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2-10-14 15:35:4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六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说课稿六篇

说课稿 篇1

  一 说设计意图:

  本次活动尝试打破传统集体教学的模式,把幼儿数学活动与游戏活动进行了整合。根据《纲要》中“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对数学活动的要求,我们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内容变成有趣的游戏活动,使幼儿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主动的去探索学习。

  针对本班幼儿对数量认识水平,特确定以下活动目标:复习1—10数字的认识,知道数字能表示相应物体的数量,培养幼儿对计算活动的兴趣,能愉快地参加游戏活动的习惯。此次活动也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不知不觉中主动的.学习,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二 说活动目标:

  1、让幼儿体验友爱、互助的快乐,在一个有和谐的环境中,使幼儿能够主动学习,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2、认识数字1—10,知道数字能表示相应物体的数量。

  三 说活动分析:

  重点:知道数字能表示相应的物体的数量。

  难点: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清楚数与物体之间的关系。

  四 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游戏法、操作法等

  教学方法,特别是游戏法,是孩子最喜爱的,游戏能增强幼儿的参与兴趣。

  五 说学法:

  整个过程,我遵循由浅到深的教学原则,层层递进,,幼儿将运用操作法、游戏法等学习方法。

  六 说设计思路:

  在本次活动中,我依据本班幼儿的特点,设计了几个环节:①。导入活动。②。基本活动。③。结束活动。

  在第一个环节,导入活动中,教师出示数字卡片,让幼儿认识数字,本环节中,主要是回忆起数字。

  在第二个环节,基本活动,在认识了数字的基础上,根据实物匹配相应的数字,感知数字能表示相应的实物,通过提问法,启发幼儿在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也用数字来表示呢。然后根据数字拍手游戏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数,然后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让幼儿感知数物相对应的关系,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最后通过幼儿动手操作给实物找朋友,小圆点找朋友的连线活动得以巩固。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宿建德江》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宿建德江》是长春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首古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作品。诗的起句以愁为线索,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接着以生动的江边日暮风景图为依托,凭添了许多山水意象。

  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诗句的自学能力,我们知道,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等自学的方法,想象描述能力正处于缓步提升状态,所以学习理解这首古诗并不难。基于以上情况,我设置了如下的交融式的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自学探究,理解生字词的意思,理解诗人触景生情,充满忧愁的思想感情。

  2、想象感悟,熟读成诵,借助多媒体情境,进行练笔创作。

  这两个目标都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第一个环节是朗读导入;第二个环节是文本解读;第三个环节是创作练笔。

  首先说一下朗读导入,上课开始的时候是我的一段朗读,为什么没有用配乐朗读呢?主要是我想让学生更多机会亲近文本,在更朴素的语言氛围中走进文本,感知文本。

  接着说一下文本解读环节。这里一共分四步走,第一步是自读古诗,借助工具书,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学理解古诗中的生字、难理解的词语。这里用到一张幻灯片,是自学提示:阅读课本74页,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和同桌交流一下。这样做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一次检验,一次锻炼。

  第二步是质疑问难。首先检查学生朗读情况,接着针对自学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进行质疑问难,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一起交流解决。

  第三步是想象画面,这里很重要,我们知道,古诗的意境存于“言”外,对学生来说,靠生动活泼的想象才能将语言符号化为如在眼前、如临其境的画面。这方面,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所以,这里,我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当时诗人所处的环境,给学生提出一个发散性的问题:那是怎样的环境?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是悠悠的江水?还是倦鸟归巢?是岸边孤零零的巨石,还是垂柳依依?当然,这些都要由学生来想象表述。这里的想象,也是对后边的创作练笔的一个有效铺垫。

