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课件

时间:2022-11-13 12:50:02 课件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科学课件

五年级科学课件1

  科学五年级下册课件

五年级科学课件

  第一单元沉与浮

  1、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改变)。

  2、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质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如果质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

  4、体积大、质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质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5、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下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6、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7、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增大)。

  9、要用橡皮泥造一只装载量比较大的船,一是(重量不变的前提下造得尽量大,使船排开的水量大),二是(做些船舱,放物品时使船身保持平稳)。

  10、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11、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2、上浮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13、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4、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15、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16、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17、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18、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19、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0、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21、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

  1、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它只能减缓身体向空气散发热量的速度,起到(保暖)的作用。

  2、装有热水的塑料袋能浮在冷水盆中。因为相同重量的水在加热时体积会(变大),加满水的试管上面包一块气球皮,加热时气球皮(鼓起来了)。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其它的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装满。

  5、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的(微粒)运动有关。

  6、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钢条加热后会(变长加粗)、铁轨铺设时分段并留有缝隙,都说明大多数金属都有这样的性质。

  7、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8、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如:(锑)、(铋)、(镓)。

  9、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

  10、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

  11、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递)。离热源越远,热传递的时间(越长)。

  12、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3、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4、热的不良导体,导热(慢),散热(慢),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5、热的良导体,导热(快),散热(快)。铁是热的(良导体),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我们可以用有规律或有节奏的活动来估计时间,如(数心跳)、(有节奏地敲桌子)等。但凭我们的估计(不能)准确地知道时间。

  2、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大约可写()几个字、看()行字,跑()米路等。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平时觉得时间有快慢是我们的感觉在起作用。

  3、在时钟还没发明之前,人们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4、我们古时把一天(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为现在(两小时),古埃及根据一年内36个星座在天空的横穿情况将一天划分为(24)个小时,白天(12)个,晚上(12)个,由于白天和晚上的时长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古埃及的每小时的时长也是变化的。

  5、(日晷)就是利用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使地面上物体的影子长度和位置的变化而计时的。

  6、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7、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

  8、在滴漏实验时,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时,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随着水量的减少速度变(慢)。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

  9、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0、摆在摆的过程中方向(不变)、速度(不变),幅度(越来越小)。

  11、不同的摆自由摆动时的快慢是(不一样)的。我们通过重物的重量、拉开的(幅度)、摆绳的(长度)来研究,发现摆的快慢与摆的(长度)有关,摆越长,速度越(慢)。

  12、计时器的组成:(齿轮控制器)、(支轴)、(长针短针)、(摆锤)、(齿轮)、(垂体)。齿轮控制器由摆来控制、齿轮由垂体来控制。设计一个分钟的计时器,可以制成(水钟)、(摆钟)等。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2、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3、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著作(《天体运行论》)、地球是(球形)、地球是(运动)的,每(24)小时自转一周,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围着太阳转。

  4、摆具有摆动方向(保持不变)的特点。日心说发表300年后,(傅科)利用(傅科摆)证明了地球在自转。

  5、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6、地球在自转,自转的方向不同,各地迎来黎明的时间和顺序也(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7、世界时区图是以地球的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成(24)个时区。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法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0度经线向东180度为东经,向西180度为西经,第隔15度为一个时区,每相邻两时区相差1小时。在地图上越是东面的城市,越先见到太阳。

  8、地球是围绕着(地轴)进行转动的,因为夜晚看天空北极星是不动的,它在地轴的.北部延长线上。

  9、天空中的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运动,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因为地球(自转)的结果。

  10、地球绕地轴自转,而且地轴始终是(倾斜)的。

  11、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12、地球公转的证据是:一、人们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天空中的星座时发现,天空中星座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东)向(西)移动,如北斗七星。二、人们在观察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产生的视觉上的相对位置差异,即(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证明地球在公转。我们在地球上观看两颗远近不同的星星时,不同的季节两颗星之间的相对距离和位置发生了变化。

