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10-19 12:18:5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汇编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说课稿汇编9篇

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友谊的回声》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第二段落音乐转为平稳,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前一乐段末句在这里再现,突出了“友谊是美好的”这一主题。

  教学理念:

  本课设计旨在通过激励、体验、探究、合作等教学方法与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和表现欲。使学生在审美、创造、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得到培养。增强学生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及合作能力,让学生树立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根据教材和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甜美的声音演唱《友谊的回声》,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聆听无伴奏合唱《回声》,感受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变化表现的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时隐时现的回荡。

  3、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经验探索感知音的强弱。

  教学重点:

  在听、想、唱、创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逐步体验回声这一自然音响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

  创编并运用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变化表现回声。

  教材切入点:

  聆听无伴奏混声合唱《回声》,感受回声这一自然现象。

  教法、学法:

  教法:通过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运用欣赏法、对比法、启发式教学法、鼓励法、交谈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运用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主导作用,二者相互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学法:感受乐曲的艺术形象,通过欣赏、感受、游戏、讨论、演唱、体验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电子琴、旋律条、图片等。

  教学流程:

  一、聆听感受

  1、欣赏歌曲《回声》

  问:在歌曲中听到了什么声音?

  你能给这首歌曲起一个名字吗?

  2、介绍歌曲:

  《回声》是一首无伴奏合唱的世界名曲,是十六世纪以来的一首经典合唱曲。

  3、复听:

  边看教材中的'歌词边欣赏歌曲。

  问:听了这首歌曲,使你联想到了什么?

  介绍歌曲的演唱形式:这首歌曲的演唱是采用一支只有几个人的小型合唱组间隔一小节追随一个大的合唱组,形成声音力度强弱的对比,生动的表现了回声在空旷、静谧的山谷中时隐时现、时强时弱的回荡。

  [设计意图:根据主题内容把学生引入一个带有回声的山谷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并能产生相关的联想、想像。]

  二、情景创作

  1、问:你们知道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吗?(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设计理念:从学生生活中的事情入手,引起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为下一步学好歌曲做铺垫。]

  2、学唱旋律:

  3、回声游戏:

  ①请一名同学模仿全体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②请一组同学模仿另外三组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③请两组同学模仿另外两组同学的声音。

  师生互评:是否有回声的效果。

  小结:①人数差距②演唱技巧

  [设计理念:通过游戏,使学生在不同的体验中感受回声的不同效果。教师通过对即时的信息反馈进行评价,对学生模仿的效果予以肯定和表扬,培养了学生的成功感与创新精神。通过学生间互评,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

  4、为学唱的旋律加上力度变化,并演唱。

  5、小组创作:

  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旋律设计一句话,表现回声的效果。

  [设计意图:以探索自然界(回声)的音响为创作主题,充分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通过探究性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综合表现

  1、欣赏歌曲《友谊的回声》。

  刚才,我们做了回声的游戏,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歌曲《友谊的回声》。

  2、问:歌曲的速度、情绪?

  3、再次欣赏歌曲,指导学生随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旋律。

  [设计意图:反复聆听、哼唱歌曲,使学生熟悉歌曲的曲调,减轻学习的难度,为学唱旋律做铺垫。]

  4、学唱歌曲旋律:

  ①教师范唱歌曲旋律。

  ②随教师轻声视唱歌曲的旋律。

  ③随琴演唱歌曲的旋律。

  5、学习歌词:

  ①把歌词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来,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②全体学生按女声、男声、合这一要求朗读歌词。

  [设计意图:注重音乐与相关学科的整合,帮助学生提高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6、随音乐轻声填词。

  7、完整演唱歌曲。

  8、问:为什么称“友谊的回声”?

