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10-16 16:31: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集合6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集合6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四大热点问题。不难发现,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全书的开篇。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 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的要求。

  第一节教材内容的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

  区分布。首先从数量这样一个最直观的角度来探讨人口的变化,因为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的人口问题,正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并且,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显得顺理成章,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树立起人地关系的思想理念。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正唯物主义世界观。

  3、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解。

  三、说学情

  对于人口及人口问题的基本知识,学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及生物课中都已学过。但大部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目的旨在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由初中的感性认识为主提升到理性认识层面。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难点: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重难点的突破主要是(1)通过教授读图方法及步骤让学生在反复读图中真正掌握图表分析的一般步骤和方法。(2)通过课堂活动及问题思考明白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

  五、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

  六、说教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说学法

  1、 学会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的阅读方法(横纵坐标及曲线的含义)

  2、 学会掌握柱状统计图的技能

  八、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自主学习:预习教材内容,完成基础知识梳理。

  <二>课堂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多媒体显示)PRED 问题(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

  通过PRED 问题导入人口问题,然后从数量这个最直观的角度看人口 变化的情况——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

  2、[讲授新课]导入图片1.1世界60亿人口日,由书上的图片入手,并加入一些趣闻,有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清晰地意识到人口问题的严峻。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与小动物》。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我与小动物》是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的兴趣爱好”中的一篇课文,旨在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将学生带入“动物世界”,了解的动物的知识,感受小动物的可爱、生命的可贵,学习与动物和谐相处。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谐共生意识和环保意识。

  (2)行为与习惯:通过快乐寻访以及饲养小动物等活动,养成自觉保护动物的良好行为习惯。

  (3)知识与技能:通过制作“动物明星卡”及当“小导游”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动物习性,增长有关动物的知识。

  (4)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资料、交流、游戏以及实践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习性,增长有关动物的知识,培养学生喜爱动物的情感。难点是培养学生珍爱、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3、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分组进行快乐寻访,搜集有关动物的小百科知识以及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师准备:

  制作教学辅助课件、准备小金鱼及海宝贴画。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拟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

  课前组织学生搜集动物知识,并制作动物明星卡;课中借助资料卡引导学生了解有关知识,并通过合作与交流,拓展知识面,激发探究动物及相关知识的兴趣。

  2、情境化教学

  以海宝为主题人物串联,以野生动物园为活动背景,创设课堂情境。

  3、活动化教学

  课堂中通过听音辨物、模拟参观游览、互动实践、情感体验等等活动,使整堂课呈现活动化的形态。

  三、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海宝召唤,走近动物世界。

  二、倾听呼唤,激发寻访热情。

  三、角色扮演,交流动物知识。

  四、情感体验,唤醒生命意识。

  五、和谐相处,共享生命之光。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海宝召唤,走近动物世界。

  点击播放课件第一部分。

  师叙述:课堂开始,我给小朋友们展示了一个可爱的形象——海宝。(点课件)海宝:小朋友们,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我是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你们喜欢我吗?(喜欢)上海是个国际性的大都市,这里有千姿百态的世博场馆,有各具特色的都市建筑,还有中国第一座野生动物园。小朋友们,欢迎你们到上海游玩!)小朋友们,你们想去上海玩吗?你们想逛什么地方?

  由于小朋友天生喜欢动物,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小朋友们自然而然地和我一起走进上海野生动物园,走进我与小动物的世界。

  【设计意图】20xx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海宝的形象深入到小朋友的心中,世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觉得它可以延伸——与动物和谐相处,可以让生活更美好。用海宝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了亲近小动物的情感。

  (二)倾听呼唤,激发寻访热情。

  点击课件第二部分。

  师叙述:一大早,我们向着上海出发。2个多小时就来到了上海动物园。你们瞧,海宝正在门口欢迎我们呢!

