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案

时间:2022-10-22 22:38:35 教案 我要投稿

关于狼教案集合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狼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关于狼教案集合9篇

狼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文言词语,理清故事的情节结构,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2.分析文中狼和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的主旨。(重点)

  3.学习屠户勇敢机智地与邪恶势力进行斗争的精神。(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导入

  请同学将自己准备的“奇异”的故事(事先布置学生课前准备的),讲给大家听,然后教师讲《狼》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缀行(zhuì)大窘(jiǒng)苫蔽(shàn)

  尻尾(kāo)假寐(mèi)黠(xiá)

  2.词类活用

  ①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②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

  ③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打洞)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3.一词多义

  意暇甚(名词,神情、态度)

  ①意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动词,打算,想要)

  其一犬坐于前(名词,前面)

  ②前狼不敢前(动词,上前)

  恐前后受其敌(动词,攻击)

  ③敌盖以诱敌(名词,敌方)

  止有剩骨(仅,只)

  ④止一狼得骨止(停止)

  投以骨(介词,把)

  ⑤以以刀劈狼首(介词,用)

  盖以诱敌(连词,用来)

  恐前后受其敌(代词,指两只狼)

  场主积薪其中(代词,指麦场)

  ⑥其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指积薪)

  其一犬坐于前(代词,指另一只狼)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词,指屠户)

  4.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5.背景链接

  蒲松龄自幼勤学、聪敏,但一生考场不利,自学成才,在家乡设馆教书,创作了许多鬼怪故事,后来汇编成书,就是《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通过谈狐说鬼,讽刺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科举制度的腐朽。作品的艺术成就很高,具有现实意义。故事曲折离奇,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很多篇目已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为大家所熟悉。

  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完成两项自学内容:

  1.作者、作品及课文出处的识记。

  2.借助课文注释,梳理文句,读懂课文,把握大意。

  (二)疏通文意并理解内容。

  1.指导学生借助注释梳理文句,并且质疑。

  2.教师答疑并点拨:

  ①“缀”,这里引申为紧跟。

  ②“投以骨”,把骨头扔给狼。(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

  ③“骨已尽矣”,也可说成“骨尽矣”。

  ④“顾”,看,视。

  ⑤“苫蔽”,由两个近义词组成的双音词,是覆盖、遮盖的意思。

  ⑥“奔倚”,表示两个动作:跑过去,把背靠着。

  ⑦“弛”,最早指把弓上的弦放松,这里引申为“解除,卸下”。

  ⑧“犬坐”,比喻坐的姿势像狗似的。

  ⑨“隧入”,从通道进入。

  ⑩“意暇甚”“意将隧入”中的两个“意”字,含义不同,让学生作比较(前者指神情,后者指内心盘算)。

  3.讲解词性活用。

  ①洞:名词作动词,挖洞。一狼洞其中。

  ②隧:名词作状语,从通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③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其一犬坐于前。

  (三)学生自己试着疏通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解决。

  (四)指导学生朗读并熟读成诵。

  1.注意朗读节奏:

  (1)读出轻重。

  (2)读出快慢。

  (3)读出抑扬。即读出情景,读出语气。

  2.朗读:自由朗读——分组朗读——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诵读:

  (1)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方法:分层诵读法。所谓“分层诵读法”就是用语音停顿来表现段中句子所表达的一层层的意思,从而清晰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脉络,进而能够流畅地背诵。《狼》这篇课文的特点之一就是写狼写人相互交织,构成段内层次。(指导学生找出段内层次,画出停顿的地方)

  (2)教师示范

  (3)学生诵读

  (4)教师巡视指导

  三、板书设计

  1.识记积累词语。

  缀、投以骨、顾、苫蔽、奔倚、弛、犬坐、隧入、意暇甚、意将隧入

  2.词类活用。

  (1)洞(2)隧(3)犬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接下来,我们一起对本课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二、学习指导

  (一)指导学生从屠户的角度对课文进行评价性的阅读,读一段,评一段。

  教师示范:第一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学生讨论,对第二、三、四段进行评价。

  【点拨】第二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写屠户御狼,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转折。第四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狼的阴险狡诈,这是故事的高潮与结局。