  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同时告诉我们要珍惜身边的友谊。

  四、扩展升华

  1、问:除了回声部分有力度变化外,还可以根据歌词加入哪些力度变化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歌曲及力度变化的理解,为歌曲加入适当的力度记号,鼓励学生对音乐有独特的见解,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教师按照学生设计的力度变化演唱歌曲。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五、师生在愉快的歌声中结束全课。

说课稿 篇2

  教材分析:

  《画汽车》是上海书画出版社小学美术第2册第四单元小小汽车城第11课。《画汽车》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听一听、拼一拼、看一看、画一画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

  低年级学生从涂鸦期开始,就对外形各异,功能多样,色彩丰富的汽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节课就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汽车的回忆、观察、大胆地表现,从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独特的个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掌握汽车的基本结构、种类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各种各样的汽车,运用听一听、拼一拼、看一看、画一画的方法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汽车通过添加、变形,设计成新型汽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汽车的基本结构、外形特点及其用途。

  教学难点:新型汽车的外形设计。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师生间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听一听

  听几种特殊的汽车的声音(特殊功能的汽车),猜一猜是什么汽车。观察一下学生在生活中是不是一个有心之人,主动积极的去观察身边的事物。

  (二)拼一拼

  我让学生利用最简单的几何形来试一试怎样拼贴成一辆汽车,这拼一拼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掌握汽车的形状组合变化特点。从而引出让学生想一想我们怎样把汽车的外形变得更加有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看一看

  通过大量图片的欣赏为学生的创作设计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为下面学生绘画新型汽车做个参考。

  (四)画一画

  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设计了“大胆创作——画一画”这一环节,鼓励学生来设计一辆与众不同仿生车,在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外形、图案、色彩三方面结合绘画。

  (五)评一评

  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新型汽车。

  在最后通过这节《我画汽车》让低年级学生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敬业与乐业》(板书课题及作者),这篇文章出自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从题材上看这篇文章是一篇议论文,本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是议论文中的典范之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并品味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阅读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

  该文是我国近代思想家、学者、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梁启超先生八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演讲。作者借“敬业与乐业”为题,劝勉该校的学生将来在社会上能“敬业乐业”,各自尽自己的力量贡献社会,同时也从职业中享受到乐趣。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八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作为一篇议论文,本文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是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作为一篇演讲词同时又具有一定口语化特点。第二,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引经据典,如引用了《礼记》、《论语》、《老子》、《庄子》等古典文献中的语句,增加了文章的理性色彩和说服力。这些语句的引用与作者自己的语言相得益彰,极大拓展了文章的思辩空间,有利于学生的理性思维训练。第三,由于本文出现很多关于“敬业”与“乐业”的经典语句,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积累并向课外拓展搜集相同资料,形成知识的整合与深化,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分类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良好习惯。另外课文中援引事例很多,且大多数是社会职业者的事例,如果让学生关注自己在学习这一“职业”中的种种态度并举例证明作者提出的观点,就可在训练学生阅读的同时又促使其对自己的学习精神进行反思。

  基于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认识和对教材的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一、理解课文内容,能够领会并运用“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二、体会本文语言表达通俗浅显,准确周密,生动有力的特点。

  三、认识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培养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遵循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的要求,同时也是在建构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建构学生的价值体系,不但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的特点。教学目标的出示预示着教师要按照教学目标要求组织教学,学生应该努力达成教学目标,形成教与学的统一,以期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发生知识的碰撞、情感的交流。

  本课在处理教材时按五个环节进行: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②整体感知③研读揣摩④品味交流⑤拓展练习。

  下面进入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一下自己对待学习的态度,然后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在自己的学习中是否做到了全神贯注,心无旁鹜?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呢?从而导入课文学习。这样由学生生活中的事情谈起,一下子能把学生的听意、思维、兴趣调动起来了。

  由此自然进入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在本环节先让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然后思考下列问题(教师出示问题):①这篇文章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来的?②作者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论点的?问题提出后可以指名让学生分别朗读课文,读完以后全班一起正字、正音,学生之间相互评论交流,然后独立思考两个问题。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问题意识;两个问题的设置则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帮助学生为此后进一步理解课文作铺垫。在全班交流以后教师明确问题要点:①本文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群’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是作者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而提出来的.。②作者先谈了“有业之从要”然后从“要敬业”和“要乐业”两个方面分别进行证明的。

