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老王的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王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老王的教案1
○教学目标:
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学习本文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写法;理解本文语言风趣含蓄、简练风趣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在我们周围有一些人,他们生活艰难,不被人重视,却有金子一般的心,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文学翻译家杨绛的《老王》这篇文章,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齐读课文后,找出生字词,师生一起解决。
○引导学生整体感悟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在这篇课文中,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课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归纳:
这篇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凄凉艰难。
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
作品写到“”,那是荒唐的动乱的年代。学术权威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卜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结尾一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第二课时
○引导学生讨论研究问题
1.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社会地位、生活条件比较优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么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从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那里,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所谓幸与不幸,包括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平等对话,才会感觉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鱼肝油。他们总是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让他挣点钱。老王收钱常常客气,他们总是照原价付。平板三轮不敢坐了,还是关心老王是否能维持生活。总之,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才能这么关心人,爱护人。
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每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所有这些,都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设所提倡的。
2.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引导学生先列提纲,再探究为什么这样安排。
指导与明确:作者是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的。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断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断写“”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见出老王心地善良。
作者是以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的。坐老王的三轮,一路说说闲话,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写老王眼疾,说到女儿给他大瓶鱼肝油,可见一家人对老王很照顾。老王对钱家也好,在服务费上双方总是非常客气。三轮改平板三轮,没法坐了,作者还是很关心老王,对老王有好处,所以老王总觉得欠了一笔人情,在生命最后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谢。以彼此交往为线索,全文一脉相承,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①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他送伪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个三轮车工人送的大一倍,冰价相同。
①句“前任”一词简练之至,大词小用,又很风趣。
①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②我笑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①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①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②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门口。
①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布置作业:(选作一题)
1.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
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为第一人称,就要描写老王的心理活动,要在领会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像。
2.在你的周围有像老王这样的人吗?他有什么样的特点?在周记本里记下来。
老王的教案2
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的课文,其中几篇课文讲诉的都是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
《老王》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老王》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车夫的故事。
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从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敢想,善于模仿,外界的任何新鲜事都令他们感兴趣,他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同学只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懂得如何感谢“爱”,更别说去回报“爱”了。像老王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他们不了解,更别说去关心了。我认为,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文学知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情感,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在听与说双方互动过程中,增强知识点的删选能力,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锻练,思想认识得到提高。
(2)深入探究: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联系身边的人,关注、关爱他人。
教学过程
过程设计:
(一)1、进场导入:苏芮的《奉献》——长路奉献给远方 玫瑰奉献给爱情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爱的人 白云奉献给草场 江河奉献给海洋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我的朋友
(设计说明:使学生一进教室,便能进入音乐所营造的气氛中,为进入主题作为铺垫)
2、教学导入:以20xx年度超级女声的冠军相关情况入手。
3、教师结语:生活中人们总是对名人的一言一行非常地关注,但生活中更多的是普通人,你是否也曾关注过身边的普通人?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家杨绛曾经关注过一个车夫,为他写下了散文《老王》。
(设计说明:以一组反差相当大的图片进行对比导入课堂教学,建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速进入教师设置的情景中来,,为下面的教学打好情感基础。)
(二)环节一“走近老王”: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关切,现在我们就循着杨绛的笔墨,一起走近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设计说明: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激活阅读思维,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环节二“评说老王”:讨论老王的品质,说说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请用“老王是一个——的人,表现在——。”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说说“我们”一家人是怎么做的?
(设计说明:在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在提高学生对内容要点概括能力、语言感受能力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体现教学重点。)
环节三:怀念老王: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她为什么能这样想?
(设计说明:进一步理会作者隐含在内的深沉的感情,也一进陶冶自己的情操。)
环节四关注“老王”: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老王”一样遭遇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别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以一组新时代老王的照片为参考依据)
(设计说明:“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关心身边的弱者,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净化思想。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环节五:拓展延伸:造句: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 ;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 ;
假如我是一颗星,就为他人 ;
假如我是一片云, ;
假如我是一棵树, ;
假如我是一泓清泉, ;
(设计说明:通过造句的形式,把感情进一步深化,并拓展,同时也进一步提升、净化学生的感情)
五:结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运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家一家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以《爱的奉献》结束,让学生一起高唱,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老王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4、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关注一些人和事。关注我们的学校,关注我们社会的发展。通过关注,我了解到我们家乡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各项事业正在蓬勃兴起。通过关注,我也知道我们班的同学们才华横溢,激情满怀,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也不会缺少关注吧。比如关注伟人、明星,明星、伟人固然应该关注,而在生活中与我们没有亲情关系不起眼的普通人,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
二、设问导读
(一)画说老王:
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这就是杨绛笔下的老王。(出示课题) 老王叫什么名字,我也不知道。我们先来看看他的画像。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 (提示:从他满脸的皱纹看,他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 从他破旧的衣着看,他是一个贫穷的老人。 从他的表情看,他是一个善良的老人。从他佝偻的背影看,他是一个多病的老人……)
(二)走近老王:
1、从画图来看,老王的确是一个普通人,写老王的作家可不是一个普通人。(简介杨絳。)杨絳——钱钟书——《围城》。 2、默读课文。著名作家笔下的普通人自有他不凡之处。现在我们循着杨绛的笔墨,去走近老王。边读边体悟,琢磨老王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然后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形式把自己对老王的印象表达出来。
三、点拨导思
(一)评说老王:
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老王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人。表现在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里。 生: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的人。表现在送冰时,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生: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表现在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小结:各用一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为人和处境,你觉得用哪两个字较合适。明确“善”和“苦”——生活艰苦和精神凄苦
(二)品味老王:
全文写的内容很多, 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1、听录音。请同学找出最感动或最欣赏的细节。
2、小组交流体会。
(1)课文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夸张手法,写出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2)“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
(3) “他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段话用神态和外貌描写,暗示了老王的生计越来越艰难,身体已经到了即将崩溃的境地,也流露出了作者的同情和悲酸。
(4)“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其中“强笑”表现了作者看见老王直僵僵的身体时压抑不住的悲酸和感动。
教师引导: 课文中老王的话语不多,却十分有表现力。“恩”“我不吃”“我不是要钱”话语简短,没任何修饰。想象是另一个蹬三轮的人会怎么说。 ——老王的淳朴,心底亮堂,语言无华,劳动人民的特点。 3、质疑,合作探究。
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老王怕让我捎,给我添麻烦)
“我”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帮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因为我没有“领受他的谢意”,没有接受他真诚的感激。连他临终前一个小小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4、关注老王,我们深刻体悟了他的“苦”和“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另外一个人。找出作者及家人的善良之举。
a照顾老王的生意,常坐老王的三轮(可与“乘客不愿坐他的车”对比)
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d关心老王生活,询问他的.生计
e女儿受到感染,知道他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小结:这篇文章不仅仅写了老王,一个人力车夫的善良,同时透露了一个异常善良的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怀念,这是一曲善良的人们在(文革)恶的年代里相互取暖的颂歌,这是一份“以善良对待善良”的真情。
(三)、怀念老王:
1、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絳有什么样的感受?(找出文中关键的一句话,齐读)
作为一个幸运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十分愧怍。 杨绛在那个年代真的很幸运吗?
