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13 16:55:0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草原》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草原》教学反思

《草原》教学反思1

  本课是小学音乐二年级的内容,要求是学会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并能即兴、主动地参与歌曲表现。课后,我自己也做了反思,现将自己的不足分析如下:

  教学内容的导入环节,我设计的活动是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欣赏图片,并表达自己喜欢的活动。其中播放的曲子《我是草原小骑手》比较合适。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为后面的学唱歌曲作好铺垫。之后又让学生谈了谈对蒙古族的了解,启发学生感受、表现小骑手豪爽、自豪的`性格和热爱家乡的情感,体验到了研究学、合作、自主学习的快乐,在这个环节上时间把握的不好,有些过长,可以再提炼,争取用最简单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的更快更好。。

  在学唱歌曲《我是草原小骑手》中,听一听和唱一唱两个环节完成的非常理想,但学唱这个环节时间过长,出现了一些小误差,这说明我在课下没有很好的评估学生的能力,前面拖延了时间,直接影响到后面教唱的环节,到了学唱歌曲的时候课巳过半,所幸的是,学生对曲调比较熟悉,最后还是把歌曲学会了,但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歌曲情感的传递还不够到位,心里感到很遗憾。

  这节课虽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很多老师对我的教学都给予了肯定与帮助,我的内心很满足,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取长补短,多听优质课,争取让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不断提升!

《草原》教学反思2

  《草原的早晨》这篇课文描写了牧民早晨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课意在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的心情。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是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受语言优美、获得阅读快乐的好课例。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特征和低段语文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本节课我主要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探索。

  一、充分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多感官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再加上草原对于我们江南水乡的孩子们来说还是很陌生的,这使学习本课有了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我借助多媒体适时创设情境,使文本更加生动、丰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如课始就播放一段有关草原的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对草原有了直观的了解;再如理解“黎明、宁静、新绿、回荡”等词语是难点,课件的视觉冲击加上老师语言的描述,使这些教学上的难点迎刃而解。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托观察、思考及想象,全身心地感悟草原风光美丽,体会牧民生活的欢乐,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喜爱之情,从而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多种方法随文识字,引导学生主动识字。

  xiaoxue.xuekeedu.com

  识字教学时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本节课我以文本为载体,依托文本引导学生随文识字。教学中我采用多样化的识字形式让识字与阅读有机结合,在多样性、趣味性的语境中,引导学生快乐识字,感受汉字的魅力。在对学生的认知有了充分的估计上,对每个生字各有侧重,有的字音是重点,有的字形是重点,有的字义是重点。如:遍顺口溜记“原”(草原是个大工厂,里面出产白小羊);演示象形字“羊”的文字变迁;利用古文字记忆“牧”的字形、字义;从而引出“民”的组词,记忆“民”的笔顺等。这样做优化了学生主动识字的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草原》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

  一年级音乐《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歌曲,突出学生为主体,通过情感体验和肢体语言的融合互动,培养学生的协调交往能力。

  2、拓宽思维,丰富知识,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与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3、借助多种手段让学生在培养集体意识的同时,感受集体创作带来的乐趣,结合教学激发学生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

  教学重点:

  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会创编协调大方的动作来表现歌曲。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把握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具准备:钢琴、课件、部分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感受蒙古风情。

  1、导入:

  师:今天马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想知道去哪里吗?(想)我先不告诉大家,一会到了你就知道了!今天我们不坐汽车火车,也不乘飞机,那让我们一起骑上马儿出发吧!(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老师带领学生做骑马的动作。)

  2、观赏课件,了解蒙古风情。

  师:我们到站了,请看!我们到了什么地方?(课件依次展示:蓝天、大草原、牛羊群、蒙古包、奶酪、奶茶、马。)生:(内蒙古大草原)

  师:叔叔阿姨都在等着我们呢,去看看他们吧,他们住在什么地方?(课件展示:蒙古包)

  师:老奶奶为我们准备了奶酪,来,尝一尝,还有热腾腾的奶茶,来,吹一吹,比一比,看谁的气息最长(课件展示:奶酪,奶茶)

  师:再来看,他们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什么?(课件展示:马)

  师: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勤劳善良,他们能歌善舞,喜欢骑马射箭。平时上学,走亲戚的时候都用马,所以又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生:欣赏课件画面。

  师:更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非常热闹,我们看看他们都干些什么?(课件展示:那达慕大会——摔跤、骑马、射箭三幅图片。)你想参加吗?