  13、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正午,古人发现在同一地点的杆子在地面上的影子长度是(不一样)的。其中春秋季影子适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长),这与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有关。

  14、阳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春秋季阳光直射点在(赤道地区),赤道地区最热,南北两半球阳光是斜射的,所以春秋季气温适宜。北半球夏天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北半球),南半球是斜射的,阳光要弱,所以北半球是夏天南半球是冬天。北半球是冬季时阳光的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阳光是斜射的,阳光要弱,所以南半球是夏天,南北两半球的季节正好相反。四季形成的原因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点位置的变化而形成的。

  15、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6、在地球的南北两极,半年时间是(白天),半年时间是(晚上),而且南北两极正好相反。主要的原因是地球是(倾斜)的,太阳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倾斜于太阳的一端在地球自转时一直能被太阳光照亮。

  17、地球的运动: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绕着(地轴)且倾向于北方,大约(24)小时为一周期,可以用(傅科摆)来证明,产生了(昼夜交替)、(北极星不动)等现象。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绕着(太阳)转,(一年)为一周期,可以用(恒星的周年视差)、不同季节同一时间天空中星座的位置的移动来证明,产生了(四季)、(南北极的极昼极夜)现象。

  18、在认识地球的运动过程中还有一些有趣的现象如(日照冬短夏长)、(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等。

  19、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五年级科学课件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治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综合治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熟悉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参看书14面的池塘图,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仿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假如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注意天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四拓展天地:全班举办一次“生态瓶会展” 介绍他们设计、制作的生态瓶,达到共同学习提高的目标。

五年级科学课件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五年级科学课件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

  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拓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

  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五 教学札记

五年级科学课件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2、能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科学知识:

  1、知道心跳、呼吸和运动是有联系的,运动可以使心跳和呼吸加快,休息后恢复到正常状态。

  2、了解自己正常情况下 1 分钟心跳、呼吸的次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运动对身体的影响,意识到事物和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教学重难点: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教学准备:手表、记录表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师:每当有很多老师来听课时,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兴奋、紧张……

  师:你的这种心情从身体状况的哪方面表现出来的?

  生:心跳加快,脸红……

  师:相对于体育课来说,我们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下?

  生:安静状态。

  2 、师:请两位同学上来(一位男生一位女生),他们现在都处于安静状态下,如果让他们运动起来,你猜测他们会有什么变化?

  生:呼吸加快、心跳加速、气粗……

  3 、师:你们体育课上做过原地高抬腿运动吗?怎么做的?

  生:大腿和身体呈 90 °夹角。

  师示范动作。

  4 、师:请男生准备好,随着老师拍手的节奏做原地高抬腿运动,动作要做标准了,女生站立不动。(计时 1 分钟)现在我们再来观察他们的表情有没有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男生脸上有汗、脸变红了、气喘粗了……

  师:你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问男生)

  师:你有这样的感觉吗?(问女生)

  5 、师:为什么他们的感觉会不同?(请他们下去)

  生:男生做了高抬腿运动,而女生没有做运动。

  6 、师:为什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就会变粗呢?

  生:我们的心跳加快了,同时使呼吸加速。

  7 、师:运动后我们的呼吸和心跳次数比安静时的呼吸和心跳次数快多少呢?怎样知道呢?

  生:进行测量。

  8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测量呼吸和心跳”,出示课题。

  二、自主学习:

  1 、测量在安静状态下 1 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 1 )师:要想准确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谁知道怎样计算呼吸的次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测量呼吸时要注意,一吸一呼算一次呼吸(示范)。这儿老师是用夸张的方式让每个人都能看到,但在实际测量的时候就是按照平常的呼吸情况进行。每个同学和老师一起做一做。心跳的次数可以怎样测量的呢?