杨绛的情况介绍: “大跃进时,我家三口人,分散三处。我于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下放农村,十二月底回京。锺书当时还在城里定稿,他十二月初下放昌黎,阿瑗下放工厂炼钢。”
文革中杨绛和钱钟书都被“揪出来了”,然后是无休无止的陪斗。在一次陪斗中杨绛被剃成了“阴阳头”,当时在社会上被剃了阴阳头的,就象过街的老鼠人人都会喊打。文革期间杨绛的主要任务是扫厕所,这个女厕所成了她的“休息室”和“避难所”。红卫兵来了,她就躲入女厕。杨绛先生《丙午丁未年纪事》。
.小结:杨绛一家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艰苦不易,受了许多苦,而且先后失去了女婿女儿。一般知识分子经历的苦难他们都经受过,而杨绛面对老王却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这里面体现出一种对待苦难的博大胸襟和宽容态度,同时更看出她人性中的善良光辉:那就是忘却自己的痛苦,牵挂别人的不幸。
一个并不幸运的人,在那个自顾不暇的年代对老王生前已照顾挺多了,已表现得非常崇高,为什么还这样想?她的惭愧从何而来?
(生:她觉得自己照顾老王太少;“我”拿钱去侮辱他;没有接受老王真诚的感激,让老王临死前的一个小小的心愿也实现不了;对生病期间的老王关照太少,连他死了也不知道……)
小结:即使我们并不是命运的宠儿,也应该像杨绛先生一样对更不幸者心存一份善念,提供一份援助。
2、(点击背景音乐《爱的奉献》):假如你是老王的邻居或一个熟识的人,面对老王的遗像,对照杨绛先生的善心善举,你心里好受吗?你有什么话要对老王说吗?
教师示范:老王,因为你眼睛不好使,我就从来不坐你的三轮车,还背后叫你“田螺眼”,我对你的关照太少了。假如你还活着,我会动员很多人去坐你的三轮车,让你的生活好起来。
(生:老王,你那天送冰到我家,虽然你的冰块比别人的大一倍,我还是砍了你价。对不起。假如你还活着,我一定请你到我家喝一杯热茶。
生:假如老王你还活着,我要去做你的孙女,好好照顾你。……)
四、拓展申发:
(点击背景音乐《爱的奉献》)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别吝啬自己的热情,别吝啬自己的善心。
假如我只是一团火,也要给别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只是一朵花,也要给别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只是___,也要_______。
请大家以上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达出来。
参考: 假如我只是一颗星,也要给别人送去光明。
假如我只是一片云,也要给别人送去甘霖。
假如我只是一滴水,也要给别人送去清凉。
希望同学们心口如一,把愿望落实在平时的点点滴滴。
总结:
杨绛先生身边的老王已经去世多年,但我们身边无数个“老王”都还艰难地活着,让我们把关注的眼光悄悄投射在这些普通的人们身上,把滚烫的热情无私倾注在这些善良的人们心间,让我们以善良去体察善良,彼此温暖身心,让世界多些真挚和温情!
老王的教案4
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的平等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关心普通人。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走近老王(投影画像)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刚才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说得也不错。这幅画中的主人公叫老王(板书课题作者),从题目看,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老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刚刚对他的描述是不是和作家杨绛写的相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老王》去进一步了解这个人物。
2、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
二、认识老王:
生速读课文
师: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在你的心中有没有留下了新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表达出来。
1、老王是苦人。学生迅速浏览课文,谈谈自己对老王的印象。(多媒体展示)
⑴生活艰苦。明确:课文前面四段,主要是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老王一辈子艰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这些说明他的生活艰难。(板书:生活上--条件艰苦)
⑵精神凄苦。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老王的处境艰难,有人说,生活苦不算苦,就怕心苦。老王的心境如何呢?(内心的痛苦和孤独)能结合课文具体谈谈吗?
明确:失群落伍、单干户、没亲人、不老实--被人瞧不起,没人搭理……(板书:精神上--内心凄苦)
2、老王是善人。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老王的艰难与辛苦,不只是反映在生活上,还体现在精神上。可以说,老王是个不折不扣的苦人--贫穷卑微,是社会中的弱者,他是不幸的,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在逆境中依然保留纯朴善良的品质。
明确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 '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小结:老王是不幸的,他在生活的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穷苦卑微,他的艰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对于这样不幸的人,我们应当同情和关心。但老王又是可敬的,他善良纯朴,关心人,讲仁义,他需要钱,但他更重感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的。。(板书:关爱尊重)
板书
生活——艰苦
苦 关爱
老 精神——凄苦
王
善 老实厚道 尊重
(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
三、品味老王:
师:文章中写了老王很多事,有些事一带而过,有些事却要具体写详细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详写”和“略写”?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我们要详写。课文中也采用了这种方法。老王的哪件事写得最详细最感人?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师:有此同感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一段感动人,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1、 指名读。(注意读出感情)
2、学生听读,并思考: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手法?(外貌、行动)这两种手法课文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请大家把它们找出来,
3、小组交流体会。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A、对老王的形神描写语句进行分析及“镶嵌”、“强笑”“攥”“直僵僵”等主要字词的理解;B、体现作者感情的字词)
(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善待老王:
1、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表现如何?学生谈谈对'我们一家'的看法。
明确: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说明'我们一家'也是善良的。(投影)
教师小结:大家的理解都很好。作者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所以她才会用一颗善良关爱之心去对待老王这样的普通人。我们常说,理解是相互的,善良也是相互的。你宽容、慈爱,你才能体会到别人的宽容和慈爱,才会用平等的、尊重的目光,去对待你周围的'人,哪怕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2、师: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愧怍)
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明确: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而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所以感到 '愧怍'。
五、关注'老王':
师:老王生前,杨绛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但她仍感到自己对老王关爱不够,深感愧怍。而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的'老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多媒体展示弱势群体图片)
说话训练:任选一张照片准备两分钟发言,角度自选。
教师总结:在这个世界,人只有身份不同,谋生方式不同,但每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并且在一些普通人的身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因此人只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之分,而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社会需要爱,社会呼唤爱,我们要尽可能关心周围的人,特别是那些有不幸遭遇的人和处境艰难的人。我们应当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多媒体展示)
六、欣赏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感受生活。
七、课外练笔:请赶快拿起你的笔,把发生在你周围的“爱”的故事真实的描述出来,让“爱”的主题永驻人间,让人们体会到人间的那一份真情吧!
