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教案范文汇总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爬山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爬山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借助图片,观察、发现爬山虎的生长变化过程。
2.尝试用数字、图画或其他符号制作爬山虎生长过程示意图。
3.探究中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体验发现的快乐。
活动准备:
1.观察过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2.记录纸、笔、排序的照片。
3.PPT图片
活动过程:
1.通过交流、分析,发现爬山虎春天的变化。
师:小朋友们,我们最近观察的藤类植物是什么?它现在是什么样子的.?
师:前段时间是什么样子的?
师:它是如何慢慢长大的,请小朋友来说一说(幼儿讲述,出示图片)。
引导幼儿从爬山虎的叶子、藤、脚等说说爬山虎的变化。
2.尝试用几种方法记录、表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1)师:小朋友们都能说出爬山虎慢慢长大了的样子,可是有的小朋友还不太理解,我们可以想个什么办法,让别人一看到就知道,爬山虎是怎样生长的?
幼儿讨论,回答,引导幼儿制作爬山虎生长示意图。
(2)分组商量记录的方法
师:请小朋友分组合作和你的伙伴商量,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爬山虎的生长过程。
(3)幼儿分组记录
师:今天老师准备了几种材料,有照片、记号笔、胶棒、白纸,请小朋友和同伴听到音乐坐到座位上,用大家商量的方式进行记录,音乐结束回位置,选出代表和大家分享记录结果。
(4)分享交流:请每组代表来说一说自己组的记录。
师:哪组愿意来分享他们的记录,说说你们用了什么方法记录的?你觉得那种方式记录比较清楚?
小结:刚才我们运用了数字、图画等符号记录了爬山虎的生长过程,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更明白。
3.发现身边更多的藤类植物。
师: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藤类植物,它的生长也很有特点,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用我们学会的方法去观察、去记录,我们会找到更多有趣的发现。
爬山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理解父亲富有哲理的语言,感受父亲对作者成长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含义深刻的话。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出示爬山图片,说一说所积累的和爬山相关的诗句。
2、谈话导入课文。爬过山吗,简单说一说自己的爬山经历。 师:今天让我们跟随文中的父子一起去爬山。(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了课文后,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父亲的几次意味深长的.话。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父亲说的值得深思的话。
4、汇报:课文重点写了父亲在登山途中说的三次话,分别是在什么时候说的?(师板书:上山 山顶 下山)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理解父亲第一处值得深思的话
(1)指名读
(2)说说读懂了什么?(爬山的目的不同)
(3)“征服”也可以换成哪个词?“征服山”和“征服自己”各是什么意思?
(4)指导朗读,体会父亲的用心。 过渡:靠着“征服自己”的这种信念,(引读)虽然“太阳,,我们已经站到山顶上了。
2、理解父亲第二处值得深思的话
(1)同学们想象一下,爬上山顶后的父子俩心情怎样?他们会说些什么?(生自由说)
(2)出示父亲说的第二处话。 ① 指导朗读,体会“慢条斯理”这个词语。 ② 说说父亲的话强调的是什么?(板书:过程 尽力) ③ 说到这里,老师想起了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那感人至深的一幕:在200米短跑中,一个黑人小伙子冲在了最前面,眼看胜利在望,然而,意外发生了,小伙子不慎扭伤了脚。瞬间,他由第一名变成了最后一名。但他并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是他的父亲一步步把他搀向了终点。虽然金牌与他失之交臂,但他顽强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在人们心中,小伙子就是真正的冠军!
(3)在生活或学习中,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生说,师及时点评。 小结:正如父亲所说的那样,其实能不能爬上山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真的尽了力。
(4)我听懂父亲的话了吗?自读自悟第6、7自然段。 过渡:父亲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做人做事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让我们来看看父亲说的第三处值得深思的话。
3、理解父亲第三处值得深思的话
(1)当我逞强地又蹦又跳下山时父亲说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2)让我们也放慢脚步,同这对父子一起躺下来听一听大自然的声音。师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用心体会。
(3)设想,假如父亲没有叫住儿子,儿子就会错过这些美景,就会错过这些美好的体验。父亲是想让我们明白什么?
(4)师读:父亲第三处值得深思的话。
四、总结全文,回顾重点
1、出示“从青山那里,我学到了沉静;从父亲那里,我学到了智慧。”这句话。
2、理解“沉静”,“智慧”分别指什么?
