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时间:2022-12-08 01:56:5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

  [头疼问题]

  近期六年级的任课教师都会头疼我们也不例外

  年级组集体备课时会叹气

  在走廊里碰头时会感慨

  叹气、感慨地主要原因就是:近期作业的错误率很高(特别是学困生)

  这使我不免停下“匆匆的步伐”凝望着这些作业叉叉多的孩子

  什么地方出问题了?

  [细细掂量]

  一轮本子改下来错误有以下几类

  1、优等生:列出一个长长的算式,直接得出错误的结果(看不出是哪一步出错,反正计算错)

  2、中等生:求表面积时,大概知道侧面积+两个底面积;但真正列式的时候底面积没乘2;而到了只需要加一个底面积的时候(无盖水桶等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乘2;

  3、学困生:列出的'算式都有问题。一查,圆面积计算公式都不会(够厉害),最基本的都不会,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又如何能正确求出;个别的20多分钟头都不抬,就在计算一个图形题,仔细一看列式出错,后面的脱式计算过程中的结果有的有6、7位小数;依然不知疲倦的算啊算,看着都累

  4、不知灵活变通,一般来讲3.14最好是最后再乘,这样可以降低计算的复杂程度,减轻计算的强度;但部分学困生勇气可嘉,不管那一套,列式中3.14在前面就先算;放在后头就最后算,老实得可爱;当你在讲计算技巧的时候可爱的孩子们还在埋头苦算,结果错误百出。

  [标本兼治]

  1、学优生:提出要求:不能一步得出结果,要脱式:关注做作业、打草稿的态度、习惯,养成草稿本清晰、数字清楚,可以避免匆忙之中抄错数字导致整题出错。

  2、中等生、学困生:

  (1)重视公式的熟练程度:通过演示、推导、同桌互说、单独抽问、上黑板默写等方法帮助夯实基础。

  (2)重点分析典型习题,帮助学生找到审题、列式、解题的方法和策略,并针对性练习,提高技能

  (3)重点强记:3.14*1=…………………3.14*9= 常用计算结果,达到熟练程度,提高练习时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也可以用于检验计算过程中的结果正确与否。

  (4)抓听讲习惯:要求要严格,教师针对问题进行分析、讲评的时候,应要求所有学生抬头关注,集中精力听讲(往往这样的时候学困生是不睬你的,要适当的喊他起来站个1分多钟,点一点他。),有了这个保证,讲评的效果就有了,出错的几率就就会降低了。再结合以上措施,效果就会更好。

  [写在结尾]

  有了措施,就需要有行动——老师的行动、学生的行动都要跟上,希望一段日子后会有好效果。

  也欢迎大家说说自己的好的做法,共同提高第二单元的质量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在人们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发现、研究、探索的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必须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把生动的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下面就《圆柱的侧面积与表面积》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创设问题的情景

  在新授时我打破以前拿出一个圆柱放在桌上直接进行侧面积公式推导模式,而是提供给学生两个空心纸圆柱,一个矮胖型,一个瘦高型,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谁的侧面积大一些”。学生们看到两个圆柱表现得非常积极,兴趣十分浓厚,思维也很活跃。有的说:“我认为矮胖型侧面积较大。”我就追问他为什么?他说:“矮胖型圆柱比较粗,我认为圆柱侧面积与它的粗细程度有关。”有的说:“我认为瘦高型的圆柱侧面积较大。”我也追问他为什么?他说:“瘦高型圆柱比较高,我认为圆柱侧面积与他的高低有关。”当然还有一部分认为它们的侧面积相等或无法判断的,因为他们认为圆柱的侧面积与圆柱的粗细和高低都有关系,甚至还把小的那个圆柱放在大圆柱内,再把大圆柱底面捏起来让我看。对子上面的'回答我都没有给予直接肯定或否定,关键是我认为通过学生们对两个圆柱的观察都已认识到了非常重要的两点,即圆柱侧面积大小与圆柱粗细和高低有关。通过这样创设情景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直觉思维,而不是像以前对照公式直接去讲解。与此同时我再设一疑,这两个圆柱到底谁的侧面积大,你们能否通过动手来证明呢?

