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10-18 07:07: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10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说课稿10篇

说课稿 篇1

  一、文本解读:

  《翠鸟》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通过对翠鸟美丽的羽毛、小巧玲珑的外形和活动时机警、敏捷的特点描写,最后归结到对翠鸟的喜爱,层次非常清晰。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爱鸟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23名学生,家住农村,他们纯真善良,富有爱心。在他们居住的地方,时常可以看见麻雀、鸽子等小鸟,像翠鸟这样的水鸟他们却很少见到,加之翠鸟又如此漂亮,文本文采飞扬,孩子们对《翠鸟》这篇课文的学习会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孩子们年龄特点,他们活泼好动,精力不易集中,故教学设计一定要注意直观与趣味性,让孩子们在“赏”中学,在“玩”中学。

  三、教学重难点:

  鉴于以上的文本以及学情分析,我认为本文的教学,1.重点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翠鸟的外形特点和活动特点,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美,受到爱鸟的情感陶冶。

  2.难点是抓住动物特点,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有顺序的描写。

  四、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1.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将学习内容生活化、情景化。2.启发式讲读法: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读、划划、议议,巧妙借助媒体的简捷直观帮助学生解决重点,突破难点。3.读写结合:抓住课文的教材特点,进行仿说,为本单元的写作训练目标的达成做充分准备。

  (二)说学法:1.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总分段式的结构和构成(迁移法)。2.在讲读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法)。

  (三)说理念:1.教是为学服务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我特别注重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产生成就感,使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对话,成为自主阅读后的深层次需求。

  3.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或陌生往往是理解文本的最大障碍,而多媒体资源的丰富性、直观性、生动性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又能极大的丰富学生的认知和积累。

  五: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会认“衫”等11个生字,会写“疾”等13个字,掌握“疾飞”等11个词语。

  2.技能目标:能读懂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怎样围绕总起句把翠鸟的外形特点写具体的,理解课文按照一定顺序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写法,并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观察兴趣及方法,激发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导入新课

  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

  近了。《翠鸟》一课的导入语我是这样设计的:“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位新朋友--板书课题“翠鸟”。”课件展示:翠鸟图片,(注:此时点课件中的“图片资料” )“这种漂亮的水鸟就是翠鸟,又叫“叼鱼郎”,在我国东部和南部许多地方都能见到。我们一起和它打声招呼吧──齐读课题,再亲切一点。”

  2.学生读课题质疑,你想知道什么?(翠鸟的外形、住处、捕食等)

  3.“那就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我们一起来欣赏翠鸟的美文好吗?”顺势就过渡到第二环节。 如此导入新课,学生情绪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挚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思想。

  1. (课文朗读)。 学生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翠鸟的?

  这样设计,一是让学生养成看到课题思考内容的学习方法;二是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读书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同时学习在倾听中思考。

  学生初听后交流:外形、捉鱼、住处。

  2.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教师巡视辅导。

  学生自己朗读全文,提出要求:注意读准带拼音的字的字音,做到不添字漏字,不理解的词可以采用翻阅工具书、借助上下文理解等方法,也可以请教你身边的同学或老师。

  学生自读自学完后,我安排同桌互查互助。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学生字词的能力,教师只需要适当帮扶就可以了,课件的充分运用,枯燥乏味的生字教学一下子变得生动而有趣、直观而且规范,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

  (三)细读课文,感悟鸟美,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

  在初读感悟的基础上,我进一步鼓励学生自学课文:“同学们真能干啊,不用老师教就把生字学懂了,真了不起!请你再找出你最喜欢的部分用你最棒的朗读方式多读几遍,边读边想: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你读懂了什么?”并在你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写上你的感受,你能行吗?”

  设计意图: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与文本直接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心智在灵动的文字与美丽的情感中恣意徜徉。然后,我安排四人小组进行学后交流,让学生学会从他人处获取知识与经验,同时也起到帮助学困生读懂课文的作用。

  (四)品读课文,感受文美。

  学习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

  1.学生自读,思考:这段写翠鸟的什么?(外形)

  教师提问: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翠鸟的外形?

  2.四人小组自学。

  3.交流讨论,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把翠鸟的颜色鲜艳写具体的?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鲜艳”“小巧玲珑”的意思。

  思考:为什么作者用“头巾”“外衣”“衬衫”来打比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4.你能在这段话里发现几种颜色?从这些颜色你能感受到什么?老师点拨:我们小朋友以后要把一件东西写漂亮,也可以用上一些颜色词,你积累的颜色词越丰富,就能把这件东西写得越美丽。教育学生平时也可以做些积累,为将来的写作打好基础。学生再读这一段。

  5.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读一读。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这一设计让学生把新学知识当堂巩固,反馈,而且这一迁移从这课时的教学内容中挖掘,并不游离。

  过渡语:翠鸟不仅漂亮而且机灵,还擅长捕鱼。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翠鸟是怎样捕鱼的吗?引导学习二三自然段。(学生热情高涨,师生互读。)

  引导学生读好“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一下子飞走了”、 “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等句子。引导学生谈个人对文句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通过朗

  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在投影出示两组句子,让学生比较。

  过渡语:这么可爱的翠鸟,你们不想把它的形象永远地留在脑海中吗?谁喜欢翠鸟外形部分?愿意来亲手画一画翠鸟?──请同桌或小组合作,拿出画笔,把老师事先发给大家的翠鸟(轮廓)涂上美丽的颜色。老师有一个要求,必须按照文章中描写的顺序和特征进行涂色。

  (学生画翠鸟,在活动中背诵,边画边用语言描述──这一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背诵课文。然后指名背诵,展示作品,交流背诵经验,评议作品。)

  过渡语:同学们,翠鸟不仅美丽而且机灵,老师真想捉一只来饲养,大家说老师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给时间四人小组讨论,让学生抒己见)

  这一环节的设计,文道结合,渗透了生态环保教育,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了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五、拓展探究,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

  文本是教学的载体,也是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内引至课外的一个桥梁,“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所以,在学完本课后,我引导学生的思维从文本中走出来,通过角色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1.翠鸟漂亮吗?来,你来做做这只美丽的翠鸟,作个自我介绍吧!

