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说课稿

时间:2022-10-17 10:06:4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生物说课稿汇编7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物说课稿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说课稿汇编7篇

生物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 》是济南版___年级生物第___单元第____章的第___节。该单元以_______为主题展开。

  本节课

  根据本章教材的结构和内容依椐新课标中 “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的要求,我从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

  2、

  3、

  根据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学情我确立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

  教学难点是: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改革改变教学方式的的`目标,我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教法以“启发式谈话法” 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观察法,探究法为主, 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依据新课程改革改变学习方式的的目标我具体的学法指导为: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自主学习:

  1、教师提出问题

  2、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生物说课稿 篇2

  一、教材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包括二个内容,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国际和国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所趋,这两个内容应该是相互相承的。而现实中人们对于前者的了解远没有后者那么广泛,故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介绍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之间关系即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第八章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根据大纲和课程目标,本课内容要求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面临形势。

  2.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对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理解,掌握局部和整体的统一观念及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有更深刻的把握。

  ②通过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与形势的分析,增强爱国情感和建设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建立起完整而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收集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环保宣传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

  三、重点、难点

  重点:①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知识重点)。这个知识点是建立科学环保意识的理论基础,只有在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才具有科学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行动,而保护措施就是我们能够起而行的具体体现。②我国多样性的概况及形势(情感重点)。此是本文的情感重点,只有知道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才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及能让我们对环保事业坚持下去的源动力。

  难点: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这个知识点需要对第八章的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些已学知识相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而且无法用具体的感性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的'理解,比较抽象,故将其列为难点。

  四:教法、学法

  教法: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讲述法,但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直观教具,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由此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现其主体性。让学生读——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的能力,增强理解力。

  让学生讲——讨论分析信息,让能表达出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想——在讨论、分析、综合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到其所需信息,培养归纳、比较、综合能力。

  让学生做——学生在收集对生物多样性的宣传资料中得到实践,培养实际收集信息能力。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以一句广告词来引入本文。画面是一双黑猩猩纯真无邪的眼睛,所提出的口号就是"我们不想孤独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2.引出课题: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基因,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

  3.进入教学过程:

  (1)设计问题情境: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组织讨论,得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通过这种学生自学和讨论来体现本文的重点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增强阅读能力,并可以提高分析、归纳其所得信息能力及交流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对本文的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让学生来说明自己对其的理解,从而带动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的理解,并请学生比较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使用价值的侧重点。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处理所面对的难题来解决本文的难题。

  (2)展示资料,探讨问题:我国的生物资源和面临威胁。

  用(有条件的可以用录象)来展示我国存在的各种美丽生物和濒临生物,了解大自然的美,并且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来感受到我国的生物资源之丰富。

  让学生表达出自己收集起来的资料(包括、数据),由这些直观感性材料中须生可以强烈感觉到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需要(比如:大批藏羚羊被剥光皮赤裸裸的弃于在山谷中,如此触目惊心!),就引出一个问题:如何保护这些美丽的生灵?

  由此展开讨论,包括以下几个内容:①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什么威胁?②这些威胁来自于什么?③为消除这些威胁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启示,并举出例子。(比如对于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可以举出几个例子来加深理解)

  六:作业

  最后留下思考题:我们在生活日常中可以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些什么?

  七:板书设计

  第九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使用价值

  三、我国生物多样的概况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我国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就地保护 迁地保护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生物说课稿 篇3

  【教学前期分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第十六章第二节。第十六章讲述的是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这节课是本章中的重要一节。

  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对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生命现象有了最基本的认识;本章第一节也向学生介绍了生命的诞生学说,学生已经形成了生命起源于单细胞生物的科学观点。基于这些,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谈话,引导,唤起学生的知识记忆,通过设计师生的共同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生物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是如何进化的?带着这样的问题展开本节课的学习。八年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成熟,教学中应该倡导互助学习,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思考,以便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资料阅读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已有分类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生物的进化,能够排列出生物进化的顺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化石的学习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知识的情感。

  (2)通过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物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证据,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2.教学难点:通过对科学资料的分析比较,得出生物进化的规律。

  【教学方法】

  问题启发法、比较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问题导入

  丰富多彩的生物从哪儿来的?人们为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做出了很多假设和探索。时至今日,相信神创论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因为人们掌握了大量生物进化的证据。那么,生物进化的证据是什么?生物是如何进化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二、学习生物进化的证据

  1.阅读课本58页的内容,回答问题。

  (1)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什么?