  二、动手操作,实践领悟

  在允许学生想一切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时,学生们再一次表现了良好的学习兴趣,个个动手动脑,有的沿高直往下剪,把圆柱侧面剪开得到了一个长方形的展开图;有的斜着剪下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剪成各种不规则图形;还有的剪成若干个三角形,梯形等等,体现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差异性。也使学生一下子明白其实求圆柱的侧面积完全可以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既然圆柱的侧面积可以转化成这么多以前学过的图形,那你们觉得把它转化成哪一种来求更为合理呢?

  三、讨论交流,合作探索

  因为任何知识获得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规律、性质联系.在学生自己发现圆柱侧面积可以转化成何种图形来求最简单、合理.而且对于一些不能剪开的圆柱,如铁圆柱、石圆柱、玻璃圆柱……,也发现了他们的底面积即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即长方形的宽之间的对应关系。求圆柱侧面积只要用圆柱底面周长乘以高。通过这样的讨论交流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掌握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更进一步认识到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与圆柱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思维也从具体形象走向抽象概括。

  四、实践应用,发展能力

  在学生自主发现圆柱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后,我马上给出题目:一个圆柱底面直径0.3米,高2米,求它的侧面积?让学生独立进行解答。侧面积会求了又如何求圆柱的表面积呢?独立解决,一个圆柱高是15厘米,底面半径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最后我还启发学生思考:学了这个公式,你能用它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如有的学生提出圆柱侧面包装纸的用料问题,只需求一具侧面;如制造一种圆柱形无盖茶杯或水桶的表面积,只需计算一个底面加一个侧面;再如圆柱形汽油桶表面积,就要求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这样就拉近了所学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这节课在教学时我并没有把大量时间放在如何讲解侧面积公式及其公式应用上,而是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也培养了他们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使他们的思维发生碰撞,充分发挥内在潜能,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精神,动手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3

  教材分析

  《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圆柱的侧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例2是求圆柱的表面积。先说明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在给出圆柱表面积的展开图,让学生了解圆柱表面积的组成部分,求表面积。例3是让学生运用求圆柱表面积的方法求出做一个没有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的用料,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让学生了解进一法取近似值的方法。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动手能力不是很强,自主探究方法、方式较少。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运用公式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掌握求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励自主探索

  在导入新课时,老师用孩子们喜欢喝饮料的.爱好创建生活情景:“同学们爱喝饮料吗?”“爱喝。”“给你一个饮料罐,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了很多问题,“有的问题以后在研究,今天我们来解决用料问题。假如你是一个小小设计师,要设计一个饮料罐,至少要多少平方米的铁皮?”

  (二)创设探究空间,主动发现新知

  1、 认识圆柱的表面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饮料罐”(出示模型)薄纸壳当铁皮,你们想怎么做?

  生:要卷一个圆筒,要剪两个圆粘合在圆筒的两边就行了。

  师: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做卷筒呢? (有的学生动手剪开模型)

  生:我知道了,圆筒是用长方形纸卷成的

  师:各小组试试看,这位同学说的对吗?

  (其他小组也剪开模型,有的得到了长方形,有的得到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得到了正方形。)

  师:还有别的可能吗?如三角形、梯形。

  生:不能。如果是的话,就不是这种圆柱形的饮料罐了。

  (评析:学生能拆开纸盒看个究竟,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学生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完成了对圆柱各部分组成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师:我们先研究把圆筒剪开展平是一个长方形的情况。“求这个饮料罐要用铁皮多少?”这一事件从数学角度看,是个怎样得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思考、议。

  生A:它是圆柱体:两端是同样的两个圆,当中是长方形铁皮卷成的圆柱。

  生B:求饮料罐铁皮用料面积就是求:

  圆面积X2+ 长方形面积

  生C:必须知道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和宽才能求面积。

  生D:我看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和高就可以求出用料面积。

  师:我们让这位同学谈谈他的想法。

  生D: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相等,长方形的宽与高相等。

  所以只要知道圆的半径就可求出长方形的长,也可求出圆的面积。

  师随着板书:长方形 = 长 × 宽

  ↓ ↓ ↓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

  (三)自主总结规律 验证领悟新知

  让学生就顺利地导出了圆柱的侧面积计算方法: S = 2 r h

  师:如果圆住展开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

  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

  (四)解决生活问题 深化所学新知

  师:大家谈得很好,现在小组合作,计算出“饮料罐”的铁皮面积。

  生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哪些收获?