3、总结全文 让我们再次回顾父子俩的登山之旅。(引导学生看板书)其实,登山的过程犹如人生之旅,父亲的每一次话都是人生智慧的彰显。
五、课外延伸,感情升华
1、师谈感悟
2、生自由发言
3、小结,理解父爱。
六、布置作业
1、把你认为本课中最打动你的句子认真摘录在采集本上。
2、让你的父母也来读这篇文章,你与父母共同交流读书感悟,并用文字记录下你们读后的真实感受。
板书设计
爬 山
上山 征服自己
山顶 过程尽力
下山 懂得欣赏
爬山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叶柄、弯曲
逐渐、瞧不起”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激趣导入: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25课《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情况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 、 。
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 、 、 、 。
3.看插图,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美感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会这样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句子,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2.让全班学生选择适当的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爬山虎的脚。
3.对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4.观察实物,再一次默读课文有关内容,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位置、样子、颜色。
5.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仔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呢?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
1.老师范读,学生一边听,一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汇报,老师板书:触巴拉贴
3.学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注意“变”“弯”与“贴””的因果关系的理解。
4.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这些动词,把爬山虎的脚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生长的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5.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6.重点理解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
(1)假设黑板就是一堵墙,这是爬山虎的一根茎(老师用彩色粉笔画),这是嫩叶(画叶)。让学生上台用手演示爬山虎的脚,用动作演示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2)评议学生在黑板上的演示对不对。
(3)再让学生上台演示爬山虎往高处爬的情景。
(4)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电脑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茎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对比学习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课文哪个自然段也告诉我们这个意思?
三、总结
1.学生归纳2、3、4、5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3、4、5这几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细心而有序地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爬山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反复读课文,结合挂图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教师准备(包括媒体):准备教学挂图,将读文与看图结合起来。
学生准备:做好预习:
预习生字、朗读课文、回答问题、提出质疑
教学过程
一、自读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找出描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2、检查反馈:
(1)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收获?
(2)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脚的?
脚的'样子、脚的形状、脚的颜色
(3)提问:你平时注意过爬山虎有脚吗?那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这一段哪一个词语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想看一下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吗?
(4)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快快学习第四自然段。
3、学生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分组学习第四自然段,比一比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哪一些学生学得更快、更好。
(1)找出写爬山虎爬的句子来;(2)找出表示爬的动词;(3)自己试着演示爬的过程。
4、检查提问: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什么?
(1)指名演示爬,问: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你们想知道爬山虎究竟是怎么爬的吗?
(2)学生找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读一读。
(3)提问: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你是怎么知道的?
(4)小结: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往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看”。
过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怎么样呢?
5、学生自学第五自然段。
【学法指导】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
6、检查反馈:
(1)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从“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了灰色”知道脚与墙有着密切的关系。
(2)提问: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3)总结提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方法(首尾呼应)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7、试背2、3、4自然段。
二、拓展迁移运用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板书设计
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样子:像……像……
颜色:嫩红
触——巴——拉、贴
作业布置
必做【同步达标】:
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抄下来。
选做【创造实践】:
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爬山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5.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字中存在着“触着墙”的“着”有个别学生读错,重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通过学习学生使弄清了爬山虎的脚,茎,叶子,之间的相互联系。
教学目标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本课的叙述顺序,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在往上爬的过程中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有没有见过不会走路的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爷爷写的一篇文章今天《爬山虎的脚》。
二、理解课题,了解文章背景
①、本文的作者是谁?(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中国现代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
②、读课题,想一想,这个课题围绕什么来写?读了课题你想说点什么?
③、叶圣陶爷爷写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三、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爬山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1.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指名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讨论:
(1)用铅笔画出课文中描写爬山虎脚的词句。
(2)这一段讲了爬山虎脚的'几个特点?每个特点是什么?
(3)从哪一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注意观察的?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它能够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想到了什么?
3.小结:
作者抓住了爬山虎的叶子、脚会爬的特点,向我们介绍了爬山虎。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在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思考:这一自然段讲了几层意思,主要意思是什么?
明确:(1)触着墙的爬山虎才能生存;(2)爬山虎的脚能牢固地巴在墙上。
(五)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后思考:爬山虎的叶子为什么能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
(六)指导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三、四、五自然段,并逐段背诵。
2.指名背诵。
(七)总结
这篇课文采用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向我们描绘了爬山虎会爬的秘密。
(八)布置作业
1.用舒服、均匀造句。
2.课后3、4题。
(九)板书设计
25
爬山虎的脚
爬山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爬山虎的脚》,谁能够说说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
(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2、通过对一、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感受到叶圣陶爷爷描写的爬山虎的叶子很美。
3、结合这张图片,文中描写叶子的美又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呢?(颜色美、排列美、动态美)谁能够挑战一下自己,背背有关颜色美、排列美、动态美的句子呢?