  (2)什么是化石?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后,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用化石的图片进行展示,并补充完善。另外,教师对其他生物进化的证据做简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2.马的进化历程——同种生物进化的.化石证据

  阅读课本中的图文资料,并且思考:

  (1)马的进化趋势是怎样的?

  (2)马的生活环境有何变化,这与其形态结构的变化相适宜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师生共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3.始祖鸟化石——一种生物进化为另一种生物的化石证据

  (1)教师幻灯片展示,对比始祖鸟与爬行类、鸟类的相似点,得出爬行类动物进化为鸟类的科学观点。

  (2)介绍孔子鸟,这为爬行类进化为鸟类提供了新的证据。

  4.教师解析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引导学生得出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越简单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越复杂高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三、学习生物进化的历程

  1.阅读并观察课本61页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生物“进化树”,尝试在“进化树”的方格内写出代表生物所属的生物类群。

  2.讨论动物和植物的进化历程分别是怎样的?

  3.开火车游戏,完成生物进化树的拼图游戏,教师及时点评。

  4.通过生物进化树的规律,师生共同总结出植物,动物的进化历程。

  (1)植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藻类——多细胞藻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

  (2)动物的进化历程

  无脊椎动物:原始的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5.疑问:你知道的哪类生物没有出现在生物进化树上?引导学生质疑,答疑。

  6.小结:生物进化的规律——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7.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以此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

  四、课堂小结

  总结概括本节课的内容,梳理本课知识。

  五、检测评价

  通过设计的针对性练习,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并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

  【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一、生物进化的证据

  1.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化石

  2.举例:马的进化,始祖鸟化石,孔子鸟化石

  3.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

  简单、低等——古老地层

  复杂、高等——新近地层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1.进化树

  2.单细胞——多细胞

  进化规律低等——高等

  简单——复杂

  水生——陆生

生物说课稿 篇4

  这节课的课题是《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课标的内容标准的要求是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我们根据内容标准和我校学生的情况确定了具体的表现标准:

  1.知识目标:写出ATP的结构简式,并解释各种符号的含义,说明ATP分子的结构特点。写出ATP和ADP的相互转化的反应式,说明两者相互转化的特点。说出ATP合成和水解过程中的能量来源和去向,举例说出动物和绿色植物体内合成ATP的途径。区别ATP与糖类、脂肪等能源物质的在供能上的差异。举例说出ATP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最终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说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

  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创设实验情境,学生观察分析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ATP的功能,为探究为什么ATP是直接能源物质打下基础。

  第二:通过学生阅读和写出ATP的结构简式,理解ATP作为直接能源物质的结构特征。

  第三: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讨论和看图总结,理解ATP和葡萄糖等其他能源物质在能量代谢中的关系。

  第四: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白ATP在生活中有用;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白直接能源物质可能不只是ATP可能还有别的物质,教会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所学知识。

  三点创新:

  第一:创设了实验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ATP的功能,而不是直接灌输,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

  第二:从功能入手再探究结构,改变了先讲结构再讲功能的方式,利于探究的展开。

  第三:设置比喻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目标,用形象化的方法检测学生对ATP的功能这一抽象认识的达成,也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开放的空间。

  一点困惑:

  对预设的学生活动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否达成学习目标感到把握不准。

生物说课稿 篇5

  一、教学目标

  1.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二、教学策略

  本节可设计成以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为主的课。每位学生都能独立操作使用显微镜,对以后的学习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拥有显微镜的数量及班额)组 织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机会。课前,教师一定要检查显微镜,以保证每位学生的正常使用。课上,教师在介绍显微镜结构时,只把其主要部 分,如镜头、反光镜、准焦螺旋的作用和用法讲清楚即可,其余部分请学生课后自学,以免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教师的示范必须准确,让每一位学生都看清楚。在 学生自行练习时,教师应巡视。可请同组同学相互纠正。要提醒学生注意:在转动反光镜获得明亮视野时,应先用平面镜,若视野太暗再换凹面镜,这样可以避免强 光刺眼。