  在此基础上进行本课的第三个环节:研读揣摩,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个发现式学习的过程。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调动自身体验去思考、讨论、交流。这里主要是解决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即:初步学会分析议论文观点和材料,理解作者如何运用典型事例、名言来证明观点。共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教师出示问题)。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找出来并试着做具体分析说明。学生讨论后归纳明确: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举例论证如: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必要性。道理论证如:引用儒家和佛门的话证明了“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第二步,设置问题组,引导学生在朗读基础上前后桌4人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互相补充,分析作者是如何论证“要敬业”的(教师出示问题组)。作者是如何论证阐述什么是“敬”的?又是怎样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敬业”的?都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并归纳:在第6段中作者阐述了什么叫“敬”,引用了朱熹的名言“主一无适便是敬”后,紧接着配上自己通俗化的语言进行解释。在这之后再讲为什么可敬,并以设问方式展开论述。课文讲了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做例子证明“凡职业没有不神圣的”,从而为进一步论证“敬业”打下基础,最后则赞美了敬业的人。第7段作者还是以设问方式把论述引向深入,在这一段的论述中,作者既有自己的论证,也引用了《庄子》、曾文正、孔子等的论证,特别运用正反两方面的论证方法,把“敬业”解释的十分形象具体,而举例子和引用名人名言的自然结合也使文章的说理立于不败之地。

  第三步,指导学生在学习分析“要敬业”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在本节课所掌握的方法,小组合作自学“要乐业”部分,以达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合作学习意识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引领和指导作用,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己去亲身经历,亲自感悟思考,主动积极地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在自学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己理清本部分的结构层次,由小组派出代表向全班讲解交流:作者先从错误观点入手,扣住“苦”与“乐”不同态度展开论述;然后再分析原因,指出“趣味”所在,从而引导青年人确立乐业的思想,鼓励青年人去过有价值的生活。然后在理清层次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找出有关论证方法并析其作用,从而结束对本部分的自学。

  在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后,相应转入第四个教学环节品味语言。本文作为一片演讲词,语言通俗并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试着从文中举出例子加以反复诵读并作简要分析,体会这些语句的意义和作用。因为有些与经典、格言相关的语句蕴意深刻,须得反复朗诵才能体会,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学生读得顺口、读得流畅、读出意味,体会才深刻,才能与作者的观点和情感相共鸣。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如:齐读、默读、散读、小组互读等等。在学生朗读并举例分析后教师加以补充并归纳总结(教师出示要点)。口语和演讲特点: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口语解释。例如:解释“主一无适便是敬”时说“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人生从出胎那一秒中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3、结合演讲时情境,注意与听众现场交流。例如: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实际就是对听众心灵直接的诉求。

  本课最后一个环节是拓展练习,主要是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重难点,提高知识的运用与迁移能力,达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目的,使学生在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真正实现“教是为了需要不教”的最终目标。练习设计如下(利用投影出示):课文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加以说明;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请你参照两种写法,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出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举几个例子。

  课文总结:本文作为一篇典范议论文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作者开始就开门见山指出了文章的论点:即“‘敬业与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接着深入论述了有业、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在文章最后殷切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本文在论证中最大特点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从而使文章具体、生动、富有说服力。在议论语言上则通俗浅显、准确周密、概括有力,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最后布置作业:

  ①找出文中的名言警句或自己喜欢的语句作为积累抄写下来。

  ②写一则短文谈谈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职业”——学习。(300字左右)

说课稿 篇4

  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笛福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中的节选部分《荒岛余生》。

  《荒岛余生》是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训练课文。根据新的课程标准,作为一篇阅读训练课文,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即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接触,突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一、说教材

  选自《鲁滨孙漂流记》的《荒岛余生》,既没有节选鲁滨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节选鲁滨孙在荒岛上如何历尽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这里节选的部分,并没有多少故事,大都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学习这篇课文,关键要理清鲁滨孙的心理路程,从中可以看出鲁滨孙的荒岛创业所折射出来的人类理性思维之光。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在课外阅读过一些小说,但在课堂上接触小说并不多。特别是本篇课文以大量的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这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从心理角度来说,由于学生的社会阅历浅,要设身处地地揣摩人物的心理,还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充分阅读文本来把握人物。

  三、根据前面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三维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三维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人物心理活动,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身处绝境的鲁滨孙行为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采用阅读教学法。通过阅读让学生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培养从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备课、上课、批改、练习等方式从事教学工作。无论老师怎样教,如何精心设计教案,利用教学技巧。其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老师,而是为了学生。说到底,就是学生“学到了什么”。如果学生没有学到该学的知识,那么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无价值的。因此,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以学生学到了什么为教学的基本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它,这部小说也为作者本人赢得了近500个头衔,时至今日,它仍然是西方青少年最喜爱的一部小说,这本书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落难荒岛的鲁滨孙是怎样生活下去的。

  设计这样的导入既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鲁滨孙漂流记》的影响很巨大,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创设本课良好的教学情境。

  (二)文学常识积累

  简介作者

  1、由学生七嘴八舌进行介绍

  2、教师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如何收集资料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疏解疑难字词,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这一教学环节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同时也为下面理解课文扫清了障碍。

  (四)整体感悟(学生自读课文,筛选信息)

  ①流落荒岛时,鲁滨孙面对什么样问题?他的心态是怎样的?后来有怎样?他找到了哪些活下来的理由?

