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尊严》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尊严》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尊严》教学反思1
回顾我所执教的课文——《为了他的尊严》,课文记叙的是一位女主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头获取所得,使乞丐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从而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为了他的尊严》教学反思。我所教学的第二课时,重点研讨的是乞丐搬砖内心活动、引导学生想象并进行学法指导。
首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读的训练,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感悟对比赏析读的方法,通过抓住乞丐搬砖前后外貌不同与对待搬砖神态不同的两句话,让学生对比朗读,鼓励学生读出个性。从读中让学生的情感从对乞丐的同情发展为敬佩,从而引到主题“尊严”。
其次是挖掘教材因素,启发想象,教学反思《《为了他的尊严》教学反思》。课文第四自然段是课文重中这重,课文用生动的语句,形象地刻画出乞丐搬砖后的内心活动。我采用读中发现,启发想象的方法,让学生来填补空白,学生的感受源自于语言文字,说的话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处理,使理解、感悟、表达融为一体。
最后引领文本进行读想结合。我主要让学生联想第四自然段“乞丐怔住了”的写法,提供中心句让学生想象“乞丐怔住了”的这个场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也暴露了不少的问题。
1、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内容不够丰富。学生的'激情没得到很好的激发。
2、对一些关键词的指导不到位。如第四自然段“我怔住了”的教学,我只是要求学生去观察、品味乞丐怔住的情景,而对于“乞丐为什么会怔住了”这重点内容的挖掘却忽视了,这样造成上下文的脱节。
3、由于担心时间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环节中会出现“抢”孩子发言的现象,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4、整堂课没有突出课文的重点:读。一味地赶时间,使得一节课匆匆忙忙,学生学的不踏实,老师教的也不踏实。
总之,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突出,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没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我想,只有今后在教学中不断进取与探求,才能接近教学的真谛。
《尊严》教学反思2
《尊严》教学反思本文题目叫《尊严》,是篇教育性很强的文章。讲了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目的使学生从哈默的故事中受到教育,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
这个故事,给不同年龄的人带来不同的思考。对于10岁的孩子,他们的感受就是不能吃别人施舍的食物,吃靠自己的劳动赚来的食物就是尊严。学生概括为一句话“不能不劳而获”。这句话说得很恰当,他们的感悟,也就仅仅停留在“不劳而获”这个词上。什么叫有“尊严”?也许,只能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才会慢慢领悟。
这节课,体会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句子作用是个重点。我采用了联系上文对比体会的方式。先让学生划出外貌描写及动作描写的句子。“他们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仔细读这句,然后提问: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学生们说,他们很累很饿,哈默好久没有吃到东西了,快要饿死……从哪些语句,你看出来他们急需食物?孩子们立即找到了接下来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这里,自然引出了课后第三道思考题,“找出描写年轻人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体会体会”。我顺势引导,你体会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把人物的感情自然体会出来了,这样写作的好处也领会到了。
《尊严》教学反思3
人格尊严权是作为人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受到他人与社会最起码尊重的权利,由于学生对这一权利认识不足,加上法律意识淡薄,所以本课针对特点,多列举生活中的'材料,多让学生看案例,让学生在体验中深刻领悟人格尊严及名誉权的内涵,使学生主动尊重别人的人格,并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制教育要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要紧密联系实际,向学生阐述浅显易懂的法律知识,注意运用典型案例开展各种情境模拟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提高学生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尊严》教学反思4
《尊严》主要讲述了一代石油大王哈默以自尊赢得镇长的尊重,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一方面概括了哈默的品格,说明人是要有精神的,要自爱、自强、自尊;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杰克逊尊重他人、看重人品的长者风范。