  教师还应设计评价方法。例如,随机抽签,安排受检者和"评委",以便检查学生是否会使用显微镜、是否能规范操作、是否能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三、背景资料

  显微镜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取送方法要正确。因为反光镜是通过镜柄插放在镜臂下面的,目镜是插放在镜筒上端的,所以,它们很容易因滑落而损坏。取送显微镜时一定要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一只手提着显微镜。另外,也不能取下反光镜和目镜乱照乱摸。

  2.镜 头的保护。目镜和物镜平时放在显微镜箱中专用的盒内。上实验课期间,为了防止落上灰尘,要制作专用的塑料袋或布袋,课间将显微镜罩好。镜头脏了,只能用专 用的擦镜纸擦拭,擦时要顺着一个方向擦。如果擦拭不净,最好蘸一点二甲苯继续擦。注意,决不能把镜头放到二甲苯中浸泡,这样会使镜头开胶,镜片脱落。

  3.粗、细准焦螺旋的使用和防止镜筒下滑。一般地说,粗、细准焦螺旋各转动一周,可以使镜筒分别移动10 mm和0.1 mm.但在镜筒下降时,一定要用眼睛直接看着物镜,使镜筒缓缓下降。否则,很容易出现物镜和玻片标本相互挤压、损坏的后果。

  显 微镜使用时间过长,镜筒容易出现下滑现象。如果情况不太严重,教师可以进行简易维修。老式显微镜镜臂的上端有两个控制镜筒松紧的螺丝,只要顺时针拧动螺 丝,镜筒就拧紧了。对于国产的新式显微镜,镜筒的松紧是通过两个粗准焦螺旋来调节的。可以左手握紧左侧粗准焦螺旋,右手顺时针方向拧紧右侧粗准焦螺旋,这 样镜筒就拧紧了。如果镜筒下滑的情况严重,要及时送到修理部门维修。

  4.转换器的使用。转动转换器时,不要用手指扳着物镜。这样时间长了,容易使物镜镜头松动,改变焦距,影响观察的清晰度。正确的方法是手指握准转换器的边缘转动。

  5.制作目镜上的指示针。在演示或考察学生观察效果时,最好用带有指示针的目镜。简易的做法是:轻轻拆开目镜,将一根短头发的一端用胶水粘在目镜内侧的边缘,另一端指向目镜圆心的附近。观察时,轻轻地转动目镜,指示针就能够指出视野内的不同部位。

  ------

  一、【教 材 分 析 】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用整页篇幅特意安排了一幅人体血液循环模式图,形象地表现了血液在封闭式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学生能否读懂这幅图,标志着是否掌握了本节知识。教材中还设计了两个讨论和两道课堂练习,都从不同的层面体现了本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

  (二) 教 学 重 难 点:

  教 学 重 点 :

  1.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教 学 难 点 :

  正确理解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的变化。

  二、【 教 学 目 标】

  (一)知 识 目 标 :

  1. 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 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地变化。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能 力 目 标 :

  1.通过组织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能力;

  2.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3.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三)情 感 目 标 :

  通过学习有关知识, 认识到生命的奇妙,树立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确定依据】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 法 和 学 法】

  【确定依据】1、学情: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显 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2、生物新课程标准。

  说 教 法

  1)导课: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突破重点与难点:1、 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 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 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

  (二)说 学 法 -- 1)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游戏巩固。

  四、【教 学过 程】

  (一)课 前 准 备 :

  学生:1)直尺、水彩笔、课本。

  2)阅读 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1)血液循环教学光盘。

  2)一杯凝固的血液。

  3)血液循环中各结构头饰 .

