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案

时间:2022-12-23 07:49:09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爱莲说》教案汇总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莲说》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莲说》教案汇总10篇

《爱莲说》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字音字形句子翻译;

  2、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3、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把握关键词语,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课文的语言美;

  2、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特别是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

  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wēi。

  金尘飘落蕊,玉露洗残红。

  (二)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

  (三)文学常识

  (二)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人。文学家、哲学家,是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后人整编进《周子全书》)。

  因定居庐山时为纪念家乡而给住所旁的一条溪水命名为濂溪,并给自己的书屋命名为濂溪书堂并终老于庐山濂溪,所以号濂溪先生。

  (五)预习检测

  字音字形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噫颐

  解释加点词语和翻译句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词类活用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六)解读莲

  1、莲花有哪些独特的外在特征?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

  外在样貌亭亭净植濯清涟而不妖

  枝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香远益清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莲这一意象还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借助莲表达什么?

  出身低微却洁身自好,谦虚谨慎不锋芒毕露

  表里如一,正直无私

  美名远播,根基深厚

  廉洁自律,神圣不可侵犯

  3、小结

  托物言志莲花的美是端庄的,典雅的,神圣的,高尚的。

  君子如莲,洁身自好,正直进取却又廉洁自律,谦卑谨慎,美名远播。

  通过对莲花的赞颂,表达了作者既不愿意消极避世,孤高自诩,又不愿意趋炎附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是要做一个洁身自好,积极进取,谦虚谨慎,表里如一,受人敬重的`谦谦君子。这种手法叫托物言志。

  4、菊花、牡丹分别象征哪一类人?作者对他们怎样的态度?试着读一读。

  (七)拓展延伸象征意象的延伸

  梅花迎霜斗雪,不屈不挠,坚韧不拔,也被认为是最有气节和傲骨的花种,虽然其生长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强、快乐地绽放,表现了一种开拓进取,迎接希望的无畏精神与乐观性格。

  孔子以“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的精神气质,象征不为贫苦、失意所动摇,仍坚定向上的人格。

  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春竹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竹子象征品德不俗、高风亮节、谦虚自持的人中君子。

  菊,陶渊明赋予它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黄巢赋予它饱经风霜替天行道的勇士风范“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李清照赋予它伤感的情思“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荀子《大略》:“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陈毅诗云:“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松松历寒不衰,四季长青是傲骨峥嵘的勇士的象征。

《爱莲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3、了解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技能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教学重点 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这一文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莲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铬,而这一名句就出自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

  题解

  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说本文写作背景。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感知课文

  听录音朗读

  朗读指导: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扫清生字词

  í fán ū zhuó dí lián xiè ì ī xiǎn

  颐 蕃 淤泥 濯 洗 涤 清涟 亵玩 逸 噫 鲜

  3,学生齐读课文

  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学生难懂的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 “牡丹之爱”与此相同。前文“何陋之有”也与此相同。

  5,指名朗读

  三、 研读课文 (一) 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文中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

  2、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莲 君子的品格 明确: 生长环境 (出… …不妖) - ---高洁、质朴 体态香气 (中… …益清) ----正直、芳香 风度 气质 (亭……亵玩焉) ----清高 小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这种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3、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齐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4、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1、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为什么还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三种花的态度怎样?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 分析“菊”的衬托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流露出作者惋惜的情感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来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谁爱牡丹?世人。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流露出作者鄙视的情感? 师:作者写世人盛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对照板书,齐背课文。

  四、总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生活中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五、能力训练。 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欢的一种花。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爱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读的时候注意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爱莲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蕃、鲜等词语的意思,理解疏通文章的文义。

  3、 从文中体会品味出作者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4、 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积累词义,理解疏通文义。

  2、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品味托莲寄寓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引导 、点拨加练习巩固

  教学用具:

  课件、录音机、本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幻灯片出示莲花图,师配合图片解说,引导学生由图画说出与图相似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我国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对莲也可谓是情有独钟,今天我就来学习他写的著名文章《爱莲说》。

  二、欣赏朗读。

  激发朗读欲望,过度下一环节:同学们想不想也读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让别人用欣赏的眼光看着你?文中这几个字词的读音,看你能否读准确。

  三、预习检测。练习朗读。

  1、注意读准下列加点词的读音。

  可爱者甚蕃 不蔓不枝 濯清涟而不妖

  亵玩 淤泥 隐逸 陶后鲜有闻

  ( 指名稍差的同学读,订正读音。)

