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2-12-03 08:35:19 教案 我要投稿

【推荐】科学教案模板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推荐】科学教案模板8篇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薄壳原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安全帽、拱桥、拱形屋顶等,但这样的知识内容在小学、初中的教材中才会出现,如何让幼儿园的孩子通俗易懂的了解拱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我们用幼儿身边常见的鸡蛋壳、铅笔、纸、积木等,通过幼儿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来感知体会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也许不是所有的幼儿实验都能成功,但如果他们在活动中能仔细观察,喜欢探索,这也是我们活动的一个收获。

  活动目标——

  1、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1、个人操作材料:1/2鸡蛋壳4-5个,削好的铅笔

  2、分组操作材料:针筒、卡纸条、书、积木、装水的盆、托盘若干,红色笔一支

  3、有关拱形的多媒体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引起幼儿兴趣

  二、幼儿探索力作用于鸡蛋壳的凹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1、提问: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你们愿意来做个实验吗?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分别戳蛋壳的凹面、凸面。

  3、教师、幼儿共同小结: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因此蛋壳是鸡妹妹先啄破的。

  三、往鸡蛋壳内、壳外做注水实验,明白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

  1、出示针管,演示如何吸水、注水。

  2、幼儿做实验。

  3、幼儿交流实验的结果。

  4、教师讲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针管里的水就象是铅笔戳在蛋壳上的力,当水落在蛋壳凸面时就散开流掉了,就像是铅笔上的力大部分沿蛋壳表面分散了,所以蛋壳不容易破,拱形桥面也能承受较大的'力;当水落在蛋壳的凹面时,水集中在蛋壳里就像是力集中在蛋壳的中心,蛋壳就容易破。

  四、探索力作用于平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1、幼儿用卡纸和积木分组合作搭桥,要求是用两块积木做桥墩固定,卡纸做桥面,桥面至少要承受一块积木的重量不会塌掉。(活动中如果幼儿不能想到拱桥,可提醒幼儿想想还有什么形状的桥。)

  五、分享交流拱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1、出示拱形积木,提问:这像什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这样的物品?

  2、教师用多媒体图片做介绍,使幼儿明白物品设计成拱形的原因。

  结束:小朋友们可以再去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是拱形的,也可以自己设计拱形的物品,并把它们画下来,让其他人了解这些知识。

科学教案 篇2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影子的产生和特点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知道影子的产生必须要有光和物体,影子随着光的改变而改变,等等,但是他们的这些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实际地去观察、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影子产生的条件:光、遮挡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3、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4、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5、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6、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按教科书要求有目的、有步骤地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用线条和图形准确地进行记录。能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子间的关系。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善于合作交流。

  【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实际地观察,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光和影子之间的规律。

  【教学思路】

  从生活现象出发,引出相关概念,然后通过活动探究规律,最后用规律解释现象,同时深化对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器材准备】

  每组一个手电筒(自带)一张4开的白卡纸、一块5厘米高的小木块,铅笔、尺子各一。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单元——光,我们学习第一课。板书课题“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秘密

  1、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同学们做过手影游戏吗?你们会做什么样的手影?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做影子游戏,做这个游戏需要什么器材呢?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后两个问题一方面是提示观察的器材准备和方法,另一方面是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学生可能说需要光源、物体,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会说出物体要挡住光才能产生影子。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总结影子产生的条件)

  教师:各组准备好器材后可以开始实验了,还缺什么,可以到讲台上领取。实验成功的小组要准备汇报:看到手影了吗,怎样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准备材料,开始实验。教师巡视。

  大组汇报:通过汇报讨论,得出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挡光的物体、屏。

  教师:刚才同学们提到影子的产生需要光,我们平时看见过哪些发光的物体?其中哪些是自己发光的呢?大家把见到的发光物体写出来,然后在自己能发光的物体上做记号。

  小组活动。

  汇报、总结:像电灯那样自己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强调:不仅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影子的特点

  教师:在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下面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大家能看懂教科书上三个活动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吗?

