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05 09:24:4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1

  汽化和液化课堂教学至少两个课时,我分成了沸腾、蒸发和液化。沸腾的实验比较耗时间,设计的内容较多,所以我用了一个课时。蒸发和液化知识点也较多,但常识性了解内容较多,蒸发的要求也降低了,所以可以一节课讲完。

  本节引入实验我按照书中实验进行,我用的开水和装酒精的袋子(酒精用一般医用可以,用95%效果最好),水一定要高于78摄氏度,我再课堂上就是刚烧开的开水。效果非常明显,有时老师用的气球,我没有尝试多,下次我会使用气球的效果。

  实际上课中,沸腾的课我上了1.5节,也不知道哪儿啰嗦了。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做沸腾的实验(初温较高),学生观察现象,温度变化,气泡变化等。得出数据后,和学生一起用数据和坐标图归纳。沸腾定义,特点,条件,看沸点,提出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蒸发的'知识我没有用太多的实验,而是和学生一起研究生活现象归纳影响蒸发的因素,并说明控制变量的应用,写出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表面空气流速跟蒸发的关系,故意没有利用控制变量的思路。

  液化,原本准备了一个冻有冰的矿泉水瓶,让学生将外面的水擦干,无论如何都擦不干,引导学生水从哪里来的,水蒸气液化而来。但当天上课时没有忘记带了,所以就用冰糕替代。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2

  教前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化和凝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本课讲述的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及现象解释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认识液化现象是本课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相信蒸发过程要吸热以及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到一定时,就会液化这两种现象,还应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现将本节的教学设计和反思总结如下:教学设计:

  一、自学指导:

  阅读课本,完成下面的填空。

  1、汽化的定义:物质从态变为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液化的定义:物质从态变为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3、蒸发的定义:温度下都能发生在液体的汽化现象。

  二、新课引入:

  同学们,给你一块玻璃片,你能看清自己的头像吗?朝镜子哈气,再看看自己的像,有什么变化?

  刚才同学们哈气,像很快模糊了,但一会儿又清晰了,这个现象里面藏着什么科学道理呢?今天我们探究了《汽化和液化》后,相信都能找到答案。

  三、合作探究:

  将一滴酒精滴到玻璃片上,轻吹几口气,观察到什么现象?

  投影: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至于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下节课我们到实验室去探究。

  下面请大家一起研究蒸发发生的部位。

  第一组实验:蒸发的发生部位

  1、将陈醋倒入玻璃杯中,请身边的同学闻闻,说出气味;

  2、将麻油倒入醋上面,提示分成两层,请身边的同学闻闻,说出气味;

  3、用玻璃棒搅拌液体,请身边的同学先猜想后闻一闻,说出气味;

  4、上述实验说明: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

  5、举例:湿衣服温度高时会干,温度低时也会干,说明了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投影:蒸发的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湿衣服有时干得快,有时干得慢,说明蒸发有快慢之分。液体的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二组实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取两张纸,放入水中浸湿,并排贴在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一只盛满热水,另一只盛满冷水,看到了什么现象?请同学说出蒸发快慢与什么有关;

  2、取两张纸,放入酒精中浸湿,用手将拎着,一张展开,另一张折成四分之一,看到了什么现象?请同学说出蒸发快慢与什么有关;

  3、取两张纸,放入酒精中浸湿,并排贴在黑板上,一张用小风扇吹,另一张不用风吹,看到了什么现象?请同学说出蒸发快慢与什么有关;

  几位同学动作协调,配合默契。实验给大家展示了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空气流动快慢。接下来请一位同学具体总结一下:

  1、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除了上述三个因素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吗?