  (海宝: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上海动物园。动物园虽然还没有开放,但是动物们已经在里面欢呼,欢迎你们了。听,猜猜它们分别是什么动物。)(点动物的叫声)

  【设计意图】野生动物园近在眼前,小朋友们兴趣盎然。通过听一听、猜一猜等游戏活动,学生充分参与,拓宽了思维,激发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在这过程中,让学生学学狼嚎,学学小猴的动作,关注了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给他们贴上一张海宝的小贴画,对他们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给予肯定,激发了学生对动物的喜爱。

  (三)角色扮演,交流动物知识。

  点击播放课件第三部分。

  师叙述:走进动物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张动物园游览示意图。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喜爱熟悉的动物,老师适时展示了自己制作的明星卡,并要求学生也做一张明星卡,在游览的时候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熟悉的动物。

  明星卡制作好了,我们沿着动物园的小路,先来到了孔雀园。老师先当小导游,介绍孔雀知识。然后请同学们补充知识,丰富对孔雀的了解。接下来的游览,就是同学们做小导游了,熊猫、小猴、老虎、海豹、长颈鹿、鸵鸟……老师适时地引导其他同学互相补充,适当评价“小导游”,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

  接下来让学生走近动物,参观人与动物互动区。

  (点海宝讲话:欢迎你们来到人与动物互动区)你看,多开心的笑容!为什么这么高兴?

  然后我请了小朋友交流与生活中小动物相处的情况。如你平时是怎么和小狗一起玩?你家的小白兔可爱吗?你是怎么照顾它的?

  【设计意图】《品德与生活》应体现三个特点: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从学生最喜爱的小动物入手,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诉。让学生制作“动物明星卡”,介绍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交流与动物相处的情况。动物的可爱、人类与动物间的真情实感得以淋漓尽致的生动呈现、自然流淌,并慢慢浸润、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世界。课堂与课堂外的沟通,生动地营养了、活化了课堂生活,又积极地被学生吸收、内化,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

  (四)情感体验,唤醒生命意识。

  本环节是播放两个动画,通过问题使学生明理。

  《救救小动物》。

  你怎样劝阻他?你该怎么做?

  点击播放《小小鸟》。

  问题:看完你的心情怎样?小鸟为什么会死?怎样使小鸟有一个温暖的家?

  【设计意图】品德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高潮部分,在分析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教学素材——录像和动画,给学生视觉、心灵上的冲激,尤其是动画《我是一只小小鸟》那震撼心灵的画面和略带悲伤的音乐成功地渲染、营造了课堂氛围,师生一起走过了从喜到悲的心路历程。“喜”让学生体会到人与动物是朋友,和谐相处多快乐!“悲”使学生知道了现在还有许多小动物正遭受人类的伤害,它们急需我们的保护。学生深刻的,发自内心的体验必将会影响他们今后很长的人生路程。

  (五)、和谐相处,共享生命之光。

  点击播放第五部分。(海宝:动物和我们都是地球的主人,我们要和动物和谐相处,善待它们,爱护它们。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活才更美好!小朋友们,你们做得很好!现在我要奖励你们,送你们两条美丽的`小金鱼。让大家集体领养这缸小金鱼。你们愿意它们吗?

  在这里,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照顾小金鱼。

  【设计意图】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和知识基础之后,让小动物走进课堂,让学生在与真实动物的亲密接触中感受与动物做朋友的乐趣,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导行”落实到实处。

  课堂的最后,我这样设计:今天,海宝带领我们游览了动物园,走进了小动物的世界,对小动物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些可爱的小动物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它们就是我们的朋友,让我们去爱护它、保护它,和他们和谐相处,和它们共享生命之美!

  最后以海宝的邀请结束整节课。(海宝:世博会在上海举行,美丽的中国馆,神奇的……欢迎你们下次到世博园区去参观。)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世博会关注了人类生活的环境,关注了科技的进步,关注了人类的文明。世博的主题,让课堂充满了现代的元素、时代的气息和文明的内涵。

  “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我相信:经历了课堂的

  “喜”与“悲”,与动物和谐相处,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已经植根在学生的心中。

  谢谢各位专家!

说课稿 篇3

  一、课的内容

  小学《体育与保健》四年级上册第33课《跳绳接力》,主要有:掷轻物(掷远、掷准)练习和跳绳接力两个内容。

  二、教材分析

  《体育与保健》课以发展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为教学体系。本课的两个教学内容,掷轻物练习侧重于上肢锻炼,跳绳接力侧重于下肢锻炼,上下肢协调发展,充分体现了本学科“全面发展身体”的教学原则。

  投掷是小学体育实践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教学,既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又帮助学生学会多种投掷动作,发展投掷能力。教材编排遵循“循序渐进、整体提高”的原则,就是说,技术动作由易到难,投掷能力整体提高。四年级学生已学会了“肩上屈肘”、“原地侧向”的投掷技术,并已经有了一定的掷远、掷准能力。本节课投掷教学,它是学生新学了“上步投掷”的技术动作后出现的,通过轻物掷远、轻物掷准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改进“上步投掷”协调用力和准确投掷的方法,增强动作的连贯性,发展投掷能力。

