图导入,但我认为一年级小朋友年龄小,很少具有去文具店购买文具的相关生活经验,所以对于文具店这一情境并不熟悉,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兴趣。

  于是,我根据小朋友非常喜欢跟大人逛超市的心理,让学生跟随老师的镜头一起逛本地的大型超市——同心超市,创设情境导入,并在这个情境主线的贯穿之下,开展由浅入深的分类操作活动,由观察、讨论方法,到能够按照单一标准分类,最后发现物品能够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活动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主动性,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学会分类,掌握分类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

  基于以上的设计思路,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让学生通过操作实物或实物图片,能够选择不同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掌握分类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分类摆放物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课教学的重点就在于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难点在于学生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分类。

  二、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法上突出了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本节课我注重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参与合作,在交流中学

  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本节课我注重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操作与讨论交流来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分数。

  课前谈话:“小朋友们平时都喜欢做什么呀?”小手举个不停,“去公园”,“看动画片”、“逛超市”……一个个稚嫩的回答从孩子们口中急切地蹦出来。

  “老师也喜欢逛超市,今天老师邀请你们一起去逛超市,好吗?”接着播放同心超市的录象画面,本来坐得很端正的孩子一下子兴奋起来,他们兴高采烈地观看着,交流着,我微笑地看着他们,享受他们体验、交流的快乐。

  观看完后,我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洗洁净是怎么摆放的?这样摆放你觉得怎么样?”孩子们纷纷把自己看到的及感受到的和大家进行交流。最后我揭示课题:要想把物品摆放整齐,方便找寻,就要把它们分类摆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把物品分类。

  (二)探索新知,探究分类方法

  1、在刚才的讨论交流中体验到生活中需要分类,教师适时出示课件。

  (一个房间里到处凌乱不堪的物品,有衣服、文具、杯子、玩具等)

  教师简单介绍课件内容,让学生认识到房间的物品需要进行分类整理,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派代表上展示台操作课件,进行分类整理。随着学生的操作,房间里各类凌乱的物品都回到了各自的位置。

  紧接着教师提出疑问:“你对这样的整理结果满意吗?”马上有眼尖的学生发现衣物混在一起,还可以进行细分,上衣与裤子应该分开摆放。

  2、实验操作。(细分)

  (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五组物品:铅笔、玩具、茶杯、衣服、鞋子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实物的第一次分类。小组讨论热烈进行着,学生与同伴们交流着,操作着,对同一类物品进行第一次试分类。

  分好后请每个小组派代表上投影台展示自己组整理分类的结果以及分类的方法,请其他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价。

  师:你觉得他们组分的怎么样,为什么?

  (2)师:桌面上的物品经过小朋友们灵巧的双手整理,既美观又便于我们寻找,真不错!请大家再想一想,你们手上的东西除了可以像现在这样分,还可以怎么分呢?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并动手开始进行第二次不同标准的分类。

  在讨论中,每组学生多找到了好几种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讨论越来越热烈,教室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都为自己能不断有心得发现而兴高采烈,兴奋不己。

  接下来,教师还是请小组派代表上展示台汇报方法,并相互评价。学生们在小组互评中得到启发,又对物品进行重新分类,大大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索、积极主动学习,探究的兴趣。最后教师进行鼓励性、总结性评介。

  3、教师小结:看,刚才又脏又乱的房间现在变的多整洁多美观啊!主人回来一定会感谢你的,为自己感到骄傲吧!希望你们以后可不要像房间主人一样,要做一个爱干净、会整理的能干的好孩子哦!

  (三)实践应用,延伸知识

  师:同心超市的果蔬专柜里又进了一批新鲜蔬菜和水果,想请小朋友们帮忙摆放,好吗?

  展示模拟货架,每个小组分发一袋蔬菜、水果图片,请学生以组为单位把手中的图片进行分类摆放,贴到对应的货架里,最后同学间互相评价,活动结束。

  本节课,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按单一标准、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体验到分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我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共同提高,共同成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