今天听了实习生孟文清老师执教的《尊严》一课,总的说课堂气氛不错。孟老师个性活泼,反应快,说话有亲和力,善于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表现积极,都能做到发言,有较高的学习热情,这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
孟老师能认真的准备教案,态度端正,教态大方自然,对于课堂发生的偶然事件能灵活处理,应变能力强。指导生字词扎实,方法灵活多样,书写认真,能在课文的讲解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学习文本过程中,孟老师善于引导学生抓住主人公哈默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通过朗读加深理解,从而让学生从主人翁身上学会做人就要有尊严,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这样问心无愧,心安理得。
不足:由于是第一次登上讲台讲课,不可避免有些紧张,语言不够简洁,今后还要加强对教案的掌握,对课文的朗读还要运用多种形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尊严》教学反思5
回顾我所执教的课文——《为了他的尊严》,课文记叙的是一位女主人毫不客气地让乞丐搬砖头获取所得,使乞丐获得了自信和做人的尊严,从而依靠自己的劳动取得成功的故事。我所教学的第二课时,重点研讨的是乞丐搬砖内心活动、引导学生想象并进行学法指导。
首先,在课堂中关注学生读的训练,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由于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于是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感悟对比赏析读的方法,通过抓住乞丐搬砖前后外貌不同与对待搬砖神态不同的两句话,让学生对比朗读,鼓励学生读出个性。从读中让学生的情感从对乞丐的同情发展为敬佩,从而引到主题“尊严”。
其次是挖掘教材因素,启发想象。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课文重中这重,课文用生动的语句,形象地刻画出乞丐搬砖后的内心活动。我没采用读中发现,启发想象的方法,让学生来填补空白,学生的感受源自于语言文字,说的话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处理,使理解、感悟、表达融为一体。
最后引领文本进行读写结合。我主要让学生迁移第四自然段“乞丐怔住了”的写法,提供中心句让学生写“我怔住了”的一个场面。因为有了文章范例的铺垫,再加上对语句的挖掘及习作的指导,因此学生写起来思路较流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各层次学生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因此在课堂语言的评价中我鼓励学困生、在提问时倾向学困生,问题设计上关注学困生,让他们各有所学,各有所感。
当然,我在教学中还是暴露了不少的问题;
1、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内容还不够丰富。学生的激情还没得到很好的激发。
2、对一些关键词的指导还不到位。如第四自然段“我怔住了”的教学,我只是要求学生去观察、品味乞丐怔住的.情景,而对于“乞丐为什么会怔住了”这重点内容的挖掘却忽视了,这样造成上下文的脱节。
3、由于担心时间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环节中会出现“抢”孩子发言的现象,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中没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总之,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层性问题显得还不够,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没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我想,只有今后在教学中不断进取与探求,才能接近教学的真谛。
《尊严》教学反思6
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寒冷的冬天,在一群饥饿难忍的逃难者中,有一个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叫哈默,他宁可挨饿也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坚持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取食物。他用实际行动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赢得了镇长杰克逊的赏识,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从这件事可以体会到,尊重自己,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中,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篇课文宣扬的是哈默以坚强的毅力所坚守的`“用劳动换取报酬”的信念。哈默的行为孩子们不难理解。而对尊严的捍卫,正是现实社会所缺失的。有心未必能做成好事,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别人需要的是什么。前不久在豆瓣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从乡下进城读书,在公交车上,听到旁边座位一孩子吵着要喝可乐,妈妈不同意,想着法子哄孩子。年轻人家在农村,从来没喝过可乐,这次来的途中爸爸硬是给他买了易拉罐装的可乐。他拿出可乐罐,想要打开来喝,添,拧,摇。。。。。他用尽一切办法,就是没法打开,羞红了脸,偷偷地又把饮料收起来。”宝宝,我们喝可乐吧。“”我们先把这上面的环提起来,用手指勾住,用力一拉,就打开了。你试试。“耳旁传来年轻妈妈和孩子的对话。年轻人用同样的方法,轻松地打开了易拉罐。没有直接的交流,没有手把手教,却用一种最温暖的方式帮助了他人,给别人留下了尊严。这个年轻人一辈子都会记得这一场景。
关于尊严的事例,生活中还有很多,那些身患残疾,却凭着自己的努力,练就一身本领,在街头卖唱卖艺的人,也跟哈默一样,不食嗟来之食,同样值得我们尊重。而我们,要做的是按他们希望的方式给他们留下尊严,而不是大张旗鼓地施舍与同情!