  2.你还记得我的爷爷老渔翁吗?以前你们来的时候,还可以看到很多翠鸟,可是现在……翠鸟几乎看不到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你猜猜看,并模仿年轻渔翁的语气来说一说。

  六、作业设计:句子欣赏,比比

  这样的设计,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实现了学中玩,玩中学,这样的学习,岂不快哉美哉!

  七、板书设计:

  外形:颜色鲜艳 小巧玲珑

  翠鸟 疾飞……一眨眼……

  活动:蹬开……像箭一样…叼起…贴着

  只有……

说课稿 篇2

  大家好,我是xx中学的语文教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落日的幻觉》本文选自初中语文八年级的第四单元,本单元选的都是一些科普性的说明文,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并注意说明文的顺序和方法。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1、这是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我将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课文为我们讲述落日这个普通的现象所孕含的科学道理,由于本文涉及了很多光学上知识,于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显得很吃力,在面对“折射”,“色散”等光学知识时,学生显得无从下手,于是学生会把重点放在光学知识上,但是语文课不是常识课,科普文不单单要讲科学知识也要讲语言的形式。

  2、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的特点,及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A、 000知识目标:学习阅读科普说明文,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B、 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C、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启发学生对作者写此文进行思考。

  3、教学难点

  本文所涉及的光学知识。以及如何做到不受说明文性质的限囿,将课堂上的充满生机,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得到思考。

  二、说学生。

  从文本来说,本文介绍的是常见的落日背后藏着的知识,接近生活。语言形象、生动、典雅,既不乏诗意的美感,也不缺科学知识。特别是它提出的层层问题,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文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光学知识以及个别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常识重点突破。

  从学生的能力来说,学生对这些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且初一的课堂上已经学过简单的光学知识了。所以学生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但是乡下的学生显得胆小,不爱发言,于是要设计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环节,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并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学生能在学习中注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有机的融合,三者共同发展。

  a) 默读法。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就是激发兴趣,可以说文章就是在一个个问题中展开的,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读,在默读中筛选信息,理清思路。

  b)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以适当的点拨。

  c) 涵泳品味法。本文语言优美,特别是第一第二段充满诗意,这就需要反复诵读来品味。

  d) 延伸拓展法。选巴金的《海上日出》这篇充满诗意的散文跟本文进行比较。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一、导入

  我的导入语:我们在上个学期学到过一篇文章《两小儿辩日》从中我们知道我们的眼睛有时候是会欺骗我们的。所以自然界里的很多东西,需要透过科学的镜片才能观察到他的真正面目。你有没有听说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呢?你认为这句话讲的是对的还是错?说说你的判断和你的理由。

  设计这个问题,使学生对这句司空见惯的而且充满哲理的话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今天的课文。

  环节二、提出问题:对于“夕阳”这两个字眼,你有什么想法。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体念,拉近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环节三、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分两步走,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关于落日的哪些幻觉,并请你找找出现这些幻觉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教材思路清晰的介绍了夕阳给人的幻觉,以及幻觉形成的原因,语言通俗,学生可以通过默读,得知大概,再通过互相学习理清思路。字词教学可融入其中,在泛读或领读时完成,而不必专门做讲解。

  这一过程靠学生的`自己领悟和交流学习。

  环节四、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你觉得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同学都会说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科学道理,这时我就反问:难道作者写此文是为了说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要改成“长河落日扁吗”,这样才符合事吗?难道作者是想反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吗?

  也许会有学生说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能让我们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一切,但是这个体验显得大而泛,仅仅停留在表面。

  出示巴金的《海上日出》,让学生将两文进行比较。

  环节五、作业布置

  1、请你以夕阳为背景,以“谁在夕阳中”为题,写一段文字,字数200。

  2、收集描写落日的诗句,并说说你的感想。至少收集4句

  五、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够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抓住要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上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以及作者提出的问题。语文不是尝试课,上语文课要搞好:知识,表达方式,语言形式三者之间的关系。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画水果》与下一节课《娇艳的花》都属于中国画教学,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可以学习和了解中国画的一些基础知识和技法,初步感受和体会中国画特有的魅力。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画水果》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三年级学生学习了《彩墨游戏》这节课,淡淡的接触了一下中国画,而这节课要学生加深对国画的认识和一些基本技法的掌握为以后的国画学习打下基础, 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以及教师的演示和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感受,体验中国画用笔,用色和用墨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难点:如何用浓淡干湿的画法和油画棒与国画颜料相结合的画法来表现事物以及画面的构图。

  二、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四年级学生好问好动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绘画基础,也曾接触过国画,但概念还是很模糊更别说对基本技法的掌握。一般的儿童国画教学都以临摹为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兴味索然,作品也有明显的程式化倾向。对此,我将灵活地理解表现方法的传授,以无法生有法,循序渐进地启发引导学生自然轻松地掌握领悟国画的表现技法,并使之有创造的成就感,产生我要画而非我不愿意看到的要我画的现象。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初步了解国画的艺术形式,感受,体验国画用笔,用墨,用色的基本方法和艺术特色。尝试采用国画的基本画法和油画棒与国画颜料相结合的画法来表现一组水果静物。

