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

时间:2023-03-03 12:36:17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七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锦集七篇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一双新鞋》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积累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体会父子之间含蓄而深挚的情感,理解并回报父母的爱。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体会父子之间含蓄而深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父母的辛劳,学会关爱父母,孝顺父母,用行动回报父母的爱。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一双新鞋》。

  2.看到文题,你想到了什么?

  a.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新鞋?

  b.这是谁的新鞋?

  c.这双新鞋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学生还可以展开联想,从其他角度谈自己的想法。)

  过渡:是啊,这到底是一双怎样的新鞋,围绕它又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就让我们通过读书找到答案。

  二、初读感悟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同时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读课文。

  3.学生回答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我为了赶时髦,向父亲要钱买一双新鞋。然而当我看到父亲脚上那双破旧不堪的旧鞋,想到父亲工作的辛劳,最终放弃原来的想法,为父亲买了一双新鞋。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与关爱,展现了父子间深挚的情感。)

  三、互动探究

  1.浏览课文,想一想文题中的一双新鞋指什么?

  学生回答:a.我想得到的路夫便鞋

  b.我为父亲买的老款式鞋

  2.请持两种观点的同学分别谈谈自己的想法。

  (在教师引导下读出各自的理解。教师指出,课题兼有二者,由二者的关联深化理解课题)

  3.过渡:我是那么渴望得到一双路夫便鞋,一路上都想象着自己穿上路夫便鞋走路的模样。可是为什么最终决定为父亲买一双鞋?

  4.学生简单回答。

  5.对于我的改变想法,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展开的?再仔细读读课文,边读边动笔画出相关语句,用心去体会。

  6.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各组倾听、指导。

  提示:通过读书,抓住表现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去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

  7.学生汇报。

  重点体会下面几句话:

  a.就在这时,我看到了父亲露在外面的脚,他的鞋又旧又脏,左脚的鞋底已经断裂了。

  b.我,我还是想买一双路夫便鞋。我小声回答,竭力不去看他的鞋。

  c.穿上它,我就可以神气地走在校园里,成为时髦的男生了,想着这些,我心中一阵激动。

  d.我不由想到爸爸那双旧鞋,想到许多寒冷的夜晚,他双脚冰凉地穿过城镇去给人家修车。他为了全家没日没夜地工作,却从无怨言。一时间,我心乱如麻,眼前那双路夫便鞋也在顷刻间变得暗淡无光了。

  e.我的脑海里出现了两幅画面:一幅是我穿着新鞋在校园里神采飞扬、引人注目的样子,一幅是父亲那双破旧不堪的鞋。

  8.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汇报进行指导。想象当时人物心理,读出不同情况下人物不同的感情。如羡慕、犹豫、内疚、矛盾等等。

  四、总结全文

  1.你觉得父亲和文中的我是怎样的人?

  2.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3.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一双新鞋》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习并掌握本科的生字新词

  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对爸爸的爱以及爸爸对我的爱

  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阅读教学的原则,让学正在字读的基础上交流、反馈

  3.情感、价值观

  感悟父爱的伟大与无私,教育学生懂得体谅父母的难处。

  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父亲的良苦用心

  2.难点: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热爱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与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设置悬念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目

  2.教师导:课文围绕一双鞋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

  2.出示生字词语与卡片

  3.教师进行强调。

  三、品读句子、体会情感

  1.教师指名反馈:读了全文,课文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2.被什么感动?:被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爱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问题:想想父亲对儿子的子和儿子对父亲的爱是什么?

  4.指名反馈:父亲为满足儿子的愿望,把准备买零食的钱给儿子买鞋,儿子为爸爸的脚不再爱冻放弃了自己的愿望,为爸爸买一双最需要的鞋

  5.讨论:爸爸很需要新鞋,为什么没有去买?

