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10-16 08:04:1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汇编10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说课稿汇编10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与教学处理:

  《地球爷爷的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熟桃子自已落地的故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 ,学科学。本课的 教学重点是识字与朗读,难点是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由于一年级学生大多数活泼,他们对科普读物十分感兴趣,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结合低年级学习特点,我充分借助网络教学,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设计理念:

  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索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围绕新课标要达到的三维目标 来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3 教学目标:(分两课时完成)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球、玩”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地身边的一些科学现明探求的欲望更强。

  本节教学主要完成我会认,我会读的知识技能。在引导学生 理解课文的同时,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态度。

  4 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课件、卡片、磁铁、铁钉、头饰

  二说教法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从儿童喜爱的故事入手,突出地球爷爷"手"的与众不同,以此为切入点,更容易唤起儿童探究的欲望。开课前的故事引入、初读学习小老师领读及学习中实验活动,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就感,积极投入学习之中。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再现生动形象的画面,更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与探究学习,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与语言能力。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网络媒体手段,开展情趣教学法。如:课文动画朗读导入,小猴摘桃识字游戏,学生登台实验,地球知识展示,角色朗读课文。同时这样运用网络媒体手段,也达到了寓教育乐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1、从一年级起培养孩子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而教师应当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因而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理想地达到这一点还不太可能,但我们必须从一年级开始着手培养,万事万物总有开始之时。

  2、教学应该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在低年级尤其应该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要求:“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分数的乘法》是二期课改教材中六年级第一学期《分数的运算》一节的内容之一,是在学习分数的加减法之后,分数的除法之前的一节内容。它既与整数的乘法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期进一步学习分式的乘法的基础。但在学习这节内容前,教材中没有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一内容作过详细介绍,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内容,以便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再通过学生自我探索、观察、归纳得出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公办中学的一个普通班级,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能力也还有待加强;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喜欢动手操作,但思想不易长时间集中;有30%的同学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的确定及其依据

  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是新课标提出的三位一体的目标,结合这样的要求,我对本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和探究,探寻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并利用法则进行分数乘法的运算,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教学难点:对于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的理解。

  虽然教无定法,但我认为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关键是要得法,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景,层层设疑、讲练结合的教法和让学生自主操作和探究的学法进行本节的教学。

  三、教学设计: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双基落实知识应用

  五个环节

  四、教学过程(一)探索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出示图片)20xx年,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进行首次载人航天发射,即神舟五号飞上了太空,今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又实现了两人多天的飞行梦想。这是让我们感到非常自豪的'事情。(此时提出问题)神五当时在太空飞行的时间是21小时,而神六在太空飞行的时间是神五飞行时间的倍,你能计算出神六在太空飞行的时间吗?

  学生根据已有的认知水平,能够很快列出算式,那么如何进行计算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课题——《分数的乘法》

  (说明这里只是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

  为了探索分数的意义和法则,让我们先探索的意义,并观察它的结果。

  教学准备:给每个同学准备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纸片3张,表格一张,颜料笔,直尺

  教学流程:

  引导

  操作填表

  观察

  归纳

  “数→形→数”

  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1.引导学生探究的意义

  (1)先画出。如图,取一个边长为1的正方形,将一边5等分,取其中4份,涂上黄色。

  (2)黄色部分是原正方形的,将“”看成一个总体,再在正方形的另一边3等分,取其中的2份,涂上绿色,显然黄绿色部分就表示

  (3)为了求出紫色部分占整个正方形面积的几分之几,故考虑延长横向的分割线(启发学生回答)。再从整体观察,正方形被分成了15等份,黄绿色部分占了其中8份,所以结果应是

  2.操作填表

  采用上述方法,让学生通过绘图计算、,并口述求解过程,(让每一位同学动手操作,在自主探究中寻找最后的结果),并填好表格。

  3.观察

  列式

  结果

  4.归纳:的分析过程和结论,探索分数乘法的意义与法则,这里,我主要是先让学生表述它的意义和法则,接着老师归纳总结,然后让学生看课本。特别强调用字母表示时分母不能为零,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看书的习惯。

  (二)以知识为载体,落实双基。

  例题1计算:

  (1)(2)

  解(1)(2)

  说明:选这样的例题主要是给学生讲清通解和优解的问题。即直接应用法则,分子相乘的积作积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积的分母,然后再把积进行约分,这是通解,对于(2)若先约分再计算则是优解。接着布置4道练习题,有目的的请对于同一道题而采用通解和优解的同学到黑板板演,进而强调先约分的优越性。

  练习1:计算:

  (3)(4)

  接着进行变式训练,即把例1中第1小题改成,和问学生该如何计算?