  2 、提出朗读要求,练习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把字音读正确的基础上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感情充沛,语速适中,停顿得当。

  3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读,哪里读得好,哪里读得有待改进,读的是否正确,停顿是否合适。读完后请同学点评发表自己的看法。

  4 、齐读课文。

  四、理解疏通文义。

  1 、老师指导疏通文义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疏通文章的文义。自学中遇到不会的,问老师,问旁边的'同学,再不能解决的留到课堂上,师生共同解决。

  ? 自学指导:结合课下注解,用译讲的方法自学,疏通文义。译讲:①读出句子。②讲重点词义 。 ③翻译句子。(需要加、 改、调、省。)(具体讲解一下)

  3 、学生自学,老师巡回指导,帮助解疑答难。

  4 、质疑,师生共同解疑。强调文章中的疑难点。

  疑点:予:我。 中通外直:茎中空通外面直。鲜:少。

  强调难点:(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者也

  是判断句式 可以译为 是 (2)、菊之爱 按语法顺序应该是爱菊,之,在这里是宾语前提的标志。

  5、通过练习,检测巩固对文义的理解。

  读出句子,解释加点的词语,翻译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6、通读全文,读懂文义,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五、理解课文内容,提炼文章主旨。

  1、 文中写作者喜爱莲花,他喜爱莲花的什么特点?(用书中语句回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把莲花比作 君子 ,君子就是指品德修养高的人

  在这里作者所写的莲花,仅仅是写莲,表达对莲的喜爱吗?

  作者写莲花,是君子的写照,更是作者心志和人格的写照。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段话有什么寓意?

  解决这个难点,先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周敦颐的有关资料。老师读下面的资料。

  周敦颐的资料:周敦颐,道州人,字茂叔,宋代哲学家。曾历任地方官吏。他为官清正廉洁。在南安军司理参军期间,有一个囚犯不该死罪,而另一官员王逵却想治他的死罪。王逵是一酷吏,众人都不敢与他争辩,独周敦颐与他极力争辩。王逵不听,于是便罢官而去,说 :如此做官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王逵方醒悟,囚犯才得以洗清罪名。为官期间深受地方百姓的拥戴。黄庭坚称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在多年的宦官生涯中,洗染成风

  的恶势力中,极力保持那一份人格的高尚和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他喜爱莲花,曾带领他的部下在所住府院东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批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晚年他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

  然后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展开讨论,组长组织好每人都发言,谈自己的理解,小组代表总结小组见解,代表发言。

  小结:作者在莲的形象中寄寓着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令人敬重的操守和君子的坚贞气节。

  小结: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言君子之志,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感情,这种写作手法叫 托物言志。

  六、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

  1、作者写他喜爱莲,文中还写到了 菊花 和 牡丹 ,把菊比作 隐逸者 ,把牡丹比作 富贵者 ,其用意就是为了衬托莲的 高洁 。(出示练习题,老师提示让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内容)

  2、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七、总结全文。

  作者借赞美莲的优美形象和高贵品质,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格,抒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

  八、背诵全文。

  九、课堂练习。

  1、课后练习二。指名翻译3个句子。

  之的用法:①助词,的。②代词,他,他的(她、它),他们,他们的 ③动词,去,到。④主谓之间,无实在意义。

  ⑤用在句末,有协调音节的作用 ⑥宾语前提的标志。

  学生根据句子和之的用法从中选择。

  2 、默写填空。(指分别指四名同学到黑板上来写,其他的同学在练习本上写。师巡回了解情况。最后订正。)

  (1)。予独爱莲之 , ,中通外直, ,亭亭净植, 。

  (2)。人们常用《爱莲说》中的语句, 比喻人们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花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4)你知道古诗词中写莲花的诗句有:

  教学后记:

  本节课由于精心设计了,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老师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感觉学生很重视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从而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师生之间交流的和谐。

《爱莲说》教案 篇4

  一、引入新课

  1、彩屏展示优美的风景画,配钢琴曲《多美好的世界》。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从画面上看到了美丽的风景,还听到了优美的音乐,使我们赏心悦目,真是一种享受。这种美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到的,在生活中有的美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那就是文学之美。今天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篇美文《爱莲说》,享受一下文学之美吧。

  二、出示课题:(彩屏画面——荷花画面)

  美中生趣 文中蕴情

  ——美文欣赏

  爱 莲 说(周敦颐)

  引语:《爱莲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所喜爱,具有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通过欣赏来感受一下它的艺术美。

  三、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彩屏出示荷花背静、文章字幕、配古筝曲《出水莲》)。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按老师朗读的语调语气朗读。

  四、赏析课文

  (一)分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美在哪里?