  文本解读的第四步是体悟情感。因为有之前理解的基础,所以学生很容易抓住“愁”这个主线,这时抛出另一个比较有价值的问题:从哪个字或哪些字你感受到了诗人的'愁。这里我做了一些预设,“宿”而未眠,这是从时间跨度上看出来的,从“日暮——月近人”,天色已经很晚了,诗人仍然辗转反侧,这是本诗含蓄的愁;“泊”而难停,这里通过幻灯片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来完成,感悟诗人漂泊无依、有志难酬的情感;“旷”而犹寂,原野空旷,更显寂寞,一份孤独的愁;“近”却难得,只有月亮很近,可是水中月,也只能是幻像罢了。这个过程学生也可能品味其他字词,有其他的“意会”,教师还要顺势引导,让学生一边品味,一边读出诗人的愁,进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信息技术助力读写结合这个环节。这是我们组的研修主题,也是我个人平时非常有倾向性的一个课题。我认为习作指导不能分崩离析地游离于课文之外,课本就是最好的范例,必须要找到读写结合点,让学生常练常写。这节课我就根据这首诗画面感强的特点,引导学生扩写古诗。这个环节靠一段视频辅助,在播放视频之前,提出这样一个要求:认真看,丰富想象,哪些画面与古诗内容相符,哪些情景触动了你。接着播放视频,这样做以视频为媒介,帮助学生丰富古诗印象,从而突破难点,为这首小诗涂上色彩,使其更加立体可感。音乐的设置,是发挥其渲染作用,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帮助学生进一步体悟作者的愁绪。播放之后,提供一个写法小贴士,给学生一些练笔建议,学生开始扩写古诗。因为有之前的想象理解做基础,有视频帮助拓宽视野,有写法的引导,所以学生扩写这首诗应该是水到渠成。

  信息技术助力读写结合,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声像语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中介作用。那么回顾我本节课的教学,我一共用了5张幻灯片,完全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绝不画蛇添足,从而实现信息技术促读写、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目的。

  以上是我的说课设计,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最后一句话送给大家“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感谢国培,感谢信息技术,让我们的生活更充实,让我们的课堂更精彩。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课时安排:建议教学1课时。

  1、学习各种不同的讲道理的方式、方法,了解不同的文体特点。

  2、学习把握不同文体中的主要内容,领悟文章深刻含义的方法。

  本单元为哲理单元,或故事、或童话、或诗歌表达见解,阐明道理,是人读后受到启迪。

  阅读链接中介绍了几种常见的阐述道理的文体,寓言、打比方、哲理诗漫画等。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字里行间所蕴含的道理。

  阅读链接是本单元几篇课文的扩展和补充。

  用故事讲道理

  通过众所周知的《守株待兔》的故事,了解寓言的特点。

  用打比方讲故事

  以《泗水河畔师生游》以及两幅蕴含哲理的对联,引导学生体会打比方说理的委婉与奇妙。

  对话框里的文字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指导学生课外了解更多的揭示道理,蕴含深意的作品。

  教材介绍的几种讲道理的方式不必面面俱到地让学生了解掌握,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一种方式,深入了解、研讨、学习,学生在搜集资料、创作、理解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掌握技巧,享受学习的快乐。以下几个方面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某一角度深入进行。

  “寓言”一词出于《庄子》。寓有寄托的意思,所谓寓言,就是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巧妙的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这些故事很简短,含有比喻和象征的意思,蕴含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艺术化了的人身哲理。寓言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自己的生活经验。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和游说之士,大量吸收和借用这类民间故事,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一种手段,他们进而创作新的寓言故事,以便说理生动、通俗易懂。

  韩非子是当时最杰出的寓言作家,先秦寓言故事,《韩非子》一书中不仅多而且精采。大家熟悉的有《滥竽充数》《自相矛盾》《郑人买履》等等。

  关于寓言的特点,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有所接触与了解,例如《陶罐与铁罐》《伊索寓言》等,本次教学前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的故事,尤其是搜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进一步感受寓言的特点。

  有条件的班级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寓言故事,编辑成册或张贴出来大家交流、评议。

  中国人说话爱打比方,用于文章叫比喻。比方打得好,可以生动形象、通晓明白,帮助人们理解问题,所以好的演讲者都会打比方。

  打比方的第一个关键是要抓住共同点。换句话说,原问题和所打的比方必须具有相似点。

  例如孔子用水比喻人的道德修养。“水奔流不息,是不予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谁没有一定的形状,或长或方,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谊……”再如孔子曾经还用流水比喻时间的流逝,他说:“逝者如斯夫,不彻昼夜!”水的一去不复返不正和时间的流逝一样吗?