  6.教师小结:爱是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故事最感人的地方是父子俩都把对方放在第一位

  四、总结全文

  人间最美的情感是爱,母爱的无私,父爱的伟大。我们应该爱护、关心、体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的三个特点,知道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2、体会关联词的作用。能够正确填写关联词。

  3、了解列举数字的作用。

  【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谜语:

  出示谜语:(齐读)

  不是吃的,比吃的更重要;不是穿的,比穿的更少不了;眼睛能看见,手却摸不到;实际上很大很大,看上去却很小很小。没有它就没有世界,有了它就万物欢笑。

  出示课题。

  2、有关太阳的神话、传说、故事:

  太阳给人类送来了光明与温暖,从古至今,有许多关于太阳的故事。

  看,这就是古代人眼中的太阳──三足乌。(出示图片)

  (师讲述:太阳的传说)

  3、过渡语:

  我们的课文就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开头的。

  学生齐读,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呢?

  ⑴ 这些神话故事反映了人类在远古时代对太阳的认识。

  ⑵ 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起读者的兴趣。

  现在人们对太阳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4、听课文录音,思考:

  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太阳?

  (板书:特点关系密切)

  二、新授

  1、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

  太阳是个大火球。

  太阳这个“大火球”有什么特点?各用一个字概括。

  2、分析指导:

  远:距离地球1.5亿公里。在学生回答时,出示有关的图片。

  问,课文是分几步来说明太阳的“远”的?(列数字、比较)

  齐读有关的句子。

  教师小结。

  (出示要点)用具体的`数字说明太阳的“远”,

  再用比较的方法让人形象地感到太阳的距离远。

  学生齐读要点。

  3、学生自学“大”和“热”:

  大:130万个地球。

  热:表面温度6000度,中心温度更高。

  分小组自学,自学后交流,说说课文中是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

  4、能不能把太阳的这些特点连起来说?

  刚才同学的话中运用了许多数字,用了这些数字有什么好处?

  通过列举数字和比较,可以给人留下比较清晰的印象。

  5、教师小结:

  太阳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恒星,它有巨大的质量和引力,它与地球距离有1.5亿公里,那么遥远。

  出示关联词练习:

  ⑴ ( )太阳离我们很远,( )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⑵ 我们看太阳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⑶ (虽然)太阳很大,(但是)太阳离我们太远了,(所以)看起来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分析:第一句中可以什么关联词,为什么?

  第二句呢?这是什么句?(指名读句子)

  第三句有几层意思,谁能正确填写?

  齐读练习。

  太阳( )离我们这么远,( )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6、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⑴ 出示学习要求:

  默读课文,划出重点句子。

  划出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交流中提出来。提出问题,解答疑问。

  ⑵ 学生读有关的句子,提出不能解答的问题。

  ⑶ 归纳,集体解答。

  7、学生表演:

  谁愿意来扮演太阳,回答同学们的几个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

  教师提问:

  太阳,有人用箭射你,能射到吗?

  为什么我每次看你总感到很刺眼?

  书上说,埋在地层底下的煤炭与水的循环、风的形成你有关,可是我怎么也看不出来,你能告诉我吗?(观看有关的影片)

  妈妈很喜欢晒被子,她说有好处,这是真的吗?

  老师说,刮风下雨,也和你有关,这是什么道理?

  出示关联词练习:( )没有太阳,地球上( )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来理解。)

  三、结束

  1、练习:

  我这里有一段影片,可惜它没有配音,谁愿意当一回播音员,给影片配音?

