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案

时间:2022-12-04 05:58:22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选】美术教案模板合集10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术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美术教案模板合集10篇

美术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用手捏、盘刻和粘贴等方法表现黑猫警长威武的形象特征。

  2、尝试细节的装饰,创造性地表现动态特征。

  3、大胆想象与创作,并能用流畅的语言讲述自己的作品。

  【活动准备】

  1、各种动物图片。

  2、《黑猫警长》音乐、动画片。

  3、陶泥、操作工具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幼儿跟随音乐模仿黑猫警长做各种动作。

  黑猫警长是幼儿喜爱的动画形象。音乐活动的导入,激起幼儿的表现欲望。

  二、观看《黑猫警长》片段,定格黑猫形象,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l、教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黑猫警长?

  2、幼儿从整体形象和外形特征进行观察、描述。

  通过动画再现,再次集中了幼儿的注意力,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创作积累视觉表象。

  三、引导幼儿讨论并交流黑猫警长基本形态的创作方法。

  1、师:我们可以怎样来创作黑猫警长?

  2、幼儿讨论并交流。

  3、教师示范黑猫警长脸部细节的做法。

  四、教师交代要求,幼儿创作。

  1、师:小朋友,你们想用陶泥制作一个什么样的黑猫警长?

  2、指导不同水平的幼儿选择不同的表现方法,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创作出不同的动态特征,帮助能力弱的幼儿完善构思。

  五、作品评价,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制作的黑猫警长。

美术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提高对色彩的认识和表现力。

  2.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把自己对春天的印象与同伴进行交流,并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工具加以表现。

  3.感受春天,了解春天的色彩,培养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对春天的感受。

  难点:能抓住春天的特点,有创意地表现春天。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或者油画棒、纸张。教师:课件教学过程

  1.寻找春天

  (1)带领学生参观校园,寻找校园的春天,培养发现美的眼睛。

  (2)交流:你发现春天在哪里?

  (3)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2.春天的色彩。

  春天的色彩到底是怎么样的?观察景色,欣赏图片,学生自己来总结春天的色彩。

  (1)欣赏名作。

  通过欣赏名作来总结春天的色调,看看画家如何用画笔来表现生机盎然的春天。

  (2)春天的色彩。

  用感官感受春天的色彩,在调色盘里找出春天的颜色。

  3.布置作业

  抓住春天的色彩和生机勃勃的景象,创作一幅春天的画。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只要能体现春天的感觉即可。引导学生耐心地完成作品,不要半途而废。

  4.展示点评。

  (1)将学生的作业布置成春天的花园,逛一逛“春天的花园”,一边逛一边评价。

  (2)找一找最美的景色,说说美在哪里。5.拓展游戏小燕子。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或者油画棒、纸张、废旧材料等教师:平面或立体的瓶贴作品、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1)除了绘画,我们还有很多方法来表现对春天的喜爱,比如歌唱、跳舞、诗歌。今天我们一起动动手,用一些废旧材料来制作一个春天的百花园。

  以作品导入,技法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春天在哪里》。

  2.欣赏环节

  (1)平面作品的欣赏《小姑娘》《神奇的大树》。

  布贴,综合材质的作品欣赏,在作品中总结剪、撕、拼、贴等一些技法。

  (2)立体作品欣赏。从平面转为立体、教师示范。

  学习教材中最基本的手工技法。立体花束的制作有点难度,教师示范起效果。

  3.体验环节

  (1)学生作业

  动手实践,大胆表现。互相欣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评价能力。

  4.课外拓展

  利用完成的作品搞一次以春天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美术教案 篇3

  设计思路:

  本班是全托班,孩子刚入园时,为了稳定他们的情绪,我时常想方设法安慰他们。在孩子心中,星星是神秘的、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因而我时常带幼儿唱星星的歌,讲星星的故事,让星星把心里话带给妈妈,以减轻他们的焦虑情绪。在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银河场景,提供了各种自然物作为拓印材料,让孩子边粘贴、拓印,边表达自己的愿望,在兴致勃勃地作画的同时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增添艺术情趣。