(指名背)
4、背得真好。下面就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些优美的句子。
5、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铺得那么美,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本文的重点──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课文三至五自然段
1、先默读三至五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的脚的生长部位、形状和颜色、怎么爬的。)
2、投影爬山虎(实物),根据课文内容大家一齐边指边说,通过观察实物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爬山虎的脚的。
3、作者是怎么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些特点描绘出来的呢?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注意比喻句,作者把每根细丝比喻成蜗牛的触角,写得非常逼真。)
4、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动画。
(指名上台说。)
5、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6、女生读第三自然段,我们再来感受一下作者准确、生动地用词。
7、那到底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呢?请男生读第四自然段,读的过程中想像一下,并且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的词语。
8、指名读。
9、师根据课文内容边说边演示。
10、抓住这几个准确、生动的动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并用手演示。
11、一起演示。
12、就这样,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就这样,我们才会看到一大片的爬山虎。但是如果把爬山虎“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
13、那作者又是怎么知道爬山虎的脚是这样爬的?(通过亲自观察)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出作者怎么样啊?(观察认真、细致、有耐心)
14、齐读。
15、那是不是所有的爬山虎的脚都紧紧地巴住墙壁?(不是)那没触着墙的脚怎么样了?(一个小组读第五自然段)
16、触着墙的爬山虎怎么样啊
17、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脚很牢固的?(相当、休想)你能不能用另外的词语来代替它们?(非常、别想)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满高墙;正因为有了脚,爬山虎才不怕风吹雨打,牢牢地巴在墙上。此时此刻,你觉得爬山虎的脚怎样?你想用什么词语赞一赞它?(神奇)
18、齐读。
三、引导发现,发散思维,总结写法
1、学了这课,你从作者观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启发?(观察细致,要抓住特点观察,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事物。)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们喜欢的植物。那你发现哪些植物充满神奇呢?四人小组说说这些植物的特点。
(学生说)
3、既然我们想学习叶圣陶爷爷,那我们就拿出实际行动来,向他一样亲自去仔细地观察一种植物。同学们的手里都有一张登记表,请把我们每一次的观察都坚持登记好。相信经过同学们的努力,也可以象叶圣陶爷爷一样,有惊奇的发现。
爬山教案 篇8
【教学设计意图】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以爬山虎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文章感情真挚、语言含蓄,特别是文章结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是言虽尽而意未了,虽言尽而意无穷。对作者而言,他记录的是自己的一段难忘的经历,对读者而言,他们读到的应该是一个能触动心弦的感人故事。
我在安排第一课的教学时,主要把与课题联系较为紧密的部分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析,从作者对爬山虎的描写和见面情景的描述中,体会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因此,我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平易近人”、“融洽”、“期待”等词语。
2、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并积累有关句子。
3、感受叶老先生真诚质朴、平易近人的为人,对待文学事业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对祖国下一代的热切关怀和希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初步掌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提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会发生许多故事。有些事是令人终生难忘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与成长有关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15岁的肖复兴和大作家叶圣陶之间,还有那。(出示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2、读题:
这是一篇回忆往事的文章,所以读题目时应该慢一点,意味深长点。
(再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简单交流预习方法:
师:为了学好这篇课文,老师课前让大家根据预习目标学习了课文,大家完成得怎样?
出示预习目标:
⑴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
⑵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⑶ 查找资料,了解人物有关的'信息。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好,下面老师就先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出示生字词:
推荐 亲切平和 平易近人 融洽 黄昏
余晖 蕴含 摇曳 真诚质朴 堪称楷模
3、抽查个别词语的意思,并引导用词说话。
对于上面的词语你有什么问题吗?谁来帮助他?
4、让我们带着这些生字字词仔细读读课文,好好想一想课文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
5、交流讨论、理清文章内容。
课文讲了哪些内容?板书:
修改作文 邀请做客
三、精读课文,品词析句
(学习课文6~9自然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找出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在小组内交流喜欢的原因。
3、出示《爬山虎的脚》中描写叶子的句子,进行比较为什么在作者眼中是那么不同?
请大家再仔细读第6~9自然段,你能找出原因吗?
(预设2:我们再来读读6~9自然段,看一看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接待作者的?)
4、出示:
⑴ 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我感到意外。
⑵ 像见大人一样同我握手。
⑶ 把我当作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
5、交流自已对叶圣陶了解情况:
(课件再出示叶圣陶的简介。)
正像同学们所说的,叶圣陶先生是一位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大文学家,是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的你,还像见大人一样同你握手,把你当成老朋友,你有什么感受呀?
请你大胆地想像一下,他当时是怎样想的?
6、是呀,对于只是一名初中生的小作者来说怎能不意外,怎能不欣喜,读──(刚进里院──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齐读。)
7、(出示节选自作者原作中片段)让学生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
体会朗读“他亲切中──以至不知黄昏到来。”
8、学到这里你觉得叶圣陶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9、小结:
同学们,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师,面对这样亲切的话语,面对这样热切的期待,我那小小的心能不感动吗?能不融化吗?能不像在落日余辉温暖下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样充满了生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吗?
指导再读“落日的余──生气”。
四、总结
体会作家就是这样做的,请你谈谈作者该怎么做?
五、质疑问难,设置悬念
1、“修改作文”与爬山虎有怎样的关系?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我们将在下一节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