  (二)综合意见,各组发表意见。(班上发言)

  (三)老师综合归纳:

  根据同学们的发言,这篇文章美在四个方面:

  “莲”貌美品美、文章的语言优美、表现手法巧妙、结构精巧。

  (四)从四个方面进行赏析。

  1.貌美品美

  讨论:读到这里我们可以联想到什么?(人)

  可以想到与莲的特质相似的人,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风度翩翩的'雅士,洁身自好的君子。

  引入品美:作者爱莲,仅仅是爱她的貌美吗?不是,更主要的是赞美她的精神和品质。

  分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溢清”(美名远扬)比喻君子的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端庄的仪态,受人尊重。作者 分别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来描绘莲的美,把莲的特质与君子的品格结成一体,名曰写物,实是写人。从中可看到作者的情节和节操。

  2.语言优美。表现的形式(1)骈散结合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者采用骈散结合的方法,长短句相间,错落有致,读来有一种节奏感,韵味无穷。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使文章活泼生动。

  找出这些句子朗读,体会语言特色。骈散句分男女生读。

  着重欣赏以下句子:“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通过比喻,赞美了莲的君子品格——不慕富贵,洁身自好。“隐士”抗霜。表现人的孤傲;“牡丹”:“富贵人”:浓艳,表现人的庸俗;莲喻为“君子”,清逸,表现人的清高。处处扣“君子”的性格特征。

  3.手法巧妙:

  讲:语言组合形成文章,怎样使语言达到最佳效果,这就靠表现技巧,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 “衬托”的手法。

  板书:(1)托物(莲)——言(阐述)——志(不慕富贵,洁身自好)

  (2)衬托:

  文中有三处衬托:(1)以陶“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做衬托,突出“予独爱莲”,(2)用“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也”;(3)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特别是最后一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愤世嫉俗,暗含讥讽,表现了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鄙弃,反衬了“莲之爱”的难能可贵。

  4.结构精巧:

  一条线索: 全文以“爱”为线索 (出现七次)

  两个衬托: 草木之花(蕃) 菊(独)牡丹(甚)莲(独)

  菊(独)牡丹(甚多) 莲(独)

  三种类型: 三种花:菊、牡丹、莲

  三种人:隐士、富贵者、君子

  对三种爱花人的感情:惋惜、讽刺、赞美。

  这三方面的巧妙融合,把这篇短文凝聚成了天衣无缝的艺术佳品。

  五.课堂小结:

  本文用了119个字,调动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表明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莲花的美,语言艺术的美,还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美。读着这篇文章,我们不能不叹服刘禹锡不但是个语言大师,还是个丹青高手。

  六.课外延伸:

  1.刘禹锡通过写“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古代文人墨客写莲的也不少,各自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把收集到的写莲花、写其他花草树木的古诗拿出来欣赏。)

  2.展示学生课外写的咏屋的散文和诗歌。由学生赏析。

  七.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古代名家的美文,也欣赏了同学们的美文。这些美文使我们徜徉于文学艺术的乐园,品味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领略了文学作品意境的幽深,享受了文学艺术的趣味,更感染了作家们高洁美好的节操和情感。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多读一些文学精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生活品位。

《爱莲说》教案 篇5

  教学设计

  本节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因为文章的写作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进行设疑自探。教师在设疑的同时,教师同时板书于黑板的右侧,对于不完整的问题,教师随机给予补充、归纳。本节解决的重难点是诵读课文,正确疏通文意,把握主旨,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因为这篇短文是“诵读欣赏课”,所以以诵读为主,讲授为主。抓住“文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旨。

  讲授本课,将采用“读——议--悟”的教学模式。

  在运用拓展环节中,学生自编习题后,教师出示“之”字在文中运用一题,以巩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

  教学目标:

  1、能流畅的诵读课文。

  2、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把握文章主旨,理解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专题中,我们学习了《咏荷诗五首》,谁能背诵一下你喜欢的.一首?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读荷”部分的第一篇周敦颐的《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解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何为“说”?【“说”是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题意: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

  2、作者简介: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

  3、写作背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期间,曾亲率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馨香扑鼻。作者闲暇漫步、触景生情,写下本文。

  三、检查预习、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个别读。

  3、学生齐读。

  四、设疑自探:

  1、学生设疑。

  2、教师对学生设疑进行归纳

  出示:

  1、理解课文内容。

  2、作者为什么喜爱莲花?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的?歌颂了莲花怎样的品质?

