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科学教案汇编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教案 篇1
《使用工具》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工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科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科学活动记录表;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图钉铁钉、木螺丝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这些事情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1、做作业时削铅笔怎么办?(用小刀或铅笔刀)
2、做饭时把菜截断怎么办?(用菜刀)
3、把纸剪成纸花怎么办(用剪刀)……
象上面所用的小刀或铅笔刀、菜刀、剪刀……这些物品叫做工具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使用工具(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认识工具
1、我们用过什么工具?看书P2页在书中寻找出现的工具,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第二页的表格内。2、抽学生汇报工具名称和作用:
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
锤子:可以定钉子、拔钉子等改刀旋转木螺钉
剪刀可以纸等裁剪物品钳子:可以剪断电线等物品
小刀:可以裁断纸等物品开瓶器:打开啤酒瓶等物品……
3、教师小结: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比较熟悉,能结合到现实生活来完成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二)、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一颗铁钉子和一颗木螺钉,你用什么工具可以把铁钉子和木螺钉定人木料中?(学生小组演示,教师在旁边指导)
2、小结:
①选择锤子把铁钉子定人木料中
②选择木螺刀把木螺钉璇入木料中
③也可以用锤子把木螺钉定人木料中,但是没有木螺刀方便。
思考:如果要把上面的钉子从木板中取出来,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好?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三、完成教材3页三项任务应该选择的工具
1、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一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2、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二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大石头用撬棍当赶感去撬动比较省力)
3、请大家观察3页下面第三幅图,说说你选择的理由。(利用绳子和滑轮组成定滑轮可以很方面地将国旗挂到旗杆顶上。)
4、教师小结:有一些很费力、很难做的事情,如果我们使用了工具就可以省力、方便地完成了。巧妙地使用工具,能让我们做的更好。
5、读3页简单机械的意义并初步理解。
四、总结本节课内容:
对于简单机械,不同的物体我们应该选择不同的工具来完成,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继续认识简单机械,学习时注意安全。那么我们学习的简单机械还有什么问题想研究吗?下节课继续。
拓展延伸:
在你的身边发现使用工具的典型事例,与你的同学们交流共享。
《杠杆的科学》
科学教育理论:
依据科学新课标的要求;科学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合适的教学。教学出发点和归宿的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梳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采用“大胆猜测---实验研究——分析数据——形成结论”教学流程。
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我所任教的六年级三个班中,每班学生均为23名,从平常接触以及与其他老师交流中得知,学生整体学习态度比较认真。
2、已有知识、经验: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生的科学常识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不强。家长和某些教师由于观念的问题,低年级时偏重于语数教学及辅导,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进行实际观察、操作。更没有得到家长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
3、学生分析:在小学六年级,儿童对周围事物具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他们乐于动手操作,而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实际,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
用杠杆尺做实验、通过实验收集并整理、分析数据,理解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对杠杆尺实验研究
教学难点:
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羊角锤撬钉子图(ppt)等8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单操作导入
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蕴含的科学道理。
二、学习新知
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请一个同学来讲台上示范,其他同学自己操作,教师适时分析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自己在小组内指一指这三个点位置,说说定义。
三、巩固新知
那么我们以后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要求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其他同学谈谈想法,说说同不同意这样的判断。教师在总结说明。
四、应用所学
出示女孩压水图(ppt)、跷跷板(ppt),请同学们自己认真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想好后,组内讨论。教师请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学生观察的很仔细,部分学生想到跷跷板的阻力点、用力点在随时改变,教师对同学的这种观察仔细、勤于思考精神给予表扬)。
五、实际判断
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ppt)、老虎钳(ppt)、剪刀(ppt)等6张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组交流)。教师抽小组代表逐图分析。
六、实验研究
教师让学生试着猜测判断: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带着这个猜测我们来深入研究隐藏在杠杆上的科学道理。
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七、数据统计
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思考后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对各组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小组交流后,抽小组代表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允许其他同学追问、质疑、辩论。教师也根据需要适时进行追问和质疑。最后得出实验结论。回顾开始我们的猜测判断对吗?