  活动一 影子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变包括光线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过目测光线和水平桌面之间的夹角大致估计,方向用左、右、前、后描述。

  教师示范并演示实验和记录方法。

  活动二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变遮挡物离光源的距离。

  活动三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提示:当光源垂直照射在物体的上面时,要使物体离开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总结:

  (1)、光源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影子的方向和 长短都会发生改变。光源照射角度小时,影子就长;光源的角度大时,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当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时,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它挡住的范围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教师:像活动三中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标志。

  三、巩固运用

  教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习了光的哪些知识?我们再做一次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1、改变光源的位置,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2、改变物体离光源的距离,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3、让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侧面,得到的影子有什么不同?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 体会课文通过几个事例来写人的方法,能自己搜集材料写一个科学家专心研究的小故事。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一、复习检查

  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1. 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⑴出示思考题:

  ①开文迪许的“怪”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②他为什么有这些“怪”的表现?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第2---5自然段,

  ①读后讨论:衣着不考究,布置很特别珍爱图书珍惜时间

  ②理解“考究、特别、珍爱、珍惜”等词语。理解重点词句,指导朗读理解“一般、过时”等词。

  ③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理解“家当”一词比较句子: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也很特别。

  开文迪许家里的布置很特别。

  指名读句子,联系课文说说哪句话表达的.意思准确些,为什么这里要用上“也”。

  ④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出示:他自己从书架上拿走一本书也要办理一下手续。自由读上面的句子,说说“也要”在这里强调了什么?

  ⑤指导朗读第4自然段

  ⑥自由练读第5自然段,说说哪些词句最能突出开文迪许的“怪”。

  ⑶指名读第1、6自然段

  ①说说这两段告诉我们什么?

  ②这两段在第一部分起什么作用?

  2. 细读第二段

  ⑴出示思考题:为什么说这位“科学怪人”并不“怪”?

  ⑵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读后讨论,可联系上下文举例说明。

  ⑶齐读课文。

  ⑷小结段意三

  三、作业

  1. 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珍爱 打扰 慕名来访 遗著迫不得已 诸如此类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知道淡水资源十分缺乏,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过程与方法:

  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向大家表达自已的发现和感受。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的好处,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

  1、教材配套录相资料、各种美丽水体的图片;烧杯、小勺、滴管。2、学生查找水的分布资料,调查学校、家庭浪费水的现象,收集节水的有关措施。

  教学过程:

  引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水的神奇功能,它会向上爬、会团结、会喷射、会托举,还可以溶解许多物质,水对我们人类真是太重要了。那么地球上的水主要在哪里呢?我们厦门市是一个海岛,四面都是大海,我们的水资源真的是多到用不完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4课《地球上的水》。

  一、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教师导入:同学们,当你打开世界地图或面对地球仪时,呈现在眼前的大部分面积是什么颜色?你知道,那是什么吗?那就是地球表面数量最多的水。它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表面。前面几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在生命活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其实,水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有重要作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教师出示多幅美丽水景的.图片,先问学生:你知道这是哪里吗?看到这些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再请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美丽水景的事情告诉大家。

  (3)教师小结:这些美景都是地球上的江河湖海的水给自然界带来的种种奇观,把大自然打扮得绚丽多姿,给我们生活带来欢乐,给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效益。

  二、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教师讲授:尽管地球表面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部分是海水,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讲解教材P34页的比较)

  (2)教师提出要求:请你们参照教材第34页上图,用杯子、小勺、滴管分别取出“地球上的水”、“淡水”、“可开发利用的淡水”。

  (3)学生分组活动。

  (4)学生汇报动手做后的感受。

  三、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事例。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以上的活动,要求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把本组的观点,用画画出来,张贴在黑板上,由本组代表发言。

  四、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现象?你能为节水做些什么?

  (2)学生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教师补充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4)教师小结:节水是全社会的大事情,我们小学生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人人树立“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的思想。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做节约用水小标兵!

