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的构成教案

时间:2022-10-17 00:14:5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原子的构成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原子的构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子的构成教案

原子的构成教案1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认识与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点:原子的构成。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由于在现阶段的教学条件下,原子这种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到,只能靠分析宏观现象去诱发想象,因此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能自制或借鉴一些关于微观粒子运动变化的三维动画,这样既能诱发想象,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又能把抽象变为生动,增强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查找有关原子弹的资料

  情景导入:

  同学们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知道了分子、原子的概念,而且它们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屏幕演示】水分子的分解动画

  【回顾讨论】 在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你能说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启发】 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为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它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屏幕显示】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的图片

  【学生交流】汇报有关原子弹的资料

  【学生归纳】原子弹是通过原子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而制造出来的。

  【讲解】1897年,在英国科学家汤姆发现电子以后,人们开始揭示了原子内部的秘密。

  【讲解并板书】 一、原子的构成

  【屏幕演示】原子的构成的动画(2份动画)

  【讲解】根据刚才的动画演示,我们可以看到原子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指导阅读】请同学们看书69页第一段,想象一下原子和原子核的大小,并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发言】原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我的手上有无数个原子;原子核更小,在原子里原子核外的空间很大;电子绕核做高速运动……

  【教师引导】原子核很小,科学家经过研究证明原子核还可以再分,在动画中已经显示出来了,大家再仔细观察原子核的构成。

  【屏幕演示】重放动画1、2

  【学生归纳】

  原子的构成 质子(+)

  原子核

  原子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

  【教师讲解并板书】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书68页表4-1,通过这个表格,能否猜想一下原子核的带电情况?

  【学生看书讨论】

  【学生回答】原子核带正电,并说明理由。(其他人补充)

  【教师启发】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那么原子显不显电性呢?

  【屏幕出示】课本68页表4-2

  【教师引导】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回答】

  1、氢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2、碳原子和氧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外电子都相等;

  3、所有原子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相等;

  4、原子不显电性;有的原子的质子数等于中子数,有的不相等;

  5、不同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不同;

  不同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教师归纳】大家总结的很好!对于原子来讲,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设疑】 我们已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讲解】 不同的原子、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来。

  【投影】 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93千克

  即1.993×10-26千克

  一个氧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2657千克

  即2.657×10-26千克

  一个铁原子的质量是: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9288千克

  即9.288×10-26千克

  【讲解】 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板书】 二、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

  【讲解】一种碳原子,指的是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这种碳原子。

  【板书】1个碳原子的质量:1.993×10-26千克,其1/12是1.993×10-27千克≈1.66×10-27千克,

  则氧的原子量=

  即原子的原子量=

  【比喻讲解】我们 引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讲解一下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我有一堆水果,有人让我记住每个水果的质量,我选取了一个苹果作为参照物,称其质量为100克,现称得梨的质量为300克,猕猴桃的质量为500克,分别将这二者的质量与100克相除,所得倍数即为梨和猕猴桃相对于苹果的质量,我只要记住梨是3,猕猴桃是5就可以了。

  【设疑】 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 课本最后的附录就是相对原子质量表,让学生知道如何查表。

  【课堂小结】请你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与感悟

原子的构成教案2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初步认识物质结构学习中的模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了解人类对原子结构的探索。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三、预学设计

  在预习的基础上对下列问题进行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1)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自己的假设。

  (2)预习“联想与启示”,试着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的物质的过程。那么不同的原子(如氢原子和氧原子)有什么差异呢?上述问题的答案要从原子的内部去寻找,这就涉及到又一个新的问题:微粒—原子能不能分成更小的微粒?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提出你的假设。

  思考假设:我想:原子是一个实心球。原子象一个乒乓球。原子象一个气球。原子是一个空心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原子结构的求知欲讲述:在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但是,经过20世纪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科学家们不但打开了原子的大门,而且发现小小的原子内部结构复杂,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已经发现了很多种,至今仍然在探索中。人类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说明原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1911年卢瑟福发现原子核。结合联想和启示,播放α粒子轰击金箔的动画。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交流讨论:大多数的α粒子能穿透金箔,说明金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间,α粒子一穿而过。一小部分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了偏转。说明原子内部有带正电荷的粒子存在。有极少部分粒子反弹回去,说明运动中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这说明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因为核很小,所以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去。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提问:金属是否带电? 构成金属的原子是否带电?为什么原子不带电呢?思考回答阅读:P67—P68及拓展视野多媒体演示:原子内部结构交流讨论: 原子的结构结论: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利用模型学习物质结构总结:盘点收获回忆、总结、发言形成原子的结构练习:看屏幕,做练习学以致用。

原子的构成教案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运动情况。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结构时,鼓励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是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和相对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展示):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涉及的实验较少,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分析比较法与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相结合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展示):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化学史实资料、多彩的`原子构成图片、生动的比喻、多种活动形式以及内容活泼的教学课件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阶段设计:1、创设情境,温习旧知;2、提出猜想,引入新课;3、师生互动,探究新知;4、巩固练习,拓展思维;5、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一)创设情境,温习旧知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示意图开头,让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用这样的设计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有关未知世界的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三)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学——原子的构成

  1、学生自学后讨论:⑴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⑵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⑶原子核带电吗?电子带电吗?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设计这样的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

  2、趁学生的求知欲望高涨,展示动画,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原子已经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象书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区域内运动。在这里老师要强调,原子核并不是一剖为二,一半是质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质子、中子本身都一样,区别在于,不同中所含的质子、中子数目不同。

  3、学生通过自学和动画直观的认识,回答以上三个问题。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得出以下结论:

  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

  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4、介绍一些原子方面的科学家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还可以通过修正各种观点使刚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升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并且还可以通过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了解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第二部分教学——相对原子质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质量,学生观看展示后,发现原子有质量,只是很小。这样用具体的数据直观地告诉学生原子的质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问题:

  1、原子的质量如此小,无论书写、记忆、还是使用都极不方便。原子的质量又该怎样衡量呢?

