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力的教案范文汇总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力的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力的教案 篇1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二力的合力、
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通过作图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请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请两同学一起提起水桶,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
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体会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两个或更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是说明几个力与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的?
举例:用两条细绳吊着日光灯、很多只狗拉着雪撬前进。
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体会一个力可以与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启发引导同学找出这些例子的共性,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进行新课
一、共点力的概念:
1、什么样的力是共点力?
2、你认为在掌握共点力的概念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3、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出示图片:大吊车吊起物体;人担水;举重;比萨斜塔等。吊车吊起物体时钩子受的力为共点力吗?人担水时担子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举重运动员举起的重物受到的力为共点力吗?比萨斜塔受几个力作用?它们是共点力吗?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共点力的合成。
二、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合力的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今天我们着重研究两个共点力的合成(已知二个分力求合力)
A、两分力同向
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引导学生理解。
B.两分力反向
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引导学生理解。
C.互成角度的两分力求合力
演示实验:先告诉学生有关的器材,以及实验的目的,提出如下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合力与分力等效的标志是什么?(橡皮条的伸长量相等)然后教师操作,下面的学生观察。在实验结果的处理时,引导学生先做出各力的图示,讨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总结。最后得出求合力的方法一一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内容
强调: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是两分力的合力(合力分力共点)
例题:力F1=45N,方问水平向右。F2=60 N,方向竖直向上。求这两个力的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用作图法解:
①选择标度,用1 cm代表15 N。
②用三角板作出两个力的图示。
③作出和两个力大小相等的平行线,完成平行四边形。
④连接两力之间的对角线,即表示合力。
⑤用刻度尺量出对角线的长度。
⑥通过比例关系求出合力的大小。
⑦用量角器量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夹角,得到合力的大小是5 N,与45 N力的夹角是53°。
注意事项:
1.实线、虚线要分清。
2、合力、分力要共点
3.同一图,合力与分力用同一标度画出
4.力的图示箭头不能忘。
小结并板书:
一、几个概念:
1、合力、分力定义: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那么这个力与另外几个力可以相互替代,这个力称为另外几个力的合力,-另外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2、共点力 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或更多个力的作用,有些情况下这些力共同作用在同一个点上,或者虽然不是作用于同一个点上,但是他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做共点力、
3.力的合成、力的分力定义: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力的合成;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力的分解。
二、求两分力的合力
A、两分力同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和,方向与两分力同向。
B.两分力反向:合力为两分力之差,方向与两分力反向。
C:互成角度的两分力求合力:(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平行四边形定则内容:以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则这个平行四边形中表示两分力的线段所夹的对角线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后感:
这一章教材通过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大量实际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力的矢量性和解决矢量问题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运算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初学者很难跨越的一个台阶,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来分析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自然、畅快、水到渠成、不突兀。同时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力的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学习利用各种方法表现螃蟹的主要特征。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活动准备:
大螃蟹数只、各种不同的螃蟹图片、背景音乐磁带
绘画材料(油画棒、各色彩纸、颜料、橡皮泥等等)
三、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老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螃蟹)
老师带上螃蟹头饰:嘿嘿,我是螃蟹爸爸,瞧我长得多神气。今天我把我的孩子也带来了,请你们仔细看看我的孩子长得什么样。
(二)、幼儿观察、寻找特征
螃蟹有一个身体、八条腿、两个大钳子,走起路来横着爬。
请你来学学螃蟹走路的`样子。(幼儿一起模仿,请个别幼儿来表演)
(三)、幼儿操作
出示图片:照相馆里的叔叔给我的孩子拍了许多好看的照片,请你们看。(幼儿进行观察讨论,各种不同的螃蟹的特征,个别幼儿进行讲述)你们会给我的孩子拍照片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拍的照片最好看。
幼儿自选分组操作,教师进行指导,要求幼儿尽量表现出螃蟹的主要特征,同时注意画面的整洁。
准备材料:
①蜡笔画(记号笔、油画棒、绘画纸)
②粘贴画(各种不同形状的彩纸做螃蟹身体、细长条的做螃蟹腿、浆糊、棉签、抹布等)
③泥工(各种不同颜色的橡皮泥)
④拓印(纸板制作的螃蟹若干只、调好的各色颜料数盆)
四、结束活动
你们给螃蟹宝宝拍的照片真好看,螃蟹爸爸也想和大家一起照张照
幼儿分组与螃蟹爸爸合影。
力的教案 篇3
(一) 教学设计:
这节课设计以学生实验讨论为主,教师只是课堂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力学是初中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学好这部分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弹力的了解,是这节课的一个难点,弹簧秤的正确使用即是这节课的难点,又是这节课的重点。为了创设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中立足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本课程设计为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中自主探索。在体验成功的同时,提高了综合能力。
组织教学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验小组,便于实验讨论,小组可自由组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课后延伸题(探究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设计,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组织设计实验能力。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弹力,并且知道弹力是一个普通存在的力,通过讨论,举例,扩大学生对弹力的认识。
(2) 能写出力的国际单位及力的测量工具
(3) 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弹簧秤的使用规则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2)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备评估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3、 情感教育目标:通过引导阅读书本材料和做好实验,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四)教学难点:
弹力的了解和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五)教具准备:
(1)弹簧 、 弹簧拉力器 、 量程为5牛的条形弹簧秤(附说明书)、50克钩码一盒、演示弹簧秤、各种外形的弹簧秤、 质量为100克的钩码
(2)幻灯片、小黑板
(六)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 、 分组讨论 、 合作交流
(七)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对一个物体施加力,物体会有什么变化?