高中语文《老王》作者简介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xx年5月25日), 钱钟书夫人,本名 杨季康,祖籍为江苏无锡,出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 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1935——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1953年,任 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20xx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剧本《弄假成真》,《称心如意》、《风絮》等,翻译了《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西班牙著名流浪汉小说《 小癞子》、法国勒萨日的长篇小说《 吉尔·布拉斯》等。
老王的教案5
【创意说明】
写法探究课。这篇散文材料琐碎,但作者竟能将它们组织成一个有面的整体,使读者对老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是学生作文中的一大难点,本设计就以写法探究为主要内容展开。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
二、列写提纲
1、学生列提纲。
2、课堂交流,教师评点归纳。
作者按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行文。
首先写老王的职业,这是老王谋生的手;其次写他的生理缺陷,指出老王谋生的困难;接着写居住条件。这部分按逻辑顺序来写。
接下来按时间顺序写。共四个片断。前两个写他为人好,第三个写他的生计越来越困难,最后详写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
3、思考:这些内容表现了老王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善良)
4、思考:本文行文的线索是什么?
三、学习体验
作者如此行文,给我们的写作什么启示?
1、对于庞杂的材料,我们应注意写作的顺序。
2、要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
3、还要突出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点。
四、写作训练
1、你身边有与你交往较多,你又特别想写点什么来表现他的人吗?谈一谈你准备如何处理你的写作材料。
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评点。
2、作业:写一篇作文,记一个人,注意学习本篇课文的写法。
老王的教案6
【教材分析】本文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杨绛女士写的一篇描写不为人所关注的劳动人民的文章,作者以其细腻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贫困而有良心的劳动者的形象,老王的生活境况较能为同学们所了解,但我认为文章不仅仅是为老王而写,老王仅仅是在文革这一特殊时期,秉承良心、良知而行的善良群众的代表,他们尊重知识,尊重有知识的作者一家,更重要的是,他们尊重人的尊严,所以,他们会在作者失意、不被人尊重时,为作者一家人着想,帮助他们。有可能我的观点不为大众所接受,但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总比教给他们知识重要。
【学生分析】本班学生来自城乡交界地带,父母有的是农民,有的是个体户,对于老王这一形象的接受会比较快,估计会对老王这一形象充满同情与认同。所以,对分析人物方法的考察应该成为本课的重点。另外,由于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陌生,让他们了解作者对于的不幸的定位,可能有一定的难度。
【知识目标】
复习并逐步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不幸者的关怀和同情心。
2、对“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这一传统思想进行思考。
【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课文内容合理地分析人物形象。
2、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对课文内容进行评价。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
2、难点:明白时代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课前预习】
1、了解文革期间对知识分子的政策;
2、了解作者一家在文革中的遭遇;
3 、有条件的同学阅读一下杨绛散文集《干校六记》;
4、查阅文中出现的生字。
导入:猜课题
一、朗读课文,整体把握(纠正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错误)。
二、分析人物性格
大家对课文的字面意思了解了没有?但是这只是阅读文章的最低层次。作为一名初中生,我们还应有更高的追求,我们还要明白这篇文章更深层的内容。比如,能够对人物进行评价。现在我们就来对这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进行评价。
这篇文章题目是《老王》,很明显,它是一篇写人的散文,那么,大家认为:
A、老王是什么样的人?
B、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就是根据什么来分析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等。大家是依据什么对老王这一人物形象做出评价的?
C、老王对作者一家人有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老王是一位好人,他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虽然生活窘迫,可是他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他愿意给作者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先生上医院,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钱不够;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而老王对作者一家人有感激,报答,还有关心。
老王为什么会感激作者呢?因为她同情老王,给他许多帮助。比如说:……
这说明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明确:作者也是一位善良、有良心、关心人的人,她有文化,有修养,同情弱者,对他们的苦难感同身受。照顾作者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也像她一样,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的鱼肝油。作者同情老王的生活境况,很尊重他。
三、明确文章主旨
大家对作者的介绍我基本同意。谁知道什么是基本同意?理由有如下几点:
1、大家说作者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为什么呢?大家与我交往了这么长时间,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可是作者与老王交往了这么长时间,她有没有说老王叫什么名字?
提示: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会遇到像老王一样生活困苦的人?
明确:之所以不提老王的名字,是因为作者想让人们意识到,老王是社会上这些生活困苦的人的一个缩影。
2、大家说作者对老王给予了帮助和同情,这说明作者一直在关爱着老王,可是文章末尾却说她对老王感到愧怍,这句话中的不幸者和幸运者指的是谁,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在学生回答了前两个问题之后,可能会得出如下结论,因为作者是一个幸运者,而老王是一位不幸者,作为一个幸运者,她为自己为老王做得太少而感到愧怍。
提示学生:文章第6段中作者说自己不敢乘三轮,而老王又不肯拿钱,这是作者在词语运用方面的失误吗?
明确:作为一个幸运者,她认为自己为老王做得太少,而作为一个不幸者,作者受到过老王的照顾和帮助,但自己却无法回报。所以,作者在文中说她对此感到愧怍。
解释中心:生活在这个社会上任何人都会遇到困难,成为时代的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三、总结上课内容。这节课我们再一次学习了人物分析的方法,其实这也是我们在写作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同时,我们也应该借鉴作者关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写作思想,尝试着用我们的心去关怀他们,用我们的笔去帮助他们,这样我们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美好。
三、课后练习。
板书
老王
杨绛善 老王
幸运者
不幸者
人生活在社会中,一定要互相关爱。
老王的教案7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和掌握文章的生字生词及作家作品
2) 朗读课文,把握内容,感悟爱的博大
2、 过程与方法:研读 品味 赏析
3、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关爱生活中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全面把握课文,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 导语:生活中有许多生活不幸的人们,给一丝温暖,给一缕关爱,他们就会略带满足。今天我们随杨绛一起走进老王的生活,老王的世界。
2、 介绍杨绛及作品
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译有《堂。吉诃德》
丈夫钱钟书,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
3、1)给加点的字注音
伛 惶恐 塌败 取缔 骷髅 愧怍
2)解释下列词语
滞笨 愧怍 塌败
自由朗读课文然后研读品味赏析
3、 介绍你从文中了解到的`老王的情况?
职业 生理缺陷 居住条件 为人处事
5、老王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善良 苦 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不幸人
6、老王为何对扬绛一家念念不忘?
