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教学反思

时间:2022-08-08 20:44:2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回声》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回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回声》教学反思

《回声》教学反思1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既具有表象性,又具有抽象性,既具有规律性又具有变化性,这使得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难以把握,出现了许多解题误区。

  例: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在进入隧道口提前鸣笛,火车速度为20m/s,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司机在鸣笛后9s听到自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求①火车开始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②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

  错解一:已知,V声=340m/sV车=20m/st=9s

  分析:因为声音的所走的时间与车所走的时间相等,

  所以S声=V声·t=340m/s·9s=3060m

  S车=V车·t=20m/s·9s=180m

  所以S1=S声/2=3060m/2=1530m

  S2=S1-180m=1350m

  答火车开始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1530m②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1350m

  错解二,已知,V声=340m/sV车=20m/st=9s

  所以S声=V声·t=340m/s·9s=3060m

  S车=V车·t=20m/s·9s=180m

  S2=S声/2=3060m/2=1530m

  S=S声/2—S车=3060m/2+180=1710m

  答火车开始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1530m②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1710m

  正解已知,V声=340m/sV车=20m/st=9s

  分析,因为汽车鸣笛后,声音与车同时前进,人又听到回声,说明车与声音走过的时间相同即都是9s

  S声=V声·t=340m/s·9s=3060m

  S车=V车·t=20m/s·9s=180m

  所以S1=(S车+S声)/2=1620m

  S2=S1-S车=1440m

  答火车开始鸣笛处距隧道口距离1530m②听到回声时火车距隧道口的距离1710m

  分析学生做错,存在很多问题,下面就我的几点看法浅谈一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建立模型意识的培养

  理想的物理模型,即是物理科学体系典范,也是解决现实物理问题不可或缺的依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及时向学生建立的基本物理模型的。并要求学生牢固把握住这些基本的物理模型,并且在具体应用解决物理问题时。引导学生如何根据题设条件,从物理规律出发,通过分析、综合、类比等,使思维从纷繁复杂的具体问题中抽象、构造出我们熟悉的物理模型。然后应用掌握的相关知识予以解决。在本题中学生不会做题,说明学生对声音的理解还不透,声音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传播时走的是什么路线,向那个方向传播的,学生都理解的不清楚。所以做题时总是感觉很抽象,很难以理解,更不用说去解决现生活中的题,所以在讲声音这一章

  时要建立物理模型,声音走的路线就象一棵射出的子弹,走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既形象又生动地把声音传播走的路线描绘出来。同时还注意知道的迁移。把第二章简单的运动的中的匀速直线运动的知识迁移过来,使学生对声音是怎么走的有一个形象直观的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解决题,就很简单。

  2、学会建立情景示意图

  学生普遍感觉物理难学:听听还懂,解决实际问题就困难。关键在于他们还是习惯于形象思维方式,只会记概念、規律的.静态结论,而不重視得出结论的发展过程。只会照葫画瓢,模仿性地解决一些简单的物理问题,而不善于通过观察分析地去解决问题。对于本题如果画出实物情景的示意图(如图)(图挂不上去),便于学生理解,也便于解决问题,使问题简单化。倘若离开了物理情景,解题时会让学生感到无丛下手的感觉。

  3、对于知识的不理解,如学生在做题时所犯的错误,求AC的长度时,应先求出A——C-——B声音所走的路程,再加上车所走的路程BC的路程,再除以2就是AC的路程。而同学做错的原因是从A——C——B的路程的除以2,然后再减去AB的路程才是BC的路程,这就是学生做错的原因。学生还不太理解先除以2与后除于2有什么区别,这就要求教师在讲的时候讲明白,学生才能不再出现同样的错误。

  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更改,“课题研究性”教学模式与“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均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思维的意识,自觉地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物理模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的进步,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回声》教学反思2

