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10-16 17:34:3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7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说课稿7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颐和园》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爱美情趣的陶冶。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为: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设计理念

  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小学生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想方设法研究它、解决它。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充分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民主、宽松的环境放松他们,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主动来参与阅读,并在阅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运用信息技术的资源进行设计

  信息技术作为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开路先锋已经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为课堂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营造较好的外部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进行整合,特别适合于新课改的'要求。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便把网上的一些资源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会把学生引进多姿多彩的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使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愉快,也为传统课堂教学增添了勃勃生机。

  3、依据课改的新理念进行设计

  新课程改变了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和教学、学习方式,它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不但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而且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学会学习,不断成熟,不断进步,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就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我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自我学习”、“自己主动的去学习”,在读中去感悟,在读、看、思、议中体会颐和园的美丽风光,经历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了都会得到发展。

  三、教学方法

  1、谈话激趣法

  学生在交流颐和园的美丽风光时,教师适时谈话激趣,拨动学生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2、情境在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3、以读促读法

  在教学中,实行多项互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4、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四、教学程序

  (一)复习引入

  课的伊始,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让学生整体感知对课文的理解。也为进一步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作下铺垫。

  (二)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重点游览了哪些景点,把这些表示地名的词语标上记号。为进一步感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三)学习课文

  首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读文,想一想,在这里你都看见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在书的旁边做一做批注。

说课稿 篇2

  一、说设计思路

  水果是孩子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又贴近幼儿的生活,在开展《秋天的水果》的主题活动时,孩子们的兴趣度较高。当品尝水果时,有的孩子发现水果里面有籽的,为了拓展孩子的经验和视野,进一步了解多种水果的种子,我选择了《蜗牛和苹果》。

  二、说目标:

  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者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目标为:

  1、通过看一看、讲一讲、排一排,了解,《蜗牛和苹果》的`故事内容,知道苹果的种子会发芽。

  2、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能认真倾听同伴的发言。

  根据目标,我把重点定位于:幼儿了解故事内容,知道苹果的种子会发芽。难点定位于:根据故事内容进行图片的排序。

  二、说教法:

  新《纲要》提出: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活动,进行尝试,感受参与的乐趣,并能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本次活动老师充当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让幼儿通过分组交流,一起来把故事排排队,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说过程:

  1、在导入环节,我出示两张图片,通过开放的提问:“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小蜗牛为什么哭了?”来激发幼儿的兴趣与思维,并鼓励幼儿大胆地猜测与表达。

  2、当孩子完整欣赏了故事内容后,孩子们进行分组交流与讨论,并根据故事内容排图片。分组是让幼儿自由结伴,培养自主性。当孩子们在排图片时,鼓励幼儿之间相互商量,初步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3、我和孩子一起来讨论:“苹果树是从哪里来的?”并切开苹果,引导幼儿观察里面的种子,发现秘密。

  4、我准备了梨、石榴等多种水果,并切开,让孩子观察比较水果的种子,拓展幼儿的经验。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醉翁亭记》,此文堪称千古名篇,备受关注,学生学习难度较大,教师亦难教,正因为此,我特选此文,一是尝试,二是探索,权当抛砖引玉。下面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流程、说板书五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说教材

  《醉翁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本单元所选课文皆为古代名胜记游记,都是历来传诵的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家名篇,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满井游记》等。《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的作品。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为范仲淹、韩琦鸣不平)而被贬,但表现出了乐观旷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儒家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课标“规定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要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在此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让学生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文本。抓住 “醉”、“翁”和“乐”三个字,体会作者的内心世界。应该说,学生能够理解了这个“乐”,也就基本上理解了文本内容。依据《课标》要求,以及文本特点,我特拟定以下3个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意并能熟读成诵。

  2、技能目标:领会作者“醉”与“乐”的精神实质;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针对课标和文本特点,我将理解文意并能熟读成诵作为重点。

  针对学情,我将理解作者“醉”与“乐”的精神实质设置为难点。

  二 、说教法

  教法,就是教“法”,本课是记游写景类,所以务必体会情景交融之美,所以,我主要采用“变奏朗读法”来完成对课文的朗读和理解,鉴于八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竞争学习法”来展开教学。由于对八年级学生来讲有学习困难,所以我还采用“化繁为简法”或“一字串珠法”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精神实质,即“与民同乐”思想。

  三、说学法

  有效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习效率“事半功倍”,所以,针对文本特点,学生学习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法“小组合作探讨法”学习开展活动,在课堂上,通过诵读和讨论去推动学生思考,以“关键词推理法”来寻根究底,捋出作者的内心品质,“与民同乐”。此外,比较法、读写结合法加以辅助学习。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很荣幸在朝阳升起时踏进了靖边八中的美丽校园,走上了八年级()班的这方讲台,这是第一次,但我希望这只是开始,所以我很珍惜,早早就起来,做准备工作。我相信我们可以相处用愉快,你们相信吗?“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推行“庆历新政”。这次改革失败,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文,看看在这篇中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怀呢?