《尊严》教学反思7
备课时,我们小组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经过几次修改教学设计,力争以最佳效果向众评委及听课老师汇报,从实施情况来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它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获得思想启迪。”王老师这节课呈现给大家的教学过程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精,课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指准切入点,突破重点
教学中,活动紧紧围绕“尊严”来展开,让学生明白年轻人在什么情况下讲尊严,人物言行是怎样体现尊严,他的勤奋,努力又如何获得尊严及杰克逊大叔尊重和常识尊严。在设计上力求围绕主线,设计了一个能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如:抓住杰克逊大叔对哈默评价的那句话,让学生找一找,从这个切入点入手,突出了重点,自然而贴切。当学生读完这句话时,并不理解,随之问到为什么大叔说哈默有尊严呢?哪些地方看出他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呢,让学生画一画,把读书的感受写出来。这个问题既指向文章内容,又能引导学生来理解感悟内容,又指向文章中心的一个体会感悟,覆盖的阅读面比较大,给学生思维空间比较大,这样有利于学生整体感悟,实现有效阅读。
再有体现学生主体性方面,王老师做到了几个“充份”,一个是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二是给学生充分发表读书体会、对问题看法的机会。三是让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受到熏陶感染。
二、读书方式,多种多样
教学中,王老师设计了一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朗读过程。一是整体通读,整体感悟,让学生自己去体验交流心得,感语课文,通过引导学生找不同的语句,体会不同词语,从而感悟课文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落实了词语的教学, “面呈菜色”、“骨瘦如柴”、“脸色苍白”等词语,体现年劲人他及逃难人饥饿至极,对狼吞虎咽“对比读,体现出年轻人及逃难人饥饿至及。就这样年轻人仍坚持以劳动换取食物,写出了年轻人是有尊严的。对两个“狼吞虎咽”王老师进行了对比读,体现了年轻人吃的心安理得,进面理解他讲尊严之可贵。二是重点细读,引导学生重点读哈默的三次语言,边读边感语,深入体会哈默以劳动换取食物这个问题上的情感和态度,感受他由真诚的请求到恳切,再到坚决,这样的`情感和态度。如:“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对这句话教师做了重点指导,通过齐读、同桌读、指名读等形式,让学生走近哈默,体会心理活动,学生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把声音读得坚定,而是努力把自己当作哈默,读出了自己的体会,语气反而显得更自然,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在学生自读自悟中,学生抓住了哈默的外貌,动作,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到了他是一个自尊、自强、自爱的人,也感受到了杰克
逊大叔是个尊重他人的人。此时再次回读2-5段,再次感受到哈默与杰克逊大叔的人格魅力,此时也达到了语文教学的共聚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在理解杰克逊大叔语言时,王老师抓住了“富翁”与“尊严”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这句话,此时,孩子们课文已学完,对一开始的“不是很理解尊严,此时已有了新的认识,再问学生你又如何理解大叔对哈墨的评价的话,加深了理解,说的很好,达到了预期效果,在课尾教师还让孩子说出了有关尊严的事例,再次体会尊严,还在此注重了读写结合,让孩子们把感受写在语文书上。
如果此段让学生进行了个性朗读,个性化体会感悟,让学生先读,读完后讲一讲,你为什么这样读。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就会相互启发,我想会更好一些,这是本人一个小小的建议。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体会和感受,不当之处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尊严》教学反思8
《尊严》教学建议
1.课文文字浅显易懂,可以多给时间引导学生自学。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自学生字新词,识记生字,理解词义,读通课文;同时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的思路。
2.本文的生字词教学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可分散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进行,有关人名、地名等可在启发谈话,初步感知故事内容时进行;有的词语比较容易理解的,可以选择一部分出示在黑板上,让学生凭借这些词语复述故事内容。一是以词语为依托,串连课文的内容;二是检验学生对词语是否理解,并尽快将这些词语加以内化;有的词语则在体会人物语言、行动及外貌描写中加以深化。还有些词语在结构上很有特色,可以从构词方式上让学生体验,如狼吞虎咽,引导学生发现其中两对同义词;又如饥寒交迫,其中有饥与寒这一对相关的词。课后可让学生找一找构词方式有特点的词语加以积累。
3.在深入阅读时,可抓住尊严一词,先理解字面上的意思,再思考为什么杰克逊说哈默有尊严。引导学生通过对哈默的外貌、动作和语言进行品味。
例如:
(1)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让学生体会哈默当时饥寒交迫,生活艰难。为下文的理解打下基础──即使到了这等地步,他还是不肯接受施舍。
(2)关于吃不吃食物,哈默与杰克逊之间有一组对话。这里要引导学生体会杰克逊的善良和哈默不肯接受施舍的坚决态度。在体会这组对话时与有感情的.朗读结合起来,以加深体会。
(3)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这一动作,表现了哈默饥饿的程度,要让学生懂得,哈默刚才不肯接受食物的精神之可贵,即使到了饥饿极点的时候,也要坚持先干活再吃饭。
4.进一步抓住描写哈默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理解镇长杰克逊大叔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这是课文的中心所在,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师生对话,在宽松的课堂氛围中,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文中人物进行情感交流,进而理解和认同杰克逊大叔的观点。