  一、教学目标

  1、感受充满着幻想与乐趣的回声——这一大自然的现象,并让我们在音乐的感悟下去探索,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2、聆听和表演歌曲《友谊的回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与神奇。学生在探究、设疑以及师生合作中学会歌曲;在倾听、实践、评价等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表现歌曲,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3、在优美的音乐情境及有趣的游戏中,学会“f ”、“pp”强弱记号,并能自信的,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

  二、教学材料分析

  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第二乐句是第一个乐句的变化重复,采用了切分节奏,通过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发出了越来越热情的呼喊,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复习反复记号“ ||::|| ”。

  3、掌握前半拍休止 2/4 OX XX | ……

  教学难点:

  1、学习使用气息控制声音的强弱。

  2、认识并掌握力度记号“f ”、“p ”。

  2、了解“ff”、“pp”、“mf”、“mp”。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1、看动画片《回声》片段。

  2、看后回答大山里神秘的声音是什么吗?(生答:回声)

  4、师:在这个世界上,人的声音是最美妙而复杂的。他能将大自然中很多的`声音表现出来,例如:回声!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向大自然学习这美妙的回声。

  二、解决难点,感受“回声”

  1、分两组进行模仿“回声”练习

  f p

  噢 噢(交换练习)

  2、师:大家声音的表现力可真棒,我们能为回声加音高吗?来,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f pp

  i60|i60|

  噢 噢

  f pp

  750|750|

  噢 噢

  f pp f pp

  i60|i60|750|750|

  噢 噢 噢 噢

  3、大家想不想知道,在音乐中,用什么记号来表示“强”?什么记号来表示“弱”?

  师讲解:

  “f”表示强,“p”表示弱。

  引申:

  “ff”表示极强,“pp”表示极弱。

  4、让我们大家再一次的来感受一下美妙的回声。

  2/4

  fppfpp

  i60|i60|750|750|

  噢, 噢。 噢, 噢。

  (师生对唱——生生对唱——加上动作唱)

  5、小结:这真是美妙的回声,我们仿佛就在跟大山对话一样,可爱的回声,友谊的回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友谊的回声》

  三、新课教学,学习“回声”

  1、竖起你的耳朵,我们一起来完整的欣赏这首歌曲

  2、 复听,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

  (聆听歌曲,思考)

  3、现在,让我们一起划着二拍子,再次聆听歌曲。

  4、自己任选歌中的一句来学唱,学会后唱给同学们听

  5、在唱谱过程中,如果你遇到难唱的乐句请举手示意,我们请“小老师”或老师来帮助你。

  (生提出难点乐句,如果可以,让学生自己解决;如果有难度,可以通过教师范唱解决难点乐句)

  6、跟着老师轻轻地来唱歌曲的旋律(学生轻轻跟唱)

  7、填唱歌词

  8、完整演唱歌曲

  9、同学们真聪明,这么快就把歌曲学会了,真棒!10、山谷的回声仿佛还在歌唱,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伴奏,合着山谷的回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拓展教学,情感升华

  1、拓展延伸,再次观看《回声》片段。

  友谊的回声真美啊!让我们来当一回大山和小兔淘淘来一次亲密对话(当小兔淘淘对着大山喊一声时,我们来当大山轻轻地回应他一声)。

  刚刚我们和小兔淘淘共同喊出了“友谊的回声”,那么请你们也来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朋友之间友谊的存在。

  2、请学生讲述。

  3、分组做游戏“回声”

  4、让我们用最优美的歌声和舞蹈动作来表现“友谊的回声”。

  5、是啊!友谊的回声无处不在,就像兔妈妈说的:只要你对别人好,别人也同样会对你好。

  友谊是一朵鲜花,只有在双方的浇灌下,才能越开越美,愿友谊的回声永远飘荡在我们周围!