九、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杠杆有三个重要的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理解了有的杠杆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这节课同学们讨论积极,能认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教学活动内容:
知道杠杆可以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活动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知道杠杆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个点的位置决定的培养学生认识不同种类的杠杆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条件下需要使用不同类型的杠杆。培养严谨的科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出不同杠杆的三个点和是否省力情况。
教学准备:
螺丝帽、塑料盘、杆秤、螺丝刀、开瓶器、镊子、啤酒、、镊子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趣味引入游戏:
1、出示啤酒一瓶、开瓶器。然后用工具打开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2、用夹子夹1支粉笔。比一比,哪个同学完成地快,请其他同学为他们加油。
二、杠杆类工具的比较
1、通过二位同学的演示,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下,他们使用的工具合适吗?(合适)
2、他们所使用的二种工具哪种是省力的?哪种是费力的?
①判断他们是否是省力工具的方法是什么?
②请同学们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图片上画出每件工具的三个点。
③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这些工具是否省力?为什么?
④分组交流反馈;重点分析镊子和开瓶器的三点位置的变化
3、小结:怎么样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样的.工具是费力的?(请同学找出其中规律)
4、判断一下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费力?
5、学生各自作图、填表。
6、思考:我们都知道杠杆能省力,能帮助我们抬起自己无法徒手搬动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工具他们有的是费力的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
《轮轴的秘密》
【设计思想】
本课以《科学课程标准》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注重科学事实、乐于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什么是轮轴,认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螺丝刀游戏和两次在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数据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活动体会和感悟轮轴是如何省力的,知道游戏中也含有科学道理,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的原理。
【教学准备】
学生材料(每组):1盒钩码(系线)、1个轮轴、1个轮圈、2把螺丝刀、2瓶水(系线)、1套支架、1张记录表。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1套、教学课件、组装水龙头1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实物水龙头)这是什么?谁能把它拧开?老师再给你一样东西,把它们组合起来,你再来试一试!前后两次拧水龙头,你有什么想说的?
2、为什么加了一样东西就能轻松的拧开水龙头呢?
3、让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水龙头,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有什么特点?
4、归纳:我们把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轮轴的秘密》。
二、玩变形轮轴螺丝刀
1、认识螺丝刀
(课件出示螺丝刀)螺丝刀是轮轴吗?哪个是轮?哪个是轴?
小结:螺丝刀的确是轮轴,只不过它的轮和轴为了人们使用的方便变长了。
2、“吊水瓶”游戏
下面,让我们来玩一玩螺丝刀!我们要用螺丝刀这个轮轴来吊起这瓶水,老师向大家推荐两种玩法!第一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螺丝刀的轴上,转动轮,把水吊起来。第二种玩法是把水瓶系在轮上,转动轴,把水吊起来。你觉得玩的时候应注意什么?
老师还有两个要求:第一,每位同学每种玩法都要玩一次!第二,吊水时必须把水瓶口吊到与桌面基本相平为止。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交流:这两种玩法,哪种省力?哪种费力?在玩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发现?
三、轮轴原理深度研究
1、(课件出示)老师这里有一个轮轴,你知道它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吗?
2、我们就借用这个轮轴来作进一步研究。现在老师要在这个轮轴的轮和轴上分别吊一个钩码。为了防止钩码掉到地上,可将轮轴朝向盒子的内部!我们先拿出系有线的钩码,把线头放进轮上的凹口中,在轮上绕几圈。然后,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在轴上再挂上一个方向相反的钩码。如果我把手放掉,轮上和轴上的钩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3、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知道结果?不过,老师还有一个要求,如果轮轴没有平衡,请你想办法把轮轴调平衡。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4、现在老师还要为这个轮轴加上一个轮圈,组合成一个新的轮轴,(教师操作组装轮轴)这个轮轴与刚才的轮轴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如果老师在这个轮轴的轮上挂一个钩码,同学们还能把这个轮轴调平衡吗?学生领取材料后实验。
5、交流:(同学之间交流想法)。
6、如果老师再将这个轮轴的轮扩大,在轮上还是挂一个钩码,你能猜一下这个轴上需要挂几个钩码才能保持两边的平衡?