常坐三轮车 给鱼肝油 一定给老王钱 能否维持生活
7、老王去了,带着略略的满足,为什么作家扬绛却说:那是幸运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平等 人道主义精神 关爱生活中的不幸人
8、生活中不幸人很多,你也许也有扬绛这样的经历,讲述一下。
9、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小爱, 爱无处不在。爱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爱是清晨的一滴露珠,爱是人间的一股春风。只要有爱,世界将是美好人间。
10、布置作业:改写老王香油、鸡蛋的情节
11、板书:
12、教学后记
老王的教案8
【创意说明】
本篇散文的核心是讴歌一种善良的人性,教学时应着重理解老王的苦与善,并了解我的善良与对老王的关爱。宜采用对话式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生活中有很多小人物,他们虽然不被人重视,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老王》中介绍的人物就是这样。
二、朗读课文
三、形象分析
1、自读课文,试用一个词概括老王给你留下的印象,并根据课文内容作一点说明。
如:孤苦,亲人很少;凄凉,身体不好,生活条件差;老实厚道,他需要钱,可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善良
2、着重分析老王善良的表现。
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3、思考: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也是一个善良的人。照顾老王的生意;老王送香油鸡蛋,也付钱给他;关切地询问老王的生活。
四、情感体验
1、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
2、我和老王的交往过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⑴ 要关爱弱势群体;
⑵ 要培养平等观念;
⑶ 要培养人道主义精神。
3、你的周围有类似于老王的人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老王的教案9
教学目标 :
1、 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2、 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3、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教学内容:
本文写的是作者与车夫老王交往的故事。老王一辈子很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他的眼睛又不好,生活更是凄凉艰难。但是他心好,老实厚道,关心人。作者笔下的老王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是极其淳朴的好人。作者在文章里含蓄地提出了要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学习时,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作者介绍 2、生字词
二、整体感悟
1、文中介绍了老王哪些艰难的生活境况?记叙了与老王交往过程中的哪几件事?通过这些叙述与描写,你认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1) 介绍老王的职业;生理缺陷;居住条件。
2) 记叙了老王为作者送冰,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表示感谢。
3) 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但又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的人。
2、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具体表现在: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关心老王的生活。
3、本文表达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老王的不幸深表同情,为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和自己无力真正改善老王的境遇而感到愧 。
4、这篇课文叙述的事情较多,作者是怎样组织的?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编排。开头三段写老王的基本情况,按逻辑顺序编排,一是职业,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安排,回忆与老王的交往。
三、重点岩读
指名朗读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 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老王为什么在去世前给我送香油、鸡蛋?体现了老王怎样的性格特点?
知恩图报、心地善良
2、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为什么最后还收了钱?你是怎样理解的?
老王怕我真的托人给他送钱,平白给我添麻烦。体现了老王的朴实善良。
3、对课文结尾一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
四、为什么作者一家能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那么关心、爱护?要有怎样的精神才能做到作者那样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主要是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个人由于境遇不同,就有幸运与不幸的差别,甚至差别很大。一个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现在,社会要求我们每个人有人道主义精神,要关心别人、尊重别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作者一家几是对不幸者老王怀有一颗爱心,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人。
五、课后反思
老王的教案10
【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4、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亲爱的金塘中学七年级?班的同学们,大家好。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关注一些人和事。我在生活中也学会了关注,关注我的学生,关注我们的学校,关注我们社会的发展。通过关注,我了解到我们金塘是舟山一颗璀璨的明珠,各项事业正在蓬勃兴起。通过关注,我也知道金塘中学七年级?班的同学们才华横溢,激情满怀,今天能够跟同学们共同学习,倍感荣幸之至。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也不会缺少关注吧。比如关注伟人、明星,明星、伟人固然应该关注,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与我们没有亲情关系不起眼的普通人。也许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更关注。
(注意:尽量营造出亲切平和的教学气氛,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
(一)画说老王:
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这就是杨绛笔下的老王。(出示课题) 老王叫什么名字,我也不知道。我们先来看看他的画像。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生:从他满脸的皱纹看,他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生:从他破旧的衣着看,他是一个贫穷的老人。生:从他的表情看,他是一个善良的老人。从他佝偻的背影看,他是一个多病的老人……)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二)走近老王:
1、师:从画图来看,老王的确是一个普通人,写老王的作家可不是一个普通人。(简介杨絳。)杨絳——钱钟书——《围城》。(可请生读,解释“干校”)
2、师:著名作家笔下的普通人自有他不凡之处。现在我们循着杨绛的笔墨,去走近老王。
3、生:默读课文。(边读边体悟,琢磨老王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然后用——形式说)
三、点拨导思
(一)评说老王:
师: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把自己对老王的印象表达出来。(生:老王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人。表现在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里。 生: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的人。表现在送冰时,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 生: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表现在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
师小结:各用一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为人和处境,你觉得用哪两个字较合适。(生答略,师明确“善”和“苦”——生活艰苦和精神凄苦)
(二)品味老王:
师:全文写的内容很多, 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投影)(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师:有此同感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一段感动人,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1、听录音听录音。
师:请同学们找出最感动或最欣赏的细节。
2、小组交流体会。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1)课文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夸张手法,写出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2)“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
(3) 例如:“他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段话用神态和外貌描写,暗示了老王的生计越来越艰难,身体已经到了即将崩溃的境地,也流露出了作者的同情和悲酸。
(4)“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其中“强笑”表现了作者看见老王直僵僵的身体时压抑不住的悲酸和感动。
教师相机引导:
课文中老王的话语不多,却十分有表现力。“恩”“我不吃”“我不是要钱”话语简短,没任何修饰。想象是另一个蹬三轮的人会怎么说。——老王的淳朴,心底亮堂,语言无华,劳动人民的特点。(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3、质疑,合作探究。
师:就这一情节,你有没有疑问?提出来请大家帮你。
生: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老王怕让我捎,给我添麻烦)
“我”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帮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
(因为我没有“领受他的谢意”,没有接受他真诚的感激。连他临终前一个小小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以生――生、生――师合作的形式相互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老王,我们深刻体悟了他的“苦”和“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另外一个人。(作者及家人)找出他们的善良之举。
a照顾老王的生意,常坐老王的三轮(可与“乘客不愿坐他的车”对比)
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d关心老王生活,询问他的生计
e女儿受到感染,知道他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师小结:这篇文章不仅仅写了老王,一个人力车夫的善良,同时透露了一个异常善良的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怀念,这是一曲善良的人们在(文革)恶的年代里相互取暖的颂歌,这是一份“以善良对待善良”的真情。
(三)、怀念老王:
1、师: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絳有什么样的感受?(找出文中关键的一句话,齐读)
(生:她作为一个幸运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十分愧怍。)
师:杨绛在那个年代真的很幸运吗?
[穿插杨绛的情况介绍: 大跃进时,我家三口人,分散三处。我于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下放农村,十二月底回京。锺书当时还在城里定稿,他十二月初下放昌黎,阿瑗下放工厂炼钢。
文革中杨绛和钱钟书都被“揪出来了”,然后是无休无止的陪斗。在一次陪斗中杨绛被剃成了“阴阳头”,当时在社会上被剃了阴阳头的,就象过街的老鼠人人都会喊打。文革期间杨绛的主要任务是扫厕所,这个女厕所成了她的“休息室”和“避难所”。红卫兵来了,她就躲入女厕。杨绛先生《丙午丁未年纪事》]
(师小结:杨绛一家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艰苦不易,受了许多苦,而且先后失去了女婿女儿。一般知识分子经历的苦难他们都经受过,而杨绛面对老王却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这里面体现出一种对待苦难的博大胸襟和宽容态度,同时更看出她人性中的善良光辉:那就是忘却自己的痛苦,牵挂别人的不幸)
师:一个并不幸运的人,在那个自顾不暇的年代对老王生前已照顾挺多了,已表现得非常崇高,为什么还这样想?她的惭愧从何而来?