《回声》教学反思3

  这部作品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同学们对友谊的赞美、珍惜与追求。歌曲整首学唱时有一定难度。所以我采用动画片的形式导入课题。本学期关注班级合唱,我利用回声的效果,适当的开展了学生的合唱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倾听什么样的声音是正确的发声状态,在合唱里唱歌的位置以及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让学生初步了解合唱简单的指挥图式。在这部作品学唱时,我把它分成两个部分进行。牢牢把握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和“给学生学习自主权”的理念来组织教学。让教学在“学习重点乐句”-整体欣赏-分解学唱-表演练习-情感升华-音乐创编这六个环节中逐一落实,让学生体验音乐课的轻松愉快的情境。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来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中的音乐,如何让学生从生活中的音乐中提炼出音乐的本质,将对音乐的认识提升到另一高度,这是我们音乐课堂上所要追求的。小学生不像成年人那个去创造或发明什么东西,但他们的对事物很好奇,好问,善于观察。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愉快和谐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并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我的教学过种当中。

  在导入本课时,我运用故事导入引出视频片断《回声》,通过让学生欣赏视频片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班级合唱的形式感受回声音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在接下去的回声游戏中更发的表现回声,并在课堂中制造回声,轻松解决歌曲当中的难点。

  二、充分开展班级合唱特色

  在引出“F”“P”的'强弱记号中,我利用课件老虎与猫,大象走路的声音与小猫走路的声音引出声音的强与弱。学生比较感兴趣。并把“F”“P”“FF”“PP”这四个力度记号用分组合唱的形式表现班级合唱的特色,提醒学生注意老师的指挥拍点。

  1=bE 2/4 f pp f pp

  1 6 0 | 1 6 0 | 7 5 0 | 7 5 0 |

  噢 噢 噢 噢

  三:个人总结

  开展班级特色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和集体主义观念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合唱教学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歌唱,是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体现。在这常课中,我从学生声音练习入手,让他们辨别不同的回声音演唱效果,面带笑容,抬眉毛。尽量让自己的声音“轻,脆,甜”。渐渐地,声音统一起来了。第二步便是音准问题,要解决它可不是一早一夕的,而且在这么短短的一堂课中是无法解决的,不急!我晓之以理,并用了十二分的耐心,让他们一句一句地听琴演唱,碰到难点,则是我一句句地范唱,跟唱。每进一步,我便让大家鼓掌激励自己。而这时,就是我们班师生最愉快的时候。当然,我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每堂音乐课中都对合唱的认识有进步与表现。在这堂课中,更多的是在玩中渗透合唱意识。

  在整堂的课堂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的问题,很多老师都给我提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与要求。我也改了很多次,尝试了很多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比如在开展班级合唱当中,鲁老师强调要让学生关注音乐,要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习惯。要强调学生一进音乐教室就要有合唱的境界。这些都需要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

  在授课当中,当教案的预设与生成不一致的时候,我的反应还不够迅速果断,以致于在表述上有点语无伦次,在歌曲演唱中还要注意对每一次的演唱提出更细致的要求,让学生每一次的演唱都有目标,难点的部分在整首歌曲的演唱中还得重点提示,让学生更为巩固,还要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活跃气氛等等,不足之处,我将虚心听取,并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改进。

《回声》教学反思4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蕴涵了浓厚的语文因素.课文都是由字.词.句组成的,抓好词句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如在教学中,由”圈”字,带出词语,”一圈圈”.一圈圈波纹,然后再过度到句子.段落.从而实现识字与阅读相结合,以识字促阅读.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体验人物的`情感.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敏锐感受的表现.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感悟理解,体会小青蛙的情感变化,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表现出来.

  3:从图入手,通过直观的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回声的形成原因是难点,在这里采用了小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

  4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是多元化的,对问题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5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到生活中体验回声,并合作表演回声,不但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体现出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充满了童趣

《回声》教学反思5

  回声这这种现象每个同学几乎都碰到过,只不过有些同学不清楚这就是回声。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就对同学们说:“小时候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拉长声音大声地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你们碰到过这种情况吗?有什么感受?这样,我通过联系学生平时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情况,拉近了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愿望,自然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中。感觉这一环节的教学顺利。