  打比方的第二个关键是必须用简单的东西来比喻复杂的问题,而不是用复杂的东西来比喻简单的问题。水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而人的德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孔子以水相比,生动形象地概括了“君子”的德行修养。

  水还用来可以比喻什么?生活中常见的哪些事物还可以用开打比方说明道理?开启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引发他们大胆想象是这项专题研讨的关键。

  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哲理诗,并从中体会诗句的含义,加强积累,以便写作时能够恰当地运用。

  以下诗句可供参考。

  1、陆游: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迷茫中坚定执着地前行,才会有希望的惊喜。

  2、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世间万物总不能摆脱消亡,但是同时又会有新生命的诞生,表达一种欣慰的情感。

  3、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表达一种历尽艰难险阻后取得成功的骄傲情感,告诉人们成功的韵味,从而激励世人。

  4、朱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人应当有奉献自己,服务他人而且默默无闻的精神。

  5、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站的高看的远,每个事物都能发挥他的作用,即使饱受他人的压制摧残也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6、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死而后已的一种爱恋。感动他人的往往还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所以好好去守护他人吧。

  7、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

  自然万物包括人都是分分合合,不必难过,可是你不是他,怎知别人的痛苦。表达无奈时的内心感受。

  8、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人生就该豪迈洒脱,不谓权贵,做自己想做的事。

  课时安排:本课建议教学2`3课时。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循环小数是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循环小数又为学生学习分数打下基础。教学内容包括循环小数的概念、循环节、循环小数的省略写法和简便写法、循环小数的读法。循环小数是学生较难理解和表述的一个概念,特别是表达其意义的一些抽象说法,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我认为循环小数的概念的理解是这节课的关键性教学事件。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感受过循环、重复等现象,比如: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一周七天循环等,对循环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能力。在此之前学生已学过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用竖式计算小数除法。

  三、教学目标:

  1、在除法计算中认识循环小数。

  2、知道循环小数的概念,会使用简便记号表示循环小数。

  3、会使用简便方法表示循环小数,并会比较两个数或几个数的大小。

  4、感受数学的美与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在除法计算中认识循环小数。会使用简便方法表示循环小数,并会比较两个数或几个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会使用简便记号表示循环小数。

  教学关键:通过生活实例、观察、分析什么是“循环”,进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四、设计意图

  1、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充分体验和感悟,掌握和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循环小数是学生较难理解和表述的一个概念。要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如果直接地叙述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于是我设计了从身边的生活例子引入:问学生一年有几个季节,在讲述的过程中学生发现季节的排列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下去,讲也讲不完,初步感知“依次不断地重复”这一特性。这样利用学生身边形象的素材,使学生能够对抽象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体验和感悟。这样对于认识循环小数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让学生在感性中初步理解循环的概念。

  为了进一步将学生熟知的生活现象转化感悟抽象的数学现象,并能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我设计了请同学们用竖式计算1.5÷1.1算式,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能发现什么?学生计算中遇到麻烦,商总也除不尽,怎么办?学生疑从中而生:怎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这与什么有关?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当商除不尽时用省略号表示。从而通过研究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引出循环小数的'意义,知道循环小数的由来,对循环小数就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借助教师的板书,理清重点和关键,为概念的形成顺利概括打下了基础,也为后面概念的巩固做好了铺垫。

  2、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分层练习,牢固概念的掌握。

  整节课通过这样的教学思路,即“生活实例——计算质疑——师生探究——学习反思——巩固练习”。有了前面的生活实例和计算质疑,学生了解了循环小数特征,凸显了循环小数不同寻常的特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学生在教师的指点下,通过小组讨论逐步归纳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又指导学生紧抓概念中的关键词来判断哪些是循环小数,进一步夯实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学生对循环小数产生了兴趣,激发了下面学习循环节、循环小数的省略写法和简便写法、循环小数的读法的欲望,就这样层层铺垫,环环相扣,使学生牢牢掌握了循环小数的概念,以至于在做后面判断是非的练习时,学生对于循环数的概念已脱口而出。