师: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请几位同学来拉动弹簧拉力器,并说说你的感受。
生1:把弹簧拉得越长,手感觉越吃力
生2:弹簧本身好像有一个力,不让我们把它拉长。( 全班哄笑)
师:撤去这个力后,弹簧长度有何变化?
生: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师:我这儿还有一根弹簧,若用力压弹簧呢,情况会如何?
学生活动:(3至4人一组)出示幻灯片
实验器材:弹簧
实验目的:通过学习拉伸和压缩弹簧,体会手的感受
实验结果:各组员讨论分析
请几组完成实验的小组发言人发表自己小组的意见看法。
师:像弹簧一样,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物体的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那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力是弹力呢?
学生活动二:分组讨论,试举生活中常见弹力的实例。
教师分析总结:
(说明:通过讨论举例,扩大学生对弹力的认识)
师设疑:前面我们在做拉伸弹簧的实验时,前后几次弹簧被拉伸的长度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所用的力的大小不同
师:力有大有小,力的大小应当怎样进行测量呢?---引入力的测量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1牛的力有多大呢?
生:用手掌托起1个100克的钩码。(让学生感受1牛的力的大小)
师:这时你所用的托力约为1牛,牛这个单位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伊萨克 牛顿命名的。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材料
师:再用手托起科学课本和科学作业本,估计你所用的力的大小?
生:(猜测,答案不一)
师:那我们有什么方法可准确地知道我们所用的`力的大小呢?
教师讲授:测量力的工具----测力计,弹簧秤是一种常用的测力计(出示演示弹簧秤,说明它的原理、构造)
学生活动三:出示幻灯片
实验器材:量程为5牛的弹簧秤(附说明书)不同质量的钩码(50克 100克150克200克)
实验目的:让学生掌握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实验步骤:(1)结合说明书,了解弹簧秤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2)观察弹簧秤面板:辨认指针、零刻度线、量程、最小刻度值。
(3)用手拉弹簧秤的秤钩,使指针对准1牛,处感受1牛力的大小
(4)在弹簧秤的量程内,让学生拉动秤钩,先估计力的大小,再看指针,自己估计的是否准确。
(5)用弹簧秤测你及同组同学的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
实验结束:请几个小组的发言人发表自己小组的实验结果,并说说你认为在弹簧秤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通过实验,合作与交流,掌握弹簧秤的正确使用。
教师小结:
(八):课堂巩固练习(出示小黑板)
(1) 某弹簧秤的一端受到200牛的拉力作用,另一端也受到200牛的拉力作用,那么该弹簧秤的读数是多少?
(2) 使用弹簧秤时,为什么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九)课外扩展实验:探究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前面我们在做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实验时,知道我们一个小组内各组员的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不同,那头发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怎样检验你的猜测?为了排除特殊性和偶然性,你该怎样处理测量数据?课后完成这个探究题。
(十)教学反思
力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这对第一次接触力的初一学生而言较难掌握,所以本节课先以复习引入,在讲解上节课知识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入弹力,通过实验,分析研究讨论举例扩大对弹力的认识。知道弹力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力。但在教学中发现,射箭、跳板跳水、撑杆跳高要用到弹力,这教易理解;而生活中遇到的支持力、压力、绳子的拉力也是弹力,学生理解起来较难。
力的测量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课程上从演示实验推出力是有大小的,而且说明力的单位是牛顿,并通过用手托起一个100克的钩码感受1牛力的大小,再从让学生掂量托起科学课本 所用的力大约有多少?估计是否准确引入力的测量工具----弹簧秤。
弹簧秤的正确使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以学生为主,在幻灯片上打出了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器材、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完毕,各小组代表发言、相互交流。这一部分知识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兴趣地完成实验,并在实验中掌握弹簧秤的使用。
但在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不足之处:一部分学生急于求成,常会忽略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环节,如:①弹簧秤使用前的指针调零,②拉秤钩时尽量不使拉杆与秤壳接触,③读数时视线应与面板垂直。这是学生的一个实验习惯问题,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课后探究题的设计使本节课的内容得到了延伸,凭着自己的想象,打开思维空间,并自己收集实验器材,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校里有课堂,生活中也有课堂,让他们在这个广大的课堂中充分地展示自己。
力的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
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力是什么?