  生:想。

  3、创编,声音创编同时进行。

  师:谁想来为大家表演摔跤、骑马、射箭的动作呢?

  生:试着表演创编的动作。

  师:谁能为这些动作配上声音呢?

  生:创编声音并上台表演。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摔跤:嘿—嘿—

  骑马:嗒嗒 嗒嗒 嗒嗒 嗒嗒, 射箭:嗖0嗖0

  4、游戏:找朋友

  师:这些动作下面有几种节奏,这些节奏应该和那个动作交朋友呢?(出示动作名称、节奏与象声词的课件,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节奏。)

  5、课件三幅画面,师选择不同画面,请学生作出相应的表演。(表演是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设计意图】

  1、创设情景是导入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学的必须手段。我根据主题内容运用多媒体,创设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情景进行教学,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产生兴趣,积极参与,并能产生相关的联想、想像。

  2、借助观看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的课件,让学生在模仿摔跤、、射箭、赛马等动作来体验民俗的同时,进行节奏练习,以及学生的即兴创编能力的培养,使之在玩玩跳跳中轻松达到教学目标。

  3、在体验民俗、节奏练习及即兴创编时都采用本课歌曲做为背景音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感受、体验蒙古民歌《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风格特征,提前熟悉歌曲的旋律,为下面的歌曲教学做准备。

  二、新授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1、欣赏歌表演,再次感受歌曲。

  师:蒙古族的那达慕盛会热闹又动人,这里的人民热情善良又勇敢,这里的小朋友们更是热情,还为我们准备了一首歌,我们赶紧去听听吧!(课件展示:歌词图片,播放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生:欣赏歌曲。

  师:歌怎么样,还有个好听的题目,叫《草原就是我的家》跟着老师有感情地读一读。

  师:我们再来听一听小朋友们用什么样的心情去演唱的。

  生:高兴的、开心的心情。

  师: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老师提醒一下,从速度和旋律上听一听。)

  生:速度很快,旋律优美动听。

  师:听老师来唱一唱

  师:再听,仔细听老师都唱了什么?

  2、熟悉歌词。

  师:不用唱,用你的动作告诉老师,你都听到了什么?(教师带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

  师:谁来给大家表演一下。

  师:听歌曲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你最美的声音赞美一下大草原

  3、用身体为歌曲伴奏,再次熟悉歌曲。

  师:这么好听的歌曲还想再听吗?

  生:想

  师:不过这次老师是有要求的,请你们用自己的身体为歌曲伴奏,比如:拍手、跺脚、拍肩等都可以,请欣赏!

  生:一边欣赏,一边用身体来伴奏。

  师:有几个音唱的还不太准确,再来听

  师:歌曲有几句?四句都用一个感情唱出来吗?

  师:我们加上动作来表演好不好?

  4、跟钢琴直接唱歌词,教师伴奏。

  师:在唱的时候,你认为那一句最难唱呢?(引导学生自己找问题,并思考解决办法。)

  生:第三句。(八度音程大跳和附点)

  师:谁来当小老师,帮他唱好这一句?(指名两名学生上台教唱,老师在一边点拨)

  5、师生对唱一遍。(教师伴奏)

  6、直接跟钢琴完整的唱歌词,教师伴奏,穿插歌曲的处理。

  师:刚才大家唱得不错,请说说我们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唱呢?是唱得强一些还是弱一些?

  生:讨论问题后按自己的方法表现歌曲。 (教师伴奏,学生唱)

  7、教师带领学生逐句创编动作,最后放歌曲完整的表演唱。

  师:大家已经会唱歌词了,想不想和老师一样给他配上好看的舞蹈动作?

  生:想。

  8、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学生选择并说明理由)

  师:除了唱歌、舞蹈你还有别的方法来表现这首歌曲吗?