  跳绳接力既是一个跳跃游戏,又是一项跑跳结合的综合性体育活动。作为体育游戏,它以趣味性为前提,又具有一定的规则和技术要求。本课的跳绳接力游戏,它是在学生充分学习了跳短绳和快速跑以后出现的,技术基点在于接力比赛与快速奔跑、快速跳短绳的结合上,以接力比赛为形式,激发学生的练习积极性,以快速奔跑和快速跳短绳为内容,提高跑跳能力。接力比赛又是一个集体项目,通过比赛,既可以提高学生迎面接力技术,又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学情分析

  本课施教的班级是我校四年级某班,学生48人,男女生各半。本班学生勤学守纪,凝聚力、荣誉感强,是学校的文明班。爱好文体活动,体育是班级的特长,曾获得过校运会三次冠军。学生特点,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能力,学习上有创新精神。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认知目标:

  让学生理解投掷练习中协调用力的意义,理解出手角度对掷远的作用,理解正确掷准的方法,掌握跳绳接力的游戏规则和方法。

  技能目标:

  (1)改进“上步投掷”快速挥臂、协调用力技术,初步学会运用合适的出手角度进行掷远练习和准确投掷的方法,增强动作的连贯性、协调性,促进上肢肌肉、关节和韧带的发展,提高投掷能力。

  (2)激发奔跑兴趣,发展跑跳能力,促进速度、弹跳、灵敏、协调等素质的提高,增强下肢力量。

  情感目标:

  (1)培养创造能力,发展学生自觉练习和独立锻炼的能力。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卫生习惯。

  (2)让学生接受勇敢顽强、沉着机智、听从指挥、 敢于胜利等品质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初步具有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掷轻物练习的教学重点是改进“上步投掷”的协调用力技术,教学难点是如何把“上步”与投掷的蹬腿、转体、快速挥臂等身体动作协调结合。

  跳绳接力游戏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跑跳速度,教学难点是怎样在接力中快速转换跑与跳的技术。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特色

  根据本课的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本课教学将努力实现以下几个特点:

  1、寓教于乐,健体健心

  体育教学重在健体,贵在健心。一节精彩的体育课既要满足学生的生理需求,也应该使学生的心理产生愉悦和放松的情感。现在的学生不是不喜欢上体育课,而是不想上没有兴趣的体育课。他们平时学习紧张,在体育课上都有一种玩一玩、动一动、乐一乐的想法。为发挥学生这种学习心理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各教学内容将以游戏的形式出现,锻炼与游戏相结合,学中玩、玩中学,增强练习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寓教于乐。

  2、一绳多用,提高练习密度

  为提高器材的利用率,本节课将以短绳作为学生练习使用的主要器具,并以短绳为辅助工作,开展相应的辅助练习,提高练习密度,提高课堂效率。又因为教学内容的运动强度不大,根据小学体育“强度宜小、密度稍大”的教学观点,本节课还将采用练习法,在一定的要求给予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把教的东西转化为学生自我需求的行动,提高练习密度。同时,通过学生的自由练习,让学生在“小团体”和“个人”相结合练习中领悟动作要领,克服困难,培养创造精神,发展学生的个性。

  3、又由于本班班风活跃,为加强教师对课堂纪律的调控力度,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采用竞赛法,大到教学比赛,小到队伍集合,通过比赛的办法,从而提高练习密度,也使学生接受听从指挥、遵守纪律的良好品质锻炼。

  六、教学过程

  准备部分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从教室到操场,视觉、听觉和注意力都发生了变化,情感、思维和情绪等心理状态都不能马上适应到体育活动中来。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到体育活动中来,课的开始突出一个“变”字,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人手一根短绳跑跳进场,在操场上稍作活动后再在指定地点集合排队,进行课堂常规练习。这种不同以往方式开始新课的方法,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融洽师生关系,而且还帮助学生活动了身体,更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深入。

  为更好地活动身体各部位,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准备,我将组织学生进行绳操创编比赛,根据老师的要求,学生们分组讨论设计几节绳操,然后在把优秀的绳操动作让学生集体练习。在学生的自编自练中,既活动身体有关部位,激发学习积极性,消除惰性,从生理、心理上为即将开始的锻炼做好准备,又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因为本节课没有大强度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准备活动要求不大,为了节约时间,同时也为基本部分留更多的练习时间,因此准备活动时间安排10分钟左右。