(生:她觉得自己照顾老王太少;“我”拿钱去侮辱他;没有接受老王真诚的感激,让老王临死前的一个小小的心愿也实现不了;对生病期间的老王关照太少,连他死了也不知道……)
师小结:即使我们并不是命运的宠儿,也应该像杨绛先生一样对更不幸者心存一份善念,提供一份援助。
2、(点击背景音乐《爱的奉献》)师:假如你是老王的邻居或一个熟识的人,面对老王的遗像,对照杨绛先生的善心善举,你心里好受吗?你有什么话要对老王说吗?
教师示范:老王,因为你眼睛不好使,我就从来不坐你的三轮车,还背后叫你“田螺眼”,我对你的关照太少了。假如你还活着,我会动员很多人去坐你的三轮车,让你的生活好起来。
(生:老王,你那天送冰到我家,虽然你的冰块比别人的大一倍,我还是砍了你价。对不起。假如你还活着,我一定请你到我家喝一杯热茶。
生:假如老王你还活着,我要去做你的孙女,好好照顾你。……)
(意在激发学生的对不幸者的愧怍,为下面升华情感张本。)
四、拓展申发:
1、师:老王能有你们这样一群热心人关心,实在难得。我替老王感谢你们。
2、师:(点击背景音乐《爱的奉献》)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别吝啬自己的热情,别吝啬自己的善心。
假如我只是一团火,也要给别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只是一朵花,也要给别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只是___,也要_______。
请大家以上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达出来。
生: 假如我只是一颗星,也要给别人送去光明。
假如我只是一片云,也要给别人送去甘霖。
假如我只是一滴水,也要给别人送去清凉。
师:希望同学们心口如一,把愿望落实在平时的点点滴滴。
五、师总结:杨绛先生身边的老王已经去世多年,但我们身边无数个“老王”都还艰难地活着,让我们把关注的眼光悄悄投射在这些普通的人们身上,把滚烫的热情无私倾注在这些善良的人们心间,让我们以善良去体察善良,彼此温暖身心,让世界多些真挚和温情!
老王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描写的作用,感受语言风格
2、情感与价值:感悟爱的博大,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3、 方法与评价:通过独立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
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感受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课时安排:
2课时
发散思维课(第一节)
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预习,根据自己对文章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形成自己的意见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章提出质疑,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一个班)
发言人次:13人
发言得分:50分。其中流畅、变通(包括评价、提问)40分,独创(质疑)10分
教学进程
一、新课导入
以“画太阳”的故事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发散思维课,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
二、学生发言预测
(一)局部理解预测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3、“胡同口蹬三轮车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与“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中两处“老实”含义的疑问与评论。
4、“老王给我们楼下人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其中“前任”一词在表达上有何好处?
5、“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先生看病不要钱。’” 这句话表现了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6、为什么后来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7、“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的.三轮都取缔了。”这句中的“取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被取缔?
8、“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这句中的“幸亏”一词有什么作用?“降格”是什么意思?“货”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9、“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中“镶嵌”用的好不好,好在哪里?
10、“他面如土灰,两只眼睛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表现了什么?
11、“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这句中的“强笑”表现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
12、老王为什么要送香油和鸡蛋给“我”?
13、怎样理解“我害怕的糊涂了”
14、怎样理解“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二)、整体理解预测
1、文章写了老王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评价或提问)
2、 章记叙了作者与老王交往中的那些事情(评价或提问)
3、 从文章所记叙的老王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评价或提问)
4、 从作者与老王交往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评价或提问)
5、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评价或提问)
以上问题的设计,估计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
三、语文科代表记录.总结发言人次及得分情况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 对整节课学生的发言情况给予肯定
2、 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重点问题或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布置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为辐合思维课做准备。
老王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爱心、善心、同情心,品味作品中的仁爱精神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课时数:2
教学方法:
勾画圈点法批注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跟随作家杨绛认识了一位普通的三轮车夫老王,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我们都知道,杨绛是文学大师,她的作品在中国文坛都享有盛誉,那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课文的题目《老王》可不可以改写《王老》?
学生可以自由作答:答案可能会涉及到很多方面,但是应该集中在用《老王》比较亲切,而且显得与作者很熟悉,用《王老》的话就显得在和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交往,不符合作者原意。
设计说明:改写题目入题,轻松自然,降低了课文的沉闷感,让学生有话可说,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体会从学识上讲,老王与杨绛不在同一个层面上,与下面的环节接轨。
二、 温故知新:
同学们的态度很明确,文章的题目决不能改成《王老》,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老王这个人?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引出文章最后一句话:(出示幻灯片)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试着让学生去分析,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愧怍。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进《老王》,去看一看作者笔下的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人又为什么会让作者感到愧怍呢?
三、合作探究,深入文本。
文章中作者是怎样形容老王的一生的?
答案:不幸。
老王那个的不幸集中体现在那几个自然段?
生:1、2、3、4段
齐读。
师:圈点勾画出重要的信息,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不幸,至少概括出四点,一会我们要给老王填写一份简历。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与老王的身份差异,带着“大作家何以关注小人物”的疑惑和对老王各种各样的猜测齐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在文章中作记号写旁批,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不幸?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让学生更好的走近文中的“老王”,带着疑问读书会更有目的更有效果,朗读是对课文语言的及课文内容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作记号写旁批是为了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回答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难
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瞎
哥哥死了,两个侄子没出息。打了一辈子光棍。——孤
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穷
说到这一句的时候,引导学生体会形容词的作用:哪些词很传神?去掉读一读,效果有什么不同?体会修饰词语的妙处。
通过对老王基本情况的介绍,我们来填写一份老王的简历。(出示幻灯片)
个 人 简 历
姓名: 性别 : 民族:
职业: 婚姻状况:
健康状况: 居住状况:
用一个词来概括老王的人生经历:苦、不幸。
老王是不幸的,但是通过作者的描写留给我们更深的印象是老王的什么?(善良)
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说过:不幸者唯一的抒情诗歌,就是吁请“正义”与“善良”,来否定他的蒙受冤屈的裁判。(出示幻灯片)
师:你如何理解“吁请”的意思,我们来猜一猜。
生:呼吁请求
师:也就是说,对于不幸者,我们只有呼唤她们的正义与善良才是对他们最好的赞美和回报,课文中作者提到的不幸者是谁?(老王)那么课文中那些事情体现了老王的是善良?快速从课文中找到,看谁找的最准确,语言最简练。
生:1、送冰。哪里体现他的善良?找出文中句子并赏析。
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
(分析前任一词,大词小用,写出了作者对老王的尊敬同时也幽默风趣。)
2、送钱先生看病。哪里体现他的善良?找出文中句子并赏析。
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3、送老先生。
他欣然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的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
欣然一词表现了老王的什么性格特征?(乐观)
4、送香油和鸡蛋
师:四件事情中那一件最让你感动,并且最能体现老王的善良?