  学生已经在脑海里有了循环小数清晰的概念,怎样设计练习能让学生容易掌握省略写法、简便写法和读法呢?我安排了这样的练习:判断哪些是循环小数,并说明理由、是非判断题、比较大小等。特别是判断哪些是循环小数的练习,有几个特别容易和循环小数混淆的数,看学生能否清晰地做出判断,如果能,说明学生已经掌握概念了。是非题和比较大小是针对学生是否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而设计。最后设计的挑战题是循环小数的概念的引申。我希望这样的设计层层铺垫,最终使学生牢固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莫高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课文描述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课文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来结构全文。课文共5个自然段,分三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及其概貌;第二段(第2—4自然段)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第三段(第5自然段)写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二、说学生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希望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如:理解词语的方法,找中心句的方法。但是该班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差。该班学生思维活跃,部分学生特别喜欢表现自己,能积极举手发言。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意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注重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结合课标对第三学段的要求,“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结合学生的特点,我设计的《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是:1、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莫高窟的精妙绝伦、博大精深。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法。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激发对劳动人民智慧的崇敬,增强民族自豪感。

  本课介绍的敦煌艺术与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学的重点是了解莫高窟的精妙绝伦、博大精深。由于学生的朗读能力较差,因此教学难点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当代信息技术导致我们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我通过采集、编辑制作了“彩塑”、“壁画”、“藏经洞”等图片,运用情景教学法,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对照图片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课堂出现某种心理气氛。因此在整堂的教学中,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引导,让学生受到感染,从而读出感情。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运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计富有启发生,针对性,层次性的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针对问题,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别具匠心,引人入胜的一段新课导入也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课一开始,我便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莫高窟》这篇课文,知道了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茫茫的沙漠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她是历代文人墨客争相称颂,各国旅游爱好者竟相前往的圣地。紧接着提问: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到莫高窟走一走,看一看呢?我在学生还被导语的气势所吸引的时候,赶紧播放莫高窟画面,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感受莫高窟的宏伟瑰丽,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莫高窟的向往。

  (二)精读课文理解积累

  1、导学第二自然段

  在学第二自然段时,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这一自然段是按什么方法写的?学生明白了这两个问题,我再出示彩塑画面后,进行追问:面对这一尊尊惟妙惟肖、色彩绚丽、气魄宏伟的彩塑,游人们无不赞叹,同学们想象一下,游人们都会赞叹些什么呢?听了这些赞叹,你心中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随后,我马上充满激情地小结,欣赏了彩塑,感觉着前人高超的雕塑艺术,我想在座的每一位同学心中都会涌起一股自豪感,让我们带着自豪感来读读这一自然段。

  教育心理学认为: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学习的程序。实际上,儿童掌握了学习的程序,也就一定程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因此,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我马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默读第一遍,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小声读第二遍归纳段意,了解方法。诵读第三遍,读出感情,读中品味。

  2、自学第三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结构相似。所以,在学习这一段时,我先叫学生按照学习方法自学,然后教师检查自学效果。

  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因此,我出示画面,让学生读出描写飞天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这是一个什么句子?然后仿照这个句子,说说飞天还有哪些形态。随后,我动情地说:那迎风摆动的'衣裙,那飘飘翻卷的彩带,使飞天飞得多么轻盈巧妙,妩媚动人啊!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第三自然段。

  3、品读第四自然段

  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好方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莫高窟文物众多?”抛出话题,让学生动手勾画。适时播放珍贵文物和莫高窟被破坏的画面,再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看了画面有什么感受?”学生此时觉得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教师顺势激励学生带着惋惜和憎恨之情读第四自然段。

  4、默读全文,总结回味

  课标要求高段学生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因此,对刚进入高段的五年级学生就要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注意默读的速度。所以我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读完这篇共有503个字的课文,勾出全篇文章的中心句,想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然后抓住中心句提问:为什么称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呢?引导学生探讨,总结全文。

  (三)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成就需要与自我理想实现的需要。肯定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品尝到自己努力后的成功喜悦,这就是对学生的最好的奖赏。在本节课接近尾声时,我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朗诵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的诗句来总结全文:她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在她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她让人们走进神话,走进寓言。我们是飞天,飞天就是我们。