  基本部分

  掷轻物练习

  本内容为复习内容,教学的重点是改进“上步投掷”的协调用力技术,教学难点是如何把“上步”与投掷的蹬腿、转体、快速挥臂等身体动作协调结合。为突破本内容的教学重难点,教学中我突出一个“练”字,让学生多练,练习中暴露动作的缺点,教师不断地予以纠正。教师指导的方法突出一个“变”字,采用讲解、示范、学生示演、比较等手段强化学生的动作意识;学生练习的过程也突出一个“变”字,根据教材安排和教学任务的需要,首先让学生练习纸飞机掷高,然后练习轻物掷远,以跳绳代替纸飞机进行掷远比赛,最后进行掷准比赛。通过不同器材、不同方向、不同目标的练习,使学生始终充满高涨的学习情绪,在反复的练习中巩固上步投掷协调用力的方法,从而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为提高学生的投远能力,学会合理的投掷角度,教学中我将采取学生探索与教师讲解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投掷角度在掷远练习中的意义,再用直观的图示帮助学生建立合理投掷角度的概念,通过反复的练习,从而帮助学生学会投掷的合理角度。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在掷准练习中不能正确理解“准”与“力”的结合,往往为了“准”而忘了“力”,结果掷准变成了“丢准”,失去了掷准教学的真正意义。为改进学生准确投掷的方法,我把掷准的目标由硬物改换成气球,要求学生既要掷准,又要用力把气球掷破,以此手段既向学生表明掷准既要准,又要有力,从而实现“准与力”的结合,掌握正确的掷准方法。

  投掷是本课教学的主要内容,为突破教学难点,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较丰富,所以教学时间安排为15分钟左右。

  跳绳接力

  从投掷教学到跳绳接力需要一个过渡,为体现一绳多用的教学特色,投掷教学后,让学生进行花样跳绳自由练习。花样跳绳练习,一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是为跳绳接力作好心理和技术上的准备。

  由于小学生争胜好比,荣誉感较强,可以肯定,在接力比赛中每个学生都会发挥自己的奔跑速度,为本小组争光。再加上早已学会快速跳短绳技术,因此突破跳绳接力游戏的重点比较容易。怎样在接力中快速转换跑与跳的技术,这才是教学中要解决的教学难点。

  跑与跳的快速转换,这是接力取胜的关键,但跑跳转换又没有统一的动作规范,全凭个人的身体素质与活动能力。为了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能力的方法,教学中我采用练习法,首先让学生进行练习,体会怎样转换的动作。然后学生进行交流,得出“我适合,我能行”跑跳办法,以在接力比赛中发挥跑跳速度。我将组织教学比赛三到四次,为提高练习密度,分八小组进行。教学中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在“快”字上做文章,张三李四,各显神通,才是本次练习的精彩之处。其次,通过教学比赛,及时向学生总结学习成绩,反馈教学效果。比赛中要强调游戏规则和迎面接力的技术配合,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本次练习时间安排10分钟。

  结束部分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结束部分,用表情歌舞──《歌声与微笑》进行放松,目的是使学生放松身体肌肉,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消除经激烈运动而产生的紧张状态。此舞蹈组织成四列横队,第一遍学生跟着教师练习,要求把握节奏,第二遍听音乐练习,要求动作优美,轻松愉快。

  最后教师小结本课,对本课的练习效果进行讲评,对学生的成绩给予肯定表扬,提出希望,然后要求学生注意卫生,体育活动后要及时洗手洗脸等。

  结束部分用时5分钟左右。

  七、运动量

  预计本节课的练习密度在40%以上,运动负荷中等,学生准备部分——跑跳进场开始心率平稳上升(130次左右),在跳绳接力时负荷达到高潮(160次左右),最后经过放松活动下降到(100次)以下。

  八、场地器材

  本节课适合小场地、少器材的情况下开展,一绳多用,学生人手一根;小垫子8只;录音机一架;相关磁带两盒;气球若干个。

说课稿 篇4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大班艺术《春天的色彩》。我的课程设计意图是春天到了,孩子们开始了丰富好玩的户外踏青活动,在与幼儿交谈过程中,发现孩子们眼中的春天很是美丽,有五颜六色的花,小草发芽了,燕子飞回来了,春天可以放风筝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5-6岁幼儿能向他人介绍所发现的美的`事物,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结合我班幼儿在绘画方面的兴趣和能力,特安排了本次教学活动。