  设计说明:这样提出问题,使环节与环节的联系比较自然,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由学生猜测,讨论并验证从而总结得出整数乘以分数的法则。即把整数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从而化为分数乘以分数,针对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本节课这个地方我主要还是面向全体学生,即要求学生做题时把整数写成分母是1的分数,等学生熟练后,再不做这样的统一要求,对于出现带分数的乘法,则应把带分数化为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然后安排一组小练习,练习的内容就是上面的三个例题的类型,先出口算题,即让学生把每题的答案直接写在本上,对于个别学生则放宽要求,可以打草稿,然后根据学生做题的具体情况,如果还有学生有困难,则把口算题中的数据改动一下,作为抢答题,再次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2题是笔算分必做和选做。选做题主要是照顾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我只报答案,如果学生有困难,课下在单独解决。目的是产生脚印,起到巩固的作用。最后进行统计,归纳有目的的进行个别题的讲解。

  练习:

  计算:

  选做:

  口算:

  (2)

  然后把开头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

  思考:展示图片:这是一架美国最新研制的超音速飞机,它的飞行速度是1.2万千米/小时,而我国最近发射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在太空的飞行速度是它的倍,你能计算出神舟六号在太空的飞行速度吗?

  师生共同小结:(1)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2)通解与优解

  (3)计算过程中带分数要化为假分数,结果是假分数的应化为带分数

  作业:练习册习题《分数的乘法》

  说明:这节课我感觉设计的比较满意的地方是:一、从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出发,提出问题;二、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三、选用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落实双基;四、借助思考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注重了数学的应用和德育的渗透。

说课稿 篇3

  地位:能量守恒定律及能源这部分知识是机械能守恒的延伸,但不是本章的重点知识。

  特点:本节特点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一点点的将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引出,并介绍该定律被总结概括所经历的艰难过程。紧接着介绍了能量耗散,说明能量转化的方向性,也将能量守恒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呼吁大家节约能源。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学习了能量守恒的概念,在前面学习了什么是功,动能定理及机械能守恒,但知识范围仅限于势能、动能及机械能所做的功,这在现实的生活中是不具备普遍性的,所以要学习能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知道能源和能量耗散.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分析,学会用能量的观点分析解决日常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够认识到能源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的作用,体会科学的伟大力量

  2.感知我们周围能源的耗散,树立节能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能量守恒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起到串接整节课的作用,是学生学生的重点,同时,其

  于能量守恒的知识的应用也是教学的侧重点,对于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2、 难点在于如何形成能量守恒的概念,由于能量的守恒涉及到学生并不熟悉的能量种类如

  内能、生物能、化学能等等,不像机械能那样形象客观,因此,如何通过举证大量的事例,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方法和用具:

  探究:通过两个小实验,同学们自己动手,观察思考发现其中的规律并总结。

  讲授:将学生的回答凝练总结,同学着重分析本节重点内容,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 讨论:提问一些小问题,或给出一些材料,学生们讨论得出结果,老师予以适当点评修改。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下课做巩固所学知识点。

  教学用具

  1、 单摆的实验展示

  2、 永动机的简介、简单的人体的'运动PPT

  3、 太阳能的循环的PPT

  五 教学过程

  1、 新课的导入

  由第8节中机械能守恒时的单摆实验导入,提出问题:考虑单摆在空气中运动受到的摩擦力,如果让摆球长时间摆动,能摆动到的最大高度是不是跟原来一样呢?如果不是,那这说明什么问题?由学生讨论得到由于摩擦力做过机械能不守恒,机械能减小。

  进而提出:减少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呢?如果是转换成了其它类型的能量是什么能量呢?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机械能通过摆球与空气间的摩擦力做功转换成热,减少的机械能转化成了其它形式的能量!

  2. 感悟能量的转化

  请学生举出能量转化的实例并分析转化过程,教师板书转化过程,最后得出结论:做功实现了能量的转化。

  3、追寻能量转化的规律

  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是不是可以利用这点做源源不断对外做功而不消耗能量的机器呢? PPT展示永动机并分析。得出结论:能量是不可能创造出来的。

  教师总结能量转化的规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并说明:

  1) 能量是个守恒量,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对比初中化学中质量守恒的概念

  2) 能量的守恒并不是只某一种能量始终不变,是指能量的总量不变,各种能量之间是可以转

  换的,一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了,那么肯定有另一种能量的增加

  3) 机械能守恒是能量守恒的一种特殊形式,而机械能守恒是有条件的

  提问:既然能量是守恒的为什么还要节约能源。我们常见的能源又有哪些呢?思考讨论

  4、领悟节能的意义,了解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1)常规能源

  提问 常用能源?弊端?释放出去的能量能否自动收集起来再供利用?为什么?