四、拓展整理
1、现在谁能告诉大家,(出示组合式水龙头)为什么加了这个东西,水龙头就能够轻松的拧开?
2、这就是轮轴的秘密。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都知道汽车是很重的,而驾驶员却能很轻松的转动汽车轮子,他靠的是什么呢?
3、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品应用了轮轴?
4、总结:生活当中的轮轴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一找,并思考这些轮轴帮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定滑轮和动滑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研究定滑轮是否省力、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不同作用,发展探究简单机械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滑轮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来认识其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铁架台、滑轮、钩码、线、测力计、实验计划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⒈播放学校早晨升国旗的过程,并提问:“升旗的时候,我们的队员是往下拉绳子,为什么国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旗杆顶部有一个轮子)
⒉概念引入: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二、研究旗杆顶部的滑轮
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做一个定滑轮,模拟升旗的情形,并思考:当我们利用定滑轮提升重物时,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有什么作用?
⒉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定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况下,学生已习以为常地认为我们所学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⒊请同学们自行设计研究定滑轮是否能省力的实验方案。(提供实验设计方案表)
要研究的问题定滑轮是否能省力
预测是()否()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设计(可附图)
⒋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并记录下研究的数据。
左边钩码个数右边钩码个数定滑轮的状态我们的发现
小结:定滑轮的作用是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会移动的轮子
⒈出示塔吊的滑轮图,并问:“这个滑轮是定滑轮吗?”
⒉认识动滑轮的定义。
⒊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安装一个动滑轮。并思考:“动滑轮有什么作用?”
⒋在提升重物时,我们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这说明定滑轮能否改变用力方向?
⒌用测力计研究动滑轮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⑴学习使用测力计,认识力的单位:牛顿。并进行巩固练习,拉出3N、5N的力。
⑵教师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不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示范用测力计测量将重物通过动滑轮提升时的重力度数。
⑶请学生小组合作用测力计按顺序分别测量不同个数(1~5个)的钩码直接提升的重力读数和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重力读数,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P13的表格内。并比较表内数据,发现了什么?
⑷全班内进行交流动滑轮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四、比较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有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定滑轮,什么情况下使用动滑轮?
《滑轮组》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过程与方法:
结合对滑轮组的研究,解释起重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科学实验和游戏活动并与同学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学重点】
用实验研究探究定、动滑轮的作用。
【教学难点】
认识起省力的大小关系和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线、滑轮、钩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家村,都有许许多多的建筑工地,参观这些忙碌的建筑工地,我们会有很多的发现。(学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见的,并说说自己有些什么问题)起重机是怎样把那么重的物体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轮组的作用
⒈滑轮组的定义引入
原来,起重机内发挥作用的是滑轮组,那么什么是滑轮组呢?(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观察结构图P14,理解滑轮组的构造。
⒉实验探讨简单滑轮组的作用。
⑴小组合作组装一个最简单的滑轮组。
⑵试用这个最简单滑轮组吊起一个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请学生猜想
⑶学生分组实验,分别用这个滑轮组吊起不同重量(学生自己定)的重物,并和直接吊起该重物的力比较,能发现什么?(实验要求:1、明确分工。2、拟定实验计划草案后实行。3、进行实验并作好实验记录。)
⑷汇报交流,说说有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在这里可能会出现重物比较轻的时候省力效果不明显,但随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显,越趋向于省一半的力)
⒊实验探讨有2个动滑轮的滑轮组的作用。
⑴提出疑问:如果增加滑轮组的数量,(例如用2个动滑轮和2个定滑轮),用力大小会怎么变化?
⑵用与前面实验相同的方法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情况,并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三、游戏体验
小个子战胜大力士:游戏规则见教材P15
⒈出示游戏器材,找2个大个子学生和一个小个子学生参加游戏。
⒉要求没有直接参加游戏的同学对数据进行记录,寻找其中的规律。
⒊说出自己的发现
学生自由表述自己的发现并从这个游戏中明白了什么?
