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胡同文化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胡同文化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胡同文化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词典,掌握“胡同、凭吊、安土重迁、街坊、里道、西风残照、衰草离披”等词语。
2、了解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3、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习得在既定主题下对材料进行适度收放的散文写作技巧。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指导学生通过默读、齐读,重点段落反复读,整体感知课文,领会文章主旨。
2、讨论法。本文为自读课文,应依据课文行文脉络、思想内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教具准备
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对重点文段感悟、理解,力求把握文章主旨所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点]
首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之后以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胡同”“文化”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读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感觉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作家汪曾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胡同文化》一文。
2、(放录音,请同学们随着歌声走进悠悠的胡同)
提问: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有何感受?
学生甲:这首歌使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
学生乙:从这首歌中,可以感受到北京市民对胡同的热爱和眷恋。
同学们的感受非常真切。歌声里唱出的是北京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城日新月异,大多数北京市民已走出狭窄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在逐渐消失着,没落着。在北京胡同里住了四十多年的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胡同文化》一文。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虽是篇书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北京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的了解,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对怀旧伤感的思绪。
四、有关“胡同”“文化”的概念
多媒体显示:
1、胡同“或写作衚衕、衖通。巷称胡同,始自元大都,历明、清,民国,以至今日,构成了北京的一大地方特色。”杨慎《丹铅总录》:“南方日弄,北方日,弄之反切为也。(《北京传统文化便览》)
2、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泰勒《原始文化》)
3、“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当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
五、自读课文,通过启发、讨论,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体味语言
1、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如下问题:
(1)进一步掌握生字词(包括字形、词义)。
(2)把每一自然段的要点标记或概括出来。
(3)本文的行文思路如何?
(4)北京胡同的特点有哪些?
录音播放完毕,出示投影
①仔细辨认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何取所意衰草离披天翻地覆深恶痛绝
B、不约而同街坊里道奉公守法供人凭吊
C、伥望低徊独门独院天坛城根记忆犹新
D、厉厉在目半途而废莫衷一是通霄达旦
②根据语意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成语。
A、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
B、声名在中外传播得很远。()
C、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
D、没经商量而彼此一致。()
参考答案:
①B(A项“何取所意”中的“意”应为“义”,C项“伥望低徊”中的“伥”应为“怅”,D项“厉厉在目”中的“厉”应为“历”,“通霄达旦”中的“霄”应为“宵”)
②A冷眼旁观B驰名中外C安土重迁D不约而同
提问:本文共15个自然段,每段要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第①自然段写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第②自然段写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第③自然段写北京胡同很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没名胡同数不清”。第④自然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第⑤自然段写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第⑥自然段写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第⑦自然段写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觉得“远亲不如近邻”。第⑧自然段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第⑨自然段写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第⑩~自然段写北京的精义是“忍”,要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第~自然段写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是无可奈何的事。第自然段则以“再见吧,胡同”收尾。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提问:本文可分几部分?作者依次写了北京胡同的什么?
明确:本文可分三部分。①~③自然段从建筑学的角度写北京胡同;④~自然段谈;最后三段则写北京胡同的衰败、没落。
提问: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
多媒体显示:有关北京胡同的图片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其一,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使得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其二,取名有各种来源,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三,宽窄不同可反映出住户的阶层不同;其四,是贯通大街的网络,百姓因此生活方便。
板书:
胡同
↓
方正取名宽窄网络
2、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二、三部分,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的特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3)作者对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教师深入其中,点拨,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1)的特点:其一,封闭。住在胡同里的居士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的甚至一住几辈子,也舍不得“挪窝”。其二,满足。北京人对生活的要求不高,有窝头、白菜就行了。其三,袖手。就是不爱管闲事,虽爱瞧热闹,但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其四,忍安。这也是的精义,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用北京方言说就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板书:
文化
↓
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2)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呢?先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居民们似乎都承袭了祖宗安土重迁传统,蜗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窝儿”;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独门独院,但也讲究处街坊,婚丧嫁娶随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却也浸透着的特点;由于北京市民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易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并用事例说明其文化精义是“忍”,即所谓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作者对的描写,饱含了他对北京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的了解、同情、理解。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他虽然钟情自己家乡的地域文化,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宽宽窄窄,大大小小如同网络般的胡同,深深地打动作者的心。市民们的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也深深印刻在作者心上。作者对此虽曾有所推崇,但对这种封闭性的小市民文化,还是怀着一份清醒,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既给予了理解,又表达了无奈,他知道这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旧时代的文化,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毫无生气的文化;无力抗争的文化,正在日趋消失、衰败没落的文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同情,有理解,有伤感,有批评。
(学生齐读第~自然段,对上述概括加深理解)
提问:第自然段写了北京民居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拴马桩、上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意在说明什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毫无生气”的隐含义是什么?
明确:意在说明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隐含义是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提问: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可又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胡同文化教案2
■教学目标:
1、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探究胡同文化后面深刻的历史背景。
2、品味平淡、朴素、口语化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重点】
3、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难点】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和主要内容:
●导语: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北京的胡同和北京市民密不可分。它记下了北京历史的变迁、时代的风貌,蕴涵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生活气息,是天然的北京民俗风情展览馆,并烙下了北京市民的各种社会生活的印记。
让我们翻开课本,看看著名作家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文化》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
●文本探讨:
1、北京胡同的特点:
寻找出课文中叙述、描写胡同特点的词句——
【正】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俗】胡同的取名,有各种。
【多】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静】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正(方正,整齐);俗(通俗,普通);多(无以计数);静(没有喧哗)。
2、胡同文化的内涵:
先找出点明胡同与文化内在联系的关键句子——
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快。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式。
由此得出结论——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精神面貌、思想状态和言行举止完全可以诠释胡同文化的内涵。
从北京人的特点入手,探究胡同文化的内涵。
从课文中找出表现北京人特点的词句——
【守旧】安土重迁,舍不得挪窝儿,一住住几十年……
【封闭】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知足】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
【本分】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实际上,作者在课文中,已经十分精辟地圈定了胡同文化的内涵——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守旧】【封闭】
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知足】【本分】
3、语言特点赏析:
这是一篇漫谈北京胡同逸闻趣事兼及京城市民文化心态的议论散文,又是一篇将针砭锋芒藏于风趣诙谐的随意谈吐之中的文化随笔。
作者的语言“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具体特点是平淡,朴素,带有口语化,极富表现力。
第2自然段对胡同名字的谈论,看似信手拈来,却很典型,具体而实在,除了口语化,还有字里行间的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倘若将这些通俗朴素的话语再往深处想想,甚至还可以从中省悟出北京人平静、随和的心态(不就是个地名吗?好记就行,实在不雅,改个谐音,完全不必挖空心思地特意去命名)。
第8自然段中的“嘿”,第11自然段中的那段对话,将北京市民自我陶醉,易于满足和明哲保身的心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4、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作者说: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又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是一辈子当顺民的心态。
再说: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最后说:再见吧,胡同!
从这些话中,我们已经不难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而且作者也肯定“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问题中的“复杂”二字呢?