  给学生足够时间讨论,最后教师总结:

  虽然能量守恒,但是能源有限,还会带来环境问题;

  能量使用中存在耗散问题,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

  节约能源,只能缓解目前情况,不能根本解决能源短缺问题。

  提出问题:如何根本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你在平时生活中了解到哪些新能源?

  (2)通过视频介绍世界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师提问:人类可开发利用的新能源主要有哪几种?新能源的优点?

  用PPT展示我国利用新能源的图片和目前的技术问题,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国家人类做贡献。

  5 、课堂总结

  1) 能量是守恒量,机械能守恒是能量守恒的一种表现。能量守恒没有条件,是自然界的一种基本规律

  2) 能源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在传统能源日趋减少的今天,我们不仅需要节约

  能源也需要开发新的能源

  6.作业布置

  准备了一个关于节约能源的小短片,大家看后下课结合今天所学知识,写一篇简短的观后感言, 另外也布置了教材的课后题。

  六 板书设计

  10.能量守恒定律与能源

  一、能量守恒定律

  1. 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功,就说物体具有能量。

  2.内容: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外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3.定律建立过程.

  二、能源和能量耗散

  1.内容:能量转化具有方向性.

  2.节约能源的重要意义.

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体会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游戏公平规则。

  3、通过活动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体会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难点:

  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游戏公平规则。

  教学准备:

  班班通。准备好白和黄的乒乓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小组活动

  (1)师生关于游戏简单交流;

  (2)出示书本P64的研究例题;

  (3)首先让学生猜测谁赢的可能性比较大?

  (4)让学生读题中的游戏规则,然后小组里准备好活动器具来模拟游戏。在学生游戏的同时让学生把结果统计在记录表里

  【先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然后再汇总有多少次】

  (5)让学生根据刚才实际的游戏操作以及结果记录说说游戏工公平性。并讨论为什么?

  (6)学生交流说明原因后,引导学生怎样才能让游戏公平地进行?启发学生改变口袋中红球与黄球的个数,使它们同样多,从而使游戏公平。

  (7)让学生重新按照这样的情况再开展游戏,统计出结果,体会游戏是公平的。

  二、初步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1、完成P65试一试

  (1)先让学生读题,弄清游戏的'规则和方法,并根据问题分别作出猜测。

  (2)组织分组的实际活动,以验证猜想。

  2、完成P67练习十第1、2题。

  (1)先让学生看题,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仔细观察每个口袋里不同颜色小球的个数,再根据观察结果作出判断。

  (2)学生作出判断时,要帮助学生理解:只要看口袋里红球和黄球的可能性是否相等。

  (3)说明游戏的公平性,指出第一和第三个口袋模球是公平。

  三、总结

  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些事件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具有确定性;一些事件的结果是不可以预知的,具有不确定性。确定事件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不确定事件用可能来描述。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充分利用游戏这一学生喜欢的方式,让学生在玩中感受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在现实生活中具体一定的实际意义。因此,学生在活动的基础上对本课非常感兴趣。在教学中,首先,出示游戏规则,让学生猜测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之后,要求学生实际体验,记录摸10次后的结果。在活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交流对游戏的体验,感受游戏规则的公平性。接着让学生重新设计公平的游戏,并根据新的规则,再次体验。由此加深事件发生可能性的理解,进一步认识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但还让学生明确,虽然游戏规则是公平的,但还是又有胜负的,又体现了一定的现实性。真正地体会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纸船》出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篇课文《诗两首》,这是一首冰心写的诗。这个单元的课文,主要表现人间亲情。学习的重点是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训练朗读和圈点勾画重点词句。

  冰心的《纸船》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爱,可以由让学生在朗读、感悟、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母爱的认识,培养与家人的亲情,同时通过对诗歌特点的认识,让学生学习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感情。基于《诗两首》中第一首诗歌的学习,学生对母爱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

  根据以上要求和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2、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理解诗的内容、主题和主要表现手法;

  (2)领悟母爱,体验人间亲情,感受美的熏陶。

  3、 教学重点:

  理解诗的主题,品味诗中的情感。

  4、 教学难点:

  领会诗歌是借助具体形象来抒发感情的手法,并在情境中运用这种方式进行简单地表达训练。

  二、 说教法

  初一学生大多爱表现自己,发言积极,教师应抓住这一点,充分保持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利用他们的好奇心理和接受新事物敏感的特点,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诱导他们学习。利用这一点可更好的调整课堂的气氛。初一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通过“情境渲染,走近诗境;朗读练习,感知诗情;体会意象,体验诗情;拓展延伸,深化体验”,让学生初步了解阅读、品析诗歌的方法,进一步感受亲情。

  三、 说学法

  1、读中悟,悟中读,逐步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认识。

  2、学生合作、探究诗的语言及写法上的特点。

  3、在了解本诗借物抒情的写作特征后,真情流露,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短小的诗歌。

  四、 说教学过程

  (一) 情境渲染,走近诗境

  先来考考学生:一次全球性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一词当选为世界上最美的英文单词。你知道是哪一词吗?(mother)

  师:当你每天沐浴着母爱的光辉,当你每天领受着母爱的恩泽,有没有想过为母亲做点什么呢?

  等学生回答好,放轻柔音乐,教师抒情地描述:

  是啊,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在上世纪20年代,一位著名作家,她漂洋过海,在茫茫的太平洋上,她思念自己的母亲。一天,她竟然因思念母亲而小病于舟中。当晚,她梦见了自己至爱的母亲,来到了她的床头,手里端着药杯,伸手摸她的额头。第二天,她的病竟奇迹般的好了。

  这位作家就是被称为“感动了整个中国的”、“最具爱心、夜一般温柔的”作家——冰心!也就是在这段孤独的旅程中,冰心写下了一篇含义隽永感人至深的优美短诗——《纸船》!(幻灯片显示课题)

  (初一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先设计问题来考考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进入课堂。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是先让学生明白母爱的伟大之处,以及用心体会这种神圣的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愉悦的情绪对学习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能引起和保持学习的兴趣,给大脑带来明晰的状态。之后由音乐伴奏教师描述,带学生进入一个诗意的境界,试图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

  (二) 朗读练习,感知诗情

  1、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我们今天学习诗歌一个基本的方法,那就是——朗读。组织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个别学生朗读,再由学生点评。在朗读中谈体会,同时注重对朗读时停顿、节奏、重音、情感等方法上的指导。

  如:“一只一只”:说明叠纸船的数量之多,从而表现对母亲的思念之深。

  “不灰心、每天的叠着”:表明思念和爱的执着。

  “含泪、悲哀”:表现思念深切之至。

  利用这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做到正确朗读,有感情地朗读。

  3、请一朗读能力好的学生做示范朗读。(配乐钢琴曲《眼泪》)

  你认为哪句最能体现诗人要表现的情感?

  把握诗歌总体基调:对母亲的思念和爱。

  4、齐读。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来体味母爱。之后学生点评教师点拨,使朗读与原有的形成比较,更好的把握朗读的要点,读出感情。这首诗很短,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学生可以感知诗歌要抒发的对母亲的感情。)

  (三) 体会意象,体验诗情

  1、课文用一个什么意象来表达感情?再读全诗,围绕中心意象各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诗歌每个小节的主要情节。(叠纸船 放纸船 梦纸船 )

  2、同学们,朗读中,我们感悟到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爱,那么诗人是如何通过纸船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四人小组讨论下面问题)

  (1)作者叠纸船的时候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2)诗人为什么要借纸船这一意象呢?

  (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情感,因为诗人漂泊在太平洋上,无法与母亲互通音信,而船又是负载东西、运送物品的,所以诗人借助纸船,仿佛可以载着自己对母亲的爱、眷恋和思念,回到母亲身边一般,这样就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创造性。借纸船来抒情写出了诗人漂泊无依的孤独。借纸船抒情适合于大海上这一特定的环境特点。纸船又富有童稚气,适合于表达女子的心态。以此让学生了解这种写法叫做借物抒情。)

  (四) 拓展延伸,深化体验

  结合课本注释一了解冰心代表作。

  冰心创作风格被文坛称为“爱的哲学”,它的三个支柱——母亲、童心和自然,这可以在《繁星》、《春水》的导读中得到印证。

  请读《繁星·春水》中的'两首小诗:

  用幻灯片出示:

  春水

  一○五

  造物者——

  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

  只容有一极乐的应许。

  我要至诚地求着:

  “我在母亲的怀里,

  母亲在小舟里,

  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

  繁星

  一五九

  母亲呵!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智育的成效在不小的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善于通过一些无形的线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本诗短小,在理解其内容和主题之后,为了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我拓展了冰心的《繁星》、《春水》有关知识,促使学生对爱的更深一层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感受亲情