5.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电脑网络,查阅图书资料的方法以及亲身经历,收集和整理有关尊严的事例。
《尊严》教学反思9
本课的教学不仅要满足于学生对法律条款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对学生渗透“自尊与他尊”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在课堂教学中举了一些真实的事情和案例,和学生共同分析与讨论,以提高认识、明确观点。并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在尊重他人方面的不妥行为,分析这些行为的不妥之处,共同探讨改进之法。同时加大教学时空的开放性,课前组织学生多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课后多进行实践性、拓展性活动,在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教学中应注意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并加以指导。
①针对部分学生不能认识和分辨侵犯自己人格尊严权的行为,不能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权的.现实。现实生活中侵犯学生人格尊严权的行为时有发生,但由于学生对人格尊严权认识不足,因此不能意识或分辨出一些行为已侵犯了自己的人格尊严权,依法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权也就无从谈起了。所以,加强学生对人格尊严权的了解、认识十分必要。
②针对部分学生不懂得尊重他人,侵犯他人人格尊严的某些不良行为。由于受来自家庭、社会的某些不良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过度膨胀,惟我独尊,不懂得尊重他人,造成人际交往上的障碍。使学生认识到自觉地尊重他人既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学会尊重他人,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尊严》教学反思10
前几天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了《尊严》这篇课文。这是四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一个故事。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充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读书体会;不再牵引着孩子朝着我所设定的方向走,而是让孩子们自己读书,自己体会,自己交流读书感悟,大胆的往前走。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孩子们智慧的'火花,真是精彩连连,让我惊喜不已。
在学习课文之初,我让学生先自己读文,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这样,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为解决这个问题而认真阅读,感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并要求他们在旁边做好批注。交流中给学生充分发表读书的体会以及对问题看法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我组织学生紧紧围绕年轻人的神态、动作、语言的语句展开讨论学习,谈自己的感受,体会年轻人自尊的人格。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三处对话,由对话引导学生走进哈默,体会他在这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体会得很好,他们通过抓住“面呈菜色”、“骨瘦如柴”、“脸色苍白”,等词语体会到年轻人及逃难人饥饿至极。又通过逃难人的“狼吞虎咽”与年轻人坚持以劳动换取食物的不同表现,体会到了年轻人是有尊严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教学本课时,我给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从读中去体会,并尊重学生的感受,让本堂课的教学氛围显得轻松且活跃。
语文教学不单单要进行思想情感的熏陶,语言文字的训练也同等重要。但我在进行教学时经常会忽略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总觉得进行了语言训练就破环了情境,显得有些累赘。在学习本文时也是一样,很少设计言语的训练。课后我结合课文进行了一些总结,其实若能处理得好,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可以和谐统一的。而且适时恰当的语言训练会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文中学生在理解哈默是个有尊严的年轻人的时候,就可以借助关联词的训练来加深理解,比如选择“尽管……还是……”、“宁愿……也不……”、“只有……才……”等关联词来说说哈默的想法,对帮助学生走进哈默的心里,揣测哈默的内心是很有帮助的,只可惜在课堂中没有运用到。这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改进的地方。
《尊严》教学反思11
平常的一天依然平常,而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上课铃响了,我拿着课本走进了教室。
在师生相互问好后,我导入新课并板书了课题,这篇课文的题目叫《尊严》,是篇教育性很强的文章。讲了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目的使学生从哈默的故事中受到教育,树立自尊、自强、自立的精神。
这节课学生状态很好,个个聚精会神,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被主人公自尊的精神品质深深的打动了,快下课的时候,我习惯性的问了一句:“同学们还有问题吗?”
说完,环顾四周,没有学生举手,我又问了一遍:“真的没有问题了吗?”我看见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我赶紧让举手的同学站起来,惟恐晚一点他会把问题给忘了。我面带微笑说:“晨晨,有什么问题?说吧。”
“老师,尊严是什么?我不懂。”
“什么,我讲了一节课了,现在你问尊严是什么?上课没听讲啊?”我想。
其他的同学也向他投去了异样的眼光,好象在看一个犯了错误的`人,有的甚至还轻声指责着。
我示意学生安静下来并让他接着说。
“老师,哈默有尊严吗?”