  五、布置作业

  体验活动:水污染的危害。将两个洋葱头分别置于盛满清水和滴有洗发水的杯口。几天后观察洋葱要部生长的情况。

科学教案 篇5

  执教: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 美向阳

  时间:20xx年4月6日星期四下午第二节

  内容:三年级下册《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课前谈话:

  中午我到你们教室里面,很多同学很热情,有学生问我贵姓。板书:姜,杭州。看到这三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出题考考大家。一个啤酒瓶的盖和一个塑料球,请你比较一下,哪个重?哪个轻?

  塑料球重,铁盖轻。

  那我问:塑料和铁比较,哪个重?

  铁。

  哎,那怎么??

  塑料球大,铁小,就塑料球重。

  那同样大小的塑料和铁哪个重?同样大小的木块和铁哪个重?

  那谁来猜猜看,今天我们学什么?

  黑板上写着。

  140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你们会观察吗?

  会。

  怎么观察?

  一生上台演示。

  他是怎么观察的?

  生:他是将物体扔下去观察的。

  你认为他这种观察好吗?

  生:不好。

  为什么?

  扔下去可能会将水溅出来,可能打破了玻璃容器。

  1407啤酒瓶盖到底是沉还中浮?

  教师演示:沉,浮。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观察?

  生:竖的让它下去。

  今天我们观察的是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所以我们将物体放下去的时候要让尽可能多的水浸到水里。

  演示:啤酒瓶盖在水中是沉的。

  刚才还有一个塑料块,那怎么来观察?

  完全浸到水里,看看它是沉的还是浮的?

  浮的。

  像铁盖那样,碰到容器的底部的叫“沉”;像塑料块这样,不接触容器底部的叫“浮”。

  1411如果不给你们提供水,你能观察判断哪些是沉的?哪些是浮的?(用2分钟时间来观察判断。)

  学生:能。

  为了让大家节省记录的时间,我建议大家用“↓”表示沉,用“↑”表示浮。

  小组长上台领取材料。

  请大家抓紧时间。

  你们都整理好了,请大家把材料整理一下。

  我刚才到各个小组收集一些判断比较快的同学,每个小组选择了一个。

  你刚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生1:根据重量。重的沉下去,轻的浮起来。

  生2:我用手去感觉。

  大多数同学都是用轻重来判断的。只有一种判断大家是一致的,看到这个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那到底它们在水中到底是沉的还是浮的,看来还是要将它们放入水中,然后分成两堆。(实物投影:把这些物体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观察,然后把它们按沉浮分为两堆。)

  1419请你们将地下的水拿上来。

  请你们将物体按沉的和浮的分成两堆,然后将水放到到地下。

  1422建议卡A:观察:沉的物体和浮的物体有什么特点?浮的物体有什么特点?比较:沉的物体与浮的物体的大小、轻重?思考:怎样的物体沉?怎样的物体浮?

  1425怎样的物体是沉的?怎样的物体是浮的?

  生:比较大的,比较重的都是浮的;比较小的,比较轻的'都是沉的。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齐:没有。

  现在有很多同学又举起手来了?

  生1:弹珠也是沉的。

  生2:那如何石头很大很大的也要浮起来了。

  生3:那铁的……

  有人提出疑问了?

  生1:如果木块是很小很小的,它也会浮起来的。

  如果一块很大很大的铁,放在水里也是沉的。

  师:跟轻重有没有关系?

  现在我们又有新的说法了??

  物体的大小跟它的沉浮是没有关系的?物体的轻重跟它的沉浮也是没有关系的?可不能都是有关系的?

  1430比如说,我们撇开物体的轻重,那到底是大的物体沉呢?还是小的物体沉?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是一种好方法。请大家讨论一下。

  投入出示:我们用怎样的物体来继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1431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1433同学们,我们先静下来。

  木块是大的,石头是小的,回形针是小的,

  如果我们将回形针做成木块一样大小?那他的沉浮还是一样吗?或者说我们从木块上取下一块跟回形针一样大小的,那它的沉浮还会一样吗?