  同学们,诗是清晨嫩叶上晶莹的露珠,是忍不住要喷涌的情感之泉,是放飞想象的青春翅膀,我们既然已经领会了本诗的特点是借物抒情,我们能不能也借某一意象写几句献给我们最爱的人呢?冰心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相信大家会妙笔生花的。

  (初一学生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布置这样的作业,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近现实生活,让他们进一步感受亲情和爱。)

  (六)板书设计:

  纸 船

  寄母亲

  冰心

  我 纸 船 母亲

  叠 放 梦

  爱和思念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一年级第下册第14课《神气的大公鸡》。我准备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整体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鸡是常见的家禽之一。早在幼儿园里,学生就已经画过公鸡,所以在头脑里对公鸡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小朋友在画公鸡时,不要单纯追求“形”似,而要他们努力做到“神”似,画出它昂首挺立的神情,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夸张和添加。根据教材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能抓住公鸡的神态,画一只神气的大公鸡。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物体的习惯和分析物体特征的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抓住鸡的特征,画有神气的公鸡。

  难点: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

  二、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情况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主要采取演示法和练习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用讲授和谈话,通过给学生展示课件,使学生获得知识,体现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练习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在《神气的大公鸡》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练习部分,我将学生作业分两步进行,先画线描稿,再学习有创意的进行装饰美化,使本课重点得以分散,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有效地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形成自己的技能技巧。

  在《神气的大公鸡》的教学过程中,除了以下的教学方法外,我还交替综合运用讲授法、谈话法等。

  三、教学过程

  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6个环节,分别是: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欣赏探究。

  3、深入探究。

  4、学生作业。

  5、作品展评。

  6、课后探究,拓展延伸。

  下面我对以下6个教学环节进行介绍: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用谜语导入:“身穿花花衣,清早喔喔啼,红花头上戴,催人早早起。”让学生猜这是什么。然后揭示课题《神气的大公鸡》。这样做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好铺垫。

  2、欣赏探究。

  出示课件,欣赏、评述各种公鸡的图片。并提问:从外形上看公鸡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公鸡简单的结构:

  ①先画身体,如一个鸡蛋等。

  ②再画昂首抬头,又圆又长的颈。

  ③画出神气十足的头。

  ④画出漂亮的大公鸡的.尾巴(像彩虹)。

  课件中丰富的图片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示范能更直观地使学生了解公鸡的造型。

  3、深入探究。

  仔细观察一幅“雄鸡报晓”的图片,以四个人一小组,研究大公鸡神气在哪里。每组选代表交流,组员补充。

  观察图片能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让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交流和观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神气”的理解。

  4、学生作业,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秀作业,进行表扬。

  5、作品展评。

  学生将画贴到黑板上,并说说自己的公鸡有什么特点,神气在什么地方。评评同桌的公鸡那里画得。

  6、课后探究,拓展延伸。

  回家后,收集一些有关于公鸡的材料和图片。

  四、最后是板书设计

  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三部分:课题、基本特征示意图和展示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请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说课稿 篇7

  本课主题:主教材:支撑摆动前摆下 次教材:综合素质练习

  指导思想:

  以二期课改《体育与健身》课程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指导,坚持“健康第一”“健身第一”的宗旨,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为切入点,注重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有效学习。不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意志培养和实践能力的习得,通过同学二人一组之间的互助合作配合、相互进行保护与帮助,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和集体意识。

  教材(学生)分析:

  双杆支撑摆动前摆下是发展学生上肢力量,锻炼学生支撑协调性和平衡性的项目。本教材学生以前没有学过,学生虽然有支撑的基础,但差异性还是比较大,特别是本教材技术要求和危险性较大,因此教学难度较高,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分配时数为4课时,本课为第1课时。本课时开始学习蹬地支撑,鉴于教学对象——初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教学思路还是以基本的基础练习为抓手,先练习基本技术,再进行本课主教材的教学,期望通过在反复练习中自然导入到主教材中,从而更有效地掌握本教材的内容。因此,对于这堂课:

  学习目标:

  一、练习支撑,学习支撑摆动前摆下技术,本课的重点是以肩为轴,进行摆动,通过教学让90%的学生在保护帮助下完成4次以上的动作,让10%的学生能独立完成2次以上的动作。

  二、继续采用先复习、后学习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二人一组支撑动作---助跑支撑外侧坐---小幅度支撑摆动2-3次----稍大幅度的支撑摆动2-3次-----完整动作练习,逐步掌握动作技术。