  (二)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整体上可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叙述故事(第一、二、三、四段);第二部分议论(最后一段),点明主旨。

  (三)讨论探究。

  1.课文写了两只狼和一个屠户之间的一场较量,从课文中找出较量双方各自拥有的不同的客观条件,并加以分析。

  【点拨】从时间、地点、力量悬殊以及物资等几个方面加以考虑、分析。

  2.双方在主观态度上采用了什么方式进行较量?(从课文中找出,加以分析)

  【点拨】(1)屠户投以骨,再投骨,直至骨尽;两狼并驱如故,缀行甚远。

  (2)屠户奔倚积薪下,弛担持刀;狼前后夹击,欲置屠户于死地。

  3.双方的较量可谓斗智斗勇,看看屠户和狼的“智”分别表现在什么地方,说说理由。

  【点拨】屠户懂得借助外在条件,变被动为主动以及化整为零,用一一击破的方式克敌制胜;狼懂得用分散注意力、前后夹击等方式战胜对方。

  4.狼很狡猾,也善用心计,较量的结果却是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你认为狼被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

  【点拨】从“狼”得骨后仍缀行不止进行思考,抓住其贪婪、凶狠的本性加以分析即可。

  三、板书设计

  遇狼狼:缀行——狡

  ↓

  惧狼屠:投骨——惧

  ↓狼:并驱如故——贪

  狼第一部分御狼屠:窘恐

  ↓倚薪、弛担持刀——智

  杀狼前狼:犬坐于前

  后狼:径去、洞其中——黠

  屠:暴起、刀劈——勇敢

  第二部分——议论:点明故事的主题

  四、拓展延伸

  蒲松龄的故事

  为了收集更多的故事材料,蒲松龄经常在村外的路口旁边,摆个茶水摊,自己坐在席子上,招呼过往的行人:

  “歇歇脚吧,喝口水,抽袋烟。”

  “谢谢啦。您这茶水多少钱一碗?”客人问。

  “水随便喝,烟随便抽,不要钱。”

  “噢?有这么好的事?”

  “不过,您要是有什么新鲜的故事,就请讲给我听听。”蒲松龄诚恳地说。

  客人奇怪地问:

  “您这么爱听故事吗?喜欢听什么样的呢?”

  “讲什么都行。”蒲松龄爽快地说,“当然越奇怪越好,神啊鬼呀的,更欢迎。我最爱听奇闻。宋朝的苏东坡,不就喜欢听别人讲鬼的故事吗?我跟他一样。”

  客人们见他这么有趣,也就天南海北地聊起来。他们中间有外出干活的汉子,有做买卖的商人,还有云游四方的文人,见多识广,讲的故事五花八门。不管什么故事,蒲松龄都听得十分认真,回到家里,还把听到的记下来,等有了时间,再编成完整的故事。

狼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团结起来力量大。

  2、学习词语“黑洞洞”和故事中前半部分的角色语言。

  3、教育幼儿同伴之间要互相帮助。

  活动准备

  1、图片:小羊、狼各一张。

  2、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羊、狼的`图片,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小朋友看,这是谁?

  2、有一天,小羊和狼碰在一起,小朋友猜猜会发生什么事呢?

  3、它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小朋友听老师讲个故事,就知道了。故事的名字叫《小羊和狼》。

  二、听老师有表情地讲述故事。

  提问:故事名字叫什么?故事里有谁?

  三、出示图片,边看图片边听老师讲述故事。

  四、提问,帮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

  1、小羊正在河边干什么?狼走过来说了什么?小羊是怎样回答的?狼还说了什么?

  2、想到狼说要吃掉自己,小羊回到家里怎么样?

  3、谁看见了小羊在哭?

  4、小花猫它们都是怎样劝小羊的?学学它们说的话。

  5、到了天黑的时候,小动物们聚在一起干什么?

  6、小动物们想到了一个什么办法对付老狼?

  7、小动物们战胜了老狼吗?它们为什么能战胜老狼?