“当然!”我坚定的说。
“为什么说他有尊严,不吃饭就是有尊严?”学生将了我一军。
我解释到:“哈默不想白吃别人的饭,要通过劳动换来这一顿饭。所以,我们说他是有尊严的。”
“哦”他若有所悟的样子,“我要是杰克逊就不让他干活,看他怎么办!”学生大笑,我也笑了,但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
大概是看我笑了的原因吧,他更加大胆了:“尊严,尊严能当饭吃吗?”
“嘿,还来劲了!”我的语气有些严厉。
他并没有让步的意思,我做出了个继续的手势。
“我在电视上看到过有人恶死也不吃别人施舍的饭,我也看见过有的小孩或者老人为了能生存对那些有钱人低头哈腰,就是为了能活下去!说实话,我并没有对不吃饭的人产生太多的敬佩,不吃饭就有尊严,吃了饭的人就没尊严了吗?他们换来尊严的代价是什么?是饿死!”
“老师,我通过看电视也知道一件事。就是一个在深圳打工的大学生,向韩国老板下跪。因为那个韩国老板不给他工钱。为了尊严,不要钱可以。但是他出来打工肯定急需用钱,可能这还是救命的钱,如果拿不到,那后果……”班里的一个小男孩突然站起来说。
“老师,虽然我很佩服哈默的做法,但是我认为现在不能把尊严看的太重,最重要的是生存,有时候就需要你委曲求全的生存。你只有生存下去,才有可能挽回丢失的尊严。”一个女生小心翼翼的说。
“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无从谈起!”不知道谁喊了一句。
“没有尊严的活着,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终于出来一个对立的观点,还有好多学生附和着。
……
此刻,班里已经开起了没有组织的自由辩论会,学生不由的形成了两个团体,个个瞪着大眼睛,好象真理就在自己的手中。
学生的话使我感到震惊。是啊,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些人把拍马溜须,曲意逢迎当作“把根留住”的法宝,但是不是要生存就必须以丢失尊严、降低人格、压抑个性为代价呢?听了学生的这些话我仿佛懂得了什么,我不愿为活着而活着,但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想起一句歌词:“生活的压力和生命的尊严到底哪个更重要?”举目四望:一群群民工被厂方苛扣工资,食不裹腹;深圳的一群打工仔为了讨要工资纷纷跪倒在老板的脚下……当所有的人都在寻找那个不跪的人时,我却沉痛的将眼光放到了下跪的人身上,难道他们不懂得人的尊严吗?还是没有找到比不下跪更好的方法?这不可解释的一切蕴涵着多少难以诉说的辛酸无奈猝不及防,蕴涵着多少沧桑世事中永恒的感伤和无垠的苍凉啊……
学生是最贫穷的富翁,最无知的智者,最无忌的哲人,也许他们在“童言无忌”的率真中一语道破了天机,也许在“乳臭未干”的稚气中,还看不清人生百态、世态炎凉,也许他们现在还不知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无奈,还不能体会“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但我相信,学生会随着不断的接触社会生活而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我们没有限制学生思维的权利,我们也限制不了。这些孩子很明显接受了当代社会的各种信息舆论导向的熏陶。很多人都说,现代人现实了,现代人精明了。社会进步的大方向永远是好的。可是,精神领域呢,很多人又说,现在社会的精神世界是空白的,是匮乏的。特别是价值观,人生观。不吃喈来之食,曾经是多少人佩服的骨气,而现在竟成为了更多人嘲笑的对象。作为我个人来讲,是很为此痛心的。我们的孩子比之我们儿时真的是聪明的多,可是也现实的多。可是他们也毕竟是孩子,是需要我们正确引导的孩子,我总希望作为教师的我们在课堂,在我们的校园保持一块净土。我为他们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而骄傲!学生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的态度,我对此感到自豪和欣慰。不管他们辩论的结果如何,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对生命、会对尊严、会对人生产生更加深刻和清醒的认识……
下课了,我带着几分思索走出教室,我听到身后有学生追来……
《尊严》教学反思12
在本次教学大练兵活动中,我选择了执教的内容是四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尊严》。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命运的故事。本文对哈默的形象是通过对他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的细致的描写来体现的。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一方面概括哈默的品格,说明人是要有精神的,要自爱、自强、自尊。另一方面反映了杰克逊尊重他人,看重人品的长者风范。
在教学之前,我认真的研读了教材,我把教学目标设置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悟人物形象,懂得什么是尊严。我执教的是第二课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借助格言,感知尊严。
故事以“尊严为题”,含义深刻。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尊严”的含义,上课伊始,我就用课件出示了一些格言。如:尊严就是拒绝乞讨;尊严就是以自尊赢得别人的尊敬;人必自敬,然后人敬之。
二、研读语句,感悟尊严。
在感知的基础上,我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年轻人作为逃难人群中的一员,他与其他人相同的地方是什么?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画一画描写年轻人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再读一读,和同桌说一说自己的体会。等学生找出这些语句,接着我就引导学生品读,品读有关描写年轻人外貌、神态的句子,体会到他早已饥肠辘辘,疲惫不堪;品读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边读边想象年轻人当时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懂得,哈默不接受事物的精神之可贵,体会他自尊、自强的精神。最后结合上文理解镇长大叔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实现在读中问、问中读。让学生洞察、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从内容体会思想,加深对年轻人自尊人格的理解。
三、故事拓展,学会自尊。
在学习完课文之后,我还举一个生活中的事例,一个商人让小学生小林做虚假广告,如果你就是林林,你怎么办?引导学生辩论,各抒己见。然后老师总结,让学生懂得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都应该维护自己的尊严!