  教学目的`:

  1.通过表述愿望,激发想像力,抒发美好时情感。

  2.培养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

  教学准备:

  1.用纸在地面上铺成弯弯曲曲的银河。

  2.有关星空的背景音乐。

  3.在幼儿腰间的小布袋中藏有亮光纸做成的彩色星星。

  4.水粉颜料、盘子及各种用蔬菜刻成的拓印物若干。

  教学过程:

  1.谈论有关许愿星的话题

  ①还记得《许愿星的故事》吗?假如你遇到一颗许愿星,你想跟它说个什么愿望呢?(我想吃巧克力糖、我想要一辆大警车、我想让妈妈早点来接我等。)

  ②你们看,前面有一条银河,银河里住着许多小星星,它们知道许愿星在哪里,让我们一起飞到银河去问问它们吧!

  ③带领幼儿随着音乐“飞”向“银河”。

  2.寻找许愿星

  ①带领幼儿在“银河”里“飞翔”,观察各种星星,请幼儿说说看见了什么颜色的星星。

  ②小星星来欢迎我们了,它们已经飞到我们身边,让我们找一找,它们在哪儿?

  ③幼儿从自己的小布袋里惊喜地发现星星并取出各色小星星。

  ④启发幼儿边在“银河”里粘贴星星,边向小星星询问:“小星星,请告诉我许愿星在哪里?”

  3.在拓印中表达愿望

  ①小星星告诉我们,许愿星住在更远的天边,让我们一起去找吧!

  ②带领幼儿“飞”到拓印处,寻找许愿星,发现它们在土豆里、茭白里、番茄里……

  ③我找到一颗许愿星,你们有什么愿望想告诉它吗?

  ④教师边蘸颜料拓印,边说出自己的愿望:“许愿星,我想……”

  ⑤幼儿边拓印,边说出自己的愿望。教师与幼儿个别交流,了解幼儿的想法,并作适当引导。

  4.相互交流自己的愿望

  ①请幼儿说说自己对许愿星表达了什么愿望。

  ②天亮了,许愿星要忙着为人们送去美好的愿望,让我们和许愿星说“再见”吧!

美术教案 篇4

  折纸飞机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一)知识点:

  折纸飞机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飞机的结构

  难点:喷气式飞机的折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飞机的基本结构

  2、学会折叠喷气式飞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飞机的构造图)让学生了解飞机的结构

  2、通过老师示范,让学生学会如何折喷气式飞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折叠“飞机”,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折纸的兴趣。同时,丰富学生的社会常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五年级学生一般处于9到12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自主探究能力提升,且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强,好动与积极的状态是我们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的依据,这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四、学习资源的设计

  (一)学习资源的准备

  折纸

  (二)课件资源的设计

  飞机是什么样的?飞机构造的'介绍?学生自己折普通的纸飞机?喷气式飞机的折法图示?学生交流讨论、试飞

  (三)学习资源功能

  课件主要在于帮助介绍飞机的构造还有喷气式飞机的折法,是教学内容更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学生更快的掌握相应的技能。