一是不舍。不舍的原因有二:①老人的怀旧——生活在北京大半辈子,胡同文化几十年的耳濡目染,对这些东西已经非常了解,非常熟悉,也非常习惯了。②喜欢胡同文化的精华——作者认同、留恋,甚至推崇胡同文化中的一些精华,譬如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等等,不愿意看到它们的消失。
二是不得不舍。不得不舍的原因是: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小市民文化终究是消极的,在时代大潮的冲刷下,在衰败,没落,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所以,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既不一味地肯定,也不沉迷,却又为它的正在衰亡多少有点伤感。不过,我们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再见吧,胡同!”已经不难体会到作者告别胡同文化的毅然和理智。有点不舍的复杂感情,应该只是希望胡同文化中的那些精华可以传承下来吧。
●拓展研究(略)
学习研究了胡同文化,是否也可以探究一下海派文化——
海派文化的定义;内涵;形成、发展与传承。
海派文化和胡同文化……
■小结和作业
1、强调抓住关键词句,准确体会和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提倡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民间语言,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3、利用剪报和网络,搜集相关资料,注重积累。
4、完成“思考与练习”。
5、部分同学还可以利用随笔,撰写探究胡同文化历史背景、形成原因和发展变化的小论文。
■教学补充资料:
●汪曾祺:
汪曾祺(1920~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当年教授写作课的沈从文先生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1943年大学毕业后在昆明、上海任中学国文教员和历史博物馆职员。1946年起在《文学杂志》、《文艺复兴》和《文艺春秋》上发表《戴车匠》、《复仇》、《绿猫》、《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辑《北京文艺》和《民间文学》等刊物。1962年调到北京京剧团(后改名北京京剧院)任编剧。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及《汪曾祺自选集》等。另有一些京剧剧本。短篇《受戒》和《大淖记事》是他的获奖小说。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胡同:hú tòng巷,小的街道。
●安土重迁:ān tǔ zhòng qiān
【释义】土:乡土;重:看得重,难,不轻易。形容留恋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到外地。
【出典】《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示例】自古道:“安土重迁”。说了离乡背井,那一个不怕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八回)
●《辞海》对“文化”的释义:
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和经济。在有阶级的社会中,它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
●互联网“百度百科”对“文化”的简述(选编):
当代中国社会在使用“文化”概念时一般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性:(1)历史性;(2)群体性;(3)影响性。如华夏文化、吴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这是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胡同文化教案3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2.品味语言。
3.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两课时。
概括要点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涉及文章的整体,也涉及局部。各段落的意思比较清楚,可利用段落的关键语句先概括段落的要点。
本文中心思想的比较含蓄,只有通过认真品味语言,才能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把握作品写作意图。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胡同之没》中只有没有一个丝毫的喜悦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照片和前面是写着“拆”字的胡同旧房子、后面是高楼的照片。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思考题:(1)本文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序言,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写胡同还是胡同文化?(明确:是写胡同文化。)
(2)“胡同文化”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是指胡同这种生活方式形成的心态和思想观念)
三、再次自读课文。分析、讨论段落大意,概括要点:
概括中,首先要对全段思想要旨进行提炼,其次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提醒学生在自读中找出关键句子,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段从说北京城的特点引出胡同。
第二段关键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的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这两段目的是谈胡同的数量之大。
第四段写胡同的环境特点——安安静静。
这四段说明了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呼应第一段“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这两句,点明了本文将要叙说的主要内容是胡同文化,即“北京的市民文化”,也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所以,这段是写胡同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安土重迁随遇而安。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在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似的的四合院里“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随”一点“分子”也只是为了“合礼数”,是那么的封闭而自私,这是胡同文化的第二个特点。
第八段从物质生活方面写胡同文化的特点——易于满足、知足常乐。
第九段写胡同文化在政治方面置身事外的态度,他们身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作“与己无关”。置身事外、不管闲事是胡同文化的第四个特点。
第十到第十二段写“胡同文化”第五个特点——“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在这三段中,作者选取三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第一二个材料是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写出人物自己的忍耐程度。第三个材料是写作者亲身的经历。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描写胡同的衰败、没落,指出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即将消失,体现北京市民心态的胡同文化也应该抛弃。胡同的衰落,带给了人们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以智慧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胡同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胡同文化告别也就成了时代的要求。
板书:
北京城的特点
北京胡同之多及环境特点(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胡同文化的含义即“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
胡同文化的特点——安土重迁
封闭自私
知足常乐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胡同已经衰败、没落
胡同文化应该抛弃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大家知道,“句子的意义有时很含蓄,在字面意义中还蕴含着某些深层的意义,一般称为句内意义。句内意义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语境来表现的,因此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弄清它所表达的真正意义。句内意义有时需要结合上下文作出判断。”
“别烦躁,别起急,睡不着,眯着”这句话就要结合上文的贬义词“冷眼旁观、置身事外”和下文“这话实在太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两句反语,体味其讽刺意味,理解作者对这种逆来顺受现象,决不仅仅是局外人的调侃,表达的是作者对这种为了“安分守己”达到丧失正义感程度的强烈不满、气愤和批评。
“虾米皮熬白菜,嘿”表层意义是描写了北京人吃虾米皮熬白菜时那种极易满足的表情,说明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要求不高。但深层含义则“需要通过一定的语用联想来理解”我们知道,作者写本文是1993年6月,改革开放已经十多年了,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水平显然是太落后了,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对北京人这种现象的讽刺意味。这里的言外之意是,今天这种易于满足知足常乐的思想在现在这样的形势下已经不适合时代了,应该丢掉了。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里,作者为什么要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的凄惨景象呢?联系上文“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残破,有的地基柱基已经下沉”的客观叙述,联想《胡同之末》中那几张只有没有流露丝毫的喜悦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旧胡同的破房子前回头怅望的照片,再想一想为什么要用“毫无生气”这样一个贬义词,就可以明白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在向人们暗示,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已经失去它存在的基础。满目凄凉、毫无生气的胡同,还留恋什么呢?
“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这一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一个“他们”,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说,下面又为什么特地引用老北京的日常口语“挪窝儿”“破家值万贯”?如果联想《胡同之末》里前面是写着“拆”字的破房子,后面是高楼那些照片,就很容易明白这样写的目的是引用他们自己讲的口头语来调侃,含蓄地讽刺那些“安土重迁”不愿意搬家的人。
再看“四合院是一个盒子”一段。这段中用了十三个引号,前十二个引号都是为了标明这些全是老北京的常用口头语言,让人们从这些口语中看到,老北京讲究的“处街坊”是除了会棋友“杀”一盘,到“大酒缸”喝两个和“会鸟”外,就仅仅只“随”一点“份子”而已,而且这里,又特意把“随分子”一词拆开?为的是说明连这也不是心甘情愿,是出于“礼数”不得已而为之。透过语言文字看出相关联的生活现象。可见,胡同里的老北京,交往也不是主动的而是被“礼数”所迫,是多么的封闭自私,是多么的自顾自。所以,在这段的最末用“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个现代谁都不以为然的、过时了的格言,显然是公开讽刺老北京们了。
二、提供下面材料,体会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感情:
“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悠闲”,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悠闲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读“看看这写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1.作者对胡同的感情:与普通北京人一样——有怀旧、伤感,对它的消失——无可奈何。
读“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是文章的主旨句,因为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胡同文化的认识和判断。
2.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调侃、嘲讽、不满、、气愤、批评,主张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抛弃。
3.思考:作者在文中对“安土重迁、封闭自私、知足常乐”和“置身事外、逆来顺受”的叙述和描写过程中在语言和态度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前者是调侃嘲讽,因为作者虽是江苏高邮人,但已经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辈子了,算得上是半个老北京了,对长期相处的老北京们的心情是理解的。而且,诸如随遇而安、安土重迁、知足常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思想心态和观念,在过去,向来是提倡的传统,至于封闭自私也是人之常情,逆来顺受大加挞伐,如果用严厉的语言批判,还可能会令有些人一时接受不了而产生反感呢。所以多引用北京人的日常口语和使用引号来调侃。那为什么又含嘲讽意味呢?因为,现在,北京高楼起来了,有些人还留恋着“残破”的旧房子舍不得走,商品经济大潮下,有些人还不愿意下海挣大钱,不敢或不愿讲究享受。这岂不太跟不上时代了?易于满足的思想应该丢掉了,知足常乐的观念也不合当今的时代了。人与人相处,也应该多一点互相关心,社会发展了,信息时代了,也应该多关心一点国家、世界的大事了。后者是气愤、批评。用贬义词和反语来讽刺。
三、归纳中心归纳想:
:,以“安土重迁、封闭自私、知足常乐、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应该随着胡同的消失而抛弃。:
四、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
联系本文是作者为《胡同之没》写的序言,作者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作者是委婉的劝告老北京们在留恋怀念即将消失的胡同中放弃那些过时的旧思想旧观念。
板书流露感情:对胡同的消失——怀旧、伤感
对胡同文化——调侃、
嘲讽、不满、
气愤、批评
写作意图:委婉的劝告放弃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教案4
[知识目标]
1、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及其散文的特点
2、了解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3、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德育目标]
1、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的情感
2、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
2、理解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如果在繁忙的学习之余,突然有这么一个机会,可以让大家到外面去旅游一次的话,不知你们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下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呢?
生答。(答案各种各样。但学生的回答会出现两条思路:一是答到了去北京,另一是答了一些其它地方,这时侯教师必须善于把握时机,抓住切入点,把话题引向正题——北京,进一步导入课题并出示(幻灯片1、2、3)
教师进一步明确: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但是还有这样一句话,不知大家是否听到过,那就是“如果你去北京,有一个地方你不到的话,就等于没去过北京,同学们知道这时哪里吗?