  五、教育幼儿同伴间要互相帮助。

狼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深入理解课文,让学生对狼的形象展开自由、深入的说析。从而体会狼的狡猾、羊的警惕。

  2、以自学为主的方式,学会剩余的生字。

  3、理解不同的语言,了解不同角色的动机与内心活动。

  4、理解寓意,懂得不管坏人多么狡猾,多么善于伪装,只要人们善于观察、分析,就能看透其本质。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4课《会摇尾巴的狼》。请大家打开书回顾一下: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借助狼和老山羊的几次对话来写的?

  二、深入讨论,分析形象

  以小组汇报的形式,一组为中心发言,其他各组为补充发言,教师做最后评价。

  1、讨论第一次对话。

  (1)一小组分角色读,阐述自己对狼这一形象的分析。

  (2)其他小组补充说明。

  狼说自己是忠诚驯良的狗也表现了狼是多么的狡猾。

  (3)教师补充。

  狼在什么情况下说自己是狗的,怎么说的?要求:先读有关句子,抓重点词理解、说明,完成表格。

  次数 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怎样说的?

  (狼见老山羊很厚道,听到招呼就停下来。老山羊问他是谁?为什么跑进陷阱里去了,狼趁羊不了解情况时装出一副老实可怜的模样,说自己是忠诚驯良的狗。)

  (狼共说四句话,先用一个反问句,说明它和羊早就认识,显得彼此很亲热。再用一个感叹句表明自己是狗,是羊的好朋友。第三句用救小鸡的谎言标榜自己的勇敢、善良以以骗取老山羊的'同情。毫不犹豫更显得自己的勇敢。第四句是恳求老山羊对他发发善心。)

  指导学和读好狼这四句话语气的变化。

  如果学生在怎么爬也这儿语气不到位,老师可设一练习:如果将怎么爬也去掉,同原句比,哪句话发?为什么》?

  (原句好。有了怎么爬也再现狼掉进陷阱后走投无路的绝境。)

  既然这国个字这么重要,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2、讨论第二次对话。

  (1)一小组分角色读,阐述自己对狼这一形象的分析。

  (2)其他小组补充说明。

  (3)教师补充。

  半闭着眼睛以掩饰狼眼的凶光。

  我是狼狗用狼狗狡辩。

  跟羊特别亲照应前面的好朋友,都是为了讨好。

  最后向羊发誓:你只要伸出帮你咬虱 ,此处可让学生想象课文中用表示狼还想说自己的忠诚、善良狼还会说些什么呢?

  狼生怕老山羊发现自己,才接二连三地辩解、讨好、发誓,以求得老山羊的理解、相信、喜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此刻老山羊与狼的心理活动。

  (4)练习分角色读4、5自然段。

  (5)填狼说自己是狗的表格。

  3、讨论第三次对话。

  (1)一小组分角色读,阐诉自己对狼、老山羊形象的分析。

  (2)其他小说补充说明。

  (3)教师补充。

  狼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第三次说自己是狗?怎样说的?(完成表格)

  (第三次是狼见老山羊识破了他的花言巧语,但不甘心失败,使出最后一个骗术摇尾巴,希望得到一线生机。)

  可让学生质疑:为什么狼要用摇尾巴来证明自己的的确确是狗?

  (因为会不会摇尾巴是狗和狼的一个显著区别。狗尾灵活,可上竖下垂,摇起来轻松,而狼尾硬,难摇动。)

  文中使劲、扑扑扑逼真地表现出狼尾的特点和它着急的心态。

  (4)练习读第68自然段。

  以能读出狼的焦急、伪装的真诚,读出老山羊的勇敢、机智、警觉的同学,给予表扬。

  4、讨论第四次对话。

  (1)一小组分角色读,阐述对狼、羊形象的分析。

  (2)其它小组补充说明。

  (3)教师补充,指导朗读。

  (羊心里完全明白了。是说羊清楚地了解陷阱里的狼了,完全识破了狼的真面目。狼前面说的全是假说,只是想哄骗别人搭救他出来罢了。他再会摇尾巴也还是凶恶的狼,仍是改变不了吃人的本性。所以对这种坏东西不能相信,更不能同情。)

  齐读羊的这段话。读了羊毫不留情地揭露对狼切齿痛恨的感情。

  最后狼和老山羊都怎么了呢?