  五、学习过程的设计

  1、教师提问:同学们心中所想像的飞机是什么样子的?激发学生的想象

  2、教师借助图片介绍飞机的构造,以互动式问答为主

  3、教师提问:同学们平常会不会折纸飞机

  4、请一位同学示范纸飞机的折法

  5、教师示范喷气式飞机的折法,学生模仿,老师指导

  6、学生讨论折纸飞机中遇到的困难,互帮互助

  7、学生试飞纸飞机

  六、教学评价

  评价标准为飞机的美观程度,以及折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

美术教案 篇5

  目标

  1.初步学会看图制作,剪折整齐,编号正确。

  2.会在八面图书上画出多种图样。

  准备

  1.每人铅画纸16×10厘米,14×10厘米各一张。

  2.彩笔,剪刀,一张制作图样,一本做好的八面图书。

  3.见幼儿用书。

  过程

  1.欣赏范样,引起幼儿做八面图书的兴趣。

  2.示范讲解制作补助。

  比较两张纸的.长短,选出长的纸对折,留一公分边,然后一分三,中间两条先按土剪开。

  将一张段的纸对折剪开,将两片纸按图3插入第一张纸。

  练习饭开,分别在角上写沙锅内页数。

  按页数次序画沙锅内插图。

  3.选几个做得好的幼儿上台,将自己的八面图书讲给大家听。

  4.互相交换看八面图书。

美术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学习领域

  本课属于“造型●表示”领域,着重介绍色彩知识。色彩知识在小学阶段是一项系列知识,有三原色、三间色、复色、色相、对比色等等,这些都是以原色为基础。同学对于色彩是不陌生的,但要使其理解色彩理论知识,并准确运用色彩来表达情感,有一定难度。因此,根据课程规范、教学内容、同学认知特点拟定本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使同学认识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掌握用原色调配间色的技能。

  2.让同学通过了解三原色、三间色在艺术品中的运用,认识其独特艺术魅力。

  3.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同学学会将学到的色彩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

  教学重点

  使同学认识三原色和三间色和其色彩特性。

  教学难点

  引导同学捕获艺术作品中是三原色和三间色的运用,并能把这些色彩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二.教学方式

  本课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对于小同学来讲较为枯燥。应当注意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应围绕课题,设计游戏环节并结合多媒体,把理论知识融入其中,使同学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课堂活力和同学的学习动力。

  三.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颜色水、一次性杯子、彩色卡纸、数码相机等。

  四.教学特色

  在教学《五彩斑斓》一课时,结合课题,利用游戏,以这种同学喜闻乐见形式促进教学的开展,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在作业环节,抛弃在纸面绘画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组成员的服装,搭配色彩主题服饰,并通过数码相机记录下来,做一个“小小摄影师”。然后师生一起评价搭配出的视觉效果。

  五.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安宁情绪,检查同学用具准备情况。

  2.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中,同学想想看,我们经常看到的颜色有那些?

  同学:有红、黄、蓝、绿、紫、黑、白等等。

  教师:是啊。色彩就像个魔术师,把我们的生活变的丰富多彩,充溢乐趣。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色彩的知识

  板书课题。

  3.新授

  (1)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用过水粉吗?谁能说说把两种不同的颜料混合回怎么样?

  同学根据自身的认识回答。

  教师:那么我们现在来做个小实验。请同学们拿出水粉笔,把任意不同的两种颜色调在一起,然后画在纸上,看看发生了什么?

  同学:变成了另一种颜色。

  教师:但老师知道有三种颜色它们脾气很奇怪,是不能被其他颜色调和而成的,它们叫做原色。

  板书原色。

  (2)认识三原色

  原色是不能由其他颜色调和成的,下面老师请它们出来,听听颜色自身是怎么讲的。

  播放课件。

  教师:看了动画后,同学们知道是什么颜色在说话吗?

  同学:红、黄、蓝。

  教师:它们说了什么?

  同学:不能由别的颜色调和成。

  得出定义:红、黄、蓝不能被其他颜色调和成,那么它们就是原色,我们把它们称为三原色。把三原色的色纸贴在课板上。

  (3)认识三间色

  教师:红、黄、蓝都是好朋友,我们试一试把它们两两混合,看看直接由原色调和而成的是什么颜色。

  教师演示:把红色水和蓝色水到在一个杯子里,摇一摇,让同学说出颜色。

  同学:绿色。贴出绿色纸。

  依次演示,贴出橙色和紫色。

  得出定义:由三原色中任两种相调得出的是绿、橙、紫,我们把它们叫做三间色。

  (4)通过游戏巩固知识

  教师: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寻宝探险——我们要去寻宝,可是占据宝物的妖怪给我们弄了一个关卡,同学们看。

  展示游戏。

  教师:妖怪说,它在宝物箱上了放了两个一组的三原色或一个间色,在这组颜色后面是钥匙孔,同学们必需把这两个原色调和那种间色或这一个间色由那两种原色调和而成的`正确颜色放在钥匙孔上,才干打开宝箱。