  ②鲁滨孙决定在荒岛上生活下来,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呢?

  两个问题的设计围绕“生存、物质、精神”三个方面展开。培养学生从文本中筛选信息的`能力,充分阅读文本,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流下深刻印象。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为下一教学过程做铺垫。

  (五)深入探究

  ①由于工具缺乏,鲁滨孙是怎样艰苦工作的?

  ②课文为什么要详细叙述鲁滨孙计算时间这件事?

  ③如何理解鲁滨孙记日记和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

  ④鲁滨孙是怎样的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像鲁滨孙这样的人呢?

  学生分组讨论,选代表回答,教师点拨。

  本环节的四个问题环环相扣,根据学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生活积累的不同,给层次不同的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体现新课标中阅读的主体性和独特的体验,同时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筛选、表达、组织能力。以点带面的教学设计可以减少上课的环节,提高教学效率。其中第4个小题的设计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初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课文主人公的精神,把握人物形象。

  (六)体验反思

  从鲁滨孙这个人物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本环节的设计是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教师小结

  播放歌曲《真心英雄》

  生活中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我们要正确、辩证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和挫折,培养自己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顽强地与命运搏斗的人就是真心英雄,只有经历风雨的生命才是最美丽的。

  以歌曲的形式和教师的小结相结合,结束本课的教学,形式活泼,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共鸣的作用。

  (八)作业布置

  设想有一天你身处这样的困境:黄沙漫漫,无边无垠。你一个人被困沙漠之中。头上是炎炎烈日,脚下是如焚热沙。你和骆驼茫然地前行着。而你的水,只够用两天了……你该怎么办?

  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500字左右。

  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终点站,可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又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的重要环节。

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健康生活每一天》的第一个主题《我换牙了》第二课时的内容。教材《我换牙了》是针对正处在换牙时期的学生而设计的。

  教学目标

  1.了解牙齿的保健措施,从小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会正确刷牙。

  2.知道怎样保护牙齿,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正确刷牙的方法。

  3.明白珍爱生命,健康成长从护牙开始,培养学生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牙齿的重要作用,学会刷牙的正确方法。

  2、难点:引起对牙齿保护的重视,达到保护牙齿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换牙时期,刷牙、洗手看似微不足道,却是让儿童健康成长最基本的习惯。换牙是孩子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但是他们关于牙齿的保健常识却知之甚少。况且每个家长的态度和具体做法有很大差异,会直接影响孩子牙齿的生长,所以必须尽快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了解牙齿的保健常识。另外,学生在换牙时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牙病,可是又往往怕去看牙医,这就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努力克服牙齿检查与治疗带来的恐惧心理,愿意接受牙齿检查或治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牙齿模型、饼干、塑料杯、清水、 各种食物小卡片、学生牙刷及牙膏等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牙齿的重要性。(时间预设:3分钟)

  师:小朋友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有趣的动画片。

  看完以后你想说什么?是啊,有牙的大老虎威风凛凛,而没牙的大老虎却可怜巴巴。牙齿对于动物和人类都很重要,所以我们一定要——? (板书:保护牙齿)会学习的孩子会和老师一起板书。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怎样保护牙齿。好,上课。

  【设计意图:我用动画的形式导入到学习中,吸引学生的兴趣,知道保护牙齿很重要,为课堂创设一个良好的开端,并引出课题。】

  (二)讨论探究全面护牙的好坏习惯。(时间预设:9分钟)

  1.同学之间互相观察牙齿,了解什么样的牙是漂亮。

  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畅谈护牙小秘诀、

  3、小牙医诊断护牙好习惯及损坏牙齿的坏习惯。

  师小结:小牙医们真是火眼金睛,让老师学到不少知识。我会回去告诉我班的同学,一定要和坏习惯告别,做到(指板书:合理饮食、勤刷牙、定期检查),这样才能(指板书:保护牙齿)。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老师的引导,明确自己身边正确与错误的习惯,了解到保护牙齿的小秘诀。】