  四、教学法分析:

  1、以做彩墨游戏来激发学生兴趣

  2、以欣赏范画来认识国画

  3、以教师做示范讲解来了解国画基本技法

  4、分组对一组水果写生并要求创设环境背景,激发创造潜能

  五、教学过程设计

  1、组织教学:以小魔术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用课前准备的一张用油了宣纸贴在黑板上,请一个同学用颜料来刷一便,立刻呈现出《画水果》这一课题,这样可以把学生自然轻松地引入课堂并出示了课题,也为一会创作埋下伏笔>。

  2、引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出不同表现方法的水果绘画作品,提出问题:它们的'相同点及不同点?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结合范画归纳中国画的基本概念。<通过欣赏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大概认识,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3、新授课:

  A、学生尝试用笔在纸上随意滴洒,画线。小结发现墨色有干湿浓淡等万般变化;生宣纸有遇水渗化的特点(这样自主体验式的尝试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行国画学习)

  B、让学生从上下左右等方向观察,对自己偶然画成的图形进行大胆想象并根据想象进行添画。(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带着游戏的心情,以自娱表现的方式探寻,发现宣纸渗化的规律,在偶成的图形中展开想象与创造。这种游戏虽然简单,却能克服传统国画临摹教学带给学生的畏惧感,充分满足小学生天生对线,形的表达欲望,激发他们学习国画的兴趣,为释放潜在的美术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C、初次尝试后,请学生欣赏书上大师作品和其他学生作品,提出问题,看看中国画表现水果应该如何表现。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向学生介绍如何用笔蘸水、调色、构图,解决画面浓淡干湿的问题。

  D、着重示范葡萄的画法。

  提出问题:这种表现方法还可以试用表现哪些水果(在教师的示范引导和学生间的相互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总结经验,鼓励他们大胆尝试。)

  E、教学拓展:我们还可以给这张画添上背景吗?是否还记得刚才老师的小魔术,可以用这种“油水分离法”来处理我们的背景。(教师示范,通过利用油画棒的特点拓展他们的思维,激起他们更浓厚的兴趣。)

  六、学生作业

  1、学生分组,每组摆放水果静物。

  2、播放优美音乐。

  3、以小组为单位,创作完成作品,教师巡视辅导。

  七、课堂评价

  每组推荐一至两件作品,选出学生代表,把他介绍给大家,对于表现大胆,画面效果突出的作品,请作者详细的介绍和讲解。(通过展示、介绍、互相学生拓展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说课稿 篇4

  一、紧扣特点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注音识字·提前读写”语教版第7册第15课《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1-5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和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示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根据新课程规范的要求,结合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同学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同学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同学观察的兴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学具准备: 彩笔、课件、多媒体。

  二、联系实际说同学。

  这篇课文的对象是中年级同学,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笼统思维过渡的阶段,笼统思维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维来完成的,所以单凭教师单一的讲解,同学可能存在很大的疑点,如本课的疑难问题,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三、研究教材谈思路。

  根据新课程规范要求,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调动同学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同学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我实施以下教学战略。

  1、说教法。针对本课的教学特点,我选择了四种主要教学方法:

  1)多媒体直观法。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境,使同学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沛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掌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问难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同学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考虑兴趣和创新思维。

  3)自主、合作、探究法。语文课程规范提出:“同学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要求,我以同学为主体,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同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4)多读多背法。《语文课程规范》十分重视朗读。在教学中,我把指导朗读和背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同学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实现词句的训练和语言的积累。

  2、说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我引导同学“自读、自悟、自学质疑、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让同学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兴趣喜好,先选择喜欢的那局部内容进行重点阅读和探究。

  四、情感互动,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同学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教学开始时,我通过同学喜闻乐见的猜谜语导入:

  第一则谜语: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

  (打一植物,谜底是:丝瓜)

  第二则谜语: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打一植物。谜底是:葡萄。)

  然后教师接着说,同学们都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干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同学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二)自学质疑。

  1、首先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自由读课文,画出自身喜欢的语句和段落,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同桌交流各自不懂的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使同学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理清课文的脉络,体现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和互帮互学,一起提高的精神。)

  2、质疑问难。

  同学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教师归纳: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爬山虎是怎爬的呢?(本环节主要是激活同学的思维,变“要我知“为“我要知”)。

  (三)自主、合作、探究

  1、要求同学自由地寻找伙伴学习自身喜欢的段落,然后让他们一起学习讨论。(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同学对自身喜爱的语言文字进行欣赏揣测,激发他们走进课文语言的欲望。)

  2、合作探究刚才质疑的问题。

  1)首先引导同学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出示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出示课件,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片绿油油的爬山虎,鼓励同学用一句话说出自身看了课件的感受。接着老师问,我们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心情舒畅吗?那么该怎样读呢?我们读的时候要慢一些、美一些,边读头脑中边浮现出屏幕上美丽的画面。同学练读、评议,读出美感。(这个环节的设计是通过填空练习,了解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另外,通过感情朗读,让同学在读中感悟,边读边想,丰富同学的想像力。)

  2)放手让同学用自身喜欢的方法自学,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默读后交流。如:可以用抓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

  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拿起彩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一过程,不只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同学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同学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同学为主体的精神。)

  (3)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1)找一找的方式读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圈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

  2)演一演。我先制作好动画课件进行演示,爬山虎的脚先是“触”着墙,并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引导同学欣赏爬山虎往上爬的课件。通过课件演示,同学就能非常清楚地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本课的重点、难点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迎刃而解了。)