  同学游戏。在此过程中巩固色彩知识。

  4.展开

  欣赏中国民间艺术品和绘画大师的作品,从中感受三原色和三间色的色彩运用,体会通过不同的配色所带来的艺术效果和情感体验。请同学们来谈谈,喜欢那一幅作品和其感受。教师引导。

  红色主调——温暖、热烈、豪放的感觉。

  黄色主调——活泼、愉悦的感觉。

  蓝色主调——清凉、冷静、稳定的感觉。

  三原色与三间色结合——眩彩夺目的感觉。

  5.课堂作业

  做一位“小小摄影师”。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小组成员的服装,确定作品名称,搭配色彩主题服饰,并通过数码相记录下来。

  6.评价

  作品完成后,通过数码相机在电脑中展开。请个小组派代表来讲解自身小组的作品设计思路。

  (1)什么样的主题?

  例:春天。跳动的红。

  (2)这样搭配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例:使人显得活泼可爱。

  教师在同学评价时加入自身的看法,来引导同学。

  7.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三原色(红、黄、蓝)和三间色(绿、橙、紫),知道了它们的特性。我们的生活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多彩世界,我们要多关注生活,把学到的色彩知识装点美好的人生。

美术教案 篇7

  课时:1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利用彩泥表现生活中的蔬菜、菜肴,体验材料带来的美感。强调在创作过程中,发扬团结协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回忆、说出见过、吃过的有特色的菜肴或蔬菜的特点,包括色、形。

  2、指导学生把自己想象的菜肴的造型与色彩,大胆地表现出来。

  教具学具:橡皮泥、垫板、牙签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 导入:

  师:小朋友,你们最喜欢吃的是什么菜?

  2、新授:

  (1)师:除了最爱吃的,平时你还能吃到什么好吃的菜?什么时候的菜比较特别?

  (2)平时吃的家常菜比较普通,节日的菜肴较丰盛,要列出长长的菜普,有些菜光听名字就让人胃口大开,我们来看看书上的菜中有没有你爱吃的.或是你认得的。

  (3)说说书上这些菜肴的名字和配料。

  (4)书上的菜是用色彩鲜艳的彩泥做出的,用我们学过的揉、捏、搓等方法,但要根据彩泥的颜色想象一下它可以做出什么菜。

  (5)启发学生根据彩泥的颜色进行想像,说说要做的菜。

  (6)欣赏一些菜肴的图片,引导学生注意菜肴的装饰和盛菜肴的器皿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请你自己设计制作一件自己最喜欢吃的菜肴,放在好看的盘盖里,起一个菜名。再和同组的小朋友一起布置一个“饮食店”或“丰盛的餐桌”。

  四、小结:表扬优秀作业

  五、收拾与整理。

  六、拓展:回去与家长共同设计一份菜单,布置一家小小饮食店

美术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首先从平面手印大树入手,通过手影游戏(摆出手掌和手指的各种姿态),观察手的整体特征(影子)发生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添添、画画进行艺术发明。

  2.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同学从内容、颜色、相互的配合等方面进行考虑,一起完成作品。

  教学准备

  同学准备:油画棒或水彩笔

  教师准备:颜色盘(4个/组红、黄、蓝、绿)共28个、过滤纸7张、大水桶5个、抹布5块、磁铁、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印大树

  1. 仔细看:老师要干什么?(用手印树干、树枝)

  2.谁给大树穿上绿衣裳?(同学用手印:大树叶、小树叶)

  3.原来印上去的大手和小手变成了一棵大树。

  二、 做手型

  1.大家看:谁来了?(师做狗的手型)——课件:白底

  2.哪位小朋友也能像老师一样做一做?(个别试着做)

  3.这些东西你会做吗?——课件:实物图

  出示实物图片——哪些我们还没做过,大家试一试!——做给大家看看——课件:白底

  4.运用我们的十只手指与手掌,就可千变万化,呈献出各种不同的事物。在我国四川,手影戏是一项非常特殊的文化艺术扮演形式。——课件:课题

  5.出示手型——可以变成什么?——课件:变手型

  这些手型经过添一添、画一画,都变成我们熟悉的东西了!