  第三组实验:不同液体蒸发快慢不同

  1、三人在黑板上画三个和黑板擦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2、分别用棉花同时在长方形中涂满酒精、水、植物油,

  3、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不同液体蒸发快慢是不同的)

  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同学们都认同这种观点吗?我们来分析他们研究的方法,他们控制了同样的表面积、同样的液体量、同时涂液体,使得实验结果令人信服。这种只改变一个量,而控制其他物理量不变的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同学们在今后的物理学习中还会常用控制变量法。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也可能会影响蒸发的快慢?学生举例:湿度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

  看来大家都是有心人。在蒸发过程中,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到还伴随着温度的变化,大家可以利用桌面的器材完成探究。观察到什么?又说明了什么?结论: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

  汽化是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反过来又叫什么呢?

  投影: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下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观察液化现象。

  第四组实验:水蒸气遇冷液化

  1、端上一杯热茶,请同学喝茶;

  2、戴眼镜同学靠近看什么茶;

  3、镜片上出现水雾,什么也看不清;

  4、茶杯里冒出的“白气”是什么?

  镜片上的`水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空气中有水蒸气,我们看不见。高压锅出气口冲出的高温水蒸气也看不清楚(视频),但出气口上方的温度相对低一些,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了“白气”。水蒸气会不会随时都液化呢?

  第五组实验:镜子加热后水蒸气难以液化

  1、将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烘烤5秒钟;

  2、再将镜子放在热水瓶口3秒,给同学观察,没有水雾产生,这说明了什么?上面实验告诉我们:液化是有条件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反过来,不给降温甚至升温,就可以阻止液化。牙医在使用小镜子前会将其放置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就是阻止口腔的水蒸气液化。还有没有其它方式让气体液化呢?第六组实验:压缩气体使其液化

  1、用大拇指压住注射器口,用力压活塞;

  2、观察注射器内壁上的变化:小液滴出现。

  这位同学操作规范,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成功完成了实验。这个例子说明了在被压缩的情况下气体也是可以液化的,因此我们可以总结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投影)。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不能解释在玻璃片哈气的现象呢?

  四、即学即练:

  为了检验一下研究的效果,来完成5个练习。

  1、蒸发可以在温度下发生,并且在液体的进行。

  2、从冰箱刚拿出的饮料表面为什么会出现水珠?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4、如何减慢液体的蒸发?

  5、外出几天,怎样防止阳台的花草因蒸发过度而枯萎?

  五、拓展:

  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汽化现象,你还见过剧烈的汽化现象吗?这种汽化现象可以发生在液体的什么部位?

  教学反思:

  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如:在“怎样防止阳台的花草因蒸发过度而枯萎。”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3

  我发现,每当我在第一个班讲一节新课时,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我想好了思路,可是在讲课的时候,会发现有的想法是错误的,于是我就必须及时调整。

  昨天讲《汽化和液化》时,我准备先从“蒸发”和“沸腾”的实例引出这两个概念,然后再概括出它们都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从而引出汽化。可是我发现,这样讲起来让学生难理解,还不如直接给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然而再举例引出它的两种方式。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在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我试图引出“因素”之前渗透“控制变量法”,即观察每幅图时不仅说出不同点,还要说出相同点。可是我发现,这样讲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在后面两个班上课时,我改为学习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之后,再回过头观察“相同点”,从而引出“控制变量法”。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容易多了,也节省了不少时间。

  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虽然实验前我讲了“直到水沸腾后再持续三分钟停止计时”,可是有的.学生理解为“只加热三分钟”;还有的学生一沸腾就停止加热,说是怕温度计被烧炸了。这反映出我没有事先猜测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到这点。初三化学教学反思高三化学教学反思化学教学反思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4

  新的课程目标与《九年义务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相比,知识目标有所降低,但能力目标、意识目标有所提高。按《九年义务教学大纲》的要求,旧教材将汽化和液化的内容分为3节课进行:蒸发、观察水的沸腾、液化,通过三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准确表达所学到的知识。而新教材则把它们放在一节课,正是遵照新课程标准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只要抓住它们的最明显的特征,让学生好理解和记忆,使他们可以更多地专注于探究的过程。