  生:用手摸、听、测脉搏……

  ( 2 )师:我们今天用测量脉搏的方法来测量心跳次数。用我们的右手搭在左手手腕的内侧偏上的地方,找到脉搏(示范),每个人试试,要准确地找到你的脉搏。

  ( 3 )师:测量呼吸和心跳次数的方法我们已经学会了,为了能进行数据分析,我们要把测到的数据记录在表格里面。(出示表格)这张表格你们知道怎么记录吗?

  生:讲述表格的看法、写法。(师适时补充)

  ( 4 )师:现在我们要开始测量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了,先测量哪种状态下的?

  生:安静状态下的。

  ( 5 )师:表格里面要求我们填写同一时间内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我们第 1 次先测量 1 分钟呼吸的次数,第 2 次再测量 1 分钟心跳的.次数。

  师:注意呼吸次数的计算方法,找准自己的脉搏。准备好了吗?开始(计时 1 分钟,测量两次)。

  学生各人自己测量数据,并记录,算出平均值。

  生:汇报所测数据,计算平均值。

  2 、测量自己在运动结束时, 1 分钟的呼吸和心跳次数。

  ( 1 )师:安静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有了,接下来要测量什么数据了?

  生:运动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

  师:运动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在我们的运动一结束就要进行,等到休息后再测量数据就不准了。还有,老师在这儿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记录同一时间内的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尝试说。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一、三大组只记录测量呼吸的次数,二、四大组只记录测量心跳的次数。

  ( 2 )师:我们仍旧用原地高抬腿的方法进行测量运动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测量时要注意,请你按照老师拍手的节奏做原地高抬腿运动。每位同学一定要把动作做标准了,否则就不能准确测量出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了。(计时 1 分钟,老师调整好学生所站的位置)

  ( 3 )测量呼吸和心跳次数。(计时 1 分钟)

  学生各人自己测量数据,并记录,计算出平均值。

  学生汇报所测数据。

  ( 4 )师:安静状态下呼吸和心跳的次数以及运动结束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我们都有了,有了这两组数据我们能做什么事?

  学生进行比较。

  师:你们比较一下,发现什么?

  生:运动结束时呼吸和心跳的次数要比安静状态下的速度快。(说出具体数据)

  ( 5 )师:我们除了用表格进行数据比较之外,还可以用图形进行数据比较。这儿有一个坐标,横线表明在什么状态下,竖线表示呼吸或心跳的次数,我们现在就要把表格中的数据转换成图形,看老师是怎么做的。(以某一学生为例说明条形图的画法)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图形中的一种,叫条形图,大家看用这种方法比较数据有什么优点? (明显、清楚、一目了然…… )

五年级科学课件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五年级科学课件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做成的,我们周围存在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

  2.物体可以根据构成它的材料的性质来描述,也可以根据这些性质来区分一组物体或材料。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可观察到的特征和性质,对物体和材料进行描述和分类。

  2.将学习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

  3.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原有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回顾和反思,不断完善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教学难点】

  把物体和材料联系起来,会从物理特性的角度看待物体和材料。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

  2.教师准备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自制复合纸(在普通纸外面用塑料薄膜覆盖起来)一份。

  【教学过程】

  一、给我们生活中的物品分类

  1.出示各种用不同材料制成的物品图片。小组合作,根据各种物体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分类,填入书本P61表中。

  2.汇报交流并进行小结:

  ①不同物体是由不同的材料制成的,材料的不同特性决定了它们不同的用途。

  ②同一物品的不同部位可能由不同的材料制成,这也是根据使用要求和材料特性造成的。

  二、对所学过的'材料按物理性质进行总结归纳

  1.出示表格。这些是我们这单元研究过的材料,它们都有哪些特性呢?我们来进行一次盘点总结。

  2.小组填写表格(在水中沉还是浮用“↓”或“↑”表示,其它部分用“√”或“×”表示。

  3.汇报交流,注意不同材料之间的横向比较。

  三、材料与环境

  1.我们使用的材料有的是天然材料,像木头、黏土、棉花、皮革等,这些材料我们可以直接使用,根据它们各自的特性制成相应的物品;有的是人工制造的材料,像塑料、砖、陶瓷和橡胶等,人们把自然界里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们具备了我们需要的一些特性,再拿来使用。说一说你知道哪些天然材料,哪些人工制造的材料。