  生:乐器。(自选乐器并试着演奏。)

  最后师生一起边唱边用打击乐器伴奏。(放歌曲录音)

  【设计意图】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集情感体验、知识认知、能力培养为一体。由于有前面的铺垫,学生对蒙古风情已有所了解,并产生喜爱之情。当学生有了较为深刻的情感体验时,再进行认知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片段采用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从小养成主动学习、互动、关注、欣赏他人的品质。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游览了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你有哪些收获呢?(学会了唱歌、舞蹈,为歌曲伴奏)今天大家的表现都很棒!热情好客的小牧民还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餐,我们一起去吧?(在集体歌表演中结束本课)。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我创设了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了解风情,体验音乐。

  3、学习歌曲,挖掘歌曲。

  4、拓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我感受最深刻的是: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情绪随着教学的推进不断高涨,快乐地歌唱舞蹈,通过“看——说——听——唱——演”的教学活动,一步一步加深对“蒙古族”的了解。特别是他们高歌的同时骑马挥鞭表演,仿佛是真的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还情不自禁地在歌曲的间隙加上“驾”的衬词,恰倒好处地表现了蒙古族儿童骑上小红马奔驰草原的情景以及他们对草原、家乡深深的挚爱之情。他们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我,不知不觉中我也和他们一起尽情高歌舞蹈了。因此我觉得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应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创设最大的空间去感受、体验、想象、表现和创作,从而使他(她)们能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课上也有许多不足和缺点,如:学生在进行律动时,相互之间的距离太挤了,这就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提醒学生。在摸索中不断前进。

《草原》教学反思4

  《草原》是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写的,这是一篇集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于一体的感人之作。

  我设计本课时的主要学习目标是: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鉴于学生没有到过草原的经历,即便是从电视上领略过草原风光的学生也很少,为达成这个学习目标,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初读,理清线索;再读,借助幻灯图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最后,在品味课文重点词句来充分领略草原的自然美。

  多幅草原风光幻灯片的播放,把学生带到了一碧千里的草原,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草原的'无边和美丽。文字幻灯片和风光幻灯片的配合使用,使学生的品味不再是空洞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学生的理解和品味有了具体表象的支撑,因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从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不少学生都喜欢上了这段话,并能有感情地流畅地背诵下来。

  这节课,我的课堂设计主要是围绕下面的问题来展开的:“草原景美在哪里?从第一自然段中找出写得美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有时想想,的确是呀,在课堂上,做教师的并不须要提太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问题,学生能从多方面进行挖掘理解,把他们自己在读书中领悟到的东西表达出来了,不到位的教师略作点拨,这就足够了。

《草原》教学反思5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很多写景的文章,但对于草原却很陌生,去过草原的学生很少,草原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这对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草原之美有一定难度,为了引领学生走近草原,真切感受草原景和人的特点,课前我准备了大量资料、多媒体课件、配套音乐等学习资源,开课前进行资料介绍,让学生对藏北草原有了一些了解,激发了他们对草原的向往,迫不及待地想走近文本。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乐在其中。首先,通过复习导入、质疑,将学生的注意力、思路引入文本,如饥似渴地研读文章,感受作者笔下的草原景和人的'特点,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知识。受到情感的熏陶,如在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景美、人美时,也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的学习方法,展开讨论与交流,从“绿绿的草地,雪白的羊群,轻轻的歌声,五颜六色的花朵,飘香的酥油茶”等词句感受草原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时以读促悟,以读悟情,在读中发展语言,入情入境,释放情感,品味语言文字的优美。二是在学习印象深刻的丰收节的两个场景中引导学生感受草原人的好客、勇敢,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献哈达、看画面、表演读”加深对丰收节的印象。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整节课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开发者。

  引领学生“在文章中走个来回中”,这是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谈语文教学时提出的观点,学习本课等于引领学生神游了一番草原,在快乐中探究着,体验着,幸福着,快乐着。

《草原》教学反思6

  原文:

  内蒙(měng)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kuò)而又美丽的。

  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覆(fù)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mò)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qiàn)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dāng)花,散(sàn)发着阵阵清香。

  草原不仅(jǐn)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矫(jiǎo)健的雄鹰(xióngyīng)在自由地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成群的牛羊安闲(xián)地嚼(jiáo)着青草。小马驹(jū)蹦蹦跳跳地撒(sā)欢儿,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偶尔(ǒu'ěr)还会看到成群的黄羊,它们跑起来快极了,像一阵风。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sǎn)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牧(mù)民骑(qí)在高高的马背上,神气地挥(huī)舞着鞭(biān)子,放声歌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教学反思:

  《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描写了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草原上欢腾的场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我国草原的热爱,同时体会课文从不同方面描写草原特点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理解句子的意思。