  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事求是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都有很大的帮助。

  关于“纸锅烧水”实验。

  第四章第三节的“想想做做”小实验“纸锅烧水”,课本中所用的方法是:取一张厚纸做一个小纸锅,盛上水,用酒精灯加热。但这个小纸锅如果学生做不好,就会影响实验效果,而且做起来也浪费时间。如果用一次性纸水杯来代替纸锅,用蜡烛代替酒精灯,学生就可以自己在家里做这个实验了。可以使这个实验更加方便简单,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观点。但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纸杯中不要放水太多,大约1厘米深的水即可。这样,3-4分钟左右就可以把水烧沸腾,以免加热时间太长,水不沸腾,实验失败。

  第二,用硬纸壳做一个杯盖,盖到纸杯上,可以缩短烧水时间。当听到水发出响声时,再打开纸盖,观察沸腾现象。

  第三, 实验时,要用蜡烛的外焰加热纸杯底部,避免把纸杯烧坏。加热时,纸杯底逐渐变黑,不用担心,实验完毕后,把水倒出,轻轻地刮开已变黑色的纸杯底,就可以看见白色的纸杯完好无损了。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5

  本节课重点是蒸发和沸腾,对于蒸发现象学生有大量的生活经验,不必在此细讲。主要使学生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的特点,同时在实验中对学生渗透物理实验方法教育。水的沸腾现象学生几乎每天可见,但大多数学生并未对其进行过仔细观察,在实验中可事先提出要注意观察的现象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的出结论。

  本节课,我感觉以下方面是值得肯定:

  1、在研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创设“怎样使衣服干的最快”的大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列举的例子贴近日常生活,有助于降低知识的难度,同时使学生意识到物理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情感。

  我所欠缺的有:

  1、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回答问题时,出现“满堂吼”,从而掩饰了能力较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在研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教育。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6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发扬民主,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如:在“怎样防止阳台的花草因蒸发过度而枯萎。”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

  本节课中采用的多媒体形式表达的主要是文字、画面、录像等能够交互式处理的`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捷、和谐、方便、环保。课前教师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拍摄了大量的录像资料(如:“高压锅产生蒸汽”、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实验室通风橱完成的“乙醚液化”这个实验,学生通过挤压注射器活塞使乙醚液滴出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一次次达到高潮。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7

  不同点:几个小组的沸点都不同,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基本都是“水太多太少,火力弱,烧杯上有盖子,温度计不同”,把影响水加热时间因素和影响沸点因素混淆。

  (1)教师可以让相同沸点的小组把水杯举起来,看看水量是不是一样,从而证明沸点与水量无关;

  (2)相同道理,让几组沸点高低不同的小组比较下酒精灯的'火力,看看是不是沸点高的火力一定大,从而证明沸点与火力无关。

  (3)让几组沸点高低不同的小组拿他们的温度计插入同一杯冷水中,看最后温度是不是一样,从而分析出沸点可能受所用温度计的误差影响。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沸点的不同主要是与气压有关,指出只有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才是100℃,结合课本科学世界内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液体沸点越低,在珠穆朗玛峰8844米上水的沸点只有72℃,增加学生兴趣。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熔化和凝固,对于物态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小学科学课和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蒸发和沸腾,但是对于《汽化和液化》的认识还只是在表面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从物态变化的角度来动态的分析《汽化和液化》,提高知识水平。

  本节课的引入我是用棉纱蘸些酒精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然后演示:在一个透明塑料袋里滴几滴酒精,系紧袋口放到热水里,过一会再拿出来。让学生观察到塑料袋有什么变化,这两个变化的过程就是《汽化和液化》。

  自认为导入新课过程合理,以演示实验能够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并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虽然这两种物态变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学生了解的不是很具体,特别是沸腾现象,只知道水烧开时有很多白气,但不知道白气是怎样产生的。