  (先看一遍影片,讨论后确定解说词)

  (边看影片边配音)

  2、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太阳》,它介绍了太阳的几个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是它与地球的关系十分密切。

  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些有了答案,有些还没有答案。因为人类对于太阳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宇宙中还有许多奥秘正等待人们去揭开。希望在将来,人们能揭开这些奥秘。

  〖板书

  太阳(大火球)

  远

  特点 大

  热

  动植物的生长

  与地球关系密切 天气的变化

  人类的生存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

  2.正确认读十二个生字。

  3.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想象的奇妙。

  教材分析

  一棵小草,一朵鲜花,一朵浪花,一缕阳光,在孩子的眼睛里却是博大的世界,因为孩子在用心灵拥抱这个世界。诗歌内容浅显,意境悠远。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本课篇幅短小,首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理解。

  形声字记忆:

  “棵、园、浪、蓝、很、拥、抱、朗”都是形声字,形旁与这个字的意思有关,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要让学生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字的读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字不能只读半边,如“棵”。

  形近字比较记忆:

  颗——棵国——园蓝——篮

  还可以通过去掉拼音读课文,认读生字卡片上的词语等形式进行学习巩固。

  二、感情朗读,体会意境

  结合朗读理解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学习这篇课文较好的方法。

  朗读第一小节,让学生说一说:“小草”长在哪里?鲜花开在哪里?从而理解这种联想的合理性。

  朗读第二小节,说一说:浪花和大海是什么关系?阳光和蓝天是什么关系?从而了解作者思维的广阔。

  第一、二小节的朗读语气要舒缓,边读边想象作者描绘的意境。

  第三小节是全篇的总结,也是全篇的“诗眼”所在。前两句“看到眼前这小小的世界,我想得很远很远”总括前两小节所写内容,后两句“我要去拥抱草原、大海、果园,还有那晴朗的蓝天”既结束全篇,也是感情的飞扬与升华。指导学生理解“拥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既是张开双臂去拥抱大自然、投身大自然,也是张开心灵去拥抱世界、感受世界。

  第三节前两句的朗读要突出联想的悠远,后两句感情要激昂、饱满。

  三、展开想象,改写或续编课文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说一说:看到一棵小草、一朵鲜花,你会想到些什么?可以改编书上的词语,也可以改变诗句的意思。

  如:

  看到一棵小草,

  我想到了原野。

  看到一朵鲜花,

  我想到了春天。

  看到一颗星星,

  我想到了宇宙。

  教师要做好记录整理工作,将学生想像的句子整理下来,请他们自己配上插图,张贴在教室里,办一期“我们心中的世界”的壁报。

  四、生字书写

  本课要认的四个生字均是上下结构的字,但写法上不尽相同。“看”的第四笔“撇”要写得稍长,基本包围下面的“目”。“草”字要写得上小下大。“朵”字和“果”字上下两部分要写得匀称些。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快乐,初步激发学生爱学校、爱同学的感情。

  2、认读“里、同、多”3个生字,并学习运用好办法记住字形。

  3、指导朗读“学校里同学多。”并初步学习拓展表达。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复习感悟。

  1、“找朋友”集体舞。

  (1)出示图片: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2)师生一起跳“找朋友”。

  (3)师:你们觉得开心吗?为什么?

  2、生字找朋友。

  (1)生字“学”也要找朋友

  出示:学1、天2、生3、小4、校5、我

  (2)生交流“小学、学生、学校”并领读。

  二、学生字,读句子。

  1、老师又给“学”找到了一个朋友,出示“同学”。

  (1)师带读。

  (2)生开火车读。出示“同”,讲述“同”的书写规则。

  (3)说话练习:……是我的同学。

  2、在生说话的基础上,师:学校里同学真多啊!

  (1)出示句子:学校里同学多。

  (2)这句话中还有2个生字呢。出示:里多

  a、“里”:教师领读,请学生给“里”找朋友。

  b、“多”:小老师带读,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多”?

  c、找找,今天黑板上还有哪个字由相同的字组成?(朋)

  (3)指导朗读句子。

  (4)师:学校里同学多,所以我们不会孤单寂寞,我们可以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一同做游戏,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三、游戏复习生字。

  1、做邮递员送信游戏:

  送信儿歌:

  丁零零,丁零零,

  邮递员,来送信。

  小小信封送给你,

  请你念听。

  收信儿歌:

  对对对,就是“*”,

  快收信。

  错错错,不是“*”,

  谁收信。

  2、师:有一个小朋友把这几天上学的感受写下来了,可惜有一些词语空着没写,我们来帮帮他吧!