  三、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分层自主选择练习内容,不断提高动作的质量,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意志、自主学习和团队配合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以肩为轴,进行摆动

  教学难点

  支撑协调摆动

  教学流程

  开始部分——我采用由体育委员整队,报告出勤情况的方式使学生快速进入上课前的准备状态,通过体育委员的整队,来培养和增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准备部分——我采用常规的基本队列训练方式,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调整,再采用游戏《抢占阵地》的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双人操进行各关节活动,使学生的机体逐步进入运动状态,为后面的基础部分内容的练习做铺垫和自然导入。

  基本部分——随着准备部分的自然导入,基本部分重点进行主教材的'学习:

  首先以排为单位进行跳上支撑练习,其次进行助跑支撑外侧坐(二人一组)以及分成四组进行小幅度支撑摆动2-3次的练习,第三进行稍大幅度的支撑摆动2-3次练习;第四进行加大难度的支撑摆动触物练习;最后进行分层练习(个性练习)。期间安排小组展示,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次教材的内容,我主要将学生同样分成四组以及二人一组进行相关身体素质练习,目的为主教材做铺助练习。

  结束部分——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来谈谈在本课中学习情况、练习体会,从中检验教学的情况和效果,同时配以一些基础的调心放松练习,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恢复状态,为下一节文化课做准备。

  采用方法和手段(教学策略)

  1、教师亲自讲解动作要领并做示范。

  2、教师用哨声指挥学生进行练习(注重肢体语言的运用)。

  3、请学生上来示范动作技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4、师生配合示范保护与帮助动作方法(师生互动)。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并相互检查、纠正、交流动作技术(生生互动)。

  6、学生以排为单位进行练习和保护与帮助(注重学生小干部能力的培养)。

  7、小组展示

  8、分层练习。

  安全保障和措施

  本课由于是支撑摆动内容,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强调组织纪律,提醒学生注意动作要领,注意上课中的自律能力培养,同时教学中注意保持同学之间的间隔距离,特别是强调保护与帮助的位置和方法以及各关节准备活动要做充分,提醒学生落地注意缓冲,避免受伤。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槐乡的孩子》。

  1.首先我先来说一说教材。《槐乡的孩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单元以“快乐的童年生活”为主题来展开的。

  《槐乡的孩子》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课文语言朴实、轻快,文中浓浓的乡土气息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在作者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而快乐。

  2.接下来说说本课的教学目标。那么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再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第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读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并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要求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一些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引导学生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

  3.再来说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由于本课与学生生活实际较为接近,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槐乡的风土人情及槐乡孩子勤劳淳朴、吃苦耐劳的品格。

  因为学生对字句理解的欠缺,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品析语言的魅力。

  现在来说说我的教学过程。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第一个环节是导入新课。我将采用激趣揭题,质疑定标的方法来进入新课。“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然后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所以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这个单元的课文里出现过不少的花,有绒球花和太阳花,有蒲公英花,那么你们见过槐树的花吗?它是可爱的还是美丽的呢?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一群槐乡的孩子去看看那神秘的槐花好不好?此导语以教师引导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个环节是落实基础,整体感知课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问题可以是对课题的提出的:槐乡的槐花是怎么样的?有什么作用?那是群怎么样的孩子?也可以是对课文内容提出的: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们从里面可以学到什么?在自读过程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在学生结束自读后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示范读,例如课题里的“槐”“耷”“缕”,还有一些多音字“磨”“载”“塞”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既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同时我也会要求学生边自读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整体感知课文。这种勾画圈点法可以帮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而对重点语段,我会进行示范读,让他们更容易体会其中感情。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第三个环节是研读赏析,精读感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我决定以小黑板出示问题1,问题2,然后请学生分组讨论。 问题1是:你觉得槐乡的孩子可爱吗?表现在哪些方面?问题2是:哪些语段向我们介绍了槐乡孩子一天的生活?而具体写槐乡孩子采摘槐米经过的又是哪个自然段?