生答。
明确:胡同。(幻灯片4)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汪曾祺一起去北京的胡同走一走,看一看。(出示幻灯——配有背景的课题《胡同文化》)
二、简介作者,了解作者。(出示幻灯片5)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当代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卓记事》等。
汪曾祺的散文似“水”,他的散文是“水”孕育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水性”。归于胡同,又具有浓郁的“胡同”味。这种“胡同”味,是其散文显示的一种综合的北京胡同的地方特色,它既表现在取材、构思和抒情习惯上的平民性,同时杂语言上也具有北京胡同的京腔京调的韵味。
三、研习课文
(一)请全体学生朗读课文第1-4段,思考: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出示(幻灯片6)
朗读完毕,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圈划每一段的关键句,然后请同学回答,教师出示(幻灯片7)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
四方四正
胡
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
各具特色的胡同名
同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数量之多
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
环境安静
(二)(出示幻灯片8)教师进行小结并进而过渡到下文。那么,长期生活在这样正而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了怎样的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他们是怎样表现的呢?为什么会这样?请同学们速读课文6-12段,找出关键词句,并进行概括。
(给学生4分钟的时间速读并概括,然后回答,出示幻灯片9)
封闭——————————舍不得挪窝
破家值万贯
文
喜欢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有窝头,就知足了
大腌萝卜,就不错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
化
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
虾米皮熬白菜,嘿
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精义——————————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三)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胡同与胡同文化之间的联系点是什么呢?(出示幻灯片10)
生答(略)
教师明确:胡同的总特点是“方正”,这种方正影响了北京市民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市民的思想,并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四)听录音13——15段,思考并讨论: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先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推荐代表发言)
教师明确: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东西是消极的,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所以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出示幻灯片11)
(五)看着这样一组日益衰败的胡同照片,同学们你的心情怎样呢?
(生答)
那么,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请找出例句加以说明。
生答。
教师明确: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地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板书:批判,感伤,欣喜)
四、小结
胡同文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北京人或者说是我们中国人保守封闭的思想意识。胡同的衰落导致胡同文化的没落,高楼大厦代替了红墙碧瓦,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意识正在兴起,新北京正在崛起,北京在前进,中国也在前进!所以我们很高兴地和胡同再见吧。
五、拓展练习
请同学谈谈:我们该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六、作业
请同学就当地的文化传统,如:饮食文化,服装文化,民风民俗等进行调查与研究,写成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教学反思: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经常会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应试味”太浓,但反思到最后,倒昏了自己的头脑。
文学即人学,语文教学应该提倡人文教学,怎样才能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呢?像《胡同文化》这类的文化课,就应该进行文化熏陶,通过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我这堂课基本上围绕这一思想来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的。希望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同学通过形象性的图片观看,获得感性的认识,让课堂具有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把僵化的教材还原成活生生的生活,在比较枯燥的课堂上注入浓浓的人文气息。让学生设身于这种氛围中,反反复复地体验,获得语文的营养,唤起为人为文的思考,一步一步感化。通过这种熏陶,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格水平。
胡同文化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词典,掌握“胡同、凭吊、安土重迁、街坊、里道、西风残照、衰草离披”等词语。
2。了解的特点,掌握作者的行文脉络。
3。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
2。习得在既定主题下对材料进行适度收放的散文写作技巧。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2。读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怀旧与超脱。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指导学生通过默读、齐读,重点段落反复读,整体感知课文,领会文章主旨。
2。讨论法。本文为自读课文,应依据课文行文脉络、思想内容设置耐人寻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教具准备
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教学步骤
预习提纲
1。通读全文,利用词典排除字词障碍。
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对重点文段感悟、理解,力求把握文章主旨所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要点]
首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之后以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胡同”“文化”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读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1。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感觉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作家汪曾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文。
2。(放录音,请同学们随着歌声走进悠悠的胡同)
不唱那辉煌的故宫,
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
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
无名的胡同数不清,
横胡同竖胡同,
半截胡同斜胡同,
就像那棋盘布在北京啊,
砖塔胡同年代最久,
交民巷它是最长可分西东,
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
钱市胡同两人相遇,
您哪,要侧身行……
提问:听了这首歌,同学们有何感受?
学生甲:这首歌使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
学生乙:从这首歌中,可以感受到北京市民对胡同的热爱和眷恋。
同学们的感受非常真切。歌声里唱出的是北京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城日新月异,大多数北京市民已走出狭窄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在逐渐消失着,没落着。在北京胡同里住了四十多年的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文。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概说
汪先生的《》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序”。虽是篇书序,可又不同于一般的评点或介绍类书序,实质上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在文中将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其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自然融合起来,使我们对北京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生动、深刻的了解,文中也流露出作者对怀旧伤感的思绪。
四、有关“胡同”“文化”的概念
多媒体显示:
1。胡同“或写作衚衕、、衖通。巷称胡同,始自元大都,历明、清,民国,以至今日,构成了北京的一大地方特色。”
杨慎《丹铅总录》:“南方日弄,北方日,弄之反切为也。(《北京传统文化便览》)
2。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英·泰勒《原始文化》)
3。“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当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辞海》)
五、自读课文,通过启发、讨论,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体味语言
1。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如下问题:
(1)进一步掌握生字词(包括字形、词义)。
(2)把每一自然段的要点标记或概括出来。
(3)本文的行文思路如何?
(4)北京胡同的特点有哪些?
录音播放完毕,出示投影
①仔细辨认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何取所意 衰草离披 天翻地覆 深恶痛绝
B。不约而同 街坊里道 奉公守法 供人凭吊
C。伥望低徊 独门独院 天坛城根 记忆犹新
D。厉厉在目 半途而废 莫衷一是 通霄达旦
②根据语意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成语。
A。用冷静或冷淡的态度从旁观看。 ( )
B。声名在中外传播得很远。 ( )
C。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 ( )
D。没经商量而彼此一致。 ( )
参考答案:
①B(A项“何取所意”中的“意”应为“义”,C项“伥望低徊”中的“伥”应为“怅”,D项“厉厉在目”中的“厉”应为“历”,“通霄达旦”中的“霄”应为“宵”)
②A冷眼旁观B驰名中外C安土重迁D不约而同
提问:本文共15个自然段,每段要点分别是什么?
明确:第①自然段写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第②自然段写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第③自然段写北京胡同很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没名胡同数不清”。第④自然段写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第⑤自然段写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第⑥自然段写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第⑦自然段写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觉得“远亲不如近邻”。第⑧自然段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第⑨自然段写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第⑩~自然段写北京的精义是“忍”,要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第~自然段写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是无可奈何的事。第自然段则以“再见吧,胡同”收尾。
(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提问:本文可分几部分?作者依次写了北京胡同的什么?
明确:本文可分三部分。①~③自然段从建筑学的角度写北京胡同;④~自然段谈;最后三段则写北京胡同的衰败、没落。
提问: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
多媒体显示:有关北京胡同的图片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其一,正南正北,正东正西,使得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其二,取名有各种来源,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三,宽窄不同可反映出住户的阶层不同;其四,是贯通大街的网络,百姓因此生活方便。
板书:
胡 同
↓
方正 取名 宽窄 网络
2。四人一组研读课文二、三部分,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的特点是什么?
(2)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3)作者对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教师深入其中,点拨,指导,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达成共识)
明确:(1)的特点:其一,封闭。住在胡同里的居士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的甚至一住几辈子,也舍不得“挪窝”。其二,满足。北京人对生活的要求不高,有窝头、白菜就行了。其三,袖手。就是不爱管闲事,虽爱瞧热闹,但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其四,忍安。这也是的精义,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用北京方言说就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板书:
文 化
↓
封闭 满足 袖手 忍安
(2)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呢?先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居民们似乎都承袭了祖宗安土重迁传统,蜗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窝儿”;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独门独院,但也讲究处街坊,婚丧嫁娶随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却也浸透着的特点;由于北京市民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易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并用事例说明其文化精义是“忍”,即所谓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作者对的描写,饱含了他对北京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的了解、同情、理解。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他虽然钟情自己家乡的地域文化,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宽宽窄窄,大大小小如同网络般的胡同,深深地打动作者的心。市民们的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也深深印刻在作者心上。作者对此虽曾有所推崇,但对这种封闭性的小市民文化,还是怀着一份清醒,作者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既给予了理解,又表达了无奈,他知道这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旧时代的文化,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毫无生气的文化;无力抗争的文化,正在日趋消失、衰败没落的文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有同情,有理解,有伤感,有批评。
(学生齐读第~自然段,对上述概括加深理解)
提问:第自然段写了北京民居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拴马桩、上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意在说明什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毫无生气”的隐含义是什么?
明确:意在说明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隐含义是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提问: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可又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胡同文化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涵咏、品评文章平淡朴素、口语化但极具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体会作者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喜爱与批判、伤感与留恋、理智与豁达的复杂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抓关键句快速理解文章主要内容,通过涵咏、品评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极具表现力的语句,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1.上课铃声响起,笔者打开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屏幕上映出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淳厚的京腔歌曲《北京的胡同》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
(视频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围,创设情境,将同学们带入京味十足的文化氛围中)
2.了解作者(屏幕展示)
(论文先知人,初步了解汪曾祺创作的特色,也为后面语言的品味做铺垫)
二、读品结合,深入文本
(一)胡同特点
1.快速浏览全文,请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什么是胡同文化?”