  生E:我知道了,圆柱的则面积等于地面周长乘以高,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则面积加上底面积和的两倍。

  生F:在得数保留时,我觉得应该用进一法取值,因为用料问题应比实际多一些,因为有损耗,所以要用进一法。

  板书设计

  长方形 = 长 × 宽

  ↓ ↓ ↓

  圆柱的侧面积 = 底面周长 × 高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4

  教学《圆柱的表面积》重点在于通过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难点是灵活运用侧面积、表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始至终贯穿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筛选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灵活应用为关键要素,搭建了多向度、多角度的学生合作平台,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以游戏闯关的形式愉悦地完成本课教学。课下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同时又和同年组的老师进行了交流,反思如下:

  一、激情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复习开始前,我问“同学们,老师今天把你们刚认识的新朋友带来了,你们猜,他是谁?”就在学生们的猜测下,我拿出了课前藏好的圆柱。我继续发问“你们认识它吗,是怎样认识的?你们还想知道它的什么?”由此展开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复习引入——提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导出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搭建平台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本课教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学圆柱表面积的概念和侧面积的计算。探究新知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通过小组的讨论、交流,呈现出不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体现多向度、多角度的合作平台,从而进一步明确圆柱侧面沿高打开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相当于圆柱的高。由此导出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圆柱的表面积吗?(第二部分开始)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行了“进一法”的教学。最后一部分是练习阶段,以生活中的圆柱物体为例求出所需要的材料,要求学生说出要计算哪几个面,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三、把握重、难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和教学资源。

  “圆柱表面积”这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以及用“进一法”取近似值。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题,但在教学中,我将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将表面积的计算作为重点来教学,将用“进一法”取似值作为一个知识点。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精心设疑:圆柱的侧面是个曲面,怎样计算它的面积呢?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圆柱形纸筒进行实际操作,最后探究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学会计算圆柱的底面积和侧面积以后,设疑:你会计算这圆柱的表面积吗?学生在充分练习铺垫的基础上,合理自然地就计算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呈现梯度形态。 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之和。教学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观察、操作推导出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调集多种要素让学生亲身实践了,记忆一定就会更加深刻。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现有的学具和准备的圆柱体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推导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运用幻灯片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当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实践操作展示得不够。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小部分同学的学具较小,展示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待加强,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多吸取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5

  《圆柱的表面积》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圆柱的表面积包括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底面是圆,关于圆面积的计算,上学期已经学过,学生已能熟练、准确计算,而在上节课《圆的认识》中,学生对于圆柱的侧面与展开后形成的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也已了熟于胸。因此,本节课可放手让学生自学、互学,把重点放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

  一、 知识链接,唤醒回忆

  课前,先让学生进行有关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以及圆柱的特征,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新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自学互学,提高能力

  21世纪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基于这一点,我十分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在课前所提问题“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为提示进行自学,在全班内交流展示之后,又以“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你是怎么想的?”为提示,让学生根据手中学具,在组内探究、交流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得以提升。

  三、 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利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求制作厨师帽所需材料、商标纸的面积、制作笔筒所需材料、给音乐大厅的柱子涂油漆所用油漆的质量等,避免学生出现“数学无用”思想,同时,又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四、 谈收获,总结升华

  课的最后,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以及解决问题时需要注意什么,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做一全面的总结,同时,培养了学生总结知识的能力。

  当然,本节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计算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能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按时结束,我将学生需要计算的数进行了改动,减轻学生计算的压力,即使如此,还有个别学生计算速度慢,出现错误现象。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6

  一、在复习引入环节,我首先通过复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为下面的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打下基础;复习圆柱的特征为后面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公式推导做好铺垫。

  二、在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自己观察、发现,形成圆柱表面积的表象。认识到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底面面积的和。然后,在突破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个难点时,让学生自己展开圆柱体模型,观察到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从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自然推导出了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在这一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在练习题的设计中,遵循了从易到难的原则,在形式、难度、灵活性上都有体现。判断题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动手测量并计算圆柱体实物表面积的题目,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了学生现有的学具和准备的圆柱体实物,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观察,推导出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实践操作展示得不够。在动手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联系上节课的经验说出看法,而没有实际操作,我也没有让他们展示推导的过程,加深印象,只是让他们说一说,导致一部分学困生只能听听而已;

  2、学生对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不够熟练,所以,在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时显得费时费力;

  3、部分学生对生活问题中的圆柱表面积(不是三个面的)理解上有欠缺。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明确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在练习中灵用公式进行计算。针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合理利用教材。