  4)代表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气球。

  5) 《血液循环》学案

  (二)导 入 新 课 :(大约5分钟)

  "疑,思之始,学之端。"先请同学们看扁鹊切脉图片(进行爱国思想教育)→学习测量脉搏(亲身体验中华医学传统)→提出疑问"心脏为什么在不停地跳动?"→导出新课→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这样置学生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注意力开始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

  【设想依据】教师准备大量的图片,为学生探究设置情境,既符合新课标的理念,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重点: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大约10分钟)

  教学光盘展示体循环途径和和肺循环途径(必要时多放几遍,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总结两条循环的路线图→设置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问题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问题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区别点?→学生仔细观察总结出的循环途径→思考,寻找规律→找出规律后进行实战演练,亲手绘制循环图→课堂游戏《找朋友》→思维升华,突出重点。

  【实施依据】新课标中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之终身受益。

  (四)突破难点:在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大约13分钟)

  观察课前准备的一杯凝固的血液→学生探究思考→得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定义→再观察血液循环图片→学生寻找出循环途经中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发生变化关键部位→设置悬疑,"为什么在这些部位血液成分会发生改变?"→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血液的变化"的教学光盘→完成活动"锦上添花"和课堂游戏《小小旅行家》→设置探究问题"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

  【实施依据】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旧为新,有抽象的知识到具体的实际问题,再有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完成整个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使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感。

  (五)重点和难点的延伸:血液循环的意义。(大约5分钟)

  学生归纳总结→探究"血液循环的意义"→实现重点和难点的延伸。

  (六)、课堂拓展延伸:冠脉循环,为心脏提供营养,发生障碍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和心肌梗塞。(2分钟)

  (七)、课堂知识反馈(大约3分钟)

  1、下列血管中流静脉血的是( B )

  A 肺静脉 B 上腔静脉 C 主动脉 D 肺动脉

  2、小明得了支气管炎,医生给他输液,消炎药从手部静脉打入,怎样到达支气管的发炎部位?

  答: 消炎药--各级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参与肺循环-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支气管发炎部位。

  【设置依据】以习题反馈知识要点,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八)、 课 外 活动(大约2分钟):

  1、小组探究活动:血压受什么因素影响?

  2、关爱家人活动:了解自己和家人的血型。(为下节课作准备)。

  【设置依据】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性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多种途径尤其是网络资源来获取新知识,并使课本知识得以充分的延伸。

  【板 书 设 计】

  标题: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血液循环途径:

  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二)、 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各部分的细胞带来氧气和养料,带走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有趣的课堂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在此仅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加指导,谢谢。

生物说课稿 篇6

  一、教学目标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3、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分析男女染色体图片,阐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三、教学难点

  从实际生活、实践过程和理论上三方面论证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孕妇图片,这是一个怀孕的妇女,她生男孩还是女孩?那么,生男生女到底是由什么决定呢?这与遗传有关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的性别遗传》。

  二、讲授新课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1、出示男女人体细胞的染色体排序图,这是男女人体细胞的染色体排序图,请同学们思考: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对染色体中,哪一对有差别?这对染色体的差别可能与什么有关?

  2、同学们猜对了,请阅读教材麦克郎和威尔逊及斯特蒂文特的研究,你能找到那些有用的信息?(①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郎发现男性染色体。②1905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及斯特蒂文特进一步区分性染色体,即男性XY,女性XX)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经整理后的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同时思考38页书中的讨论题:

  ①、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对染色体中,哪一对被称为性染色体?

  ②、两图中,哪幅图显示的.是男性的染色体?哪幅是女性的染色体?

  ③、图中哪条染色体是Y染色体?它与X染色体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④、想一想,就性染色体来说,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中,应该有几条性染色体?男性有几种精子,女性有几种卵细胞?分别是什么?