  通过听王老师的课使我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首先,草原的美丽不仅仅表现在它的广阔,还体现在其自然景观的无雕琢,蓝天白云,大大小小清亮的湖水,湖水中闪烁的太阳的七彩光芒,绿色草原上盛开的各色野花,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作者在这部分的描写中由远及近,层层展示了草原的广阔美丽。其次,草原上欢腾的场面是由动物无拘无束的活动,牧民们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构成的。课文中描写的动物从天上飞的到地上跑的,进行着各自的活动互不干扰,小牧民神气活现的歌唱着自己美好的生活。草原从静态的广阔美丽到动态的欢腾,展现了生动的生活气息。

  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整体把握使我站在了一个比较高的位置,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心中有数,收放自如。在教学中,我按照王老师的思路,在我们班上了一节。但是我又加入了更多的相关资料充实课文的内容,如:课题“锡林郭勒”的意思;内蒙古的地图;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我把这些资料制作成课件,在课上提供给学生,作为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依据,并在学习野草时复习学习过的古诗《草》,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在编写歌词时变得轻松、自如,不觉得没话可写。

  结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声中结束教学,使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这样几个例子:在总结草原广阔美丽时,毕云瀚说:草原是美丽的,有一碧千里的野草,有清亮的湖水,有各种各样的野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锡林郭勒大草原》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广阔,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草原图画,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每每读到此文,我都会被草原的美景深深吸引,怎样让我的学生也产生这样的感受呢?为此,我精心备课,设计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引领着我的这些从未见过草原的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感悟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一步步走进这沃野千里,绿草茵茵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展示色彩艳丽的`图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的老师”,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教学开始我播放草原色彩艳丽的图画,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带着这种感觉来从文字上来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使学生眼中有图,心中有话,并能激发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很快理解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能说出有哪些动物在活动,对草原的喜爱不言而喻。结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声结束教学,使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二、抓住重点词,句来进行品读。

  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学生自读自悟,介绍大草原的美丽、广阔、欢腾,品味其中的重点词句。孩子们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抓住“一直”“铺向”来理解草原的广阔。

  三、放飞想像,感受美景。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还不够,若要亲身感受草原的景色就要披文入境、发挥想像。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假如此时你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昵?”学生说“野草很多,很多,到处都是绿绿的青草,真漂亮!我又继续引发学生想像那绿绿的青草一直铺向远方,都铺到了哪里?学生答:“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很远很远的地方,望不到边”。

  此时,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说“那青青的野草一直铺向远方,仿佛与蓝蓝的天空连在了一起,多辽远啊!”这张图片及教师的语言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则读出了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我用两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谈有什么不同感受:

  1、草滩上嵌着清亮的湖水。

  2、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学生体会到了第二个句子不仅写出了湖水清透干净,还写出了湖水很多,但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请大家轻轻把眼睛闭上,我来描述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当然,课堂教学是难以完美的,本教学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需要改进:

  1、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不够,导致有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

  2、在介绍欢腾的草原这一节,没有更深的理解“欢腾”的世界。

《草原》教学反思7

  《静默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消除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2、把握草原的特点,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读准字音并理解重点词组的意思。

  2、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的魅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对作者蕴藏在草原景色中情感,即人生的思考体验。

  学情分析:

  本文内容比较抽象,我们这里的学生对草原的了解较少,再加上这是第五单元的课文学生还没有学到,也没有预习。所以学习本课我以课文为载体,通过“教师引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对话(如果有条件兼用多媒体教学方式,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草原有一个初步认识)。让学生领悟作者写作本文的真正内蕴。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以读课文为基础,具体学法可分为以下三步:

  认读课文:解决字词障碍、整体感知课文。

  解读课文: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魅力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赏读课文: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

  写法借鉴:

  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设计教学情境(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如果让你旅游,你想到哪儿去呢?并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顺势导入新课)。

  二、作者介绍:

  ⑴当们想到蒙古人时,给我们的第一个感觉是什么?(豪放爽朗粗犷……)

  然而在这篇散文中让我们感觉到了蒙古人的另一特征:细腻柔情。在我国当今文艺界就有三个蒙古人以他们的细腻柔情征服了很多人。他们就是草原三剑客:歌手腾格尔、画家朝戈以及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作家鲍吉尔.原野。

  ⑵鲍尔吉?原野,1958年生。内蒙古赤峰市人。我国著名的蒙古族作家。著有《掌心化雪》、《惟一的橘子惟一的灯》等散文集13部,被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作家。