  3)议一议。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同学通过讨论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其它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需再长一只新脚。(通过看课件演示,换词比较,同学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同学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四)朗读课文,背诵有关自然段。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的作者叶圣陶先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可爱,用准确、精当的语言,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爬山虎是怎样爬的,这是“丰富同学语言积累”的佳作。(本环节让同学充沛地读,在读中感悟课文的语言美,熟读成诵,丰富同学的语言积累。)

  (五)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同学提出问题,并且带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同学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六)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安排的作业是:以《我发现____________》写片段。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是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组课文,学习时要注意综合运用小学阶段掌握的语文基本功,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运用中得到复习巩固,为进入中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课文以人物姓名为题,选取了詹天佑一生中最典型的事迹——主持修筑京张铁路,说明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学难点是弄懂詹天佑能成功地修筑京张铁路的原因。本课安排2课时,我这里设计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确定以下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

  3、能力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说教法

  《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读懂课文,要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确定具体教法如下:

  1、从整体入手,弄清课文讲了什么,然后围绕中心(杰出、爱国)突破难点,让学生在具体环境和事例中自悟自得。

  2、处理“詹天佑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任务”这一内容时,采用以读代讲法;处理“勘测线路”这一内容时,采用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处理“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采用讨论法等。

  三、说学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生源情况,确定如下学法:

  1、圈点批注法——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想,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其创造思维能力。

  2、体悟法——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体会思想感情,受到思想教育。

  3、朗读法——进行各种各样的读,诸如默读、诵读、分角色读等等,培养朗读能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说程序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出示詹天佑肖像的投影。

  2、简介詹天佑。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有关詹天佑的哪些内容。

  2、边读边画出受感动的地方。

  3、检查。

  (三)品析课文,深入理解。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讲了什么。

  2、说一说这三句话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

  3、出示幻灯:“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1)这句话和“这是一条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比较有什么不同?

  (2)从“第一条”、“完全”、“我国”等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学习“当时”的情况部分。

  (1)默读2、3自然段,思考:清政府提出修筑京张铁路为什么受到帝国主义阻挠和要挟?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的?

  (2)教师引读,初步理解内容。

  (3)出示幻灯:“消息一传出,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思考: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读一读:“帝国主义者却认为这是一个笑话”为什么?出示幻灯:“有一家外国报纸轻蔑地说:‘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4)再读课文,体会詹天佑的爱国思想。

  5、学习“勘测线路”这部分内容。

  (1)默读本段内容,画出你受感动的句子。

  (2)同桌交流看法,说说句子的意思。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

  (4)交流: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出自工程人员之口”;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修筑的……失掉信心。”联系上下文谈谈对这两个句子的认识。

  (5)朗读。

  (6)总结学法。

  6、自学5、6自然段,思考:

  (1)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詹天佑采用了哪两种不同方法?

  (2)詹天佑是怎样解决火车爬坡的问题的?

  (3)学生自学,讨论,画示意图。

  (4)检查。

  7、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

  (1)京张铁路提前竣工的原因是什么?

  (2)外宾看到这项伟大的工程时会怎样赞叹?

  (3)再读,体会。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体悟中心思想。

  (2)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

  五、说板书

  板书在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此,我本着“围绕中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服务学生”的原则设计了如下板书:

  21、詹天佑

  阻挠

  勘测线路

  杰出

  要挟

  开凿隧道

  嘲笑

  设计人字形线路

  爱国

  困难

  回击

说课稿 篇6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

  说课设计

  一、 教材分析和处理:

  1.新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 、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教材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

  3.教材思路分析:本节课主要三部分内容使用3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延伸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基础。

  第二部分“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是在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上,将理想状态,不考虑地表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分布等形成的大气环流进一步复杂化,当考虑海陆分布的影响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会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尤其是北半球,这种影响体现的特别突出。

  第三部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以案例的形式,说明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

  4.课时安排:共3课时,本课时内容:第一部分“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6.教学难点: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通过FLASH动画、侧视图、立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突破本课时中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⑴ 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⑵ 能力目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通过立体几何图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⑶ 德育目标:使学生亲身经历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上学期的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对本节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仅感性认识到全球有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对其形成过程和季节移动等一无所知,理性认识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而且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这种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四、教法和学法:

  ⒈ 教学方法和手段: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以合作、探究、活动法为主,学生探究和老师点拨相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和学生个人探究相结合。由假设到验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突破教学难点,也让学生初步掌握假设—推理—验证的地理科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抽象,且理论性极强,针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结合动画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⒉ 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的懂,而且要使学生懂得学。

  (1)要教给学生读图识记的方法,让学生学会以文解图,以图忆文,培养学生读图理解识记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五、板书(略)

  六、教学过程:

  教 学 流 程

  教学内容

  设 计 意 图

  复习引入

  承转过渡

  (1)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

  (2)提问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用多媒体展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温故知新使学生回忆热力环流原理为本节知识的学习作个铺垫

  如果A地是赤道,B地是极地,地球不自转,这样大范围的大气会如何运动呢?

  转入本节内容的学习

  讲

  授

  新

  课

  提出假设条件

  学生自主探究活动

  学生小结

  假设①地球不自转

  ②地球不公转

  ③地球表面均匀

  完成教材P36活动

  教师指导,提出假设条件,化简为繁,既降低了难度,又对上节内容进行复习和运用

  画出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介绍单圈环流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启发思维

  讨论

  得出结论

  地球实际是在不停的自转,如果考虑自转因素,则单圈环流会不会存在?为什么?