  此时此刻,学生的胸臆间,被一股强烈的情感充斥着,我又因势利导,留下了一个问题:如果你还想了解有关莫高窟的什么知识,在信息技术课上用老师提供给你们的相关网址上去浏览一番。引导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构建开放的课堂结构,为学生开拓思维留下空间,也很自然的,把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六、说板书设计

  根据课文的内容,力求体现简洁明了的原则,设计以下板书:

  明珠 莫高窟 艺术宝库

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第82页例3。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的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组成特征。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应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的精神,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做数学”等过程,并注重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有价值的数学。引悟教育的目标,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作用下,由“获得知识结论快乐”转变为“探究发现知识快乐”。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引悟教育的目标、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以及这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与作用,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实践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猜想验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能判断给定长度的三条线段是否围成三角形,能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通过学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性质中的“任意两边”。

  二、说教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因此,我主要采用了情境导入法、设疑诱导法、操作发现法等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三、说学法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一个有目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他们在剪一剪、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中提高能力,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教学环节。

  (一)置境引入,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成为一种需要。

  教育情境的设计,是引悟教育的基础性工作,这种带有准备性的基础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悟,以及悟的成果。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本节课开始,我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与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的数学情境:(课件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小明去学校一共有几条路可走,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走哪条路更近,但却苦于表达不出其中蕴含的道理,就使得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内化成学生的一种需要。(适时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二)联结感悟,经历、体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借鉴杜威“做中学”的思想,我在设计本课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精神,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测量、实践操作、问题解决等过程中得以发展。

  这个环节我安排了二个层次的操作活动:

  活动一、动手操作,大胆猜想

  为每位学生提供小棒,让学生用剪刀随意剪成三段,试着围三角形。在围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能围成和不能围成两种情况。我抓住这一契机巧妙设疑:为什么都是三段小棒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不能够围成一个三角形呢?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秘密?带着疑问开始活动二。

  活动二、小组合作,再次操作,深入探究

  每个小组用老师前面发放的四组小棒摆三角形,并做好记录。(出示表格)

  小棒长度(厘米) 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 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4 、5、6 4+5○6 6+5○4 4+6○5

  2、5、6 2+5○6 5+6○2 2+6○5

  4、6、10 4+6○10 6+10○4 4+10○6

  2、3、6 2+3○6 6+3○2 2+6○3

  经过这两个操作活动后,我让学生观察表格结果,说一说不能摆成三角形的情况有几种?为什么?能摆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又有什么规律?得出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从而初步认识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接着提问“这样的归纳全面吗?”这使学生敏感的意识到这种表达可能有问题,问题出在哪呢?学生不得不深思。最后学生终于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对“任意”二字的理解,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三)前后呼应,快乐生成

  有了前面的感悟,此时再回到第一环节中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三条边的一个规律,你能用它来解释从小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的原因吗?让学生用自己的发现解释,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生成新知,生成能力,生成智慧。

  (四)构建模型、联系实际

  本着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趣味性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几组练习题:

  1、教材P86第四题。

  在学生完成后,我继续提问:我们是否要把三条线段中的每两条线段都相加后才能作出判断?有没有快捷的方法?得出只要比较较短的两条线段之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了。

  这一题的设计,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基本的知识点,强化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还提高学生对组成三角形的规律的认识,掌握了更好的判断方法——较小两条线段之和大于第三条线段便可构成三角形。

  2、教材P88第11题。

  题目:用长分别是4厘米、6厘米和10厘米的三根小棒,能摆出一个三角形吗?

  此题设计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进一步理解,加深“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不能构成三角形”这个知识点的印象。

  3、思维拓展题

  题目:小猴盖新房,他准备了2根 3米 长的木料做房顶,还要一根木料做横梁,请你们帮他想一想,他该选几米长的木料最合适呢?

  这一题不仅充满趣味性,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五)延伸

  近下课时,我反问学生:这节课,你觉得自已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太理解?然后让学生发表意见,自己梳理一下今天所学习的知识。多找几个学生说一说,给他们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小棒长度(厘米) 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 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4 、5、6 4+5○6 6+5○4 4+6○5

  2、5、6 2+5○6 5+6○2 2+6○5

  4、6、10 4+6○10 6+10○4 4+10○6

  2、3、6 2+3○6 6+3○2 2+6○3

  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突出教学重点,使学生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