  三、印手型

  1. 以组为单位(4-5人小组)

  2. 要求:

  ① 每组桌上有四个盘子、四种颜色、一张大纸、两到三组共用一个水桶——课件:座位图展示

  ② 请四-五人合作一起完成一幅手印画,再用油画棒或水彩笔稍稍添画。比比,哪组同学想得多,想得妙,想得和大家不一样!

  ③ 注意:用手印换色时,把手洗干净,用抹布擦干,再用别的'颜色。

  在印的时候,不要用手来涂。——课件:两个太阳的对比

  用水粉注意有一个好习惯!

  四、 作品展示、评价

  1.自评:小组内讲一讲印了些什么?(张贴)

  2.互评:你特别喜欢哪组的手印画?个别(把小手送给他)

美术教案 篇9

  《捣练图》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欣赏水平。从而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教学重点:欣赏、讨论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是细节的描写。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学会分析唐代仕女画中的人物造型与其他时期人物画造型的比较,以及和西方古典绘画中的任务比较,在感性的理解学习中,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操和认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及艺术和历史文献价值。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教科书等。

  学具准备:收集来的资料、教科书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武则天》影视片段。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剧中人物的体型、服饰、动态等。引出问题:

  1.剧中讲述的是什么朝代的故事?

  2.剧中妇女的体型是胖还是瘦?她们穿戴的服饰有何特色?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我们来看看唐代的画家是如何体现他们当代的生活片段的。请同学们看屏幕。(板书课题)

  二、新授

  播放课件的《捣练图》全图。

  (一)这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仕女画,

  问题:什么是仕女画?

  它以中国传统的长卷形式,表现了唐代宫廷妇女用木杵捣练、熨烫和缝纫的劳动场面。

  问题:

  1.什么是捣练?

  2.什么是熨烫?

  3.这幅画的作者是谁?

  4.据传这幅画是宋徽宗赵佶的摹本,那赵佶是谁呢?

  引导学生通过教科书或其它途径查找作者张萱及周昉、赵佶的生平及艺术特点。可在课前安排学生通过上网或有关书籍收集更多资料。

  学生解答“仕女画”。

  学生解答“捣练”、“熨烫”。

  学生查找资料,认识张萱、周昉、赵佶及相关背景。

  (二)共同探讨,解读《捣练图》。

  1.这幅作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捣练、织修、熨烫三个场面,请问:画中共有多少个人物?

  2.画家十分注重构图的技巧,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尤其注重细节描写,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把这些细节找出来。(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主要细节有:捣练部分四个妇女的朝向各不相同;左边那位妇女传神的挽袖动态;熨烫部分左侧妇女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仰;中间熨烫妇女专注的神态;几个小孩的穿插,以及扇火小孩因怕热而回头等动作。这些细节的刻画非常真实、生动而富有生活情趣,使互相对称的构图不致呆板。

  3.人物的造型(丰颊肥体)及其衣着的设色,与同时期的女性人物雕塑和绘画的造型完全一致,是盛唐时期的典型风格。

  请同学们比较教科书中那三幅同时期的女性形象的画作。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

  学生分组讨论,找出细节描写,派代表描述。

  学生对比相同时期和不同时期女性的形象及服饰,畅所欲言。

  三、思考与讨论:

  唐代人物画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教师再播放一组西方古代人物画作品,提出问题:

  《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对这幅作品是否有新的'、不同的认识?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如学生可能问:为什么唐代仕女画中的妇女都是“丰颊肥体”的?(教师启示学生从唐人和今人的审美标准进行比较。)

  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或发表个人观点。教师归纳。

  评价与小结这幅画着重刻画人物的动作姿态,注重细节描写。体现了中国古代工笔人物画独特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充分展示了唐代仕女画所达到的高度成就。它对于了解唐代宫廷妇女的劳动生活,特别是她们的服饰,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四、布置作业:

  课下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写一篇关于唐代人物画与不同朝代人物画以及与西方古典人物画比较的小论文,要求:1.要有自己的观点。2.条理清楚,语句通顺。3.字数不少于500字。