  (三)小组合作,讨论食物分类,了解牙齿健康与饮食的关系(时间预设:8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说保护牙齿要合理饮食。平常我们要吃的食物那么多,哪些是对牙齿有利的',哪些是不利的呢?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组合作,找一找,贴一贴,把对牙齿有利的食物贴在左面这栏,将不利的贴在右面,贴的时候要互相说说为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

  交流时教师趁机点拨。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到我们平时的饮食中,哪些食物营养丰富,对牙齿有好处的,哪些食物对牙齿没有好处。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小组间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交流展示的能力。】

  (四)探究活动,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时间预设:15分钟)

  1、探究为什么要每天漱口、刷牙

  (1)学生吃饼干,用清水漱口

  (2)让学生摸用醋泡过的鸡蛋壳

  2、学习正确的刷牙方法

  (1)借助牙模,介绍上牙,下牙,咬合面

  (2)视频播放正确的刷牙方法

  (3)体会正确的刷牙方法

  (4)总结刷牙儿歌,进行刷牙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刷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

  (五)课件总结,课后延伸(时间预设:5分钟)

  好,今天我们学习了《保护牙齿》一课,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有收获吗?

  其实要保护好牙齿,我们要学习的知识还很多,课前老师搜集了四方面的材料,(①健齿运动②蛀牙形成原因③牙刷小常识④现代护牙新法)你想了解哪一项?生选。

  据调查,现在牙齿疾病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疾病了。为了增强大家对牙齿的保健意识,我国把每年的9月20日定为全国爱牙日。看,这就是爱牙日的标志:牙齿健康,才能快乐生活。

  【设计意图:为学生拓宽了视野,适时的补充丰富了学生的爱牙常识,将品德课堂的空间无限地扩大。】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一年级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

  一、教材概述:

  篮球运动是《全日制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选修教材,是广大青少年喜爱的球类项目,主要发展学生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灵敏、速度、耐力等素质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增强呼吸、循环、消化等系统的机能;以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制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篮球传接球是进攻队员在场上相互联系和组织进攻的纽带,是实现战术配合的具体手段,是比赛中运用最多的基本技术。传、接球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进攻战术配合质量,也反映一个队的进攻战术水平。因此必须重视传、接球技术的学习。本节课是高一学生学习篮球传接球技术的复习和新授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技术动作。

  2、希望通过本次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平时的篮球比赛中合理的运用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三、教学重点:

  1、传、接球时手型动作是否正确

  2、传、接球时全身是否协调用力

  3、传球高度是否在胸、腹之间

  四、学情分析:

  我们知道,学生喜爱上体育课,尤其喜爱上球类项目的课,但由于高一年级学生在初中的体育课教学中对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有一定学习,但是技术动作不规范,有些同学持球手型也不正确,因此在进行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前,首先要对原地练习进行复习,纠正动作,巩固技术,再进行行进间的教学。

  五、教学过程:(请看教学流程图幻灯片)

  在本次课的开始部分,也就是激发学生活动动机,①集合整队,宣布本课内容,②准备活动,调动身心, 通过熟悉球性练习和篮球操的方式进行准备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篮球有长时间的身体接触,熟悉球性,培养球感,提高对球的控制力,但准备活动的强度不宜过大,以免影响以后的学习技术。时间大约控制在10分钟以内。

  第二部分是发展学生活动能力部分。是由两个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是复习巩固原地双手胸前传球、接球技术,另一个是学习行进间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这两部分又有四个环节组成。(幻灯片)时间大约在30分钟内。

  1、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中学生对学习篮球运动的兴趣较高,运动能力也相对较强,但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较复杂,学生很难直接掌握,所以在进行复习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解法:通过讲解手型、传接球技术及用力顺序,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技术动作,对动作过程更清晰。

  (2)示范法:通过亲身示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有助于学生在练习时更易于掌握动作。

  (3)巡回示范法:在学生进行练习时,巡回指导、及时指出技术动作的错误不使错误动作形成动力定型。

  2、练习方法:

  (1)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练习方法包括:

  A、两人对传(幻灯片)