  5、讨论第五次对话。

  (1)一小组分角色读,阐述对狼、羊形象的分析。

  (2)其他小组补充说明。

  (3)朗读比赛,教师适机补充、指导。

  三、谈收获

  1、生字、词语方面的收获。

  (教师可示范讲解学生认为难写的生字。)

  2、朗读课文方面的收获。

  3、学习了这则寓言,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帮助?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把寓意补充完整:不管坏人多么狡猾,多么善于伪装,只要人们善于观察、分析,就能看透本质。

  4、在课外阅读、电视、电影及日常生活中,大家见过会摇尾巴的狼一类的人吗?说说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你会怎样对付他们呢?

  四、课堂练习

  1、听写本课的生字词。

  2、填空。

  (1)它不是忠诚又驯良的狗,而是又( )又( )的狼。

  (2)你( )摇尾巴,( )凶恶的狼。

  3、根据课文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陷阱里的恶狼将会有怎样的结果。

  板书

  14 会摇尾巴的狼

  羊 狼

  问你是谁? 装可怜忠诚驯良

  看很像狼。 半闭眼温和狼狗

  说别骗人 摇尾巴的确是狗

  全明白还是狼 露凶相我吃掉你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善于伪装,狡猾凶恶)

  资料

  严文井:当代著名儿童文学家,文艺理论家。他尤其擅长童话写作。他的作品如《蚯蚓和蜜蜂的故事》《唐小西在下次开船港》《小溪流的歌》为广大少年儿童所喜爱。

狼教案 篇4

  课堂教学目标

  研读文本、理解重点虚词“之”;通过探讨问题,深入理解文意,领悟狼的狡猾与屠户的勇敢、机智;通过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意;

  思想教育内容通过诵读,感受故事情节的艺术魅力;通过研读课文,懂得在生活中,对待邪恶势力,不光要敢于斗争,而且要运用智慧,善于斗争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字、词、句理解课文的寓意;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对主旨的探究、领悟、理解。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导入示标:

  出示幻灯片,学生观看狼的图片及解释,猜出成语。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

  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

  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

  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烟四起

  形容心肠像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狼心狗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和这几个成语的主角有关,请同学们大声说出今天的课题——《狼》

  (二)引领探究

  一读——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划出自己认为难读的字词,做好标注。可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

  学生范读: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后补充或点评。

  教师正字正音:

  缀zhuì 窘iǒng 苫shàn 蔽bì 弛chí 眈dān 瞑íng 隧suì 尻ā 黠xiá

  二读——读出节奏

  小组讨论以下节奏的划分并说出划分依据:

  第二段: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第三段: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第四段:其一犬坐于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第五段: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学生齐读

  三读——读懂内容

  (小组合作,结合预习表与课下注释理解文意,记录下自己有疑惑的.地方,组内解决)

  重点虚词

  之:

  1、代词“它”。例:又数刀毙之。

  2、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助词,补足音节,不译。例: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重点句子翻译:

  1、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恐前后受其敌——(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

  3、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

  4、其一犬坐于前——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四读——读出情感(层层深入,揭示主旨)

  1、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本性?

  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如何来刻画屠户的形象?

  (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入手,找出课文例句并分析。)

  心理描写: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顾”“奔”“倚”“弛”“持”“暴起” “劈”“毙” “转视”“断”“毙”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3、如此狡猾的狼,最终却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文的主题所在——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狼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通过看图和猜测阅读理解故事内容,尝试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初步体会故事里蕴含的道理,体验游戏的快乐。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PPT课件、音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出示图)。这本书是一位日本的庆子阿姨写的。你们猜,这会是关于谁的故事?对,小狗,书的名字是《像狼一样嚎叫》。为什么要像狼一样嚎叫?

  二、逐页阅读、猜测故事内容。

  1.图,介绍小主人和莫卡。

  师:这只小狗叫莫卡,它的小主人是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叫米雪儿。莫卡是一只很好的狗,它和米雪儿相亲相爱,你离不开我,我离不你,日子过得很美满。直到有一天,米雪儿读一本书,看,他们正在看一本关于谁的书?讲狼的书。

  猜测:米雪儿正在对莫卡说什么呢?

  “你瞧!莫卡,你真有点像狼!”