  向学生提出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气氛

  单圈环流不会存在

  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存在

  展示单圈环流形成的FLASH动画(立体图和侧视图)

  提出假设条件

  学生深入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

  展示成果

  假设①地球自转

  ②地球不公转

  ③地球表面均匀

  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三圈环流绘图,并适时点拨

  通过小组动手绘图,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和合作精神

  气压带风带形成过程并绘出示意图

  选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成果,并分析过程,其他同学点评。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归纳总结

  展示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FLASH动画(立体图和侧视图)

  补充点评

  利用动画,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深入探究

  1、七个气压带形成机制有何差异?

  2、高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如何?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小结

  复习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相关内容

  加深印象

  练习巩固

  读北半球的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问题。

  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提出假设条件

  深入探究

  得出结论

  设疑

  假设①地球自转

  ②地球公转

  ③地球表面均匀

  通过动画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化繁为简

  演示全球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动画,观察并探究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一致: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如何移动?

  课后探究

  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吗?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将探究活动向课后延伸,也为下一节学习埋下伏笔

  梳理知识

  展示知识体系

  构建知识框架,将所学知识相互转化

  本节课的内容难点比较集中,知识点较抽象,运动形式复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这一优势,学生协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以此突破难点,使课堂的教学效率达到最大化。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1、 本框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哲学常识第七课的第三节第一

  框,是属于人生观教育的内容。人生价值总是与人生目标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人生目标指导人生价值的根本方向。人生价值观正确与否,最终要看树立了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由此引出了第三节——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本框就是这节的第一框即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其中阐述了理想的含义、类型、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生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青少年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

  2、 教学目标的确立

  (1)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确立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学习,要求学生识记理想的含义、类型,要理解的基本观点是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体会理想的阶级性、时代性,能对不同时代的不同的理想进行比较,并使学生能够说明树立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巨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2)确立的能力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针对思想政治课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某些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确立的思想教育目标是:本框是哲学常识集中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树立崇高理想的意义,并要落实到行动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自己选择正确的人生理想目标认真思考。

  3、 重点、难点的确立及其依据

  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大指导和促进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是因为:(1)讲清这个问题是对学生装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完成本课教育任务方面有着重要作用。(2)从中学德育教育的情况来看,尽管从小学到初中一直进行理想教育,但由于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有限,尚未上升到理论高度。(3)一部分学生装对理想信念比较淡薄,似乎有无理想都无关紧要。因此,本框从世界观、人生观的高度去阐述理想问题,就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说教法

  主要采取引导启发、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归纳法,指导学生读、思、议、练相结合,动口动脑等多种方法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知识性与教育性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1)“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方法。

  (2)通过读、议,理解基本原理,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说教具

  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的课件包括图片、影像资料及名人名言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思考的机会,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欢乐愉快的教学氛围,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时间利用率,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同时,通过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拓展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想意识。

  五、说教学的布局结构

  1)新课的导入:采用展示名言等形式导课,然后转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有什么样的理想,调动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热烈的气氛中导入本框的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名言及让学生自己谈理想,引导学生说出自

  己的理想,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其乐于、易于接受知识。教师选取不同类型的理想,为讲解后面的内容打下伏笔。

  2)新课的教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的内容包括:理想的含义、理想的类型和理想的作用。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该怎样给理想下定义呢?理想不等于现实,高于现实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它是建立在对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这就使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关于未来的设想,是有实现可能的目标。空想虽然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也反映人们一定的追求和目标,但它是缺乏客观依据的随心所欲的想象,有的是违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是不能实现的,如空想社会主义。

  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都要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那么,理想有哪些类型呢?从此引出第二个问题。

  关于第二个问题:

  按理想的性质分类:可分为科学的与非科学的、崇高的与庸俗的。那么,以什么为标准,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庸俗呢?要以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标准。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想,就是科学的;反之,则是非科学的。

  如果按理想的内容来对其进行分类,理想可分为: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等。通过分类,大家已经能够分辩出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工作向往和追求,即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

  生活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诸方面的具体目标的追求。如:吃、穿、住、行等。

  道德理想是人们所向往的道德人格,即对做人的标准和道德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也就是将来在道德方面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达到什么境界。

  社会理想即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社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设想几年以后、几十年以后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在上述四种理想中,哪一个是最根本的呢?是社会理想。因为社会理想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基础、归宿,又贯穿于其他理想之中未来的社会制度、社会面貌如何,就应该成为当代每一个有责任感的青年人最关注的内容。我们熟悉的“四有”中的有理想也就是要求有社会理想。

  按奋斗的时间长短分类:可分为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

  关于第三个问题:理想的作用,这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特设计教学思路如下:

  1) 学生首先阅读教材,找出其作用的表现

  2) 利用名人名言等资料,让学生加深对其的理解,重点把握第三条作用。

  设计意图:引进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材料,使学生既立足于教材知识,又面向社会实际,树立崇高的理想。

  人的一生,不仅作为个体而存在,而且又作为社会的一员而存在。崇高、科学的理想在促使个人实现人生理想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一个一个的个人从当时当地的社会存在出发,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经过奋斗获得理想的实现之后,又会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并继续为之而奋斗——这样,人类社会就不断地在追求和实现理想的奋斗中前进。所以,崇高的理想又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人类的发展,是在不断地实现具体目标的过程中而发展的,一个个具体目标的实现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而这一切,都是在崇高理想的指引下布取得的,因而说,崇高的理想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一个人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就能在理想的支配下按既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社会上无数英雄人物都是在崇高理想的鼓舞下,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的。因此说,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五、归纳总结:教师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本框知识的重和梳理工作,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内容,进而使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反馈练习:围绕本框的问题,选择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练习题,力争突出体现本框的重点和难点,目的是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启智、导信、促行的教育目的,实现知情统一。同时,教师通过创设积极进取的竞争氛围,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并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行动,树立崇高理想。