师:哪位同学能用书本上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是“胡同文化”?
明确:第五段“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师:对!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指北京的市民文化那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胡同文化能代表北京的市民文化?也请引用本段的一句话来回答
明确:第五段,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市民的文化形态”所以,“胡同文化即使不是北京文化的最主要部分,但也一定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切入课文的.方式很多,此处采用“揭题法”——从揭示标题“胡同文化”的内涵入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
2.北京的胡同究竟有哪些特点呢?介绍这些特点的主要是哪些段落?
明确:集中在1-4段分组让同学们研读四个自然段,圈划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回答北京胡同的特点
(1)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胡同走向正
(2)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名字来源广
(3)胡同的宽窄和多少——胡同数量多
(4)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总是安安静静的——胡同环境静
3.作者是如何来写胡同的安静的呢?
(1)直接写胡同的安静“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
(2)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用反衬手法,更加突出胡同的环境之静
总结:由此可见作者用了四个自然段介绍了北京胡同的走向、名字来源、宽窄数量以及胡同环境,突出了北京胡同的四个特点:走向正、名字来源广、数量多、环境静我们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百姓,那这样的胡同会养育怎样的百姓,会造就怎样的胡同文化呢?
(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
(二)胡同文化的内涵
1.快速阅读6-12自然段的内容,找出体现胡同文化内涵的关键句
(1)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这封闭体现在哪里?
①居住习惯——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追问:他们住的房屋很旧、也不好,而且还有经常坍塌,那他们为什么还不愿意搬家?
②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追问:他们很讲究处街坊,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这难道能说明他们的封闭吗?你怎么理解这一点?
③物质生活——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师:嗯,为了体现北京人的自我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你能念念吗?要念出韵味,念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来(同学读,老师纠正后再请同学范读,全班读)
(范读与齐读相结合,让每个人在朗读中领悟内涵,感受魅力)
与屏幕上的话比较,品出京味语言的魅力
(PPT: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师:和书上那段比起来,如何?比书上的好还是不好?怎么不好?
(好的语言是通过比较感悟出来的,通过比较感悟汪曾祺京味语言的魅力)
④处世态度——置身事外,冷眼旁观
师:书上说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但又说他们不爱管闲事?这矛盾吗?你如何理解?
(2)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那么文中是如何来揭示这种精义的呢?
明确:举例子,文中举了三个例子,即《茶馆》、《八月骄阳》和电梯事件
小结:可见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作者分别从北京人的居住习惯、邻里关系、物质生活和处世态度等方面写出了“封闭文化”的种种表现并且指出了胡同文化的精义即“忍”
(首先,通过抓关键语句,快速梳理文章的思路其次,语言的品味与鉴赏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语文教学的回归在语言的品味和鉴赏中“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自足、隐忍”)
三、总结归纳,升华主题
北京的胡同就像一位饱经风霜的历史老人,他见证着北京市民的生活,见证着市民文化的形成作者谈胡同就是谈胡同文化,就是谈北京市民文化
国学大师梁漱溟曾说过:“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国学大师钱穆也这样说:“夫文化不过人生式样之别名”同样,胡同文化的本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知足常乐、安分守己、封闭隐忍的生活方式!那这位文化老人对如此的胡同、如此的胡同文化带有一种怎样的情感呢?这个问题留待我们下节课解决!
板书:
生活方式
胡同 文化
封闭隐忍、易于满足、安分守己
(最后的总结归纳至关重要,是学生阅读体验和感悟的升华,是三维目标的强化,也是课文主旨的点睛)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必做题:反复朗读13—15段,体会作者对胡同以及胡同文化的复杂感情
2.选做题:查找你最感兴趣的特色民居建筑的资料,了解相关的文化并写一段介绍性文字
胡同文化教案7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
二、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训练学生抓关键词概括要点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
教学重点:
1、 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 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及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对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设想:
1课时
一导入讲课
设计1在座的很多同学可能都去过很多地方旅游,有没有去过北京的同学?(若有可以请他讲一下在北京都参观了哪些景点,然后引出胡同)
设计2:如果准备去北京旅游,大家会打算去看什么呢?
(可能出现的说法:万里长城!天安门!故宫!圆明园!颐和园等)
这些都是大家很熟悉的景物,故宫!圆明园!颐和园这些地方,以前都是那些皇宫贵族居住和游玩的地方,普通的老百姓大都住在什么地方?(大大小小的胡同里面)
放音乐及画面或电影(或投影歌词)
那我们就来看看北京的胡同是什么样的?它们有什么特点?胡同里的文化又有什么特点?(投影《胡同文化》)
二、理解课文
(一)作者及相关知识介绍:
一提到“文化”,也许有的同学就觉得深奥很难把握。其实文化可以体现的很具体,可以在很小很细微的方面表现出来。比如,喝茶是种文化,饮酒是种文化,穿着是种文化,同样,老北京的胡同里也存在着文化。
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多媒体出现作者的照片和文字介绍)同学们请看,汪曾祺,现代著名小说家,师从沈从文。大家知不知道沈从文是谁啊?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边城》)沈从文的创造风格恬淡自然,而作为沈从文学生的汪曾祺也是这样,他的文字质朴、自然,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即体现了他的这一语言特点,这篇文章又比较口语化,也就是京味很浓重。同学们,你们所知道的作家中,还有谁是“京味”的代表呢?(老舍——老舍一生都在用北京话创作,他的作品也大都以北京为背景,比如戏剧《茶馆》、《龙须沟》,小说《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还有戏剧大师曹禺,他的京味代表作品《北京人》,当代作家刘心武,他的作品《钟鼓楼》,还有女作家霍达;尤其是霍达的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全书都以北京的语言风格创作的,是本很好读的书,同学们有机会可以读一下)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北京这方土地也滋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在南方也存在另一个创作派别,那就是海派作家,也就是以上海为创作背景的作家群体,比如我们熟知的张爱玲、王安忆等等。
(二)阅读课文
1介绍过了作者,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篇文章。请同学们看书下注释一,说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这篇小文,即使单独拿出来,也是很有韵味的,所以我们还可以称它为小品文或艺术散文。我们先来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在大家快速阅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训练一下快速阅读能力。(投影课文第一段)
给学生一分钟时间阅读。然后问:你能记起什么内容来?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都行。把它们写下来,能写多少写多少。或是问:这一段里说北京城像什么?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影响了北京人的什么方面?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变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在外地是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1——5段,然后提问几个问题考考学生的阅读质量。
A什么是胡同文化?引用作者的一句话回答。(训练筛选信息)
(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B那作者为什么说是胡同文化,而不说是沙漠文化、草原文化、或是京剧文化?请再引用书上的话回答。
(因为“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的生活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C那么北京的胡同又是怎样的呢?
(1——4段内容:四方四正、取名和日常生活有关、胡同数量多、接近闹市却也安静)
3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建筑。反过来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建筑,就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文化。那北京胡同这样的建筑又反映出北京胡同怎样的文化特点呢?
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可以是自愿读),——配上音乐。
读的时候注意语速不要过快,要尽量读出韵味来。别的同学读的时候,其他的同学要注意听,整体感知课文。看看老北京胡同文化有哪些特点?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作者以怎样的感情来描绘胡同文化的。
4者从他那深邃的洞察力,从北京的胡同看出了北京的市民文化。找找文中的关键句,提取文章要点,说说胡同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北京人易于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三)进一步理解课文,评味文章语言
北京文化有那么多内涵,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个?(自由发言)
提示:如封闭性,封建社会传了几千年,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作为几朝古都的北京成了其中的代表。而美国,一辈子起码要搬三四次家,而我们却仍在“安土重迁”,不太愿意搬家。这种封闭的思想必将带来观念上的保守与落后,我们现在虽然已经“入世”了,国门打开了,不再闭关封国了,但我们的思想观念基本上还是封闭的,所以要跟上世界步伐,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如:“处街坊”为一节。他们表面上是有来有往,礼尚往来,可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可见他们的来往仅仅是一种礼节上的应酬,他们的内心还是封闭的。
如:“他们的爱睢热闹不爱管闲事。北京是民主运动的发源地,但因为他们生活在皇城根下(就是皇帝的眼皮子底下,所以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否则随时会有杀头的的危险。所以他们只能忍。(让大家发表一下对“忍”的看法。)
如北京人也有一个很大的优点(你们发现了吗?)北京人易满足作者有几句非常典型的细节描写。(请学生读读这几句话,要读出韵味,读出北京人的满足感和得意劲。(在阅读中品味语言,比分析的效果好很多。)(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然后比较阅读:(大家齐读或指名读)
“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比较阅读完之后,为加深对胡同文化内涵的理解,全体再朗读有关胡同文化特点的段落。可以是自己品味,也可以是同桌对同桌读。
(四)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作者对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体现在哪几段?(最后三段)
(学生齐读第十三段,注意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
(齐读完后再让学生齐读最后几个短语:“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细细品味这几句语言。)
1这几句语言有什么特点?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
不同:前面几句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而这几句是书面语。前者较轻快,后者较深沉。
2如果把它换成和前面一样的语言,该如何换?效果如何?试试看。
如:“那种衰落的样子,还有什么说的。”“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那种衰败,确实很惨。”
效果完全不同。口头语没有书面语的回味无穷,意韵悠长,而用了书面语之后,感伤惆怅之情扑面而来。
3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从下一段找。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4作者是不是只有伤感、忧伤而没有其他的想法了?