  2.有些材料可以回收后再利用,有些材料却不能,课前同学们搜集了关于可再利用材料的资料,和全班同学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

  小结:可再利用的材料可以大大节约资源,又可以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在功能差不多的情况下,我们应提倡使用可再利用的材料制作的物品。

  四、进一步了解材料,拓宽视野。

  1.阅读资料库:“材料的发展历史”及“复合材料”。

  2.展示自制复合纸,建议学生课后进行复合纸与普通纸的对比研究。

  3.这一单元结束了,我们对材料的研究却还没有结束,建议大家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材料的问题展开探索,我们一定能有更多的发现!

五年级科学课件8

  一、教材分析:

  水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命脉,在我们生活中离不开水。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和动手实验,进一步认识水,从而体会到水与每种生物都息息相关,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本课是结合生活中很多地方需要比较液体的多少,但是人的感觉有时会出现错觉,所以为了精确地测量就需要借助一些仪器、量筒就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教材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形状不同而且装水多少也不同的瓶子,“哪只瓶子里装的水多,哪只瓶子里装的水少”,用比较的方法入手,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假设(猜想)、制定实验方案、运用各种材料进行验证比较、搜集整理事实、思考加工得出结论,最后交流研究成果的过程;其次是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多少的玻璃仪器之一,在以后的科学课上要经常用到。教材用图片、文字提示了量筒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水的多少。进一步学会用科学实验来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学会使用量筒量水的.多少。

  科学知识:知道比较水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有一些是比较简单的,认识毫升。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及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

  4、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利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使用量筒,比较出水多了多少。

  三、分析学生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事都十分好奇,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事物感知较强,还是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的阶段,他们有较强的表现欲。因此,在科学探究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科学的乐趣。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四、设计理念

  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科学思维的培养。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课件、实验材料、实验记录表等;并积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1、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比较水的多少的方法。

  2、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相互交流的意识,共同完成科学探究的任务。

  3、师生交流法:通过师生的互动,加深对比较水的多少的认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4、对比观察法:对事物变化的前后进行对比观察,并描述、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从而形成新的科学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每个小组的桌子上,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三瓶水。三个瓶子中,水面都高低不同。哪个瓶子里的水多?哪个瓶子里的水少?还是一样多?你知道吗?并简单说说理由。

  自评:这种猜测实际上就是科学思维的培养,猜测的正确与否,需要用科学实验来证实。以此来引出这节课实验的重要性。通过创设各种探究情景,引导学生产生问题而形成具体的探究任务来进行科学形象思维的训练。

  2、进行科学探究,解决实际问题。

  (1)讨论比较水多少的方法。

  先提问:要比较这两个瓶子中哪个瓶子里的水多,直接用肉眼观察行不行呢?你认为可以用什么办法呢?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不要只局限于一种方法。并进行学生讨论交流。再汇报:你们决定用什么方法来比较?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呢?比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分别板书方法:倒入同样的杯子、瓶子比高低;倒入小杯比杯数;用秤比重量……)

  自评:在科学思维的培养中,讨论是一种很直接、很有效的启迪方式。

  (2)学生比较水的多少。

  刚才我们积极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这些办法都可以来比较水的多少,下面就请大家自主选择一种办法来比较两个瓶子中水的多少。同时,老师要提醒大家在倒水的过程中不要将水倒出来,保证比较的准确度,把你们的比较结果记录下来。

  自评: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中,记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事,很多灵感或习惯都是在点滴的记录中逐步培养的。

  3、引导学生使用量筒比较水的多少。

  (1)引出量筒。

  我们已经比较出来两个瓶子里水的多少了,那么其中一个瓶子里的水比另一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你可以怎样来描述呢?学生汇报。为了精确地测量水的多少,需要借助专用测量水的仪器,量筒就是测量液体多少的仪器之一。

  (2)认识和使用量筒。

  现在我们来观察量筒,比一比谁的发现多?注意量筒是玻璃做的,我们在观察使用时要注意什么?(轻拿轻放)

  小结:量筒壁上有刻度,这刻的单位是毫升,毫升就是通常用来表示液体的单位。在我们使用的量筒上,每一格刻度代表多少毫升?一次最多可以测量多少毫升的水?