  A、两人对传

  △ △ △ △

  ○ ○ ○ ○

  通过练习,复习原地技术动作,纠正错误。

  B、扇形传球(幻灯片)

  △ △

  ○ △ ○ △

  △ △

  通过练习,提高练习强度,使学生在高强度的`练习过程中动作不变形。

  (2)行进间传接球

  A、两人移动平攻 (幻灯片)

  ○ ○

  △ △

  通过该练习,使学生初步体会行进间传接球技术动作,并且注意手型和传球高度。

  B、8字传球 (幻灯片)

  通过练习,加强对技术动作的掌握,提高学生的配合及跑位意识。

  C、四角传球(幻灯片)

  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进一步掌握以及提高学生在移动中对球的判断和对周围环境的观察。

  在学生练习时,对学生掌握的传、接球技术动作应及时做出评定,肯定正确动作,对错误动作采用预防和纠正错误法。还应注意因材施教,普遍的错误集体纠正,个别的错误单独纠正。

  常见错误的纠正方法:

  (1)手型不对:方法是反复练习持球动作,并且自己随时注意纠正

  (2)两肘外张:方法是两肘加紧垂臂

  (3)光两臂用力:方法是练习全身协调用力

  第三部分课的结束部分,也就是身心调整阶段,包括:集合整队,放松练习。主要是调整学生的身心,使心律趋于平缓,采取游戏形式的教学方法,这个游戏就是“反口令”练习,课堂气氛轻松活泼,身心也得到了调整。另一方面是师生评议,讲解本次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六、场地器材:

  1、篮球:40个

  2、篮球场1块

  七、组织队形和位置图幻灯片:

  上课队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原地练习:

  两人对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扇形传球

  ○ ○

  △ ○ △ ○

  ○ ○

  3、行进间练习

  两人移动平攻

  * * * *

  * *

  * *

  8字传球

  * *

  * *

  * *

  * *

  * *

  * *

  四角传球

  * *

  * *

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图形的变换与坐标》,下面是我对本节课的简单分析。

  一、 说教材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学期第24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位似的基础上,对位似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二次函数的平移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二次函数平移的工具性内容。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点或图形的变换引起的坐标的变化规律,以及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变化引起的图形变换,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经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轴对称、放大、缩小等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图形上的点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其应用价值。

  三、 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着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

  (重点是依据只有掌握了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之间的关系,才能理解和掌握图形的变换与坐标的变化。)

  教学难点: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的规律。

  (难点是依据图形坐标变化与图形变换规律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及学法上谈谈我的看法。

  四、 说教法

  结合本节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探究式、以及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知道下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知识的自我构建。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最后我具体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淡化难点,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用的是课本76页的思考。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回顾学过的知识,做好新知识的衔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会到将一个图形平移就是将这个图形上重要的点进行平移,从而得出图形平移后,坐标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

  1、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变化有什么规律?(学生口答)

  问题

  1、的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点对称时坐标的变化规律,为问题2图形的对称奠定基础。淡化难点,使学生产生强劲的学习动力。

  2、做出一个图形关于Y轴的轴对称图形,并观察新图形的.坐标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动手操作,后小组交流,总结规律)

  问题2的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得出规律,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探究二:

  1、是课本78页的思考

  问题一的设计意图:一方面,回顾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面的问题2做铺垫。

  2、观察三角形的顶点坐标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组讨论交流后汇报交流结果)

  问题2的设计意图:让学生将上次探究的经验应用于本问题的解决中,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概括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知识进行梳理,这样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的系统的板书设计,并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因此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我主要采用表格让学生看了一目了然。

  图形的变换与坐标

  图形变换坐标变换规律

  平移左减右加,下减上加

  轴对称关于谁对谁不变

  位似

  (原点是位似中心)原坐标乘以位似比或位似比的相反数

  (五)布置作业:

  针对九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对作业进行分层布置,布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我布置的本节课的作业是:

  必做:78页1、2题

  选做:在一次“寻宝”游戏中,寻宝人已经找到了坐标为A(4,5)和B(-4,5)的两个点,并且知道藏宝地点坐标为(2,3),除此之外还不知道2其他信息,如何确定坐标系找到“宝藏”?画出图形。

  结束语: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本节课我采用集体讨论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一些初浅的认识和想法,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导。谢谢!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说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十万多枝箭,最后令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宜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性格,同时,课文的思考练习主要设计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练习。