也有他理智、超脱的一面。如。。。。。。
5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读结尾句,体味一下三种语速表现出的三种不同感情。可以读得夸张一点,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这样容易体会、比较。
(朗读:略)
快速的表示什么感情?(欢快、轻松)
中速呢?(认真、郑重其事,有悲和喜,复杂多样)
慢速呢?(深沉、悲凉)
本文该用哪一种语速读才得体呢?(中速)
学生再齐读一遍。
三、小结扩展。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内涵,感受到了汪老先生京味语言的醇厚魅力,也体会到了北京市民的散淡平和自足及作者的怀旧伤感与超脱理智。作者的眼光非常敏锐,从北京的胡同就可看出北京市民文化的特点。我们能不能也做点事情呢?看大家能不能从自己当地的建筑中发现出什么东西来。(见“单元知识”)(介绍一处的民俗和建筑,如:客家围龙屋)
如果你想了解的'话,你会哪些方面去着手研究呢?(思考、讨论后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当作课外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去阅读或去调查研究。)
四、拓展阅读,认识居住环境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
1阅读补充材料《夹缝中的上海人》,质疑讨论:材料中上海的市民文化有什么特点?在作者看来上海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市民文化?上海市民文化的形成与北京市民文化的形成有何共通之处?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上海市民文化的特征:“精明、实惠、小家子气、自私自利”。因为他们居住生活在狭小、拥挤的“羊肠小弄”和狭窄阴暗的“鸽子笼”里。两地共通之处:市民文化的形成都深受人们的居住环境与居住方式的影响。这说明一个城市中人们的居住环境和方式会对其市民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2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语言形式,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达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院落毗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
小街横贯,深巷悠悠,窗明几净,老树参天。
五、研究性作业
对佛山旧城区(或你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进行考察,分析它们的居住环境、居住方式对当地市民文化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当地市民文化中的优点与缺陷。仿照《胡同文化》的写法,介绍这类建筑表及其表现的人们的生活习俗和心理特点。
补充:
一、作者一生对传统文化怀有深情,但作者对这种封闭的小市民文化,并没有沉醉其中,是怀有一份清醒的。正因为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是下层平民的文化,是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文化,是无力与现代文明抗争的文化,作者在理智上知道在商品经济地大潮下,这种文化一定会衰落下去,遭到淘汰。但在感情上作者是怀有一种伤感的情绪的,对胡同及胡同文化还是有一种留恋的。
二、提供下面材料,再次印证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悠闲”,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悠闲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思考:以上材料中哪些词最能反映作者的态度?
胡同文化教案8
一、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理清思路的能力,《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教案。
2、 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3、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概括要点的方法。
2、 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三、教学设想
实施“探究”式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课时安排
本文的教学为1课时,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学设计教案》。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猜一个谜语
谜面:“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谜底:建筑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人,蕴育了一种又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种文化又和当地的民居息息相关,如上海的石库门文化、苏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胡同文化等。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胡同文化》。今天,我们就来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先生笔下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吧。
胡同文化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2)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积累民居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互动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如果到北京旅游,你会游玩那些景点?
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
故宫。皇上住的地方,不到故宫很遗憾。
前些年新兴旅游的热点:胡同。坐上一个老实黄包车,到胡同里面逛逛,感受一下原汁原味得北京市民文化。
(我们的导游)作者介绍: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 、《大淖记事》等。虽是江苏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对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其写作风格和沈从文相似,取材自由,讲历史、掌故、花鸟虫鱼、四方食事。其作品以营造气氛为手段来抒发情感,语言平实自然,较多使用口语,很有表现力。
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然后梳理文章思路。
1. 北京胡同的特点(1----4)
2. 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5----12)
3. 胡同文化发展的.趋势(13----15)
我做一个示范:读文章第一段。然后找到中心句:“北京城象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反正不当影响了北京人得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下面大家按照这个方法,快速默读文章2------4段。
提问,然后归纳。
胡同特点:
胡同特点——正
名字来源——广
胡同数目——多
胡同环境——静
第五段是一个过渡段落。
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居住习惯——安土重迁
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处事态度——置身事外
先让学生欣赏电影片段,提示注意北京的方言。然后在此过程注意品味语言。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2.“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市民生活 胡同文化
安土重迁
封闭
过往不多忍
要求不高 易于满足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13―――15自然段,重点品味作者的感情。
品味语言:
1.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2.再见吧,胡同
讨论作者的感情:
1. 喜爱与批判
2.伤感与留恋
3.理智与豁达
七、作业
课本84页。研究性学习
胡同文化教案10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认知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设置情境点拨法 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首诗,它无声地传达着各种思想。走进一座座建筑,你会陡然觉得这空间依然存在着先人们灵魂。(展示几幅古建筑图片)
今天,我们学习涉及到另一种古老的建筑——胡同的文章——《胡同文化》
2、解题
胡同的由来、“文化”的含义、课题的含义
二、课文学习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全文思路
胡同——胡同文化——对没落的胡同文化的感情(建筑——文化)
2、指名朗读第一段,分析第一段的作用
总说——分说的关系
3、北京的胡同的特点
方正
取名有各种来源
宽窄和数量
胡同的环境
4、胡同文化的内涵
封闭 安土重迁
渴望独门独院
各人自扫门前雪
易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表现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茶馆》
《八月骄阳》
电梯事件
6、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欣赏《前门情思大碗茶》,感受对老北京深厚的感情,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
听后三段朗读(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和现代化都市的照片)
作者的态度:怀旧、伤感
8、文章的语言特色
1、京味、京腔(胡同味)
2、平淡、朴素、口语化
3、典雅
三、讨论
学完本文后,你怎样评价“胡同文化”?与今天的居住氛围相比,你更喜欢住在哪?试阐述理由。
四、总结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同学们,记住心中的那一份思念,去迎接新的明天。
胡同文化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北京胡同的特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2、情感目标领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复杂的感情,理解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胡同文化》教学设计6。
3、技能目标学会通过找中心句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重点】
提取精要,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教学设想】
1、课时1课时
2、多媒体辅助教学
3、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作适当的诱导、点拨与开掘。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江南水乡,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水多、桥多、弄多)由此形成水乡特有的文化风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胡同多”。俗话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在今天的北京,尽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区,但仍还有近半数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胡同四合院里。当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走进北京城时,人们最感兴趣的不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不是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胡同,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人的目光呢?因为胡同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观。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今天我们就随着京味小说家汪曾祺一起走进北京的胡同,感受那“一方水土“,体会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请同学们看几张关于胡同的老照片,(问):从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胡同有什么样的特点?(展示幻灯片)看后有什么感觉?
(低矮、拥挤、破旧;感到压抑,不舒服。)
我们看到低矮、破旧、拥挤的胡同心里会不舒服,心情会感到压抑,可是长期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却有着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感受。那么他们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胡同文化的内涵
1、下面请全班同学齐读课文5—12自然段,体会北京人对胡同的感情。
问:北京人对胡同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安土重迁,安于故土,不大轻易迁居他乡。重,重视)
他们的这种心态,其实正是基于一种特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什么?
(生答):胡同文化。
2、胡同文化的内涵
问:那么,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外在的表现?(请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将课文原句勾画出来)
【特点】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外在的.表现】
居住环境: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
饮食条件:易于满足,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处世哲学: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设疑讨论】
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表现出北京市民怎样的内在心理特征?
【小结】
从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后、保守、冷漠,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学设计6》。
北京人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皇城根边,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头变换大王旗”,使他们的日子过得战战兢兢,不知道什么时候灾难就会降临到自己头上,对外界事物显得麻木、冷淡、漠不关心,于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从而形成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
三、探究胡同文化的历史成因
请第一、二组同学齐读课文1——4节。(正音正字约yo羊尾(yǐ)巴)
【设疑讨论】
文题是“胡同文化”,作者为什么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笔墨写北京的胡同,我们把这一部分删去,可以吗?为什么?