在执教过程中,我自己感觉做的好的.方面有: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深入,以读为主线,能够较好的抓住重点句子进行理解,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得语言,体会如何把人物的形象写具体的表达方式。新课标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在教学中我努力体现这一理念,鼓励学生针对课题及课文内容、重点词句,组织学生进行同桌交流、集体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共同探究,解决疑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足,有许多地方有待改进。比如:
1、问题太琐碎,不够简练。其实全文可围绕一个问题:“这是个怎样的年轻人?”以这个问题为中心,发散出去,找重点词句感悟。这样思路就会比较清晰。
2、在设计中还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尊严》教学反思13
《尊严》一课主要讲述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了个人尊严,赢得了别人的尊重,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的故事。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我认真地钻研了教材,把握了课文的重难点,大量搜集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在借鉴他人备课的基础上,我把寻求具体研读课文的切入点放在让学生品读分析狼吞虎咽的`不同上!然后引导学生充分与文本接触。
一是落实了词语的教学。出示 “面呈菜色”“狼吞虎咽”疲惫不堪”等词语,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
二是培养了学生朗读能力。文中的对话内容较多,我让学生画出杰克逊大叔与哈默的对话,采取自由读、分角色读、师生读等方式指导学生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是理解重点句子,突破教学重难点。如紧扣文中重点句:“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但从整堂课得教学效果来看,只是我个人完成了预设的教学流程,但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离学生应该达到的认知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最直接的表现有两个:《尊严》课后教学反思
一是学生参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整堂课气氛有点沉闷
二是大多数学生对于“吃完后再干”和“干完后再吃”到底有什么不同体会不深,还没能体会到“白给的食物就是施舍,而施舍的食物吃起来就没有尊严”。
三是学生的回答既没有激情四射,更没有铿锵有力,让我觉得学生内心的感情世界不丰富。
《尊严》教学反思14
课文《尊严》讲述了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他在逃难中不愿轻易得到别人的食物,而要通过劳动换取食物,从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课文平实的语言表达,蕴涵的哲理却是比较深邃。在整体感知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找出年轻人和其他逃难者面对失物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那里,目的让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得到一个答案:年轻人要通过劳动换取食物,再通过精讲2-4自然段,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体会年轻人一定要用劳动来换取食物,最后通过第三环节理解杰克逊大叔赞赏年轻人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反思一:是否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课上完后,我不断地进行反思,感觉到能做到教学目标明确,课堂能抓重点,突破难点,发现自己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存在最大的问题是教学过程没有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以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就是教师事前要对学生进行调查,课上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我在引导学生体会年轻人的三句话时,老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按照自己预设的教案,非要学生一句一句地讲体会,没能把主权交给学生,没有让学生主动地说,学生被动地接受了老师的意见,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个性没能得到张扬。
反思二:没有深入钻研教材。在课差不多结束的时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他觉得逃难者不是不劳而获,本来这个问题的提出正是引导学生更深的理解,可是因为我在备课时没有联系二战前的背景,所以当时我想都没想就下了结论:逃难者是没有劳动,书上不是讲的很清楚吗?你自己在看一下上就行了。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吗?当时我说了也没去想什么,直到课后查资料,我才意识到自己竟犯了这样大的错误。原来这自己备课的时候,没有更深一层地考虑问题,其实,只要当时仔细地想一想,在联系二战前整个世界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情况,不难想象,当时人们已经是饥寒交迫了,哪还想到什么劳动不劳动。年轻人以后能成为石油大王,就是因为他有别人没有的品质,这是年轻人跟其他人与众不同的地方。如果当时能这样想,这节课的会更有深度,也就不会犯这个毛病。一句话,就是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所以我想,备课是容不了半点儿马虎,身为一名教师就应该认认真真备课,扎扎实实做事。
反思三:所搜集的资料没有为文本服务。我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把收集到尊严的名言展示出来,到底有什么用?自己没有深入一层想想。其实,这样的设计只是为展示而展示,没有发挥资料的作用。新课标提出,学生要有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搜集的资料要来干什么?答案是:为课文服务。为什么不把搜集的资料用在你有什么话要对哈默说;你是怎样赞哈默的?这一环节中说呢?学生就不会在这个环节中无话可说、无话可讲的地步了。想想,这其实是没有吃透新课表的精神和理念。我想:我在处理学生收集的资料时,还可以和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杰克逊大叔的话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我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这句话时,结合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学生的体会会更深,资料的运用也更恰当合理。
《尊严》教学反思15
教材分析:
《尊严》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语言朴实,短小而蕴含人生哲理,读后令人回味。课文写一群逃难的人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哈默,他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在极度困难时还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后来成了杰克逊大叔的女婿,并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故事告诉人们:人可以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只要有了做人的尊严,就有可能拥有财富乃至一切。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比较喜欢朗读,特别擅长将自己变成课文中的角色去读、去悟。这是一篇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感悟、理解并从中明白一定的道理的好文章。课上,教师为他们创设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内心真实的情感,能够大胆、主动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景,并立足于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意境中感悟真情,明白道理。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年轻人自尊的高尚品质,并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4、培养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件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逃难人日夜奔波、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片段。
2、请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假如你就是这群逃难人中的一员,请描述一下你当时的感受,如果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
3、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
4、是啊,同学们真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老师相信,学了新课《尊严》以后,同学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
二、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感受深刻的段落读几遍,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小伙伴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3、当小老师到讲台上读自己感受深的段落。
4、全班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看看从年轻人的这些表现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相机点拨指导。
四、集体交流,深入内容。
1、小组从下列汇报方式中选择一种作好交流准备:《出示课件》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片段,也可以分角色朗读。
B、排练课本剧,并演一演。
C、进行模拟采访。(提示:可采访哈默,也可采访杰克逊大叔。)
D、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2、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方式汇报学习情况,师生简单评议。
3、引导学生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
课件显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请同学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谈。请学生谈一谈对尊严的理解,并讲一件亲身经历过的与尊严有关的小事情。
2、读。出示有关尊严的格言,请学生读一读。
3、编。学生自编关于尊严的格言。
4、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条关于尊严的格言,认真书写,贴于自己的书桌前。
课后反思: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这是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最响亮的口号与孜孜以求的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那么,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特点:
第一个环节,利用课件导入,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目睹并感受逃难人的境况,为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调,由此,同学们的小手已高举如林,个个都想一吐为快,教师因此引入课题。
第二个环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敢读敢说,踊跃表现自我,在交流中提高自我。
第三环节,皆在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了解内容,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师的点拨指导,重在发挥好教师服务者、参与者、合作者的作用。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挖掘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四环节,意在开放课堂,给学生选择的权力,尊重学生个体的自我体验,自我感受,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会自尊的可贵和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教师创设的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生充分地进行合作,充分地展示自我,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更为广阔的空间。
第五环节的设计皆在通过谈读编写,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尊严的可贵和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
当然,在整堂课中,免不了有些突略,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渐渐地突破。