  问题1,问题2的设置一脉相承,这里涉及到的学法有讨论法,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有感而发;另一种学法就是自主探究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提高。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第四个环节是拓展延伸。

  设置这个环节的好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部分学生欠缺相当的.口头表达能力。那么这个环节我们可以借助讨论法来进行延伸。讨论法很重要,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所以我将会要求学生抓住本课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段进行分析,谈谈你认为他写得好在哪里?也可进行遣词造句的锤练。 这样的延伸可以有两种形式:快乐写话卡,通过对槐乡孩子劳动情形的多次诵读,我们认识了槐米,认识了槐乡的孩子。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个怎样的槐乡孩子?你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吗?( )的槐乡孩子,我真想对说:“( )”。

  也可以是说说心里话:你想做槐乡的孩子吗?为什么?小组讨论,指名回答,畅所欲言。

  第五个环节是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要学生去理解课文第一自然段说槐乡的孩子,从小就和槐树结成了伴。槐乡的孩子是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

  槐花飘香的五月,是孩子们满意的季节,他们幸福快乐;繁忙的八月,孕育了孩子们勤劳善良、自立自强的品格。

  最后一个环节是布置作业。我认为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所以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1、摘抄好词佳句,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同步练习《纸船印象》

  最后我来说说板书设计。

  众所周知,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要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这样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所以我的板书设计结合课文,简单明了的概括着本课的要点。槐乡的孩子

  4、槐乡的孩子

  八月 黎明

  早起出发:勤劳

  采摘槐米:合作采摘(男孩——削女孩——捡)

  满载而归(快乐的歌声)

  勤劳懂事,分担父母的辛劳

  副板书: 槐乡的孩子 可爱 吃苦耐劳,有很强的自立精神

  以苦为乐,快乐的歌声、甜蜜的微笑

  (可简化成写在黑板两边的词:勤劳、懂事、辛苦、快乐……)

  采摘槐米:早起出发,合作采摘,满载而归

  以上,就是我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说学情

  《南辕北辙》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里面的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季梁的朋友要到南方楚国去,而他却朝北走。季梁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后来人们用“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通过这则寓言故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故事所蕴涵的哲理,同时,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引导他们学习寓言的方法。课文以对话形式展开,富有很强的形象性。虽然短小,但叙述生动,因为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并了解了一些寓言故事,所以学生学习这则寓言不是太困难。

  二、说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所蕴含的哲理。

  2、能力目标

  主要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演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

  做任何事行动与目标要一致,要听朋友善意的劝告。

  三、说教学重、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故事所蕴含的哲理。

  四、说教学理念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的分析不能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点,我采取学生自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齐读的读文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去读。力争在本课教学中由“师教生学”转变为“师生互学”“生生互学”;“传授知识”向“促进学习”转变的教学理念。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积极性,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对学习寓言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古希腊哲学家曾说过:“人的头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根需要点燃的火把。”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和展开辩论的活动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

  五、说教学流程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以下个环节: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个寓言很感兴趣。他们想给同学们表演表演,大家欢不欢迎呢?

  生:欢迎(板书课题)

  (二)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1.播放课文朗读的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听朗读时的语气为后面的角色扮演做了铺垫)

  2.要求学生模仿录音中的语气自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检查读文情况。

  4.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读懂了什么?

  当有学生回答:“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季梁的朋友硬要往北走”。时

  (教师随即在黑板上贴出楚国的图片)然后指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黑板贴上出马车图。

  师问大家:是相反吗?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相反)

  还有的学生说:坐车人很固执、很愚蠢。

  师: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出示:

  (1)、季梁不解地问:“去楚国应该往南走,怎么反而向北奔驰呢?”朋友说:不怕,我的马好。

  (2)、季梁告诉他:“马虽然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朋友回答:没关系,我旅费很多!

  (3)、季梁再次诚恳地说:“旅费再多,向北走,无论如何也到不了楚国。”朋友固执己见:“你不用担心,我的车夫驾车技术非常高。让学生自由读读这三个句子,找找坐车人的理由。边读边琢磨:季梁是怎么问的,朋友又是怎么答的?

  5、请两名同学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季梁,一人扮演朋友,在两名学生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对人物的语气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读感悟,加上表演中教师对人物语气的指导,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故事中人物。同时突破了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教学目标)

  教师:季梁的朋友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让生围绕这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当学生讨论出现两种答案:能和不能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设计意图:课前充分的预设不但使教师在面临生成的问题时临危不乱,而且能及时抓住这一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辩论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的同时,问题的答案也逐渐变的'明确,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6、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的楚国就会越远)让学生齐读。

  教师对辩论进行小结:古时候人们并不知道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因此,不管条件多好,离目标是越来越远。

  (设计意图:教师的小结不但使辩论圆满结束,而且又一次将学生引入对故事的理解中,此时故事所蕴涵的道理不言自明。通过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达到理解寓意的目的,水到渠成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

  (三)课堂练习:

  通过这则寓言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小结:做事行动和目的要一致,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四)播放《南辕北辙》的故事,升华认识与感受。