【明确】
A、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谈胡同,也就是谈胡同里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仅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筑外观影响了内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观到内在。
【小结】
古老的胡同,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书,既反映了历史沿革,又展示了社会风情,同时它又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没有胡同,就没有胡同文化,也就没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深层探究】
北京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强烈们的方位意识?
——北京,几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于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齿列班,分列两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级森严,这一切深深根植于北京人的思想意识中,使得他们对方位及方位所蕴涵的文化因子特别敏感。
【拓展】
一人假冒钦差大臣,矫传圣旨,马上让人看出了破绽。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钦差大臣传圣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应站在什么位置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因为他站的位置不对,所以人们马上看出了破绽。
四、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
那么,以“忍”,为精义,以“封闭”为内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终命运会怎样?对此作者的态度感情又如何?带着这两个问题,请三、四组同学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正音正字:虾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终命运怎样?(衰败、没落)
胡同文化教案12
教学目标:
1. 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 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1.教法:点拨法
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 谈谈自己对于北京的印象.
(庄严,古老,现代……)
2. 学生发言,谈谈对与北京的印象
3. 用多媒体观看几张有关北京的图片
4. 自己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呈现)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案》。而且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
1. 提问: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接着用多媒体观看几张胡同的图片。
2. 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3. 提问:什么是胡同文化呢?请同学翻看文章找出有关语句。
然后用多媒体呈现有关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
( 学生分组讨论),谈谈比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优缺点,有意识得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理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1. 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
(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
胡同的特点(1)布局——方正(2)名字——市民气息(3)数目——多(4)环境——静
2.齐读5——12段,谈谈胡同里的居民形成了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用多媒体呈现:
(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5)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 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精义又是什么?
胡同文化教案13
师:同学们,你们读《胡同文化》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与其他文章比较觉得语言上有什么不同呢?
众生:(沉默)
师:我们读一段感受一下,好不?请大家读第一段。
生:(读第一段)。
师:有什么感觉?
生:有,感到语言朴实、亲切,老头子与老婆婆床上对话的方位词特有趣味。
师:同学们,这样朴实的语言能反映百姓最真实的生活。大家在写作文时,常感到无话可写,总认为,作文的语言是很“高雅”的。是的,作文“行动”本身就是高雅的,但它的“高”不是高不可攀的“高”,作文的内容都是生活化的。这篇文章给我们很好的启示,本文没有写“惊天动地的事”,文章中两老头子床上的话都写了,这样看来,“写作文就是”。
生:(齐声)写生活。
师:我昨天给大家发了一篇阅读的文章,叫做《汪曾祺……》。
生:(齐声)《……唤起青年对语言的热爱》。
师: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也希望唤起同学们的对语文的——。
生:(齐声)热爱!
师:也希望唤起大家对语文老师的——
生:(齐声)热爱!
师:(笑)我没有这么说哦!
生:(齐声)笑。
师:同学们,在你们看来,文章中哪一些语言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特点,哪一些语言最能体现北京人的特点。我们班有五个组。看哪一个组能够比较好地体会到课文的语言特色。过一会儿,你们推出一个代表你们组水平的同学发表看法。你们需要几分钟时间?
生:三分钟。
师:三分钟够了吗?好吧,现在开始。
生:(读书,讨论)。
师:三分钟时间到了,可以了吗?
生:不可以。
师:噢?还需要延长时间吗?
生:需要。
师:我就估摸着,三分钟时间你们搞不掂。再延长2分钟好吗?
生:好。
师:就再加2分钟时间吧,请继续。
生:(读书,热烈讨论)。
师:时间到了,再不给你们时间了。研究出的水平就是你们的水平了噢,哪一个先来发言?
生:(指第5组)从那一组开始?
师:为什么?
生:我们讲“风格”,所以让他们开始。(众生笑)
师:你们要这样的“风格”还是要讲“人格”?(笑)
生:我们要“风采”。
师:好!哪一个组先表现“风采”?
生:我先来(很多学生举手)。
师:好,第2组,第4组,第3组。只有你二个组了,你们要抽签,还是讲“风格”?
生:(第5组举手)
师:(指第5组)好,就你们组先来。
生:我觉得74页上写到《八月骄阳》里“文化革命”的一段对话很有意味,表现北京人不管闲事,其中“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卖!”“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还有下面的句子“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表现了北京市民的“忍”的精神。
师:好,很有水平的发言,下面的组就有压力了。
师:噢,两位同学站起来了,原来各有招数啊,请。你们要不要模仿一下?大家说要不要?
生:(齐声)要!
生:我们模仿74页所引小说里面的对话。
生:(模仿对话)
师:怎么样?
生:(齐)鼓掌。
师:我很激动,我们班真是人才辈出啊!
师:能不能说说你们这样读的依据?
生:他们爱唠嗑不爱出头,且觉得他们会说话,很贫嘴的。
师:给他们掌声(众生鼓掌)
师:下一个组。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语言有三个特点。
师:做总结啊?
众生:(笑)
生:第一是通俗,第二用了老百姓的语言,口语化,第三是还有高雅的语言。
众生:(感叹)哇——
师:请用文中例句说明。
生:文章开头说“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通俗地说明了北京城的特点。下面北京人的“东去……西去”这样的话,就是口语化的。还有第七段的文字都也很口语化。第三,有的语言很高雅。如74页:“西阳残照,衰草离披……”这样的语言很高雅。
师:噢,真是一个比一个精彩啊!
生:(齐)(热烈的掌声)
师:下一个组。
生:(沉默)。
师:大胆说,你们没有压力!说说看法而已。
生:我读一段话:“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师:能不能读出感情来?或者你的组有没有人帮你读出来?
生:(齐声)读啊。
生:(沉默)
师:噢,我们就不难为你了。我们也该给掌声。
生:(鼓掌)。
师:下一位。
生:(模仿语调读)“我们楼里有一个小伙子……北京人,真有你的”。
师:(指前面那个组与刚才这位同学)你们二位虽然相距遥远,却心有灵犀啊(生笑),你把他们没有完成的任务,很好地完成了,给大家带来了真切的语言感受,鼓掌!
生:(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想法?
生:想啊。
师:你们猜,我会同意哪些组的发言?
生:(议论)
师:我感觉啊,韩彗丰同学很像一位语言的鉴赏家啊,假使我要能够理解到这种程度,也要花很长一段时间。
(多媒体屏示字幕:1、朴素亲切2、简洁,口语化3、典雅别致)
同学们不要看你的说法与我的不太一样就焦急,我看同学们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即使高考答题,对你们的答案,老师也不会扣分了。同学们的讨论已经把很多主要意思都表达清楚了。
我在这里补充一点,关于语言的简洁,既体现在引叙的材料的典型性上,如表现北京人的方任意识,用二位老人床头对话“东去”“西去”的对白,如果是斜街,则一定会表明叫“斜街”等,还表现在全篇文章里多用短句,使文章显得简洁。关于语言的“高雅”,我更正为“典雅”,正象韩彗丰同学所找的依据“西风残照……”一段,四字一句,语言流畅,语气贯通,古朴典雅,充分表现出作家的古典文学修养。
请看这些句子的出处
屏示: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唐李白《忆秦娥》)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唐白居易《琵琶行》)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
同学们,汪曾祺先生用朴素简洁的文笔表达了他对胡同文化的留恋与对胡同文化走向衰亡的理性认识。那么,我们的同学如何看胡同文化呢,它与取而代之的“高楼文化”比较,你更喜欢什么?或者你有什么看法呢?做一个小调查,你认为“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比较,哪一种更优一些?
生:(举手)
师:好,因为第三、四组认同胡同文化的多一些,我就给全班划分为二个“派别”,就是“胡同派”和“高楼派”吧。(生笑)作者这样看胡同文化,对照课文,想一下,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哪一个更有优势,各自有什么弱势,给你们3分钟时间准备,怎么样?
生:好(看书讨论3分钟)。
师:胡同文化,有代表发言吗?
生1:胡同文化有优势,很热闹,人的距离近,大家能够不约而同地会鸟,喝酒,下棋。
师:“高楼”注意听人家的发言,以利于反驳啊。
生1:那二位对那一段打小姑娘的事情的态度,就是住了“高楼”的缘故,所以不管闲事了。
师:噢,他们如果住了胡同就不会是这样的态度了,是吗?
生2:还有,胡同里没有车水马龙,远离了热闹。
师:噢,你说的是环境安静。
生2:胡同有很典雅的感觉。
师:高楼派?