  对于圆柱体侧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严格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在动于操作、观察发现中促进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圆柱侧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此来较好地突破难点。

  2、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新知。

  3、讲解与练习相结合。

  本节课,改变了传统的先讲后练的教学模式,使讲、练结合贯穿教学的始终,让练习随着讲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在练习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时,又很自然地进了“进一法”的教学,使讲、练真正做到了有机结合,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效的、实用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7

  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而且上节课已经制作过圆柱模型,所以学生对表面积含义的理解并不困难。因此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我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并观察圆柱展开图,很快就理解了圆柱的表面积是由一个曲面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圆围成的。但在计算表面积时,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课中的'教学难点。学生往往不能将圆柱的底面半径及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长宽建立起联系,因此在教学时我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预先在展开后的图形中标明圆柱的底面和侧面,以便把展开后的每个面与展开前的位置对应起来但在计算时却出现周长与面积混淆,所以我及时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让学生明确计算侧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底面周长和高;圆柱的底面是圆形,计算圆的面积的直接条件是半径。而且要能熟练区分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尽管如此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是问题很多,因为步骤较多,计算粗心不规范也影响了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所以一节课下来,课堂容量不大,效率较低,看来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再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8

  《圆柱的表面积》这节课是我从教以来上的第一节市级公开课,若干年后改用苏教版教材,又在市级六年级新教材培训时上了这节课。“圆柱的表面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难点在于:理解难,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探索侧面积的计算过程,有一个“化曲为直”的过程;易混淆,在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时涉及到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以及圆的周长与面积等概念,学生容易混淆;计算难,无论是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中都涉及圆周率。这学期再一次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我深入钻研教材,并对以往的教学经验进行了整理,注重了知识的系统化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化曲为直沟通联系。

  课前布置预习作业,找一贴有商标纸的椰子汁罐,沿高剪开你有什么发现,然后给罐的上下底面剪两个底面给贴上。课上由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平面到立体,而后由圆柱展开成一个长方形,立体到平面。渗透了“化直为曲”“化曲为直”的思想。学生碰到圆柱侧面积问题时自然能运用,交流时,说沿着侧面上的一条高剪开,把侧面展开,成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观察后说出:展开后的长方形与圆柱侧面积的关系。两者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通过“展”、“围”的几次操作,让学生切实建立这两者之间的联系。

  二“生活课堂”建立表象

  本节课中,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尝试、同桌讨论交流,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圆柱体的侧面积就推导出来了。创建“生活课堂”,就要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体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发现。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创建“生活课堂”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的平台,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激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个性得以发展。

  三、抓住本质,理清思路。

  本堂课中探究并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根据以往经验,在实施过程中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同学是因为对其中的公式或意义没有真正理解,不知道要求侧面积先求什么,求了圆底面周长又和圆的面积混淆,而且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已有所遗忘,列式计算时漏洞百出,计算的难度又导致一部分学生前功尽弃。所以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利用时间帮助学生把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复习到熟练程度,侧面积的计算学生自然没困难。为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表面积的计算分三步去进行,侧面积、底面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就是表面积。课上遇到计算比较繁琐的将数字改简单易算的,这节课的容量大,我觉得不必在计算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实践下来,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中,发现绝大部分算式列得都正确的,几个公式搞的还是清楚的,但是小数乘法由于3.14和带0整数的参与,有些错误。接下来的练习课中综合的表面积题中要继续加强。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9

  今天,看到了一份家庭作业,非常激动。昨天上课内容是《圆柱表面积》,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圆柱的表面,了解圆柱表面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平面图形)和一个侧面(曲面)构成的,进而明白圆柱的表面积是什么。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就很明了了,只要将侧面这个曲面转换成学过的平面图形,上下两个底都是圆,而圆面积计算已经学过了,一切都会很顺利的解决。所以,当我最后把圆柱的展开图画到黑板上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发现展开的长方形(侧面)的长就是底面圆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字母表示就是S侧=2r*h。进而很容易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圆面积*2+侧面积。用字母表示就是S=2*r2+2r*h,如果用乘法分配律提取公因数的话就可以得到S=2r*(r+h)。整节课就像我所预料的那样有条不紊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但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对,缺乏继续深入的思考。这个内容不应该就这样戛然而止,所以,我就布置了这样一份家庭作业:有兴趣的话,尝试用其他方法得出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作业虽然布置下去了,但是也不抱多大希望。毕竟,有点难,学生也要准备小升初,愿意花时间去探究吗?