  4、请描述出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男性:22对常染色体+XY(性染色体)

  女性:22对常染色体+XX(性染色体)

  5、请描述出男女生殖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精子:22条常染色体+X或者22条染色体+Y

  卵细胞:22条常染色体+X

  6、同学们想一下,当含X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相遇时,结合形成的受精卵是什么样的呢?发育成男性还是女性?那含Y染色体的精子呢?(XX,女性;XY,男性)

  7、社会上把生女孩的责任都算在女性头上,对吗?为什么?(不对,因为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和X,男性的性染色体为X和Y。女性产生的卵细胞仅含X,男性产生的精子含X或Y染色体,当卵细胞X与精子Y结合的受精卵为XY时,受精卵发育为男孩;当卵细胞X与精子X结合为受精卵XX时,该受精卵发育为女孩。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所以这种说法不科学)

  设疑:不同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如何呢?

生物说课稿 篇7

  一、说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实验。

  (2)过模拟实验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是“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本节设计了一个材料分析过程和一个模拟探究过程,这两个过程有助于学生对“生物进化原因”的获得。因此,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这一部分。课程进行的方式可以通过活动、讨论、谈话的方式完成。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 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事例的分析,提高运用生物知识分析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2.通过模拟“保护色形成过程”的活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物进化事例的分析,形成环保意识,以及环保的重要意义。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

  1.简述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事例。

  2.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难点:

  由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媒体:有关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颜色变化的图片及资料的多媒体课件;有关保护色的多媒体课件;彩色布料或彩纸(单色);彩色小纸片(大量)。

  四、说教学策略

  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的分析,首先让学生阅读英国蔓彻斯特地区的两种桦尺蠖的数量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真实事例,让学生分析:

  1.在1850年,为何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多?这于环境有何关系?

  2.在1950年,深色的`桦尺蠖为何占多数?这时环境有何特点?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然后结合科学家的实验,通过学生讨论,加深对生物进化的认识。

  组织学生开展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的探究活动,进行探究活动时:

  1.组织同学严肃认真、相互配合,统一听从 组长的指挥。

  2.彩色布料最好采用单一的布料,有利于结果的分析。

  3.彩色小纸片的选择应该多样化,其中之一最好与彩色布料的颜色一致或相近。

  4.实验时要把自己当成捕食者,选取彩色的小纸片时,一定不要特意寻找某一种颜色的小纸片。

  并保证实验活动的成功,通过探究,从感性上认识生物进化的过程和原因。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对于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我们有了简单的了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

  注:教师打开投影片

  投影片:

  根据动植物进化的大致过程,试总结生物进化的一般规律。

  (学生回答)

  学生1: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 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的。在漫长的进化教程中,既有新的生物种类产生,也有一些生物种类绝灭。各种生物在进化教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注:对学生的回答未完整的,教师可让其他同学完善、补充。最后对全体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鼓励性、赞赏性的评价。

  [讲授新课]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生物进化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物种的产生和老物种的灭绝。这是为什么呢?

  注: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并板书。

  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

  先播放对照图片,图下为相关资料及讨论题。

  (资料内容)

  18世纪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山清水秀,绿树成荫,那里的森林及农田生活着一种桦尺蠖(huà),其成虫是一种飞蛾,其名为椒花蛾。它们夜间活动,白天休止,通常栖息在有地衣覆盖的树干和石块上。到1848年,有关椒花蛾的报道都是浅色的。直到1850年在英国工业中心曼彻斯特才第一次报道有黑色型突变。随着英国工业化的日益扩大,烟尘和废气开始污染工业城市和近郊,使地衣不能生 长而树皮裸露,椒花蛾栖息的背景由浅色地衣变为深色树干,于是黑色椒花蛾逐渐增加,在曼彻斯特达到90%以上,而在未受污染的农业区主要仍是浅色型。科学家们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先数量相等的浅色的桦尺蠖和深色的桦尺蠖同时放到树干上,然后用望远镜观察到树干上所发生的情况。一群爱吃桦尺蠖的鸟儿飞过之后,他们发现,浅色桦尺蠖所剩无几,而大部分深色桦尺蠖却逃过了这场灾难。

  讨论题:

  1.黑色桦尺蠖的出现对于后代的生存有何意义?

  2.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的减少,主 要是受什么的影响?

  3.请你试着解释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些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