  本次教学活动共有三位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感受春天的美,体验绘画的乐趣;

  二、能力目标:能大胆进行线条组合并大胆运用色彩;(?)三、认知目标:幼儿大胆绘画,用各种线条绘画春天。

  该活动的重点是幼儿能熟练绘画各种线条,难点在于幼儿如何将线条进行组合,如何运用色彩。

  我的活动准备包括:

  一、教具:音乐《春天在哪里》,U盘,音响;春天景象图片;

  二、学具:排笔、颜料、图画本、围裙各若干。

  本次活动教学过程,我将分四个环节开展:

  第一个环节是音乐导入,激发幼儿兴趣。在本次环节中,我将播放音乐《春天在哪里》,激发幼儿对春天的回忆,发展了幼儿的记忆力;

  第二个环节是图片展示,分组自由讨论。在这个环节里,我将分两步:第一步我将组织幼儿谈话讨论,通过提问春天你看到了什么,它们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等话题,让幼儿说出春天的景象,在此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第二步出示图片,组织幼儿集体观看春天景象,进一步加深对春天的认识,在此环节中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

  第三个环节是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组织幼儿分组进行绘画,我将适当进行指导,对能力强的幼儿予以肯定,对能力弱的幼儿予以引导,通过此环节幼儿能大胆绘画发展了幼儿的绘画能力。

  第四个环节是作品交流与分享。我将对部分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幼儿的优点与进步;请最富有创作力的幼儿上台分享自己的创作想法。

  教学结束后,我会和幼儿进行活动延伸,将所有的作品一起粘贴在作品栏中,并要求幼儿收集有关春天的实物,投放至区角中。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珍珠泉》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写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清、深、绿以及冒不完的水泡,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语言优美,作者描写珍珠泉由静态着笔,抓住了“清、深、绿”的特点,接着以“最有趣的,当然是……”笔锋一转,由静而动“摇晃、升、绽开、扑哧”等动词把珍珠泉活泼、调皮的灵性展现得淋漓尽致。阳光一照,其越发色彩斑斓,妩媚动人。不知不觉中,作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描摹,把我们带入一个美的世界。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出美感,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感情。

  2、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理解及编排意图,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

  (3) 体会抓特点表述景物的方法。

  (4) 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3、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珍珠泉的美丽,体会

  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感情。而体会作者怎样抓住特点将珍珠泉描绘得细腻生动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说教法——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品悟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体会语言。本课教学我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悟交融,在平等对话中获得启迪,让学生实现与文本的融合,并与自己的阅读实践期待相结合,形成新的感知。

  2、课件演示法。课件演示起着使教学直观化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在本课教学中,我将利用课件,呈现一组泉水的画面,用这优美的画面来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相关语言信息,为走进文本搭桥铺路。

  说学法——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显得异常的重要。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最根本的途径。因此,本课我十分注重以下两点:

  1、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指导学生自读自悟。

  2、 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教材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如:第二段中对泉水清、

  绿的描写),进行相关的阅读链接,帮助学生储存写作范例。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因此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本课时共分4个板块:一、课件演示,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三、品读珍珠泉,感受美,感悟情,四、阅读链接,积累写作方法。

  第一板块——课件演示,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泉水吗?看——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泉水的画面。当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声声赞叹时,定格画面,老师引导:泉水美吗?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泉水吗?

  预设学生会说:一泓清泉,涓涓细流,泉水叮咚……

  大家积累的词语可真多。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去欣赏另一处大自然的杰作——珍珠泉。(板书课题)

  【形象直观的泉水画面,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架起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也唤起了学生头脑中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带着这种情绪走进新课,能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什么?