  2、什么叫相对原子质量?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带着这样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2、提问: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学生讨论后回答:相对质量是一个倍数关系,单位是一;实际质量是称量出来的真实质量,单位是千克。这样由学生自己找出区别,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会更深刻。

  3、出示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的质量,让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跟质子、中子相比,电子质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

  A、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C、没有单位

  D、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单位为1,一般不写

  利用此题讨论归纳对比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2、已知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氧原子质量为2、657×10—26kg、铁原子质量为9、288×10—26kg,试计算氧原子、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对比,得出相对原子质量数字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从而得出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3、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书中P154的附录Ⅱ查到,查阅如下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磷、铝、氮、碳、钠、硫、镁、钙

  借此题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说明现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五)分享收获,强化思想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获?

  3、借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交流读后感。

  4、课后作业。

  五、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板书设计,这样的板书层次清楚,突出本课题的重点,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知识。

  六、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本着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这一素质教育的要求,并把它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以探索者的角色出现,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认识过程,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将不断努力,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原子的构成教案4

  教材分析与设计思想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了解原子的构成。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资料,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学习活动的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并对研究重点原子的构成提出猜想,在此基础上观看动画演示,分析图表信息,阅读史料介绍,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其次,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书写使用的不便,进而认识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主动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教学模式 探究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宏观物质图片




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万物都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关于原子,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


本单元学习我们将进一步揭开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原子内部构成。



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说出分子原子的区别。



学生提出问题:


1.原子是实心的吗


2.原子能不能再分 如果能分,原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3.原子有没有质量 它的质量有多大


4.原子到底有多大


……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



学生想探究的问题大部分将在本节教学中通过探究活动中获得较满意的答案,这对于激发学生持续的探究欲望是大有裨益的。


第一部分认识原子的内部构成









充分想象猜想原子内部构成









实验分析


初识结构




























动画启迪诱发想象




信息处理整合认识




















史料佐证拓展认识



十九世纪末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有核,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请你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下面,我们跟随卢瑟福实验中的α粒子,穿进原子内部去"刺探"原子内部的具体构成情况。


带正电荷的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中大多数的α粒子能顺畅地穿透金箔;少数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偏转;极少部分粒子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反弹回来。


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



以上实验的现象对你认识原子内部结构有何启示?


原子核很小,它能否继续再分?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


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究,获得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结论。


原子内部构成的动画



构成原子的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各有何特点,不同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何不同呢?






核电荷数即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目



原子的构成情况以及核电荷数与质子数、电子数的关系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


实验证明,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构成,有关夸克的结构和性质仍有探索和研究中。













畅想,交流


原子结构类似桃、杏等水果,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原子核带正电,靠静电引力吸引电子……










观察现象





讨论分析、解释


交流:


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并且带有正电荷,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






猜想,实例说明











观察


分析: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带着问题阅读教材


表4-1、4-2


小组活动:


对获取的信息交流



集体交流、评价:


1、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但它并不显电性,其原因是……


2、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粒子构成,但


不是所有的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3、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原子很小,但有一定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观看,阅读




观看图片,体会



首先给出科学研究成果: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

















在学生充分想象原子内部构成后进行实验现象的分析,以此来纠正认识的偏差,感受原子核在整个原子中所占体积极小,所聚集的质量之大,初步建立起原子内部构成的空间模型。










不断感受物质的无限可分。










观察原子内部构成的动画演示,并以氧原子为例说明,对原子的构成有个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大难度,可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






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培养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良好学习方法。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体会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必将不断完善。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无限可分性。


第二部分相对原子质量




感受实际质量表达的不便














了解概念







学习查阅方法




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通过现代科学仪器可精确地测出原子的实际质量。


一个氢氧原子实际质量的小数表示


这正像我们用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大米的质量有多大一样极不方便,比较聪明的回答是“大米的质量比小米大一点”。类似的,为了便于研究问题,国际上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来表示原子质量的大小。


如何计算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其它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我们不需要再去计算,科学家已经把所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测定出。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就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过卓越贡献。



阅读教材,查找一个氢、氧原子的实际质量





观察,试着读数、记忆、比较大小。







阅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并用数学公式表示






利用概念与教材数据动手计算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辨析: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


A 12 g B 12


C 1.66×10-27 kg


D 1/12 g



阅读课本p71资料



利用教材154页附录Ⅱ;教材75页表4-3查阅下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氢、碳、氧、钠、铝、铁



“让事实说话”通过列举数字,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原子质量书写、使用时的不便,从而认识引入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利用生活经验进行类比






计算与辨析中学以致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认识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实际质量的区别。








了解有关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总结







发现规律



本节学习后你对原子的构成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氢、碳、氧、钠、铝、铁原子的内部构成与相对原子质量表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回忆,从构成原子的粒子种类、带电情况、质量大小、所占空间大小、数量关系、质量表示方法等方面交流



观察: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该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关系。



发现交流




在相互交流、补充中完善本节的认知体系






通过对数据的综合观察与分析,找出规律,拓展思维,便于运用。




课堂测评


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主持测定了铟、铱、锑、铕、铈、铒、锗、锌、镝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其中他测定核电荷数为63的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为152,则该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为,中子数为,核外电子数为。


布置作业


1.72页3、4


2.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习作,并与同学们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