  附:板书设计

  含 义

  性质 助推器

  内容 分类 理 想 作用 精神力量

  时间 精神支柱

  对青年的重要意义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迎接绿色》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以楼房为背景,以一株丝瓜为主线,讲述了平时不大来往的邻居,因为这株野生的丝瓜而加强了联系,表现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全文寓情于景,整篇文章让人们在一株丝瓜的引导下,很自然地抒发情感。

  单元地位及承载任务《迎接绿色》是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单元共有4篇课文,都是描写动、植物的,所以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感受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懂得热爱、保护动物,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同时,继续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能够提出不懂的问题。

  表达特点 本篇课文语言朴实精美,情感细腻真实。

  1、借景抒情。课文借一株野生丝瓜的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丝瓜的无微不至的关爱,从而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们对于绿色的渴望和向往。

  2、衬托作用。 文中的2、3、4自然段写了作者周围的环境,让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在文中起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书对农村孩子来说理解起来,略有难点,因为他们感受不到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交往的距离,感受不到生活的压抑。为此,在学习中要给孩子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绿色的可爱,人们是怎样爱护它,珍惜它的,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的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由于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所以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设定了一下目标。

  1、理解内容,了解人们是怎样爱护这株野生的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2、能联系课文的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体会第2、3、4自然段的衬托作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根据上述目标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点:

  理解内容,了解人们是怎样爱护这株野生的丝瓜的,感受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难点: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的意思。

  四、教学方法

  本课我以“绿色”为线索,以“迎接绿色,珍惜绿色”为核心,

  1、“以感受绿色的美好导入——感受绿色的美丽——感受人们怎样爱护绿色的——感受无绿色和有绿色生活的变化”为思路

  2、抓重点词读出感受:在读“搭架”一段时,我问:读好哪个词,就能把热闹的感受读出来了?由此学生很自然地去感受“唧唧喳喳”的热闹情景。在个性朗读中来展示自己的感悟水平。并辅之与想象,更深地感受热闹高兴的情景。

  3、读中悟。在范读和调动学生朗读兴趣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投入的去读,体验生活的乐趣。读中感悟可以说是语文课堂的主渠道。在六、七、九自然段的朗读中感受生活的乐趣,在第八自然段的朗读中感受自然风景的美丽,在最后一自然段的朗读中让深刻感受这既是一道生机勃勃的自然风景,也是一道充满爱意与和谐的人间风景。在每一次朗读中,教师都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五、教学准备

  教师的准备:结合教学设计自制教学课件;熟知本课相关的背景资料。

  学生的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借助工具书独立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熟读课文;和住楼房的同学或老师了解居住情况。

  六、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受绿色(5分钟)

  (二)整体感知,质疑引探(5分钟)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28分钟)

  (四)反顾课题,升华认识(4分钟)

  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本课的教学流程为:

  (一)激情导入,感受绿色

  根据课题质疑,我们平时都说迎接什么?今天我们说迎接绿色,在这里绿色指的是什么?(丝瓜)接着问那这是一株怎样的丝瓜呢?从而引出第一自然段。(其实只是株丝瓜,野生的。)学生读。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丝瓜的平淡无奇,丝瓜的普通,很不起眼儿。)你从哪感受到的?(把“其实”“只是”加点的句子出示出来)这样一株普通的很不起眼的丝瓜给我们带来的绿色。

  (二)整体感知,质疑引探

  根据学校预习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提出了二次预习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引出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

  说说我和邻居怎样爱护这株丝瓜的?根据这个问题,学生批画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想边画边思考,同时简单做一些批注。这既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实效。

  (三)细读课文,感受理解

  读书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揣摩表达方法的重要教学形式。教学中,结合课文的特点,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在朗读和咀嚼语言文字的实践中,积累语言,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体悟蕴含在文字中的思想情感

  1、感受人们对丝瓜的爱护。

  重点放在和重点词语的分析上和学生朗读.

  (1)罩。

  王叔发现这株丝瓜怕人伤着它,就把一个旧鸟笼的底儿拆掉,

  罩在丝瓜上。你体会到什么?怎么样罩呢?(轻轻地,慢慢地,小心翼翼的)读出这种感受

  (2) 搭

  不想,没过几天丝瓜便破土而出。王叔从街上买来铁丝,说给

  丝瓜搭架。搭架这天,一大帮孩子围在四周唧唧喳喳的,像小鸟一样。大家一边说鸟笼与丝瓜的事,一边忙着递竹竿、拉铁丝……

  王叔和孩子们给丝瓜搭架心情怎样?(高兴、愉快)你是从哪感受到的?(唧唧喳喳,像小鸟一样,一边说着,一边忙着)人们给丝瓜搭架,这么细心地照顾它,又是多么高兴呀!引导学生想象。

  (3) 留

  (4)伸

  (5)钓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和邻居都在爱护,呵护着这株丝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迎接绿色的热情和对绿色的向往和希望。二次预习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语,适当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在朗读和咀嚼语言文字的实践中,积累语言,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在学生比较和推敲语言文字的实践中,体悟文章语言的精妙及字里行间蕴含的人文美。)

  2、感受丝瓜的美丽可爱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瓜的藤沿着瓜架爬,最后竟爬到了楼和楼之间的电线上。花,一路黄过去,满楼清香;叶,一路绿过去,鲜嫩滴翠。带着花的丝瓜,惊叹号般地垂着,阳光一照,露珠在叶间闪烁,风一吹,是晶莹的风铃。

  写了丝瓜的什么?你感受到丝瓜怎么样?(美)你从哪感受到它的美?