  (二)、说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互相解决。(这是能力的培养)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3、从故事中具体的人和事中得到启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以及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三)、说重难点:

  1、学习课文,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互相解决。

  二、说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再加上课后思考题中有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我将本文的教学方法设计为自主、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能力。)

  三、说学法:

  以品读感悟为主,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引入新课2、设境质疑,触发探究。3、出示专题,重点探究。4、巧问设疑,深化探究。5、总结课文,疑难探究。 6、课外扮演,拓展延伸。

  (一)、复习课文,引入新课。复习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引述新课。

  (二)、设境质疑,触发探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1、老师设境:

  让学生猜一猜,困扰老师的是文中的一个什么问题。2、学生读文,猜问题。(设计意图):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才能发现它。这一环节,我通过创设猜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初读探究的强烈兴趣,能较好地发挥学生探究的自主性、主动性。同时这一初读环节的实施,还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的“语表层”,形成初步的整体印象,为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出示专题,重点探究。(品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老师公布心中困扰的那个问题,并用课件显示本节课的重点探究专题:

  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2、布置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课文中的哪些材料与这个问题有关,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旁边写感悟。3教师用课件出示回答问题格式汇报形式:我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我的根据是――――――(读一读文中的材料),然后再具体说说我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的。4、在学生汇报回答时,老师相机用课件出示重点段,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以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有计谋等方面。

  品读感悟语段一:

  诸葛亮说:

  “……不过这事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用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品读感悟语段二: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驽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多名弓驽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品读感悟语段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清。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品读感悟语段四:

  诸葛亮说:

  “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设计意图:

  1、出示专题探究是本节阅读课的关键,我用课件出示困扰心中的那个问题,(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什么地方?)其实就确立本节课重点探究专题,因为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涵盖了课文的最大内容;第二,它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需要花一番精力研究、探索;第三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因为它的答案是多元的,能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个性。第四,它是逆向性,因为它必须根据文中已知内容去推断未知,训练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2、在学生合作探究专题的过程中,老师深入课堂巡视、点拨,以及要求学生按照定规则来交流汇报,这些指导都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解决研究专题,提高探究性阅读的.效率。3、在学生汇报过程中,适时适度出示重点语段课件,让学生品读感悟,进一步深化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巧设疑问,深化探究。(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1、老师设疑:

  文中描写诸葛亮语言时,只有一处提示语的中间用了一个修饰限制的词语,那就是一个笑字,请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在笑谁,为什么而笑。2、让学生在读文思考的同时,用课件出示回答格式:

  “诸葛亮在笑――(谁),笑他的――(什么性格),这是一种――的笑。3、师小结,相机引出第二个问题:

  周瑜倒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请你把想到的写下来。4、相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设计意图:

  在学生潜心探究了诸葛亮妙算的基础上,抓住诸葛亮的神秘一笑,和周瑜到底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这两个关键点进行启发点拨,以便引导学生感悟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的形象把握更加准确,并相机进行思想教育,进一步深化了探究的效果。

  (五)、回顾课文,提出不懂问题。1、师总结本文学习方法。2、师引导学生提出上课伊始时提出的问题还有哪些不理解,然后引导其他学生帮助释疑。

  (六)、课外排演,拓展延伸:

  认真读课文,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特别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五、说板书:

  草船借箭

  接受任务诸葛亮知天文

  借箭准备识地理

  草船借箭神机妙算熟人心

  如期交箭有计谋

说课稿 篇9

  【教材分析】

  《学看地形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节课实际上是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地形图是着重表示地形的普通地图,一般用等高线表示地貌,它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地面的实际高度和起伏特征。地形图的判读为以后学习地形基本特征奠定了基础,本节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为以后学习其它等值线打下基础。

  【课程标准】

  1、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观看动画、动手找点连线画轮廓,知道等高线的绘制原理,说出等高线和等高距的概念;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指图总结等高线的特征,观察说出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

  3、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会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4、能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其中目标2和目标3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参与意识较强,但缺乏空间和立体的概念,因此,在课堂中要多用直观图示,多设计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此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看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学习的难度较大。如果还是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困难,而且还会挫伤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我确定了以启发引导、合作探究、动手实践等教学方法,提高其空间思维和想象的能力,化抽象为形象,从而顺利达成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户外登山现已成为越来越多人休闲度假的一种方式,老师也喜欢登山,可这次在登山探险前我遇到了一些小小的疑惑,想请大家帮我解惑释疑。

  一位朋友在我出发前送给我一张奇怪的图,他告诉我我登的山就在图上,那么人们是如何把立体的高低起伏的山绘制成平面图的呢?