  《回声》的.第四自然段,讲青蛙妈妈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河里,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又荡了回来。课文从这一自然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显然,理解第四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运用小实验,化静为动,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效果。小实验的操作过程如下:先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圆形水槽,槽内盛入适量带色的水(清水中放入一两滴红墨水)。通过投影,学生观察并口述水面静止的状态。接着,教师随手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圆形水槽内,要求学生观察、口述水面的变化:槽内的水被小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槽壁,又荡了回来。随后,再要求学生朗读本段,找出动词,加以体会。演示实验,口述过程,想象回声并反复进行。演示小实验,展示水面波纹活动的景象,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在阅读教学中我把“读“贯穿于全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孩子们的朗读热情。例如:师生互读、齐读、默读、表演读、赛读、带动作读等等。经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能根据小青蛙对回声的认识的变化,读出不同的语气。由赞美到奇怪到欢乐。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

《回声》教学反思6

  《回声》一课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教学难点是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这篇童话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但回声较为抽象,学生能听得见但看不见,摸不着。要理解它的产生原因是重难点,而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呢?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讲青蛙妈妈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河里,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又荡了回来。显然,理解第四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我本来想运用小实验,化静为动,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害怕操作起来影响教学秩序,我就让孩子在一张纸上用画来表示回声的现象。随后,再要求学生讲解自己画图的想法,在回头朗读本段,找出动词,加以体会。口述过程,想象回声并反复进行。通过课件演示展示水面波纹活动的景象,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本课课文的语言浅显,内容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赛读、带动作读等等。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创设了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边读边悟小青蛙的不同语气和青蛙妈妈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很多学生都能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和奇怪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

  但是由于放弃了动手演示这部分,对于突破难点有一些欠缺。导致这部分时间分配太多,耽误了后面的任务,结果拖延了下课时间。本节课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我课后深刻的反思。及时改进,寻求更好的教学方法。

《回声》教学反思7

  《回声》是二年级人教版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第八单元的主题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热爱科学,这篇童话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的语气。教学难点是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回声比较抽象,学生能听得见但看不见,摸不着。要理解它的产生原因是重难点,而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呢?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讲青蛙妈妈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河里,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又荡了回来。显然,理解第四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水波的变化,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取得较好的效果。接着指导学生理解妈妈的那一段话,先让学生听老师范读,接着让学生与同桌交流:你明白了什么?然后全班汇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回声是怎么产生的。这么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较好地突破难点。

  本课课文的语言浅显,内容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带动作读等方式。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创设了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边读边悟,感受小青蛙的不同语气,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和奇怪的语气。

  为了拓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我还进行了课外知识的拓展,让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了解回声的定义,并收集儿歌《回声》进行课内阅读,让孩子们了解有关更多回声的趣事。课后还推荐《山会说话吗?》,让学生自由阅读,指引学生的学习向课外延伸,向生活拓展,为孩子的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有人说,语文课堂是一门不完美的艺术。正是如此,在这一节课上,由于在设计的时候没能挖到一条主线,基本上都是按课文一段一段地进行教学,结果学生学起来的时候,自主性就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对于学生感情朗读的指导方面,还有待加强,今后我要在这方面继续努力,学习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回声》教学反思8

  《回声》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非常有趣,同时回声这一现象,学生也有感受。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是第4自然段,这一段讲妈妈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河里,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又荡了回来。课文从这一自然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我运用课件,化难为易,变抽象为直观,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效果。

  具体操作如下: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与同桌交流回声是怎样形成的,指一名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然后要学生从书上找出描写回声的句子。接着,教师打出课件:随手扔起一颗小石子到水池里,要求学生观察、口述水面的.变化:池里的水被小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池塘岸边,又荡了回来。最后,要求学生朗读本段,找出动词,加以体会。口述过程,展示课件,想象回声并反复进行。由于学生对回声原理了解清楚、透彻,很快地就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

  展示课件,展示水面波纹活动的景象,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回声》教学反思9

  《回声》合作片段:

  以“合”为主,学习生字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好好学习这个故事,你们愿意吗?想不想像刚才这位老师一样地来读读这个故事?不过课文中可有不少拦路虎呢?(出示课文中的6个生字)。你们有信心把他们打败么?(有)现在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这些生字吧!