1、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
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
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三、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1、教师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2、学生上台演示力的作用效果
3、学生谈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
归纳: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块,铁块吸引磁铁。
2、请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实验:拉弹簧
3、请同学们用手拍桌子。
4、请同学们谈日常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的例子。船离岸时竹篙点岸;手拉橡皮筋;
归纳: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初步学习了有关力的知识,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知道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力 重力
㈠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⒈正确理解力的概念,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⒉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符号,能作力的凰示和力的示意图.
⒊知道按力的性质和力的效果对力分类,能正确区别各种实际力的类别.
⒋正确理解重力的定义,能确定物体重力的大小,指明重力的方向.
⒌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能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会分析一般物体重心位置与质量分布的关系.
〖思路方法目标〗
⒈分类方法.(力的分类,矢量和标量)
⒉等效方法.(重心概念)
⒊分析综合方法.(力的概念的深化)
㈡教学重点难点点拨
⒈力的'物质性是各种形式力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它反映了任何一个力必定和两个物体发生联系,而且这两个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物质性要求我们在认识一个力时,首先要搞清该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是不存在的.
⒉力的作用总是要产生一定的效果,它只能从受力物体上体现出来,而且这个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相联系,力的图示能准确地反映某一个力三要素情况.
⒊地球周围的物体,总是要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重力,它与该物体所处的环境和运动状态无关
⒋物体各部分都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看,这个作用相当于作用于一点.这个点就是整个物体的重力作用点.亦为物体的重心.上述处理方法是“等效思想方法”的应用.用悬挂法找重心,要注意其局限性,它只适用于薄板状物体.
㈢教具
弹簧、弹簧秤、木块、海绵、水盆、不规则的薄板、细线、曲尺…
㈣教学过程()
⒈讨论引入
师:请阅读p新教材,共同讨论下述问题:⑴什么是力?⑵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力?并举例说明.
(为了加深对力的认识,分清力的种类,性质.掌握力的表示方法和应用,本章我们将系统学习力的知识)
⒉新课内容
⑴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① 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 【演示】手和弹簧、水和木块.
② 受力是相互的,受力和施力物体同时存在.【演示】线悬挂重物
师:力是个重要概念,如何表示一个力?
⑵力的图示
①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力的大小可用弹簧秤测量,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N”;力的方向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方向;力的作用线是沿力的方向的直线)。
【演示】木块浮于水面
(要完整反映一个力,必须把力的三要素全部表述清楚,这可用图示法)
② 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法
具体到:先定力的单位标度
再画出力的指向的方向
最后标出的箭头、箭尾,均可表示出力的作用点.
⑶力的种类(按力的性质和力产生的效果分类)
① 性质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
② 效果力—动力、阻力、压力、支持力…(按力的效果命名)
师:严格分清性质力和效果力是物体受力分析的基础,也是正确解决力学问题的重要环节.下面首先研究重力。
⑷重力
① 重力就是重量 是由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②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阅读p 明确两点: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G=mg g=9.8N
师:下面研究重力作用点问题
⑸重心
① 质量均匀分布,形状规则物体重心位置是几何中心。
② 一般物体重心位置和物体质量分布有关。【演示】悬挂法可确定薄板和曲尺重心位
置(重心可在物体上也可在物体外)
㈤巩固练习
组织讨论下列习题(略)
㈥作业
⒈复习课本内容p1— p5
⒉思考课本练习一第⑴题。
⒊⑵、⑶、⑷题做在练习本上。
力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认真倾听故事,能够初步感受故事人物的情绪和心理活动,愿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
2.在交流的过程中有长大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知道面临新环境时会有许多人、许多办法来帮助自己。
教学准备
物质准备:图画书,“伊比伊比”伴奏音乐。
场地准备:幼儿围坐,有进行音乐游戏活动的空间。
教学过程
1.通过与幼儿交流并引导观察小阿力的不同表情,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
(1)结合幼儿的实际体验进行简单交流。
提问:你们愿意上学吗?要上学了,你们是什么心情?