  讨论: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生活、牙齿、捕食)

  小结:狼是一种生活在野外非常凶残、可怕的食肉动物。

  2.图,感受狼自由、快乐的生活。

  莫卡听到米雪儿说自己像狼,就认真地看了起来:哇!我是有点像狼。可是瞧狼多神气啊!他们跑来跑去自由自在,它们捉野兽,它们可以待到半夜,对着月亮嗷嗷叫。

  可瞧我过的什么日子?

  3.图,感受莫卡不自由、不开心的生活。

  莫卡平时能自由地奔跑吗?

  莫卡平时吃的是什么?能自己捉食物吗?

  莫卡平时能在夜里对着月亮叫?

  谁不让莫卡做这些事情?

  米雪儿和莫卡那么相亲相爱,米雪儿为什么还要限制莫卡做这些事情?

  是米雪儿不爱莫卡了吗?那,为什么?(是为了莫卡的健康和安全。)

  (对比莫卡和狼的生活,激发幼儿向往自由、快乐生活的情感。)此时,莫卡的心里对狼的生活充满了……

  4.图,感受莫卡离家出走后的快乐心情。

  第二天,莫卡拿定了主意。它偷偷溜出屋子,直朝山上跑。它跑啊跑,跑啊跑,跑啊跑……

  一直跑到高高的山顶。“我现在自由了!”他大叫,“像狼一样自由自在了!”他跑啊,他跳啊,他跳舞。

  猜测:看,莫卡的心情怎么样?莫卡离开家以后,会做些什么事情?

  它还会回来吗?(互动:不管莫卡会不会回来,我们一定要在音乐停时回到位子上。)

  5.图,介绍莫卡出走后遇到的麻烦,感受它不开心的心情。

  很快它饿了。“没事”它叫道,“我自己捉东西吃,就像狼那样。”于是它就这么干了。

  莫卡看到了什么?它能捉到吗?为什么?(甲虫、田鼠)

  莫卡心想:原来,狼自己捉猎物的本领也不是那么容易学会的。到了夜里,莫卡很苦恼,它想念米雪儿和那些好吃的。

  6.图1——13,感受莫卡实现愿望及遇到危险时的心情。

  你们猜,接下来,莫卡会是回家还是继续往前走?对,莫卡说:“我不能认输,有一件事我还得试试看。”

  (1)你知道是什么吗?它会成功吗?

  (2)莫卡终于爬上山顶,抬起头,看着金色的月亮,使出浑身力气,就像狼一样,放声嚎叫起来:“嗷呜……”

  你们想不想也学一学?(幼儿学叫)

  (3)猜猜莫卡叫完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突然,远方传来了同样的声音:“嗷呜……”接着又是“嗷呜……”

  (4)听到狼的叫声以后,莫卡会怎么样呢?莫卡吓呆了,“是是是是……狼,是真的狼!”

  (5)猜猜看,莫卡会怎么做?对,它转身就向山下跑去,“我要回家!”它上气不接下气地说,“我再也不要做狼了!”它跑啊,跑啊,跑啊……

  (情景表演:一名幼儿当莫卡,老师当米雪儿,大家当狼群。)

  7.图14—16,感受主人对小狗莫卡的爱。

  莫卡跑啊,跑啊,一直跑回了家——这个家,它可太熟悉了。

  “莫卡!你回来了!”米雪儿叫着奔出来欢迎它。

  你们猜,米雪儿发现莫卡离家出走了吗?(米雪儿写了寻狗启示,她也很想念莫卡。)

  莫卡回到米雪儿的怀抱以后,它会后悔自己离家出走吗?它会对米雪儿说什么?(它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儿,但米雪儿还是爱它的。它觉得:学“坏”一点也不好玩!)

  三、结合生活,引导幼儿讨论并理解莫卡的遭遇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爸爸妈妈的.爱。

  生活中,爸爸妈妈、老师不让你们做哪些事情?那是她们不爱你吗?为什么?