  提问:你们认为在读数据时,视线应怎样?出示:(读数示意图)视线应与量筒上的刻度与液面相平。

  讲述:很多同学一定想马上使用量筒来测量水的多少了,现在就请各小组用量筒分别测出三个瓶子里各有多少水?相差多少水?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探究记录纸上。各组汇报测量结果。

  自评:科学思维的培养离不开科学仪器,仪器的介入增加了验证的准确性,正确使用仪器有利于思维空间的拓展。

  4、练习测量50毫升的水。

  5、小结延伸。

  今天我们就怎样比较水的多少进行了研究,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新的问题吗?在生活中,大多数液体的包装材料上都标有具体多少毫升的数据,请大家注意观察。

五年级科学课件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一:精确刻度杯一个,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等物体。

  小组实验二:弹簧秤一个,一块大泡沫塑料块,一个底部带小滑轮的精确刻度杯(共用),细线,记录表(教材13面)。

  小组实验三:在实验二的材料基础上,补充二块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记录表(教材14面)。

  【教学过程】

  一、感受浮力:

  1、观察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小船浮在水面的情况,用手指轻轻按压小船,有什么感觉?分别把泡沫塑料块、木块、空瓶子压人水中,有什么感觉?

  2、出示关于浮力的描述性定义: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板书:浮力。

  3、生活中我们什么时候感受到水的浮力?

  4、出示教科书12面的浮力和重力示意图,讲解示意图的含义。(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

  (设计说明: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浮力,是本课开始的基础。教师要提供一些能浮的物品,让学生感受,为继续探索沉浮的秘密打下基础。)

  二、测量一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讨论怎样测量浮力:当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是多大呢?我们能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浸入水中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大小吗?

  2、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演示规范的测量方法,讲解注意的地方。特别要讲清楚浮力的计算方法,可以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3页的示意图,理解浮力等于重力加拉力的道理。(未放入水前先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再用线拉住泡沫塑料块,使它进入水中一定的位置,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上拉力的数值。把拉力加上泡沫塑料块受到的重力,就是泡沫塑料块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

  3、学生测量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浮力,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测量三种状况,分别把测量结果(拉力大小和排开的水量)记录在表格中。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自重: 牛顿)


小部分浸入水中
大部分浸入水中
全部浸入水中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4、分析拉力、浮力和排开的水量之间的关系,得出:(板书)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三、测量不同大小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1、教师出示三块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或者三块不同大小的木块,让学生预测:如果把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或者木块,完全浸人水中,它们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吗?

  2、学生参照前一个活动的测量方法,独立自主完成测量,把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中,并分析浮力大小与体积大小之间的关系。

  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水的浮力记录表


小泡沫塑料块
中泡沫塑料块
大泡沫塑料块
自重



拉力大小



浮力大小



排开的水量



  3、让学生把前后两个测量活动中所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4、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浮力大于重力)

  板书设计:

  5、浮力

  浮力

  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 物体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浮力大于重力 上浮

  浮在水面的物体 浮力等于重力

五年级科学课件10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2、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知道不同形状的结构稳固性不同。

  教学难点:

  搭建承受力大的高塔

  教学准备:

  搭建高塔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认识这个建筑物吗?(师手拿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模型)(介绍有关东方明珠塔的知识)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①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

  ②学生活动:a、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2、解决前面开课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

  3、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此处注意多鼓励学生)

  4、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

  正因为东方明珠塔如此坚固美丽才使众多到上海的游人前往观赏,你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材料)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内设计一份高塔的图纸,咱们下节课进行一场建塔比赛好吗?