  颜色美:颜色怎样美?读出来。师:花黄叶绿,绿得怎样?(鲜嫩滴翠)绿得像流出一般。

  动态的美:这里的“黄”和“绿”只表明颜色吗?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花,一路黄过去,叶,一路绿过去,这里的“黄”和“绿”还写出丝瓜动态的美,好像丝瓜在生长一般,把你体会到的美读出来。

  比较句子。花,一路开过去,满楼清香,叶,一路爬过去,鲜嫩滴翠?(不好,黄过去、绿过去不仅写出颜色的美,还写出丝瓜的长势,显得非常美。开、爬只写出丝瓜在生长。)

  形态美:带着花的丝瓜,惊叹号般地垂着,写出了丝瓜形态的美。大家看看图,丝瓜惊叹号的垂着,风一吹,这一根根带着花的丝瓜就像晶莹的风铃,啊!真是太美了,大家再读读,感受一下丝瓜形态的美。

  味儿美:味儿怎么美?(满楼清香)

  指导朗读和背诵(设计意图: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不仅体会到了绿色带给人们的美,而且也领悟到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当与生动,学到了表达方法,积累了语言,升华了情感。)

  3、感受绿色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思考人们为什么这么热情地迎接绿色?返回到课文的第2、3、4自然段。对周围环境的描写(人们需要绿色,向往绿色)如果不写着几个自然段行不行?为什么?生活在井一般的环境中,过着井底之蛙的生活,人们多么渴望绿色,多么渴望自然,所以人们看到这蓬蓬勃勃的丝瓜,这样的关爱它,这样热情地迎接它。

  (设计意图:写出我们的生活环境,更衬托出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对绿色的渴望。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关系,使学生进入到文本之中,理解这些住在“钢筋水泥包围”之中的人对绿色生命的渴望,对和谐生活的向往。深入感受到人们需要绿色渴望绿色的心情。)

  这株丝瓜改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呢?(出示句子)“这道自然的风景,这道人间的风景,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使这里充满了生机。”这道自然的风景指什么?(这株丝瓜生机勃勃的景象)这道人间的风景指什么?(使邻居之间关系和谐融洽,这是一道很美的人间风景,人们关爱这株丝瓜热情地迎接它,这也是一道很美的人间风景)

  正是这株野生的丝瓜,在人们照顾下长大开花,也正是因为这株丝瓜,使这些平日里不大来往的邻居,加强了联系,关系融洽了。邻居之间生活很快乐,人们也更加的热爱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生机。

  (四)反顾课题,升华认识

  让我们再回到文章的题目:迎接绿色,这时你再看到课题又有哪些理解,你觉得这个题目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希望呢?(迎接绿色环境,倡导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睦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沟通)

  (设计意图:文章是一个整体,引导学生读文后再来品味课题,使学生在纵,横联系中深刻解读文本,升华情感。)

  这里的点题有两点原因:一是与本课开头照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要以“迎接绿色”为题;二是再次强调文章要表达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领悟到了人们“迎接绿色”的真正含义,感受到了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对和谐,美好的追求。)

  面对这道自然的风景,面对这道人间的风景,你想说什么?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的结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使学生在读写结合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从而实现思想教育和学习语言的有机结合。)

  (五)板书设计

  17、迎接绿色

  自然风景 人间风景

  藤 罩

  花 搭

  叶 留

  样子 伸

  钓

  (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能一目了然的看出自然风景和人间风景指什么,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句子和本课难点的理解 ,对于学生背诵重点段也有一定的帮助。)

  学习效果评价:

  1、学生能否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能否加动作、表情投入地朗读。

  2、能否带着自己的激情来回答问题,在想象回答、自由回答时是不是勇敢、积极。

  3、整堂课学生能否展现自己的生命活力,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

  4、整堂课是否更好地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说课稿 篇9

  上一堂课其实就是做一桌菜,现在菜做完了,味道怎么样,我们听课的老师是最有发言权的,不管是否合口味,我还得把做菜的配料和工序向大家说明一下。

  今天的课如果要提教学的难点,其实是无关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我认为最难的是如何调控好孩子的情绪,如何引导孩子至始至终地投入到课堂中来。孩子们只有二年级,连着上两节高容量的语文课,这在我第二节课堂中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且这几年自己一直在中高年级上课,无论是说话语调和表达方式都和二年级孩子有一定的差距,课堂最怕的就是这种疏离感。所以今天在课堂调控上是花了很多心思的,比如刚一上课的跳操游戏和用娃娃引入夸一夸自己都是为了解除孩子的疲劳,激发他的参与热情。其次是课中的两次15秒钟律动也是想起到调节的作用。当然用的最多的是随机的表扬。但从效果来看,自己做的还远远不够好。比如两次动笔后怎样让所有的孩子都停下来进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还得向低年级的老师好好学学。

  其次说课的设计,因为是两位老师合作上一节课的,因此我的第二课时设计要努力和第一课时做到前后一致,一脉相传。这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识字方法的相同。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我们都采用了随文识词的方式,在理解朗读的过程中相机出现重点的、或者是比较难理解的.词语。比如在第二课时中主要针对三个词,一是摇摇摆摆,二是无影无踪,三是责怪,但在理解上又有方法的不一样,摇摇摆摆是用联想类比的方式,来进行说话的;无影无踪是通过想象风筝哪里去了来达到词义的理解,责怪则是在写话的过程中顺势引导出的。一脉相传的第二点比较明显的就是让学生理解故事在表达一件事情中的过程中的三部曲:风娃娃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