  一、学生小组学习识记生字

  师:合作之前我们把要求和步骤再来复习一下吧!

  第一步:自由读课文,思考怎样记住生字。在课后 “我会认”中简单地写出自己的识字方法。

  第二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记住每个生字,在表格上记下来(简单)。

  第三步:组长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全对(优);错一个(合):二个以上(待)。

  师:刚才的要求都清楚了吗?现在就请大家先自己读课文,识记生字吧!

  学生开始学习生字,教师巡回指导检查。(规定时间完成任务,发放组长记录表)

  二、识字情况反馈。

  1、展示生字的识记方法。

  2、检查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

  师:现在我们就来考考大家对这些生字掌握得怎么样了?(出示词语)

  小组朗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

  3、集体朗读课文。

  师:看来大家已经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解除了拦路虎,相信接下来我们一定能把课文读得美美地。

  生:集体读课文。

  师:小朋友们真是厉害,课文中的每一个生字宝宝都能够读得这么标准。老师把大拇指奖给你们。

  反思:

  《回声》是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通过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形象地告诉了学生,和回声有关的知识。网上找了很多教案,都是把重点放在了向学生介绍回声的形成这一块上。但是我认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识字朗读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作为这课的第一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识字和朗读上。本课的生字是“呱、哩、圈、纹、碰、返”六个子,相对来说比较简单。而且很有规律,呱(口+瓜)哩(口+里)圈(口+卷)纹(纟+文)返(辶+反),他们的读音有类似的地方。而且有三个口字旁的字,识字是很有规律的。我的教案中设计了两个合作的环节,小组合作识字和小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主要体现合作的是第一个环节——小组合作识字。在这节课中我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这个环节,总结了一下,觉得原因还是有很多:

  1、让学生把方法写出来比较耗时,可以改成口头交流,比较省时,效果也应该会不错。还有个别学生组词时有错误。

  2、反馈花了大量的时间,是否可以寻找更好的方法。

  3、学生对这个方法掌握得还是不够好。

  4、任务分配还没有到位。

  我想通过这堂课,在以后的班级小组合作中,我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找一些更为省时的方法,学生之间的配合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尝试琢磨。

《回声》教学反思10

  这节音乐活动课包含了两个内容:《鼓点的回声》和《破译密码》。四年级学生在这方面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都很有限,而且找出旋律的结束音(即破译密码)相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比较有难度的,学生一般都是乱蒙。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乐感是本课的关键。

  《鼓点的回声》这音乐活动,要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活动的趣味性。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制打击乐伴奏及舞蹈律动的编创,起到既培养学生的创造、参与性意识,又巩固、提高单元教学目标之目的。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欣赏鼓号齐奏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鼓号齐奏的场面,然后用游戏“争当鼓号手”教学生学会大鼓和小鼓的节奏,再分组进行鼓点的接龙游戏,有师生接龙,生生接龙,同学们玩得很投入、很起劲,生怕自己没接好节奏。学生鼓点接龙的效果非常好。

  《破译密码》依然是以游戏的方式教学,先全班一起闯关破译密码,再设计一组角逐优胜组的游戏,使学生对于乐感的'培养有了进一步的巩固作用。

  用现代化多媒体课件,通过音、画、动、视、文的多元综合,融入大量的相关知识,给学生以优美直观、形象生动的认知感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起来也不会那么枯燥乏味。

  经过尝试和探索,我觉得在课堂上应设景造境,让学生边听边做律动,多给学生表演的机会,这样既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表演力,还能锻炼学生的胆量,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回声》教学反思11

  《回声》是二年级人教版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第八单元的主题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热爱科学,这篇童话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的语气。教学难点是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一、注重识字写字指导。