  三、全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五年级科学课件11

  教学目标:

  1 、会利用模型来研究心脏的功能。

  2 、能准确测定自己的脉搏。

  科学知识:

  1 、知道心脏的形态和功能。

  2 、认识血液循环器及其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会到利用模型研究问题的乐趣,并认识到这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

  2 、意识到坚持体育锻炼有利于心脏健康。

  教学重点:了解心脏跳动的意义。

  教学时间: 二 课时

  教学准备:视频资料、心脏模型、小橡皮球、水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提问:把手放在胸口感觉到什么?(心脏在跳动)

  2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心脏的跳动”。

  二、自主学习:

  1 、认识心脏。

  ( 1 )提问:心脏在身体的什么部位?它的形状像什么?它有多大?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出来吗?

  学生试着回答。

  ( 2 )讲述:大家回答的都不是很准确,让我们通过心脏模型来认识心脏。(出示模型)心脏共分为 4 个室,分别是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上面还布满了各种血管,它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

  ( 3 )提问:心脏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跳动,你知道什么是心跳吗?让我们来观看有关心跳的录像。你觉得心跳是什么?

  学生汇报。

  ( 4 )讲述:通过观看录像,同学们对心跳有了一定的认识,这还不够。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个实验来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心跳。演示并讲解:一只手握住皮球,有节奏地反复挤压与松开皮球,连续做 20 次,来模拟心脏的跳动。请仔细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

  指名演示实验,谈体会。

  ( 5 )要求:由于皮球数量有限,我们换个方法也可以做模拟实验。每个同学反复地把拳头握紧与松开,连续做 20 次,模拟心脏的跳动,体会手上的感觉。

  分组实验、交流。

  全班汇报。

  ( 5 )讲述:通过模拟实验,大家感觉到手有节奏地握紧与张开,感觉到手臂上的肌肉也随着一起紧张、放松。这只是模拟实验,我们再来看一段真实的录像,看看心脏究竟是怎样跳动的?

  学生汇报。

  ( 6 )小结:心脏也是由肌肉构成的,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2 、认识心脏不停地跳动的原因。

  ( 1 )讲述:我们的`心脏始终处于跳动状态的,这也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可是心脏为什么要不分日夜地跳动呢?下面,我们通过几组实验来看一看。

  ( 2 )演示实验 1 ,反复挤压塑料瓶,你们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水被挤压到另一个瓶子里了)

  ( 3 )提问:谁知道心脏把血液运输到哪里去了?(全身)

  ( 4 )提问:为什么血液能被运输到全身呢?通过什么来运输的?

  (全身分布了很多血管)

  ( 5 )讲述:我们来看人体的血管是怎样分布的。

  出示血液循环模型,讲述:人除了依靠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引起心跳外,全身分布了动脉和静脉供血液流动,保证人体的正常活动。在第 1 课中,我们已经学会测量 1 分钟内脉搏的方法,是怎样测量的?今天我们要测量 1 分钟内心跳的次数。你们会测量吗?

  (把手放在胸口,有力地跳动)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心跳次数,并记录。

  每人测量 1 分钟内的脉搏次数,并记录。

  ( 6 )提问:把 1 分钟内的心跳次数与 1 分钟内的脉搏次数进行比较,你能发现什么?

  (心跳次数和脉搏次数差不多……)

  3 、血液循环的意义。

  ( 1 )提问:现在,你能推测出心脏不停地跳动是干什么吗?

  小组讨论、汇报。

  ( 2 )讲述: 心脏和血管都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器官,心脏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停地循环流动。血液经过流动,把氧气和养料带给身体各部分,又把二氧化碳和废物通过排泄器官输出。

  ( 3 )提问:我们在学第 1 课时就通过数据发现,在运动时呼吸和心跳会同时加快,这是为什么呢?

  小组讨论、汇报。(运动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养料……)

  ( 4 )提问:由此可见,心脏是身体上重要的器官之一,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心脏呢?

