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安全教案3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安全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安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电的用途,知道安全用电不会发生危险。
2、通过辨析活动,了解安全使用电器的基础知识。
3、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4、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不做“禁止”的事。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让每个幼儿能够知道电会发生危险,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重点)幼儿肯定对电从那里来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难点)
活动准备
电线一段、插座一个、“电”的标志一个、电器图片几张。
活动过程
1、在教师提问的基础上,初步了解电器的用途:
1)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电器产品,你知道哪些电器呢?它们有什么作用?
2) 这些电器给我们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但是这些电器要工作,都离不开什么呢?
3) 你知道电从哪里来?(发电站)
4) 教师小结:电给我们人类带来了许多方便,我们的生活再也离不开它了。它是我们的好朋友,但这位电朋友有时候也会发脾气伤人的。
2、出示电线,向幼儿介绍有关知识。
1) 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仔细看看里面和外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 教师介绍:这是电线,里面是铜线,会导电。外面是塑料,包裹着铜线,是保护层,我们抓在手里没有电。但是塑料坏了,我们就会碰到电,发生危险。
3、组织幼儿讨论:
1) 如果你们家的电线破了,怎么办?(用专用胶布包裹)
2) 如果你看见电线断落在路上,应该怎么办?(绕过去)
4、出示插座,向幼儿介绍有关知识。
1) 这是什么?它有什么用?
2) 教师介绍:这是插座,里面有铜丝或铜片,可以导电,外面是塑料做的盒子,是保护层。如果将手伸进去,就会碰到铜片,电就会传到人的身上,发生危险。除了人和铜会导电,水也会导电,所以小朋友不能用潮湿的手接电源。
3) 出示“电”的标志,让幼儿认识,并知道看见“电”的标志就要提高警惕,注意安全。
5、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这样做对吗?
通过图片使幼儿知道简单的安全用电常识,学会保护自己。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我利用看各种家用电器的图片,激发他们的.兴趣。在安全用电环节上,请孩子们再看使用电器正确与错误的图片,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看见电线段落在路上,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教师评语:
活动内容适合幼儿的现实生活,能引发幼儿的有效学习,反思比较客观。建议活动名称删除“注意”两字,并借助课件帮助幼儿理解用电安全的重要性。
安全教案 篇2
一、班委会主持宣布班会主题——安全教育
二、通报全国刚刚发生的几起典型的安全事故
三、启发同学们想想我们校园有哪些安全隐患,说说身边有哪些影响安全的行为
四、向全班宣读我校《关于认真落实冬季学校安全注意事项的意见》(节选)
(一)确保上下学交通安全。冬季雨雪天气易造成路面湿滑结冰,学生注意上下学交通安全,不要乘坐“三无车辆”和非客运车辆,城内较近的学生上学放学以徒步为主,既节约车费又锻炼了身体;较远的学生以乘坐公汽、的士为主。住校学生双休往返乘坐客运公司车辆,不得随意乘坐便车,防止上当受骗及其它意外事故。不骑自行车、摩托车上学。冬天路面时常积雪、结冰,车辆容易打滑,横穿公路要做到一看二慢三通过,要走斑马线或人行天桥。在上学放学途中,不得在公路上追逐打闹、横冲直闯。要高度重视路途行为安全,不搭乘陌生人的便车,不接收陌生人礼物,不跟随陌生人行走,防止被骗被劫事件发生。
(二)加强消防安全。冬季天气干燥,是火灾易发高发季节,各处室要深入开展火灾隐患排查,对发现的隐患要及时报告学校整治。严防住校学生在宿舍内用火取暖、使用蜡烛、打火机、吸烟等行为。
(三)防止燃气中毒。使用天然气取暖的各处室要做好通风换气工作,自觉执行“炉火燃烧时,请不要紧闭门窗;离开房屋时,请自觉关气断电”的规定,经常检查排烟管道有无堵塞、天然气管有无泄漏、有无天然气中毒隐患等,防止造成天然气中毒。各班级要对学生进行安全用电用气教育,并通过学生将安全用电用气知识传授至家庭。
(四)预防冬季户外活动事故。冬季雨雪冰冻天气多发,各班要加强学生冬季户外活动安全教育,防止摔伤、踩踏、冻伤等各类事故发生。另外,学生在上下学途中或节假日不要擅自到冰面上行走或滑冰,防止发生滑冰溺水事故。
(五)预防楼梯拥挤及其它行为安全。打扫楼梯间的`班级,班主任要指导值日学生尽量用扫帚将楼梯、走道打扫干净后,再用较干的拖把将污染了的地面拖干,避免水拖使楼道积水结冰、湿滑而造成学生摔倒等事故。学生不在楼道梯间等危险地方追逐打闹。学生不要到教工老宿舍院内玩耍,打扫卫生的班级,要提醒值日学生注意观察、及时打扫、及时离开。
安全教案 篇3
在《乘车》一课中,我努力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和教学中,领悟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与运算规律,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我努力立足于课标的精神,根据一年级儿童的思维特点,创设“乘车”的具体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探索。
使学生能够通过“上车”、“下车”、“上车又下车”的情境,比较轻松地理解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在学生的表演中间,适时穿插引导:“现在车上的人数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自己发现了问题,提出问题,大家合作解决了问题,从而领悟到了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运算规律,突破了教学重点,完成了教学任务。
兴趣不是天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对所学科目的加深而产生,也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或家长、朋友的影响加以培养,它也可以因为遇到困难无法克服而逐渐消失,也可以通过帮助或辅导解决了困难而恢复。
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易教”,学生“乐学”,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学生喜欢学的东西。他就会认真去学。因此,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