  小结:生活中,我们的自由和快乐是要受到约束和限制的,不能影响别人的生活,也不是自己随便想做什么都能做的。大人们说的有些不允许,是对我们的爱和保护。当你有了新想法的时候,可以勇敢的告诉老师和爸爸妈妈,在大人们的同意和保护下,我们就可以去试一试。

  活动反思:

  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幼儿的语言学习应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引导幼儿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文字的兴趣。

狼教案 篇6

  设计思路:

  《彼得与狼》是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他用音乐描述了一个童话故事。我们班孩子以前也欣赏过类似作品,如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因此,孩子具有一定的欣赏经验。在前几次活动中,我们通过观赏芭蕾舞剧《彼得与狼》让孩子们更形象感受这个音乐故事;通过分角色欣赏,让孩子们去感受每个角色所特有的音乐节奏和旋律;通过分角色扮演,使孩子们体验每个角色的特点;通过分段欣赏,让孩子们更加熟悉音乐等等。以上的这些活动都为孩子们积累了整体表演的经验。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在协商、合作中创编每个角色的动作,充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同时也是满足大班孩子的表现欲望。

  目标:

  1、根据音乐的不同特点,大胆想象,创编动作。

  2、在协商、合作表演中,体验同伴合作的有效性。

  准备:《彼得与狼》音乐;鸟、鸭子、狼、猫头饰各四;

  重点:根据音乐的特点进行创编。

  难点:角色间的交流。

  活动流程:欣赏回顾――自主排练――表达表现

  活动过程:

  一、欣赏回顾

  1、这段时间我们一直在欣赏《彼得与狼》这首曲子,我们今天再来欣赏一遍,好吗?

  2、幼儿完整欣赏乐曲。提醒:你可以闭上小眼睛,仔细聆听音乐,想想会发生什么事情。

  3、交流听后感受。T:我每次听这首乐曲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刚才你们听了之后有什么想法呢?

  4、体验各个角色。T:我们一起跟着音乐来表演一下,好吗?请你仔细地听音乐,把你听到、想到的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教师带领幼儿整体表演。教师观察幼儿的动作,抓住部分较优美的动作进行简单的交流。

  5、小结提升。T:我刚才欣赏到了小彼得欢快地在树林舞蹈,而小鸟也跳着幽雅的舞步……(例举几个动作)尤其是XX,他不但让我们看清了他在做什么?还让我们领略了优美的舞蹈。(请幼儿示范)

  过渡:刚才大家在一起表演,我看了这个就漏了看那个,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能够欣赏到彼此的表演呢?

  音乐表演了5个角色,需要5个人一起表演,我们来合作表演,好吗?

  二、自主排练

  1、教师交代要求:《彼得与狼》这首乐曲讲得是森林里小动物的事情,他们在森林里发生些什么事,我们商量一下,用舞蹈的形式表演给大家看,让大家一看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2、幼儿分组讨论。教师可观察讨论情况:角色分配情况,整个过程的构思。

  情况一:幼儿角色分配有异议,如都想扮演狼。教师策略:提问引导――如果大家都演狼,没有人表演彼得、小鸟、小鸭子和猫,那这个音乐故事还有意思吗?(教师引导幼儿协商,保证5人演5个角色)

  情况二:幼儿思维被芭蕾舞剧框死。教师策略:提醒幼儿根据自己的`感受适当改编小情节,教师可示范一些动作,并作随即观察。

  ……

  3、交流。提问:你们商量好了吗?请你们简单地说一下,你们打算怎么来表演?

  4、幼儿选择道具,分场地排练两遍。教师观察幼儿情况。

  情况一:幼儿动作有雷同。教师策略:分组指导时,适当引导幼儿。集体表演时请动作不同的一组表演,并表扬。

  情况二:幼儿个人表演投入,集体配合不够。教师策略:用提问启发方式引导幼儿互相合作,让幼儿了解合作之后表演效果更好。

  ……

  第一遍欣赏后,简单提建议,如动作优美度,跳得跟别人不一样等。

  三、表达表现

  1、T:刚刚小朋友在很认真的排练,我也每个组都看了一下,发现你们都各有特色。接下来我们要来小舞台上表演。(根据幼儿排练情况邀请最有特色的一组先进行表演)

  2、幼儿表演。

  3、交流:你看了表演,觉得森林发生什么事情?

  4、再请一组表演。T:这一组的表演与前面一组表演有什么不同?