  但是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在思路相同的同时,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又有所不同。比如第一课时的两段指导的比较细致,那么学生对这种写法有了大致的了解,所以我在上课时就进行了放手。在学习第五第六两小节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然后进行概括复述,再此基础上进行朗读,通过朗读评价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评价,自己去改进。比较大胆的做法是让学生把第七段的两件只有结果的事情,也学着用这种方式分三步进行写具体。一是让学生尝试自己用这三部曲的方式说具体一件事,二是让学生感受到在别人不需要帮忙的时候不恰当的帮助只会帮倒忙。这点的难度是很大的,有一部分孩子的确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很多孩子不仅会写通顺,还会用上刚刚积累的几个词,比如使劲、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等。

  与第一课时不同的是:第二课时还要揭示故事的道理,但又不能让他做成说教式的道理告诉。那该怎么做呢?本单元教材是围绕“怎样看问题,想问题。”这个主题来安排的,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生活的哲理。所以我主要围绕第四段话进行三次的循环回扣来做的。第一次是初次朗读中感受到真容易,只要有力气的单纯。第二次在吹跑风筝后的思考:前两次,他用力吹风车,秧苗笑了;他用力吹帆船,纤夫感谢他。这次,他也是用力吹风筝,可是为什么“使孩子们伤心极了”呢?感受到“吹风筝”根本不用那么大力气。第三次在思考人们为什么责怪时引出说话:风娃娃想:帮助人们做好事,可不容易,不光要有力气,

  这样结合故事内容的循环回扣,故事的哲理孩子自己也能发现。

  当然,这样的写话和说话也许带有高年级的味道,设计的难度也显得稍大了一点,不过总的来说,学生的学习效率还是比较高的。

  这是我对材料和工序的设计,至于火候是否掌握好了,还请大家多提意见。

说课稿 篇10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下午好,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A版选修2-3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第一节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以下几个方面完成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A版选修2-3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第一节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第一课时。本章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内容后,进一步深入研究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均值,方差等内容,而离散型随机变量是本章第一课时,因此我认为本节是本章的基础,是后续内容研究的核心。

  结合教材和大纲,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理解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结合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较差的学情,我认为本课教学难点是对随机变量和离散型随机变量的认识和理解

  本课教学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归纳学习的模式完成。

  二.教学过程分析

  预习题单阅读课本44-45页

  结合课本,思考一下问题

  问题1:掷一枚骰子的结果有哪些?

  问题2:在含有10件次品的100件产品中,任意抽取4件,那么其中含有的次品数可能有哪些?

  问题3:掷一枚硬币的结果有哪些?

  问题4: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

  问题5:随机变量与函数有类似的地方吗?

  总结问题,引出定义 随着试验结果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常用字母X,Y,ξ,η……表示。

  1)问题3还可以用其他的数来表示这两个试验的结果吗?

  (2)问题1如果仅关心“掷出的点数是否为偶数”时,怎样构造随机变量?

  (1)随机变量与函数都是一种映射,随机变量是把试验结果映为实数,函数是把实数映为实数,随机变量的试验结果范围相当于函数的定义域,随机变量的取值范围相当于函数的'值域。

  (2)把随机试验的结果数量化,用变量表示试验结果,就可以用数学工具来研究这些随机现象

  【定义】所有取值可以一一列出的随机变量,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

  例1:下列实验结果能否用离散型随机变量表示?若能,

  写出随机变量的可能取值,并说出这些值所表示的随机

  实验的结果。

  (1)某人出生的时间ξ;

  (2)某人出生的月份X;

  (3)某人出生的年份Y;

  (4)某人射击一次可能命中的环数X;

  (5)某网页在24小时内被浏览的次数Y.

  完成课本45页练习1

  补充:

  问题:电灯泡的寿命X是离散型随机变量吗?

  问题中规定寿命在1500小时以上的灯泡为一等品;寿命在1000到1500小时之间的为二等品;寿命为1000小时以下的为不及格。如果我们关心灯泡是否为合格品时,应该如何定义随机变量?如果我们关心灯泡是否为一等品或二等品时,又应该如何定义随机变量?

  问题3中:

  用{X=0}表示抽出0件次品,{X=3}表示抽出3件次品,那么

  {X<3}表示什么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抽出3件以上次品如何用X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下列随机试验的结果是否能用离散型随机变量表示?若能,请写出各随机变量可能的取值并说明这些值所表示的随机试验的结果。

  (1)抛掷两枚骰子,所得点数之和;

  (2)某足球队在5次点球中射进的球数;

  【归纳总结】要做到“不漏不多”

  【巩固练习】

  1.将一颗骰子掷2次,随机变量为( )

  A.第一次出现的点数B.第二次出现的点数

  C.两次出现的点数之和D.两次出现相同的点数的种数

  2.下列随机实验的结果能否用离散型随机变量表示?若能,则写出各随机变量可能的取值,并说明这些值所表示的随机试验的结果:

  (1)从学校回家要经过5各红绿灯,可能遇到红灯的次数;

  (2)在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的测试中,某同学 可能取得的成绩。

  3.在某项体能测试中,跑1km成绩在4min之内的为优秀。某同学跑1km所花费的时间X是离散型随机变量吗?如果我们只关心该同学是否能够取得优秀成绩,应该如何定义随机变量?

  【课堂小结】

  三.教学反思

  本课反应出学生有很好的自学能力,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