  (设计意图: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在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以此导入课堂学习,既复习了前文又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二)变奏朗读,

  1.教师变奏试读,学生试听,请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引导学生明了虚词的作用,了解变奏之好处,同时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学生朗读,在读中体会文意,学得“读”的技巧。

  3.合作助读,互译难解字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小组优质资源学习,这也是为了互相启发,提高学习效率,以节省学习时间。

  (三)合作探究,研讨课文

  理解主题,紧扣 “醉、翁”二字。突破难点。

  1、作者39岁写此文,可为何文中以醉“翁”相称?找出有关语句说说理解。

  2、作者自称醉翁,他可是真“醉”?

  3、明明写自己,可为何偏偏用了第三人称,从称谓的变化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四)拓展延伸、体验反思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欧阳修,屡遭嫉恨,被贬滁州,却能够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范仲淹 陶渊明 刘禹锡 李白 杜甫 龚自珍

  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对你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并且强调联系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故设置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讨论,甚至是辩论,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初步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文

  五、说板书

  醉翁 太守

  乐

  欧阳修

  资料链接

  《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嫦娥奔月》以传统的神话故事为依托,主要讲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不让奸诈之人成仙称霸,吞下了长生不老药升天成仙,从此夫妻分离的感人故事。文中展示了嫦娥、后羿、逢蒙等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既有后羿射日的壮观场面,又有逢蒙威逼嫦娥交出仙药的惊险情节;既反映了嫦娥的善良美丽,又表现了她义无反顾吞下仙药的机智勇敢。尤其是对嫦娥升天之后的景色描写以及后羿回来后与妻子天人永隔的场景描写,清冷凄美,有一种震摄人心的悲剧色彩。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被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民的品质所感染。

  二、说学情

  神话故事内容丰富多彩,具有民间特色,绝大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喜爱且充满热情。五年级的孩子对于神话故事并不陌生,曾经学习过《开天辟地》《普罗米修斯盗火》等多篇文章。本文语言文字优美动人,通俗易懂,学生阅读起来难度不大,并乐于从中感受到意境美。但如何让学生从故事本身走入故事背后,感受神话人物的内心,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

  2。 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读中理解,读中想象。

  2。为学生搭建交流的语言平台,让思维在碰撞中闪耀火花,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

  (三)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在讨论中发表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想象、思维表达能力。

  2。练习朗读课文。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美。

  2。感受并学习嫦娥心地善良、为民造福的品质。

  五、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导入,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人物性格特征,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采取语文主题教学法同时学习了解了《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感受到了女娲勤劳、善良的品质。让学生从故事本身走入故事背后,感受神话人物的内心。

  六、说教学流程:

  一是在语言文字中去生成情景。想到嫦娥奔月你的眼前出现什么画面?让学生一边读第六自然段,一边想象画面。欣赏奔月之美。第六小节与课文的其他自然段有所不同,它是写景的,文字优美,加上插图,给人无限遐想,由嫦娥的心情引起大家的思考,引导学生通读全文,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自读自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验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是在语言文字中去了解人物特点,重点研读文本,剖析人物性格特点,从而学习嫦娥善良美好的心灵。人物是故事的`要素,体会人物形象是领会故事意蕴的关键所在,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抓手。神话故事中的几个人物:后羿、逢蒙、嫦娥,女娲,通过语言的品味、朗读、感悟,充分感受人物的外在表现,走进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最后让学生吐露心声,水到渠成。

  三是语言的积累。月的遐思,月的美感,引起学生对咏月诗句的积累欲望。趁着孩子们兴趣正浓,出示咏月的诗词,孩子们读得兴趣盎然,不亦乐乎。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酸的和甜的》这一课选自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17课。本课是一篇非常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这是狐狸闹的笑话。狐狸用“精神胜利法”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小猴子敢尝试,他们都将错过一顿美餐。课文告诉我们做事要亲自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课文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编排的。教学时,可以借助连续的插图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仔细观察每幅图中几个动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的语言,猜猜他们的心理,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并借助图画分角色朗读表演,在情境和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2.认识“酸”、“葡”等生字,会写“串、兔”等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重点、难点