  小组讨论、汇报。(加强锻炼……)

  第二课时

  三、加强巩固:

  1 、讲述:我们都意识到锻炼身体可以帮助我们保护心脏,增强心脏的功能。你能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份合理的锻炼计划?

  2 、分组讨论计划的目的、内容、要求、注意事项等。

  3 、课后完成锻炼计划。

五年级科学课件12

  教学目标:

  1.探究一些工具可以轻松省力完成一些任务的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知道可以利用它们提高工作效率。

  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3.小组合作探究,乐于和他人交流所得。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利用。

  教学准备:图钉 磁铁 小铁片 绳子 木板 钉锤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 谈话:欢迎同学们度假归来。过了一个年大家都精神抖擞,有些同学又长胖了不少啦。同学们都大一岁了,看看是不是也长高了、长力气啦?老师想选几个同学先来玩玩掰手腕比赛,看看谁的力气大?

  2、掰手腕比赛:

  选三至五组同学进行比赛,请大家留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玩这游戏的,(看看新一年回来大家的观察能力是不是也增强了),谁赢了?为什么能赢?

  (同学评判)

  老师参与比赛:(1)先是悬腕进行比赛:请同学们观察点评。

  (2)找个支点进行比赛:请同学们点评。

  3、认识简单机械:

  有了支点,我们可以借力,或者说可以省力。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这不是阿基米德的狂妄之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的科学原理。我们把这种借助支点省力的原理称作杠杆原理。杠杆是简单机械之一。简单机械提高了工作效率,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工作的?是怎样提高工作效率的?

  4、 拔图钉比赛:

  设计方法:尽可能多地设计出省力的方法,看谁拔得快。

  方法:手拔磁铁吸出来 用小铁片撬

  体验使用机械和不使用的区别(不使用机械会手痛,感觉很用力,使用机械感觉很轻松,省力。)

  讨论:人们还使用那些简单机械来提高工作效率?

  二.新授

  1. 简单机械的应用

  出示任务:我们怎样才能轻松省力的完成任务?

  将油桶送上台阶

  将桶盖打开

  将泥桶送上房檐

  将谷物磨碎

  分组讨论、交流(使用各种机械,也有同学会说到机械的组合使用。)

  小结:杠杆、斜面、滑轮、轮轴都是简单机械。

  2. 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图片(看书中插图):我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那些工具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利用了那些简单机械?

  小组讨论:将自己找到的简单机械与同学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

  3. 动物的省力“工具”

  动物身体上的`那些器官或结构具有省力的作用?仔细观察,比比谁的发现多。

  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啄木鸟:杠杠、斜面

  蜘蛛、蚂蚁:杠杆

  虎:斜面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1、掰手腕活动让同桌为一组进行比赛,全员参与,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用力的不同。比赛分两次,一次是悬腕,一次是支撑桌面,强调用腕力而不用臂力,体会两次不同比赛腕力的不同感受,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有支点,可以省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认识简单机械的概念、认识杠杆。

  2、活动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图下面写出简单机械的名称,再小组讨论汇报。效果会更好。使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空间,又学会小组合作交流。

  3、吊车一图可参考课本第11页分解图认识,只要简单讲讲就行了,具体的到讲第三课的时候再详讲。

  2、撬棍的学问

五年级科学课件13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

  2、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

  3、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

  4、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

  2、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

  3、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4、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2、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

  教学准备:

  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五年级科学课件14

  教学目标

  1、 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4、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5、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6、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 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

  (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

  (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小组讨论: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四、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1)讨论: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教师介绍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网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五、 课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资料,编写一条保护青蛙的公益广告词。

五年级科学课件15

  课 题 金属热胀冷缩吗

  课 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 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

  教学板块 教与学预设

  (师生活动) 教学重构

  (修改意见)

  第一课时

  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

  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

  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

  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有了前面观察铜球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

  三、金属热胀冷缩吗

  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 ,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教后随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