(出示幻灯片)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站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很差,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怕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裹着一层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咋成这样了?”
教师范读,学生思考:幻灯片上的内容与课文是否一致,替换的是否恰当,说出不恰当的原因。
1、 “镶嵌”两字能否换成“站”?为什么?
“镶嵌”这两字这是拟物、夸张的修辞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老王的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强调了老王已经病入膏肓。
(在这里要对镶嵌一词进行分析,或者借助字典,查找镶嵌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镶嵌用于没有生命的东西,暗示了老王的结局,说明这是他生命中最后的时光,这一时刻的老王就像是一个活标本,就像是一幅遗像。)
2、面色很差,一层干皮,一堆骨头与原文相比,去掉了颜色,失掉了形象性。
3、“说的可笑些”能否改成“说的可怕些”?
可怕是陌生人之间用的,体现不出作者的担心,可笑,实际上体现了杨绛内心深处深深的悲哀,作者以乐写哀,哀更哀。
4、“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能否改成“啊呀,老王,你咋成这样了?”
这句话中好些了吗,体现了作者对老王的近况很是关心,只是没想到会如此之惨,但是得同时也有吃惊,换成幻灯片中的话,好像是一个旁观者的口吻,体现不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不符合人物之间的关系。
我们再一起读一遍这一段,认真体会这些词语。(出示幻灯片)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看到了老王的善良,其实我们还看到了作者的善良,作者的语言好像不善良,但是她的情感很善良。有一个人曾经这样评价过杨绛的语言:一切在情在理,一切平易自然,而韵味尽在个中矣。——李健吾
我们细细品味,应该可以明白其中的意思,杨绛的语言,朴素有味。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美玉,只要你信心的去发现,就会获得至宝。
我们来总结一下,如何在文章中写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呢?
板书:
1)、选取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2)、综合运用各种描写手法,立体展现人物形象。
3)、刻画真实生动的细节。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独到的体验,在共同的交流与切磋中,人人参与说话,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完成对文章个性化的理解。
下面我们来一起看一看第8和16自然段,结合课文回答这样两个问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 插图与课文是否相符?
2、 老王为何而来?
第一题学生自由发言,可以提到一些动作描写的地方,加以分析。
第二题为下面的环节做铺垫,让学生领会到老王是为报恩而来,是为了在临终前完成自己的心愿,把自己最需要的香油和鸡蛋送到作者家,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深深的感动。
三、入木三分,难点突破:
(出示幻灯片)再看课文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你有没有新的认识?能不能理解杨绛的心情?
老王留在了我们心里,但是他的人却离我们远去,也离作者远去了,每当想起这件事,作者的心中都会感到深深的不安,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愧怍。她为什么会愧怍?
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一个真正的有道德的人,对人间的苦难总是充满同情和悲悯的,作为一个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帮助他们改善处境。作者之所以感到愧怍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对自己内心的剖析。
老王一直对杨绛一家对他的关心心怀感激,心里把杨绛一家看成真正的朋友,尊重他们,也理解他们艰难时期的处境;而杨绛一家对老王只是出于同情,给予他的多为经济上的帮助,并不是对纯朴忠厚的老王以更多心灵上的理解与帮助,没有把他视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而多年之后,作者体会到了这一层,发现自己对老王远不如老王对自己,所以心感愧怍。(亦可见:人与人之间要突破界限,建立真正的平等友谊,有些困难,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真正的反思。)
师:杨绛真的幸运吗?
(出示幻灯片 )
有一晚,同宿舍的“牛鬼蛇神”都在宿舍的大院里挨斗,有人用束腰的皮带向我们猛抽。默存背上给抹上唾沫、鼻涕和浆糊,渗透了薄薄的夏衣。我的头发给剪去一截。斗完又勒令我们脱去鞋袜,排成一队,大家伛着腰,后人扶住前人的背,绕着院子里的圆形花栏跑圈儿;谁停步不前或直起身子就挨鞭打。发号施令的是一个“极左大娘”——一个老革命职工的夫人;执行者是一群十几岁的男女孩子。我们在笑骂声中不知跑了多少圈,初次意识到自己的脚底多么柔嫩。等我们能直起身子,院子里的人已散去大半,很可能是并不欣赏这种表演。我们的鞋袜都已不知去向,只好赤脚上楼回家。
他的专职是扫院子,我的专职是扫女厕。我们草草吃过晚饭,就像小学生做手工那样,认真制作自己的牌子。我给默存找出一块长方的小木片,自己用大碗扣在硬纸上画了个圆圈剪下,两人各按规定,精工巧制;做好了牌子,工楷写上自己一款款罪名,然后穿上绳子,各自挂在胸前,互相鉴赏。
所以我们知道杨绛也是不幸的,深怀苦痛的杨先生,却把自己放在幸运者的地位上自责,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境界?这是一种“因了别人的苦难而忘了自己的辛酸”的情怀。
板书: 老王
不幸 愛 善良
杨绛
我们要怀着一颗悲悯的心,用爱心去唤醒爱心,用善良去体察善良,让我们做一个老王那样的善良人,做一个像杨先生那样的`善良人。 用爱去点亮心灯,让爱之花遍地盛开。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出示幻灯片)
(带领学生贴近文本,深入文本,在对文本的挖掘中,体会出先生用灵魂的正义,良知的激情,理性的崇高,超越自我苦难的意志,升华为对他人苦难的郑重关切。更重要的是先生在这种常态的选择中,还深深为自己愧怍,而这,更显示出杨先生淡泊中的伟大。)
五、小试牛刀:
作业:试以老王为第一人称,改写文中老王给“我”送香油、鸡蛋这一部分。(出示幻灯片)
总结:康德说:“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的心灵: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还有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记住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愿你们都能够用爱心去唤醒爱心,用善良去体察善良,让你们的生命之花因为有了真诚与爱的浇灌而绚丽多彩。同学们,请付出爱,你就会收获爱。
设计意图: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内涵,结尾的说话练习旨在升华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学会用语言表情达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最后的寄语给整个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期中考试我们班有位同学写了篇作文,题目是“我欣赏农民工”。他写了“10月23日南昌农民工抬车救人”这件事,突出了农民工“总不能见死不救”的信念。表达了这位同学对于善良的农民工的敬意和热爱。小小年纪他便懂得尊重生活中所有值得尊重的人,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发现一颗颗金子般的心,让我们为他鼓掌。而著名作家杨绛关注的同样是一位只有姓、没有名的普通人,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杨绛,了解老王。(板书课题)
(1)解题
1、作者简介(ppt演示)
2、写作背景(ppt演示)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本文内容及思想感情,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体会作者一家的善良,学会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3、品味文章语言的深意。
三、字词和释义(ppt展示)——齐声朗读2遍
四、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思考下列3个问题:
(1)老王是怎样的一个人?(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对老王进行刻画?)——苦、善
(2)别人是怎样对待老王的?