  ⑶以上是对作者的简单介绍。

  除了作家身份,他还是一名人民警察,作为一个生长在蒙古的警察,却有如此的细腻柔情,在他的成长中,有两个人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曾祖母——尊贵的台吉夫人和他的老师——诗人安谧。

  他的老师告诉他;“你要爱人民,爱土地,你要听人民的声音,你要听土地的声音。”正是因为他们的影响,原野面对种种环境,始终能保持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用这颗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间,感受他的草原,这种感受化入文字就形成了他作品的种种特点:优美、细腻、豪放、睿智等等。

  三、学习课文:

  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些认识,走进原野的《静默草原》。

  1、认读课文: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并运用圈点批注法标出本文的生字生词,了解本文大意。

  (1)解决字词障碍:

  前瞻(zhān)簇(cù)立迥(jiǒng)然穹(qióng)庐长鬃(zōng)摩挲(suō)咆哮(páo xiào)处境(chù)

  前瞻:向前方的远处看;引申:向将来看。

  簇立:聚集成堆地挺立着,一般是用于花草等体型较小的植物。

  迥然:形容差得很远。穹庐:借指天空。摩挲:用手抚摩。

  (2)解题:

  从标题来看,作者笔下的草原侧重的是“静默”,而不是喧闹的。

  “静默”在文中体现在那些方面,为何说草原是静默的?

  明确:草原是辽远的苍茫的。一个人,站在在草原上,可以任意遐想,悟出一些我们以前根本没悟出的哲理。这时的草原是静的,也就是作者所说“静默”的。没有受到世俗的侵扰。所以,人,也必将是“静默”的。也是个“善忘者”。

  2、解读课文:把握草原的特点,体会草原魅力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多种形式读课文(1—10段),并标出有关描写草原特点和人们对于草原的感受的语句用“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草原的__________的特点,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来分析草原的特点。(板书句式)

  A、草原的特点:(内容可以根据时间来调节)

  参考内容:

  (1)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对草原,要用心去感受。“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既是草原的特点,也是我们了解草原的所要的态度——用心去感受。

  (2)因此蒙古人“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苍茫是草原人面对草原的一种心情,一种感受,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实际上是用心去体会草原。

  (3)看不到与看不尽:草原是辽阔无边的,所以看不到也看不尽;而草原的变化多端,我们可以看到草原各种各样的特点,所以“看不尽”。这是草原的又一特点。

  (4)在单一中呈现丰富:也就是说,丰富是蕴涵在单一之中的。草原首先给人以单一感。“这颜色无疑是绿”,“无疑”也就是说,不用怀疑,草原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大片大片的绿。“草就是海水,极单纯”这都表现了草原的单一,然而,这种单一,“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这就是草原的丰富。正如作者指出的“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

  (5)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从观海者的不同角度(岸上、船上),比较出草原的另一特点:中心不定和可接触性,再进一步指出草原的辽远与苍茫,和给人的亲切感。

  (6)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B、人们对于草原的感受:(齐读11--12段)(内容可以根据时间来调节)

  参考内容:

  (1)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此时人们为眼前突然开阔的空间而惊慌,为自己不知所从而惊慌,为担心为担心自己的得失而惊慌。

  (2)为什么说“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呢?

  这里又出现一对相矛盾的词语。“自由”与“不自由”,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回答)

  明确:首先要注意两个词“首先”“第二个”,也就是说自由与不自由这两种感觉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次而来。当我们站在草原上,面对草原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自由。我们可以在这里骑马、摔跤……悠闲自在。然而,正如作者接下来所说的“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有句话说“有比较才有差距”人与阔大无边的草原相比,自然就显得渺小与微不足道了。而此前,人背负着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了。所以作者说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竟然”一词突显了人面对草原的感受以及“处境感”。这就是草原给人自由感同时给予人的另一种体会“不自由”“局促”。

  (3)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作者是说,人在草原上既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能自怨自艾,而应当不卑不亢,保持独立的个性和人格。

  C、(指生读13—15段)找出文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体会作者对草原景色的独特情感。用“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人们对草原的__________感受,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来分析人们对于草原的感受。(板书句式)

  3、赏读课文:本文语言优美,富含哲理,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用心体会。并用“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句式作答。

  提示:对于这一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引领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只要学生,从文中摘录一句话,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合适的理由即可。

  参考内容:

  (1)如何理解作者将自己比为“母牛”“烈马”; “母牛”和“烈马”两个反差的意象。母牛,烈马让人想到什么?