  设计意图:利用这种快速、直接的问题导入形式,在轻松的氛围中把学生引入新课,从而进入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板块——登山探险之初发现。

  2、教学板块一:登山探险之初发现

  这一板块我是通过看一看知原理、试一试明概念、想一想得特征三个环节来实现的。

  环节一:看一看知原理

  通过让学生看课本39页等高线示意的静态图和多媒体播放等高线绘制的动态图,给学生一个形象直观的立体和平面的转化过程,知道等高线的绘制原理。

  环节二:试一试明概念

  出示自制山体模型,让学生在模型上找海拔100米、200米、300米的点,然后试着用平滑的曲线将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最后按其镶嵌关系在黑板上画出山体模型的等高线地形图,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立体和平面的转化过程,明确等高线和等高距的概念。

  环节三:想一想得特征

  对照黑板上所画的等高线地形图,想一想,总结等高线的特征。

  设计意图:这一学习板块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看懂的、能动手的、能总结的,都让学生来完成,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路人的作用,这样,不仅解决了本节课的前两个学习目标,还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承转:现在老师知道了这张山的平面图是怎么来的,也知道了这张图是等高线地形图,但老师还有个问题,想请大家指点迷津。朋友告诉我,这张图上标有三条到达最高峰的路线,这三条路线分别代表了山地的不同部位,那么怎样才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看出山地的不同部位呢?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板块——登山探险之再发现。

  2、 教学板块二:登山探险之再发现

  这一板块我是通过学生自学和动手实践来完成的,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把全班分为若干组,老师给每组发一个沿等高线切断的不同的山体模型,让学生自学课本39页“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小组合作探究,8分钟内完成多媒体上显示的任务,教师巡回指导。届时抽查几个有代表性的小组,各组推荐一个中心发言人上台展示小组成果。小组活动和成果展示以照片和视频的形式呈现。

  设计意图:相信学生,大胆放手,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真正实现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适当引导、点拨、鼓励即可。通过这一板块,解决了本节课第三个学习目标。

  承转:通过大家的努力,三条路线所经过的山地部位我都清楚了,但究竟选哪一条路线上山,我还有些犹豫,请大家继续努力,帮老师出谋划策。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板块——登山探险之实战演习。

  4、教学板块三:登山探险之实战演习

  此时拿出真实的山体模型,说明这就是我要登的山,请各小组继续合作,3分钟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对照等高线地形图,在山体模型上找出并指出三条路线。

  任务二:分析选择不同路线登山的理由。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适当引导和点拨,最后给出建议。例如:陡崖虽然距离山顶最近,但登山的难度和危险性也是最大的,需要专业的攀岩者带上专业的装备才能完成,其它两条路线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记住,安全第一。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板块的学习,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训练了学生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真正实现了我们所学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过渡:同学们,今天的登山探险之路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主要是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学习,但等高线地形图仅仅是地形图家族中的一员,那么,除了等高线地形图能表示地表的高低起伏,还有哪些地形图呢?

  引出课本上的陆地地形示意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然后对比课本上的陆地地形示意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观察说出这三幅图之间的关系,强调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不同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所得到的,之后给出一幅不带地形类型的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读图识图,让学生上台在图上指出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的位置,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着色规律,解决本节课的最后一个学习目标。

  【板书设计】

  通过板书设计,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为反馈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课本39页活动题第2题作为本节课的课堂练习。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标注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A点海拔是多少米?你估计山顶C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

  (3)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图中虚线爬到山顶C,哪条登山线路较陡?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课后作业:

  要求:小组合作,利用沙土、萝卜、橡皮泥等材料制作一座山地模型,要求做出山峰、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等高线要表示出来。

  结束语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学习如登山,在登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疲惫、会痛苦,也许还会摔跤。 但我们要记住,困难和挫折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努力攀登了, 每个人都会登上不同的高度,看到不同的美景。让我们一起努力,不断攀登知识的高峰吧!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