  沸腾的教学是探究式,在设计实验时要准备实验器材,我就让学生说需要什么器材,而不是直接给出,例如要给物体加热就须要酒精灯,要知道温度的变化就须要温度计等,学生说一样就出示一样并放到实验台上,这样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了解实验器材的用处。

  在做实验时也是让两名学生配合,一名学生计时,一名学生读数,因为实验器材都较小,坐后边的同学观察沸腾现象就不容易了,于是我用摄像头对着烧杯,将实验现象放到屏幕上,便于全班学生观察。事实上效果很好,在讲课后也得到了县教研室物理教研员秦老师的.肯定。

  在教学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提问:“怎样可以将湿衣服快点晒干?”由于日常生活中有这些经验,同学们很快就回答出来了,我再稍加整理就得出了结论。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

  在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的问题上,我最初设想由学生举例归纳,改成了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之间合作来探究问题。主要理由是学生的想象翅膀还未展开,一时提出要求举例,可能涉及的面狭窄。所以改为学生自己来探究问题,一来可以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二来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并学会比较方法,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思想,及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表达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中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感。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又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这对理解其他科学实验以及自己从事科学活动都是很有意义的。

  为了确保实验效果我事先做了充足的准备,例如怎样让酒精汽化又液化的实验我在家里做了二十几次,选用了不同的塑料袋,用不同量的酒精,以及不同的水温。最后取定用那种很薄的保鲜袋,酒精最好4——5滴,多了汽化不明显,少了液化不明显,以及水温一定要高,最好是刚刚烧开的。我第一次在学校一个班上做失败的原因就是水温不够,在监利参加教学比武时就是让一位老师帮忙烧的水。还有做沸腾实验时用的烧杯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约50ml的效果最好,大了烧水时间太长沸腾现象不明显,小了看不到气泡上升变大的过程。

  为了在监利翔宇学校教学比武时上好课,这节课我在本校两个班上了两次,且请本校物理老师听课及评课,我虚心地听取了老师们指出的问题和建议。

  上完本节课以后自我感觉还不错。一是学生配合的很好,虽然学生还没有学习熔化的凝固,就连温度计的使用都还没学完,但在我课前临时补课的作用下学生的配合还是很好的;二是上课时马上就进入了状态,没上课前担心实验效果不好,以及要准备实验器材,还要将电脑接好,十分钟的时间真的很紧,刚把东西准备好就到了上课时间,匆忙上课,刚过3分钟就电话响了起来(早上起床时都记得上课前要关手机的,晕),心里更是紧张,赶紧关了手机,好在马上就进入了状态,后来是一切按照设计的走,也是越讲越有激情。三是实验效果都很好,我最担心的问题都没有出现。

  整堂课也还是有些缺陷,例如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学语言不够严谨还需提高,还有就是师生互动还不够,还可以设计更多的互动环节,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在讲课后差不多一个星期,评奖结果出来了,我讲的课获得一等奖,并且排名在最前面,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9

  在讲《汽化和液化》这节内容时,我发现好多教师就是直接拿着课本和教案进行教学,并没有什么实验可做,做为物理学科,大部分理论和知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对一节有实验而不去做实验的课堂,任何口头的说教都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是无法调动起来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调动不了,更不用谈什么学习的兴趣了。

  我听过这节课的市级优质课比赛,参赛教师为了上好这节课想出了很多花招,也很有创意,虽说没有获得很好的'比赛成绩,但就凭参赛教师的那种激情和责任心以及教学态度,足以成为许多教师学习的榜样,说实话,我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收获和启发。

  新课标对本节的教学要求是在知识与技能的层面要求学生知道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了解液体的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液体蒸发有效冷作用。在这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蒸发与沸腾的两种现象,知道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既在液体的表面又在液体的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液体蒸发与沸腾时温度的特点。通过教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仔细分析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探索自然现象,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10

  我发现,每当我在第一个班讲一节新课时,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我想好了思路,可是在讲课的时候,会发现有的想法是错误的,于是我就必须及时调整。