  今天,这项作业收上来,不多,有一小半的同学交来了。大部分是因为想不出其他办法,而交来的这项作业中,有很多同学是把侧面展开成了平行四边形,仿照课堂上的方法推导的。

  突然,一份令我激动的作业出现了,是那个平时最爱动脑的男孩子。他是用图来表达他的想法的,思路非常清晰。能将曲面转化成平面的.长方形,那么也能用原来学过的知识将圆也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这样经过拼接,整个圆柱的表面展开图就可以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底面圆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半径。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0

  本课用课前预习课上小组内交流汇报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课前布置了《圆柱的表面积》预习提纲 :

  1、什么是圆柱的表面积?

  2、沿着圆柱的高剪开圆柱的侧面,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状?

  3、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

  4、怎样求圆柱的底面面积?

  5、怎样求圆柱的表面积?

  课上学生很快讨论出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由于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方法,所以把圆柱体的侧面展开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已经能想象和深刻理解,并且通过想象和推理能够明确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就是圆柱体底面的周长,展开的长方形的宽(长)就是圆柱体的高,因此,学生对于怎样求圆柱体的表面积能够理解和初步掌握。

  但是,通过学生尝试计算圆柱体表面积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第一:学生对于圆柱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虽然初步掌握但是很不熟练,具体表现在求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时,特别容易出现混淆,原因就是对求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的计算办法掌握欠熟练,特别是求圆的面积时,部分学生总是忘记把半径进行平方,或者是直接用给出的直径去平方,这都是对圆的面积计算办法掌握不熟练的表现;第二: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正确率都有待提高,由于在计算过程中出现了圆周率,又有半径的平方的计算,所以很多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很低。原因就是学生的口算能力、笔算能力都没有形成技能,只掌握计算方法但不能熟练准确的计算,这都是学生能够准确求出圆柱体表面积的障碍。

  针对这种情况,我打算采取这样的办法:第一:强化学生对圆的面积和圆的周长、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办法。第二:在计算时提醒学生仔细认真,出错时要找出出错的原因,对证改错。同时结合课前三分钟计算的时间,加强学生的计算练习。

  总之,让学生熟练准确的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侧面积,可以为下一步学习和计算圆柱的体积扫清障碍。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1

  练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难驾驶的课型之一。它需要教师对教材、学生的实际了如指掌,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选择练习时机,确定练习内容,安排课堂结构。因而本节课的练习的设计围绕如下四点进行:

  1、这一节是圆柱表面积计算的练习课。学生对刚学的知识还不够熟练,往往容易将侧面积公式,表面积公式,圆周长公式,圆面积公式等混淆。针对学生的这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回顾圆柱表面积计算的方法,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求圆柱表面积的不同方法,再通过填表让学生得到巩固。

  2、在实际生活中,所求的面积要根据具体问题来灵活确定,因而试设计了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来确定所求问题是求哪些面的面积这一环节,从而使学生在具体问题中理解解答问题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中,还安排了让学生小组讨论:解答这些问题的注意点,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明白解答这些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要注意所求问题是求哪些面的面积;

  (2)要注意统一单位;

  (3)要弄清楚采取哪种方法取近似值。

  3、将圆柱采取不同的分法其表面积的变化不同,因而要让学生理解其变化规律。在这节课上,我设计了让学生通过讨论来理解变化规律的环节,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解答有关表面积变化的问题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4、在练习中,除了有单纯计算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问题外,更多的是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这样的综合练习使学生解题能力得以提高。

  本节练习课,在让学生进行基本练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步认识了圆柱的形体特征,使得学生利用公式进行熟练的计算。大部分的问题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获取知识,这种做法,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数学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2

  一、任务分析

  预备班六年级学习内容简单,学生年龄小。所以只有教案设计适当,尝试坡度小些,变式花样精而少些,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才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良好人格,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设计说明

  1、必要的铺垫。

  出示实物,让学生观察。使学生对圆柱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引导学生归纳圆柱形有哪些特征?增强学生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

  2、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老师设计以下四个层次:

  (1)老师给出问题:

  讨论:a、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b、长方形的长等于什么?

  c、长方形的宽等于什么?

  d、圆柱的表面积有哪些图形组成?