  赏析:母牛、烈马都是食草动物,是草原上最常见最普通的动物。它们生长在草原上,草原养育了它们。草原是它们的故乡,它们的母亲。虽然二者的性格完全不同,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在这里,作者自比母牛、烈马,实际上是作者的两种不同的心境。用“母牛”这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温柔之爱,全身心投入的敬仰之爱,易让人想起“母亲”的意象。而“烈马”却正好与“母牛”相反。火热的爱,不顾一切的爱,甚至有点野蛮的爱。无论是怎样的心情,面对草原,作者的内心总是能得到宁静。这是草原豁达的胸襟对我(作者)的感染。

  (2)现在我们来一同思考“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这里“善忘”是忘记什么?对未来的态度,如何在静默中观望。

  赏析:善忘实际上是对人生的豁达与洒脱,是一种对荣誉、金钱、地位等的不计较……“在静默中观望”是一种坦然自若的不张扬的沉稳。观望未来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生活,永葆一颗纯净的心。

  4、学习并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语段,并简析其作用。

  参考内容:

  1、城里人看草原和牧人看草原的对比。

  2、观看海景与观看草原景色的对比。

  四、布置作业:

  背诵11段,选做互动练习题3-5道题。

  【板书设计】静默草原

  鲍尔吉.原野

  1、“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草原的__________的特点,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人们对草原的__________感受,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方法:对比作用:强化

  《静默草原》教学反思

  《静默草原》这一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篇目,本文语言优美,富含哲理,是一篇词清辞丽的哲理性散文。教读这一课,必须紧扣课文,在阅读中去理解、去体会、去感悟。因此,我针对本文设计了“教师引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认真分析了学生学习本文可能出现的情况:本文内容比较抽象,我们这里的学生对草原的了解较少,再加上这是第五单元的课文学生还没有学到,也没有预习。所以学习本课我以课文为载体,通过“教师引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与老师进行互动、对话。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领悟本文的真正内蕴。

  我设计的第一套教学方案是: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草原有一个初步认识;然后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2。通过幻灯片展示,引领学生阅读分析重点语段。当我得知焦园中学没有多媒体教室时,我立即又设计了第二套教学方案。

  我设计的第二套教学方案是:学生课前预习,消除字词障碍。课堂上重点讲读课文:首先分段讲解,然后精讲精彩片段,最后引导学生探究本文主旨,学习写作方法。但是,我在网上看到教育局的通知说“课前抽签决定上课顺序”,我想如果这样学生是没有预习机会的。于是我又设计了第三套教学方案。

  我设计的第三套教学方案是:“教师引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里结合了我们三春中学的“三读教学法”。课堂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又能够引起学生深层思考。如果学生大胆自信、积极勇敢我就让学生自主发言,如果学生没有积极举手、大胆发言的习惯,我就指生回答。为了使所有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我紧扣课文设计了几个句式:

  1、“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草原的__________的特点,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写出了人们对草原的__________感受,我是这样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句式不但扣紧了课文,又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这时老师要给以适时的指导、评价。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还设计了评比台。

  在我教授完这一节课后,我的教学目标都基本实现。学生在我的引领之下,有条不紊的学习了课文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引起了他们或深刻或浅显的人生体验。但是对于这一课,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内容需要挖掘,这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它要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在课堂上学习,到生活中体验。

  美中不足之处是学生活动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涨,虽然我课前得知这个班的学习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不爱发言、成绩也较差。但是我没有想到他们即使会也不愿意回答问题;不过在我用多种形式引导之下,也出现了积极回答问题的局面;其中一个同学,一节课就回答了四次。不过因此也影响了我的教学进度,我预计提前3—5分钟完成的教学任务,却在下课铃打响之前的几秒钟完成

《草原》教学反思8

  新课程标准提倡阅读教学要加强朗读、默读的指导。老舍笔下的小学课文《草原》是一篇自然美、人情美和语言美为一体的感人之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一开始虽然对学生强调要读出你喜欢的语气来,当琅琅书声充溢每一个角落,但读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后来通过引导让学生在“读、思、议、想”的过程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到“草原上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绿得无边无际”,“绿油油的草原上移动的白色花朵”等迷人景色,如此学生在有了初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了,读起来也抑扬顿挫,情感流露于表情之中,给人美的享受。