  昨天讲《汽化和液化》时,我准备先从“蒸发”和“沸腾”的实例引出这两个概念,然后再概括出它们都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从而引出汽化。可是我发现,这样讲起来让学生难理解,还不如直接给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然而再举例引出它的两种方式。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在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我试图引出“因素”之前渗透“控制变量法”,即观察每幅图时不仅说出不同点,还要说出相同点。可是我发现,这样讲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在后面两个班上课时,我改为学习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之后,再回过头观察“相同点”,从而引出“控制变量法”。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容易多了,也节省了不少时间。

  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虽然实验前我讲了“直到水沸腾后再持续三分钟停止计时”,可是有的学生理解为“只加热三分钟”;还有的学生一沸腾就停止加热,说是怕温度计被烧炸了。这反映出我没有事先猜测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到这点。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11

  本节课讲《蒸发和液化》,“蒸发和液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蒸发联系起来,例如:太阳底下晒衣服、炉子上烧水、游泳上岸后会很冷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从实验入手(学生手背上擦酒精)让学生在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手背凉)体验到“蒸发吸热”的实质,再通过温度计演示(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酒精,酒精蒸发吸热,温度计的示数明显下降)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理解蒸发吸热且有致冷作用。同时也通过三个演示实验:1、用酒精灯将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后,在玻璃出口处放一根冷铁棒。2、用注射器,压缩乙醚蒸气体积,使其液化。3、在实验一基础上,先将冷铁棒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使学生深刻地记得液化有两种方法,理解液化要放热。

  本节课通过 “探究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怎样使我们的衣服干得更快?继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将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晒、将衣服摊开、将衣服放在通风处等。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实验方案的完善过程没有放开,老师讲得过多,这时可以发挥学生同伴互助的作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实验的可行性,老师最后总结,效果可能会更好。

  2、整节课结尾部分显得有些太仓促。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12

  本节课首先通过用酒精写字的小实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汽化的概念,然后介绍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对于蒸发现象,学生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而对于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水的沸腾现象,大多数学生并未仔细观察过,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和特点。

  本节内容属于科学探究实验课,比较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前、课后的收集资料,课堂上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还有问题的讨论等等,特别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从实验装置到装水、加热、测量温度、观察时间和实验现象(气泡、声音的变化)、记录等,要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些学习内容,确实有点困难,所以这堂课从实验的设计到实验的进行我都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合作,选出比较合适的方案进行实验,然后再具体分工,共同完成。实验数据处理时,各小组针对“为什么各小组测出的水的沸点不同?”展开讨论,学习氛围浓厚。

  在课后的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对水的沸腾实验理解不深,实验装置顺序不明确,可能是学生实验过程中没有充分参与到实验中,只关心自己的任务,对于同组其他的实验任务不关心,导致对于实验某些环节含糊不明确。所以启发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参与到完整的实验环节中尤为重要。

  通过对自己这堂课的思考,这节课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是学生对水的沸腾实验理解不深及无法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相应现象的问题,这需要在后面的课堂中进一步加强巩固;

  二是整个环节的衔接过程中有些地方不自然,学生思维有些跳跃,不利于学生接受;

  三是整堂课时间把握不合理,水的沸腾实验占用大部分时间,导致后边时间不充足。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13