生3:刚才他们说的不管闲事的二位老人原是住在胡同的,与高楼无关。
生2:不是,他们中有团结,文明的精神传统,我们还要这种传统,而且要发场。
生4:“我是高楼派,首先,高楼是科技发达的象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生(齐声):哇——(欢呼鼓掌)
师:你说高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发言好有高度啊!
生4:住高楼的人思想就应该进步一些。
师:那你认为,住高楼的人就应该管一管打小姑娘的事,住胡同的人就可以不管。所以,住胡同的人就说,让他道歉没有理由,那同一个事例怎么证明相反的观点?
生5:(举手)
师:请。
生5:我觉得,这是不同的生产力背景下发生的事。
生(齐呼)哇!
师:你又开拓了一个新的思路啊。
生6:我认为高楼文化是胡同文化发展过来的。
师:你是哪一派的?
生6:中间派的。
生:(齐笑)
生6:高楼文化是历史走过来形成的。并不代表高楼文化好。胡同文化使人与人之间有一堵墙,课文里说到,邻里之间,过往不多;高楼文化有一点进化,二者各有优缺点。即高楼使人们之间的墙越来越厚,邻里之间交往更少了。这二者都不很好。但这些是人造成的,不是环境造成的。
师:你认为,不论什么文化,关键在人,是吗?
生6:是的。
师:你看问题似乎站得得更高一些!
生7:这二种文化都画地为牢。胡同画出的是四合院,书中说他们各人自扫门前雪,而高楼则切分为每一户人家。我也认为这是历史发展成这样了。人们之间隔膜深了。按照“天下为公”的说法,我不认为高楼好,我不希望有这样的文化,还是自然一些好。我想穴居也好,人与人之间没有那么多提防,夜里睡觉可以不用关门;用现在流行的睡袋也好。如果硬要选择,我选择穴居文化了。
师:很有“老庄”风格啊。
生7:我希望过小国寡民的生活,希望人们有交往也有能独立的空间,人要少一些。人多麻烦多。
师:你是国家未来的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的很好人选啊。(众生笑,鼓掌)
师:同学们发言有理有据,条分缕析。请接着来。
生8:刚才王典的说法太理论化,不可能实现的。
生9:我是中间派的。我赞同孙枫的观点,有人曾说,在城市这所用钢筋混凝土灌注的人性的沙漠上,我感到十分的孤独和无助。但高楼为什么代替了胡同?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胡同里的人很清闲,年老的摇一把蒲扇,年青人无所事事去会鸟,生活节奏缓慢,不合现代生活的节拍,所以被高楼取代了。但进步的文化也是双面剑,至于为什么,我目前也说清楚了。
生:(鼓掌)(举手)
师:这么多人要发言,我该叫谁呢?请你!
生10:我代表胡同文化的,我首先反驳王典的观点,她说的那种夜晚打开门睡觉的生活是不现实的。胡同文化具有历史意义,是传统文化,不会完全被取代,一定会得到一定的发扬。
生11:我是胡同派。如果说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请大家看一看课文73页的第一段。
师:特别注意,我们听,她讲话的依据是从课文中来的,很好。
生11:北京人也“处街坊”,看得出来,北京人讲究独门独院也讲究“处街坊”,这与现代人相似,现代人讲究交往,也保持个人的独立自由空间。现在高楼大厦里的人,人们心理的隔膜更大了。刚才有同学说过,混凝土已经使人际之间的距离更大了,我们应该感谢胡同文化,它使我们既保持一定距离又不会使人们之间的距离更加拉大,现代高楼里的人,邻里已经完全是陌路人,见了面也不说话。
师:在你看来,胡同文化并不是那么隔膜的,它有适度的交往,又使人们保持了适度个人空间,就算今天的高楼文化也是胡同文化发展而来的,是吗?
生11:是的,还有,今天的高楼里的人有一定交往,也是从胡同里继承下来的,所以,我们应该感谢胡同文化。
师:汪曾祺先生说:“再见吧,胡同。”,那么,你的意思呢,则是“你好,胡同。”对吗?
生:是的。
师:好,请坐下。
生:(鼓掌)
师:还有吗,有请“胡同派”
生:(不满地)又是胡同啊
师:好好,我改正,待会儿,多请你们“高楼”发言
生12:胡同文化还有适用价值,如课文里说到有上马石、栓马桩等,它们的.历史价值还在,为后人提供了考查的依据。
师:好,有请这边
生13:我赞赏高楼文化,从74页17段看出,胡同走向衰败没落,如果外国游客来看到残破的景象,就认为中国还没有发展起来,影响中国的形象。
师:哦,她是站在国际交往的角度来看胡同的,发展高楼就可以让外国人看见中国的发展,如广州的中信大厦多么骄傲地矗立在中国的大地上啊?
众生:(掌声)
生7:我先想反驳一下麦家辉的观点,我自己也没有说完整,大家觉得胡同已经不适合现在了,已经Toold.
师:她是英语科代,说话要用英语才能较好地表达啊!
众生:(笑)
生7:大家看看物理书,知道物质小到原子,大到宇宙,看似两极但都是可以统一的,同样,我说的穴居文化,不是过钻木取火的生活,我讨论的是理想,我们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相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会更适应物质生活更丰富的将来,人们可以夜不闭户地生活。
师:运用了邓小平的初级阶段理论来论证啊!
生14:为什么高楼这么多,我们学习的地方也是高楼?这是现实存在,胡同总会走向没落。
生15:我比较支持胡同文化。对胡同有很亲切的感觉。
师:你住过胡同吗?
生15:住过类似胡同的院子。高楼只是人口与时代发展而形成的,我们住高楼只是因为人多了,如果建胡同要占用更多的土地。
师:你是从国土资源部部长的角度来考虑的。
众生:笑
生16:外国人不会因为看到胡同就说中国落后,这可能还是他们喜观看的特色建筑。
师:你是从旅游局长的角度看的。是啊,北京有一个旅游项目就叫“到胡同去!”很买座噢!
众生:(掌声)
师:有请继续。
生9:我说高楼是胡同发展的结果,我又倾向于胡同文化,书上说:“偶有剃头刀子的‘唤头’之类”,这些在高楼里是见不到的;还有,课文说,北京人容易满足,高楼是从胡同发展来的,不好说谁优谁劣,至于高楼的“隔绝”状况是不会长久的,古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人本性是趋于交往的。
师:你是说人的社会性会使得人们将自然打破高楼的封闭。好,现在每个派别给一次发言机会
生2:胡同是我们的特色,民族特色,它不会消失,高楼文化虽然发展了,但胡同还会保留下来。
师:请高楼派
生17:我想请问许佳俊同学,如果广州有胡同,你住哪儿呢
师:回答啊
生15:广州有很多城中村,类似于胡同的
生18:我告诉你,这些村已经被改造了,被高楼取代了。
生19:这是发展的结果。
师:是啊,难道你到学校学习不是为了发展吗?
众生:(热烈的掌声)
师:啊呀(指生19),被他抓住“尾巴”了呀!
众生:大笑
生17:还有,高楼文化是追求现代化生活的结果,胡同文化是历史的见证物。
众生:(鼓掌)
师:请中间派
生7:有人说我的观点太理想化了,其实没有理解我的意思
师:那我问你,王典同学,白云山上有个洞,你去住吗?你怎么回答?
众生:(笑)
生7:如果我的一切都那么现实,那我还有什么理想的追求呢。
师:你看,我问她,她反问我了,这就是语言运用的艺术。
众生:(鼓掌)
生:是的,我不能住山洞,我要上学,要考大学。虽然我不能住深山洞,但我不能丢掉理想。当年有人想象今天有电脑,有高楼时,当时他旁边的人也许会觉得他的想法荒唐可笑,但理想是前进的动力。
众生:(鼓掌)
师:同学们的辩论非常精彩,发言彬彬有礼,显示了应有的辩论风采。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大家从两种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现实发展、未来展望等方面结合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做了充分的交流和热烈的探讨,有的同学还表现出了一定的辩论艺术水准。不论怎样,我听了大家的发言是很受启发,很有收获。大家以后在辩论时注意两点:一是发言要有比较可靠的依据,二是注意不要被别人的意见牵着走,避免走进对方话语的圈套。请同学们课后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充实一下内容,以“你好,文化”为题,写一篇作文。下课。
作家汪曾祺说,读小品文是悠闲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他的《胡同文化》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笔者学着他的“文化休息”,在教学设计中努力体现“快乐语文”:在快乐中增长见识,了解胡同的特点及胡同文化的内涵;在快乐中体验情感,感受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与作者怀旧、感伤、理智超脱的情怀;在快乐中品味语言,体会京味语言醇厚活泼的魅力;在快乐中拓展开来,由远及近,从北京的胡同文化联系到家乡的地域文化——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过的江山市廿八都镇的“飞地文化”。在初步介绍后将此确立为班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各个研究小组讨论申报子课题。
一、序曲
上课铃声过后,我打开多媒体,屏幕上映出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热烈、韵味醇厚的京腔歌曲《故乡是北京》在京韵大鼓的伴奏下袅袅而起。
(多媒体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围,创设情境,能弥补传统语文教学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之不足。)
学生马上进入了情境,听得如痴如醉。
我恰到好处地按下鼠标,音乐戛然而止。
“看大家的表情,都被这画面和歌曲深深地吸引住了。感觉怎么样?”我微笑着问学生。
“太美了!”“太好听了!”还有人打趣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引得哄堂大笑。
“知道这是哪里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北京!”