从我们的研究中明白为什么起重机能够吊起那么重的物体。
《斜面的作用》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斜面的作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单元的第七课,在前几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对杠杆、轮轴、定滑轮和动滑轮、滑轮组这些简单机械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且能够在多次研究的过程中较熟练地运用着对比实验进行研究,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斜面的作用》一课,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斜面有什么作用?2.不同坡度的斜面;3.生活中的斜面。通过在实验过程中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形成“斜面可以省力且坡度越小越省力”的科学概念。从而对简单机械概念进行了扩充。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2.斜面省力与坡度大小有关: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过程与方法:
制订实验计划并用实验数据来说明斜面省力及其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和用数据说话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两组实验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斜面能省力,且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教学难点:螺丝钉也是斜面,螺纹越密,拧起来越省力;螺纹越疏越不省力。
四、教学材料
学生材料:1块塑料板、1盒子、3样物品(滚筒、垫圈、钥匙)、弹簧测力计、记录表
教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自制螺丝钉、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开门见山
师:(图片1)生活中,你见过这样装货物吗?在哪见过?
生:见过,装油桶上车的时候就是这样
师:(课件出示)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现象唤醒学生的前概念,既亲切又自然地引出“斜面”。能让学生短时间内集中注意,产生兴趣。】
(二)初试斜面,确能省力
活动一:“斜面是否省力”
1.提出问题
师:斜面在装货物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更加方便了/更加省力了……
师:真得更加省力吗?你搬过吗?
生:是的,没有/有。
2.设计实验
师:在我们的课堂上该怎么进行研究?
生:做实验
师:是的,做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很常用的一种方法,你们打算怎样进行实验?(出示材料)
3.生小组讨论实验计划,教师个别指导。
4.交流方法
师:你们打算用这些材料怎样进行实验研究?
生:先用塑料板做一个斜面,把物体放在上面往上拉,测出所用的力。
师:你们有补充吗?
生:应先测出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再测出沿着斜面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再进行比较。
温馨提示:①在斜面上运动时速度尽量一致,再读数;②重复用不同物体进行实验,记录在记录单上。
5.小组实验,教师巡视
6.小组汇报,交流小结
生: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斜面可以省力。
师:你们有同样的发现吗?
生:有(教师板书:斜面能省力)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在前面几课的学习中已经能够较熟练地设计对比实验进行研究,且这一实验并不复杂,因此这一环节老师只是提供材料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通过讨论确定方法,在实验中记录、分析数据,在集体研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斜面可以省力”的概念。】
(三)层层深入,寻得规律
活动二:“不同坡度斜面的作用”
1.搭斜面,引发新问题
师:(随机搭斜面)这是一个斜面吗?跟你们刚才做的有什么不同或相同?
生:坡度不同/高度不同/坡长相同
师:用这些材料我们就可以做三个斜面了。坡度不同,对斜面的作用有什么影响吗?
生(推测):有影响……
师:不同坡度的斜面,它们省力是否相同?
2.设计实验,进一步研究
师:可以怎样进行研究?
小组讨论,交流完成实验计划
实验目的
研究不同坡度的斜面的作用
预测
要改变的条件
不要改变的条件
实验步骤
生:在不同的斜面提物体,分别测出力的大小,进行比较。(选择一样重物进行研究)
3.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研究,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板书: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
师:有没有其他发现?
【设计意图:在前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建立“斜面”的概念,知道了“斜面可以省力”。师随机搭的新斜面,会引发学生新冲突,不同的斜面省力情况如何?从而产生了进一步探究的动力。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坡度越小斜面越省力”,使学生对“斜面”的概念有了深入了解。】
(四)回归生活,解释现象
1.找出下列哪些生活现象中运用了斜面?