  识字写字是二年级的重点,在指导“藏”和“荡”时,引导学生学习两个草字头的字,“藏”:上面是草字头,下面先写“厂”字,“荡”:上面是草字头,下半部左边是三点水,右边的“扬”是一笔,不要写成两笔。在学习“游”字时,因为以往的学生总是把“游”中子写成反文,因此,在指导学生时,我编了儿歌帮助学生识记,“一个小孩子,头顶荷叶在方形的游泳池中游泳。”学生听了老师编的儿歌后非常感兴趣,很开心地记住了这个生字,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全班同学都能在第一遍写对这个字。

  二、注重对重要段落的理解

  文中青蛙妈妈的话共有四句话,鉴于同学们对回声的理解比较模糊,我首先让学生读懂每一句话,并让学生理解声波虽然看不见,但是道理和水的波纹是一样的,紧接着让学生通过观察水的波纹,理解“荡”“返”,更加深了学生对声波的理解,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取得较好的效果。最后,我让学生复述青蛙妈妈的话,学生既清楚了语言的顺序,又能掌握声波的道理,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开放式地朗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本课课文的语言浅显,但学生理解起内容来仍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以读代讲,让学生自读、练读、做动作读、同位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回声。通过检查同学们的朗读,学生能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和奇怪的语气,达到了与文本对话。

  课堂总是留有遗憾,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时间上有一些拖拉,尤其是在理解回声时,还是有牵着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成分,今后还要多学习,多探索此类文章的更好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回声》教学反思12

  《回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充满童趣又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本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解释了回声这一物理现象,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本文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以及新课标中确定的“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阅读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会写“纹”字。2.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3.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遍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让学生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但是,本课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避免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

  本节课采用了 “导读法”,在阅读教学中我把读贯穿于全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师生互读、齐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激发孩子们的朗读热情。以思促读,读中感悟。根据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新课标精神和二年级的实际情况,我通过多方位组织、点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观察图画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我直接以谜语的形式导入新课开门见山,简洁明了。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想一想: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在哪儿听到呢?学生初读课文后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就是本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教师选择一些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来提问,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欲望和兴趣。多种形式,乐中认字。识字教学仍是二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发现汉字特点,主动探究规律,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识字方法,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些字。并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学会自主识字,有效提高了识字能力。重点学习“纹”、“圈”“碰”字,尤其是进行归类识记生字,让学生掌握学习生字的方法。

  精读课文,感悟回声。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十分适合朗读,因此我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多层次多形式地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分角色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读出小青蛙的兴奋与好奇。在读时我积极引导学生自评他评,每一句评价语不同,相同的是鼓励、表扬评价成了朗读提高的推动力。这样教师很好地发挥了引领的作用。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尽情地朗读,和文本亲近,揣摩小青蛙的心情,激发了学生对小青蛙心理的多元解读。

  回声较为抽象,学生能听得见,但看不到,摸不着。要理解它产生的原因是本课的重难点。通过青蛙妈妈的讲述,将石头投入水中,激起波纹,波纹碰到岸边又一圈圈荡回来。在桥洞里小青蛙的声波碰到石壁声波也返回来。很好的理解了什么是声波,找出了水波与声波的共同点,再来认识回声轻而易举。在此以图画增加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溶化了知识的难点,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

  在教学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对学生的学情考虑不够细致,对课堂出现的问题预设方案较少,今后,我还要多加思考,多加揣摩,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回声》教学反思13