  3、读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值得学习的写作手法?

  五、解疑合探:

  六、质疑再探:

  学习本文后,你还有哪些疑问?

  七、运用拓展:

  1、学生自编题。

  2、教师出示运用拓展题:

  *指出文中的“之”学的意义和手法。

  a、 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

  d、菊之爱

  *背诵课文

  八、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收获。

《爱莲说》教案 篇6

  《爱莲说》

  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文学常识:

  “说”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课文分析: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结:纵观全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他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者借赞美莲的高尚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爱,不慕名利的品格。

  总结 :

  1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的'写作手法。

  2 文中采用的修辞手法有拟人 比喻 衬托等。

  3 文中“之”字的几种用法:

  ① 水陆草木之花

  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教案 篇7

  目标:

  1、熟读成诵;

  2、品析莲的形象美;

  3、感悟诗人的品德

  设想:读析品分四块推进

  课时:一课时

  程序:

  一、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并阅读课文注释及练习

  二、导入:教师检查对词义的理解。“之”、“焉”、“者也”、“噫”、“矣”等虚词和若干实词

  三、分四块推进

  (一)朗读

  1、备读:要求畅读五分钟,每个人都必须讲出这篇文章之所以朗朗上口的一个原因。

  2、学生尽情朗读

  3、课堂发言:如:散句与骈句的交错运用,长句短语的错落有致,叙述、描写、议句的`熔为一炉、疑问句、感叹句的穿插使用。全文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诵读起来格外舒畅。

  (二)析读

  1、学生带着问题继续诵读课文

  2、教师出思考题:

  ①全文的主体形象和陪衬形象。(莲——菊和牡丹)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形象。(作者从生长环境方面描绘了莲的高洁和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了莲的正直和芳香;从风度方面,写了莲的清高。)

  ③文章怎样表现了莲的品质。(文章表现莲的高洁品质,从三个方面入手:直接描写形美,菊和牡丹烘托,作者抒情议论。)

  (三)讲读

  对课文需要着重理解的地方进行讲解。主要内容有:

  1、直接写莲花的句子,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句句赞莲花,又是句句赞君子,既是描写,又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情趣和清高思想。

  2、第一段文字是状物,第二段文字是言志。状物意在赞颂君子的品德,言志则表达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抄读和背读

  课末留几分钟时间,学生自行完成。

《爱莲说》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积累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这篇短文。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认识“说”这种文体。

  2.学习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对污浊世风的批判。

  2.在现实生活中培养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启迪学生的生活态度。

  2.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反复诵读法。

  2.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

  3.品读赏析重点语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诗词导入,激发兴趣

  乘上一叶小舟,荡过碧水湖泊,推开层层涟漪,欣赏莲态万千。莲以其孤傲高洁的花,宽大平和的叶,一脉相承的茎,扎根淤泥的根,博得世人的青睐,赢得人们的赞赏,多少文人雅士妙笔生花赞美它,请听:“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含苞欲放的荷态巧妙传递初夏的气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千顷荷叶一直连到天边,绿得无穷无尽;朵朵荷花映着旭日,红得娇艳。写尽了盛夏荷的风貌。“行到闹红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写的是秋风初起时,红白相间的荷花,以美人醉酒来形容荷花的艳丽与娇憨。可见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说起对莲的钟爱当属宋代周敦颐,莲也因为周敦颐的美赞而留下万世美名。今天我们来欣赏《爱莲说》理解他爱莲的缘故。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关于周敦颐的为人,黄庭坚曾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喜欢游览附近胜景,他酷爱莲花,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他即赴池畔观赏,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三 文体介绍,理解题意

  说,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大多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思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相似。爱莲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谈谈爱莲的道理)。

  四 朗读课文,积累理解

  1. 正字音

  步骤一: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在书中标出难读的字音。

  步骤二:全班交流疑难,读准每一个字音。

  可爱者蕃( fán) 濯清涟而不妖(zhúo)(lián)