  (2)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讨论

  自主发现结果:a、圆柱的侧面积=其侧面展开所得长方形的面积

  b、长方形的长=底面周长;宽=高

  c、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2底面面积

  (3)老师演示课件:直观看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2底面面积

  (4)师生较自然推导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

  层层设疑,让学生主动去探索,通过自身实践,获得新知,使学生

  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变式训练,促进深化。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运用圆柱表面积公式计算,按教学目的要求,循序渐进地采用变式训练。老师设计了3组练习。

  a、思考:侧面积的计算

  b、例1:表面积的计算

  c、阅读: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4、通过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学习,实现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教学,可以使课堂气氛生动有趣,充满生气。同时结合必要适当的板书,强调解题格式,使学生学得既灵活又扎实

  (板书:3个概念,2个公式,1次计算)

  三、教学后记

  教育家赞可夫指出:“在各科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发现新方法,制定新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我应更加重视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都知道自己有权力和能力提出新见解、发现新问题。这一点对学生的发展很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克服迷信和盲从,树立起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3

  圆柱圆锥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表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非常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我校开展的“提纲导学、自主探究”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积极的尝试,效果非常不错。

  首先,在新授课之前,我在去年去老师设计的道学提纲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了自己的导学提纲:

  1.找一个圆柱形的物体,测量出它的底面直径和高(尽可能取整数,最多保留一位小数)

  2.你能动手用彩色纸给这个圆柱形的物品穿上漂亮的“外衣”吗?动手试一试

  “穿衣”之前先思考:圆柱形物品有哪几个面?这些面都是什么形状?

  3.把圆柱体的漂亮外衣脱下来,展开铺在桌面上观察:圆柱的外衣包含哪几部分?都是什么形状的?

  4.你能算出用了多少彩色纸吗?注意观察:计算每部分的面积所需要的数据,就是圆柱的什么?

  5.将你的计算过程试着写在反面。

  把这个提纲发给学生,作为晚上的'作业。因为学生有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提纲导学探究经历和体验,对这次的探究比较有兴趣,加之家长的大力支持,全班同学都很认真很用心的进行了探究实践,不及给圆柱体穿的外衣漂亮、精致,而且认真按提纲的要求进行了观察、思考。

  课堂上,学生饶有兴趣的互相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了自己的实践过程和操作中的乐事。在此基础上,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发言,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他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给圆柱穿上外衣需要一块长方形的彩纸和两个同样大小的圆形,长方形那个彩纸的长等于圆柱地面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而两个圆形就是圆柱的底面。孩子们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很自然很直观地得到了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老师在这其中只起到了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学的轻松愉快而且扎实。

  不足的是,课后练习时,学生计算时由于数字不好算,常有为难思想,计算失误较多。还有的学生,列式时容易丢三落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以后会注意以下问题:

  一、提纲导学法是很不错的方法,以后会根据课题继续尝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种作业学生比较喜欢,并且各种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能够按提纲步骤探究,避免了上课探究时小组活动中部分孩子的“观众、听众”角色,每个人都要自己亲手去做,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家长参与了孩子的活动过程,关注了孩子的发展过程,有助于了解孩子的情况;

  二、探究不能只重过程忽视结果

  在学生探究得到结果后,更要重视知识的灵活运用,要注意不能让学生重过程轻结果,更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时,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要列综合算式,以免把本来会做的题弄错,提高正确率。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4

  1、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传统中的教学是教师直接出示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然后套公式计算。这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这节课,学生初步了解了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相同的底面和一个侧面构成的,计算圆柱底面积就是计算圆面积。我在学生初步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后,重点安排学生进行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索。学生通过剪、卷、滚等一系列活动探索出圆柱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

  2、学生成为有效学习者。有效地复习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有效地掌握了圆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15

  《新课标》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让优秀学生不断出现,并且加快发展。让后进生也能跟上,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达到个人发展的较高水平。在这个学期,我也一直注重这方面的引导,所以在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有许多同学不知道该如何推导公式,针对这种情况,我尊重学生的差异,采取分层要求:a、不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的同学,马上开动脑筋想想:能否将这个曲面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如果行,怎么转化。b、知道怎么求圆柱侧面积的同学呢?我又有另外的.要求:你们看能不能再结合实验操作清晰地表述圆柱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在这样分层要求的情况下,每个学生的研究目标都很明确。每个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现,这样就促使小组交流活动有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