我顺势导入:“对,北京。古朴典雅的北京胡同,韵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让我们感受到了北京文化绵绵的魅力。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位文化老人写的京味小品文《胡同文化》。”我边说边在胡同背景图上即时打上字幕“胡同文化”。(不以事先做好的示人,以增强现场感,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互动、随机。)
然后问学生:“这位老人是谁呢?”
“汪曾祺。”
“对,是汪曾祺老先生。”我点击鼠标,屏幕上亮出了汪曾祺和蔼的笑脸及其简介。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人,但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市民之中,加上他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别有京味儿。他主张‘文化休息’,认为读小品文是悠闲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气息的健康的休息。因此,我们这节课也好好地体现一下‘快乐语文’。米卢不是有‘快乐足球’吗?我们也该有‘快乐语文’,在快乐中增长见识,体验情感,品味语言。怎么样?”
学生兴趣倍增:“好!”
我高声道:“那就让我们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二、增长见识
1.揭题切入。
切入课文的方式很多,此处采用“揭题法”——从揭示标题“胡同文化”的内涵入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同时,从“文眼”所在的第5段切入,也使讲课顺序有了变化。
我点击鼠标,屏幕上再次出现“胡同文化”主页。
“各位能不能告诉我什么是‘胡同文化’?请引用书上的一句话回答。”
学生在课前就对课文进行了预习,所以很容易读出了第5段中的句子:“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对。反过来说,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话到此处,我又把学生往定语“胡同”二字上引:“那作者为什么用‘胡同’做定语,而不用诸如‘草原’‘水乡’之类的定语呢?请再引用本段的话回答。”
学生马上齐读起来:“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
于是自然地转到了第1~4段的内容:胡同。本文的文脉是先“胡同”,而后“文化”。
2.胡同。
本文所在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为了落实这八个字,我这样问学生:“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北京胡同的哪些内容呢?请大家引用1~4段中的关键句回答。”
“第1段——”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所以北京人的什么意识很强?”
“方位意识很强。”
“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怎么说?”
“你往南边去一点。”学生齐读后忍不住笑起来。
“要是我们睡觉遇上这类事,会怎么说?”
“往里面靠一点。”“移过去一点。”
看他们比较出来了,我于是笑道:“看来我们的语言模糊多了,方位意识差多了。”虽然没有通读串讲,只找了段中的一句话展开,可我发现效果倒很好。
胡同文化教案14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2、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3、品位文化的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1、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2、概括要点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里面有这么一句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仁智的人喜欢山水。其实,不仅仅是仁智的人喜欢山水,在旅游逐渐风靡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把山水圣地作为他们旅游的首选。我们旅游看的是什么?
请学生回答后,明确旅游看的是当地的文化,出示幻灯片:
1、江南水乡图片
2、张家界山的图片
明确:不同的风景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代表的文化不是同一内型)再出示两张同样是亭子的照片(一张是苏州园林的照片,一张是颐和园里的照片)
明确:两座亭子给人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皇家园林中亭子给人的感觉是“雄”,而苏州园林给人的感觉是“秀”。将内容引进课文:
北京,大家并不陌生,请说说北京有代表性的建筑(学生大多都会说天坛、地坛、故宫、天安门、长城),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化老人汪曾祺一同走进北京,走进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打出课件主页,显示课文标题,作者等。本文是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介绍有关序的知识。(这部分请学生朗读)
序是一种文体,是附加于著作或书画等并与它们有一定关联的评述性的文字。序,在古代分为书序和赠序(写出来送人的文章),多放在书后,后来一般放在书前,所以也叫前言,在专业著作里还叫导言;而把放在书后的叫做“跋”,或叫“后序”或“后记”。序和跋的体例大致相同,因而合成序跋文。
序跋文既可以由作者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写。这种文体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介绍式、评价式、阐发式和随感式等几种。
本文的标题为《胡同文化》,我们刚才也说了那么长时间的文化,那什么是文化呢?(接着介绍有关文化的概念、分类)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他可以分为:
(1)精神型的。容易理解,我们平时所接触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精神文化产品就是。(2)物质型的。主要指凝聚着人类文化的物质产品,。(3)心理型的。比如,吃文化、酒文化就较为复杂,主要指人们通过某物某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定式。
我们首先来看看胡同文化它属于哪一种文化:齐读课文第五段,思考什么是胡同文化?请学生回答。
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因此,他就应该是一种心理型的文化。
那么它的内涵是什么,指导学生找出概括胡同文化的特点的词语——封闭。
这种封闭性的表现是什么(老师示范朗读第6段,指导学生概括其内容,其余部分由学生自己默读概括)板书如下: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那么,作者为什么会对北京的市民文化有如此深刻地理解了,我们还是来看看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正因如此,在作者笔下的散文都具有一种浓浓的“京味”,在本文当中,在描摹北京人易于满足时有一段对话(“有窝头……嘿”),以及《八月骄阳》中的对话,就极其富有京味,首先让学生酝酿,再由他们推荐代表朗读,最后听有关音频朗读。
导入到对胡同特点的学习当中: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作者笔下的胡同文化之所以称之为胡同文化,而没有叫做草原文化,湖泊文化,是因为这种文化与北京的胡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接下来我们看看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阅读课文1~5自然段,概括胡同的特点):正、多、名称俗、静
多媒体展示胡同的图片,引导学生从直观视觉去印证胡同的特点,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图片看出北京胡同的另一特点,那就是破旧,作为长期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面对着胡同的衰败,作者心中有何感想?听课文最后部分的朗读,说说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
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但是总的来说,作者显得还是比较洒脱的,正如他在《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所说的“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中,便有新的希望在增长”
我们也要说,再见吧,胡同文化!
课后作业(研究性学习内容)
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你概括苏州吴文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吴文化的看法。
苏州缺少金陵王气。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余秋雨《文化苦旅·白发苏州》
胡同文化教案15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课文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型设计:
多媒体辅助教学课
教学过程:
1.导语:
猜一个谜语
谜面: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谜底:A绘画B雕塑C建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人,蕴育了一种又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种文化又和当地的民居息息相关,如上海的石库门文化、苏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我们就来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先生笔下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吧。
2.作者介绍: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先结合课前预习,快速浏览1、2、3、4、5自然段,划出每一自然段的重要语句。)
3.讲析课文第1、2、3、4、5自然段
①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②提问:2、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③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④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⑤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⑥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4.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蕴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录音,随着著名播音员那字正腔圆的京味朗读,进一步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
(在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请看下面两段文字。展示)
A.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
B.文化是一个错综的风俗习惯的结晶体,具有维持现状的倾向。
——[美]杜威
⑦.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
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⑧.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⑨.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为了正确把握作者对北京文化的情感,请继续听录音)
⑩.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⑾.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
提问:“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⑿.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读完这篇文化式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⒀.提问:课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明确:“虾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一学生举例,一学生分析语言特色)
语言平实、朴素、口语化,但有味儿,富于表现力。
(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瘟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是陈年佳酿。它是供读者“看”的,带有一些淡淡的“书卷气”。
——刘锡庆《散文:五十年的沉浮与成就》
⒁.读下面一段文字,请你概括苏州吴文化的特点,并谈谈你对吴文化的看法。
苏州缺少金陵王气。这里没有森然殿阙,只有园林。这里摆不开战场,徒造了几座城门。这里的曲巷通不过堂皇的官轿,这里的民风不崇拜肃杀的禁令。这里的流水太清,这里的桃花太艳,这里的弹唱有点撩人。这里的小食太甜,这里的女人太俏,这里的茶馆太多,这里的书肆太密,这里的书法过于流丽,这里的绘画不够苍凉遒劲,这里的诗歌缺少易水壮士低哑的喉音。
——余秋雨《文化苦旅·白发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