  1、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教师: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企图依靠武力攻打赵国的念头,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出现南辕北辙的现象,想想你见过吗?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南辕北辙》现象。

  (设计意图:在这个故事的欣赏中,古今联系再次理解“南辕北辙”。学生不仅增强了认识,还明白了今后该怎样做。)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回家后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听。

  附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10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义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中第84页、85页“9的乘法口诀”。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分析:

  “9的乘法口诀”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充分学习和掌握了1~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选用“龙舟赛”这种喜庆活动为背景教学9的乘法口诀,通过观察与推想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结合连加结果编出9的乘法口诀。在交流自主学习结果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发现9的乘法口诀中积的规律。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经历了总结1~8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有了学习1~8的乘法口诀的经验,初步掌握了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基本具备了自己总结9的乘法口诀的能力,但是,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9的乘法口诀,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为:

  知识目标: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编口诀,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并能运用口诀进行准确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四、设计理念:

  1、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经历从情境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我利用知识的迁移类推,通过自主探索活动,渗透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五、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采用创设问题情境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把整个学习活动孕育在一个大的生活情境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六、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丰富认识。

  课件呈现一副“龙舟赛”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都看到了什么,找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如:这副图中有几条龙舟在比赛?每条龙舟上有几个人?一共有多少个人参加龙舟赛?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的“龙舟赛”场面,集中儿童的注意力,导入尽量简化,开门见山,但又明确了学习目标,直入课题,从而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同时也让学生从中受到勇往直前、团结合作的感染。)

  2、解决问题,探究意义。

  结合提出的问题,课件展示“袋鼠跳格图”,让学生逐一算出2个9相加、3个9相加……9个9相加的结果。

  (这一部分主要是让学生知道9的乘法口诀是为了解决9的连加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再通过袋鼠的均匀跳格,使学生清楚知道9的乘法口诀中每一个积的来源,理解相邻两个积之间是一种相差9的关系,为学生正确总结出9的乘法口诀,正确算出口诀中的每一个积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让学生体会到数轴上的点与数之间有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3、自主合作,编写口诀。

  我指导学生根据以上的学习资料编出9的乘法口诀,并说一说每句口诀的意义和对应的乘法算式。配合学生回答,进行课件演示。

  (通过放手让学生以自主合作的形式,自己总结出9的乘法口诀,使学生通过动脑、动口等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4、发现规律,牢记口诀。

  引导学生整体观察9的乘法口诀,寻找并发现规律,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求规律,帮助记忆口诀。

  (这样一方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概括的能力,另一方面为记忆9 的乘法口诀作铺垫,加深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的理解。)

  各种形式记口诀

  ① 一二组的同学说口诀的前半句,三四组的同学说口诀的后半句。

  ② 师生互记

  ③ 同学来当小老师,和大家对口诀

  ④ 老师说一句,一二组同学说上句,三四组同学说下句

  ⑤ 老师说得数,同学说相应的口诀(孙子兵法里有三十六计、孙悟空有七十二变、唐僧经过了八十一难)

  ⑥ 手机记忆法。

  5、拓展升华,巩固新知。

  ① 现在同学们都掌握了9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方法了,那就让我们到快乐大转盘去看看。

  课件出示转盘。

  游戏规则:中间是9,外围是1——9数字的转盘。随机转动指针,停到哪里就把中间的9和指针指到的外围的数字相乘,并很快的说出的数。

  ② 刚才同学们算的非常好,为了奖励大家,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口算接力赛。

  游戏规则:前面的同学写完了就把粉笔传给后面的同学,下面的同学就当裁判。音乐一响就开始。

  ③ 同学们喜欢游戏吗?我们再来玩一个好不好?摘苹果游戏

  27、63、72、54、81

  (此环节通过变式练习,加深学生对9的乘法口诀的理解与运用,突出练习的层次性。)

  6、回顾知识,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大胆说出自己的收获,回顾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七、板书设计:

  9的乘法口诀

  9×1=9 一九得九

  9×2=18 二九十八

  9×3=27 三九二十七

  9×4=36 四九三十六

  9×5=45 五九四十五

  9×6=54 六九五十四

  9×7=63 七九六十三

  9×8=72 八九七十二

  9×9=81 九九八十一

  (通过板书,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

  八、教学效果的预测:

  通过情境导入,紧紧围绕教学要点,大胆地进行创新,教师由扶到放,逐一突破难点,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调动学习积极性,扎实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学生也能充分地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问题解决的乐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愉悦情感。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