重点分析螺丝钉(用自制的螺丝钉模型进行教学)
2.师小结:斜面的运用可真多,只要你课后留心观察,相信你会有更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科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研究所得去解释生活现象,有利于概念的建构。】
(五)分层作业,拓展概念
A.自己制作两枚纸质螺丝钉
B.寻找更多生活中存在斜面的现象
《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是应用广泛的交通工具。
过程与方法:发现并分析自行车上更多的机械种类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整理已认识的各类机械和机械的作用,一时倒机械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其他简单机械的原理解释
【教学准备】每个小组自带一辆自行车(能变速)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自行车是重要的交通工具,那么自行车是利用一个怎样的工作原理前进的呢?以前同学们可能觉得很神奇,但在你们学习完这章后再回头来思考这个问题,那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对链条和齿轮的研究
1、在自行车上的各个部分中,你奇的是哪个部分?(一般学生会指向链条和齿轮)
思考: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能起到什么作用?
2、观察前后2个齿轮,你发现了什么?齿轮的大小对自行车速度有什么影响?
3、对自行车的前后2个齿轮进行观察研究,并做好记录工作。
观察内容记录数据
大齿轮齿数
小齿轮齿数
大齿轮转一圈,小齿轮转几圈?
小齿轮转一圈,大齿轮转几圈?
4、小组内进行探究讨论,发现2者之间的关系,并进行总结(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1、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机械原理,找找看,我们能在自行车上发现哪些简单的机械的应用。
2、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把大家的发出记录下来。
自行车部件简单机械类型所起到的作用
3、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关于自行车的机械问题,和小组同学一起制定一个研究计划,然后开展研究。
四、本单元小结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回忆一下。
指名学生发言,对学生没回答完整的请学生补充,实在没说清的由教师给出正确定义。并组合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巩固。
科学教案 篇2
一、 设计思路: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课堂教学要“重学生发展”,轻“知识传授”;重学生“研”,轻教师“教”;重“探究过程”,轻“探究结果”。摆脱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发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着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力图贯彻新课程的教学思路,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把知识的获取过程看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重视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结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规律,把知识教学伴随在培养能力、情感、态度的过程中,围绕“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
二、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认识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古代造纸技术和现代造纸工艺一般流程。知道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 技能目标:
引导学生经历“制浆——灌浆——滤水——压干成纸”的简单手工造纸过程。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活动,体验纸张的来之不易。
3、 情感目标:
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勤俭节约的思想。
三、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简单的“造纸”过程,进一步理解纸是由各种纤维经过加工而成的。
四、教学难点: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经历造一张纸的完整过程,并探究解决有关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五、教学准备:
1、 纸巾、玻璃杯、清水、搅拌棒、棉布、毛巾等每小组一份。
2、 古代和现代造纸工艺的影像、图片或文字资料。
3、 民丰造纸工厂的造纸工艺流程的录像。
六、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步骤
(一)谈话引入
(二)实验探究
(三)交流成果
(四)拓展延伸
教师活动设计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许多纸的性质。你们还记得吗?
师:那么谁能告诉大家,造纸术是哪个国家最早发明的,又是怎样造出来的?
师:(出示课件)我们一起来观看古代造纸的过程。
师:(课件演示)
师:看了这些图片与资料,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愿望,你们猜猜看是什么?你们又有什么想法?
师:对,造纸,今天我们也来造一张纸。
师:看到桌上的材料,小组成员讨论一下,我们小组打算采用怎样的方法,选用哪些材料,按照怎样的方法来造纸?
师:请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设计方案。
师:请大家选择合适的方案进行分组实验。
师:一边巡视指导,一边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探究实验中。
师:刚才大家的探究很投入,研究的成果也出来了。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纸是怎样一步一步造出来的?
师: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共同归纳造纸工艺的一般过程。
师:(板书)造纸的过程:
(1) 调制纸浆。
(2) 滤水压平成“纸”。
(3) 从棉布上把“纸”揭下来。
师:召开造纸工艺成果发布会。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师:谁还愿意说出自己的发现?
师:比较一下,我们造的纸的厚薄一样吗?纸面平整吗?怎样才能造一张厚薄均匀的纸?