(3)你认为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2、分段朗读,归纳段意
(1—4)(5—7)(8—22)
五、研讨探究:
1、研讨老王之“苦”
(1)精读课文1—4自然段,学习明确文中交待了老王的哪些情况?
课文第1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职业————谋生手段
课文第2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家庭情况————孤苦无依
课文第3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身体状况————生理缺陷
课文第4自然段:交代了老王的居住条件————生活条件。
(2)老王仅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单干勉强谋生,生理的缺陷对他偷蹬三轮车谋生无疑是雪上加霜,困难重重,由于老王收入少,所以居住条件极差,这些写的是老王生活之“苦‘。
(3)课文第3自然段写老王的生理残疾,还介绍了人们对老王的态度。别人如何对待老王?
(4)老王除在生活上“艰苦”外,还在精神上“凄苦”。我们说,老王是一个苦的人。
2、研讨老王之“善”
(1)朗读读课文5——22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作者记叙了与老王交往中的哪几件事?这几件事说明老王品质(为人)如何?(填下表)
事件老王的品质
②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通过这三件事充分体现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善心,关心人,知恩图报等特点,说明老王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善良的。
③最能打动你的片段是什么,为什么?
老王“临死前送鸡蛋、送香油”知恩图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最能体现老王心地善良,最能令人感动。
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片段的,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肖像、神态、动作、语言……
3、梳理“我”一家之善,领悟文本思想感情
问题一:老王之所以在离世前的一天还抱病来到作者家里送来香油、鸡蛋表示感谢,说明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照,老王至死不忘。通读全文,思考作者一家人对老王的“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按照课文顺序概括回答)
①②③④⑤
问题二:老王死后,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关爱够了没有?作者是怎样的心情?
同情和怜悯。对他的关爱不够和自己无力改善老王的境遇感到愧怍,呼吁关爱不幸人。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怎样理解?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三:作者为什么能够那么关心老王?
1)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在作者眼中,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别很大,不过是幸运与不幸造成的差别(包括了天赋条件、成长条件、生理条件)。得出感悟: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识,才会有平等对话,作者才会对人家上门来“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而感到抱歉。
2)人道主义精神。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并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全面发展。作者一家对老王是怀有这种精神的。——“老王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身子僵直,样子非常怕人,作者心里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几年了,作者总是感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
六、品读精短,换位体验
教师提示:老王与“我”一家的交往正体现了“以善良去体察善良”。用心阅读“老王送蛋、送香油”这一片段,请同学们换位体验。
①假设你是作者“我”,生命垂危的老王给你送蛋时,你会怎么做?
②试揣测“我付钱给老王”时老王的心理:杨先生那样对我,我会怎么想?
七、品味语言
杨绛女士的文学语言朴素本色,却灵气飞扬,别有韵味。比较下边每组两个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表达效果最好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①②③
八、关注我们周围的“老王”,不要有旁观者效应和从众心理,善待他人。
九、作业布置
老王的教案13
教学目的:
1、体会用善良体察善良,了解在特殊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下层人高尚的思想情操,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体验“愧怍”的真正含义。
2、掌握记叙性散文中通过事情的记叙来表现人物形象。从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段中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学生们共同的讨论中和教师的指导下逐个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体会用善良体察善良,了解在特殊年代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下层人高尚的思想情操,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体验“愧怍”的真正含义。掌握记叙性散文中通过事情的记叙来表现人物形象。从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段中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重点分析老王临死前一晚来我家送鸡蛋和香油这件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在学生们共同的讨论中和教师的指导下逐个解决疑难问题。
突破手段:
教师认真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逐个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幻灯、段媒体、录音机,讲义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及作者时代背景等简介
随着社会建设的日新月异,像我们余姚这样的城市也逐渐迎来了大量不同层次的各项各业的打工者。他们都是社会底层劳动者,但他们贫苦而善良。今天我们来学的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老王》就是展示这种底层人物的个人操守,最终从他们的人生追求和价值选择中认识人的尊严和崇高。
板书:老王
杨绛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著名的女作家和翻译家杨绛,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位作者的有关情况以及文章重点出来的有关该作家与其夫钱钟书先生在这个特殊年代里的遭遇。
出示PPT:
杨绛:生于1911年,原名杨季康,原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成为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员。1935至1938年与丈夫钱钟书先生一同留学英、法等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1970年下放河南省息县干校在菜园劳动。1972年回北京。wenge后继续研究翻译外国文学,并从事散文创作。著有论文集《春泥集》、散文集《干校六记》和译著《唐吉珂德》,长篇小说《洗澡》与张炜地《古船》一同被列为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初选作品集,当初被最为看好的获奖作品集,但最终因各种原因而遗憾地落选。
钱钟书:字默存,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学者。著有散文集《写在人生的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和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作品之一,堪与茅盾《子夜》媲美的长篇小说《围城》。
WENGE前后背景:主旋律是集体化、国家化、公有化;
主旋律是打击、改造知识分子;
主旋律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二、整体感知
1、 听录音并思考:
这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人”是文章的灵魂,能理解这是个怎样的人是文本研习的重点。杨绛先生的散文被称为“杨式太极拳”,她的文章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并且鲜有华丽的语言,“老王”的形象就隐含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那么对于写人记事的散文,其关键把握的内容是通过记叙哪些事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那么这篇文章在这几个具体问题上是如何的呢?下面请我们带着这么几个问题来听课文录音。
2、 落实具体答案;
教师提问:
(1)、这篇散文中重点写了哪几个人之间的哪些事?
板书:老王
杨绛一家人 相互关心的事
出示PPT:
老王: 1、送冰
2、自愿车费减半
3、所送冰比前任大一倍
4、wenge时送钱先生看病,不肯收钱
5、临终前一夜送鸡蛋和香油
杨绛一家人:1、照顾生意
2、给吃鱼甘油
3、关心他的住房
4、询问其能否维持生活
(2)、从这些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贫苦、善良、诚实、淳朴 并板书
三、文本研读
1、重点研读临死前一夜老王来我家送香油和鸡蛋的这部分(8—16),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一部分揣摩探讨。我们知道,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经常要用一定的人物描写方法,你所知道的人物描写方法有哪些?