  延伸:看了大家的表演,我很开心,大家的舞姿优美,角色分配得也很好,而且都是仔细地听音乐,并动了脑筋,把《彼得与狼》的音乐表演出来,都跟别的组不一样,请客人老师和爸爸妈妈们为我们的精彩表演鼓鼓掌吧!

狼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认识词汇“蹑手蹑脚”、“兴高采烈”并懂得其词意。

  2、能根据画面内容大胆猜测、合理想象,正确理解故事内容并领会狼大叔心理变化的过程。

  3、初步感受付出关爱和表示谢意能够改变他人不好的心情和想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认识了狼这一动物,并了解了狼的品性。

  物质准备:“蹑手蹑脚”、“兴高采烈”等字卡,《狼大叔的红烧鸡》的相关课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

  1、师:请你说说狼是种什么样的动物?(幼儿自由发言)

  2、小结。

  二、借助视频,逐段理解。

  (一)寻找食物。

  1、狼大叔蹑手蹑脚地跟在母鸡的后面。(出示字卡“蹑手蹑脚”)

  2、师:当他正要伸手去抓这只鸡的时候,他突然停住,有了另外一个主意。你觉得它的主意是什么呢?(幼儿讨论,猜测)

  (二)三次送食。

  1、师:狼大叔马上跑回家,冲进厨房,开始准备……

  2、师:狼大叔在送煎饼、甜甜圈、蛋糕的路上他心里在想什么呢?(幼儿想象)

  (三)获得谢意。

  1、终于……“兴高采烈”:非常开心的样子。(出示字卡“兴高采烈”)

  2、当他来到母鸡家门口的时候,狼大叔在想,这时候这只母鸡会长成什么样子呢?

  3、门突然开了,狼大叔惊呆了,母鸡为什么没有长胖?(启发幼儿展开思维,充分想象)

  4、这时候只听见母鸡在说……母鸡为什么这么高兴?鸡宝宝为什么这么热情?

  5、那天晚上狼大叔没有吃到红烧鸡……在回家的路上狼大叔狼大叔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心里又会怎么想呢?

  三、完整欣赏全篇故事。

  四、领会主题,感悟含义。

  1、师:你喜欢故事里的狼大叔吗?为什么?

  2、师:狼大叔本来是想吃母鸡的,(屈老师)可是为什么后来却改变了想法,反而还要给鸡宝宝们烤一百个香甜的小饼干了呢?

  3、如果是你,你会有什么好办法来让狼大叔变好呢?

  4、小结。

狼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运用故事的形式让幼儿熟悉歌词,并说说歌词的内容。

  2、学会演唱歌曲,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3、教育幼儿当别人有小缺点时,应给机会让别人改过。

  4、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新歌。

  5、初步学习用对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课前幼儿已熟悉流行歌曲《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狼头饰一只,钢琴一台。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昨天晚上老师做了一个梦,你们猜我梦到了谁?(兔子、狼)它们俩在一起会说什么?

  二、熟悉歌词

  1、狼说:"别看我长得很可怕,其实我很可爱"(按节奏说歌词)兔子说:"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来看去你都是个大坏蛋,我想了又想,我看了又看,做朋友的是还真难办。"

  2、幼儿重复说说歌词。

  三、熟悉乐曲

  1、小朋友真能干,现在我们要用兔子和狼的故事玩唱歌的游戏。歌词就在故事里,曲子在哪儿?请你们听琴声,你听过这首曲子吗?(老师弹"对面的女孩看过来"乐曲)

  2、你们听过这首曲子吗?是谁唱过的?(任贤齐唱的流行歌曲)

  3、什么是流行歌曲?我们也来编一首自己的流行歌曲好吗?

  4、老师编出第一句:"对面的兔子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幼儿编唱:"别看我长得很可怕,其实我很可爱。"(老师提示:兔子怎么说的,也编编看?)幼儿接着编唱:"我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来看去你都是个大坏蛋,我想了又想,看了又看,做朋友的事还真难办。"

  5、老师弹琴,幼儿演唱自己编的歌曲。(讨论:最后一句歌词可不可以用说唱的形式说出来?"做朋友的事还真难办")

  四、游戏活动

  1、老师戴上狼头饰问:"我是一只改好的狼,你们愿意和我做朋友吗?请用歌声告诉我!(老师唱狼说的话,唱完后小朋友接唱兔子说的话)

  2、唱完整首歌曲,问幼儿:你们为什么不愿意和我做朋友?(老师假装把自己的尖牙齿拔掉,再和幼儿对唱一边歌曲。)问:你们现在愿意和我做朋友了吗?