  一样,不一样争论不休。

  如果老师再为你们提供一套材料,那你们认为会有什么变化吗?

  我这儿正好准备了一套材料,它们的大小都是一样,就是轻重不一样,大家先比较一下,然后再来看看到底有什么不一样?

  先请大家把桌子上的材料整理好。

  把水拿上来。

  1437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视。

  1440我们用怎样的物体来继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你们刚才观察的结果是怎样的?

  ……(重的是沉的,轻的是浮的)

  根据刚才你们的观察,你有什么想法?

  生:像刚才那样几块一样大的物体在一起,我想看轻重和大小是可以看出他们沉浮的。重一些的物体容易沉,轻一点的物体容易浮。

  生2:一些物体在大小一样的情况下,他们的轻重和沉浮是有关系的。重的是沉,轻的是浮。

  师:根据刚才的材料,我们通过观察以后发现是不是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是在什么情况下?

  生:大小相同的情况下。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球,看上去他们大小是一样,轻重一样不一样呢?

  生:不一样

  师:通过掂说明他们的轻重不一样。我把这些球放入水中,会是什么样呢?

  生:两沉两浮。

  教师演示,两个沉下去了。

  剩下的两个球会怎么样呢?哪个会浮起来一点,哪个会沉下去一点?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下节课再见。

  板书:

  物体在水中是沉的还是浮的

  ↓ ↑

  重 轻

  小 大

  轻 重

科学教案 篇6

  一、设计意图

  通过直接的感官的接触,更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并且情趣浓厚。同时在孩子们的体验活动中,孩子们各自带着兴趣和需要直接和木珠接触。通过看看,摸摸等感官的使用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粗浅的探究方法和学习技能。孩子们由探索得到了知识,自然积累了经验,之后经验又使活动升华,这其实也是我们老师的'最终目标:让宝宝主动去学习,去观察、去认知、去生活、去创造!

  二、活动目标

  1、乐于将珠珠抛进水中,初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产生好奇。

  2、喜欢抛珠子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快乐。

  3、愿意向同伴、老师表述:“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三、活动准备

  1、各种颜色的木珠、玻璃珠若干,将木珠、玻璃珠放在几个筐子中

  2、塑料大盆2个,里面装一半水。

  3、在活动前组织幼儿看“跳水”的体育比赛,让幼儿了解“跳水”这一运动。

  四、活动过程

  (一)以“跳水表演”引出

  1、孩子们你们看过跳水表演吗?今天,有2位朋友也要来表演跳水,你们看,是谁?(分别出示木珠、玻璃珠,引导幼儿与珠珠打招呼)

  2、木珠是什么样的?(颜色、形状)玻璃珠呢?

  (二)跳水表演(教师演示,幼儿表述)

  1、跳水表演现在开始,首先出场的是木珠。(教师演示木珠跳水)听“咕咚”,木珠宝宝跳到水里去了。(学说“咕咚”)

  2、木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

  3、玻璃珠也来跳水,它跳到水里后会是怎么样的呢?(幼儿猜测后教师演示)

  4、玻璃珠跳到水里后是怎么样的?它和木珠一样吗?(幼儿学说:“木珠浮在水上”,“玻璃珠沉下去了”

  (三)幼儿操作

  1、仔细听,谁在说话啊……原来还有很多珠珠也想来跳水,我们一起帮助它们吧!

  2、每个幼儿1盒珠珠,把它们抛入水中,观察珠珠在水里的沉浮现象,并用语言进行表述。

  3、收拾整理玩具,活动结束。

  五、活动结束

  1、评价

  2、总结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初步知道圆圆的物体能滚动。

  2、激发幼儿对滚动现象的好奇心。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初步的感知滚动现象。

  课前准备:

  1、塑料球、冲气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塑料玩具若干(每人一份);记录纸每人一张(上画有没轮子的汽车);集体记录纸两张。

  2、情景表演的幼儿一名(大班);没有轮子的汽车一辆。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表演,引出问题