明确:肖像描写、动作、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
肖像描写
(1)、画出这一部分中关于肖像描写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①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布满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2)、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明确:两处肖像描写都突出了老王身体的枯瘦和极度虚弱,让人想象他扶病到我家来的艰难,从而突出了他的善良。
动作神态描写
(1)、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2)、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
明确:这些动作神态描写,都突出了老王行动的艰难,在身体如此虚弱的情况下给“我”家带来香油和鸡蛋,可见其真情,真是催人泪下。
语言描写:
(1)、我不吃。
(2)、我不是要钱。
真诚,不善于表达情感,老王是一个淳朴的农民形象。底层人物的典型。临死前还惦记着杨绛一家人。
心理描写:(文中没有直接体现,但已经隐藏)
2、那么老王临死之前还要送作者一家人鸡蛋和香油的行为背后究竟隐藏着他怎样的心理呢?
明确:像老王这样一个饱受白眼的下层劳动者,能够得到杨绛夫妇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关心,在他的心中是充满喜悦和感激的,所以,虽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临终他也要将这份感激表达出来。
老王最想要表达的恐怕是杨绛夫妇能把他当作一个普通的亲近的朋友,而不是一个可怜的同情对象。人在生存状态下最根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对于老王而言,是极其重大的满足。在与杨绛一家的交往中,这个苦而善的底层车夫产生了交往的kuaigan,付出了冲动,也由此奠定了双方的感情,可惜那一刻要给钱,杨绛没能明白老王的这一需求,他们同情底层的老王而且不求回报,但却是忽视了别人的.心灵状态。因此作者才会在文末发出“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的感叹。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 怎样理解“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
明确:
(1)、如果从物质层面与老王相比,“我”付出的比老王少,但“我”从这个世界上获得的要比老王多,这是作者从自我反省的层面表达对老王的歉疚。
(2)、和老王的最后一晤,当老王拿了香油和鸡蛋来看钱钟书夫妇时,“我”要给钱,他不肯收钱。他想表达的是和他们夫妇成为真正的朋友的需求,尤其是在知道自己活不长了的时候,这简直可以看作是他平生最大的心愿了。但‘我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没能理解老王的心意,没把老王当作平等的朋友相待,想到这些感到十分后悔,也为自己这么多年以后才明白。
(3)、从出身、学识、爱情、家庭等方面比较,杨绛比老王幸运,杨绛觉得自己对老王的怜悯是基于不平等的地位,是知识分子的俯视,所以愧怍,杨绛觉得自己关注老王太少,连他去世都不知晓,所以愧怍。
2、文章为什么要这样结构故事,这种形散神凝的结构安排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明确:文章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这三点是按逻辑顺序安排的:一是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这是老王谋生的困难,三是居住条件,这是前两点的结果。收入少当然生活苦。
下面三段,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段写他人好,一个片段写wenge时,他的生活越来越困难。最后一个片断是在离世前一天晚上的事,最能见出老王心地的善良,因此详写。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学习了本文,相信杨绛笔下的“老王”形象,肯定给了我们极大的心灵的震撼。让我们学会像作者那样,用善良去体察善良,多多关注我们周围的不幸者、弱小者,用自己的善良与爱心去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能够和我们一样,同享头顶上美丽的蓝天白云,共同沐浴人间温暖的阳光。
作业:写一篇读《老王》的读书笔记,试着从主题思想和艺术构思等方面入手品析文章,字数不少于400字,要有具体的例子体现。
板书设计:
老王 贫苦 善良 淳朴 真诚
相互关心的事 愧怍
杨绛一家人
老王的教案14
老 王
目的要求:
1、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的日常小事来表现人物的写法。
2、 品味鉴赏本文平实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 理解人物的闪光品质,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1、 理解课文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
2、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3、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对其个性与命运的关注,了解普通人在特定时代所表现出的人格追求。
教学难点:
学习劳动者的优良品质,树立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 u盘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杨绛女士写的一篇描写不为人所关注的劳动人民的文章,作者以其细腻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一位贫困而有良心的劳动者的`形象,老王的生活境况较能为学生所了解。老王是在文革这一特殊时期,秉承良心,良知而行的善良群众的代表,他尊重知识,尊重有知识的作者一家,这一点学生要经过思考。另外,作者的平等观念学生不难理解,但是用平等的观念去对待他人,关爱他人并非一蹴而就的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方法:合作探究。
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四季的斑谰 悄然地 在你奔波的车轮中 演绎 你生命的履历 你的背影曳着旭日升起 携着夕阳隐没 每一条蜿蜒的崎岖 都弹奏着你 铿锵的跫音 你的足迹 涂满东西南北 尽把生活的浓彩描绘 没有雄浑的豪言壮语 没有靓丽的西装革履 你擎起人生的火距 挺进于时光的隧道 为了生存的精彩 为了生活的热爱。{《人力车夫》 }
提问:诗歌中描写的是什么人物形象?
明确:人力车夫。 这首诗歌或怀着激情赞颂,勾勒了人力车夫辛劳的生活、奔跑的身影,这是一份生活的沉重。我们即将学习的杨绛所写的《老王》就是一篇展现人力车夫痛苦生活的散文。
歌曲导入
《爱的奉献》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正象歌词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那怎样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呢?今天我们就随我国当代女作家杨绛一起去回忆一位车夫——老王,体会一下:平凡普通的人是如何用伟大的爱去做小事的。
二、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杨绛,生于19XX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我称呼“杨绛先生”,杨绛是个女性作家,那么,女性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称为“先生”?在很有学问的情况下。杨绛就是这样一位很有学问的作家。她饱读诗书,有极高的文学成就。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等,她翻译的《堂吉诃德》是大家课外必读作品。她的先生钱钟书学问更大,钱钟书字默存,《围城》是他的代表作。大家有没读过?我把这本书介绍给同学们,这是一本很幽默又很深刻的书。
老王的教案15
【学习目标】
1、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3、探究本文线索分明、顺序清晰的写法。
4、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爱心、同情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愧怍( ) 攥( )着 滞( )笨
伛( )偻 骷髅( )( ) 眼翳(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荒pì( ) 取dì( ) huánɡ( )恐 tā( )败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
老实:
(2)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
老实:
二 、理解探究
1、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那么见于文中的老王是怎样一个形象呢?请学生自读课文谈出自己的阅读感知。作者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三、合作释疑
2、(1)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对揭示文章意旨的课文虽后一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你怎样看待文中作者一家对老王的关爱?相对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
(3)写人记叙文的构思中既要从众多事件中精选最能体现中心的材料,又要安排文章的谋篇布局,也即组材,那么本文段落安排有什么特色?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四、课内精读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 )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 )着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
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6.填上文中空缺的两处词语
7.解释下列词语
(1)镶嵌:
(2)滞笨:
(3)愧怍:
8.为什么老王病危之际,还要给作者一家送香油和鸡蛋呢?
9.从上文哪段可以看出作者一家曾经给予老王帮助?
10.作者的善良是如何表现的?
11.“我不能想像他是怎么回家的”,为什么?
12.概括文段的中心意思。
五、拓展迁移
爱是人间的春风,是生命的源泉,缺乏爱心的社会将会是一片沙漠,一片荒原。通过与街头墙角那些摆小摊、扫大街、捡破烂的沟通、交流,对你一定很有触动,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