师:我们现代的造纸工厂,是不是也像我们这样造纸的吗?
师:(出示录像片)观看嘉兴民丰造纸厂的造纸工艺流程,教师略加解释、补充、说明。
师:本节课你的最大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疑问?还有什么想法?
师:(总结)。
小小一张纸,涉及到那么多的科学知识,请大家在课外搜集一些纸品材料,准备下一节课继续探究有关纸的相关问题。
学生活动设计
生:纸由各种纤维组成的。不同的纸在颜色、光洁度、厚薄程度等方面都不相同。
生:学生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发现。讲述古代造纸的工艺流程。
生:观看课件。
生:造纸,自己亲手造一张纸。
生:各小组成员,纷纷商量自己的活动方案。
生:各小组发表自己的实验研究方案。其他小组的学生认真倾听他人的方案。
生:学生实验操作开始。
生: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情况。
生:各小组纷纷推出自己的作品。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他小组给予补充、完善。
生:学生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
生:观看有关录像。
生: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与困惑。
生:整理器材,离开教室。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
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科学教案 篇4
准备:
1、 教具:
易拉罐、皮球、牙膏盒、纸张、记录表
2、操作材料:
牙膏盒、纸张、VCD光盘、圆形玩具、彩色卡纸、小球、铅笔、剪刀、胶带座、
过程:
一、引题
1、 老师依次出示易拉罐、皮球,复习滚动的概念。
2、出示牙膏盒、纸张,引导思考皮球和易拉罐为什么会滚动?
二、提出问题:
请小朋友将不会滚动的牙膏盒和纸张变得也能滚动起来。
提示:可以改变它们的形状,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卡纸、小球、VCD光盘、圆形玩具、铅笔帮忙,让它们滚动起来。
要求:可以先帮助牙膏盒,也可以先帮助纸张变一变,做好一个后要放在地上滚一下,如果成功了,就放到自己的椅子前面,然后再去拿另外一个。看谁今天想出来的办法最多。
三、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四、集中分享:
1、依次请有代表性的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根据他们出示的作品记录。
2、同样作品的幼儿一起感受成功的喜悦
设计意图:
在贯彻《规程》、《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改革从常识教育逐渐过渡到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改变了以往一味地灌输、传授的方式,让科学教育赋予孩子们以操作和探索,让科学活动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活动,但是科学探究并不是盲无目的,而是要适当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幼儿既动手又动脑,通过自己探究去解决问题。
本次设计的活动就是遵循这样一种教育方向。活动前让幼儿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能滚动的现象,然后在本次活动中抛出一个需要幼儿去解决的问题,就是让不能滚动的东西,也能滚动起来,这就需要幼儿将已有的形体认识运用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将已有的动手能力发挥出来。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也将会生成出新的问题,这个新问题也就是下一阶段孩子们可以探究的内容了。如此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解决不断的生成新问题,就可以不断地引导幼儿深入地探究学习。
活动目标:
1、 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运用各种方法,使长方形的牙膏盒和纸张滚动起来。
2、 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幼儿的探索欲望。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
2、幼儿能够把观察到的东西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
重点及难点:
幼儿能够观察到事物的变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活动准备:
纸、笔人手一份。
活动流程:
导入、寻找老师自身的变化→找教室里的变化→找教室外的变化→画渐变图。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我还是小毛头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给我取了名字,叫我“小囡囡”,后来,我慢慢长大了,瞧,现在我变成了一个大姑娘了,你们说我还会变吗?会变成什么样?