美术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体会并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了解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画和风俗画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

  2、这些作品的审美特征和历史文献价值。

  3、体会作品所表现的生动的生活。

  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了解在人类脱离宗教时代之后美术创作所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世俗生活的,并理解促进艺术家创作这些作品的社会观念是什么,以及这些作品对于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活有什么帮助。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出美术主要是为了宗教和政治信仰服务,比如:青铜器、秦始皇兵马俑、金字塔、《女史箴图》、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佛本生故事》等(图片展示),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人类脱离宗教时代之后,艺术家把他们的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开始关注自己的真实生活现象,美术也自然转变为描绘人们的日常生活,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课本的第四课《人间生活》,了解一下中国隋唐、五代以及宋代时期的画家所描绘的他们眼中的真实生活。(板书“人间生活”)

  二、讲授新课:

  其实早期的美术作品中并非没有表现人间生活的情景,汉代的画像砖石上就保留着很多生动的生活劳作场面,但他们不是为生人而修建的。

  如:东汉《戈射、收获画像砖拓本》

  南宋大足石窟雕塑《养鸡女》

  而真正把人间生活作为美术创作题材的美术作品在我国主要开始于隋唐时期,在西方则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我们分别来学习一下。

  <一>、隋唐时期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佛教美术最为兴盛的时期,除此之外,这时也开始出现一些表现贵族生活的美术作品,其中最为典型的题材是“仕女画”,它们不再以对女子进行道德教化为目的,而是专门描绘宫廷妇女的日常生活。

  欣赏唐代张萱的《捣练图》(仕女生活)

  (作品介绍):盛唐之际,最负盛名的贵族人物、仕女画家当推张萱,他特别擅长画女性和婴儿,所做人物雍容华贵,形成“丰颊肥体”的人物造型,在美术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练”又称“缣“,为丝织品的一种,织成时色微黄,质地较硬,煮熟后加漂白之物用杵轻捣,使之柔软,然后熨平使用。

  分别展示“熨练”,“捣练”,“理线”三部分的图片,请学生回答问题“《捣练图》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有什么样的生活细节刻画?”

  教师总结:

  仕女形象特点:

  1、体态丰满,衣着华丽,姿态雍容华贵。

  2、发髻是高耸的云髻

  3、“黛眉”是宽而阔的广眉,眉间饰有花钿。

  高髻直颐,肥满健壮、衣着华丽,肃穆娴静为典型的唐朝仕女形象

  生活细节表现:

  1、左侧妇女扯练时微微着力的后仰。

  2、中间熨烫妇女专专注的神态

  3、小孩的顽皮可爱。

  [拓展欣赏] 《虢国夫人游春图》 唐 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是唐代宫廷画家张萱所作,此画描绘了唐玄宗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及其侍从在春天出游的情景。作品表现了贵妇人们游春时悠闲从容的欢悦情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上层社会的人们奢侈淫逸的享乐生活。画面里出游的行列呈前松后紧组合型的构图,统一中有着变化,使画面充满着节奏感和韵律感。《虢国夫人游春图》为绢本设色,宽52厘米,长148厘米,此画卷为宋代临摹本,原作已失,但临摹本犹存盛唐的风貌,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簪花仕女图》 唐 周昉 唐代画家周昉作。用笔朴实。气韵古雅。画面描绘仕女们的闲适生活。她们华丽奢艳在庭院中游玩,动作悠闲、拈花、拍蝶、戏犬、赏鹤、徐行、懒坐、无所事事,侍女们持扇相从。其赋色技巧,层次明晰,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轻纱的透亮松软,皮肤的润润光泽,都画得肖似,表现出作者具有高度的艺术技巧和概括能力。

  <二>、五代南唐美术作品

  杰出的人物画作品——《韩熙载夜宴图》顾闳中(贵族生活)

  此画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绘了南唐中书侍郎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通过听乐、观舞、休息、清吹、散宴等情节,叙事诗般描述了韩府夜宴的全部情景。