  出淤泥而不染(yū) 不蔓不枝(màn ) 不可亵玩焉(xiè) 噫(yī) 陶后鲜(xiǎn)有闻

  步骤三:欣赏名家朗诵,感受本文的节奏美。

  步骤四:师生齐读课文。

  2.明字义

  步骤一:学生再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掌握重点疑难字词含义。

  步骤二:学生抢答,解释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 (多) ②出淤泥而不染 (污染)

  ③濯清涟而不妖(洗涤)(美丽而不端庄)

  ④不蔓不枝:(生枝蔓)(长枝节) ⑤香远益清:(更加)

  ⑥亭亭净植(立) ⑦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 ) ⑧花之君子者也:(道德高尚的人)

  ⑨鲜有闻:(少) ⑩宜乎众矣(当然)

  3.通文意

  步骤一:两人为一组,互译课文。(一人读原文,一人翻译。或一人翻译,一人还原为原文。)

  步骤二:学生闯关,翻译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贴近去轻慢地玩弄啊。)

  (5)予谓菊 ,花之隐逸也。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五 精读细品,合作探究

  1.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即谈谈爱莲的道理,莲有哪些可爱之处值得作者喜爱有加呢?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的?

  明确:从三各方面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美好的品格。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 作者以凝练优美的语言对莲作了细致传神地描绘,难道他仅仅喜欢莲花美丽的花形和芬芳的气质?文中还将莲花比作了什么?

  明确:“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唯独爱莲不仅因为它美丽的外形和芬芳的气质,更因为它有着君子一样的高尚品质。

  4. 既然莲是君子的化身,这些描写赋予了莲花哪些高尚的品格?请同学们绘制一幅“莲花君子图”。 老师把描绘莲花的句子分别贴在一片花瓣上,请同学把君子的品德也贴在与莲花相对应的位置。(小组讨论合作完成)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的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的庄重、质朴,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象征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象征君子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象征君子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高洁独立,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朗读背诵指导:“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要轻读。生长环境和外形香气要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末句。

  请同学背诵描写莲花的句子。

  5.课文是对莲花进行描写和歌颂的,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明确: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的美好。

  5. 请朗读三处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的句子,思考三次衬托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次衬托: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表明自己的喜好与众不同。

  第二次衬托:“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写出莲的品格高出百花。

  第三次衬托: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和 自己的爱好相同。

  6.从作者对这三种花的评价和爱花之人的感叹中,表明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做一名君子。也表达出对当时追名逐利,贪慕富贵的社会风气的批判。

  朗读背诵指导:第一次衬托依次说菊,牡丹,莲,期间有明显的停顿。第二次衬托分别指出三种花的品格,要用极其肯定的语气读出。第三次衬托用三种花的遭遇来批判世风,“菊之爱”一句有惋惜意,“莲之爱”一句有慨叹意,牡丹之爱”一句有讽刺意。

  请同学们背诵这三处句子。

  7.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批判,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有没有在文章中直接表现出来呢?

  明确:没有直接表现,通过莲的美好形象的描写,以莲自况以述其志。这就是托物言志。

  六 课堂小结

  《爱莲说》先从可爱的花很多写起,提到陶渊明爱菊,有提到世人爱牡丹,衬托自己爱莲。接着从生长环境 体态香气 风度气质等反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花君子般的美好品格。最后,作者将菊 牡丹 莲一一拟人,分别说出它们是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的化身,借爱莲来表明自己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在文中我们不但感受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文人情怀,而且品味到了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

  七 借花喻人 自述其志

  就你喜爱的花草树木,仿写《爱莲说》以“爱 说”为题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自己所言之志。

  八作业布置

  1 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整理到积累本上。

  2 准确背默《爱莲说》。

《爱莲说》教案 篇9

  一、教学设想:

  《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我在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说”的 特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2、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师: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它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示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了解体裁,简介作者。

  ①了解体裁

  点拨:“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②②作者简介

  明确: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学生自由的读课文。

  2、听录音,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3、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分组自学,疏通文意。

  1、分组自学,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五、合作探究,品味赏析。

  1、探究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多媒体展示问题)

  ①.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②.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充分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③.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⑤.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点拨: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六、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七、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我爱 ”说或写一段话,抓住所说事物的特征,力求能出新意。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八、归纳总结

  本文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美德,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

  托物——————————————————言志

  (莲)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

《爱莲说》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