  三年级的学生可能一下子无法准确地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会多叫几个学生来说,让大家在比较与讨论中明确课文主要讲了珍珠泉周围的景物和泉水涌动的景观。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三年级学生所必须养成的学习习惯之一。

  2、再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并交流:

  课文共有( )个自然段,第( )自然段交代了珍珠泉的位置,第( )自然段描写了泉水四周的景物和泉水的特点,第( )自然段写潭底冒出的泡泡,第( )自然段直接表达了“我”对家乡珍珠泉的喜爱、赞美之情。

  以上内容由课件出示,待学生独立默读后讨论完成。

  3、三读课文,切入主替

  请同学们捧起书,轻轻地读课文,你觉得作者笔下的珍珠泉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它由哪些特点呢?请你根据自己的感受,给课题《珍珠泉》加一个修饰词——( 的)珍珠泉。

  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想到的词语写到黑板上。预计学生会想到:

  美丽的珍珠泉

  彩色的珍珠泉

  又清又绿的珍珠泉

  调皮的珍珠泉……

  当一个词语被写到黑板上之后,都要引导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段落,再听这位同学读一读,感受珍珠泉的特点,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朗读永远是语文课上的主旋律。但枯燥的朗读训练不但毫无效果可言,还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在本环节,我设计了3个阶梯式的朗读训练——读出主要内容,读出叙述顺序,读出珍珠泉的特点,层层递进,让学生每一次亲近文本都有所收获。而范读,默读,轻声读,指名读,不同形式的读书,恰恰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轻轻松松地穿梭于文本之间。同时,这3次读书,也是教给学生一种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教材的方法,这在他们今后的课外阅读中是非常实用的。】

  第三板块——品读珍珠泉,感受美,感悟情

  1、品读第2自然段,感受又清又绿的珍珠泉(出示第2自然段)

  (1)用……标出表示颜色的词语,用——画出珍珠泉四周的景物,然后多读几次,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2)课件出示,反复引读:这是一潭( )的泉水,……石头上长着一层( )的青苔。……那绿得没有( )的蕨草,那( )着的花朵,给珍珠泉编了个( )的花环。水是那样绿,绿得( )。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 )。

  在反复的师生引读,小组引读,男女生引读的过程中,取长补短,通过指点三个“那样”的朗读,读出珍珠泉四周的景物的优美,读出泉水的又清又绿。

  2、品读第3自然段,感受动感活泼的珍珠泉

  这一段话写的是泉水涌动的奇观。细细品之,本段话有一定的内在逻辑,不宜分解。为了在学生心中保留这一幅完整的画面,我继续采用多次引读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完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在读中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层层深入的对话。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次引读——着重强调本段话的叙述顺序:最有趣的……开始……最后……有时候……

  第二次引读——着重强调水泡的有趣:最有趣的,当然是那( )、( )、( )、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开始,( ),最后,( )。

  第三次引读——着重强调水泡的色彩: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 ),照在( ),一直照到( )。水面和潭底( );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 )……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3、通过这三次的读,我想,珍珠泉已经深深地印入你的脑海。现在,请你拿起笔来,把印在你脑海里的美丽的如珍珠般的水泡画出来。

  指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其余在纸上画。

  4、小结过渡:指着学生刚才板书的词语,小结——这就是彩色的珍珠泉,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又清又绿的珍珠泉,这就是活泼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珍珠泉!作者把对家乡的热爱,融入到对家乡珍珠泉的赞美之中,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

  拿起书,让我们再次走进珍珠泉,用我们的心灵去感受作者的那一颗心,用作者的情感来感染我们的情感。

  学生齐读2、3自然段。

  【教师的有效引领,会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层层深入。品读与联想的结合,会使学生的体验不断丰富。重点句段的反复诵读,会使师生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更加融合。而“把印在你脑海里的美丽的如珍珠般的水泡画出来”是引导学生把语言还原成形象的一种方式,有助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学生人人动手,在画图中理解课文,有情有趣,兴味盎然,有助于促进其投入创造性学习。】

  第四板块——阅读链接,积累写作方法

  1、 山水美景一直是作家们乐于描绘的对象。同样是写水,请大家仔细发

  现,本文中写水的句子和资料上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课件出示:

  水是那样绿,绿得像是被周围的绿树、绿草染过似的。水是那样深,又那样清,清得能看见潭底的青褐色的石头,能看见沉积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经发黑的树叶。(《珍珠泉》)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2、待学生充分朗读后,引导讨论,说异同。预计讨论结果是:

  (1)两段话所写的水的特点差不多,都写到了水的绿与清;

  (2)两段话都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句式上也差不多;

  (3)同样写绿,具体绿成怎么样,不同。写水清的差不多……

  3、总结方法:如果让你写一写家乡小河的水或小溪的水,你打算写哪些方面呢?你准备用上面的哪些方法呢?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相信此时的学生一定会有很多想法。比如可以写水的清、深、绿、凉、甜等,可以用上排比,比喻等。