  C(大班):呜呜呜""""",我的汽车"""T:小朋友,你怎么了?C:(大班)我的汽车的轮子不见了,汽车不能玩了,小朋友,你们帮帮我,什么东西可以象轮子那样滚动呢?T: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东西可以滚动吗?C:气球可以滚动!C:铃鼓可以滚动,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C:老师,地球也可以滚动的,还有口杯也可以滚动。C:奶瓶也能滚动,还有喇叭…………

  2、幼儿设想,老师做集体记录

  C(大班):老师老师,你看,我找到了这么多的东西,它们能不能滚动呢?T:这个?我得试试才知道。小朋友,我们一起想想这些东西谁谁能滚动C: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的,三角形就不行。C: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好象也可以滚动的。C:圆形的就可以滚动。T:我们一样一样的来想,然后老师把你们的想法记录下来,好吗?如果认为圆形能滚动的小朋友就站到曾老师这边,认为不能滚动就站到马老师那边。(幼儿选择后)咱们来数数曾老师这边有几个人?马老师那边又有几个?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的选择同上。

  3、幼儿分组实验,验证想法

  T:每个小朋友说的都不一样,那咱们试试,看看到底谁能滚动,好吗?幼儿实验,操作C:你看,圆形的可以滚动吧。C:正方形也可以啊!(这个小朋友在用手不停的翻动着正方形,他就认为这是正方形在滚动)C:老师,你看,我的三角形也能滚动(他用一只手指轻轻压住三角形的一角,然后用另一只手来弹三角形,三角形就能移动)

  4、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

  T:你们刚才都试了,谁能滚动啊?那好,咱们把能滚动的形状画到汽车上,给它当轮子,好不好?

  5、交流,讨论幼儿交流,再请每个孩子都上台讲述自己的发现。

  T:刚才你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也告诉你旁边的小朋友。老师也想听听你们的实验,谁愿意来告诉老师?C:我发现圆形的`东西可以滚动,是这样的(他用两只手在胸前不停的上下前后交替画圈,象开火车那样)C:我看到圆形的东西能滚动,能做汽车轮子,让汽车动起来,爸爸就可以带我上幼儿园了。

  活动延伸:

  有趣的圆形

  让幼儿回家去寻找圆形的物体,并试试看,它们能不能滚动呢?课后随想在这次实验活动中,孩子的主动性很高,很乐意去探索。语言表达又有了进步。但是,活动结束后,我自己觉得在这次活动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这次活动用的是汽车贯穿整个活动,可是,好象对孩子的暗示行比较大,因为在孩子的生活经验里汽车的轮子就是圆形的;还有就是,可能滚动这个现象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他们在活动中总是容易把滚动和移动的现象混为一谈,可是如果解释,我也感觉到不知道改怎样去向小班的孩子解释这个问题。

科学教案 篇8

  在幼儿园,我们会将自己的物品写上名字,或者画上标记,这是为了防止小朋友物品混乱丢失的一种小手段,今天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小朋友认识自己的标志,知道哪些物品是属于自己的。

  活动目标

  1.认识自己的号码,并能找到它。

  2.对属于自己的新物品产生亲切感。

  活动准备

  毛巾架,杯子,小床上提前写上号码。

  活动过程

  1.出示杯子、毛巾架。

  教师:“在幼儿园里都有自己的小杯子,小床,小毛巾,那这么多小朋友,而且都是一样的,你怎么分别哪是自己的呢”(号码不同)

  幼儿自己找不同。

  2.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号码像什么。

  “你的`号码像什么?”幼儿自由想象。

  3.请幼儿找到自己物品的位置。

  (1)“在你们喝水的杯子上,挂毛巾的地方,还有睡觉的小床上都是这个号码,快去找一找,属于你自己的是哪个呢?”

  (2)让幼儿明白贴着自己号码的东西都是自己的。

  “请你以后就用贴着这个号码的小杯子喝水,小毛巾擦手,小床睡觉,好吗?”

  活动延伸

  可以将这个号码贴在幼儿身上,教师提醒并帮助幼儿根据自己的号码去找到自己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