  内容背景:主要人物韩熙载是五代时北海人,字叔言,后唐同光年进士,文章书画,名震一时。其父亲因事被诛,韩熙载逃奔江南,投顺南唐。初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当时北方的后周威胁着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疑、陷害,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斗争激化,朝不保夕。在这种环境之中,官居高职的韩熙载为了保护自己,故意装扮成生活上腐败,醉生梦死的糊涂人,好让李后主不要怀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以求自保。但李煜仍对他不放心,就派画院的“待诏” 顾闳中和周文矩到他家里去,暗地窥探韩熙载的活动,命令他们把所看到的一切如实地画下来交给他看。大智若愚的韩熙载当然明白他们的来意,韩熙载故意将一种不问时事,沉湎歌舞,醉生梦死的'形态来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表演。顾闳中凭借着他那敏捷的洞察力和惊人的记忆力,把韩熙载在家中的夜宴过程默记在心,回去后即刻挥笔作画,李煜看了此画后,暂时放过了韩熙载等人,一幅传世精品却因此而流传下来。

  分别展示图片,思考下列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言论,教师最后总结)

  1、哪个是主人公韩熙载?怎样判断的?

  答:头带高帽,与众不同,神情抑郁,心事重重。

  2、画面中的宾客听得入迷吗?怎样判断出来的?

  答:入神。人们的目光都聚焦于弹琵琶的女子身上;躲在屏风后忍不住偷听的侍女

  3、通过画面你能了解到韩熙载的心情吗?为什么?

  答:韩熙载原为北方豪族,唐末进士,富有政治才能,后逃到江南,李后主对北方人多猜疑,韩熙载未免遭不测,便纵情声色,以放浪颓废的生活来表示自己政治上的无所作为,逃避政治迫害,内心苦闷,所以端坐,神态深沉,抑郁郁闷,矛盾不安,心事重重。

  4、画像中表现状元郎粲是如何表现的?

  答:A、衣着:红色状元服

  B:动作:一只手撑在床塌,身体重心向前,坐没坐像。

  C:表情:轻松、得意、骄傲的样子。

  5、这幅作品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A:满足了南唐后主李煜了解到另一个人的私密空间的要求。

  B:从侧面反应了当时封建上层人物的荒淫奢靡的生活。

  C:为我们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和韩熙载提供了宝贵真实的资料。

  [思考与交流]

  根据中国传统绘画总结出来的、表现头部不同角度画法的“一分像”到“十分像”。观察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有其中的哪几种?

  <三>、宋代美术

  前面几件作品都是表现上层社会的生活,到北宋时期商业的繁荣使得人们对美术品的需求大为增加,由于美术作品的市场化导致了职业画家的出现,画家开始关注平民的生活,风俗画就出现了。

  北宋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平民生活)

  [思维想象]根据给出的试句,想象所描绘的繁华景象。

  《清明上河图》以长卷式构图,描绘了初春北宋京都汴梁城内的繁华景象。其中对各色人等的生动描绘已经成为人们认识宋代社会服饰、风俗、技术、建筑、市场等的第一手资料。

  课件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观赏,分析画面出现的场景和人物动态,了解画面人物的服饰、家具、陈设乃至建筑、交通等有哪些特点以及与现代社会相比较的不同点。(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言论,教师最后总结)

  《清明上河图》对于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出现在很多物品和生活中,如:邮票、十字绣、生活用品等。

  [拓展欣赏]

  《货郎图》 (南宋——李嵩)

  《风雨牧归图》 (南宋——李迪)等

  三、课堂小结:

  没有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细致入微的深入观察,古代画家不可能表现出这么生动的“生活”画面。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了中国隋唐、五代和宋代画家的“人间生活”。那么,西方的画家在做什么呢?直到17、18世纪西方才出现宗教题材的世俗化,请同学们课后进行预习,下节课我们将学习《人间生活》的西方部分。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抓住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教学、新课程要求的新方法,教学中始终注重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教学法,设置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交流,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教学活动;注重创设情景;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觉不是美术欣赏的旁观者,而是融入其中,是参与者。本课由于学生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较多,在教学时间上略显紧凑,所以教学中要注意掌控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