  4、运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动笔写一写家乡小河的水,或家乡小溪的水。

  【语文教学最终的落脚点应在“读写结合” 上。“教材只是个例子”,读是为了写,也就是必须让学生从教材中学到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进行利用。以上环节,充分地诠释了这一理念。】

  四、说板书设计

  珍珠泉 泉水 清、深、绿 爱泉水

  水泡 晶莹闪亮 更爱家乡

  【该板书,简单精练,抓住了关键词,能清晰显示文章结构,也准确表达出作者对珍珠泉的那一份情感,凸现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识字5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2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采用“词串”和图画来形成识字,图和词并茂,学生看到图想到词,读到词想到图,是一篇指导学生识字写字,培养观察、想象、口头表达能力的好课例,我们第1组学过的识字1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色,而识字5描绘的是夏天的景色,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观察图画的兴趣,同时经过识字的积累,为下面更好的学习课文又做了铺垫。这篇课文分两个课时进行,我上第一课时。

  (1)针对课文特点,我把本课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会本课生字词,掌握“了”这个多音字的两种读音。

  2、观察图画,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借助图画上描绘的事物去理解字词。

  3、了解夏季的特点,积累词语。

  4、熟读课文。

  (2)设重点为:识字写字。

  (3)本节课教具:课件、自制荷叶等。

  【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所以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放”的教学方法,叶圣陶的六个解放中说道:“解放孩子的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有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点自己渴望要学的东西,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一个教练的身份给学生加油,并作适当引导,创设一种形、色、声有机结合的`教学情境,放手让学生观察,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词,自读课文,感悟画面,图文结合,参与游戏等活动,使学生主动,有效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自信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心灵之花在课堂尽情绽放。

  【说学法】

  语文学习教无定法,重在得法,贵在用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而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而《课程标准》中也说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自悟自得”的学法导向。层层推进教学,力求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界。

  教是为学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呢?因此在整个充满灵性感悟的教学过程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引导他们在读中自悟,自己悟出课文中蕴含的情感,感悟出学习方法。

  如:在本课中是图和词语并列。与图相应的词语有:夏天台风雷雨/桃子梅子西瓜/蝈蝈青蛙知了/葵花茉莉荷花。第一组词语说明了夏天的气候特征,第二组词语是夏天盛产的水果,第三组词语介绍了夏天里活跃的动物,第四组词语是夏天里植物开的花。连起来读,意义上有联系,押韵上口,便于记忆,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有增长知识。

  因此,在教学中,只要做到:情为上,情愈深,感悟愈深;读为主,情、理、法尽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教师只需要当一名导游,引导学生游历于韵文的意境中,让学生体会韵文之美妙。

  【说教学程序】

  在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一环,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它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课堂气氛的营造十分重要。良好的气氛容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导入时,我说:“一年有四个季节,你们知道是哪四个季节吗?”学生回答:“春、夏、秋、冬。”我接着说:“每一个季节的景色都不一样,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看看夏季美丽的景色。”几句话就把学生引入到我创设的教学情景中,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活泼。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2、指导学生识字识词。

  ①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行读准生字词。学生先试读,然后由学生充当小老师带读,师生进行评价,老师再给予点拨纠正。

  ②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读的形式要多样,有小组互读,小老师带读,男女生读等,力求引导自己读熟课文。

  ③通过游戏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在游戏中巩固识字,同时演唱《小青蛙找家》的歌曲,注意了学科间的融合。既有趣,又能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3、词图结合

  教学中问学生“这四组词中你最喜欢读哪一组?”然后请学生边读词想象画面,每组词的学习方法不同,第一组“夏天台风雷雨”以看录像为主,通过观察领悟画面,培养观察、想象、口达表达能力,第二组“桃子梅子西瓜”重点讲述一个“望梅止渴”的故事,把课外知识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组“蝈蝈青蛙知了”问学生这些动物都在忙些什么?第四组“葵花茉莉荷花”看到这些花最想说什么?四组词教学完后回到整体。

  4、再一次巩固识字,做游戏。

  5、指导学生写生字。

  6、整堂教学注意渗透评价机制,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作为评价内容,小组互评,学生自评。

  【说课总结】

  本课教学力求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动脑动手,身心愉悦,实现尊重儿童,发掘童真,童趣的课程价值。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