1、寻找老师的.变化
2、寻找自身的变化
(二)、找教室里的变化
幼儿去教室四周围找,找到后逐一讲述。
(三)、教师外的变化
幼儿结伴商量后再讲述。
(四)、画渐变图
幼儿画好以后互相交流。
(五)、结束
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6以内数的加减运算,会看图列式,并懂得算式中各数的实际含义。
2.能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3.对数学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七个小矮人头饰若干,游戏操作材料,胶水若干,flash课件。
活动过程:
1.设置情景,激起幼儿兴趣。
七个小矮人外出回来,发现白雪公主不见了,非常焦急。正在这时邮递员小乌龟送来了一封信,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师:(读一遍信)小矮人们:白雪公主现在已经被我囚禁在了城堡里面,我马上就可以变成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了,路上已经被我施了魔法,你们快放弃营救白雪公主吧,哈哈哈……小勇士们,你们有信心救出白雪公主吗?(有!)好,那我们出发吧!
2.第一关:通往城堡的'小路一复习6的分和与组成。
师:这里是通往城堡的一条小路,可是被恶毒的皇后施了魔法,竟然有很多大蜘蛛挡住了去路,我们怎么过去呢?瞧,那有个指示牌,我们一起来看看上面写了些什么。(读一遍指示牌内容:只有用含有正确答案的数字之箭才能将蜘蛛杀死)那我们先来看看这些蜘蛛身上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难题吧!个别回答。(利用在蜘蛛身上画出6的分成式的方法,引导幼儿说“因为6可以分成1和5,所以应该用含有6的数字之箭射下那只蜘蛛。)集体回答。(引导幼儿说出6可以分成2和4,所以应该用含有2的数字之箭射下那只蜘蛛。以此方法,说出6可以分成3和3,4和2合起来是6……帮助幼儿复习6的组成)
3.第二关:城堡大门——看图列式,并能说出算式中各数表示什么。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地方?(城堡大门)
可是城门被施了魔法,必须按对密码才可以,这可怎么办?看,有个通告! (读一遍通告)(请你根据大门上显示的图片列出相应的算式,你会发现惊喜!)
我们赶紧来看看有哪些题目吧!(根据相应的图片,请幼儿列出相应算式3+3=6 6—2=4 1+5=6……)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实验、观察中认识光的七种颜色,从而对光的现象产生兴趣。
2、培养独立操作的能力。
3、学习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一种事物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
【活动准备】
1、一张大的彩虹图。
2、三棱镜、平面镜、大碗(装上水);剪刀、七色盘、小棍、透明胶;吹泡泡的工具每人一套。
3、相关电脑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教师提问,引起幼儿兴趣:
1、你看见过什么颜色?
2、你知道光是什么颜色?
3、猜猜用什么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光的颜色?
二、实验:七色光。
实验1:美丽的光。
1、用三棱镜的平面对着太阳,可看见光透过三棱镜后折射在白纸上的各种色彩,从而了解光的颜色。
2、大碗里装上水,将镜子斜放在碗里,让阳光透过水照在镜子上并反射到白墙上,能看到七色的彩虹。
教师引导幼儿一边观察一边讨论光的颜色。
实验2:吹泡泡。
1、引导幼儿边玩边观察泡泡在太阳光下呈现出哪几种颜色?
2、人造彩虹:艳阳下,捏住水管口,使水呈雾状喷向天空出现彩虹,观察其颜色。
实验3:七色转盘。
1、师:你们看,这个圆盘静止时有哪几种颜色?他们的颜色有什么区别?
如果让这些圆盘转动起来,会出现什么颜色呢?看看不同图案的转盘转起来有没有不同的色彩。
2、幼儿边玩转盘边思考:当七色转盘转动时我们的眼睛看见什么颜色?为什么?