  3、和家长玩对唱的游戏。

  问:爸爸妈妈,我们今天真高兴,你愿意和我们玩兔子和狼的游戏吗?你想扮演什么?(和客人老师对唱几遍,在最后一遍时,爸爸妈妈答应做朋友,歌词最后一句改唱为"做朋友的事真好办。"

  五、随机教育

  在平时的`生活中你的朋友、同伴有了小缺点,要给机会让别人改过,这样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多,好吗?

  活动反思:

  1、以上写的是主要内容,教师的语言表达没写,备课应备详案,因为幼儿虽小但思维跳跃灵活,教师在上课前要先想想在上课时会发生的多种请况,幼儿会提出哪些问题。

  2、在课程进行时,幼儿不会按照老师已想好的模式走,特别谈到兔宝宝有危险的时候,大家都很激动,争着说办法及自己遇到坏人时的事情。在这个时候,教师也要控制好情绪,引导幼儿把注意力转回到课题上。

  3、通过《小兔和狼》这一课后,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在日常生活遇到问题要保持冷静,遇到坏人时要动动聪明的小脑瓜。但由于幼儿年龄小,真正办到肯定会有小小的问题,所以教师在以后都应适时的提醒,帮助幼儿加深印象。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课内容,我会把一些细节问题做的更完善,比如:在教学时,教师的语言表达及肢体语言要更丰富形象;游戏时用的场景面积增大,安排能力较强的幼儿随时准备处理小小意外情况;在师生问答时,教师对幼儿的回答要作更进一步总结。

狼教案 篇9

  游戏目的:

  培养幼儿的灵敏性。

  游戏准备:

  场地上画一分界线。

  游戏方法:

  一名幼儿扮“黄鼠狼”;一名幼儿扮“小狗”;其他幼儿扮“小鸡”,成一排蹲在离线1米远的地方。

  游戏开始,“小狗”边走边轻轻地摸“小鸡”的头,同时念儿歌。念完后,“小狗”蹲在一旁,“小鸡”闭上眼睛,装睡。“黄鼠狼”轻手轻脚地摸进来拉“小鸡”,被拉到的“小鸡”发出“叽叽叽”的呼叫声,“狗”听到叫声,迅速“汪汪”叫着去救回“小鸡”。游戏可反复进行。最后,看黄鼠狼一共拉了多少只小鸡?

  游戏规则:

  1.“小狗”要听到“小鸡”呼叫后才能追。

  2.“黄鼠狼”把“小鸡”拉过分界线后,“狗”就不能再救了。

  建议:此游戏适合中、大班幼儿。

  附儿歌:

  打、打、打更了,

  灯灭了,睡觉了,

  黄鼠狼要偷鸡了。

  游戏目的`:培养幼儿动作的灵敏性。

  游戏方法:

  若干幼儿,手拉手围成圆圈,为爆米花的“锅子”,另请八至十名幼儿钻到圈内当“米粒”。

  游戏开始,“锅子”沿顺时针方向边走边念儿歌。念到“砰”时,“锅”和“米粒”同时向上蹦跳,接着“锅子”立即蹲下,松开相拉的手,表示“锅盖”打开了。当念到“抓”时,“米粒”赶快往圈外跑,“锅子”立即站起,手拉手,将未跑出的“米粒”围在圈内。跑出的“米粒”充实到“锅子”队伍中,其余“米粒”仍在圈内,游戏继续进行,直至“米粒”全部跑出,调换角色。游戏重新开始。

  游戏规则:

  只有念到“砰”时,“锅”和“米粒”才可同时向上蹦跳。

  建议:

  1.此游戏适合中、大班幼儿。

  2.儿歌用上海方言念,趣味更浓。

  附儿歌:

  锅子转,爆米花,

  锅里米粒噼噼啪,

  时间到了就爆炸,

  砰!米花熟了快来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