  《回声》一课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但科学性又很强,它通过一个简单的童话故事,用拟人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回声的形成,读起来生动有趣,激发学生注意发现自然现象,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寻找解决途径,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教学难点是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这篇童话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但回声较为抽象,学生能听得见但看不见,摸不着。要理解它的产生原因是重难点,而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呢?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讲青蛙妈妈捡起一颗小石子,扔进河里,石子激起一圈圈波纹,又荡了回来。显然,理解第四自然段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我本来想运用小实验,化静为动,突破难点,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害怕操作起来影响教学秩序,我就让孩子在一张纸上用画来表示回声的'现象。随后,再要求学生讲解自己画图的想法,在回头朗读本段,找出动词,加以体会。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把读贯穿全文。我在朗读教学中采用了齐读、默读、师生合作读、表演读、赛读、带动作读等等,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读、学读、练读、美读的提高过程。我在本课教学中还创设了一定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语境中边读边悟小青蛙的不同语气和青蛙妈妈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很多学生都能读出小青蛙的欢快和奇怪的语气,读出青蛙妈妈耐心、亲切的语气。我还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看到的说说课文是怎么写的,这样比较直观形象的把课文内容先展示出来,一来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二来给学生理解课文作了铺垫。之后学生好象略有所感,各抒己见,虽然有的同学说的不是很到位,但这都是学生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理解,是他思想的火花,这一点很重要。最后布置学生试着到课外去找资料,寻找答案。但在交流的环节时,我应该安排一个小的分组讨论会,先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作到各个都说,关照面更大,还可以便于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二次产生思想的火花,使他们的理解更加的到位。

  总之,这节课下来,我想了很多,虽然我的识字、读文完成了预期的目标,课文也大致的理解了,但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关注学生这些方面还做得不够,课本只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载体,我们不应过多的把目光放在这个上面,而应该把视野打开,让学生从课本走向语文,从语文走向生活。

《回声》教学反思14

  回声是以拟人的手法向读者介绍了回声的形成,读起来生动有趣,激发学生注意发现自然现象,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寻找解决途径,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通过教学这一课让我对识字教学的方法又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我们教研组研究识字教学的方法时,是针对当时学生的识字基础、识字能力进行研究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学习生字的方法,知道在课下通过哪几个步骤学习生字。可以说,学生有了一定自学生字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在教学形式上我应做一些改进,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不高,但是,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很浓,这样就可以先让学生感知课文的意思,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朗读课文,在多次与生字见面的基础上,掌握生字。

《回声》教学反思15

  1、重视识字写字的结合,敢于范写。

  2、教学识字有方法。

  3、组词过程中先让学生组词,老师再给出词语,避免学生组不常用、不知道意思的词语。

  4、识字效率低。

  (1)有些学生通过预习已经掌握了生字。

  (2)不要每个生字都平均用力。

  (3)应该让学生反复的朗读课文,多次与生字见面,帮助学生学习生字,而不要逐个学习生字。

  反思:

  这节课重视了识字和写字的结合,但是识字的效率不高。原因在于没有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课下大部分学生已经做好了预习工作,已经自学了生字,甚至,有的学生已经会写生字了,课上就没有学习生字的兴趣了。

  通过教学这一课让我对识字教学的方法又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我们教研组研究识字教学的方法时,是针对当时学生的识字基础、识字能力进行研究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学习生字的方法,知道在课下通过哪几个步骤学习生字。可以说,学生有了一定自学生字的'能力。

  在学生这样的基础上,再在课堂上逐字的进行生字教学,对基础好的学生来说就等于是把预习的过程又做了一遍,这样就导致了一些已经会了的学生不听讲的结果。

  学生在课下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工作,在课上复习旧字的环节就完全可以删去了,因为他们已经在课下学习了生字,再复习旧字就等于又做了无用功,也浪费了课上的时间。

  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生字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生字的学习要让学生在课下完成,完善预习工作,把预习做到位,在预习中把课文读通顺,会认、基本会写生字,课上只做反馈,把课下预习中不好记的字、不好写、容易写错的字一同学习。针对班里一些基础差又没有良好预习习惯的学生,由专人负责检查,督促他作好预习。

  在教学形式上也要做一些改进,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不高,但是,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很浓,这样就可以先让学生感知课文的意思,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朗读课文,在多次与生字见面的基础上,掌握生字。在第一课时中不集中学习生字,而是只对预习的生字进行反馈、检查,对学生反馈的难字进行学习、指导书写,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第二课时讲读课文,在这一课时除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外,有些需要理解字意的生字也可以安排在这一课时进行学习。第三课时可以安排一些生字的练习并练习书写一、二课时中没有涉及的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