  1.借助课文的插图,阅读课文,感知生字,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学习,懂得“平时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的道理。

  二、说教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二年级学生的阅读实际情况和本课的具体要求,将“看、说、读、演”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力,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和创作表演的机会,充分让学生体验做学习主人的乐趣。

  三、说学法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始终以一个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身份,为教学创设情境, 放手让学生去读读、看看、说说、演演,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使人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葡萄”图,学习“葡萄”两个生字,学生说说如何记住这两个生字)在葡萄架下,有一只狐狸,(出示“狐狸”图,学习“狐狸”二字)他一会儿转来转去,一会儿跳起来摘葡萄,可是一颗也没摘到。于是,他指着架上的葡萄说:“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到底这葡萄是酸的还是甜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酸的和甜的》(学习“酸”字)。请翻开书74页。

  在导入部分,通过课件的演示,随机学习五个生字。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境,都想快点知道故事的真相。

  (二)学习课文

  1.初读感知

  (1)听老师范读课文或播放动画朗读。

  (2)同学们,刚才听了课文朗读,谁能说说文章讲了哪几个小动物?(板书)你想不想和他们交朋友呢?(激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想快速阅读文章的期待心理。)

  (3)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划出段落序号,并把与自已最喜欢的小动物有关的段落多读几遍。

  (4)多媒体出示生字(9个),由于在导入部分已随机学习了5个生字,这里可以把重点放在学习“串、迫、待、硬”这4个生字上,可采用象形识字法认识“串”、换偏旁识字法认识“待”、奇特联想识字法认识“硬”。

  (5)请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然后谈谈自己读的感受。这样,教师不必多讲,学生们自然而然在读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2.再读感悟

  这是一篇配有八幅精美插图的课文,配插图的主要目的:一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观察图片,为以后的'看图写话打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这两点。当然,八幅插图没有必要每一幅图都详讲,可以将八幅图分成四个部分来讲:

  (1)出示第一幅插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出示观察提示:图上画了什么?他在干什么?看看他的神情(想吃、吃不到、流口水),想想他说的话以及说话时的表情。观察提示给学生的观察指明了一条路,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观察,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学生只有学会了这一幅图的观察,才能为后面七幅图的观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这一幅的观察引导是一个重点。

  (2)出示第二、三幅插图,先以学习第一幅图相同的方法让学生来观察,说说图的意思,并加上自己的想象,猜猜小松鼠和小白兔的心思。在理解了图意的情况下,再让学生读读第二、三段,这样学生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感悟、去想象。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不做为重点。

  (3)在同一张灯片上同时出示第四、五、六、七幅图,因为这四幅图的联系比较强,整个内容主要是小猴子、小松鼠和小兔子的对话,非常连贯。如果一张一张地看,不利于学生进行对比,发现小动物们的神情、动作的变化。教师在指导观察时要注意引导每一幅图的观察顺序。如观察第四幅图时,让学生先看猴子,猴子在哪里?他想要干什么?然后看小兔子的表情,他张开口,皱着眉头,猜猜他会说什么呢?再反过来看小猴子的表情,一脸疑惑,猜猜小猴子心里又会想什么呢?观察完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自由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四、五、六、七段,体会情感。这一部分应作为重点来讲。

  (4)出示最后一幅图,小松鼠和小兔子头上都有一个大大的问号,“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同学们自由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注意不要拘泥于一、两种答案,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七嘴八舌的讨论,学生们自然能够明白故事中的深刻道理。

  (三)小结

  通过这个故事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随机进行思想教育: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只听别人一说就相信了,而要亲自去尝试、去证实才对。

  以上是我对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设计,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教师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作用,引领学生进入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真正做课堂的小主人。

  在这一课的第二课时,我还将设计“表演童话剧、赏析句子、拓展训练、教写生字”等环节,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风的形成》。我的资源包有五项内容,下面我以说教学设计为主线,把其他资源整合在其中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风的形成》是青岛版三年级下册中的内容,风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教材设计重点探究风的成因,了解人们对风的利用,认识风的两面性,进而突出风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根据课前对学生的了解,我发现:通过前段研究风级、制作风向仪、风的观测及学习热空气等与风有关的知识,学生对风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也具备了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但对于风与热空气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还没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知识目标确定为:

  1、知道自然界中风的成因。

  2、能解释季风的成因。

  探究目标为:

  1、能从实验现象出发,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2、能用模拟、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出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目标为:

  愿意利用所学的风的成因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四、教学重点:

  能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利用风的成因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五、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讨论法、分组实验法。通过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认识风的成因。最后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联系生活实际。

  学法上,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实验法。

  下面我来表述教学流程。

  六、说教学过程

  (一)观察现象导入新课

  1、教师首先给同学们演示一个新奇的现象:把教室窗打开一条缝,将两根丝带分别放在窗缝的上边和下边,学生会观察到两根丝带分别向相反的方向飘动。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2、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提炼问题:你觉得风是怎么形成的?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对风的研究兴趣,让学生大胆猜测风是怎么形成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以便能够从实际出发,进行后面的环节。

  (二)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

  1、出示实验材料,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材料来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在讨论交流中完善实验设计:先不点燃风箱中的蜡烛,用火柴点燃卫生香,将卫生香置于风箱侧面小孔处,观察烟的流动方向;再将风箱中的蜡烛点燃,固定于风箱上部小孔正下方,将风箱正面密封,然后用火柴点燃卫生香,将卫生香置于风箱侧面小孔处,观察烟的流动方向。比较两次实验的现象,分析原因。

  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强调几点:①前后对比实验中,除了蜡烛燃烧和不燃烧之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②实验过程中纸风箱要不透风;③纸风箱易燃烧,实验中要小心。同时要求学生小组之内可以用图画、文字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学生按照“我们是怎样做的”、“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汇报实验结果。

  2、学生小组合作,自主完成实验探究。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各组,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操作中的问题。

  3、组织交流现象,并分析成因,归纳结论:未点燃蜡烛时,烟向上飘;点燃蜡烛后,烟全部经风箱侧面小孔流进箱内,然后从顶部小口上升。这是因为蜡烛燃烧将箱内空气烧热,热空气从顶部小孔上升后,箱外冷空气就从侧面小孔流进箱内补充,从而形成风。可见,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

  在此环节中,学生的交流表述很可能是不规范和不完整的,教师要及时引导和帮助梳理,以求快速理清思路,理解原理。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这一环节,首先引导学生回到上课初提出的问题上:为什么窗缝上部和下部的丝带飘动的方向相反?能不能用我们刚刚获得的知识解释一下?此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对实验中理解的原理做进一步巩固,加深理解。

  2、向学生介绍一种我们沿海地区独特的自然现象:就是在海边,白天,风总是从海面刮向陆地,到了夜晚,风向就会倒过来,从陆地刮向海面,这种现象被称作“海陆风”,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探究,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成因。目的一是引领学生学会查阅资料,二则激发学生继续探究大自然的兴趣,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下面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专利权》是选自,主要介绍专利权主体、客体、以及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专利之后编排的,专利权说课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专利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所以专利权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专利权、专利法的概念,能准确的说出专利权的主体,准确区分专利权的客体属于哪一类型,及不受专利法保护的智力成果。

  2、能力目标: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能把专利劝的内容能够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联系起来。

  3、情感目标:通过专利权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以及本节课的特点和学生的一些实际情况,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1、重点:专利权主体的确定和客体的类型

  2、难点: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的的区别和实用新型的确定,教案《专利权说课稿》。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是门艺术,既需要规范性,更需要创造和有所实践,针对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讲授法、问答法、练习法。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并且结合板书、ppt直观教学等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案例材料的分析,找到问题所在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节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1、导入新课:呈现图片,然后提出问题:“这是我院20xx级计算机科技与技术专业周伟同学在校期间设计并提交的‘可拆卸式暖手袋加热器’的一项专利,同学就PPT展示的图片想想专利权包括那些内容”

  2、新科讲授:

  (1)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指出周伟是专利权的主体,“可拆卸式暖手袋加热器”这一项专利是专利权的客体,周伟享有的独占权和所有权是专利权的内容。

  (2)学生对专利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之后,接下来我会对专利权的主体、客体、内容做一个详细的讲解,在新课讲解的过程中借口多个案例以及图片的展示,是同学们对内容了解得更加深刻。

  4、布置作业:为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巩固知识,让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中不断得以提高。

  四、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