  继《熔化和凝固》之后的一节,学生经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清楚研究物态变化离不开观察和实验,况且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探究物理现象的教学是初中教学,特别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新课开始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气体和液体相互转化的例子,通过湿衣服变干、洒到地上的水变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现象,激发了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与热情,有效的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结合预习学案完成了《汽化和液化》的概念教学,教师进行实验,首先演示塑料袋中的酒精汽化,放在80℃以上的热水中,塑料袋涨起来,学生观察汽化现象。因为此实验用高温的开水为了避免学生烫伤,所以必须由教师完成。接着进行沸腾实验的研究,由学生通过学案明确实验的做法后,教师进行实验器材的介绍,介绍器材后,在进行沸腾实验前,教师在黑板上洒水,这样使沸腾实验和蒸发实验同时进行,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数据,最后实验很成功,学生看到沸腾后温度不在变化,以为温度计坏了,实际上这正是我们需要的结果,看到蒸发也悄悄的进行,这样实验结束后依次分析两个汽化方式的特点,在沸腾实验的小烧杯上放一个小玻璃片让学生看到水滴生成。从而完成了液化的实验演示。本节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科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生活,激发求知欲望的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使《汽化和液化》两个概念的学习变得轻松容易。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探究活动,我在黑板上用胶头滴管滴两块大面积酒精,让学生想办法怎么样能让其中一个快点干,学生说用火烤,有的学生说这是酒精用火烤太危险,有的孩子说用扇子扇,我找了一个爱学物理的`学生来,他那书使劲的扇,老师给他递一个硬纸板,很好的提高了师生间的感情,之后又拿出来一个电吹风帮那孩子的忙,师生就这样愉快的完成了这个实验的研究,开心、轻松又学到了知识。

  通过对这堂课的演示实验的处理,联系我以往的教学经验,这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效果很好。从这两方面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个性的发挥,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显得自然和谐,作为教师,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是十分必要。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14

  这个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综合各种仪器应用的热学实验,实验仪器很多也比较危险,而且实验时间一定要控制在15分钟以内(一节课40分钟),毕竟此实验探究只是引入沸腾概念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实验后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这么短时间既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能力,所以怎样提高实验的实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1)实验前让学生思考问题“你烧水时怎么判断水沸腾了没有?”,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是“有气泡,有烟雾,听水的.响度,温度有无达到100℃”。通过这一步,让学生明确实验任务是: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温度变化,并描出水的沸腾图象。

  (2)实验前要让学生回顾实验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特别是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

  (3)为了减小水加热的时间,本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

  1.可以用100ml的小烧杯来加热,水量控制在70ml左右。

  2.烧杯上加个光盘作盖子,减小热量损失,光盘中间的孔刚好可以插温度计。

  3.水的初温最好是70℃以上,以确保水温能快速到达90℃开始计时。

  (4)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学生的操作,对于错误操作要及时指正,并收集有代表性的几组学生数据,以便实验结束展示给全体学生。

  实验结束后展示几组学生数据,让学生分析数据图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水加热到一定时间温度保持不变,再结合前面学过的熔化曲线,晶体要到一定温度才开始熔化,水也要到一定温度才开始沸腾;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温度叫熔点,水沸腾时温度也不变,引入沸点。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15

  如何引导学生从复杂的物理现象中发现并找出产生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保持并不断提高他们参与探究物理现象的兴趣与热情,使学生爱上物理课,是我始终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本节课以通过湿衣服变干、洒到地上的水变干,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现象,以及演示试验塑料袋中的酒精,放在80℃以上的热水中,塑料袋涨起来,引入汽化现象。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科学是一门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使汽化和液化两个概念的引出顺其自然。

  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探究活动,又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理解其他科学实验以及自己从事科学活动都是很有意义的。在研究“水沸腾实验”中,让学生复习海波熔化实验,讨论水沸腾实验的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自实验,体验探究物理规律的乐趣。

  《汽化和液化》这节课的教学使我在这方面有了一些启示;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课题,体现了从现象到实质,从生活到物理。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本节的授课的密度较大,主要是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刚刚学习物理的兴趣而定的。

  通过对自己设计的这堂课的思考,联系我的教学经验,这堂课可能会在这两方面存在问题:学生对汽化的.两种方式理解了但因练习量不够会存在暂时无法解解释生活中相应现象的的问题,这需要在后面的课中进一步巩固。学探究实验课中,我真正体验到,新课程强调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当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时,就意味着学生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施展,创造性的解放,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的出现,绝非偶然。另外,作为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实在是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