  由此可见,认知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认知的手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朗读,真情能够流露其中。特别是有的课文、段落或者某些句子含义深刻,学生如果对课文内容没有理解,情感就不容易参与朗读。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研讨所恃,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性成为读者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只有学生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得到生动形象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体验,才能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课文,和作者的情感交织在一起,达到理想的朗读效果。

《草原》教学反思9

  本课程包括歌曲《草原上》、《我是草原小牧民》,欣赏曲目《草原放牧》、《草原巡逻兵》等内容,需3-4个课时完成。我校三位老师分别上了唱歌课《草原上》、唱歌律动课《我是草原小牧民》及欣赏课《草原放牧》。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导入

  《草原上》采用了听音乐律动击拍的方式导入,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后面的歌曲学唱做好了铺垫,可谓一举两得。《我是草原小牧民》采用的是教师手风琴演奏导入,教师精彩的表演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求知的目光,可谓事半功倍。《草原放牧》采用了故事导入,教师的语言极具感染力,精彩的故事讲述紧紧揪着孩子们的心。总的来说,三位老师的导入都非常成功。

  二、教学方法

  三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可谓是形式多样、尽心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旋律的起伏变化,第一课时的王老师设计了随旋律蹲起的环节;为了更好地展示蒙古族的歌舞特点,王老师现场舞了起来。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课时的易老师设计了整首歌曲的律动。为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思维,第三课时的梁老师设计了集诗歌、绘画和舞蹈于一体的创编环节。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三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这对现在多媒体稍显泛滥的课堂更显珍贵。

  三、教学建议

  王老师的《草原上》前面的节奏击拍x x x-未能在歌曲教唱环节中运用略感可惜,后与之交流得知是因时间不够,则之前的歌词朗读环节似可删减。而手号引导歌谱视唱环节又似乎可以拓展为:个别学生手号打出歌曲的任意一句谱,其他同学唱出该句歌词,借以巩固对手号及音高的认识,并巩固歌词。易老师的《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内容安排稍显琐碎。其中歌曲教唱用时太少,在学生基本学会歌曲之后还可在歌曲的音准、节奏及歌唱的声音、情绪上再作要求并落实。梁老师的欣赏课《草原英雄小姐妹》开始的曲式结构“aba”环节似可不要,直接故事导入。梁老师的语言极富感染力,若脱稿讲述效果会更佳。第一遍欣赏时要学生听辨有几个乐段的目标太难,似乎应重新设定该环节教学目标,并进一步加强音乐主题的熟悉。

  总的来看,三位老师在课堂上教态自然、教学语言运用恰当、具亲和力、课堂组织有序、备课认真充分,诸如这般的优点很多很多,值得本人认真学习。以上观点为本人听课所思,供大家参考。

《草原》教学反思10

  《草原》一课是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上课伊始,我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了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歌曲结束,让学生再次受到美的熏陶。第二步,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第三步,选精彩段落感悟人情美。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整体来看,本课完成的较为理想。

  不足之处:学生放手不够,教师点拨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草原》教学反思11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

  一、 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 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

  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实际生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段写景语言优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战,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景重新进行描述,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学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么呢?用有( ),有( ),有( )的句式进行描述,真正理解到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而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在赞扬声中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为什么?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

  三、 选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这一点体现得不够明显。

  主要问题:

  1、 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

  2、 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

  3、 第二部分处理的较仓促。

  4、 教师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

  5、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

《草原》教学反思12

  本节课通过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在观看草原上的美丽风景,了解蒙古族的风俗人情,启发学生说一说:假如你是一个蒙古族的小朋友,骑着马儿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你会是怎样的心情?由此创设一种情境,一种氛围,让学生感受蒙古族人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情感,不仅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且能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蒙古族音乐的一些特点,这样既为后面的歌曲学唱中的大跳音程这一教学难点作了铺垫,又把学生的视角转向对整个蒙古族音乐风格的认识。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随琴声拍击歌曲的节奏,按节奏读歌词的方式,既让学生熟悉了歌词,感受了其中的文字形象,又掌握了歌曲的节奏,这一切又为后面的创作、表现环节做了铺垫,同时,在活动中,歌曲热情欢乐的氛围与学生对歌曲情感的表达也逐渐显现出来了。难点教学“611”八度音程主要通过模唱和教者的手势来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唱准音,并在八度音程和下滑音处体会感情,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当学生熟悉歌词后,教师伴奏,学生齐唱,然后进行歌曲处理,最后组织创编活动。**往往是课堂教学的华彩乐段,此时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兴趣最浓厚、积极性最易发挥的时刻,本课的**就在创编活动这一环节。在音乐活动中,教师用电子琴伴奏,学生们自由表现歌曲中小骑手、小射手、小摔跤手的`形象,将课堂气氛推向了**,既使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又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升华,学生在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中结束了这节课的学习活动。