  (1)出示:我是(),天天上()。学校里()多,我真快乐!

  a、同学b、小学生c、学校

  (2)自由准备,交流。

  四、拓展说话。

  1、“学校里同学多。”可是还有一些同学,我们互相还叫不出名字,能不能介绍一下自己。

  2、生练习说话:我叫……

  3、集体舞改编:

  找呀找呀找呀找,

  找到一个好朋友。

  (插入:我叫……,我叫……)

  敬个礼,握握手,

  我们都是好朋友。再见。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辶、忄”两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激发热爱自然和喜爱朗读古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难点是了解诗意。

  三、设计意图

  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丰富,因而古诗的.教学,可将学生领入诗的情境中。“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诗,这是我对本课采用的教法。本课有一幅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四、课前准备

  1、一幅山水画挂图。

  2、认字卡片及相关课件。

  3、六对反义词做成的头饰。

  五、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幅画。(出示挂图)

  2、指导整体观察图画,学生自由说说第一眼看到这幅画的感受。

  3、指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这幅画画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相机板书:山、水、花、鸟)

  二、学习古诗

  1、谈话:古代有位诗人就以《画》为题,写了一首诗,而且这首诗把“山、水、花、鸟”四个字都用上了,大家想不想读一读?(出示整首诗)

  2、熟读诗句

  A、自由读,找出诗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B、出示生字卡片,哪位小朋友愿意来当小老师?

  C、指名认读,同桌对读。

  D、师范读古诗,学生听,说说老师在每句诗的什么地方停顿的时间较长,做上记号。

  E、学生自由读,师生交流,正音,指导朗读。

  3、再读古诗,了解诗意。

  A、小朋友在读这首诗时,有没有对诗句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和自己小组的小朋友交流一下。(为什么“近听水无声”?春天过去了,花为什么还在?……)

  B、小朋友的问题,我们看看黑板上的画就都能找到答案了。让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意。教师引读全诗。

  C、请小朋友同桌合作,一位读诗句,一位指图。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一、揭题

  1、有一种果子叫长生果,你们见过吗?(板书:长生果)

  2、说实话,老师也没有见过,不过在神话中听说这种果子吃了能让人长生不老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阅读课文——我的“长生果”(完成课题板书)

  3、齐读课题。

  4、课题中的长生果打上了引号,可见它并不是指真的长生果,那指的是什么呢?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老师曾布置同学预习课文,谁查找了作家的资料。

  2、这么一位高产作家,你们想了解她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吗?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作家叶文玲的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

  3、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边读边画,把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自读自悟

  1、、交流:我们先来看看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

  板书:看:“香烟人”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2、从作者所读的书籍中你看出了什么?(读书的范围越来越广,内容越来越深,从中得到的知识越来越多)

  3、作者是怎样读书的呢,她对书倾注了哪些情感?仔细阅读写他读书的段落,在书上画出相关的句子或词语,

  四、交流,教师点拨

  1、读自己画的句子,谈谈自己的体会: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例如:津津有味 → 废寝忘食 → 囫囵吞枣 → 如醉如痴(指名回答,表扬预习的同学)

  3、从这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作者很爱读书,争分夺秒地读书)

  4、像她这样读如醉如痴,废寝忘食地读书,简直就是一个(书迷,书虫,书痴,书狂)

  五、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高尔基曾经说过:“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作者就是这样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当作人生一大乐事。正如文中所写:

  (点击多媒体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

  2、这段话写得多美呀,他把读书当作人生中的一件美事,所以描绘小时候读书的情景才能写得这么美,让我们自己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吧。

  3、指读、评议。

  4、师范读。

  5、全班齐读。

  6、小结:

  作者爱读书,他从书中得到了报偿和馈赠。

  六、交流

  1、作者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多媒体出示道理。

  3、学生结合文中事例和自己平时写作谈谈感受,理解词语:呕心沥血。

  4、欣赏作者写秋天的作文,理解:别出心裁。

  5、作者的作文得了“甲优”和“赞誉”都归功于(读书)这就是读书给他的报偿和馈赠。(板书:报偿 馈赠)

  七、总结、升华

  1、读书使作者一生受益,他成功了,成了一位响当当的作家,有着精彩的人生,这使我想起了一句话:“阅读,生命因你而精彩。”

  2、我们再来看看课题,作者把书比作长生果是因为(作者喜欢读书,它使人一生受益)正如沙士比亚所说(出示:齐读)所以课文一开篇就说(出示课文第一句话,齐读)

  3、分享一首小诗:神奇的书。

  4、总结:

  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它就像长生果,带给我们一辈子的营养,让我们一生受用!

  八、拓展

  交流:谈谈你在生活中是怎样读书的?说一说你读书中的故事,你在读书的收获。把自己在读书中所得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

  我的“长生果”

  看:“香烟人”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津津有味 → 废寝忘食 → 囫囵吞枣 → 如醉如痴

  写:《秋天来了》————————《一件不愉快的往事》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2.朗诵文言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理解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古汉语现象。

  5.理解句意、文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创设情境

  要求学生讲一则狼的故事

  教师讲解,狼可怕吗,表面上看,狼凶恶、狡诈,贪婪,但狼却没有人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人只要动脑筋就一定会战胜像狼一样的恶人,下面就看《狼》这篇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二、作家作品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著有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据说,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文思枯竭,难以下笔。他知道自己缺乏写作素材,便变卖家产,在路口摆下席子,煮绿豆汤、茶水供路人歇息、解渴。他不收分文,只求路人讲一则故事。之后,他把这些路人口述的故事,整理成篇,写成小说。

  三、朗读课文

  1.检查学生预习朗读情况:

  抽查三个朗读,后学生评价

  2.教师作较高水平的示范朗读。

  3.学生们自由高声诵读一次

  4.抽查三个朗读,与刚才对比。

  四、疏通字词句篇的意思

  1.教师投影下列问题学生合作解决:

  一词多义:

  止同“只”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意神情意暇甚想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敌攻击恐前后受其敌敌方盖以诱敌前前面恐前后受其敌向前狼不敢前

  2.讲解词性活用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3.讲解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4.学生自己试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解决

  5.抽查四人分段译课文。学生评价后教师纠正。

  五、大意理解:

  请学生谈谈初学课文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和屠户的胜利说明了什么问题。

  六、练习背诵

  分段,抓住屠户与狼斗争的过程由事情发展的先后结合关键词的方法练习背诵,自己先背,教师再组织男女生分别背最后齐背。

  七、教师小结:

  1.虚词的用法:

  (1)之

  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助词,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介词,把投以骨介词,用以刀劈狼首

  连词,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用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④一狼洞其中。(拾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③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第二课时

  一、三分钟演讲

  二、导入

  老师讲述另一则狼的故事,(见课后)让学生对比,创设情境。

  教师过度:这则故事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狼具有相似处,狼到底具有什么样的本性,这一节课我们将进行详细分析

  三、分析课文

  1.独立思考: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故事情节,归纳第一至四段的意思。

  提问后交流评价归纳:

  (l)开端:遇狼。(2)发展:俱狼、御狼。(3)高潮和结局:杀狼。

  2.独立思考: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什么本性?

  提问后归纳:

  (1)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3.讨论:文章如何刻画屠户的形象?(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并找出课文中的例句并就例句进行分析

  交流后归纳:

  (l)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2)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

  “顾”“奔”“倚”“弛”“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

  “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

  “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自由发言: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归纳: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5.片断写作练习:《狼》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100字左右,抽查三人)

  要点: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四、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