3、教师小结:光有七种颜色,当它们一起飞快转动时我们会看到白色的光。
三、演示课件为幼儿介绍光在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1、红外线烤箱可以烤东西;红外线还可以治病。
2、紫外线可以消毒、杀菌。七色
3、在医院里,人们可以用激光进行光治疗。
小结:光的作用真不少。希望小朋友们从都能热爱科学,爱探究,多动脑筋去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长大后利用光为人类做更多更有益的事。
【活动延伸】
1、观察泡泡画出彩虹或泡泡。
2、手工制作:七色转盘。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课文写的是英国有一对小兄弟特别喜欢捉虫子玩,他们听爸爸讲了科学家达尔文的故事后,对在尔文很感兴趣,当他们得知达尔文要来时,临时拼凑了一只虫子想考考达尔文,结果被达尔文识破了,兄弟俩对达尔文更加尊敬了。课文重点写了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这个故事趣味性强,又贴近儿童心理和生活实际,学生喜欢读,从读中体会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和语言特色。二是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只有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生字进行组词。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只有真正有学问的人才能得到人们的尊敬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难点是理解达尔文为什么称兄弟俩是“小叫虫”,以及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达乐文的有关资料
设计理念:紧密围绕三维目标,让学生在乐趣中认识生字,学习语文,简单的应用语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知生字能力,训练其表达能力以及培养朗读热情和语感。
本课我采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导入新课
1、教师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1课------孩子考科学家。
(2)板书课题
2、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或者说你有什么问题要问的?(生大胆质疑,畅所欲言)
教师梳理问题,加以板书。
3、教师小结导入读文:我们班的孩子真会动脑筋提问题,现在就请大家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看能否从文中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
1、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感知故事中的人物。将不会读的生字加注拼音。
2、分段指名读课文。读文中纠正字音,理解生词,学习每段出现的生字,大体了解段意。重点强调 钩与钓 忍 著与着 眨是翘舌音目字旁 多音字模和粘
( 设计意图:教给识字方法,促进自主识字。有层次性地、有目的'性地把识字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自主识字。)
三、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大意
1、让学生大体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教师给提示,引导学生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每部分大体讲了什么,然后再次将文章主要内容进行完整概括。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循序渐进,培养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孩子考科学家的原因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孩子为什么要考科学家呢?
学生默读课文第一部分
汇报:
小兄弟俩很喜欢捉虫子玩
(2)爸爸讲著名科学家达乐文的故事
(3)兄弟俩对达乐文很感兴趣,想见达乐文,于是想考考达乐文工团是否真像爸爸说的那样有学问。
2 出示句子,让学生品位作者是怎么把孩子的高兴心情写出来的,让学生仿写高兴心情的句子。
(设计意图: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通过读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尽量不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用语言情的能力)
五、总结课堂,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
1、教师总结:酷爱虫子的兄弟俩得知达乐文是个著名的科学家,懂得许多有关虫子的知识,于是,他们就盼望着见见达尔文,并且想考考达尔文。
2、鼓励阅读与查找资料:兄弟俩接下来是怎么考达尔文的,结果呢?达尔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呢?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去读课文,查资料。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概括内容
1、谁来介绍有关达尔问的资料?默读全文,想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情?
(设计意图 梳理巩固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实现温故知新。)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了解兄弟俩考前的准备工作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
2、教师导言:听说达尔文要来,兄弟俩的心情如何?试着读一读5-6自然段,赛读,比一比谁能把当时情形用朗读表达出来。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弟弟在哥哥耳边说了几句悄悄话,他会说些什么?(小组内研究讨论,集体交流)
4、质疑:兄弟俩是怎样制作这个怪虫标本的呢?
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七自然段,在熟悉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怪虫标本的样子。
设计意图 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并进行课文补白,展开学生的思维,不拘泥于单一的思考模式,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了解兄弟俩考的过程与结果
导言:了几天达尔文爷爷来了,兄弟是怎么考达尔文的?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第8~17自然段。
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兄弟俩表情的语名,引导体会并感情朗读
教师质疑:达尔文真的被考信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议一议: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适时点拨引导,理解叫虫的含义,突破难点
小组合作探究(1)组织学生小组内表演着部分内容。
(2)再次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课文第8——17自然段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设计意图 在分角色朗读基础上的表演,目的是训练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每个人物的内心,表现人物的特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四、总结课堂
教师总结:这对调皮而聪明的小兄弟一心想用一个拼凑而来的“怪虫“来考倒达尔文爷爷,然而就被博学多才的达尔文爷爷一眼识破,在这之后,他们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课外拓展:
收集一些昆虫的知识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11 孩子考科学家
兄弟俩 拼凑虫子
达尔文 识破小计
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