  教师重点辅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唱一唱、跳一跳等活动中将音乐情感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最终达到感受美,表现音乐美的目的。难点教学八度音程主要通过模唱和教者的手势来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唱准音,并在八度音程和下滑音处体会感情,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音乐课歌唱教学要抓住教材上的节奏旋律和音乐特点,由浅入深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最终达到会唱歌曲,理解好音乐的丰富内涵的目的。

《草原》教学反思13

  本课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加强了有感情朗读的指导。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的确给同学们带来了感官上的饕餮盛筵:草原一碧千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特别是第一二段草原风光的描写十分出色,课堂上做到了句句细品,段段精读,而且趁热打铁,做到了当堂背诵,效果特别好。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也比较到位,课前做到了充分的预习,课上带着浓厚的`感情来学习,来品析,草原的景色仿佛就在眼前,充分给了学生美的享受。

  本文的语言十分优美,而且充满瑰丽的想象和奇妙的比喻,应该在写法上引导学生多借鉴。但是本课只注重了品读,没有细细分析语言到底美在那里,这样学生的写的收获会相对较少。另外草原的风光毕竟离学生生活实际比较遥远,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边启发边想象,还应该就着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改换一些比喻。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就像|……”以加强语言的训练。

《草原》教学反思14

  《草原》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些美,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教完本课,细细反思,成功之处喜悦作为经验,不足之处不馁作为改进的目标。

  一、 创设情景,熏陶感染。

  上课伊始,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二、 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景美。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这篇文章结构清晰,着重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我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较好地落实了教学目标,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此时,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尤其是写作方法的点拨: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草原的天的可爱,美丽;把写景物和感受紧密结合起来;用比喻句,把羊群比大花具体恰当地把羊群在草原上的'美表现出来。此训练比较到位。

  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实际生活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第一段写景语言优美,又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敢不敢向老舍先生挑战,用自己的语言和感受把“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美景重新进行描述,把学生的思维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学生想象,草原上都有什么呢?用有( ),有( ),有( )的句式进行描述,真正理解到为什么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而后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在赞扬声中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在理解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为什么?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

  三、 选精彩段落感悟人美。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本节课教学中,这一点我体现得不够明显。

  当然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学生放手不够,有迁的迹象;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教学中的点拨语,过渡语,总结语缺乏感染力。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我将扬长避短。

《草原》教学反思15

  试图从蒙古音乐入手,探讨与感受蒙古音乐中有本民族特色的弦乐、舞蹈、歌曲以及它们的艺术魅力。让学生通过课前查找有关“蒙古”的资料,使其知道除了课堂以外,还可以从多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材料,使之形成自我寻找答案、自我构建知识的意识;继而在课堂上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在欣赏、想象、表达、模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获得能力。本课例力图激发学生对“蒙古音乐”的兴趣以及进一步了解蒙古音乐文化的愿望,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乐趣和回味,符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这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领域。

  第一, 感受与鉴赏。从课前热身的'蒙古音乐到蒙古文化的

  了解都是基于学生自身对蒙古的印象,目的是让课的序幕在一种学生纯自然感受上拉开的,而并非老师强加上去的,老师的角色只是个引导者。

  第二,体验与表现。音乐源自于生活,课的开始借用影像片段将同学们的视线、听觉逐渐拉向传统的蒙古音乐。课的主线是蒙古弦乐、舞蹈和歌曲,通过学生欣赏、模仿、表演等来完成,让他们觉得原来遥不可及的音乐与自己的距离如此贴近。

  第三、实践与创造。对于学生们的创作与表演,不求完美精细,但求投入开心,使他们体会到真正的蒙古音乐特点。

  这三个教学领域我主要通过应用现代化媒体和让学生充分参与活动两大手段来完成,有了视觉、听觉的刺激,再加上让学生尽量地动起来,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体验进而喜欢,并以正确的态度接受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