(2)单独出示小阿力两种表情对比的画面,引导幼儿观察。
①观察开心的表情。
提问:小阿力要上学了,他是什么心情?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观察不开心的表情,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小阿力不开心的原因。
提问:
离上学的时间越来越近,小阿力现在的心情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们想的是不是和小阿力想的一样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本《小阿力的大学校》。
2.通过阅读故事的前半段(从故事开始到“乘着风飞上了天”),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初步理解故事情节和线索,感受故事人物的情绪和心理活动。
(1)教师讲述故事,幼儿认真倾听。
(2)引导幼儿对重点画面(小阿力是怎样照顾小鸟的4幅画面)进行仔细观察。
提问:
他为什么要拿着盒子跑过来?
为什么小鸟的心怦怦地跳,小阿力是怎么做的?
小阿力为什么轻声跟小鸟说?
小阿力和小鸟说话时的心情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鸟很害怕,给它东西它也不吃,你们觉得小鸟有点像故事里的谁?
(3)共同关注重点画面(小阿力把小鸟放走了的对开画面),进行讨论、交流。
提问:
小鸟飞走了,它的心情怎样?
小阿力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呢?
3.结合故事中小阿力的感受,引导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在即将上学时的感受。
提问:我们小朋友也即将面临小学这个新环境,听完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感受与想法?
4.阅读讲述后半段故事,知道有许多人会帮助自己面临新环境。
指导语:小阿力真的`上学了,学校是不是真的像他想的那样呢?他在碰到困难时是怎么解决的?有谁帮助了他?我们接着来读书。
(1)继续阅读故事。
(2)引导幼儿观察重点画面交流。
提问:
小阿力的大学校都有什么地方?
小阿力在学校里的心情怎么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请幼儿重点观察小阿力第一天在学校的画面)
(3)教师讲完故事,引导幼儿交流。
提问:
小阿力在学校的生活开心吗?学校是像他想的那样令人害怕吗?
都有谁帮助了小阿力?
妈妈是怎么帮助他的?老师是怎么帮助他的?小伙伴是怎么做的?
5.教师整体讲述故事,引导幼儿知道面临新环境时自己也可以帮助自己,激发幼儿长大的自豪感。
(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2)指导语:在这个故事中,作者为什么写了许多小阿力救助小麻雀的事?
教师小结:在面临新环境时,我们会紧张、会害怕,但一定要放心,因为有许多人会帮助你;同时,我们也可以自己帮助自己建立信心,就像小阿力一样,会交到许多新朋友的。
6.交流讨论:我们如何来适应新环境?
(1)指导语:我们都会遇到面临新环境的时候,除了有很多人可以帮助我们,还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呢?
(引导幼儿交流时,可以适时地把这些方法用孩子看得懂的方法记录下来,并进行一定的分类整理。)
提问:
面临一个新环境,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情去对待?
面临一个新环境,如果有困难,我们可以找哪些人帮助?
面临一个新环境,我们怎样找人帮助我们?怎样去交流?
还有哪些方法来帮助我们?
7.音乐游戏“伊比伊比”,引导幼儿感受在更换不同伙伴游戏时的快乐。
(1)介绍游戏玩法,学习简单的动作。
全体小朋友听音乐前奏,自由找到一个朋友拉手做好准备,根据歌词做相应的动作;在第二遍音乐前奏时更换伙伴,再一次游戏;游戏可以反复进行,教师引导幼儿尽量更换自己不太熟悉的伙伴。
(2)跟着音乐,全体小朋友一起表演。
力的教案 篇7
教案示例·力的测量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对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
2.知道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知道它的构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教具:拉力器,弹簧测力计.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一根头发.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5分钟)
请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到讲台前,分别拉拉力器.要求其他同学观察,然后回答:
1.弹簧为什么伸长了?
2.两位同学拉弹簧时,弹簧的伸长相同吗?为什么不同?
3.哪位同学的拉力大?怎么知道他的拉力大?
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
本节学习力的测量.
板书:二、力的测量
二、力的单位(5分钟)
国际上通用的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为纪念牛顿而命名.
板书:1.力的单位;牛顿.
拿起2个鸡蛋的力大约是1N.
提起质量为1kg的物体的力约为10N.
举起20kg的小孩的'力约为200N.
三、弹簧测力计(10分钟)
说明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工具.根据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制成.
让学生拿起弹簧测力计,观察它的构造:弹簧、指针、外壳、刻度、挂环、挂钩.
介绍使用方法:
1.观察刻度、零点——不用力拉秤钩时,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处?量程多大?分度值代表多少牛顿?
2.使用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量程.
3.讨论“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板书:2.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
四、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20分钟)
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分度值:
水平拉木块的力:
在斜木板上拉木块的力:
拉断头发的力:
五、小结.
教案示例·力的测量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